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泊芬净联合伊曲康唑在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治疗的效果
1
作者 司徒健瑜 张湘兰 徐伟峰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22期8-11,共4页
目的:探究在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采用卡泊芬净联合伊曲康唑经验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2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进行血液系统肿瘤治疗期间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12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 目的:探究在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采用卡泊芬净联合伊曲康唑经验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2月在阳江市人民医院进行血液系统肿瘤治疗期间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12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卡泊芬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伊曲康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相关指标、炎症因子水平、病原菌清除率、退热率及生存率、毒副作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真菌病理转阴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病原菌清除率、退热率及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毒副作用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采用卡泊芬净联合伊曲康唑经验性治疗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退热率、病原菌清除率和生存率,促进患者的康复,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伊曲康唑 卡泊芬净
下载PDF
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在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初始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经济学评价 被引量:13
2
作者 魏艳 陈英耀 郭祖德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888-1891,共4页
目的:对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在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以下简称"粒缺发热")患者中初始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方案进行经济学评价。方法:基于两项关于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初始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粒缺发热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结合国... 目的:对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在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以下简称"粒缺发热")患者中初始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方案进行经济学评价。方法:基于两项关于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初始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粒缺发热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结合国内临床专家对疾病治疗过程中药物选择方面的意见,构建决策树模型,运用Tree Age Pro 2011软件分析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作为初始经验性抗真菌药物分别治疗10 d的成本效果。结果:卡泊芬净组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低于伏立康唑组(52 826.71元vs.58 246.70元),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均高于伏立康唑组(分别为33.95%vs.25.63%、92.36%vs.91.87%)。无论是以治疗成功率还是以患者生存率为效果指标,卡泊芬净组的成本-效果比均小于伏立康唑组,且增量成本-效果比和敏感度分析结果均证实了此结果。结论:对粒缺发热患者进行初始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卡泊芬净比伏立康唑更具有成本效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泊芬净 伏立康唑 经验性治疗 抗真菌药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成本-效果分析 决策树模型 药物经济学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单中心血流感染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王真 刘青 +6 位作者 蒋慧 杨静薇 李红 邵静波 张娜 陈凯 朱嘉蒔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86-190,共5页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ALL化疗后发生FN住院患儿的...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ALL化疗后发生FN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血培养结果,分析菌株的分布及药敏特点。结果:纳入ALL患儿312例,FN1 548例次,共送检1 700例次血培养,血培养阳性率7.5%(127/1 700),血流感染发生率8.2%(127/1 548),病死率9.4%(12/127)。血流感染革兰阳性菌51.1%(65/127),革兰阴性菌47.2%(60/127),真菌1.5%(2/127)。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与革兰阳性菌血流感染比较,ANC<0.1×10^9·L^-1的患儿占比(P=0.041)和感染性休克发生率更高(P=0.002)。2012~2016年铜绿假单胞菌构成比较2007~2011年增加(χ^2=4.712,P=0.030)。ALL的危险程度分层IR/HR(OR=2.560,P=0.045)和ANC<0.1×10^9·L^-1(OR=0.754,P=0.025)是血流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L患儿发生FN时血流感染病原菌阳性率较高(8.2%),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在严重粒细胞缺乏时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为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有增加趋势,合并感染性休克是FN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血流感染 病原菌
下载PDF
临床药师参与1例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白血病患儿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实践 被引量:6
4
作者 邓冬梅 杨雪 +2 位作者 杨程 吴畏 陈剑鸿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5期4999-5003,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以下简称"粒缺伴发热")白血病患儿的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粒缺伴发热白血病患儿的药物治疗过程,考虑到患儿血小板持续减少并伴有鼻衄,结合其年龄、临床症状...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以下简称"粒缺伴发热")白血病患儿的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粒缺伴发热白血病患儿的药物治疗过程,考虑到患儿血小板持续减少并伴有鼻衄,结合其年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及相关指南,临床药师分析可能与化疗药物所致的骨髓抑制以及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所致的药源性出血有关,故建议立即停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改用注射用美罗培南1.0 g,ivgtt,q8 h抗感染,加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15 000 U,sc,qd升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考虑到患儿中性粒细胞(0.17×10~9L^(-1))、血小板水平(11×10~9L^(-1))仍偏低,建议继续行抗感染、升血小板治疗,并继续使用脾多肽注射液辅助增强造血功能;待患儿病情稳定,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后,先后建议停止升血小板、抗感染治疗;同时行体温监测、血常规等相关指标检查与不良反应监测等药学监护。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儿体温下降,血象逐渐恢复,未发生感染,顺利进入下一轮化疗。结论:临床药师参与粒缺伴发热白血病患儿的药物治疗过程,应重视药源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利用其自身专业优势,以药物可能对血液系统所造成的影响以及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特点为切入点,结合患儿年龄、病情等具体情况作出综合分析,协助医师制订和优化药物治疗方案,保证了用药的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骨髓抑制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白血病 儿童
下载PDF
1例化疗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4
5
作者 杨培 缪玮 魏晓晨 《天津药学》 2017年第2期22-25,共4页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药学监护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012年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美国感染协会(IDSA)制定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临床实践指南》、《A...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药学监护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012年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美国感染协会(IDSA)制定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临床实践指南》、《ASCO白细胞生长因子应用指南》等,对1例肺癌化疗后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诊治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药师从患者化疗方案的选择与调整、骨髓抑制的诊治及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与应用等多方面进行药学监护。结论:临床药师在促进患者合理用药、协助医师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化疗 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
下载PDF
一例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合并肾功能亢进患者的药学监护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晨 王东晓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CAS 2021年第4期239-241,共3页
1例58岁男性患者,主因“急性髓系白血病5周期化疗后8 d,发热2 d”入院。入院后先后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替考拉宁等治疗,疗效欠佳。临床药师给予患者全程药学监护,及时识别患者肾功能亢进状态并结合相关指南、文献,参照患... 1例58岁男性患者,主因“急性髓系白血病5周期化疗后8 d,发热2 d”入院。入院后先后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替考拉宁等治疗,疗效欠佳。临床药师给予患者全程药学监护,及时识别患者肾功能亢进状态并结合相关指南、文献,参照患者的肾功能对美罗培南、替考拉宁进行剂量调整。此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后根据患者肾功能变化,将美罗培南、替考拉宁调整至常规剂量。患者病情平稳,最终好转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肾功能亢进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下载PDF
2种用药方案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最小成本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田元春 伍小燕 卢锡京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9期2246-2248,共3页
目的:比较2种用药方案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经济学效果。方法:采用已发表的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资料,按其给药方案分为A组(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与B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采用药物经济学最小成... 目的:比较2种用药方案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经济学效果。方法:采用已发表的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资料,按其给药方案分为A组(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与B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采用药物经济学最小成本法进行比较。结果:A、B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9.05%、74.44%(P>0.05),细菌学有效率分别为62.50%、40.43%(P<0.05),总费用分别为2313.6、5709.2元(P<0.05),主治药费分别为2258.9、5709.2元(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阿米卡星经验性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经济效果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最小成本分析 治疗药物
原文传递
应用蒙特卡洛模拟优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血液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的给药方案 被引量:2
8
作者 魏晓晨 朱立勤 赵明峰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62-964,共3页
目的:优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血液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患者中经验性给药方案。方法:根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分别以50%fT>MIC和100%fT>MIC为目标靶值,用Crystal Ball 11.1.1.3软件对哌拉西林... 目的:优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在血液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患者中经验性给药方案。方法:根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参数,分别以50%fT>MIC和100%fT>MIC为目标靶值,用Crystal Ball 11.1.1.3软件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种给药方案(3 g q4h、3 g q6h、4 g q6h、4 g q8h,给予0.5 h输注;4 g q6h、4 g q8h,给予3 h输注;16 g持续24 h输注)进行蒙特卡洛模拟,以获得不同治疗方案的达标概率(PTA),从而优化出最佳的抗感染方案。结果:以50%fT>MIC为目标靶值,当MIC=16 mg·L^(-1)时,3 g q4h 0.5 h输注、4 g q6h 3 h输注和16 g 24 h连续输注给药方案的PTA均能达到90%以上;以100%fT>MIC为目标靶值,当0.5≤MIC≤2 mg·L^(-1)时,3 g q4h0.5 h输注、4 g q6h3 h输注和16 g 24 h连续输注给药方案的PTA均能达到90%以上;当MIC=4 mg·L^(-1)和MIC=8 mg·L^(-1)时,仅16 g 24 h连续输注给药方案的PTA能达到90%以上。结论:对于血液肿瘤化疗后FN患者,推荐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 g q6h 3 h输注或16 g 24 h连续输注的给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蒙特卡洛模拟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血液肿瘤 药动学/药效学
原文传递
替考拉宁与万古霉素在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患儿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孙丹 张涛 +4 位作者 成华 滕蒙蒙 韩瑞英 王陶陶 董亚琳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482-1488,共7页
目的在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粒缺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儿童患者中比较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经验性覆盖革兰阳性菌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使用倾向评分匹配均衡万古霉素组和替考拉宁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而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性、谷... 目的在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粒缺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儿童患者中比较替考拉宁及万古霉素经验性覆盖革兰阳性菌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使用倾向评分匹配均衡万古霉素组和替考拉宁组患者的基线特征,进而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性、谷浓度达标率和达标时间以及肾毒性发生率。结果最初共纳入126名粒缺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儿童患者。经匹配后,共纳入74名替考拉宁组患者和37名万古霉素组患者,两组的基线特征均衡可比。用药72 h和用药结束时的临床有效率在两组患者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673和0.477),有效谷浓度的达标率及达标时间也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0.439和0.103)。但替考拉宁治疗组的肾毒性发生率显著低于万古霉素组(P=0.026)。结论在粒缺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儿童患者中经验性覆盖革兰阳性菌时,相比万古霉素,更推荐使用肾毒性发生率较低的替考拉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替考拉宁 万古霉素
原文传递
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不同时机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策略的效果评价
10
作者 吴凡 庄泳 +2 位作者 张媛 祝新伟 鞠秀丽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525-529,共5页
目的对比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时不同时机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病房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共101例患儿符合纳入标准... 目的对比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时不同时机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病房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共101例患儿符合纳入标准,其中早期组(发热4 d内抗真菌治疗)41例,延迟组(发热4 d内未抗真菌治疗)60例,分析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侵袭性真菌病阳性诊断率、重症肺炎发病率、PICU转入率、抗真菌药物暴露时间、抗真菌药物花费、感染相关住院时间等差异。结果早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与延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7)d比5(3,7)d,P=0.986];早期组的侵袭性真菌病阳性诊断率与延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4/41)比8.3%(5/60),P=1.000];早期组的重症肺炎发病率与延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5%(8/41)比10.0%(6/60),P=0.174];早期组的PICU转入率与延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1/41)比0(0/60),P=0.406];早期组的抗真菌药物暴露时间长于延迟组[10(6,12)d比0(0,6)d,P<0.001],抗真菌药物花费高于延迟组[0.78(0.51,0.95)万元比0(0,0.44)万元,P<0.001],感染相关住院时间长于延迟组[16(10,21)d比9(6,13)d,P<0.001]。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出现持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时,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策略未显示出优于延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策略的临床效果,临床医师需依据患儿病情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儿科 侵袭性真菌病 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原文传递
高剂量替加环素治疗碳青霉烯类治疗无效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发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回顾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高泓浩 姚子龙 +3 位作者 李艳 黄赛 刘静 靖彧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84-690,共7页
目的:探讨高剂量替加环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治疗无效的粒细胞缺乏伴发发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30日至2017年1月29日因急性白血病在我科住院接受化疗、并因粒细胞缺乏伴发发热接受超剂量替加环素(... 目的:探讨高剂量替加环素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治疗无效的粒细胞缺乏伴发发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30日至2017年1月29日因急性白血病在我科住院接受化疗、并因粒细胞缺乏伴发发热接受超剂量替加环素(100 mg,1/12 h)治疗患者41例(所有患者均为发热后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控制感染无效)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使用替加环素前后的体温,炎症指标及肝肾功情况。结果:41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感染的粒细胞缺乏伴发发热患者中,用高剂量替加环素治疗的34例患者感染得到控制,另7例患者抗感染治疗无效,最终死亡,均为复发难治白血病患者。对41例患者均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其中阳性结果的22例患者中,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为11/22例。替加环素的平均退热时间为28.2±12.0h,使用替加环素后48 h内体温明显下降(P<0.05)。使用替加环素后,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但降钙素原水平具有下降趋势。对这类患者使用高剂量替加环素未发生肝肾功能损害,但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尿素氮水平较用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碳青霉烯类治疗无效的粒细胞缺乏伴发发热者,使用高剂量替加环素100 mg 1/12 h可以有效退热、降低炎症指标、控制感染,未发现明显的肝肾功能损害,但对这类患者需要进一步行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高剂量替加环素
原文传递
实体癌粒缺乏伴发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
12
作者 陈文 刘余冰雪 +3 位作者 曾祥华 唐颖 王春梅 马惠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9-303,共5页
目的:分析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的实体癌患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SAE)的危险因素,并对稳定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指数(clinical index of stable febrile neutropenia,CISNE)与多国癌症... 目的:分析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ebrile neutropenia,FN)的实体癌患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SAE)的危险因素,并对稳定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指数(clinical index of stable febrile neutropenia,CISNE)与多国癌症支持治疗协会(Multi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MASCC)风险分层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所有经化疗后发生FN的实体癌患者。将患者分为SAE组和非SAE组,SAE的定义:①FN治疗期间出现感染性休克或脏器功能衰竭且必需转入ICU治疗;②FN发生后60 d内死亡。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SAE的独立危险因素。计算患者CISNE评分和MASCC评分,比较CISNE、MASCC评分识别低危FN的效能。结果:共入选91例患者,其中SAE 18例(19.7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AE的独立危险因素为:ECOG评分≥2分、血钾<3.5 mmol/L、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0.5 ng/mL和单核细胞计数≤0.02×10^(9)个/L(OR=8.619、11.358、30.612、11.202,95%CI=1.124~66.094、1.696~76.047、5.013~186.947、1.889~66.440,P<0.05)。SAE组与非SAE组的CISNE、MASCC评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CISNE 0分(低危)与MASCC评分≥21分(低危)患者SAE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低危组(P<0.05)。CISNE 0分与MASCC≥21分识别低危FN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1.9%、100.0%、100.0%、24.0%和91.8%、38.9%、85.9%、53.8%。结论:ECOG评分≥2分、血钾<3.5 mmol/L、PCT≥0.5 ng/mL和单核细胞计数≤0.02×10^(9)个/L是FN患者发生SAE的独立危险因素。CISNE 0分比MASCC≥21分预测低危FN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严重不良事件 危险因素 CISNE评分 MASCC评分
原文传递
左氧氟沙星联合G-CSF或仅用G-CSF支持疗法在预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中的作用
13
作者 王鑫炜 杨丽萍 +5 位作者 姚琼 赵洁 贺少龙 马梁明 魏俊妮 田卫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6-910,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左氧氟沙星或仅用G-CSF支持疗法在预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中的作用,分析移植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移植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接受自体造...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左氧氟沙星或仅用G-CSF支持疗法在预防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感染中的作用,分析移植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移植后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2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左氧氟沙星+G-CSF预防感染组和G-CSF支持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细菌感染发生率及静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总费用及移植90天后存活情况。结果:10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多发性骨髓瘤54例,急性白血病36例,淋巴瘤7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例,轻链型淀粉样变性1例,POEMS综合征1例。47例接受G-CSF+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55例接受G-CSF支持治疗。左氧氟沙星+G-CSF组中40例(85.11%)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13例(27.66%)明确为细菌感染。G-CSF组中44例(80.00%)发生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16例(29.09%)细菌感染。两组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和细菌感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χ^(2)=0.46,P=0.50;χ^(2)=0.03,P=0.87)。左氧氟沙星+G-CSF组静脉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5.11%(40/47),与G-CSF组的85.45%(47/5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4,P=0.84)。左氧氟沙星+G-CSF组与G-CSF组左氧氟沙星耐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57%(3/35)和21.43%(6/28),无统计学差异(χ^(2)=0.65,P>0.05)。左氧氟沙星+G-CSF与G-CSF组患者住院中位时间为25 d vs 22 d,住院中位费用为78216.24元vs 80724.38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3.00,P=0.09;t=0.94,P=0.09)。移植后90天内,左氧氟沙星+G-CSF组有2例(4.26%)死亡,G-CSF组有1例(1.82%)死亡,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53,P=0.47)。结论:较G-CSF支持相比,患者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期间应用G-CSF+左氧氟沙星预防感染无明显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细菌感染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原文传递
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缺伴发热患者一线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费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丽娜 谢勉 +4 位作者 李国强 冯春 柯鹏 张新友 周继豪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15-720,共6页
目的评价血液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两种一线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策略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12月某院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缺伴发热病例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按一线抗感染治疗方案分为以碳青霉烯... 目的评价血液肿瘤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患者两种一线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策略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2018年12月某院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缺伴发热病例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按一线抗感染治疗方案分为以碳青霉烯类药物为主治疗组(碳青霉烯类组)和以含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治疗组(含酶β-内酰胺类组),对两组病例治疗疗效、住院总费用以及住院日数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粒缺伴发热的病例103例,其中碳青霉烯类组为71例,含酶β-内酰胺类组32例。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其次为血液、胃肠道。检出病原菌47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68.1%、12.8%、19.1%,以肺炎克雷伯菌占比最高为(25.5%),其次为大肠埃希菌(21.3%)和铜绿假单胞菌(8.5%)。碳青霉烯类组、含酶β-内酰胺类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71.9%,住院总费用分别为(59529.7±39771.3)、(49546.9±31641.1)元,住院日数分别为(28.7±7.9)、(26.2±6.3)d,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两组患者住院总费用、住院日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血液肿瘤化疗后粒缺伴发热的患者,一线经验性应用碳青霉烯类为主的药物抗感染治疗的疗效优于应用含酶β-内酰胺类为主的药物,两组住院总费用以及住院日数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感染部位 病原菌 治疗 住院总费用 住院日数
下载PDF
临床药师参与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感染的药学监护
15
作者 周覃 高君伟 +1 位作者 范国荣 徐红冰 《中南药学》 CAS 2018年第8期1098-1101,共4页
临床药师通过对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感染的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临床药师根据患者的原发疾病、感染的流行病学、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及预期的不良反应等,协助临床医师制定和完善治疗方案,开展药学监护... 临床药师通过对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感染的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临床药师根据患者的原发疾病、感染的流行病学、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及预期的不良反应等,协助临床医师制定和完善治疗方案,开展药学监护,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细菌感染 真菌感染
原文传递
PCT和CRP在血液病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血流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宋晓超 杨海飞 +4 位作者 乔美珍 金美娟 陈凯 钱雪峰 吴琛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37-134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以及最佳诊断点。方法回顾性调查收集2015年7月-2018年6月医院血液科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血流感染组150例...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合并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以及最佳诊断点。方法回顾性调查收集2015年7月-2018年6月医院血液科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血流感染组150例和不明原因发热(FUO)组250例的临床资料,检测PCT及CRP,评价其对此类患者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在恶性血液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患者中,血流感染组血清PCT、CRP水平均较FUO组增高(P<0.05);血流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为118株78.67%,其次为革兰阳性菌16.67%和真菌4.67%;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PCT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P<0.05);PCT诊断血流感染的诊断准确性高于CRP,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vs 0.58;PCT的最佳诊断点为0.39ng/ml,其灵敏度达73.33%,特异度达94.40%,Youden指数为0.68,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均优于CRP;分层分析显示,PCT诊断移植患者血流感染的诊断效能最佳,优于不同性别、年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感染及化疗患者。结论 PCT对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恶性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的诊断效能优于CRP,确定整体人群以及各亚组人群的PCT最佳诊断点,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经验性抗菌药物,有效控制血流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感染 恶性血液病患者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低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食管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海龙 王丁丁 +3 位作者 陈雨桐 陈晓伟 李冰 王欣丽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3年第3期634-640,共7页
目的探究低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食管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胸外科2019年5月—2021年10月收治的食管癌术后化疗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究低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治疗食管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胸外科2019年5月—2021年10月收治的食管癌术后化疗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氟尿嘧啶联合顺铂3周疗法进行化疗,3周为1个周期。对照组患者化疗1个周期结束后24~48 h开始,给予5μg·kg^(−1)·d^(−1)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进行sc用药,每天1次,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降至最低值后连续两次≥5.0×10^(9)·L^(−1)或1次≥10.0×10^(9)·L^(−1),或连续用药14 d。试验组患者给药开始时间同对照组,给予3 mg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进行sc用药,1个化疗周期用药1次。两组患者均进行1个化疗周期的治疗。对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变化情况、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发生率及再次返院情况、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给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化疗结束后第6、9、12、15、18天时的外周血AN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1、3、21天时的ANC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及其持续时间显著降低(P<0.05),FN发生率及再次返院率显著减少(P<0.05),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给药前,两组癌症治疗功能评价量表(FACT-G)中身体状况、社会/家庭状况、功能状况、情绪状况4个方面内容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后,两组FACT-G量表各项内容评分均较给药前升高,试验组给药后FACT-G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剂量PEG-rhG-CSF用于食管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能显著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FN的发生,同时还能有效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降低因FN再住院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低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化疗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原文传递
病原宏基因二代测序在恶性血液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18
作者 王艳琼 彭苗新 欧阳建 《生命的化学》 CAS 2023年第10期1621-1626,共6页
病原宏基因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是一种新兴的病原学检测方法,能够快速、无差异、无偏倚地对标本中所有微生物进行测序,从而显著提高了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恶性血液肿瘤并发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 病原宏基因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是一种新兴的病原学检测方法,能够快速、无差异、无偏倚地对标本中所有微生物进行测序,从而显著提高了病原微生物的检出率。恶性血液肿瘤并发感染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并且其感染类型及致病微生物复杂多样,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针对不同类型的恶性血液肿瘤伴感染,mNGS都具备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本文综述了mNGS技术目前在恶性血液肿瘤中的应用现状及局限性,以期推动该技术在恶性血液肿瘤伴感染方面更好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二代测序 恶性血液肿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