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细胞计数联合中性粒细胞计数对腹部手术后急性疼痛的诊断意义分析
1
作者 李守瑛 《中外医药研究》 2025年第5期159-161,共3页
目的:分析白细胞计数联合中性粒细胞计数对腹部手术后急性疼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会宁县人民医院80例腹部手术后疑似急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 目的:分析白细胞计数联合中性粒细胞计数对腹部手术后急性疼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2月会宁县人民医院80例腹部手术后疑似急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单项检测以及两者联合检测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对腹部手术后急性疼痛的诊断价值。结果:中性粒细胞计数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一致性尚可(Kappa=0.507,P=0.049),白细胞计数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一致性尚可(Kappa=0.645,P=0.015),白细胞计数联合中性粒细胞计数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94,P=0.002)。联合检测灵敏度高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项检测(P<0.05)。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单项检测以及两者联合检测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联合中性粒细胞计数检测诊断腹部手术后急性疼痛的一致性较高,能够提高诊断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计数 腹部手术 急性疼痛 诊断效能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比值对脓毒症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2
作者 张浙恩 李煜堃 +2 位作者 陈嘉安 张建成 金光军 《浙江医学》 2025年第7期712-716,共5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比值(N/LPR)对脓毒症患者30 d院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至2022年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2.0中14048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按照N/LPR三分位数分为Q1(<0.018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比值(N/LPR)对脓毒症患者30 d院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至2022年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2.0中14048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按照N/LPR三分位数分为Q1(<0.0185)组4683例、Q2(0.0185~<0.0481)4682例和Q3(0.0481~5.9505)组4683例,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以及30 d院内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N/LPR与脓毒症患者30 d院内死亡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N/LPR对脓毒症患者30 d院内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3组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血尿氮素、血肌酐、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白蛋白、血钙、血钾、急性生理学评分Ⅲ、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以及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Q1组、Q2组、Q3组30 d院内生存率分别为90.82%、87.59%、7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校正本研究所涉及的所有变量情况下,N/LPR 0.0481~5.9505是脓毒症患者30 d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702,95%CI:1.219~2.374,P=0.002)。N/LPR预测脓毒症患者30 d院内死亡的AUC、灵敏度、特异度、截断值分别为0.748、0.659、0.724、0.257。结论N/LPR对脓毒症患者30 d院内死亡风险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比值 脓毒症 院内死亡 预测
下载PDF
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值在重度脓毒症性脑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3
作者 余诗凯 刘慧强 +4 位作者 林青伟 邓星平 周叶 彭恩兰 宋景春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4年第4期175-180,共6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值(PNR)在脓毒症性脑病(SA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2019年03月至2021年09月收治的111例SAE患者,根据脑电图分级将患者分为轻度异常组(n=53)和重度异常...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值(PNR)在脓毒症性脑病(SA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2019年03月至2021年09月收治的111例SAE患者,根据脑电图分级将患者分为轻度异常组(n=53)和重度异常组(n=58)。收集患者入科2h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栓弹力图指标,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重度SAE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NR对重度SAE的预测价值,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与SAE轻度异常组比较,重度异常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SOFA评分、ICU病死率明显升高,PT、TT、TEG-K时间值明显延长,血小板计数、PNR、GCS评分显著降低(P<0.05)。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及PNR为发生重度SA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NR诊断重度SAE的曲线下面积为0.680(95%CI:0.581~0.680),敏感度60.4%,特异度74.15%,最佳截断值为25.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NR<25.5组与PNR≥25.5组的患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R与重度SAE发生风险显著相关,重度SAE患者的PNR可显著降低,PNR<25.5时轻度SAE可能发展为重度S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 脑电图 血小板计数 中性粒细胞计数
下载PDF
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值临床意义
4
作者 余永春 张益明 +3 位作者 何龙平 彭恩兰 邓星平 宋景春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24年第2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性凝血病时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值(PNR)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自2018年5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70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脓毒症性凝血病将... 目的探讨脓毒症性凝血病时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值(PNR)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自2018年5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670例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脓毒症性凝血病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n=405)与脓毒症性凝血病组(n=265)。收集患者入科2 h内的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指标,应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变量的预测价值,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脓毒症性凝血病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PNR、血红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脓毒症组;脓毒症性凝血病组患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肌酐、C-反应蛋白、血乳酸、血栓调节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及ICU病死率显著高于脓毒症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凝血酶时间较脓毒症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森林分析显示,本研究重要变量排序首位为PNR。PNR诊断脓毒症性凝血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5%可信区间:0.68~0.88,P<0.01),取最佳截断值为13.1时,敏感度为79.8%,特异度为63.8%。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PNR≥13.1组28 d存活率是PNR<13.1组的1.46倍(95%可信区间:1.04~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NR可作为预测脓毒症性凝血病的生物标志物之一,PNR比值<13.1的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凝血病 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比值 临床意义
下载PDF
研究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儿童细菌性肺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5
作者 张兰作 韦恒慈 李伟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6期0021-0024,共4页
分析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计数(NE)、超敏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儿童诊断细菌性肺炎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儿童100例及非细菌性肺炎儿童100例为对象,在不同时间段测定PCT、CRP、NE。结果... 分析降钙素原(PCT)、中性粒细胞计数(NE)、超敏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儿童诊断细菌性肺炎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诊断为细菌性肺炎儿童100例及非细菌性肺炎儿童100例为对象,在不同时间段测定PCT、CRP、NE。结果 入院时细菌性肺炎组PCT、CRP、NE高于非细菌性肺炎组;治疗结束后细菌性肺炎组PCT、CRP、NE比较入院时降低(P<0.05);细菌性肺炎组NE阳性高于非细菌性肺炎组(P<0.05),治疗结束时两组NE阳性(P>0.05)。结论 PCT、CRP、NE联合检测对儿童细菌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准确度高,为早期细菌性肺炎患儿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对治疗效果也可做出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肺炎 降钙素原 中性粒细胞计数 超敏C反应蛋白
原文传递
心率变异性联合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效能及意义
6
作者 王平正 张雨 王淑萍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12期1096-1100,共5页
目的探究心率变异性(HRV)联合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预测稳定型冠心病(SCAD)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效能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SCAD患者16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所有患者进行了24 h Holter监测,... 目的探究心率变异性(HRV)联合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预测稳定型冠心病(SCAD)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效能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SCAD患者168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所有患者进行了24 h Holter监测,获取HRV指标,包括时域指标:标准差(SDNN)、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rMSSD)和频域指标:低频(LF)、高频(HF),同时采集静脉血样本以计算NEUT。并对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根据患者是否发生AMI,分为发生组(53例)和未发生组(115例)。比较两组的HRV各项指标以及NEUT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SCAD患者发生AMI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特征(ROC)曲线验证其预测价值。结果与未发生组相比,发生组的SDNN、rMSSD、HF指标均较低,而LF指标则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发生组的NEUT指标亦高于未发生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DNN升高(OR=1.021,95%CI 1.005~1.037)、rMSSD升高(OR=1.080,95%CI 1.034~1.128)、HF升高(OR=1.016,95%CI 1.004~1.028)是发生AMI的危险因素(OR>1,P<0.05),LF升高(OR=0.994,95%CI 0.990~0.999)、NEUT升高(OR=0.536,95%CI 0.429~0.671)是发生AMI保护因素(OR<1,P<0.05)。经ROC分析,HRV参数指标(SDNN、rMSSD、LF、HF)、NEUT和联合指标的AUC值均>0.600,说明上述指标对SCAD患者发生AMI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结论HRV与NEUT都能预测SCAD患者发生AMI,而联合指标的预测价值高于单一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率变异性 中性粒细胞计数 稳定型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预测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及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对反应性关节炎诊断效能的分析
7
作者 胡君萍 温晓婷 +3 位作者 张靖悦 彭思绫 黄金华 许珂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4年第5期14-19,26,共7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和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对反应性关节炎(ReA)诊断效能及与疾病治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79例ReA患者为ReA组,92例健康...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和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对反应性关节炎(ReA)诊断效能及与疾病治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山西白求恩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79例ReA患者为ReA组,92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ReA组与健康对照组的NLR、PLR、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性ReA患者NLR、PLR与血常规、CRP、ESR的相关性,且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NLR、PLR及在ReA的诊断价值。最后比较治疗前后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RP、ESR和NLR、PLR的变化。结果:ReA组NLR、PLR高于健康对照组,且感染<2周发病的ReA患者NLR、PLR高于感染≥2周发病者(P<0.05)。ReA组NLR、PLR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RP、ESR呈正相关,PLR与血小板计数呈正相关,NLR、PLR与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5)。根据ROC曲线,NLR诊断ReA的最佳截断值为3.41(敏感性为57.00%,特异性为96.70%,AUC=0.81),PLR诊断ReA的最佳截断值为140.58(敏感性为77.20%,特异性为77.20%,AUC=0.85),且NLR与PLR联合诊断的敏感性为78.80%,特异性为91.00%,AUC=0.85;而CRP诊断ReA的最佳截断值为8.16(敏感性为78.50%,特异性为100.00%,AUC=0.89),ESR诊断ReA的最佳截断值为19.50(敏感性为84.80%,特异性为96.70%,AUC=0.91),NLR、PLR联合诊断的效能高于NLR、PLR单一检测,而略低于CRP和ESR(Z=4、Z=3.58,P<0.05)。进一步比较ReA患者治疗前后,NLR、PLR显著减低(P<0.05)。结论:NLR、PLR可用于辅助诊断ReA,且对患者的感染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两者在反映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两者联合的诊断效果更好,但其诊断效果不如CRP和ES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性关节炎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诊断效能
下载PDF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严重烧伤患者的预后评估 被引量:12
8
作者 叶慧 张钧 谢鑫友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变化趋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PLT比值(RPR)、中性粒细胞计数(N)/PLT比值(NPR)水平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烧伤面积大于总体表面积30%...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变化趋势、红细胞分布宽度(RDW)/PLT比值(RPR)、中性粒细胞计数(N)/PLT比值(NPR)水平及其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烧伤面积大于总体表面积30%的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入院后PLT开始减少的时间、PLT达到最低值的时间及最低值平均数、首次切削痂的面积、手术治疗前及手术治疗后的PLT变化情况。于患者烧伤后第3天检测血常规,根据RDW、N、PLT计算RPR、NPR并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PLT开始降低时间为(3.13±0.74)d,PLT最低值出现时间为(6.68±0.51)d,PLT最低值为(204.55±17.26)×10^(9)/L,PLT平均在第(11.59±1.34)天开始恢复。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PLT最低值与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04、-0.364,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烧伤面积越大、手术切削痂的面积越大、未使用生长激素均是PLT平均值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用Kaplan-Neier分析显示,烧伤后第3天RPR、NPR的高低数值与患者生存率相关。结论烧伤后第3天RPR和NPR可作为严重烧伤患者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烧伤 血小板计数 中性粒细胞计数 细胞分布宽度 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小板计数比值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9
作者 邓建良 姚强 +4 位作者 张云雷 许春妮 周炎 顾贤成 金俊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68-270,共3页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在预防恶性肿瘤化疗后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减少中的作用.方法 对既往化疗后引起Ⅲ度以上ANC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试验组患者(58例次)在化疗后予PEG-rh...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在预防恶性肿瘤化疗后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减少中的作用.方法 对既往化疗后引起Ⅲ度以上ANC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试验组患者(58例次)在化疗后予PEG-rhG-CSF皮下注射,对照组患者(62例次)予短效rhG-CSF皮下注射,监测患者的血常规,比较两组患者Ⅲ度以上ANC减少的发生率、持续时间、静脉抗菌药物使用率、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FN)发生率、不良反应及因ANC减少或者FN导致的再次住院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Ⅲ度以上ANC减少发生率(40.3%和20.7%)及因ANC减少或FN导致的再次住院率(32.3%和13.8%)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Ⅲ度以上ANC减少持续时间、静脉抗菌药物使用率及FN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反应如骨关节酸痛、发热、乏力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rhG-CSF较短效rhG-CSF可有效预防既往发生过Ⅲ度以上ANC减少的化疗患者再次发生Ⅲ度以上ANC减少,降低了患者因ANC减少或FN导致的再次住院率,且不良反应可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 化疗
下载PDF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血管造影无复流的关系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小兵 熊富权 +1 位作者 林德智 张超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268-273,共6页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血管造影无复流的关系。方法收集204例在症状出现后12 h内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n=39)和正常复流组(n=165)。入...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血管造影无复流的关系。方法收集204例在症状出现后12 h内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无复流组(n=39)和正常复流组(n=165)。入院时测量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其他血液学参数。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与正常复流组相比,无复流组患者的年龄较大〔(67.8±10.9)岁vs.(61.2±12.8)岁,P<0.05〕,且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81.23 mg/L vs.35.82 mg/L)、肌钙蛋白(cTnI)峰值(65.47μg/L vs.33.69μg/L)和中性粒细胞计数(7.35×109/L vs.6.25×109/L)均较高(P<0.05)。在多变量分析中,年龄(OR=1.038,95%CI:1.008~1.064,P<0.05)和中性粒细胞计数(OR=1.236,95%CI:1.084~1.367,P<0.01)是无复流现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入院时中性粒细胞计数与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可用于STEMI患者无复流现象发生的风险评估,并可针对高危患者及时制定预防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无复流 中性粒细胞计数 血液学参数
下载PDF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蕾 岳英明 +3 位作者 王靖宜 孟琨 王子璇 吴桥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LY)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T)在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至8月肺部感染患者72例,根据感染病原纳入新冠病毒组(36例)和细菌组(36...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LY)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T)在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至8月肺部感染患者72例,根据感染病原纳入新冠病毒组(36例)和细菌组(36例),同时选取体检科30名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测定并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WBC、LY及NT,计算并绘制4个指标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受试者特征(ROC)曲线。结果三组患者血清hs-CRP、WBC、LY及NT测定值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个指标联合诊断新冠肺炎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94),其灵敏度(100%)和特异度(94.4%)也最高。结论血清hs-CRP、WBC、LY及NT在诊断新冠肺炎中都具有一定的价值,4个指标联合诊断新冠肺炎感染可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诊断技术 呼吸系统 C反应蛋白质 细胞计数 淋巴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计数
下载PDF
哮喘小鼠HMGB1表达和中性粒细胞计数、IL-17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方 施毅 +4 位作者 宋勇 辛晓峰 方丽萍 朱美英 沈华浩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12年第3期144-146,153,共4页
目的探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HMGB1表达和中性粒细胞计数、IL-17水平相关性的研究。方法采用OVA致敏和激发模式建立Th2优势哮喘小鼠模型;采用LPS联合OVA致敏和OVA激发模式建立Th17优势哮喘小鼠模型;将HMGB1拮抗剂rHMGB1-Abox经鼻滴人至T... 目的探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HMGB1表达和中性粒细胞计数、IL-17水平相关性的研究。方法采用OVA致敏和激发模式建立Th2优势哮喘小鼠模型;采用LPS联合OVA致敏和OVA激发模式建立Th17优势哮喘小鼠模型;将HMGB1拮抗剂rHMGB1-Abox经鼻滴人至Th17优势哮喘小鼠,建立HMGB1阻断的哮喘小鼠模型。实验设立正常对照组、Th2优势哮喘组、Th17优势哮喘组以及HMGB1阻断组,每组小鼠各10只,共4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肺组织HMGB1的表达,收集肺泡灌洗液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IL-17含量。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HMGB1表达和中性粒细胞数目、IL-1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Th17优势哮喘组小鼠HMGB1表达增强,并定位于气道上皮中。Th17优势哮喘组小鼠HMGB1表达、中性粒细胞计数和IL-17水平的表达与对照组、Th2优势哮喘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均〈0.01);HMGB1阻断组小鼠HMGB1表达、中性粒细胞计数和IL-17水平与Th17优势哮喘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均〈0.05)。HMGB1表达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82,P〈0.05),HMGB1表达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74,P〈0.05)。结论Th17优势哮喘小鼠气道上皮HMGB1表达增强,并和中性粒细胞计数、IL-17水平呈正相关,HMGB1可能在调节哮喘Th17极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HMGB1 中性粒细胞计数 IL-17 相关性
下载PDF
降钙素原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树雄 陈颖丰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24期211-213,共3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1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我院健康体检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1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我院健康体检人员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研究对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水平,降钙素原和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相关性情况。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钙素原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培养阳性患者和痰培养阴性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痰培养阳性患者降钙素原水平高于痰培养阴性患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降钙素原和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对诊断COPD急性加重期细菌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加强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降钙素原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中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急性加重期 细菌感染 诊断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琪茵 许巧珍 胡妙芬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年第7期36-37,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探讨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150例,检测所有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降钙...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降钙素原(PCT)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探讨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150例,检测所有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根据降钙素原的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降钙素原〈0.05 ng/ml)80例、B组(降钙素原0.05~0.5 ng/ml)46例和C组(≥0.5 ng/ml)24例;对比3组患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计数水平,并分析中性粒细胞计数与降钙素原的相关性,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B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最高,B组中性粒计数与降钙素原具有弱相关;C组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大多由感染诱发,中性粒细胞计数在一定程度上与反应细菌感染程度的PCT具有相关性,进一步支持中性粒细胞计数具有检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性粒细胞计数 降钙素原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计数、NLR、CK-MB与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健 郭汉画 《中外医学研究》 2013年第32期135-136,共2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类计数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应用。方法:比较40例AMI患者与2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标本血常规、CK-MB与hs-C...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类计数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应用。方法:比较40例AMI患者与2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标本血常规、CK-MB与hs-CRP,并作统计分析。结果:AMI患者组的白细胞计数为(11.20±3.7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为(8.78±3.65)×109/L,NLR为(6.74±0.64),CK-MB为(31.88±14.59)U/L、hs-CRP为(40.39±33.36)mg/L,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NLR、CK-MB与hs-CRP联合检测对AMI患者心肌炎症和损伤的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计数 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 超敏C-反应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与骨质疏松症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高坤 余伟吉 +7 位作者 李全 莫其农 杨金龙 赖锦泉 张吉亮 吴益宏 林展鹏 曹亚飞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34-1137,共4页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 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评价其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分析其年龄、体重、性别、白细胞数、红细胞数、...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 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评价其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分析其年龄、体重、性别、白细胞数、红细胞数、淋巴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单核细胞数、血小板数、血红蛋白量、血沉( ESR)、C 反应蛋白( CRP)、骨密度值( bone mineraldensity,BMD),计算NLR水平。并通过ROC 曲线计算NLR的诊断价值,通过Pearson 检测NLR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骨质疏松症以女性患者居多,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骨密度值、淋巴细胞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CRP 水平较正常范围升高。骨质疏松患者NLR水平( 2. 23±1. 65)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 1. 56±0. 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通过ROC 曲线检测,NLR的AUC 面积为0. 747, cut-off 值为0. 436,灵敏度为0. 629,特异性为0. 807( 95% CI:0. 682~ 0. 813),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NLR与CRP、ESR呈正相关性( r = 0. 324、0. 305,P<0. 05),与BMD 呈负相关( r =-0. 250,P<0. 05),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且NLR与CRP 的相关性优于与BMD 相关性。结论骨质疏松症中,NLR可作为预测诊断指标,对临床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基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17
作者 蒋丽珠 郑颖颖 +9 位作者 唐俊楠 郭倩倩 张建朝 程梦蝶 宋风华 王凯 刘志煜 柏岩 尹姗姗 张金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2-315,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ACS并行PCI治疗的患者2696例。PCI术后随访1~6 a,以全因死亡...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确诊为ACS并行PCI治疗的患者2696例。PCI术后随访1~6 a,以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基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评价基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与ACS患者PCI术后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全因死亡98例,存活2598例。与存活组相比,全因死亡组基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5.24±3.03)×10^9个/L vs(4.56±3.03)×10^9个/L,P=0.042]。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病史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基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是ACS患者PCI术后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HR=1.052,95%CI=1.007~1.099)。结论:基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对预测ACS患者PCI术后长期死亡风险有一定价值;抗炎治疗对ACS患者PCI术后的预后可能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计数 急性冠脉综合征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对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晨光 邓晓琳 +3 位作者 李华 陈晓鸣 李桂茹 屠伟峰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4期2084-2087,共4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ANC)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对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该院因创伤性脑出血急诊行开颅手术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ANC)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对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该院因创伤性脑出血急诊行开颅手术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PI)分为(PI组,n=62)和非PI组(NPI组,n=30)。收集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实验室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确定术后发生PI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NLR对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发生PI的预测价值。结果PI组患者术前白细胞计数、NLR、ANC及血糖水平均高于NP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LR水平升高[OR=2.64,95%CI:1.06~6.68,P=0.040]是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发生PI的独立危险因素。NLR最佳截断值为5.75时,预测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发生PI的曲线下面积为0.803(95%CI:0.712~0.894,P<0.001),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2.6%、73.3%。结论NLR水平升高是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发生PI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创伤性脑出血 肺部感染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灰区患者中预测前列腺癌的价值 被引量:5
19
作者 史一博 胡锦浩 +4 位作者 肖牧伦 张帅 闫亮 乔保平 李琦 《肿瘤基础与临床》 2020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灰区(血清总PSA水平4~10μg/L)患者中预测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 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灰区(血清总PSA水平4~10μg/L)患者中预测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良性前列腺增生或前列腺癌的PSA灰区患者。评估前列腺穿刺活检前相关变量包括年龄、PSA、PSA密度(PSAD)、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NLR、PLR与前列腺癌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中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为25.5%(60/235),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检出率为74.5%(175/235)。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NLR、PLR和PSA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LR预测前列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62.7%(95%CI 0.555~0.699,P<0.05),PLR预测前列腺癌的AUC为61.9%(95%CI 0.544~0.679,P<0.05),PSAD预测前列腺癌的AUC为64.9%(95%CI0.578~0.720,P<0.05)。结论对于PSA灰区患者,NLR、PLR和PSAD在预测前列腺癌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