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轮状病毒感染性脓毒症患儿中性粒细胞CD11b、白细胞介素-6、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周喜友 刘文娟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29期128-129,共2页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脓毒症中,中性粒细胞CD11b、IL-6、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3例轮状病毒肠患儿。根据是否为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51例与非脓毒症组52例。分析比较脓毒症组与...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脓毒症中,中性粒细胞CD11b、IL-6、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03例轮状病毒肠患儿。根据是否为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51例与非脓毒症组52例。分析比较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腹泻持续时间、发热、血小板减少、受累脏器情况,以及中性粒细胞CD11b、白细胞介素-6、hs-CRP水平变化。比较轮状病毒肠炎肠外脏器损害患儿,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的中性粒细胞CD11b、白细胞介素-6、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发热(5.1,4.7)、血小板减少[45.1%(423/52),13.4%(7/51)]、受累脏器情况比较[54.9%(28/52),32.7%(17/51)],在统计学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5)。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CD11b(95.6%,80.2%)、IL-6(24.0,71.9)、hs-CRP(18.2,9.9)水平比较,在统计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毒症组与非脓毒症受累脏器患儿CD11b(98.9%,89.4%)、IL-6(33.1,78.7)、hs-CRP(18.4,11.9)水平,在统计学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RV肠炎合并脓毒症时发热持续时间长,血小板减少以及受累脏器增多,同时CD11b、IL-6、hs-CRP水平显著升高,可以作为预测脓毒症标准的指标,对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肠炎 脓毒症 中性粒细胞cd11b IL-6 HS-CRP
下载PDF
房颤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变化及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
2
作者 袁桂仪 周淑娴 +2 位作者 农美丹 张玉玲 黄波水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04-911,共8页
【目的】研究房颤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水平变化及其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探讨房颤的炎症机制。【方法】收集房颤组与窦律组临床资料,采血检测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水平,同时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结果】纳入房颤组85例,年龄37... 【目的】研究房颤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水平变化及其与左房内径的相关性,探讨房颤的炎症机制。【方法】收集房颤组与窦律组临床资料,采血检测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水平,同时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结果】纳入房颤组85例,年龄37~82岁,男性35例,女性50例,包括阵发性房颤36例,持续性房颤26例,永久性房颤23例;窦律组57例,年龄35~78岁,男性21例,女性36例。房颤组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高于窦律组(P<0.01);左房内径大于窦律组(P<0.01);心脏瓣膜病、中性粒细胞CD11b及左房内径是房颤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阵发性房颤发作时及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上调,提示炎症与房颤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CD11b水平与左房内径相关,炎症可能参与了房颤的心房结构重构;房颤血栓栓塞高危患者中性粒细胞CD11b表达上调,炎症水平可能对房颤血栓栓塞危险分层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中性粒细胞cd11b 左房内径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CD11b、1,25-(OH)2VitD3和γ干扰素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表达及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7
3
作者 李丽拉 王莉芬 +1 位作者 蔡亦斌 李洪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0年第14期1500-1504,共5页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CD11b、1,25-(OH)2VitD 3、γ干扰素(INF-γ)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PRE)中的表达及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琼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PRE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CD11b、1,25-(OH)2VitD 3、γ干扰素(INF-γ)在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PRE)中的表达及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琼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PRE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儿童104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对比两组患儿血清CD11b、1,25-(OH)2VitD 3、INF-γ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各血清指标与PRE的关系。根据脱水程度分为轻度患儿28例、中度患儿42例、重度患儿20例,比较不同病情患儿血清CD11b、1,25-(OH)2VitD 3、INF-γ水平、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4^+/CD8^+)、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血清CD11b、1,25-(OH)2VitD 3、INF-γ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儿的血清CD11b[(86.24±7.16)%]、INF-γ[(3.62±0.72)pg/ml]高于对照组[(69.35±4.42)%、(1.15±0.20)pg/ml],1,25-(OH)2VitD 3[(20.75±5.03)pg/ml]低于对照组[(35.66±7.14)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D11b、1,25-(OH)2VitD 3、INF-γ与PRE显著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患儿血清CD11b[(92.71±6.35)%]、INF-γ[(5.23±1.04)pg/ml]高于中度[(86.23±5.79)%、(3.72±0.65)pg/ml]、轻度患儿[(81.63±4.90)%、(2.32±0.49)pg/ml],1,25-(OH)2VitD 3[(18.10±2.16)pg/ml]低于中度[(20.42±2.77)pg/ml]、轻度患儿[(23.14±3.05)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患儿外周血CD3^+[(48.81±3.44)%]、CD4^+[(22.39±1.80)%]、CD4^+/CD8^+(0.52±0.04)、IgA[(0.92±0.21)g/L]、IgG[(6.48±1.02)g/L]、IgM[(0.48±0.10)g/L]低于中度[(51.06±4.02)%、(23.97±2.25)%、(0.58±0.05)、(1.18±0.26)g/L、(7.75±1.44)g/L、(0.61±0.13)g/L]及轻度患儿[(54.11±4.50)%、(26.08±2.73)%、(0.63±0.07)、(1.47±0.30)g/L、(9.22±1.93)g/L、(0.74±0.15)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D11b(r 1=-0.400;r 2=-0.492;r 3=-0.431)、INF-γ(r 1=-0.406;r 2=-0.529;r 3=-0.577)与CD3^+、CD4^+、CD4^+/CD8^+呈负相关,1,25-(OH)2VitD 3(r 1=0.514;r 2=0.568;r 3=0.502)与CD3^+、CD4^+、CD4^+/CD8^+呈正相关(P<0.05);血清CD11b(r 1=-0.519;r 2=-0.518;r 3=-0.506)、INF-γ(r 1=-0.616;r 2=-0.660;r 3=-0.692)与IgA、IgG、IgM呈负相关,1,25-(OH)2VitD 3(r 1=0.669;r 2=0.551;r 3=0.663)与IgA、IgG、IgM呈正相关(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CD11b、1,25-(OH)2VitD 3、INF-γ与PRE发生及其免疫功能显著相关,可作为预测疾病发生、评估免疫紊乱及病情程度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中性粒细胞cd11b 1 25-(OH)2VitD3 Γ干扰素 免疫功能
下载PDF
nCD11b、mCD14和mCD86表达对新生儿败血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张义堂 秦小菀 +3 位作者 石岩 侯海燕 殷雪 徐会民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709-712,共4页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11b (nCD11b)、单核细胞CD14 (mCD14)和单核细胞CD86 (mCD86)表达对新生儿败血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3例新生儿败血症作为疾病组,根据患儿是否发生休克...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CD11b (nCD11b)、单核细胞CD14 (mCD14)和单核细胞CD86 (mCD86)表达对新生儿败血症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3例新生儿败血症作为疾病组,根据患儿是否发生休克分为休克组26例和非休克组47例,另选取同期体检的足月健康新生儿73例为健康组。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所有新生儿的外周血n CD11b、m CD14和m CD86表达水平,比较各组新生儿外周血n CD11b、mCD14和m CD86表达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其对新生儿败血症病情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 疾病组新生儿的外周血n CD11b、mCD86表达水平分别为(220.00±12.58) MFI、(62.89±7.69) MFI,明显高于健康组的(186.69±10.98) MFI、(41.27±5.09) MFI,而外周血m CD14表达水平为(38.85±6.27) MFI,明显低于健康组的(54.03±6.15) MF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休克组新生儿的外周血nCD11b、m CD86表达水平分别为(227.69±11.62) MFI、(67.96±6.18) MFI,明显高于非休克组的(215.74±12.95) MFI、(60.08±8.29) MFI,而外周血m CD14表达水平为(34.99±5.83) MFI,明显低于非休克组的(40.98±6.54) MF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nCD11b、m CD14、mCD86单独及其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病情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为0.850、0.804、0.815和0.930,联合检测AUC均高于其单独检测(P<0.05)。结论 外周血n CD11b、m CD14、m CD86检测可用于新生儿败血症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且联合检测可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病情严重程度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败血症 中性粒细胞cd11b 单核细胞cd14 单核细胞cd86 预测价值
下载PDF
麝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及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吴玉生 刘雪莹 +1 位作者 姜文杰 张道杰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麝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炎症反应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麝香组23例,采用麝香注射液加常规药物治疗。动态观察患者急性期、病程第6天、12天时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 目的探讨麝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炎症反应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3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麝香组23例,采用麝香注射液加常规药物治疗。动态观察患者急性期、病程第6天、12天时的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actant protein-1,MCP-1)水平、周围血中性粒细胞(polymorphnuclear,PMN)表面黏附分子CD11b/CD18表达以及临床疗效,并与23名健康人比较。结果两组急性期患者血清MCP-1水平及PMN-CD11b/CD18表达显著升高(P<0.01)。第6天时麝香组血清MCP-1降至健康组水平(P>0.05);对照组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健康组(P<0.05),第12天测得值与健康组相当(P>0.05)。两组CD11b/CD18表达于第6天呈现峰水平,第12天时显著回落(P<0.01),麝香组达健康组水平(P>0.05),对照组仍高于健康组水平(P<0.05);治疗30d时,麝香组显效、治愈率高于对照组(χ2=4.29,P<0.05)。结论麝香注射液对脑梗死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并通过这种作用,提高了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麝香注射液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中性粒细胞cd11b/cd18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韩再萍 田先雨 +2 位作者 苏苓 黄卫东 刘纯义 《社区医学杂志》 2013年第13期7-8,共2页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inhibition factor,MI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脓毒症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脓毒症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及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inhibition factor,MI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脓毒症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抗感染、对症及重要脏器功能的支持治疗,如病情需要可使用呼吸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2万U/kg+生理盐水20 ml,用微量注射泵静脉注射持续1 h,2次/d。两组均治疗5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CD11b及MIF的变化。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5 d后CD11b与MIF对照组分别为(4 607.00±899.01)道尔顿、(412.43±55.72)μg/L,治疗组分别为(3 860.93±1 128.88)道尔顿、(316.10±73.72)μ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乌司他丁治疗脓毒症,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阻断病情进一步恶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乌司他丁 中性粒细胞cd11b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原文传递
中性粒细胞CD_(11b)、可溶性CD_(14)亚型和线粒体偶联因子-6在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转归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7
作者 杨花 席俊芳 姚建宏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3年第1期51-56,共6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11b(nCD11b)、可溶性CD14亚型(sCD14-St)和线粒体偶联因子-6(CF-6)在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转归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121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11b(nCD11b)、可溶性CD14亚型(sCD14-St)和线粒体偶联因子-6(CF-6)在新生儿败血症病情转归危险度分层中的作用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121例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危重症评分(NCIS)将新生儿分为非危重组(NCIS>90分)35例,危重组(NCIS 70~90分)49例,极危重组(NCIS<70分)37例;预后不良(死亡)25例,预后良好(存活)96例。新生儿于治疗前检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nCD11b、sCD14-St和CF-6。nCD11b、sCD14-St和CF-6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CD11b、sCD14-St和CF-6预测败血症新生儿不良转归的价值。结果危重组和极危重组nCD11b、sCD14-St、CF-6、PCT和CRP明显高于非危重组[(414.68 ± 93.29)和(532.74 ± 101.85)MFI比(325.45 ± 71.90)MFI、(892.40 ± 113.72)和(1 249.53 ± 95.41) ng/L比(784.66 ± 103.72)ng/L、(84.79 ± 28.35)和(121.66 ± 34.27)ng/L比(42.59 ± 13.51)ng/L、(19.24 ± 6.30)和(34.96 ± 11.95)μg/L比(8.89 ± 2.24)μg/L、(109.49 ± 36.77)和(247.13 ± 82.06)mg/L比(56.84 ± 17.25)mg/L],极危重组明显高于危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CD11b、sCD14-St和CF-6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 = 0.719、0.813和0.823,P<0.01)。预后不良新生儿nCD11b、sCD14-St、CF-6、PCT和CRP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新生儿[(618.58 ± 146.92) MFI比(374.55 ± 120.03) MFI、(1 516.91 ± 194.38) ng/L比(828.13 ± 175.67) ng/L、(165.84 ± 25.63)ng/L比(62.51 ± 16.75)ng/L、(43.46 ± 10.14)μg/L比(20.19 ± 6.30)μg/L和(321.09 ± 94.56)mg/L比(88.24 ± 29.1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CD11b、sCD14-St和CF-6预测败血症新生儿不良转归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3、0.796和0.838(95%CI 0.678~0.836、0.713~0.864和0.760~0.899),三者联合的AUC为0.921(95%CI 0.858~0.962)。结论 nCD11b、sCD14-St和CF-6与新生儿败血症病情程度和预后有关,可作为病情转归危险度分层及评估预后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败血症 脓毒症 婴儿 新生 中性粒细胞cd11b 可溶性cd14亚型 线粒体偶联因子-6
原文传递
小儿中性粒细胞CD_(11b)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罗社声 汤永民 +2 位作者 陈莲香 钱柏芹 沈红强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561-562,共2页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cd11b 表达 儿童
原文传递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白细胞介素-8水平和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_(11b)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海英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592-1593,共2页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外周血IL-8和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HIE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IE 94例患儿为HIE组。其中轻度25例,中度31例,重度38例;另选同期本院出生的32例健康新生儿为健康对...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外周血IL-8和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HIE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IE 94例患儿为HIE组。其中轻度25例,中度31例,重度38例;另选同期本院出生的32例健康新生儿为健康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和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新生儿血清IL-8、CD11b表达水平。并对HIE患儿IL-8与CD11b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HIE组血清IL-8水平和CD11b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a<0.01)。轻度、中度、重度HIE患儿血清IL-8水平和CD11b表达量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a<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其中重度HIE患儿表达最高。HIE患儿血清IL-8水平与CD11b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84,P<0.01)。结论 IL-8和CD11b可能在HI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的观察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细胞介素-8 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胰岛素(InS)及、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_(11b)表达的变化
10
作者 梁玉江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5年第10期86-87,共2页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血清胰岛素(In S)的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的表达,探讨其在HI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足月HIE患儿59例(轻度12例,中度30例,重度17例)及35例健康足月新生儿(健康对照组)分别于出生72h取静脉血...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儿血清胰岛素(In S)的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的表达,探讨其在HI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足月HIE患儿59例(轻度12例,中度30例,重度17例)及35例健康足月新生儿(健康对照组)分别于出生72h取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In S水平,同时采用流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的表达,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并分析HIE各组中In S与CD11b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1.HIE组血清In S水平及CD11b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2.HIE各组血清In S水平及CD11b表达水平随HIE程度加重而增加,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HIE患儿血清In S水平及CD11b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49,P<0.05)。结论血清In S水平及CD11b表达水平可作为HIE新生儿病情严重程度早期指标;HIE的发生、发展可能是多因素联合参与的过程,其中免疫、炎症反应及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等异常同步发生,相互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胰岛素 流式细胞 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
原文传递
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兔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
11
作者 麦友刚 林素暇 +1 位作者 吴燕云 苏浩彬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1251-1252,共2页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对新生兔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左颈总动脉后置于低氧状态容器中2h的方法制作HIE模型兔32只,分4组,每组8只,分别于模型制作成功后2h、12h、24h、48h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粘附分子CD11b、... 目的:观察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对新生兔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左颈总动脉后置于低氧状态容器中2h的方法制作HIE模型兔32只,分4组,每组8只,分别于模型制作成功后2h、12h、24h、48h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细胞粘附分子CD11b、CD18,脑组织细胞粘附分子ICAM-1及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HIE组CD11b、CD18,ICAM-1、V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缺氧缺血2h即见表达增强,在24h达到高峰,48h时稍下降,但仍在较高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兔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脑细胞细胞粘附分子ICAM-1、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表达增强,细胞粘附分子的变化参与HIE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粘附分子表达 新生兔 粘附分子VCAM-1 中性粒细胞cd11b 细胞粘附分子 ICAM-1 血管内皮细胞 cd18 病理生理过程 表达增强 左颈总动脉 HIE 对照组 低氧状态 模型制作 细胞表面 24h 脑组织 高水平 显著性 细胞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对心肌梗死小鼠微循环障碍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施珊岚 张艳达 +3 位作者 贺治青 丁茹 吴宗贵 梁春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5期547-551,共5页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改善心肌梗死小鼠外周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30只雄性C57小鼠,10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20只心肌梗死造模后1周,予腹腔注射脂多糖30 min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麝香保心丸干预组,各10只。观察各组间小鼠提...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改善心肌梗死小鼠外周微循环障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选取30只雄性C57小鼠,10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20只心肌梗死造模后1周,予腹腔注射脂多糖30 min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及麝香保心丸干预组,各10只。观察各组间小鼠提睾肌微循环差异(流速及白细胞黏附);流式分析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麝香保心丸干预组可显著改善微循环障碍,并能降低白细胞黏附至微循环内皮表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药物干预组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可显著改善小鼠心肌梗死后微循环障碍,这可能与其抑制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11b表达而减少白细胞的黏附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麝香保心丸 微循环障碍 小鼠 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