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8篇文章
< 1 2 1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247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赵家华 岑雨樱 +11 位作者 许晓娇 杨飞 张兴文 董钊 刘若卓 黄德晖 崔荣太 王湘庆 田成林 黄旭升 于生元 张家堂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49,共7页
目的总结单中心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20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诊治的1247例CNS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原体、性别、发病年龄与时间、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 目的总结单中心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20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诊治的1247例CNS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原体、性别、发病年龄与时间、受教育程度、职业分布等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表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宏基因组学测序的阳性率和预后等临床特征。结果1247例CNS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原体依次为病毒743(59.6%)、结核分枝杆菌249(20.0%)、其他细菌150(12.0%)、真菌68(5.5%)、寄生虫18(1.4%)、梅毒螺旋体18(1.4%)和立克次体1(0.1%);2011-2020年的病例数较2001-2010年增加177例(33.1%,P<0.05);病原体的季节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比例为1.87︰1,多在60岁以下发病;病毒以学生人群易感,尤以大学(大专)及以上学历者较多;结核分枝杆菌和其他细菌感染以农民偏多,梅毒螺旋体感染多见于工人;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及脑膜刺激征多见,脑神经受累以展神经居多;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明显提高了临床诊断的精准性;患者中位住院天数为18.00(11.00,27.00)d,中位住院费用2.95(1.60,5.92)万元;疾病病死率1.6%。结论CNS感染性疾病发病率近年有升高趋势,临床表现复杂、症状重、预后差。早期精准诊断及临床规范治疗有利于降低病死率,减轻疾病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疾病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下载PDF
不同抗菌药物方案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
作者 张永杰 王兴华 黄晓岚 《医药前沿》 2024年第29期28-30,34,共4页
目的:比较万古霉素联合抗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方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联合舒巴坦方案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9月开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比较万古霉素联合抗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方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联合舒巴坦方案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3月—2023年9月开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用药方案进行分组,A组41例采用万古霉素联合抗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治疗,B组41例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联合舒巴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炎性因子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A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指标水平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万古霉素联合抗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方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见效快,能够快速改善症状,抑制炎性因子表达,但是不良反应较多,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抗菌药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万古霉素 抗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方案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余俊龙 刘水平 +3 位作者 罗敏华 姚孟晖 王莉莉 李闻文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2-414,共3页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分别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传统的细菌及真菌培养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IgM ,IgG抗体和脑脊髓液中病原体。结果 :82 3例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患者中有 12 6例 (15 .3%)单纯疱疹病毒IgM和 ...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分别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传统的细菌及真菌培养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清IgM ,IgG抗体和脑脊髓液中病原体。结果 :82 3例中枢神经系统急症患者中有 12 6例 (15 .3%)单纯疱疹病毒IgM和 /或IgG阳性 ,其中 10岁以下年龄为高峰。 10 (1.2 %)例巨细胞病毒特异性IgM和 /或IgG阳性 ;8(0 .97%)例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特异性IgM和 /或IgG阳性 ;7(0 .85 %)例为结核性脑膜炎 ;6 (0 .72 %)例为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 ;1(0 .12 %)例为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炎。结论 :病毒 ,特别是单纯疱疹病毒 ,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病原 ;结核杆菌和新生隐球菌感染也占一定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病原学 研究 脑炎 脑膜炎 单纯疱疹 结核杆菌 新生隐球茵
下载PDF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9
4
作者 林茂增 陈尔东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年第4期610-613,共4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100例,根据感染致病菌不同分为化脓组和病毒组,每组各50例,观察两组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WBC)在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100例,根据感染致病菌不同分为化脓组和病毒组,每组各50例,观察两组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乳酸脱氢酶(LHD)含量,同时观察比较两种检验标本阳性率。结果两组患儿入院时和恢复期脑脊液中CRP、PCT、LHD水平,明显低于同组血清中含量;化脓组患儿入院时和恢复期脑脊液中WBC水平,明显低于血清中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组患儿入院时和恢复期血清、脑脊液中WBC、CRP、PCT、LHD水平,均明显高于病毒组患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组患儿入院时血清、脑脊液中WBC、CRP、PCT、LHD水平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病毒组同样本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儿如血清CRP、PCT、LHD均为阳性,即可确诊为细菌感染,可避免腰穿,方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白细胞计数 乳酸脱氢酶 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下载PDF
常见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 被引量:8
5
作者 席加水 温兆春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7期104-105,共2页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化脓脑膜炎 小儿 治疗 诊断 细菌脑膜炎 致病菌分布 临床表现
下载PDF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对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林霞 颉满珍 +2 位作者 王根绪 张庆华 赵傲楠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0期15-19,共5页
目的 探讨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对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的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40例,全部入组患者行血常规、病毒五项、呼吸道病原体联检、... 目的 探讨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对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的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40例,全部入组患者行血常规、病毒五项、呼吸道病原体联检、脑脊液常规与生化、脑脊液抗酸染色与墨汁染色、脑脊液结核DNA与单纯疱疹病毒DNA检测、脑脊液流行性乙型脑炎抗体测定(高度疑似乙脑患者),头颅MRI检查。同时外送脑脊液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结果 40例疑似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脑脊液宏基因二代测序DNA检测40例,阳性36例,包括病毒DNA 17例(42.50%)、化脓性细菌5例(12.50%)、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2例(5.00%)、真菌2例(5.00%)、罕见病原体10例(25.00%);RNA检测14例,均为阴性。最终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23例,化脓性脑膜炎5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李斯特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各3例,真菌脑炎、布氏杆菌脑炎、伤寒脑炎各1例,宏基因二代测序敏感性85.19%,假阳性13例,假阳性率32.50%,假阴性4例,假阴性率10.00%。DNA病毒诊断符合率39.13%,病原体特异性序列数>10,诊断符合率为100.00%,化脓性细菌诊断符合率100.00%,结核分枝杆菌诊断符合率66.67%,真菌诊断符合率100.00%,罕见病原体诊断符合率100.00%,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诊断符合率0。结论 宏基因二代测序对确定DNA病毒、细菌、结核分枝杆菌、真菌、罕见病原体感染敏感性高,但其对RNA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诊断敏感性低,临床怀疑流行性乙型脑炎时,需谨慎分析宏基因二代测序的结果,与常规检验方法结合,综合判定,以早期诊断,精准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血清学化验 脑脊液 头颅MRI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CD64 CD11b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韩虹 穆文娟 +1 位作者 杨银升 石凯丽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6期813-814,共2页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D64、CD11b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以为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粒细胞 早期诊断 应用 治疗 细胞表面分子 化脓脑膜炎 CD11B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1
8
作者 赵莉 郑鹏 +1 位作者 王振海 谢鹏 《医学教育探索》 2010年第11期1576-1578,共3页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各种生物病原体侵犯脑或脊髓实质、被膜和血管等,引起急、慢性炎症(或非炎症)性疾病。根据特异性致病因子及受累部位不同可分为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和脑寄生虫病等。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差异蛋白质组学 病毒脑炎 细菌脑膜炎 真菌脑膜炎 生物病原体 脑寄生虫病 炎症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治现状──神经系统疾病(8)(续前)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淑萍 李大年 《新医学》 2000年第8期494-495,共2页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玻片离心沉淀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敏 周峥珍 郑台青 《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2020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玻片离心沉淀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9年5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8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分为化脓性脑膜炎组62例,... 目的探讨玻片离心沉淀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9年5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18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分为化脓性脑膜炎组62例,病毒性脑膜炎组62例,结核性脑膜炎组61例。3组患儿入院后腰椎穿刺取1 mL脑脊液,各取0.5 mL分别采用玻片离心沉淀法及常规细胞计数法观察脑脊液中细胞形态并对异常细胞进行计数和比较,同时统计玻片离心沉淀法观察到的各组患儿脑脊液细胞学分类检查结果。另选60例经检查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小儿的脑脊液细胞学分类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玻片离心沉淀法对3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儿脑脊液中异常细胞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细胞计数法〔化脓性脑膜炎组:100.0%(62/62)比72.6%(45/62),病毒性脑膜炎组:100%(62/62)比33.9%(21/62),结核性脑膜炎组:100%(61/61)比21.3%(13/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而淋巴样细胞未见明显增多;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小淋巴细胞所占比例最高;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异常细胞特点是淋巴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学反应。结论玻片离心沉淀法检查脑脊液细胞成分可以更好地分辨出各类脑脊液异常细胞,对于感染类型的辨别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临床诊断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片离心沉淀法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抗生素治疗
11
作者 秦树林 《中国医刊》 CAS 2001年第9期15-17,共3页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药物疗法 抗生素 治疗 细菌脑膜炎 病毒脑膜炎 新型隐球菌 脑膜炎
下载PDF
EEG与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体征之间的关系
12
作者 岑伟 《安徽医学》 2003年第5期68-69,共2页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神经体征 EEG 诊断 临床表现 CT 病毒脑炎
下载PDF
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韩冰 王志红 +1 位作者 王明栋 王洪 《河北医药》 CAS 2013年第4期599-601,共3页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朊蛋白和寄生虫等)侵入神经系统,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具有病死率高,后遗症多的特点。本文对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朊蛋白和寄生虫等)侵入神经系统,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具有病死率高,后遗症多的特点。本文对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总结,以了解其发病特点、发展趋势和分布规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03至2012年诊断为成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依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1]分为病毒性脑(膜)炎组、结核性脑膜炎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梦瑶 任建发 +1 位作者 陈亚南 邸卫英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27期86-90,共5页
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是一种从脑脊液样品中提取DNA或RNA片段,并在数千至百万条片段中进行高通量随机测序,从而分析出病原体的一种技术。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细菌性... 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是一种从脑脊液样品中提取DNA或RNA片段,并在数千至百万条片段中进行高通量随机测序,从而分析出病原体的一种技术。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隐球菌性脑炎等的诊断,在检测新病原体、提高检测阳性率、降低漏诊率和诊断难确诊性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病毒脑炎 病毒脑膜炎 细菌脑膜炎 结核脑膜炎 隐球菌脑膜炎
下载PDF
脑脊液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雪瑶 李大伟 《吉林医学》 CAS 2021年第9期2258-2261,共4页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侵犯脑实质、血管及被膜引起的神经系统重症疾病,具有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等特点。因病原微生物检测手段有限,极易延误诊断及治疗。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基于大规模并行测序原理,利用多...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性疾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侵犯脑实质、血管及被膜引起的神经系统重症疾病,具有高病死率和致残率等特点。因病原微生物检测手段有限,极易延误诊断及治疗。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基于大规模并行测序原理,利用多个DNA小片段平行测序来确定序列[1],可同时检测样本中全部病原微生物,对于CNS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近几年mNGS应用于CNS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的相关文献,比较其在应用中的利弊,帮助临床医生提高对mNGS技术和其在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应用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一代测序技术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脑脊液病原学诊断
下载PDF
血清与脑脊液电解质测定对幼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文龙 《贵州医药》 CAS 2002年第7期659-660,共2页
关键词 血清 脑脊液 电解质 测定 幼儿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下载PDF
宏基因二代测序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上官丽娟 王海龙 +3 位作者 尚晶 王智军 侯苗苗 薛岚平 《武警医学》 CAS 2022年第6期472-475,共4页
目的探讨宏基因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9-01至2021-12山西白求恩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系统收集各项资料,探究... 目的探讨宏基因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9-01至2021-12山西白求恩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5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系统收集各项资料,探究mNGS在该类疾病诊断应用中的优势。结果85例中,mNGS检出病原体21种,检出阳性57例,其中与最终诊断符合48例,不符合9例,准确率为56.5%(48/85);传统方法检出阳性23例,其中与最终诊断符合22例,不符合1例,准确率25.9%(22/85),两种方法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传统方法而言,宏基因二代测序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准确率高,可以作为传统方法的互补方法,但因mNGS检出结果与最终诊断不符情况较多,检测结果的判读应结合临床慎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 二代测序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准确率
下载PDF
联合检测脑脊液β2微球蛋白及血清白介素-6和降钙素原诊断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伏英 《江西医药》 CAS 2021年第12期2334-2335,共2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血清白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CT)诊断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2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6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儿临床资料,按照病原体的差异将其分为... 目的探讨脑脊液β2微球蛋白(β2-MG)联合血清白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CT)诊断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2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60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患儿临床资料,按照病原体的差异将其分为病毒性感染组(n=30例)和化脓性细菌感染组(n=30例),并且抽选同期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n=20例),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脑脊液β2-MG、血清IL-6及PCT水平。结果三组脑脊液β2-MG、血清IL-6及PCT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感染组脑脊液β2-MG(3.41±0.89/mg/L)和血清IL-6(167.30±18.42/pg/ml)水平高于对照组(2.13±0.65/mg/L、48.52±7.57/pg/ml)(P<0.05),而血清PCT水平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2±0.16 g/L和0.42±0.11 g/L,P>0.05);化脓性感染组脑脊液β2-MG(7.85±2.16/mg/L)、血清IL-6(263.17±34.16/pg/ml)及PCT(17.41±3.65g/L)水平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中枢神经感染组(病毒+细菌)脑脊液β2-MG(63.33%)、血清IL-6(66.67%)及PCT(80.0%)单独阳性率显著低于三项联合检测(93.33%)的阳性率(P<0.05)。结论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脑脊液β2-MG联合血清IL-6及PCT检测更具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脑脊液β2微球蛋白 白介素-6 降钙素原
下载PDF
浅谈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萍 若敏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9期47-48,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及化脓性脑膜炎患儿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病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病毒... 目的:探讨分析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对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及化脓性脑膜炎患儿1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病类型的不同将其分为病毒性脑膜炎组(62例)、细菌性脑膜炎组(31例)和化脓性脑膜炎组(47例),采用化学荧光法对这3组患儿血清降钙素的水平进行测定,采用免疫单扩散试验法对这3组患儿C-反应蛋白的水平进行测定,观察对比3组患儿的检测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3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病毒性脑膜炎组患儿的CRP水平、PCT水平、WBC水平及脑脊液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和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且细菌性脑膜炎组患儿的CRP水平、PCT水平、WBC水平及脑脊液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及C-反应蛋白检测对临床鉴别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细菌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