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策略
1
作者 张铁军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2期233-239,共7页
中药质量是中药安全有效的保障,中药质量关乎国民生命健康,也关乎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往中药质量研究与质量控制模式难以满足中药复杂体系的质量控制要求,需要在理论、模式、技术方法和研究路径上实现质的突破。在对中药复杂体系和... 中药质量是中药安全有效的保障,中药质量关乎国民生命健康,也关乎中药产业的健康发展。以往中药质量研究与质量控制模式难以满足中药复杂体系的质量控制要求,需要在理论、模式、技术方法和研究路径上实现质的突破。在对中药复杂体系和产业特点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药质量研究与质量控制现实问题,提出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策略。以此建立与中药临床效用密切关联、特有专属、整体评价和面向中药全产业链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并为行业监管提供科学、有效的“监管工具”,对于提高我国中药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 中药质量标志物 中药产业 质量发展 技术策略
下载PDF
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高明远 郎一馨 +8 位作者 张颜颜 李真 李莉 张梦媛 马晨光 张沐新 胡吉瑞 刘昕 张伟东 《特产研究》 2022年第6期149-153,160,共6页
中药质量标志物是刘昌孝院士在2016年为控制中药产品质量提出的新概念。中药质量标志物是存在于中药材和中药产品中固有的或加工制备过程中形成的与中药的功能属性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是反映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标志性物质。中药质量... 中药质量标志物是刘昌孝院士在2016年为控制中药产品质量提出的新概念。中药质量标志物是存在于中药材和中药产品中固有的或加工制备过程中形成的与中药的功能属性密切相关的化学物质,是反映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标志性物质。中药质量标志物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新方向,其研究方法涉及较多新技术和新理论。本文聚焦于数据挖掘方法和学术新理论在中药化学质量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对目前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同时对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趋势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标志物 数据挖掘 研究方法
下载PDF
基于“五原则”的复方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研究路径 被引量:169
3
作者 张铁军 白钢 +5 位作者 陈常青 许浚 韩彦琪 龚苏晓 张洪兵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3,共13页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是近年来提出的中药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的核心概念,自提出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相关研究,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仍仅限于单味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志物研究,尚不能全面反映质量标志物概念...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是近年来提出的中药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的核心概念,自提出后我国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相关研究,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研究仍仅限于单味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标志物研究,尚不能全面反映质量标志物概念的所用要素。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定义和基本要求,从质量传递与溯源、成分特有性、成分的有效性、成分可测性以及复方配伍环境5方面,系统论述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5要素的科学内涵及其发现和确定的原则、思路和方法,提出基于"五原则"的复方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和发现的路径,并以代表性的研究实例,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和发现提供系统的研究思路和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中药 质量标志 中药质量标志物五原则 质量传递与溯源 研究路径
原文传递
基于整合药理学的中药质量标志物发现与应用 被引量:45
4
作者 许海玉 侯文彬 +14 位作者 李珂 申业 唐仕欢 郭非非 张晶晶 吴宏伟 王萍 苏瑾 周荣荣 李亚卓 王岚 王磊 贡磊磊 杨洪军 刘昌孝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共8页
中药质量标志物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新概念、新模式,将引领中药质量发展新方向。其中,如何表征中药整体质量属性及其生物学效应,是质量标志物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此关键科学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整合药理学的中药质量标志物发现与确证的... 中药质量标志物是中药质量控制的新概念、新模式,将引领中药质量发展新方向。其中,如何表征中药整体质量属性及其生物学效应,是质量标志物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针对此关键科学问题,本文提出基于整合药理学的中药质量标志物发现与确证的研究思路,即通过"化学指纹-代谢指纹-网络靶标-生物效应-中医功效"多维关联系统筛选候选中药质量标志物,在此基础上,基于"肠吸收-活性评价-数据挖掘"体系建立中药质量标志物与生物活性之间精确定量模型并明确其贡献度。以元胡止痛片和心速宁胶囊为案例,介绍基于整合药理学的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药理学 中药质量标志物 体外药理学 精确定量关联 成分敲除技术 效应 元胡止痛片
原文传递
中药质量标志物与“网通虹势”代谢规律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岩涛 李森 +4 位作者 刘金玲 周晋 周逸群 陈乃宏 贺福元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20-2424,共5页
中药复方疗效是建立在单味中药基础上按中医药基础理论依法遣药组方治病的结果,其作用体现多成分、多靶点、综合效应的特点,其物质基础研究不易,质量标准难以建立,质量标志物难确定,无法严格监控中药加工全过程中的质量,且中药标志物的... 中药复方疗效是建立在单味中药基础上按中医药基础理论依法遣药组方治病的结果,其作用体现多成分、多靶点、综合效应的特点,其物质基础研究不易,质量标准难以建立,质量标志物难确定,无法严格监控中药加工全过程中的质量,且中药标志物的确定对中药药效物质研究、中药材鉴别及中药制药工程等影响深远;中药与生物体的"网通虹势"代谢规律将中药多成分的零散作用规律视为同母核群体的整体作用,可沟通微观单成分个体与宏观成分群整体,揭示中药在生物体内代谢物质、信息交流基本规律,进而揭示中药复方对人体的作用规律。通过系统分析中药质量标志物对中药开发的指导作用及其与"网通虹势"代谢规律的关系,尝试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确定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标志物 网通虹势 药效 质量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 Exactive四级杆-轨道阱液质联用法快速建立清热灵颗粒中潜在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成分库 被引量:28
6
作者 周秀娟 李燕芳 +4 位作者 陈莹 陈晓虎 瞿燕 任晓东 曾锐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4,共8页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念,使用UPLC-Q Exactive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清热灵颗粒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快速识别和鉴定,建立清热灵颗粒的潜在Q-Marker库,为探讨建立中成药清热灵颗粒的系统质量控制方法奠定...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念,使用UPLC-Q Exactive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清热灵颗粒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快速识别和鉴定,建立清热灵颗粒的潜在Q-Marker库,为探讨建立中成药清热灵颗粒的系统质量控制方法奠定基础。方法以50%甲醇作为提取液制备供试液,采用ACQUITYUPLC BEHC_(18)色谱柱(100mm×2.1mm,1.7μm)进行分离,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采用负离子监测模式、全扫描及自动触发二级质谱扫描的功能,对清热灵颗粒中成分进行识别及鉴定。并采用Autodock vina 1.1.2软件,以H5N1禽流感病毒为神经氨酸酶受体,利用AutoDock Tools 1.5.6程序确定靶蛋白的活性口袋,对所选标志物进行分子对接研究。结果通过高分辨UPLC-Q Exactive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共鉴定了39个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25个,苯乙醇苷类6个,有机酸4个,三萜类化合物2个,木脂素类2个。32个化学成分为首次在该制剂中鉴别出,其中15个为专属性成分,建议其中的黄芩苷、汉黄芩苷、连翘酯苷A、甘草苷、连翘酯苷E、连翘酯苷B、异甘草苷、黄芩素、连翘苷、汉黄芩素、甘草素11个成分可作为清热灵颗粒的Q-Marker。结论通过高分辨UPLC-Q Exactive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可以快速分析和确定中成药清热灵颗粒的化学成分,建立清热灵颗粒的潜在Q-Marker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标志物 UPLC-Q Exactive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液质联用 清热灵颗粒 成分库 黄芩苷 汉黄芩 连翘酯苷A 甘草苷 连翘酯苷E 连翘酯苷B 异甘草苷 黄芩素 连翘苷 汉黄芩素 甘草素
原文传递
防己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赖信宏 谢孟姣 +4 位作者 陈海燕 梁资就 黄小洪 李芳婵 蒋林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4-252,I0033,共10页
防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寒,归膀胱、肺经,具有祛风止痛,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综述防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结合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marker,Q-marker)理论,以传... 防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寒,归膀胱、肺经,具有祛风止痛,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综述防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结合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marker,Q-marker)理论,以传统功效、五味药性理论、网络药理学、植物亲缘学、化学成分可测性、入血成分为预测方向,对防己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防己质量评价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己 中药质量标志物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原文传递
彝族药固公果根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及其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8
作者 康荣 程显隆 +4 位作者 高智慧 周立鹏 刘越 魏锋 马双成 《中国药事》 CAS 2023年第5期563-573,共11页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ker,Q-marker)理论,预测固公果根的Q-marker,为固公果根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依据。方法:结合固公果根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学研究,从原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功效及药性和新...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ker,Q-marker)理论,预测固公果根的Q-marker,为固公果根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依据。方法:结合固公果根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理学研究,从原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传统功效及药性和新的药效用途等多角度分析和预测固公果根Q-marker的候选化合物。结果与结论:固公果根主要为三萜类、鞣质、酚酸、黄酮类和甾体类等化合物,具抑菌、抗炎、调节胃肠功能等现代药理活性,但质量控制环节较为薄弱。综合Q-marker相关理论,建议考虑将固公果根药材中7个三萜类成分(2α,3α,19α,23-四羟基-熊果-12-烯-28-羧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野蔷薇苷、蔷薇酸、冬青苷B、绢毛榄仁苷、熊果酸、齐墩果酸)和4个鞣质、酚酸类成分(儿茶素、原花青素B3、没食子酸、鞣花酸)作为固公果根药材Q-marker的候选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公果根 化学成分 质量控制 药理活性 中药质量标志物
下载PDF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
9
作者 杨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7401-7406,共6页
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是为了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而提出的概念。讨论中药Q-Marker相关知识产权的优势、中药Q-Marker适宜申请的专利类型。检索了近20年中药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方法)专利文献,对申请量变化趋势进行分... 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是为了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而提出的概念。讨论中药Q-Marker相关知识产权的优势、中药Q-Marker适宜申请的专利类型。检索了近20年中药检测方法(质量控制方法)专利文献,对申请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以三金制剂相关检测专利为例,探讨中药Q-Marker如何进行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中药Q-Marker相关技术应积极申请专利保护,将有利于提升中药质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标志物 中药质量 专利 专利挖掘 专利布局
原文传递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人参、西洋参、三七及相关中成药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刘永利 雷蓉 +5 位作者 王晓蕾 赵振霞 冯丽 魏锋 马双成 刘昌孝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402-1410,共9页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 Q-marker)的理念及研究模式,对人参、西洋参、三七质量标志物进行研究,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对人参、西洋参、三七的物质基础、生物合成途径等进行分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三种药材中主要成分进行测定...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 Q-marker)的理念及研究模式,对人参、西洋参、三七质量标志物进行研究,并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对人参、西洋参、三七的物质基础、生物合成途径等进行分析,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三种药材中主要成分进行测定,探寻人参、西洋参、三七的质量标志物并建立含量测定方法。结果人参、西洋参、三七的质量标志物为其特有成分人参皂苷 Rf、拟人参皂苷F11 与三七皂苷R1及共有成分人参皂苷Rg1、 Re与 R b1的比例特征,分别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建立了人参、西洋参、三七药材及含人参、西洋参、三七的中成药中质量标志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结论选择的质量标志物科学合理,可反映三种药材的特性,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提高和完善了人参、西洋参、三七药材、饮片及相关中成药的质量控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标志物 人参 西洋参 三七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中药质量标志物分级辨识与传递变化规律研究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25
11
作者 唐于平 尚尔鑫 +5 位作者 陈艳琰 乐世俊 杨洁 张赛 李佳佳 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3116-3122,共7页
中药质量标志物是近年来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核心概念,基于项目组对中药质量研究的认识与长期实践,提出'以有效性为核心,以可测性和特有性为条件,复方中药结合配伍关系,遴选确认中药质量标志物,进而考察其传递与溯源的功能属性'... 中药质量标志物是近年来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核心概念,基于项目组对中药质量研究的认识与长期实践,提出'以有效性为核心,以可测性和特有性为条件,复方中药结合配伍关系,遴选确认中药质量标志物,进而考察其传递与溯源的功能属性'的研究思路。选择临床常用代表性中药为研究对象,根据所含成分有效性、可测性与特有性评分,采用分层三维整合技术进行综合量化评价与分级辨识,从而遴选确认质量标志物;进而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到药物产生药效的药物形成与作用表达全过程进行质量标志物的传递变化规律研究。作者基于中药化学与生物学属性和有效性表达特点,整合多学科技术方法,重点开展其质量标志物的系统辨识与确认的创新方法研究,以形成代表性和示范性推广应用,为有力提升中药质量控制水平提供重要的理论与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标志物 中药质量控制 功效 分级辨识 传递与溯源
原文传递
基于CiteSpace的2016—2021年国内外中药质量标志物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34
12
作者 朱素梅 覃仕娜 +5 位作者 覃淼 黄金梅 莫钧茹 李泊村 梁健钦 奉建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75-2588,共14页
目的归纳总结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marker,Q-Marker)研究现状及预测其发展趋势。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检索中药Q-Marker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及CiteSpace 5.7.R5软件对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及关键... 目的归纳总结中药质量标志物(qualitymarker,Q-Marker)研究现状及预测其发展趋势。方法利用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集数据库,检索中药Q-Marker的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及CiteSpace 5.7.R5软件对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及关键词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经过筛选最终入选中文文献279篇、英文文献70篇。中、英文文献作者合作网络分析显示,刘昌孝是Q-Marker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并能形成稳定的核心研究团队;发文机构分析显示,天津药物研究院和天津中医药大学是Q-Marker研究的重要科研机构,机构间合作较多;中、英文文献关键词分析显示,Q-Marker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质量标准、指纹图谱、质量控制、一测多评、网络药理学等相关领域。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化学物质组学结合现代分析技术辨识中药及复方、经典名方的Q-Marker,并用于质量控制是当前研究热点。中药Q-Marker的研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未来在蛋白、基因和信号通路层面辨识和验证Q-Marker是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标志物 文献计量学 可视化分析 知识图谱 CITESPACE
原文传递
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的中药质量标志物发现研究 被引量:40
13
作者 闫广利 孙晖 +2 位作者 张爱华 韩莹 王喜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3729-3734,共6页
中药质量是影响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复方应用的特殊性,现今的中药质量标准存在难以保障临床疗效的问题。刘昌孝院士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和基本属性,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医方证代... 中药质量是影响中医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复方应用的特殊性,现今的中药质量标准存在难以保障临床疗效的问题。刘昌孝院士提出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概念和基本属性,为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是整合了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与代谢组学技术,在方证对应并显效的情况下,发现与临床疗效相关、体现方剂配伍、可追溯体内代谢和制备过程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策略,是发现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有效方法。利用中医方证代谢组学方法已经对茵陈蒿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及男仕胶囊、AS1350等中药保健品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进行了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标志物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中药方剂 中药复方保健品 药效质基础
原文传递
基于中医方证代谢组学策略研究知柏地黄丸质量标志物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绍博 孙晖 +5 位作者 卢盛文 张爱华 王慧 魏文峰 韩金润 王喜军 《中医药学报》 CAS 2021年第10期14-22,共9页
目的:在经典方剂知柏地黄丸治疗肾阴虚证确有疗效的前提下,寻找知柏地黄丸在肾阴虚治疗上的质量标志物。方法:拟以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为核心策略,联合高通量UPLC-MS技术,寻找肾阴虚证的血液代谢标记物,在与显效状态下的知柏地黄丸血中移... 目的:在经典方剂知柏地黄丸治疗肾阴虚证确有疗效的前提下,寻找知柏地黄丸在肾阴虚治疗上的质量标志物。方法:拟以中医方证代谢组学为核心策略,联合高通量UPLC-MS技术,寻找肾阴虚证的血液代谢标记物,在与显效状态下的知柏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建立相关性的前提下,揭示知柏地黄丸的药效物质基础,确定知柏地黄丸的质量标志物。结果:鉴定肾阴虚证的26个血液代谢标记物,其中19个代谢标记物在治疗后被知柏地黄丸显著调节,共鉴定显效状态下的47个血中移行成分,其中11个成分被鉴定为知柏地黄丸治疗肾阴虚证的药效物质基础。结论: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相关原则,推测丹皮酚、没食子酸、棉子糖、芍药苷、药根碱、泽泻醇B-单乙酸酯等6种体内原型成分为知柏地黄丸治疗肾阴虚证的质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方证代谢组学 肾阴虚 知柏地黄丸 中药质量标志物
下载PDF
大别山红天麻饮片多指标质量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耿文洁 汪聪聪 +3 位作者 刘劲松 桂双英 彭代银 王举涛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3期524-528,554,共6页
目的:对大别山红天麻饮片质量标志物进行研究,多指标成分评价测定其中9种质量标志物,推进红天麻质量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天麻素为内参物(ZS),建立该成分与腺苷、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对羟... 目的:对大别山红天麻饮片质量标志物进行研究,多指标成分评价测定其中9种质量标志物,推进红天麻质量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以天麻素为内参物(ZS),建立该成分与腺苷、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E的相对校正因子,采用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建立大别山产红天麻饮片的质量标准。结果:红天麻饮片质量标志物的9种成分均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86%~102.21%。相对校正因子的RSD均小于2%。并指认出其指纹图谱中10种化学成分,建立大别山红天麻特征图谱。结论:一测多评(QAMS)简便、准确、专属性强,选择的质量标志物科学合理,可用于大别山红天麻饮片多指标质量标志物的同步测定,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可为红天麻的质量评价及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红天麻饮片 中药质量标志物 一测多评 质量标准
下载PDF
藤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李佳川 李思颖 +1 位作者 王优 汪窝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254-266,共13页
藤茶是民族地区民间习用的药食保健茶.我国藤茶植物资源丰富,且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酚类、氨基酸类、多糖、甾体类、挥发油等成分,极具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和药用价值.近年来,藤茶在保健品和药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藤茶... 藤茶是民族地区民间习用的药食保健茶.我国藤茶植物资源丰富,且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酚类、氨基酸类、多糖、甾体类、挥发油等成分,极具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和药用价值.近年来,藤茶在保健品和药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此藤茶的品质和质量评价成了其开发应用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查阅本草专著、医书古籍、专利、植物志和电子文献等相关资料,在对藤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结合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从同属植物亲缘学关系、传统功效、传统药性、临床新用途、化学成分可测性等几方面对藤茶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藤茶质量评价研究及其全面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茶 黄酮类 中药质量标准 中药质量标志物 中药质量评价
下载PDF
中药质量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7
作者 李寒冰 吴宿慧 +3 位作者 唐进法 王伽伯 肖小河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4556-4561,共6页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是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新方向之一。Q-marker既可以是质量化学标志物(Q-chemomarker),也可以是质量生物标志物(Q-biomarker)。研究建立良好的Q-biomarker,可以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与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是中药质量控制研究的新方向之一。Q-marker既可以是质量化学标志物(Q-chemomarker),也可以是质量生物标志物(Q-biomarker)。研究建立良好的Q-biomarker,可以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与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联度,同时兼顾质量控制的可操作性。当前,我国和美国药品管理部门已将生物评价方法作为中药和植物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相关企业和研究者也正在积极探索和发展中药质量生物评价方法。在此背景下,从Q-biomarker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中药质量生物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并对相关研究实例进行综述和解析,以期为促进中药Q-marker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丰富与发展,解决中药质量评控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标志物 质量标志 效价 效应成分指数 效应表达谱
原文传递
基于中药Q-marker理论的经典名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关键成分发现与量质传递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明潺 杨红素 +4 位作者 徐家山 曲珍妮 段宏泉 董林毅 孙露 《化学试剂》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97-1102,共6页
枳实薤白桂枝汤收录于国家经典名方目录,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有助于方剂中关键成分的发现与量质传递研究。采用液质联用技术指认枳实薤白桂枝汤中的Q-marker,进行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和相似度分析,计算方剂出膏率和关键成分的... 枳实薤白桂枝汤收录于国家经典名方目录,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有助于方剂中关键成分的发现与量质传递研究。采用液质联用技术指认枳实薤白桂枝汤中的Q-marker,进行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和相似度分析,计算方剂出膏率和关键成分的含量转移率。最终指认大麦芽碱、麦角甾苷、新北美圣草苷、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异米拉素、苜蓿素、厚朴酚、和厚朴酚为枳实薤白桂枝汤Q-marker,18批样品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结果均大于0.92,平均出膏率为17.06%,关键成分的转移率以腺苷、辛弗林、桂皮醛、厚朴酚、和厚朴酚计算分别为87.49%、79.95%、25.04%、6.18%、8.80%。实验确定了枳实薤白桂枝汤质量标志物,结合指纹图谱及关键成分的量质传递研究,为枳实薤白桂枝汤质量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实薤白桂枝汤 液质联用 指纹图谱 中药质量标志物 经典名方
下载PDF
基于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中药制剂质量过程控制方法与策略 被引量:4
19
作者 熊诗慧 邱婷 +4 位作者 王学成 伍振峰 朱卫丰 王雅琪 杨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534-2540,共7页
质量源于过程控制水平。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缺乏系统性,难以满足产品均一、稳定的要求。从而致使我国中药制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中药制剂的疗效及安全稳定。从保证中药制剂产品"均一、稳定"出发,结合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 质量源于过程控制水平。目前,中药质量控制缺乏系统性,难以满足产品均一、稳定的要求。从而致使我国中药制剂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中药制剂的疗效及安全稳定。从保证中药制剂产品"均一、稳定"出发,结合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核心概念,提出在中药制剂质量过程控制中建立基于Q-Marker的"原料-工艺-产品质量"为一体的质量过程控制方法,为提高中药制剂稳定性、均一性、质量过程控制水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标志物 质量过程控制 均一 稳定 中药制剂
原文传递
“宽中除胀”功效关联的樟帮蜜麸枳壳饮片质量标志物(Q-marker)成分库预测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祝婧 黄艺 +6 位作者 袁恩 熊耀坤 张梓悦 杨莹 王善丽 钟凌云 陆兔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4713-4728,共16页
目的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念,采用UPLC-Q-TOF-MS、GC-MS以及网络药理学技术,建立与蜜麸枳壳核心功效关联的潜在Q-marker库,为探讨建立樟帮特色蜜麸枳壳饮片质量标准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 目的 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念,采用UPLC-Q-TOF-MS、GC-MS以及网络药理学技术,建立与蜜麸枳壳核心功效关联的潜在Q-marker库,为探讨建立樟帮特色蜜麸枳壳饮片质量标准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采集数据,质谱扫描范围m/z50~1200,通过对照品、相对分子质量、质谱裂解规律和文献信息鉴定蜜麸枳壳醇提液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与芳香水,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挥发油及芳香水进行检测,进样口温度260℃,传输线温度250℃,载气为氦气,体积流量1.0 m L/min,分流比10∶1,进样量1μL;程序升温设定起始柱温70℃,以2℃/min升至150℃,保持2 min,以6℃/min升至240℃,保持3 min,再以25℃/min升至300℃,保持2 min后结束,质谱图经NIST08标准质谱图库检索鉴定化学成分;利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蜜麸枳壳中化学成分与功能性消化不良(FD)治疗靶点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的“饮片-成分-疾病-靶点”网络。结果 通过UPLC-Q-TOF-MS技术鉴定出55个化学成分,GC-MS技术鉴定出63个化学成分,其中的柚皮苷、新橙皮苷、圣草酚-7-O-葡萄糖苷、柚皮素、柠檬苦素、川陈皮素、橙皮素、辛弗林、诺米林、5-羟基-6,7,8,4′-四甲氧基黄酮、香风草苷、咖啡酸、(1R)-(+)-α-蒎烯、D-柠檬烯、间伞花烃、γ-松油烯16个成分可作为蜜麸枳壳饮片Q-marker库。结论 UPLC-Q-TOF-MS及GC-MS技术可快速定性分析蜜麸枳壳中化学成分,网络药理学研究可预测建立与宽中除胀功效相关的潜在Q-marker,为蜜麸枳壳饮片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质量标志物 枳壳 樟帮 宽中除胀 靶点 网络药理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