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文明互鉴视角下的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
1
作者 张龑 《海外英语》 2022年第6期116-118,共3页
语言承载着文化和思想,因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尤为迫切,应当培养学生发挥语言优势,在将来肩负起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明互鉴与交流的责任。在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可以与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上... 语言承载着文化和思想,因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尤为迫切,应当培养学生发挥语言优势,在将来肩负起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明互鉴与交流的责任。在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可以与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上,课程思政可以渗透外语学科思政、专业课程思政、在线思政和项目思政等各个层次,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全球治理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中西文明互鉴 高校外语专业
下载PDF
2023美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美学实践
2
作者 胡友峰 刘泽昊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3期4-17,I0001,共15页
2023年,中国美学在守正与创新中奋力书写崭新篇章。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中国美学界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重新审视美学的历史脉络,推动美学的话语更新,以美学的价值引导功能,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互动共生。与此同时,学... 2023年,中国美学在守正与创新中奋力书写崭新篇章。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中国美学界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重新审视美学的历史脉络,推动美学的话语更新,以美学的价值引导功能,铸就中国式现代化在物质与精神层面的互动共生。与此同时,学界聚焦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美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美学流派等方面,以“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系统整合勾勒中国美学的整体图景。中西美学的交流互鉴,推动了美学基础理论的创新,打破了西方美学研究范式的主导地位,彰显出中国美学的世界意义。在学科交叉与视域融合中,当代美学从理论对话、实践指向与现实旨归三重维度呈现出发展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美学 中国式现代化 美学理论 中西文明互鉴 数字时代
下载PDF
欧几里德几何、公理化方法与数学文化 被引量:2
3
作者 甘筱青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61-65,共5页
文章以中西文明互鉴为切入,回顾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深远意义,阐述了公理化方法的理性内涵及其发展、优势与适用范围,论证了公理化方法属于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从而为推动文理交融、运用公理化方法诠释中华经典厚实... 文章以中西文明互鉴为切入,回顾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深远意义,阐述了公理化方法的理性内涵及其发展、优势与适用范围,论证了公理化方法属于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从而为推动文理交融、运用公理化方法诠释中华经典厚实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互鉴 欧几里德几何 公理化方法 数学文化
下载PDF
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正万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1-12,共12页
学界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中概念运用方面存在西方文献引用问题、研究角度选择不符合文化认同研究目的、文化认同术语解释和表达不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为此,需要在建立中华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思维框架中引用西方学术文献,... 学界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中概念运用方面存在西方文献引用问题、研究角度选择不符合文化认同研究目的、文化认同术语解释和表达不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为此,需要在建立中华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思维框架中引用西方学术文献,需要在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上选择研究角度和解释文化认同的学术内涵;研究方法选择方面存在方法运用的多样性不足、方法运用不完全符合具体方法规范性的问题,为此,需要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上发力;研究内容方面过于注重具体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地方文化认同领域,为此,需要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观,与西方文明对话层面研究中华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认同 中西文明互鉴 研究方法
下载PDF
论文化现代性与作为跨文化事件的“异”——兼论文化三个“我”之间的隐秘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宏辉 郑春兰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4-195,共12页
“异质性”和“现代性”是文化两大在体性结构品质,要想深化中西跨文化比较,增进双方异质传统之间的文明互鉴意义及其理解,就需要把对“异质性”静态特征的横向比较纳入对“现代性”动态审视的纵向视野中,深入考辨“异质性”和“现代性... “异质性”和“现代性”是文化两大在体性结构品质,要想深化中西跨文化比较,增进双方异质传统之间的文明互鉴意义及其理解,就需要把对“异质性”静态特征的横向比较纳入对“现代性”动态审视的纵向视野中,深入考辨“异质性”和“现代性”两者之间相互利用、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相互促成的复杂关系,既看到“异质性”传统及格局的现代意义,也看到“现代性”发生及演进中的异质基因与异质力量。实际上,正是在世界文化的多元异质存在及其相互交往对话、互鉴比照被文化现代性所利用,以及被文化的现代认同与守护、现代传承与发展所渗透时,“异”便不再只是静态性的存在,而更是成了现代的一种跨文化事件、跨文化策略、跨文化行动介入,直接决定了文化基于本土“自我”这个原点而对异域“他我”的话语构建,决定着现代“非我”的意义生成。文化这三个“我”之间的隐秘纠葛,实质性地反映了在世界多元异质格局影响下,文化发展以本土“自我”为源为母,以异域“他我”为参照为坐标为支点,以现代“非我”为方向为远景,从本土观猎异域、从现世规划未来的一种现代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异质性 文化现代性 在体性 跨文化 中西文明互鉴
下载PDF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论战及其当代启示
6
作者 徐绮蔚 张传有 《决策与信息》 2022年第5期14-20,共7页
“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东西文化的差异性、两者的长短优劣以及文化出路等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大论战。支持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彻底批判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完全接受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才能实现旧中... “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关于东西文化的差异性、两者的长短优劣以及文化出路等问题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大论战。支持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彻底批判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完全接受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西方文化才能实现旧中国的救亡图存。支持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则认为,东西方文化有着巨大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文化的高低,应当以继承传统礼教为主,在此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在当代中国,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西方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和辩证看待,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前后 五四运动 中西方文化论战 中西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