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中观派菩提心的考察
1
作者 李坤燊(译) 《佛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2,共5页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中观派实践佛道的根本内容。本文主要考察早期和中期中观派关于菩提心的理解,包括其概念和定义。特别讨论了中期中观派的两位论师清辨和月称在菩提心理解上存在的差异问题,最后指出清辨对菩提心的解...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中观派实践佛道的根本内容。本文主要考察早期和中期中观派关于菩提心的理解,包括其概念和定义。特别讨论了中期中观派的两位论师清辨和月称在菩提心理解上存在的差异问题,最后指出清辨对菩提心的解释受到如来藏思想的影响,而月称直接继承了龙树的菩提心思想并加以发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派 菩提心 修行实践
下载PDF
中观派的四重因果观
2
作者 曹彦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91,共8页
印度中观派的龙树在“缘起性空”这一理论层次上,成功地否定了果法的实在性,但没有解决因法是否实在的问题。所以龙树必须从彻底否定“因果”的理论高度来达到“毕竟空寂”的层次。龙树认为,完善的因果理论必须既要满足因、果有联系,即... 印度中观派的龙树在“缘起性空”这一理论层次上,成功地否定了果法的实在性,但没有解决因法是否实在的问题。所以龙树必须从彻底否定“因果”的理论高度来达到“毕竟空寂”的层次。龙树认为,完善的因果理论必须既要满足因、果有联系,即“一”的关系,又要满足因、果相区分,即“异”的关系。但由于“一”与“异”相矛盾,不能同时处于一个体系中,所以因果关系无法成立,故一切皆空。如此看来,唯识宗的种子与现行的因果理论并不成功,西方哲学中也无能够满足龙树苛刻要求的因果理论。但唯独新有部众贤提出的因果理论却超越了龙树:在果法处于未来世正生位时,因果相互系属故是“一”的关系;当果法被无障胜因“生相”推到现在世已生位时,果法成为与诸因法没有关系的“缘已生法”,故是“异”的关系。但实际上,龙树《中观颂》中还有两个因果理论层次:佛的“八不缘起”观,和龙树他自己的“中道缘起”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派 说一切有部 无障胜因 四重因果
下载PDF
禅宗的“呵佛骂祖”与中观派的“空如来”
3
作者 姚卫群 《船山学刊》 2017年第3期91-96,共6页
禅宗思想在中国的形成,一方面有其中国原有传统文化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对印度佛教思想吸收发展的因素。禅宗里出现的"呵佛骂祖"现象与印度中观派论典中的"空如来"思想有一定的可比性及关联。从理论源头上来看... 禅宗思想在中国的形成,一方面有其中国原有传统文化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有对印度佛教思想吸收发展的因素。禅宗里出现的"呵佛骂祖"现象与印度中观派论典中的"空如来"思想有一定的可比性及关联。从理论源头上来看,般若中观的思想观念实际为"呵佛骂祖"的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中观派 空如来 佛教文化
下载PDF
佛教中观派的“不生”观念
4
作者 姚卫群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66-71,共6页
佛教对事物形态变化的本质问题有种种看法。大乘佛教中观派的"不生"观念在这些看法中具有较大影响。它是中观派论证许多其他观念的一个基础。中观派是在批判印度思想史上其他派别理论的过程中提出"不生"观念的,在... 佛教对事物形态变化的本质问题有种种看法。大乘佛教中观派的"不生"观念在这些看法中具有较大影响。它是中观派论证许多其他观念的一个基础。中观派是在批判印度思想史上其他派别理论的过程中提出"不生"观念的,在建构这一观念时也吸收了奥义书中的不少相关思想。"不生"观念在历史上曾广为流行,在佛教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乘佛教 中观派 不生 龙树 奥义书
下载PDF
从《百论》中佛教对“外道”的批驳看中观派的理论特色 被引量:1
5
作者 姚卫群 《宗教学研究》 CSSCI 2000年第1期44-51,共8页
本文对佛教中观派的主要论著之一《百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中观派与印度思想史上的其他一些影响较大的派别之间在一系列重要理论上的对立进行了较全面的对比分析,并就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理论特点作了论述。
关键词 《百论》 佛教 “外道” 中观派 印度 佛教理论 “神”
全文增补中
鸠摩罗什的般若中观佛典翻译对中国人了解佛教“空”观念的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姚卫群 《佛学研究》 2015年第1期242-250,共9页
“空”的观念是佛教的核心理念。这方面的思想很早就传入了中国。但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初期,国人对于印度佛教主流思想中的空观念并不了解或有误解。鸠摩罗什翻译的般若中观佛典对于改变这种状况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人准确客观地把... “空”的观念是佛教的核心理念。这方面的思想很早就传入了中国。但在中国佛教发展的初期,国人对于印度佛教主流思想中的空观念并不了解或有误解。鸠摩罗什翻译的般若中观佛典对于改变这种状况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人准确客观地把握佛教思想文化中的精髓,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并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鸠摩罗什 般若经 中观派 佛典翻译
下载PDF
三论宗创立者吉藏与般若中观思想 被引量:1
7
作者 姚卫群 《中华文化论坛》 1995年第4期109-112,共4页
三论宗创立者吉藏与般若中观思想姚卫群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期较有影响的佛教宗派之一。此宗以弘扬佛教正统的般苦中观思想为主,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论宗的形成与印度龙树、提婆自然有密切的关系;与中国东晋16国时期翻译... 三论宗创立者吉藏与般若中观思想姚卫群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期较有影响的佛教宗派之一。此宗以弘扬佛教正统的般苦中观思想为主,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论宗的形成与印度龙树、提婆自然有密切的关系;与中国东晋16国时期翻译、阐释般苦中观经论的鸠摩罗什、僧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般若中观 三论宗 《成实论》 中观思想 吉藏 中观派 大乘佛教 《般若经》 创立者 小乘
下载PDF
中观三论中的因果观念
8
作者 姚卫群 《佛学研究》 2013年第1期231-242,共12页
中观派三论中记述了大乘佛教的主要因果观念。这种观念与早期佛教和小乘说一切有部的因果观念有重要不同,与外道的因果观念也有极大差别。中观派虽然重视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用传统佛教的因果理论来解释世间事物和人生现象,但此派... 中观派三论中记述了大乘佛教的主要因果观念。这种观念与早期佛教和小乘说一切有部的因果观念有重要不同,与外道的因果观念也有极大差别。中观派虽然重视事物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用传统佛教的因果理论来解释世间事物和人生现象,但此派从其核心理念出发,又在三论等文献中大力强调因果的"性空"。研究和分析中观派因果观念的思想渊源及其与外道等的这方面理论的同异关联,对于认识印度宗教哲学的重要特点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派 三论 因果 外道
下载PDF
中观他空思想述略 被引量:1
9
作者 多罗那他 许得存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2年第1期62-69,共8页
中观他空见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主要见解,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真实的本性,能独立生长发展和消亡。由于人们的虚妄分别,把本来存在的事物说成是空,否定其独立的实体。因此说性空,只能是“他空”,不能说是“自空”。觉囊派的这种见解遭到了... 中观他空见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主要见解,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真实的本性,能独立生长发展和消亡。由于人们的虚妄分别,把本来存在的事物说成是空,否定其独立的实体。因此说性空,只能是“他空”,不能说是“自空”。觉囊派的这种见解遭到了藏传佛教其它各派的反对,斥责说觉囊派的观点是来自印度外道,不是佛教的思想。十七世纪,随着觉囊派寺院改宗格鲁派,他空义更加鲜为人知,有些学者也不乐意去研究。到目前人们(包括佛教研究者在内)很少知道觉囊派他空思想的发展传播情况。为了帮助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把多罗那他的这篇文章译成汉文,希望能引起藏传佛教研究者们的重视,同时,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翻译介绍,研究藏传佛教教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觉囊 多罗那他 他空见 自性 补特伽罗 空性 格鲁 中观派 胜义谛 唯识学
下载PDF
古印度哲学流派中的积聚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卫群 《南亚研究季刊》 1988年第1期68-73,共6页
对印度哲学史上各流派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从哲学体系的形式上划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转变说类型,另一种是积聚说类型。转变说一般认为世界最初有一个根本因,从这个根本因中派生出万事万物;积聚说则把世间一切现象分析为若干种要素,认为... 对印度哲学史上各流派的分类有多种方法。从哲学体系的形式上划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转变说类型,另一种是积聚说类型。转变说一般认为世界最初有一个根本因,从这个根本因中派生出万事万物;积聚说则把世间一切现象分析为若干种要素,认为宇宙这些要素积聚而成。本文论述后者。一、属积聚说类型的主要流派在古印度的主要哲学流派中,明显属于积聚说类型的有:顺世论、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耆那教和大多数佛教派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流 要素积聚 物质要素 胜论 原始佛教 印度哲学 古印度 物质世界 哲学体系 中观派
下载PDF
世界三大宗教的派系
11
作者 李芳琪 杜随旺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1995年第10期48-48,共1页
佛教是佛陀创立的宗教。佛陀本名悉达多,公元前383年约80岁去世,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陀死后约100年,佛教教团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此后大约又过了100年,大众部和上座部内部先后分袭,派生出18部派,习惯上把上座部和大众部与派生出来的18... 佛教是佛陀创立的宗教。佛陀本名悉达多,公元前383年约80岁去世,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陀死后约100年,佛教教团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此后大约又过了100年,大众部和上座部内部先后分袭,派生出18部派,习惯上把上座部和大众部与派生出来的18部称为“小乘二十部”。小乘佛教中最有力量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是《大藏经》等。大乘佛教是在对小乘佛教批判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把当时在宗教界具有绝对权威的传统佛教即小乘佛教作为直接攻击的对象,在对小乘佛教进行攻击和批判的过程中,出现了《般若经》之类的经典,自称大乘,贬传统佛教为小乘。大乘佛教的两大派是中观派和瑜珈行派。中观派的鼻祖是龙树,瑜珈行派的创始人是弥勒。大乘佛教是中国、日本佛教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 世界三 瑜珈行 大众部 宗教 伊斯兰教 上座部 中观派 说一切有部
原文传递
概说大乘中观“二谛”思想
12
作者 薛乐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5年第7期163-165,共3页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二谛"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石,我们通常说的"二谛"就是世俗谛与胜义谛,胜义谛是不可言说的"空"境,世俗谛是所说的"有"境,中观自续派与中观应承派在承许...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二谛"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石,我们通常说的"二谛"就是世俗谛与胜义谛,胜义谛是不可言说的"空"境,世俗谛是所说的"有"境,中观自续派与中观应承派在承许世俗"有"的观点上有了不同的解释,自续派承许在世俗谛上实有,而在应承派看来世俗谛也是"空"的,所谓的"有"是为方便教化众生而说的"有",即是"假名有"。两种"二谛"的不同看法,对藏传佛教乃至汉传佛教关于"空"性解释及其他佛学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观自续 中观应承 二谛
下载PDF
藏传佛教经院哲学体系及其价值——以格鲁派中观哲学为中心
13
作者 刘丹枫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8-149,217,共13页
宗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佛教来说,其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中国化的历史。佛教中国化的进路多样且成果丰富,在不同时代、不同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就藏传佛教而言,其经院哲学体系的形成极大地推进... 宗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方略,对于佛教来说,其传入中国、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中国化的历史。佛教中国化的进路多样且成果丰富,在不同时代、不同传统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就藏传佛教而言,其经院哲学体系的形成极大地推进了藏传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文章以藏传佛教格鲁派为中心,介绍其经院哲学的教材与教学体系,从而总结藏传佛教经院哲学的主要特征,并以格鲁派中观哲学的核心概念“中观八难”为例,论证从经院哲学视角重新考察该概念的必要,进而阐明藏传佛教经院哲学体系对于研究藏传佛教思想的学术意义,及对于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传佛教经院哲学 藏传佛教中国化 格鲁中观哲学 中观八难”思想
原文传递
慧远的“神”与印度佛教中的“我” 被引量:6
14
作者 姚卫群 《中华文化论坛》 1997年第4期51-54,共4页
关键词 “神” 印度佛教 原始佛教 佛教 中国佛教史 “有我” 婆罗门 大乘佛教 中观派 不可说者
下载PDF
《中论》与阿含类经典中“缘起观”的联系和差别
15
作者 姚卫群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8-73,169,共6页
缘起观在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且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之中。大乘佛教的要典《中论》与记述大量早期佛教思想文献的阿含类经典中都对缘起思想有各自的论述。相比而言,二者在内容上虽有许多相同或类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理... 缘起观在不同时期的佛教思想体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且处于不断发展演变之中。大乘佛教的要典《中论》与记述大量早期佛教思想文献的阿含类经典中都对缘起思想有各自的论述。相比而言,二者在内容上虽有许多相同或类似之处,但也有一些理论上的不同。梳理和分析二者在缘起观上的联系与差别,对认识佛教从小乘到大乘的理论转变以及不同时期佛教思想的重要特点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论》 阿含类经典 缘起 中观派
下载PDF
《坛经》与般若思想
16
作者 姚卫群 《中华文化论坛》 1994年第4期35-39,共5页
《坛经》与般若思想姚卫群在中国佛教的名宗派里,禅宗是影响较大的一宗,而且相对于其它主要佛教宗派来说,中国特色又更突出一些。这一点在学界已有共识,讨论得也较充分。然而在肯定这一点时,还要看到事情的另一方面,即禅宗虽为中... 《坛经》与般若思想姚卫群在中国佛教的名宗派里,禅宗是影响较大的一宗,而且相对于其它主要佛教宗派来说,中国特色又更突出一些。这一点在学界已有共识,讨论得也较充分。然而在肯定这一点时,还要看到事情的另一方面,即禅宗虽为中国佛教宗派,中国特色较鲜明,但它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坛经》 《般若经》 般若思想 般若学 中观派 无分别 中道思想 印度佛教 小乘佛教 《金刚经》
下载PDF
释尊的中心思想与《法华经》的特色 被引量:3
17
作者 菅野博史 张文良 《佛学研究》 2013年第1期222-230,共9页
一、亚洲的佛教 佛教由印度的释尊(关于其生卒年代有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与公元前五世纪至四世纪两说)创立.释尊死后百年或二百年后的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基于对律的不同解释,佛教教团分裂为重视传统的上座部佛教和适应时代的大众部佛教... 一、亚洲的佛教 佛教由印度的释尊(关于其生卒年代有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与公元前五世纪至四世纪两说)创立.释尊死后百年或二百年后的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基于对律的不同解释,佛教教团分裂为重视传统的上座部佛教和适应时代的大众部佛教.之后,上座部、大众部各自又不断分裂,到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一般认为大致形成了二十个部派.从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开始,以部派的一部分出家者为中心,开始了编纂大乘经典的活动.大乘经典的编纂者认为历史上的释尊所说的法不是固定的、封闭的,而是应该因应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他们编纂大乘经典,就是为了在其中表达新的佛教思想以适应新时代的宗教需求.而反对编纂大乘经典的保守派则认为大乘经典非佛说而是魔说、外道的思想.围绕大乘经典的成立,部派佛教内部出现了保守派和进步派的对立,而在印度,一般认为其后两派逐渐和谐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华经》 中观派 大乘空宗 大乘 大乘佛教 佛教 四谛 转法轮 一佛乘 成佛
下载PDF
宗喀巴思想的历史渊源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尧 褚俊杰 《中国藏学》 CSSCI 1991年第3期45-61,共17页
在这里,我们把宗喀巴作为宗教改革家、学者思想家、历史人物和诗人作一介绍,希望读者能对宗喀巴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1).宗喀巴作为宗教改革家赢得极高的声誉,王森教授在《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有至为精当的评价,他说: “宗喀巴是佛教史... 在这里,我们把宗喀巴作为宗教改革家、学者思想家、历史人物和诗人作一介绍,希望读者能对宗喀巴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1).宗喀巴作为宗教改革家赢得极高的声誉,王森教授在《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有至为精当的评价,他说: “宗喀巴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宗教改革者,由于他的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喀巴 历史渊源 西藏 格鲁 中观派 宗教改革 佛教发展 中观 中观 噶当
下载PDF
慧远与江南佛教
19
作者 林林 《学海》 CSSCI 2004年第1期103-107,共5页
关键词 慧远 江南佛教 释道安 庐山 佛教史 中观派
下载PDF
读《大智度论》——评介般若空宗六波罗蜜兼及大乘运动空密关系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世安 《五台山研究》 1987年第4期3-10,共8页
目次一、关于翻译及作者二大乘小乘、三、檀波罗蜜四、尸罗波罗蜜五、■提波罗蜜六、毗梨耶波罗蜜七、禅波罗蜜八、般若波罗蜜九。
关键词 六波罗蜜 大乘佛教 空宗 檀波罗蜜 辟支佛 中观派 声闻乘 大智度论 摩诃衍 龙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