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腧穴配伍规律的复杂网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么美康 郭海珍 +3 位作者 吴晗 杨霖轩 金鑫 尹丽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10期2568-2574,共7页
【目的】在复杂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探究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美国生物医学... 【目的】在复杂网络技术的基础上探究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美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国际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科学网(web of science)等各大数据库中以针灸为主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文献。运用SPSS Modeler 18.0、Cytoscape 3.9.1、Gephi 0.9.7软件进行关联规则、网络可视化呈现及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65篇文献,涉及391条有效处方,共计103个腧穴,总应用频次为1597次;治疗中风后呃逆最主要的治疗措施是毫针针刺,经脉以胃经、任脉、膀胱经和心包经为主;主穴处方中的高频腧穴为足三里,“足三里-内关”为相关性最高的腧穴组合,其次为“足三里-中脘”。经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可得到3个核心腧穴群。【结论】目前临床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没有公认的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腧穴处方及操作规范,该研究通过复杂网络技术进一步总结出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核心腧穴处方、腧穴归经、配伍原则、刺灸法应用特点等规律,可为临床中针灸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呃逆 针灸 复杂网络分析 腧穴配伍规律 数据挖掘
原文传递
基于神经电生理与调控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选穴规律
2
作者 夏玉 袁爱红 解鸿宇 《云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52-57,共6页
目的 基于神经电生理与调控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及梳理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4个中文数据库(CNKI、Wanfang、VIP、CBM)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相关文献,建立中风后呃逆的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SPSS 21.... 目的 基于神经电生理与调控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 检索及梳理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4个中文数据库(CNKI、Wanfang、VIP、CBM)中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相关文献,建立中风后呃逆的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SPSS 21.0和Clementine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选穴规律。结果 经过筛选共有111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统计出200条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针灸处方,共涉及穴位88个,总频次1 143次,穴位使用频次最多的是内关、足三里、中脘,选穴位置以胸腹部为主,任脉穴位使用次数最多。通过关联规则技术得出穴位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内关-中脘-足三里。结论 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组方具有规律性,且与单纯性呃逆的选穴规律的差别体现在选穴部位和穴位配伍上,中风后呃逆更注重脑腑协同作用及神经功能的调节,本研究为临床上使用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选穴提供理论支持及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中风后呃逆 选穴规律 数据挖掘 神经电生理
下载PDF
丁香柿蒂加减方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28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许安祥 丁立平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9期427-427,共1页
目的:观察丁香柿蒂加减方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丁香柿蒂加减方联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观察疗效。结果:治愈率为57.1%,总有效率为85.7%。
关键词 丁香柿蒂加减方 针刺 中风后呃逆
下载PDF
不同方法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玉梅 《中国民康医学》 2016年第1期73-73,75,共2页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对照组、穴位注射组和针刺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丙戊酸钠片治疗;穴位注射组患者采用2%盐酸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对照组、穴位注射组和针刺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口服丙戊酸钠片治疗;穴位注射组患者采用2%盐酸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针刺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穴位注射组和针刺组患者降低呃逆症状评分及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中风后呃逆患者采用针刺或穴位注射的效果优于口服丙戊酸钠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穴位注射 中风后呃逆
下载PDF
水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7
5
作者 李丽 《光明中医》 2010年第8期1451-1451,共1页
用水针治疗中风后呃逆50例,通过临床观察与护理,总有效率达到92%,并且此法操作简单,经济适用,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水针 中风后呃逆 针灸疗法 护理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治疗中风后呃逆26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靳秀明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324-325,共2页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中风后呃逆
下载PDF
近五年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牟若楠 孙忠人 +3 位作者 李超然 吕晓琳 韩名媛 尹洪娜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第9期1676-1678,1692,共4页
呃逆属于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对中风后呃逆多采用口服用药或肌肉注射等方法,并无特效控制手段。近年来,随着中医对该病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方法呈现多样化发展,针刺疗法、针刺配合疗法以... 呃逆属于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对中风后呃逆多采用口服用药或肌肉注射等方法,并无特效控制手段。近年来,随着中医对该病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方法呈现多样化发展,针刺疗法、针刺配合疗法以及综合疗法等多种疗法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中风后呃逆 临床研究 综述
下载PDF
通窍降逆汤治疗中风后呃逆30例
8
作者 孙春喜 《光明中医》 2007年第9期55-56,共2页
目的:观察通窍降逆汤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吗叮啉,双侧足三里封闭654-2;治疗组加服通窍降逆汤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为70.0%,2组比较T=2.33,P... 目的:观察通窍降逆汤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吗叮啉,双侧足三里封闭654-2;治疗组加服通窍降逆汤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为70.0%,2组比较T=2.33,P<0.05),差别有显著意义。结论:通窍降逆汤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呃逆/通窍降逆汤 治疗
下载PDF
中药灌肠治疗中风后呃逆3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连玲霞 张希洲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9-69,共1页
目的:观察调气降浊汤灌肠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呃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胃复安肌注,治疗组使用自拟调气降浊汤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调气降浊汤保留灌肠治疗中风后呃... 目的:观察调气降浊汤灌肠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疗效。方法:将中风后呃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胃复安肌注,治疗组使用自拟调气降浊汤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调气降浊汤保留灌肠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呃逆 调气降浊汤 中药灌肠
下载PDF
运用薄智云腹针疗法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呃逆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彦廷 林一帆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年第5期85-87,共3页
[目的]观察运用薄智云腹针疗法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中风后呃逆门诊患者按完全随机方法(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腹针结合体针治疗,腹针取中脘(浅刺)、下脘(浅刺)、气海(深刺)、... [目的]观察运用薄智云腹针疗法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中风后呃逆门诊患者按完全随机方法(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腹针结合体针治疗,腹针取中脘(浅刺)、下脘(浅刺)、气海(深刺)、关元(深刺)、阴都(双侧,浅刺)、滑肉门(双侧,中刺);体针取内关、天突、攒竹、足三里、三阴交。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35×50mm毫针浅刺中脘、下脘、阴都,直刺深度达皮下浅筋膜;中刺滑肉门,直刺深度达腹直肌;深刺气海、关元,直刺深度达腹横肌深处,均选用提插捻转手法,再以0.25×40mm毫针针刺体针穴位,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间隔15min用提插捻转手法行针1次,1次/d。对照组30例传统体针方法治疗,取穴及操作方法同治疗组。连续治疗3次(3d)随访2周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2例,显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痊愈18例,显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薄智云腹针疗法联合体针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呃逆 薄智云腹针疗法 针灸治疗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舍舌从症辨治中风后呃逆验案1则 被引量:1
11
作者 栗梦凡 高常柏 林翠茹 《国医论坛》 2021年第6期65-66,共2页
舌诊作为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指导疾病的诊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其相比脉诊而言更加客观和具体,但临证时遇到舌象与脉症不相吻合的情况,则需四诊合参,综合考虑进行取舍。文章列举中风后呃逆病案1则,通过舍舌从症针药并用,取得... 舌诊作为中医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指导疾病的诊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其相比脉诊而言更加客观和具体,但临证时遇到舌象与脉症不相吻合的情况,则需四诊合参,综合考虑进行取舍。文章列举中风后呃逆病案1则,通过舍舌从症针药并用,取得良好疗效,说明舍舌从症在特殊病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舌从症 中风后呃逆 针药结合 医案医话
原文传递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年第11期20-21,共2页
目的:观察比较针刺联合穴位注射与单纯肌注盐酸甲氧氯普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呃逆患者86例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观察组... 目的:观察比较针刺联合穴位注射与单纯肌注盐酸甲氧氯普胺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中风后呃逆患者86例纳入本次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刺联合穴位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肌肉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呃逆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3、5、7 d时,观察组患者的呃逆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中风后呃逆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且能迅速清除呃逆,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可在临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呃逆 针刺 穴位注射 盐酸甲氧氯普胺 疗效
下载PDF
理气和胃调神法针刺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钟如春 刘霞 卢欣 《陕西中医》 2019年第9期1288-1290,共3页
目的:比较理气和胃调神法针刺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巴氯芬片,口服10mg/次,3次/d,试验组患者给予理气和胃调神法针刺治... 目的:比较理气和胃调神法针刺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10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巴氯芬片,口服10mg/次,3次/d,试验组患者给予理气和胃调神法针刺治疗,疗程均为3d。于治疗前后采用呃逆症状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两组患者在治疗即刻(P=0.001)、30min(P=0.000)及第1天(P=0.000)的呃逆症状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理气和胃调神法针刺治疗能够显著降低中风后呃逆患者治疗即刻、30min后及第1天的呃逆症状评分,提高总有效率,较常规西药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气 和胃 调神 针刺 中风后呃逆 临床观察
下载PDF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在中风后呃逆治疗中应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7
14
作者 刘效娟 《中国医药导刊》 2015年第1期42-43,共2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在中风后呃逆治疗中应用的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给予对照组患者盐酸氯丙嗪片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在中风后呃逆治疗中应用的疗效。方法: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中风后呃逆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给予对照组患者盐酸氯丙嗪片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5.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62.5%(25/40)(P<0.05),治疗后3、5、7d的呃逆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5.0%(2/40)显著低于对照组45.0%(18/40)(P<0.05)。结论:针刺联合穴位注射在中风后呃逆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联合学位注射 中风后呃逆 疗效
下载PDF
自拟止呃汤联合针灸、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卫仁 《四川中医》 2018年第12期120-122,共3页
目的:观察自拟止呃汤联合针灸、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后呃逆症的效果及对饮食状况、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中风后呃逆症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7),对照组给予针灸、穴... 目的:观察自拟止呃汤联合针灸、穴位敷贴治疗中风后呃逆症的效果及对饮食状况、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中风后呃逆症患者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37),对照组给予针灸、穴位敷贴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止呃汤,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呃逆症状积分、饮食积分、呃逆发生频率和呃逆持续时间、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 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 68%(P<0. 05);观察组治疗后呃逆症候积分和饮食状况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观察组呃逆发生频率和呃逆持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观察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自拟止呃汤联合针灸、穴位敷贴对中风后呃逆症疗效较好,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饮食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拟止呃汤 针灸 穴位敷贴 中风后呃逆 饮食状况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中西药合用治疗中风后呃逆60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姚辉菊 赵天成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0年第2期107-107,共1页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降逆止呃汤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疗效。方法:对照组60例口服多潘立酮、双侧足三里注射654-2,治疗组加服降逆止呃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2.33,P<0.05)。结论:中西药合...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降逆止呃汤治疗中风后呃逆的疗效。方法:对照组60例口服多潘立酮、双侧足三里注射654-2,治疗组加服降逆止呃汤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2.33,P<0.05)。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中风后呃逆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呃逆 多潘立酮 654—2 降逆止呃汤 对照治疗观察
下载PDF
旋复代赭汤合宣痹汤治疗中风后呃逆58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聂文彬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7期92-93,共2页
目的:观察旋复代赭汤合宣痹汤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旋复代赭汤合宣痹汤治疗中风后呃逆病例58例,观察疗效。结果:治愈率为51.7%,总有效率为84.5%。结论:旋复代赭汤合宣痹汤能缓解中风后呃逆。
关键词 中风后呃逆 旋复代赭汤合宣痹汤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五磨饮子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8
作者 苏连华 《中国民康医学》 2011年第2期171-171,244,共2页
呃逆是由膈肌或其他呼吸肌突发不自主的痉挛收缩所致。中医学上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大多数的呃逆是由情绪激动或饮食不当引起,多能自行缓解。急性脑血管病引发的中枢性呃逆持续发作,可引发严重... 呃逆是由膈肌或其他呼吸肌突发不自主的痉挛收缩所致。中医学上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大多数的呃逆是由情绪激动或饮食不当引起,多能自行缓解。急性脑血管病引发的中枢性呃逆持续发作,可引发严重并发症,进一步加重脑血管病的症状,应尽早终止发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呃逆 临床观察 五磨饮子 急性脑血管病 治疗 持续发作 中枢性呃逆 严重并发症
下载PDF
加味丁香柿蒂汤治疗中风后呃逆60例 被引量:10
19
作者 梁占虎 《光明中医》 2011年第6期1134-1135,共2页
应用中医中药治疗中风后呃逆60例,获得满意疗效。治愈54例,占90%;显效4例,占6.7%;无效2例,占3.3%,总有效率96.7%。强调中风后呃逆多阳衰气虚,治疗上和胃降逆与温阳益气并举,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 中风后呃逆 和胃降逆 温阳益气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穴位注射合清热化痰通腑汤灌肠治疗中风后呃逆 被引量:7
20
作者 曹洪涛 《光明中医》 2017年第6期811-814,共4页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合清热化痰通腑汤灌肠对中风后呃逆的影响。方法将66例中风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胃复安肌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穴位注射合清热化痰通腑汤灌肠,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评分、...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合清热化痰通腑汤灌肠对中风后呃逆的影响。方法将66例中风后呃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胃复安肌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穴位注射合清热化痰通腑汤灌肠,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评分、不良反应量表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组不良反应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少,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注射合清热化痰通腑汤灌肠可使中风后呃逆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后呃逆 清热化痰通腑汤 中药灌肠 穴位注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