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1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时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长期应用1例
1
作者 陈华茜 李红霞 +3 位作者 刘卫红 黄光敏 刘凤云 周亚弘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1期1255-1255,共1页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 导管 临时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治疗
下载PDF
临时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晓洁 《实用医技杂志》 2010年第12期1169-1170,共2页
建立一条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接受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我院血液透析中心对首次透析、急诊透析、自体血管条件差以及内瘘未成熟患者均采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方法。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护士在临床操作中严格执行各项护... 建立一条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接受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我院血液透析中心对首次透析、急诊透析、自体血管条件差以及内瘘未成熟患者均采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方法。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同时护士在临床操作中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患者 临时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 应用 血液透析中心 血管通路 急诊透析 临床操作
下载PDF
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观察
3
作者 姜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33-0035,共3页
探讨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对于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样本。其中40例采用临时性双腔导管留置作参照组,40例采用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作... 探讨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对于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样本。其中40例采用临时性双腔导管留置作参照组,40例采用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作研究组,比较实施不同治疗方式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治疗依从性。结果 经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治疗依从率97.50%,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对于正在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人,可以选择半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不仅操作简单,还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出现并发症问题,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半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 应用效果 依从性 并发症
下载PDF
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分析
4
作者 阙秋萍 吴芸 +1 位作者 彭婕 张霞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9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各30例。上肢... 目的:探讨早产儿经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6月于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各30例。上肢静脉组、下肢静脉组及头部静脉组均行PICC,位置分别为上肢静脉、下肢静脉、头部静脉。比较三组置管效果。结果:下肢静脉组PICC置管疼痛评分低于上肢静脉组、头部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3)。三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静脉组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谷氨酰转移酶水平低于上肢静脉组、头部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上肢、头部静脉PICC置管,下肢静脉PICC置管能够减轻早产儿置管疼痛感,减少胆汁淤积风险,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静脉 下肢静脉 头部静脉
下载PDF
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失败的5年回顾性研究
5
作者 李琳 刘福丽 +1 位作者 赵一凡 王子轩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超声引导PICC中置管失败患者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岁;身体...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超声引导PICC中置管失败患者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6.55~31.26 kg/m^(2),平均BMI 22.56 kg/m^(2);恶性肿瘤32例,消化系统疾病12例,血管疾病8例,高血压5例,心脏病4例,糖尿病2例;置管原因,化学治疗19例(59.4%),静脉营养15例(46.9%);病变位置,颈胸部18例(56.3%),其他部位14例(43.7%);既往相关治疗,肿瘤切除21例(65.6%),放化疗19例(59.4%)。置管失败后移至介入手术室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辅助PICC复位/重置者。统计PICC相关指标。评估超声引导PICC失败原因,并分析失败原因与其他指标[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的相关性。结果左臂置入失败占56.3%(18/32)。穿刺贵要静脉者占65.6%(21/32),多于头静脉和肱静脉(P<0.001)。并发损伤仅为轻度痉挛或少量血栓占12.5%(4/32)。导管异位是置管失败主要原因占84.4%(27/32)。腋静脉最易发生异位(46.9%),贵要静脉(12.5%)、颈内静脉(9.38%)亦较常见。在DSA辅助下全部病例均复位/重置成功。导管异位与年龄、性别、BMI、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导管异位是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首要原因,主要为血管变异所致。DSA辅助复位技术是解决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 插管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原文传递
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失效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6
作者 邹盼盼 吴丹 +3 位作者 钱金平 徐翠凤 王文 钱国安 《上海护理》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目的识别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失效的风险因素,建立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失效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其预测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4月某省6家医院的1022例置入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失效分... 目的识别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失效的风险因素,建立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失效风险预测模型并检验其预测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3-4月某省6家医院的1022例置入外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导管失效分为非导管失效组(n=336)和导管失效组(n=686)。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重抽样法进行内部验证,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和霍斯默-莱梅肖(H-L)拟合优度检验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成人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失效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通过院内培训获得外周静脉导管维护资质的护士、外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依从性差的患者、穿刺侧肢体活动受限的患者、使用>20 G留置针、使用开放型留置针、患者主诉异常、输注刺激性药物、日输液总量≥1500 mL。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31[95%CI(0.700~0.762)]。内部验证后C指数为0.722[95%CI(0.691,0.753)],H-L检验结果显示,χ^(2)=3.414(P=0.755)。结论本研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能为临床早期甄别外周静脉留置针导管失效的高危人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人 静脉 导管失效 列线图 风险预测
下载PDF
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治疗方法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松岩 姚伦 李春光 《吉林医学》 CAS 2009年第17期1887-1889,共3页
目的:分析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两种治疗方法,即单纯全身应用抗生素与全身应用抗生素加抗生素封管治疗效果之比较。方法:对因肾衰竭进行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病例共189例进行分析,其中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 目的:分析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两种治疗方法,即单纯全身应用抗生素与全身应用抗生素加抗生素封管治疗效果之比较。方法:对因肾衰竭进行中心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的病例共189例进行分析,其中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例21例,将其分为A组(对照组)及B组(实验组),其中A组(对照组)10例,单纯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头孢米诺2.0g,2次/d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B组(实验组)11例,在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头孢米诺2.0g,2次/d静脉滴注或静脉推注同时,给予同种抗生素封管。封管方法:以0.1g/ml头孢米诺1ml加肝素2ml,1次/d封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显效率明显提高,复发率低,使疗程缩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方法。结论:抗生素封管联合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 治疗
下载PDF
血液透析用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长期留置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12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延长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期限及影响因素的防治方法。方法对本组243例临时性导管置管患者应用情况总结,观察置管部位、效果、舒适度、并发症对留置时间的影响。结果(1)采用右颈内静脉置管144例,成功率98%,经股静脉置管75例,... 目的探讨延长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期限及影响因素的防治方法。方法对本组243例临时性导管置管患者应用情况总结,观察置管部位、效果、舒适度、并发症对留置时间的影响。结果(1)采用右颈内静脉置管144例,成功率98%,经股静脉置管75例,成功率99%,经右锁骨下静脉置管24例,成功率95%。(2)导管血流量、透析前后尿素下降率、透析充分性Kt/V值等同长期留置导管和内瘘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与长期导管(7.0±6.5月vs10.7±7.4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4)导管退出原因:感染、导管功能不良,其余为内瘘成熟、肾移植和死亡。其中感染65例发生率,平均感染率2.92次/1000导管天;治疗有效58例,拔管7例。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阴沟杆菌等。结论临时性导管易操作并发症少,感染与导管功能不良是影响长期留置的主要因素,选择合适置管部位,严格的局部护理及感染的早期检测和及时处理是延长留置期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长期
下载PDF
改良式PICC导管留置长度外测尺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中临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林静 《中华养生保健》 2023年第7期59-62,共4页
目的研究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护理中运用改良式PICC导管留置长度外测尺的价值。方法将2021年8月—2022年6月在赣州市人民医院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240例患者纳入研究,利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2... 目的研究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护理中运用改良式PICC导管留置长度外测尺的价值。方法将2021年8月—2022年6月在赣州市人民医院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240例患者纳入研究,利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护理中采用传统测量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改良式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导管留置长度外测量尺进行术前复测,对比两组患者不良情况发生风险、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定位准确度、置管安全性、拔管率、置管后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结果观察组整体置管前护理使用改良式PICC导管留置长度外测尺置入导管长度预判留置长度,与送入导管后术中使用心电定位技术定位导管尖端最佳位置的符合率达到94.2%,同时,减少了术中调管而导致的不良情况发生风险、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拔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定位准确度、置管安全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置管后对日常生活影响程度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护理中运用改良式PICC导管留置长度外测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置管前的导管留置长度判断,降低术中调整导管发生率,且外测尺简单易操作,不同能力医务人员的操作能够同质化,能有效提高定位准确度,提升置管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式PICC导管长度外测尺 超声引导 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管术护理 管安全性
下载PDF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白血病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10
作者 黄文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4年第8期158-161,共4页
目的比较行化疗白血病患者开展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化疗的9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接受干预方式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 目的比较行化疗白血病患者开展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接受化疗的90例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接受干预方式的差异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研究组患者接受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置管。对比两组患者的1次置管成功率,置管1、3、6、12个月时的置管留置率,置管12个月内的意外拔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置管12个月时的生存质量及服务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1次置管成功率为80.00%(36/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5.56%(43/45)(P<0.05)。两组患者置管1个月时的置管留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置管3、6、12个月时的置管留置率分别为93.33%、68.89%、44.44%,高于对照组的53.33%、26.67%、0(P<0.05)。随访至12个月时,研究组患者未出现意外拔管情况,对照组患者出现意外拔管4例(8.89%),研究组患者意外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至12个月,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89%(22/45)(P<0.05)。研究组患者置管12个月时生存质量评分(123.65±20.15)分和服务满意度评分(86.53±4.16)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1.23±15.60)、(79.63±3.56)分(P<0.05)。结论相较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虽然植入式静脉输液港1次置管成功率更低,但后续置管留置率明显更高,意外拔管率和各类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远期生存质量和服务满意度,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白血病 化疗 意外拔管
下载PDF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
11
作者 张永妮 《包头医学》 2024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探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98例。根据护理方案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 目的:探究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98例。根据护理方案分为两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52例患者为观察组。以护理效果、置管保留时间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感染、局部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为观察指标,评估两种护理方案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护理总满意度、置管保留时间和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应用于肿瘤患者,具有较好的护理效果,可延长置管保留时间,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肿瘤患者 护理 护理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的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预测模型
12
作者 杜梦迪 丁娟英 《中国医院统计》 2024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建立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决策树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5月某医院行PICC的400例老年肿瘤患者作为模型组,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该医院行PICC的120例老年肿瘤患者作为验证组... 目的建立老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决策树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1年5月某医院行PICC的400例老年肿瘤患者作为模型组,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该医院行PICC的120例老年肿瘤患者作为验证组。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老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Modeler软件构建老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决策树模型,并分析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400例老年肿瘤患者中有74例发生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8.5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糖尿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是老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老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决策树模型的分类节点为糖尿病、导管留置时间、慢性肾功能不全、穿刺次数及体质量指数5个临床特征,其中糖尿病是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决策树模型的AUC(AUC=0.749,95%CI:0.688~0.811)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AUC=0.701,95%CI:0.633~0.770)(P<0.05),验证组的AUC为0.812(95%CI:0.783~0.841)。结论体质量指数、穿刺次数、导管留置时间、糖尿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是老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老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决策树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肿瘤患者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血栓 LOGISTIC回归 决策树
下载PDF
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3
作者 刘琼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4期106-108,共3页
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常德市妇幼保健院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8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常德市妇幼保健院进行PICC置管治疗的82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家属总满意度、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睡眠、进食、精力、情绪反应、躯体活动评分及护理风险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新生儿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缩短置管时间,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生活质量及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风险管理 管时间 一次穿刺成功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
14
作者 葛玲玲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141-0143,共3页
分析肿瘤护理中,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影响。方法 采集肿瘤患者94例为本次研究观察主体,采样来源为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2020.08.10/2022.06.30固定时间收治,按照患者姓名随机排1号至94号,对照DZ组(奇数)予以常规护理... 分析肿瘤护理中,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影响。方法 采集肿瘤患者94例为本次研究观察主体,采样来源为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2020.08.10/2022.06.30固定时间收治,按照患者姓名随机排1号至94号,对照DZ组(奇数)予以常规护理方案(47例);PICC组(偶数)予以PICC护理方案(47例),评估护理效果。结果 (1)导管置管情况:PICC组保留时间<DZ组保留时间(t=6.309 P<0.05),PICC组出血量<DZ组出血量(t=23.383 P<0.05),PICC组导管置管操作耗时<DZ组导管置管操作耗时(t=21.423 P<0.05),组间呈现差异。(2)一次置管成功率: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DZ组(=7.162 P<0.05),组间呈现差异。(3)护理后VAS评分:PICC组<DZ组(t=20.925 P<0.05),组间差异具备统计意义。(4)不良事件:PICC组<DZ组(= 6.114 P<0.05),组间差异具备统计意义。(5)满意评分:PICC组环境满意评分>DZ组环境满意评分(t=13.426 P<0.05),PICC组舒适满意评分>DZ组舒适满意评分(t=12.391 P<0.05),PICC组专业满意评分>DZ组专业满意评分(t=10.502 P<0.05),组间差异具备统计意义。结论 肿瘤患者护理方案选择上,通过PICC护理措施后,患者置管情况理想,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高,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提升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一次管成功率 疼痛 导管管操作耗时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换药中的应用
15
作者 刘媛媛 杨欣欣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8期173-176,共4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换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北京京都儿童医院门诊收治的84例接受PICC换药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技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换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1月北京京都儿童医院门诊收治的84例接受PICC换药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组予以虚拟现实技术。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哭闹持续时间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换药时及换药后4min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换药后4min的VAS评分均低于换药时(P<0.05)。干预组哭闹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家属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虚拟现实技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PICC换药中的应用,可减轻患儿疼痛程度,缩短患儿哭闹持续时间,提高家属护理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疼痛程度
下载PDF
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区的影像解剖分型研究及其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
16
作者 徐志宾 徐远 王鑫 《海南医学》 2024年第2期258-261,共4页
目的 研究双侧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三岔口”区的局部影像解剖并进行分型,初步探讨其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中心静脉置管病例389例,根据锁骨下静脉、颈静脉汇入无... 目的 研究双侧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三岔口”区的局部影像解剖并进行分型,初步探讨其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方法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中心静脉置管病例389例,根据锁骨下静脉、颈静脉汇入无名静脉区局部影像解剖特点进行分型,右侧分为5型,左侧分为4型,结合置管后胸部X线片、CT检查、腔内心电及超声等资料明确中心静脉管位置,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三岔口”区影像解剖分型与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关系。结果 389例病例右侧“三岔口”区影像解剖分型中Ⅰ型占44.7%、Ⅱ型占24.7%、Ⅲ型占10.3%、Ⅳ型占17.2%、Ⅴ型占3.1%;左侧“三岔口”区影像解剖分型中Ⅰ型占29.3%、Ⅱ型占59.9%、Ⅲ型占9.8%、Ⅳ型占1.0%。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共271例,右侧入路180例中导管异位共24例,其中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4例、Ⅳ型7例、Ⅴ型5例,左侧入路91例中导管异位共3例,其中Ⅱ型2例、Ⅲ型1例;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PICC右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96,P=0.019),左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3,P=0.557)。CVC置管118例,右侧入路104例中导管异位5例,其中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1例,左侧入路14例中导管异位3例,其中Ⅱ型2例、Ⅳ型1例,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CVC右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403,P=0.116),左侧入路各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97,P=0.213)。结论 颈静脉、锁骨下静脉汇入无名静脉区的影像解剖分型右侧Ⅰ型最多见,左侧Ⅱ型最多见,局部影像解剖分型与中心静脉导管异位存在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锁骨下静脉 无名静脉 影像解剖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颈内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仅用生理盐水冲封管在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留置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17
作者 吕娅敏 李素红 +1 位作者 程萌 孙书贞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5期180-182,186,共4页
目的:探讨仅用生理盐水冲封管在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留置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在该院行静脉留置导管输液治疗的160例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封管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两组均留... 目的:探讨仅用生理盐水冲封管在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留置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在该院行静脉留置导管输液治疗的160例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封管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两组均留置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输液7周左右,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联合100 U/mL肝素溶液正压封管,观察组仅用生理盐水冲封管。比较两组导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单次封管费用、封管平均用时、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单次封管费用少于对照组,封管平均用时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堵塞、血流感染、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25%(77/80),高于对照组81.25%(6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仅用生理盐水冲封管用于三向瓣膜式中长导管留置输液患者能有效延长导管留置时间,缩短封管平均用时和住院时间,降低封管费用,提高护理满意度,且不增加导管堵塞、血流感染、静脉炎的发生率,效果优于生理盐水冲管联合肝素溶液封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盐水 脉冲式冲管 正压封管 肝素 中长导管 护理 静脉导管
下载PDF
抗生素封管预防血透患者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刘仕艳 汤颖 李荣英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9期1112-1115,共4页
目的评价抗生素封管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探讨感染控制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113例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血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采用单纯肝素封管(肝素组);实验组60例采用肝素+头孢唑啉联合封管(抗生素组)... 目的评价抗生素封管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作用,探讨感染控制的有效措施。方法选择113例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血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采用单纯肝素封管(肝素组);实验组60例采用肝素+头孢唑啉联合封管(抗生素组)。随访两组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率并使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同时将肝素组和本血透中心既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进行比较。结果感染共7例次,总体感染发病率为6.19%,其中肝素组3例次,感染发病率为5.66%,抗生素组4例次,感染发病率为6.67%,两组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别(P>0.05)。肝素组和既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病率(17.94%)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加用头孢唑啉封管对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无明显预防作用;严格无菌操作和加强护理是降低感染、减少抗生素使用的关键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封管 导管相关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透析
下载PDF
纯肝素封管频次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海燕 肖清英 +1 位作者 刘洁 游春凤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6年第11期75-76,79,共3页
目的探讨纯肝素封管频次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影响。方法对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行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及血液透析治疗,并采用纯肝素(肝素钠注射液)封管液对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封管。观察40例患... 目的探讨纯肝素封管频次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影响。方法对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均行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及血液透析治疗,并采用纯肝素(肝素钠注射液)封管液对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封管。观察40例患者封管频次间隔2、3、4、5、7d血流量及导管通畅率、导管半通畅率、导管栓塞率。结果 40例患者的封管频次间隔2-5d血流量较封管频次间隔7d多,导管通畅率明显高于封管频次间隔7d,导管半通畅率、导管栓塞率均明显低于封管频次间隔7d(均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纯肝素封管频次间隔2-5d时,既可延长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血液透析的充分性,又减少封管的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临时性中心静脉导管 肝素钠注射液 封管频次 导管通畅
下载PDF
短肠综合征患儿留置植入式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评价
20
作者 肖秀丽 杨谦学 +2 位作者 牛会忠 李丽景 解振净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9期0015-0018,共4页
调查短肠综合征患儿(SBS)留置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评价,为此类患儿提供最合适的静脉输注途径,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最满意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在本科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调查短肠综合征患儿(SBS)留置植入式静脉输液港(PORT)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效果评价,为此类患儿提供最合适的静脉输注途径,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最满意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在本科室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20例SBS患儿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0例,进行问卷和临床调查,最后进行资料分析。结果 PORT与PICC相比,维护次数少,住院时间短,需解决的问题少,并发症发生率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低,管路可留置时间长,医护患满意度高。结论 对于SBS患儿,PORT是较PICC更适宜的静脉通路,受到医护患三者的接受与欢迎,更符合临床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短肠综合征患儿 效果评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