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0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固结黏土不排水剪切的屈服与临界状态
1
作者 刘莹 朱圣焱 +1 位作者 李艳 马少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8193-8200,共8页
以研究超固结黏土的屈服与临界状态为目的,通过GDS三轴剪切试验仪(GDS triaxial shear testing apparatus)开展了一系列不同超固结状态的黏土不排水剪切试验。为对黏土的应力路径进行分析,选取了能描述超固结状态不同时土的屈服特性的AL... 以研究超固结黏土的屈服与临界状态为目的,通过GDS三轴剪切试验仪(GDS triaxial shear testing apparatus)开展了一系列不同超固结状态的黏土不排水剪切试验。为对黏土的应力路径进行分析,选取了能描述超固结状态不同时土的屈服特性的ALPHA(α)模型。分析了黏土的偏应力/孔压-应变曲线变化趋势,并确定了孔压达到峰值时土体为破坏状态。根据应力破坏点拟合出临界状态线,提出了针对不同超固结比的不排水抗剪强度的计算公式。试验结果表明:不排水剪切试验中,前期固结压力相同时,超固结比越小,抗剪强度越高,但是屈服强度并非随超固结比的降低而单调递增变化;超固结比相同时,前期固结压力越大,抗剪强度越高,屈服强度也越高;正常固结和轻超固结土的破坏应变皆在5%左右,而重超固结土则呈现明显的剪胀现象和脆性破坏,破坏应变小于2.5%;正常固结和轻超固结土的应力路径呈“S”形,重超固结土的应力路径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根据破坏标准,重超固结土和轻超固结土、正常固结土共用一条临界状态线,不排水抗剪强度计算公式参数较少,易获取,易嵌入本构模型中,应用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 超固结比 临界状态 α屈服面模型 不排水抗剪强度
下载PDF
颗粒土中剪切带临界状态数学描述及其完全解
2
作者 黄文雄 崔贤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7-294,共8页
为正确模拟土体涉及剪切带演化的后失效力学响应,需采用包含细观特征长度的高阶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笔者利用前期所建立的微极亚塑性模型,对颗粒土中剪切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推导,得到了剪切带临界状态条件下关键变量所满足的非线性微... 为正确模拟土体涉及剪切带演化的后失效力学响应,需采用包含细观特征长度的高阶连续介质力学模型.笔者利用前期所建立的微极亚塑性模型,对颗粒土中剪切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推导,得到了剪切带临界状态条件下关键变量所满足的非线性微分方程.该文展示了上述非线性微分方程的简要推导,重点讨论了该非线性微分方程的主要性质、主要参数变化范围和求解途径;通过对剪切带进一步的力学分析补充建立了一个能量方程,使问题具有确定解.在此基础上,应用数值积分求出了剪切带厚度因子和剪切内应力、变形率分布及剪切速度分布的完全解.其中剪切带厚度因子对于微极亚塑性模型细观参数的确定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带 微极亚塑性模型 临界状态 非线性常微分方程 完全解
下载PDF
临界状态土的物理标度律 被引量:1
3
作者 费建波 唐昊 +1 位作者 介玉新 陈湘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31-1839,共9页
土的临界状态理论描述了土有效应力、抗剪强度与土密实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大量土力学试验还揭示了土体强度与加载速率存在相关性。考虑到颗粒物质是自然土体的实际载体,从颗粒物理本源出发,将流态颗粒惯性数I发展为考虑砂土密实程度(即... 土的临界状态理论描述了土有效应力、抗剪强度与土密实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大量土力学试验还揭示了土体强度与加载速率存在相关性。考虑到颗粒物质是自然土体的实际载体,从颗粒物理本源出发,将流态颗粒惯性数I发展为考虑砂土密实程度(即初始颗粒体积分数Ф0)的准静态颗粒物理惯性数Q=Ф0[ln(I)+α]。以砂土的经典三轴试验数据为基础,探究了处于临界状态土的颗粒物理标度律,发现颗粒的摩擦系数μ与准静态颗粒惯性数Q之间满足简单的μ=ξQ线性关系。新建立的简单物理标度律能够统一刻画处于临界状态砂土的密实状态、剪切速率、围压和粒径等因素与土内摩擦角间复杂的经验关系。为描述受剪颗粒准静态变形的体变规律,进一步探索了临界状态下土颗粒体积分数与准静态颗粒惯性数间的相关性。对三维应力状态情况,引入一个新的无量纲量“中主应力数”对标度律进行拓展,可揭示中主应力对临界状态砂土摩擦特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临界状态 标度律 剑桥模型 砂土
原文传递
复杂生物系统临界状态的识别与预警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锐 杨茜然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5-290,共16页
很多生物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状态的临界迁移现象,例如复杂疾病,在离临界状态较远时,病情不明显;而到达临界状态后,病情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稳定期突然恶化而成为重病期.如何基于高维生物医学数据,找到可用于识别生物系统状... 很多生物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状态的临界迁移现象,例如复杂疾病,在离临界状态较远时,病情不明显;而到达临界状态后,病情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稳定期突然恶化而成为重病期.如何基于高维生物医学数据,找到可用于识别生物系统状态改变临界期的标记物,对包括疾病的早期预警等课题具有重要意义.围绕生物系统临界状态识别与预警这一课题,本文主要综述了动态网络生物标志物(DNB)方法,及针对不同的数据条件所发展的一系列适用的改进方法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状态迁移 临界状态 动态网络生物标志物(DNB) 早期预警信号
下载PDF
重塑黏土临界状态线随初始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9
5
作者 卞夏 洪振舜 +1 位作者 蔡正银 曾玲玲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4-169,共6页
针对具有不同初始含水率的两种饱和重塑黏土进行了一系列的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探讨初始含水率对黏土临界状态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初始含水率重塑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有效应力路径。根据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发现不同初始含水率重塑土均... 针对具有不同初始含水率的两种饱和重塑黏土进行了一系列的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探讨初始含水率对黏土临界状态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初始含水率重塑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和有效应力路径。根据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发现不同初始含水率重塑土均存在临界状态应力比。基于临界状态土力学理论研究了在p′-q平面和v-lnp′平面内临界状态线随初始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初始含水率对临界状态参数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塑土 初始含水率 三轴试验 临界状态线 临界状态参数
原文传递
一种确定小球临界状态的方法
6
作者 穆长林 孙永跃 常识 《物理教学探讨》 2024年第11期63-65,共3页
对一种轻杆关联问题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确定小球临界状态的方法。使用该方法对类似的问题进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指出了试题在设置问题时应适用所有的物理规律,确保科学合理。
关键词 临界状态 速度极值 加速度
下载PDF
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珊瑚砂临界状态与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30
7
作者 蔡正银 侯贺营 +3 位作者 张晋勋 张雷 关云飞 曹永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89-995,共7页
临界状态是土力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许多土体本构模型建立的基础。对于珊瑚砂,由于显著的颗粒破碎,其变形特性和临界状态值得深入探讨。通过不同密度和不同围压组合的一系列三轴试验,研究了颗粒破碎对土体变形特性和临界状态的影... 临界状态是土力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许多土体本构模型建立的基础。对于珊瑚砂,由于显著的颗粒破碎,其变形特性和临界状态值得深入探讨。通过不同密度和不同围压组合的一系列三轴试验,研究了颗粒破碎对土体变形特性和临界状态的影响,建立了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珊瑚砂临界状态数学表达式,并将其引入砂土状态相关剪胀方程,提出了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珊瑚砂状态相关剪胀方程和本构模型。该模型仅采用一套模型参数就能较好地反映珊瑚砂在不同密度、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应力变形特性,并且可以考虑珊瑚砂的颗粒破碎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砂 临界状态 颗粒破碎 状态相关 本构模型
原文传递
堆石料的临界状态与考虑颗粒破碎的本构模型 被引量:43
8
作者 刘恩龙 陈生水 +1 位作者 李国英 钟启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48-154,共7页
高应力水平时堆石料的颗粒破碎对其强度和变形机制有重要影响。临界状态土力学理论对重塑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的描述较为成功,但目前颗粒破碎对堆石料的临界状态的影响及其数学描述鲜有研究。对堆石料进行了固结应力从0.4 MPa到4 MPa的18... 高应力水平时堆石料的颗粒破碎对其强度和变形机制有重要影响。临界状态土力学理论对重塑土的应力-应变关系的描述较为成功,但目前颗粒破碎对堆石料的临界状态的影响及其数学描述鲜有研究。对堆石料进行了固结应力从0.4 MPa到4 MPa的18组固结排水和固结不排水常规三轴压缩试验,以及6组等向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排水条件和不排水条件下,不同的固结应力试样都趋于临界状态;堆石料的临界状态在q-p′平面和e-lgp′平面均为非线性变化。基于此试验结果,通过引入状态参数,在广义塑性力学的理论框架下,建立了考虑颗粒破碎的堆石料本构模型,并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与长河坝料的试验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建议的本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堆石料从低围压0.4 MPa到高围压3.5 MPa下的应力-应变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料 颗粒破碎 临界状态 广义塑性 本构模型 状态参数
原文传递
考虑级配和颗粒破碎影响的堆石料临界状态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蔡正银 李小梅 +1 位作者 韩林 关云飞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57-1364,共8页
临界状态土力学理论在描述细颗粒土应力变形特性方面较为成功,已经成为建立许多黏土和砂土本构模型的基础。对于堆石料,在应力、密度、级配等因素影响下,其变形特性非常复杂,且高应力条件下颗粒易发生破碎,是否存在“唯一”的临界... 临界状态土力学理论在描述细颗粒土应力变形特性方面较为成功,已经成为建立许多黏土和砂土本构模型的基础。对于堆石料,在应力、密度、级配等因素影响下,其变形特性非常复杂,且高应力条件下颗粒易发生破碎,是否存在“唯一”的临界状态值得探讨。通过对不同级配、不同密度的试样在不同围压条件下的一系列大型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堆石料的临界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不同级配、不同密度、不同初始固结应力条件下,当剪应变较大时试样都趋于临界状态,临界状态的值与初始密度、初始级配、颗粒破碎有关;q–p'平面内,堆石料存在唯一的临界应力比 M;在e– a(p'/p a )ξ平面内,临界状态线基本平行,其截距可以根据初始密度和初始级配直接求得。通过对比分析各试样的临界状态,提出了考虑级配和颗粒破碎影响的堆石料临界状态数学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料 颗粒破碎 密度 级配 临界状态
原文传递
堆石料的强度与变形特性及临界状态研究 被引量:39
10
作者 丁树云 蔡正银 凌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8-252,共5页
通过一系列大型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不同初始应力状态与试样密度对堆石料强度和变形行为的影响以及堆石料的临界状态。试验结果表明:堆石料在剪切过程中应变软化与否和剪胀性取决于该堆石料本身密度和所施加的围压;且在应变足够大时,土... 通过一系列大型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不同初始应力状态与试样密度对堆石料强度和变形行为的影响以及堆石料的临界状态。试验结果表明:堆石料在剪切过程中应变软化与否和剪胀性取决于该堆石料本身密度和所施加的围压;且在应变足够大时,土样出现临界状态,临界状态与试样的初始条件无关,剪切时,堆石料的颗粒破碎效应明显,其临界状态线在p'?q平面呈现出非线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料 变形特性 临界状态 剪胀性
原文传递
一种基于塑性功和突变理论的边坡临界状态确定方法 被引量:15
11
作者 李志平 彭振斌 +1 位作者 何忠明 唐佳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193-3200,共8页
基于当前强度折减法的临界状态判据各有优缺点,结合塑性应变能理论和突变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反映边坡的临界状态失稳判据。该方法以塑性功作为评价边坡整体稳定性状态的评价指标,以尖点突变模型作为判断边坡失稳与否的理论依据。在具体... 基于当前强度折减法的临界状态判据各有优缺点,结合塑性应变能理论和突变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反映边坡的临界状态失稳判据。该方法以塑性功作为评价边坡整体稳定性状态的评价指标,以尖点突变模型作为判断边坡失稳与否的理论依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强度折减系数,记录每个折减系系数下对应的计算模型整体塑性功,建立"整体塑性功-折减系数"曲线,并通过突变理论找出整体塑性功发生突变时对应的折减系数,此时的折减系数即为边坡的安全系数,此折减系数下对应的边坡状态即为临界状态。对单台阶边坡、多台阶边坡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得到的安全系数与极限平衡法得到的安全系数较接近,尤其与满足力平衡条件和力矩平衡条件的修正简布法所得结果最接近,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折减法 边坡稳定性 安全系数 临界状态判据 塑性应变能 突变理论
下载PDF
超临界状态下煤岩吸附/解吸二氧化碳的实验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全中 倪小明 +1 位作者 王延斌 高莎莎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39,共4页
查明超临界状态下煤岩对CO2的吸附/解吸特征,能为煤层气开采现场注CO2的注入参数选取提供理论依据。以山西屯留矿的瘦煤和寺河矿的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借助ISO-300型等温吸附实验仪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35℃、45℃、55℃)、最高压力达到CO... 查明超临界状态下煤岩对CO2的吸附/解吸特征,能为煤层气开采现场注CO2的注入参数选取提供理论依据。以山西屯留矿的瘦煤和寺河矿的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借助ISO-300型等温吸附实验仪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35℃、45℃、55℃)、最高压力达到CO2临界压力以上时的吸附/解吸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状态下,随着压力升高,容量法测得的吸附量存在最大值,不代表煤样的绝对吸附量,而是Gibbs吸附量;根据煤岩在高压下吸附CO2的本质,计算出超临界状态下煤岩吸附/解吸CO2的真实量。超临界状态下煤岩吸附CO2的真实量与压力之间符合langmuir吸附曲线,随着吸附压力的升高,Gibbs吸附量与绝对吸附量之间的差值越来越大;随着温度的升高,煤样的饱和吸附量降低;同样条件下,高变质程度的无烟煤对CO2的饱和吸附量大于瘦煤;超临界状态下煤样对CO2的绝对吸附等温线和绝对解吸等温线是可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状态 二氧化碳 吸附 解吸曲线 Gibbs吸附量
下载PDF
基于材料状态相关临界状态理论的砂土双屈服面模型 被引量:19
13
作者 黄茂松 李学丰 贾苍琴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764-1771,共8页
分析现有砂土临界状态单屈服面模型存在的缺陷,基于临界状态理论和材料状态相关剪胀性理论,建立了一个适用于不同初始密实度的双屈服面砂土本构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剪切变形和压缩变形机理,克服了单屈服面在一维压缩等试验条件下只有弹... 分析现有砂土临界状态单屈服面模型存在的缺陷,基于临界状态理论和材料状态相关剪胀性理论,建立了一个适用于不同初始密实度的双屈服面砂土本构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剪切变形和压缩变形机理,克服了单屈服面在一维压缩等试验条件下只有弹性应变没有塑性应变的不足,模型只用一组参数便可描述不同围压不同密实度砂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对剪切试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剪胀剪缩特性也可以进行很好的追踪。通过对Toyoura砂和Hostun砂一维压缩及三轴排水和不排水条件下的试验结果进行模拟,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较广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状态相关 临界状态 双屈服面 剪胀
原文传递
基于临界状态的砂土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姚仰平 张民生 +2 位作者 万征 王乃东 朱超祁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89-598,共10页
砂土孔隙比及所受压力是其力学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砂土临界状态线特性分析,采用以e-(p/p_a)~ξ平面内的线性关系描述其等向压缩线.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压缩线函数与临界状态线函数之间的关系提出更适合描述砂土在等向压缩下... 砂土孔隙比及所受压力是其力学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砂土临界状态线特性分析,采用以e-(p/p_a)~ξ平面内的线性关系描述其等向压缩线.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压缩线函数与临界状态线函数之间的关系提出更适合描述砂土在等向压缩下的参考压缩线,并给出了基于参考压缩线的等向硬化规律.建议了适用于描述砂土剪切特性的屈服面函数,并给出利用等向压缩和等p路径确定屈服面形状参数μ的方法.将不同应力比对应的压缩线作为砂土状态参量参考线,以获取潜在强度M_f与特征状态应力比M_c,进而描述砂土压缩与剪切特性;基于等向压缩与等p路径建立了当前应力比与状态参量参考线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实现了砂土状态参量参考线由参考压缩线向临界状态线平稳过渡.建立的砂土本构模型共11个参数,均能够通过常规土工试验或经验获取.基于模型预测与Toyoura砂的等向压缩、三轴不排水剪切试验及排水剪切试验的对比结果,本文建立的砂土本构模型很好地描述了Toyoura砂在不同孔隙比和不同压力下的压缩与剪切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构模型 砂土 状态参量 参考压缩线 临界状态线
下载PDF
超临界状态下的多相催化反应 被引量:9
15
作者 魏伟 姜涛 +1 位作者 孙予罕 钟炳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3-38,共6页
介绍近年来超临界流体在多相催化反应中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应用。前者主要从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后者阐述了目前所研究的烯烃齐聚、烃类异构化、烷基化、费-托合成、甲苯脱氢、合成甲醇,以及低碳醇的合成等几... 介绍近年来超临界流体在多相催化反应中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应用。前者主要从化学动力学和化学平衡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后者阐述了目前所研究的烯烃齐聚、烃类异构化、烷基化、费-托合成、甲苯脱氢、合成甲醇,以及低碳醇的合成等几个模型反应。最后探讨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状态 亚稳定性 催化 多相催化反应
下载PDF
基于材料状态相关砂土临界状态理论的应变局部化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茂松 扈萍 钱建固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33-1139,共7页
针对传统砂土本构理论无法合理解析剪破角随初始围压增加而减少这一试验规律的局限性,采用材料状态相关砂土临界状态本构模型对Hostun砂进行了应变局部化分析。首先基于已有的材料状态相关砂土临界状态概念,将Pietruszczak等所提出的砂... 针对传统砂土本构理论无法合理解析剪破角随初始围压增加而减少这一试验规律的局限性,采用材料状态相关砂土临界状态本构模型对Hostun砂进行了应变局部化分析。首先基于已有的材料状态相关砂土临界状态概念,将Pietruszczak等所提出的砂土本构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利用Hostun砂的有关三轴排水试验结果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拟合,然后对Hostun砂的平面应变排水试验进行了应变局部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材料状态相关的砂土临界状态模型能够合理地描述材料初始状态对砂土变形局部化的影响,尤其是初始有效围压对剪破角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状态相关 临界状态 应变局部化 初始有效围压 剪破角
原文传递
节点电压稳定临界状态和弱节点的确定 被引量:63
17
作者 张尧 宋文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40-45,共6页
本文基于系统电压静态稳定的观点对节点临界状态进行研究。提出了简便、快速计算节点临界状态的方法。研究了电距离、功率因数对临界状态的影响,提出用有功功率裕度反映节点承受负荷功率变化能力的弱节点判别式。
关键词 电压稳定 弱节点 临界状态
下载PDF
临界状态围压在岩石强度准则改进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斌 许梦国 刘艳章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90-398,共9页
岩石强度准则一般是通过低围压岩石力学试验提出,这些准则在高围压下得到的岩石强度比实测强度偏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岩石临界状态围压的概念,并推导得到当围压达到临界状态围压时,偏应力为常数,临界断裂角为45°,以广泛使用的M... 岩石强度准则一般是通过低围压岩石力学试验提出,这些准则在高围压下得到的岩石强度比实测强度偏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岩石临界状态围压的概念,并推导得到当围压达到临界状态围压时,偏应力为常数,临界断裂角为45°,以广泛使用的Mohr-Coulomb和Hoek-Brown准则为例,将其应用到准则的改进中。通过完整岩石三轴试验数据对改进准则的准确性和适用性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岩石临界状态围压改进的强度准则参数对围压变化的敏感度较低,其不仅保持了原准则在低围压时评估岩石强度的一致性、准确性,而且在高围压时其评估的强度与试验强度较一致,解决了高应力条件下原强度准则高估岩石强度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应力 临界状态围压 强度准则 三轴试验
原文传递
Q_3原状非饱和黄土的水量变化和临界状态特性 被引量:11
19
作者 张登飞 陈存礼 +1 位作者 李文文 于佃博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97-201,共5页
用双室非饱和土三轴仪,对Q3原状黄土进行一系列控制吸力的各向均等压缩及同时控制吸力和净围压的三轴排水剪切试验,分析了吸力,净围压及应力路径对非饱和原状黄土临界状态及水量变化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各向均等压缩及三轴剪切应力条件下... 用双室非饱和土三轴仪,对Q3原状黄土进行一系列控制吸力的各向均等压缩及同时控制吸力和净围压的三轴排水剪切试验,分析了吸力,净围压及应力路径对非饱和原状黄土临界状态及水量变化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各向均等压缩及三轴剪切应力条件下水土体积比与净平均应力关系的表达式、偏应力与净平均应力临界状态关系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应力路径对非饱和原状黄土水量变化的影响显著,随着净平均应力增大,等向压缩应力条件下处于排水状态,剪切应力条件下视吸力及净围压的大小可能处于吸水或排水状态,不同试验条件下水土体积比与净平均应力或其增量之间对数关系呈二段直线。吸力对偏应力与净平均应力临界状态线的影响皆随着净围压增大而减小,不同吸力(大于0)下水土体积比与净平均应力的对数关系临界状态线皆近似为平行直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3非饱和原状黄土 三轴试验 吸力 临界状态 水量变化
原文传递
地震活动涨落、自组织结构和大震临界状态的统计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罗灼礼 孟国杰 +1 位作者 王伟君 罗伟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15,共15页
根据非线性动力学理论、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对非平衡地震发生系统的空间分布状态进行了研究。提出用空间变异系数δV判断涨落类型:凝聚集、群集、泊松型和均匀点阵分布。从整体观点综合应用各统计量即协方差μ11、非负量I(x,y)... 根据非线性动力学理论、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对非平衡地震发生系统的空间分布状态进行了研究。提出用空间变异系数δV判断涨落类型:凝聚集、群集、泊松型和均匀点阵分布。从整体观点综合应用各统计量即协方差μ11、非负量I(x,y)、联合信息熵H(x,y)、离散度σ和δV,对非平衡系统的群体空间自组织结构和临界状态的统计特征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根据首都圈公元前231年~2003年M≥434地震活动及其和华北不同范围ML≥3.0地震活动涨落的统计分析认为,μ11≈0,I(x,y)>0,高H(x,y)值,低σ和δV值是强震和大震发生的自组织空间结构和临界现象的基本特征和必要条件。同时对地震空区、条带、前兆性震群及前震等前兆现象成因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统计解释,并得出结论:仅当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区域)有足够的随机性而又非泊松型涨落时,系统的突变(大震)是不可逆转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涨落 变异系数 自组织 临界状态 统计学 地震活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