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1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上市许可持有人的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模式的构建与评估研究
1
作者 陈子桃 赖云锋 +3 位作者 陈新林 许星莹 张桂兰 徐梦丹 《中国药事》 CAS 2024年第3期261-268,共8页
目的:探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MAH)的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创新模式的构建及其效果评估,为落实MAH药物警戒主体责任提供实证参考。方法:首先针对MAH药物警戒的现存挑战,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ines... 目的:探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MAH)的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创新模式的构建及其效果评估,为落实MAH药物警戒主体责任提供实证参考。方法:首先针对MAH药物警戒的现存挑战,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inese Hospital Pharmacovigilance System,CHPS)设计MAH针对药品不良反应的主动监测模式,包括不良反应的监测、识别、评估及控制;再以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为例分析主动监测效果。结果与结论:从MAH视角,构建基于CHPS整合循证证据和真实世界数据开展ADR主动监测的创新模式,包括运行模式、数据挖掘及模型构建。该主动监测模式被成功应用到以卡瑞利珠单抗为例的临床实践中,取到良好的效果。该研究成果不仅能帮助MAH开展药品监测工作,落实药品全生命周期主体责任,还能丰富药物警戒的内涵,为促进药物警戒发展和合理用药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市许可持有人 药品不良反应 主动监测 模式构建 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
下载PDF
肠外营养致肝功能异常的主动监测和危险因素分析
2
作者 游利江 唐密密 邓晟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3期575-579,共5页
目的探索肠外营养所致肝功能异常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降低临床用药风险。方法通过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搜索2022年7月1日—12月31日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使用肠外营养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 目的探索肠外营养所致肝功能异常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降低临床用药风险。方法通过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搜索2022年7月1日—12月31日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使用肠外营养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病例组为CHPS中触发警报信号指示肝功能异常且经药师审核的患者,在未触发警报信号的患者中,剔除重复入院患者得到对照组,分析肝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潜在风险因素。结果肠外营养所致肝功能异常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生率为4.98%;85%发生在用药后5~10 d,以轻度转氨酶升高为主要表现。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败血症、合并脂肪乳是肠外营养致肝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CHPS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可反映肠外营养所致肝功能异常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营养 肝功能异常 主动监测 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
原文传递
主动监测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林裕翔 翟凌云 徐光勇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4期967-975,共9页
随着前列腺癌筛查技术的进步,中、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占比越来越大,主动监测作为根治性治疗的替代方法应运而出。主动监测包括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直肠指检、活组织检查以及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等技术,以低危和部分中危前列腺癌患者为对象... 随着前列腺癌筛查技术的进步,中、低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占比越来越大,主动监测作为根治性治疗的替代方法应运而出。主动监测包括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直肠指检、活组织检查以及多参数磁共振成像等技术,以低危和部分中危前列腺癌患者为对象,通过定期随访相关指标的手段来达到延迟甚至完全省略根治性治疗目的。本文就主动监测在前列腺癌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监测 前列腺癌
下载PDF
PIVAS药师参与静脉用药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工作模式初探
4
作者 秦霞 李正富 孙帮燕 《中国处方药》 2024年第1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药师参与静脉用药不良反应(ADR)主动监测的工作模式。方法收集2021年所有使用血必净注射液(规格10 ml,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住院患者的用药数据,PIVAS药师参与临床ADR主动监测,建立PIVAS药师参与临... 目的探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药师参与静脉用药不良反应(ADR)主动监测的工作模式。方法收集2021年所有使用血必净注射液(规格10 ml,天津红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住院患者的用药数据,PIVAS药师参与临床ADR主动监测,建立PIVAS药师参与临床ADR主动监测工作模式。结果收集到2021年使用血必净注射液所有住院患者共计1468例,PIVAS药师参与3例血必净注射液ADR主动监测,PIVAS药师参与临床ADR监测后明显地发现了许多隐藏的和因不合理给药引起的ADR。结论以血必净注射液为例,PIVAS药师在审核静脉用药医嘱基础上参与ADR主动监测,建立PIVAS药师参与静脉用药ADR主动监测工作模式,改变以往被动监测模式使其变为主动监测模式,提高了ADR上报率,降低了医师漏报率,也提高了ADR上报质量,可促进医院ADR监测工作的高效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VAS药师 血必净注射液 ADR主动监测 工作模式
下载PDF
基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 被引量:2
5
作者 郑宇静 赵紫楠 +3 位作者 金鹏飞 赵飞 胡欣 张亚同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4期441-443,共3页
目的探索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主动监测方法。方法对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北京医院住院并使用卡培他滨的患者进行回顾性风险信号挖掘。对可疑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病例进行人工因果关系评价与筛选,并对获得的卡培他滨致手足综... 目的探索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主动监测方法。方法对2020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北京医院住院并使用卡培他滨的患者进行回顾性风险信号挖掘。对可疑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病例进行人工因果关系评价与筛选,并对获得的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阳性病例的临床特点、治疗药物、处理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设定时间内共有257例住院患者使用了卡培他滨,经主动监测系统的信号挖掘,检出35例患者存在手足综合征的风险信号。通过人工筛选及因果关系评价,最终得到卡培他滨致相关性药源性手足综合征患者14例。卡培他滨致手足综合征发生率为5.45%,主动监测系统识别正确率为40.0%。结论主动监测可有效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敏感性,早期发现轻症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培他滨 手足综合征 主动监测 风险信号 药品不良反应 医疗机构信息系统
下载PDF
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模块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魏传梅 高菲 +1 位作者 张华琦 路长飞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3年第4期140-146,共7页
目的:探讨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药品不良反应(ADR)主动监测模块在医院上报ADR时的作用。方法:从报告例数、报告类型、涉及药品、损害部位等方面,对比分析2020年下半年ADR主动监测上报情况与自发上报情况。结果:主动监测报告占总AD... 目的:探讨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药品不良反应(ADR)主动监测模块在医院上报ADR时的作用。方法:从报告例数、报告类型、涉及药品、损害部位等方面,对比分析2020年下半年ADR主动监测上报情况与自发上报情况。结果:主动监测报告占总ADR报告例数的20%,严重的和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占总ADR报告例数的25%;主动监测ADR报告涉及的药品中有27种为自发上报未涉及品种,占所有ADR报告品种数的12.86%;严重的和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涉及的药品品种中,25%为主动监测获得;主动监测ADR报告涉及9个损害部位、40个科室,其中8个科室此前为自发上报零报告科室。结论:自发上报ADR仍为医院ADR报告收集的主要渠道;主动监测可扩大ADR报告的药品品种,提供重点监测药品品种选择依据,减少零报告科室,发现ADR上报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 药物不良反应报告 主动监测 自发上报
下载PDF
中美药品安全性主动监测实践对比研究
7
作者 葛斯羿 梁毅 《中国医药导刊》 2023年第4期355-361,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时期中美两国开展的药品安全性主动监测实践,为我国药品安全性主动监测的发展提供一定启发。方法:通过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和BCDSP、Sentinel、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等官方网站检索中美两国不同时期药品安全性主动监... 目的:比较不同时期中美两国开展的药品安全性主动监测实践,为我国药品安全性主动监测的发展提供一定启发。方法:通过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和BCDSP、Sentinel、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等官方网站检索中美两国不同时期药品安全性主动监测实践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从主动监测开展的形式、规模等多个方面探究不同阶段中美两国药品安全性主动监测实践的共性和差异。结果与结论:中美两国药品安全性主动监测实践的发展路径基本一致,都经历了从医院集中监测走向主动监测系统建设的过程,但不同时期两国开展主动监测的规模、规范性等方面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两国的医药产业发展水平、法律与规范完善程度、政策支持力度、信息基础设施条件等都是影响主动监测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借鉴美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应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药品安全性主动监测发展路径,不断提高药品安全监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监测 集中监测 主动监测系统 哨点计划 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主动监测与全程接种率的提高对策
8
作者 陈晓敏 缪辰昱 +2 位作者 任俊红 凤尔翠 戴家振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4期51-53,共3页
目的探究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并调查未及时全程接种的原因。方法选取2020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预防接种门诊的1242名HPV疫苗受种者作为研究对象。主动监测接种不良反应,通过医疗信息系统查询未及时全程接种者,... 目的探究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并调查未及时全程接种的原因。方法选取2020年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预防接种门诊的1242名HPV疫苗受种者作为研究对象。主动监测接种不良反应,通过医疗信息系统查询未及时全程接种者,电话随访核实未继续接种的原因。结果1242名女性接种后30 min内无局部和全身疑似不良反应,接种2周后局部反应常见为轻微酸胀、肿胀疼痛;全身反应有疲乏、头晕头痛。HPV疫苗接种后疑似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56%,严重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0%。同年应完成全程接种的1758名受种女性中,有54名未完成全程接种,未及时全程接种率为3.07%。其中因学习和工作忙而遗忘者占61.11%、因意外妊娠者占22.22%、因不能耐受接种不良反应及中途行腹部手术者占5.56%。结论疫苗安全性是未及时全程接种的重要因素之一,及时提醒后续接种时间、严格把握接种适应证和禁忌证,有利于提高全程接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疑似接种不良反应 主动监测
下载PDF
2018—2021年苏州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海波 王波 +2 位作者 黄飞飞 郑艳敏 邹文燕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3年第3期331-333,共3页
目的了解苏州市近年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8—2021年苏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溯源系统报告的病例监测信息,对发病率、临床症状和病原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8—2021年苏州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28889例,... 目的了解苏州市近年食源性疾病病原体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8—2021年苏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溯源系统报告的病例监测信息,对发病率、临床症状和病原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8—2021年苏州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2888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99‰;4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65‰、1.13‰、1.14‰、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1.24,P<0.01)。病例以31~40岁组最多(占24.89%),报告发病率以21~30岁组(1.96‰)最高。男性报告发病率(1.05‰)高于女性(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72,P<0.01)。6—8月为发病高峰,占48.22%。辖区中张家港市病例数最多(6522例)、发病率最高(22.58%),不同县区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9.09,P<0.01)。采集病例粪便/肛拭子14323份,采样率49.58%,阳性检出率为17.35%;检出病原菌主要为诺如病毒(占7.91%),其次是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3.83%、2.95%)。结论苏州市2018—2021年食源性疾病报告发病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建议加强夏秋季的食品风险监测及重点人群宣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流行病学特征 主动监测 病原体
下载PDF
警戒视域下开展医疗器械上市后主动监测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燕 李尧 +5 位作者 宋雅娜 郑立佳 李栋 赵一飞 卞蓉蓉 董放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12期1385-1390,共6页
目的结合我国医疗器械警戒试点工作,研究我国开展医疗器械上市后主动监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利用主动监测新方法开展医疗器械警戒实践的建议。方法通过文献分析,结合我国现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实践,分析中国和美国开展的主动... 目的结合我国医疗器械警戒试点工作,研究我国开展医疗器械上市后主动监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利用主动监测新方法开展医疗器械警戒实践的建议。方法通过文献分析,结合我国现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实践,分析中国和美国开展的主动监测研究实例,阐述主动监测在医疗器械警戒活动中的应用。结果主动监测作为一种医疗器械警戒新方法,将在医疗器械上市后安全监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结论在我国医疗器械风险管理新要求下,借鉴美国医疗器械监管经验,建议在我国医疗器械警戒试点过程中研究探索主动监测新方法,持续提升医疗器械风险监测效能,有效保障公众用械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器械 警戒 主动监测 上市后 风险管理 安全性
下载PDF
2019—2021年荆州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诗琪 贺勇 +1 位作者 纪天鹏 田鑫 《应用预防医学》 2023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 了解近年荆州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9—2021年荆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3家哨点医院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9—2021年荆州市3家哨点医院共报告... 目的 了解近年荆州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9—2021年荆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中3家哨点医院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9—2021年荆州市3家哨点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1 504例,采集生物样本1 218例,采样率81.0%,检出病原体阳性样本435例,检出率为35.7%。病原微生物以沙门菌(22.9%)和诺如病毒(18.6%)为主。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3∶1;3岁以下婴幼儿为食源性疾病高发人群,其病例数占比(47.2%)和阳性检出率(49.3%)均为最高。病例的职业以散居儿童(49.2%)为主,发病高峰出现在7月(11.4%)。可疑暴露食品类别以粮食类及其制品(20.8%)为主;可疑暴露食品来源主要为家庭(39.3%)。病例的临床症状以腹泻(97.1%)为主。结论 建议荆州市对食源性疾病的高发人群、高发时间和重点场所开展针对性的防控,扩大主动监测范围,持续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力度,以达到有效防控食源性疾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主动监测 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PDF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主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覃小燕 彭鹏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5期386-390,443,共6页
主动监测作为低风险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一种管理选择,旨在降低过度治疗、减少治疗成本,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在我国,该治疗策略的全面应用仍面临许多障碍,如筛选标准、监测流程和积极干预指征的制定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多参数... 主动监测作为低风险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一种管理选择,旨在降低过度治疗、减少治疗成本,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在我国,该治疗策略的全面应用仍面临许多障碍,如筛选标准、监测流程和积极干预指征的制定等方面仍有待完善。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p-MRI)在前列腺癌主动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提供有关前列腺癌识别(如PI-RADS评分系统)和特征(MRI靶向活检)的关键附加信息;通过改善前列腺癌风险分层,mp-MRI可以增加低风险前列腺癌患者对主动监测的选择性和依从性;同时,在随访过程中,mp-MRI有助于监测疾病状态,降低错过治疗时机的风险。本文综述mp-MRI在前列腺癌主动监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主动监测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 风险分层
下载PDF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儿童病例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不良反应主动监测方法构建与验证研究
13
作者 邰隽 于淼 +7 位作者 张琳 雷毅 刘军廷 李涛 黄贵民 程毅菁 聂晓璐 王青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9期1011-1016,共6页
目的探索真实世界大样本儿童病例注射用尖吻蝮蛇不良反应主动监测方法,以期为儿童病例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不良反应的揭示和挖掘提供支持。方法利用实体识别技术对2014年2月25日至2021年1月8日首都儿科研究所住院并使用注射用尖吻蝮蛇... 目的探索真实世界大样本儿童病例注射用尖吻蝮蛇不良反应主动监测方法,以期为儿童病例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不良反应的揭示和挖掘提供支持。方法利用实体识别技术对2014年2月25日至2021年1月8日首都儿科研究所住院并使用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的35720儿童病例进行回顾性不良反应主动监测,采用查准率(precision,P)、查全率(recall,R)和F1值3个指标来评估实验结果。结果经过3轮分析,查准率、查全率和F1值3个指标均达到了100%。结论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用于真实世界大样本儿童病例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不良反应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吻蝮蛇血凝酶 注射剂 儿童 药品不良反应 主动监测 自然语言处理
下载PDF
真实世界数据在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中适用性评价分析
14
作者 吴昀效 于玥琳 +3 位作者 王胜锋 孙凤 孟若谷 詹思延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10期1081-1089,1098,共10页
目的梳理真实世界数据(real-world data,RWD)在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的适用性评价内容和方法,初步搭建符合我国RWD特点的适用性评价指标框架。方法采用概括性评价方法,检索和筛选RWD在疫苗上市后主动监测中适用性评价的相关研究和... 目的梳理真实世界数据(real-world data,RWD)在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的适用性评价内容和方法,初步搭建符合我国RWD特点的适用性评价指标框架。方法采用概括性评价方法,检索和筛选RWD在疫苗上市后主动监测中适用性评价的相关研究和指南性文件,提取并标绘适用性评价指标及内容,结合框架整合法初步确定层级化的适用性评价指标结构。结果纳入文献51篇,中国8篇(15.69%)。共提取出229条评价指标,形成了RWD在疫苗上市后安全性主动监测中适用性评价框架,包括3个一级指标(数据溯源、数据可靠性和数据相关性)、8个二级指标(数据源基本特征、数据收集、数据治理、完整性、准确性、数据内容、数据覆盖范围、数据特征)和31个三级指标。关键变量的准确性(60.78%)、人群覆盖规模(45.10%)、及时性(39.22%)和关键变量的完整性(35.29%)是在纳入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级指标。三级指标的分布情况根据RWD类型、疫苗种类和医疗体系划分而不同。结论疫苗主动监测领域尚缺少标准化的RWD适用性评价维度和方法,初步构建的适用性评价指标框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未来仍需开展专家论证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从而推进我国疫苗主动监测系统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世界数据 疫苗 上市后 主动监测 数据 适用性 评价
下载PDF
基于主动监测系统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肌炎不良反应探索
15
作者 郑轶 罗枭 +5 位作者 张朋朋 刘永梅 叶小飞 郭晓晶 陈霞 贺佳 《中国药物警戒》 2023年第6期634-638,共5页
目的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肌炎不良反应为例,初步探索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的可行性,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8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重庆某哨点医院的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数据,提取应用过免疫... 目的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肌炎不良反应为例,初步探索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的可行性,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8年6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重庆某哨点医院的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数据,提取应用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肿瘤患者信息,以及未使用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肿瘤患者信息作为对照,并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1∶4的方法将2组间已观测到的混杂因素进行控制。基于几种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和Logistic回归构建心肌炎的预测模型,选择预测效能最佳的模型作为心肌炎的预测模型,对患者是否患有心肌炎进行识别,随后将2组进行对比,探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否会增加心肌炎的发生风险。结果共纳入15589名患者,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3496名,对照组12083名。构建的心肌炎预测模型中,随机森林的预测效能最佳(AUC=0.948,ACC=0.988,精准率=1.000,召回率=0.545,F1分数=0.706),将其作为心肌炎的预测模型。基于该模型对纳入研究的患者是否发生心肌炎进行识别,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组发生心肌炎64名(1.83%),对照组有160名(1.32%),2组间的发生率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会增加心肌炎的发生风险,临床医师在给患者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时应注意心肌炎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心肌炎 肿瘤 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 主动监测 机器学习 药品不良反应
下载PDF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栾国安 王少霞 +4 位作者 张娜 刘娟 王慧 刘晓东 冯伟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5期10-15,共6页
目的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是构建医院医疗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一步,而国内外实践中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漏报问题在各级医院较为突出。本研究旨在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发现、警示并处置漏报事件以提高上报率。方法通过整... 目的建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是构建医院医疗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一步,而国内外实践中发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漏报问题在各级医院较为突出。本研究旨在运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发现、警示并处置漏报事件以提高上报率。方法通过整合某二级甲等综合医院2020年9月—2021年6月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依据相关疾病的诊疗规范和操作指南进行逻辑运算,搭建医学诊断思维模型,建立起全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监测系统。结果该研究结果表明,每百张床位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率从改进前的19.19%提高到43.64%,每百名出院患者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率由改进前的2.19%提高到4.54%,有效地提高了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率。结论该系统对减少医疗差错,促进患者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体现了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院质量安全管理团体标准(T/CHAS 10-4-6-2018)第4-6部分医疗管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的执行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等级评审 医疗质量控制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医学诊断法 主动监测 系统设计
下载PDF
基于CHPS的利伐沙班致出血主动监测工具研究
17
作者 左丽 吴文宇 +3 位作者 陈文戈 吴斌 王茜 赖舒坤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22期45-49,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的利伐沙班出血风险主动监测工具的设计思路,以及CHPS对某类或某种药品特定药品不良反应(ADR)主动监测方法的应用前景。方法抽取深圳市某安装了CHPS(2.0版本)的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7月1日至12月3... 目的探讨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的利伐沙班出血风险主动监测工具的设计思路,以及CHPS对某类或某种药品特定药品不良反应(ADR)主动监测方法的应用前景。方法抽取深圳市某安装了CHPS(2.0版本)的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7月1日至12月31日使用利伐沙班的住院患者病历1071份。利用CHPS集成建模工具,结合药品说明书、深圳市ADR监测数据库中利伐沙班出血ADR情况、相关文献涉及的出血ADR等综合设置利伐沙班出血主动监测工具检索目标病例并验证。结果检索出487例目标病例,经去除重复病例及筛查,最终验证出47例真阳性病例,监测方案阳性预测值为10.68%;47例(56例次)出血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1.04;年龄以60岁以上最多(42例,89.36%);表现以胃肠道出血最多(23例次,41.07%),其次为隐性出血(17例次,30.36%),皮下出血、泌尿系统出血(均为7例次,12.50%),死亡2例。结论老年患者使用利伐沙班发生出血的风险较高,胃肠道出血是较突出且可导致死亡的需要关注的风险。该研究所设计的主动监测工具可提高利伐沙班出血ADR/药品不良事件(ADE)的发现率,可为设计基于某种或某类药物ADR主动监测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监测 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 利伐沙班 出血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事件
下载PDF
基于CHPS的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主动监测研究
18
作者 钱佩佩 曹凯 +2 位作者 徐炳欣 钱哲 赵亮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CAS 2023年第11期67-73,共7页
目的:利用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对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HF)开展主动监测,为临床安全使用替加环素和医疗机构利用CHPS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利用CHPS建立替加环素致HF的主动监测方案,对2019年1月1日~2021... 目的:利用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对替加环素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HF)开展主动监测,为临床安全使用替加环素和医疗机构利用CHPS开展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利用CHPS建立替加环素致HF的主动监测方案,对2019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期间于某院使用替加环素的住院患者发生HF的相关情况开展主动监测,分析替加环素致HF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86例患者,发生HF者95例,HF发生率为51.0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维持量超出药品说明书推荐量是替加环素致HF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26,95%CI:1.112~6.685,P=0.028),替加环素使用疗程与HF的发生呈正相关,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尿素氮(BUN)基线值与HF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临床在使用替加环素前应关注患者FIB和BUN基线值,评估患者发生HF的风险,根据患者的感染程度合理控制替加环素使用疗程和使用剂量,并密切监测其FIB水平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纤维蛋白原 主动监测 危险因素 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
下载PDF
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与分析
19
作者 张明鲁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11期55-58,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的数据,探究出科学、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汶上县中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监测并采集的856份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统计阳性检出情况,详细记录受检者的基本信息资料,探讨其临... 目的:通过分析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的数据,探究出科学、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汶上县中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监测并采集的856份样本作为研究对象,统计阳性检出情况,详细记录受检者的基本信息资料,探讨其临床症状,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医院食源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856份样本中,阳性检出率为12.03%(103/856);103例阳性标本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最高,为46.60%(48株),其次是诺如病毒、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阳性检出者与非阳性者在年龄<15岁、检测季度为第一和第二季度、职业为工人与农民、饮食为肉及肉制品和混合食品等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显示,年龄<15岁、检测季度为第一和第二季度、职业为工人与农民、饮食为肉及肉制品和混合食品是影响医院食源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医院食源性疾病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应加以重视,及时进行主动监测管理,深入关注人们的年龄、检测季度、职业、饮食情况等问题,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食源性疾病 主动监测管理 大肠埃希氏菌 诺如病毒 沙门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下载PDF
山西省2015-2016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病原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32
20
作者 郝瑞娥 姚素霞 +3 位作者 张秋香 杨红霞 王洋 韩吉婷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52-856,共5页
目的了解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包括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的病原谱、耐药情况及分子分型。方法对2015-201... 目的了解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包括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的病原谱、耐药情况及分子分型。方法对2015-2016年山西省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中分离到的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PFGE分型。结果 2015-2016年共采集腹泻病人标本2 505例,检出目标菌数157例,检出率为6.27%,其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82例(3.27%)、沙门菌51例(2.04%)、志贺菌14例(0.56%)、副溶血性弧菌10例(0.40%)。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分离率最高的是EPEC。在对15种常见抗生素药敏实验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100%),对头孢他啶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敏感率大于90%。沙门菌以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2个血清型为主,沙门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100%),对头孢西丁和头孢他啶敏感率大于90%。副溶血性弧菌毒力基因全部为tdh阳性。结论山西省2015-2016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检出率最高的是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其次为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主动监测 病原学 药敏 分子分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