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定位控制主茎节数的QTL并明确其遗传效应,利用100对SSR引物,并采用Mapmaker Exp3.0和复合区间法,研究构建了一张包括3个连锁群的连锁图谱。以‘黑农37’(栽培大豆)×ZYD581(野生大豆)组合的亲本、F2、F3为试材,分别在chr1连锁...为了定位控制主茎节数的QTL并明确其遗传效应,利用100对SSR引物,并采用Mapmaker Exp3.0和复合区间法,研究构建了一张包括3个连锁群的连锁图谱。以‘黑农37’(栽培大豆)×ZYD581(野生大豆)组合的亲本、F2、F3为试材,分别在chr1连锁群上定位了一个影响大豆主茎节数的QTL,2007年QTL位于Satt238—Satt242这个区间内,与Satt238的遗传距离是0.01 c M,与Satt242的遗传距离是24.69 c M,其遗传贡献率为17.22%,加性效应为-3.2608;2008年QTL位于Satt238—Satt240之间,与Satt238的遗传距离为0.59 c M,与Satt240的遗传距离为6.01 c M,其遗传贡献率为6.68%,加性效应为-1.4965。2年大豆主茎节数QTL分析表明,在chr1连锁群上Satt238附近确定了1个控制大豆主茎节数QTL位点。展开更多
文摘为了定位控制主茎节数的QTL并明确其遗传效应,利用100对SSR引物,并采用Mapmaker Exp3.0和复合区间法,研究构建了一张包括3个连锁群的连锁图谱。以‘黑农37’(栽培大豆)×ZYD581(野生大豆)组合的亲本、F2、F3为试材,分别在chr1连锁群上定位了一个影响大豆主茎节数的QTL,2007年QTL位于Satt238—Satt242这个区间内,与Satt238的遗传距离是0.01 c M,与Satt242的遗传距离是24.69 c M,其遗传贡献率为17.22%,加性效应为-3.2608;2008年QTL位于Satt238—Satt240之间,与Satt238的遗传距离为0.59 c M,与Satt240的遗传距离为6.01 c M,其遗传贡献率为6.68%,加性效应为-1.4965。2年大豆主茎节数QTL分析表明,在chr1连锁群上Satt238附近确定了1个控制大豆主茎节数QTL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