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17篇文章
< 1 2 1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盼盼 张凯悦 +4 位作者 呼欣怡 韩玉晓 吴昱铮 王涛 刘梦扬 《中南药学》 CAS 2024年第2期466-472,共7页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全球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通常以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近年来,中药制剂在治疗HBV上疗效显著,特别是在联合抗病毒药物共同治疗时能够有效增强相关药物的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大大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全球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临床上通常以抗病毒药物治疗为主。近年来,中药制剂在治疗HBV上疗效显著,特别是在联合抗病毒药物共同治疗时能够有效增强相关药物的药效,降低不良反应,大大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本文从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保肝降酶及抗纤维化等方面对中药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最新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在HBV的防治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HBV及其并发症相关临床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方向,为中药联合西药共同治疗HBV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中药复方 活性成分 调节免疫
原文传递
LMR/LDH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
2
作者 胡里花 石倩筠 +4 位作者 聂微 何水 梁俊秋 严芝强 杨芳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56-462,共7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与乳酸脱氢酶(LDH)的比值(LMR/LDH)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DLBCL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临...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与乳酸脱氢酶(LDH)的比值(LMR/LDH)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DLBCL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77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淋巴结外受累数量、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级等];抽取治疗前空腹抗凝全血及静脉血,采用电阻抗、高频电导及激光散射联合检测法检测淋巴细胞绝对值和单核细胞绝对值并计算LMR,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β2-微球蛋白(β2-MG);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36个月,记录患者的总生存期(O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采用患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LMR/LDH的临界值,分析LMR/LDH高低对患者OS及PFS的影响;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LMR/LDH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LMR/LDH的临界值为0.00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607和0.7619,曲线下面积(AUC)为0.7054(95%CI为0.5491~0.8937,P=0.0057);LMR/LDH与临床分期、ECOG评分、淋巴结外受累数量、IPI、LDH、β2-MG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LMR/LDH、临床分期、ECOG≥2分、淋巴结外受累数量≥2个、IPI、LDH及β2-MG对患者OS及PFS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MR/LDH是影响DLBCL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OS及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LMR/LDH组的OS与PFS高于低LMR/LDH组。结论LMR/LDH对DLBCL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乳酸脱氢酶类 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乙型病毒性肝炎 总生存期 无进展生存期
下载PDF
甲胎蛋白及凝血酶原时间动态监测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衰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3
作者 黄富烽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0期163-165,173,共4页
目的 通过动态监测甲胎蛋白(AFP)及羧基凝血酶原(DCP)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为(乙肝)肝衰竭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5月乙肝肝衰竭患者185例为观察组,结合检测结果指导患者人工肝治疗,根据人工肝治疗预后分... 目的 通过动态监测甲胎蛋白(AFP)及羧基凝血酶原(DCP)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为(乙肝)肝衰竭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5月乙肝肝衰竭患者185例为观察组,结合检测结果指导患者人工肝治疗,根据人工肝治疗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9例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AF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DCP水平(观察组入院时及每5天监测1次),查阅2组病例资料,对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乙肝肝衰竭患者AFP及DC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85例患者中,行人工肝治疗104例(56.22%),治疗患者中死亡38例(36.54%);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并发肝性脑病、血白细胞、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甲胎蛋白、DCP均为乙肝肝衰竭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FP及DCP在乙肝肝衰竭患者中呈高水平表达,能指导患者人工肝治疗或肝移植治疗,其表达水平能评估患者内科治疗效果,预测患者治疗预后,应根据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干预,以巩固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衰竭 动态监测 甲胎蛋白 羧基凝血酶原 治疗效果 预后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溶性胸苷激酶-1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效果的预测
4
作者 任静 黎圣洪 钟华平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胸苷激酶-1(TK-1)对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30例HBV患者为治疗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13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根...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胸苷激酶-1(TK-1)对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30例HBV患者为治疗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13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根据治疗效果,将治疗组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组和无效组的肝功能、免疫功能以及VEGF、TK-1水平的差异,探讨VEGF、TK-1与肝功能、免疫功能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不同指标对HBV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治疗组VEGF、TK-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D3^(+)、CD4^(+)、CD8^(+)、CD4^(+)/CD8^(+)、IgA、IgG、IgM均显著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VEGF、TK-1、HBV DNA均有显著改善,且有效组改善程度较无效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有效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免疫功能显著低于有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VEGF、TK-1与CD3^(+)、CD4^(+)、CD8^(+)、CD4^(+)/CD8^(+)、IgA、IgG、IgM呈负相关,与AST、TBIL、ALT、HBV DNA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HBV患者治疗效果的预测,VEGF检测与TK-1检测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单项VEGF检测与单项TK-1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和TK-1的表达水平与HBV患者的肝功能和免疫功能显著相关,VEGF和TK-1对HBV的治疗效果有显著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可溶性胸苷激酶-1 乙型病毒性肝炎 预测价值
下载PDF
前馈控制护理结合积极共情反馈护理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效果观察
5
作者 熊淼淼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4期671-674,共4页
目的:观察前馈控制护理结合积极共情反馈护理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收治于我院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6例为观察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归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遵循乙型病毒性肝炎... 目的:观察前馈控制护理结合积极共情反馈护理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收治于我院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6例为观察样本,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归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遵循乙型病毒性肝炎常规式护理法施护,试验组于此基础之上引入前馈控制护理结合积极共情反馈护理机制,对两组干预后的各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后,试验组患者心理复原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前馈控制护理结合积极共情反馈护理机制,利于提升其心理复原力及生活质量,改善睡眠质量,减少不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馈控制护理 积极共情反馈护理 乙型病毒性肝炎 睡眠质量 不良事件
下载PDF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中的效能比较
6
作者 胡加运 王瑞朋 李晓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3期135-137,共3页
目的: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法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154例疑似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LIA法、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目的: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法与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该院收治的154例疑似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CLIA法、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水平,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LIA法与ELISA法在乙肝中的诊断效能及对低水平HBsAg的检出率。结果:154例疑似乙肝患者中,荧光定量PCR法诊断阳性92例,阴性62例;HBsAg水平0.06~0.10 U/mL 5例,0.11~0.50 U/mL 5例,0.51~2.50 U/mL 8例,2.51~3.00 U/mL 2例。CLIA法诊断阳性89例,阴性65例;ELISA法诊断阳性78例,阴性76例。CLIA法诊断乙肝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ELISA法,漏诊率低于ELIS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IA法对HBsAg水平0.06~0.10 U/mL的检出率高于ELIS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IA法在乙肝中的诊断效能高于ELISA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乙型病毒性肝炎 血清学标志物 效能
下载PDF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应用探究
7
作者 刘晔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37-0040,共4页
探究、评价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研究于2022年3月到2023年11月开展,纳入此研究期间在本院就诊的疑似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4例,对研究样本采集血清样本,分别通过化学发光法-CLIA与(GICA)进行研究样... 探究、评价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 研究于2022年3月到2023年11月开展,纳入此研究期间在本院就诊的疑似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4例,对研究样本采集血清样本,分别通过化学发光法-CLIA与(GICA)进行研究样本两对半定量检测与定性检测,评价两对半临床医学检验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应用价值。结果 CLIA定量检测的HBeAg 15.47%(13/84)、HBeAb 55.95%(47/84)及小三阳52.38%(44/84)阳性检出率高于GICA定性检测5.95%(5/84)、29.76%(25/84)、36.90%(31/84),两者差距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0.05;CLIA定量检测的HBsAg、HBsAb、HBcAb及大三阳阳性检出率高于GICA定性检测,但两者间差距较小,P>0.05;CLIA定量检测方法准确性95.23%(80/84)、敏感度94.82%(55/58)以及特异度96.15%(25/26)均高于GICA定性检测75.00%(63/84)、74.13%(43/58)、76.92%(20/26),两者差距在统计学中有意义,P<0.05。结论 两对半定性与定量检测对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两对半CLIA定量检测检测价值明显高于GICA定性检测,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有益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对半 乙型病毒性肝炎 医学检验 两对半 定量 定性
原文传递
2013-2022年徐州市铜山区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8
作者 张咏红 《江苏卫生保健》 2024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了解徐州市铜山区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下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中传染病监测系统中徐州市铜山区2013—2022年上报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分析。结果2013—2022年铜山... 目的了解徐州市铜山区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下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中传染病监测系统中徐州市铜山区2013—2022年上报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分析。结果2013—2022年铜山区共报告乙型病毒性肝炎2016例,年报告发病率5.97/10万~60.90/10万,平均16.15/10万,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χ_(趋势)^(2)=1053.69,P<0.05);发病率最低为0~<15岁年龄组,最高为30~<45岁年龄组,不同年龄组年均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19,P<0.05);男性年均发病率20.00/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10.5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93,P<0.05);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占比最大的职业群体是农民,占比为64.48%,年均发病率为9.77/10万,其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占比20.09%,年均发病率3.05/10万。结论2013—2022年徐州市铜山区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加强防控工作势在必行。推广成年人尤其是重点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应作为工作重点,总体提高人群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学特征 防控措施
下载PDF
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与免疫效果分析
9
作者 刘亚芬 王曦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75-0078,共4页
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与免疫效果;方法 通过实施描述流行病学的方式,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乙肝病例年龄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我国成年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易感染人群的疫苗接种率较低,感染风险高... 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与免疫效果;方法 通过实施描述流行病学的方式,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乙肝病例年龄的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我国成年急性乙肝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易感染人群的疫苗接种率较低,感染风险高;结论 要积极开展新生儿及儿童乙肝疫苗接种、补种工作,同时要加强对成年重点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以降低乙肝感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学特征 免疫效果
原文传递
2012—2020年广西乙型病毒性肝炎监测数据分析
10
作者 邓秋云 黎沙 +4 位作者 韦敬航 麦琛 陈世毅 张宁 黄影 《应用预防医学》 2023年第6期435-437,440,共4页
目的了解广西监测点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报告病例流行特征及监测质量,为制定广西乙肝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并导出的广西6个乙肝监测点2012—2020年报告乙肝病例数据资料,采... 目的了解广西监测点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报告病例流行特征及监测质量,为制定广西乙肝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收集并导出的广西6个乙肝监测点2012—2020年报告乙肝病例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2—2020年广西6个监测点累计报告乙肝病例28741例,年均报告病例数3193例。报告病例以慢性乙肝为主,占报告总数的90.79%;报告病例以30~<60岁为主,占报告总数的66.51%。报告男性病例数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2.19∶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总报告病例数的79.60%。结论2012—2020年广西监测点乙肝报告病例数有所下降,通过实施乙肝监测项目,提高了乙肝病例诊断及报告质量。应积极探索成人乙肝防控策略,关注农民群体的乙肝防控,加强慢性乙肝患者的管理和规范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监测 流行学分析
下载PDF
槐耳颗粒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林 陆屸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8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槐耳颗粒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患者4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目的探讨槐耳颗粒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术后患者免疫功能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患者4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和术后保肝、止吐、抑酸等对症治疗1周]和观察组(23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TACE后第2天服用槐耳颗粒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肝功能指标,术前与术后6个月免疫功能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客观缓解率更高;与术前比,术后1~6个月两组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水平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术后1、3、6个月血清AST、AL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CD4^(+)/CD8^(+)比值及外周血CD3^(+)、CD4^(+)百分比均升高,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更高;而外周血CD8^(+)百分比降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更低(均P<0.05)。结论槐耳颗粒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术后患者,可提高客观缓解率,增强免疫力,同时改善患者肝功能,其术后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癌 槐耳颗粒 肝功能 免疫功能
下载PDF
2014年西藏自治区1~69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特征及乙肝疫苗接种现状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伟栋 田甜 +6 位作者 胡永红 尼玛次仁 边巴仓决 卓玛 冶秀敏 次旺 顿珠多吉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504-508,共5页
目的:了解西藏自治区2014年1~69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现状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情况,评价西藏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工作10年来乙型肝炎控制效果。方法:采用三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7个地级市(地区)随机抽取7163例1~69岁常住人... 目的:了解西藏自治区2014年1~69岁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现状和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情况,评价西藏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工作10年来乙型肝炎控制效果。方法:采用三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7个地级市(地区)随机抽取7163例1~69岁常住人口,采取入户调查方式开展个案调查,并采集静脉血5 ml。所有血标本统一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采用国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对于ELISA检测结果处于灰区或结果有矛盾的标本,使用美国雅培(Abbott)公司生产的AXSAM全自动检测仪及配套的微粒子酶免疫法(MEIA)检测试剂进行复核检测。结果:西藏自治区1~69岁人群HBsAg、抗-HBs、抗-HBc流行率分别为14.5%、40.99%、41.07%。1~4岁、5~14岁、15~29岁、30~69岁人群的HBsAg流行率分别为6.86%、10.07%、16.60%、16.10%,1~4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与5~14岁无统计学差异,但低于15~29岁、30~69岁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女性HBsAg阳性率分别为17.29%、11.78%;拉萨市HBsAg阳性率(9.71%)低于那曲地区(20.31%)和阿里地区(18.23);农村人群HBsAg阳性率为15.04%,高于城市(10.65%);牧民群众HBsAg阳性率为24.00%,远高于干部/职工(8.46%)和其他职业人群(6.51%)。结论:西藏自治区1~4岁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较成人下降,乙肝疫苗接种取得一定成效,但全人群乙肝病毒感染仍处于较高水平,应全面落实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和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加强乙肝防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乙型病毒性肝炎 血清流行 流行特征
下载PDF
2012-2021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重复报告分析
13
作者 陈梦 郭青 +1 位作者 赵自雄 马家奇 《首都公共卫生》 2023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了解2012-2021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例重复报告情况,分析其对报告发病率的影响。方法使用不同规则组合对2012-2021年全国乙肝报告发病病例进行个案查重并对个案进行唯一标识编码,分析重复报告情况。结果2012-2021年乙肝累... 目的了解2012-2021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病例重复报告情况,分析其对报告发病率的影响。方法使用不同规则组合对2012-2021年全国乙肝报告发病病例进行个案查重并对个案进行唯一标识编码,分析重复报告情况。结果2012-2021年乙肝累计报告发病10673608例,共查出1031713例重复报告病例,重复报告率为9.67%。年度重复报告率呈上升趋势(χ^(2)=339079.188,P<0.001),2021年重复报告率最高(16.26%);年内平均重复报告率为1.84%。各省份重复报告率在3.44%~18.22%之间,重卡率最低的3个省份为北京市(3.44%)、天津市(3.55%)和浙江省(3.96%);随年龄组增加重复报告率呈上升趋势(χ^(2)=52779.96,P<0.001);医院中三级医院的重复报告构成比(52.44%)和重报率(11.72%)均最高。2012-2021年全国乙肝年均发病率为77.52/10万,删除重复报告后年均发病率为70.03/10万。结论2012-2021年全国乙肝重复报告率为9.67%,重复报告一定程度影响着对乙肝真实流行情况的评估,应当探索适合于乙肝疫情监测管理的新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重复报告 传染报告
下载PDF
软肝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陈杰 高凌燕 《中国药业》 CAS 2023年第3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软肝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108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予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 目的探讨软肝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108例,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予恩替卡韦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软肝汤,均治疗3个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5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93%(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4)^(+)/CD_(8)^(+)均显著升高,CD_(8)^(+)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变化均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热休克蛋白47(HSP47)、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患者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均显著减少,肝脏硬度值均显著降低,脾脏直径均显著缩小,且研究组变化更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4.81%比9.26%,P>0.05)。结论软肝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疗效良好,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免疫功能,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肝汤 恩替卡韦 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腹水 肝功能 免疫功能 炎性因子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土茯苓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机制
15
作者 杜娅 李惠真 +3 位作者 杨程杰 张润发 徐大为 张志玲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3年第5期40-45,共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土茯苓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的方法加以验证。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并筛选出土茯苓的有效活性成分和对应作用靶点,运用OMIM、GeneCards数据库检索乙型病毒...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土茯苓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机制并通过分子对接的方法加以验证。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并筛选出土茯苓的有效活性成分和对应作用靶点,运用OMIM、GeneCards数据库检索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疾病靶点。利用SRTING数据库构建成分-疾病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采用Cytoscape3.7.2软件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分析,经CytoHubba插件得到关键基因;利用DAVID6.8对PPI网络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绘制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采用AutoDock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的相互作用。结果共获取土茯苓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靶点117个,筛选后得到核心靶点10个hub基因,主要包括蛋白激酶1(AKT1)、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等。GO和KEGG富集分析分别获得513条和161条结果,主要涉及乙型肝炎、肝癌、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β-谷甾醇、柚皮素、薯蓣皂苷元、花旗松素可能是土茯苓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核心成分,其与抗HBV核心靶点均有较好的结合能。结论土茯苓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茯苓 乙型病毒性肝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信号通路
下载PDF
胆碱酯酶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对进展为肝硬化的预测价值
16
作者 刘雪梅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13期2378-2381,共4页
目的探讨胆碱酯酶(CHE)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对进展为肝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健康对... 目的探讨胆碱酯酶(CHE)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对进展为肝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纳入观察组;另取同期体检健康者45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及CHE表达情况,对观察组患者随访1 a,根据随访期间临床诊断结果分为非肝硬化组和肝硬化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乙肝进展为肝硬化的影响因素;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HE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健康对照组性别、年龄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H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 a,126例乙型病毒肝炎患者中89例患者未进展为肝硬化,占比70.63%,37例患者进展为肝硬化,占比29.37%;肝硬化组患者年龄、性别、饮酒情况、抗病毒治疗、纤维蛋白原(FIB)、白蛋白(ALB)与非肝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谷草转氨酶(GOT)水平均高于非肝硬化组,血小板计数(PLT)、CHE水平低于非肝硬化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TT是乙肝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危险因素(OR>1,P<0.05),PLT、CHE是保护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CHE水平预测乙肝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AUC>0.7,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结论CHE在乙肝患者中呈低表达,是乙肝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影响因素,可有效预测患者疾病进展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 肝硬化 胆碱酯酶 预测
下载PDF
基于情绪安全感理论的护理干预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负性情绪、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17
作者 陈素绸 林莉莉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10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究基于情绪安全感理论的护理干预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负性情绪、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58例,根据入院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目的探究基于情绪安全感理论的护理干预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负性情绪、应对方式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58例,根据入院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7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情绪安全感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负性情绪[抑郁(SDS)评分、焦虑(SAS)评分]、应对方式问卷(SCSQ)、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问卷(HPLP)及慢性肝病问卷(CLDQ)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GSES、CLDQ、HPLP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积极应对评分较高,消极应对评分较低(P<0.05)。结论基于情绪安全感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改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促进其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生活,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安全感理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 自我效能 负性情绪
下载PDF
生化检验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第5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生化检验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48例肝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生化检验和放射免疫检验,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透明... 目的探讨生化检验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48例肝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生化检验和放射免疫检验,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透明质酸、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血清指标(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胆碱酯酶)。结果观察组透明质酸(251.36±22.58)μg/L、Ⅳ型胶原(88.68±14.72)μg/L、Ⅲ型前胶原(247.18±21.67)μg/L高于对照组的(60.12±10.25)、(44.21±11.54)、(65.12±20.7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白蛋白(31.75±2.16)g/L、血清总胆固醇(1.04±0.21)mmol/L、血清胆碱酯酶(2476.85±587.69)U/L低于对照组的(40.12±2.54)g/L、(4.92±0.45)mmol/L、(8672.94±617.5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化检验和放射免疫的应用可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进行鉴别,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诊治方案,推广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 生化检验 放射免疫 肝功能
下载PDF
乙肝疫苗接种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19
作者 张静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9期0040-0042,共3页
评价乙肝疫苗接种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9年4月-2022年4月展开研究,将在本疾病防控中心接种乙肝疫苗的210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疫苗接种程序均按照0、1以及6个月进行,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的婴幼儿同时接... 评价乙肝疫苗接种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19年4月-2022年4月展开研究,将在本疾病防控中心接种乙肝疫苗的210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疫苗接种程序均按照0、1以及6个月进行,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的婴幼儿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比较接种效果。结果 首次接种乙肝疫苗24周后,婴幼儿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阳转率较接种4周以及12周更高;首次接种12周后HBsAb阳转率较4周后更高;婴幼儿全程接种疫苗后3年时的HBsAb的阳性率、无应答率以及低应答率较接种1年、2 年后更低;乙肝疫苗接种3年后乙肝抗体滴度较接种后的1年、2年显著降低。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婴幼儿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1%。结论 按照接种要求完成婴幼儿乙肝疫苗接种,可显著提高婴幼儿机体内的乙肝抗体含量,强化乙肝病毒抵抗能力,并且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是一项预防乙肝病毒安全、有效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疫苗 接种 预防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抗体滴度 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基于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藏医饮食禁忌研究
20
作者 代青卓玛 拉毛加 +1 位作者 完么才让 张伟奇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第19期29-31,77,共4页
目的: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的饮食禁忌。方法:采用文献法总结藏医疫病相关古籍及文献,分析乙肝患者的饮食禁忌。结果:乙肝属于藏医“年壬”范畴,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内因中的远因为贪婪、嗔怒、痴愚三毒,近因为隆、... 目的: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患者的饮食禁忌。方法:采用文献法总结藏医疫病相关古籍及文献,分析乙肝患者的饮食禁忌。结果:乙肝属于藏医“年壬”范畴,病因有内因、外因之分,内因中的远因为贪婪、嗔怒、痴愚三毒,近因为隆、赤巴、培根三因素被破坏;外因为外界的毒微生物,如“巴巴达”“血微生虫”。藏医饮食疗法源于藏医五源学说,主张药食同源、食药并举,认为食物的六味(甘、酸、辛、咸、苦、涩)与五源(土、水、火、气、空)有关,乙肝患者在饮食方面应注意有所禁忌、合理膳食,摄入保肝、低蛋白、高纤维素及少油、少盐食物,不食用性能相矛盾的食物,尽量食用当季食物,少饮用含高蛋白的乳类饮品,禁饮酒,饮用优质水等。结论:乙肝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食药并举,注意饮食禁忌,做好科学防控与预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医 乙型病毒性肝炎 饮食禁忌 年壬 《四部医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