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9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输血传播风险及防范
1
作者 王全慧 潘彤(综述) 樊晶(审校)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4年第6期838-841,861,共5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输血安全领域的焦点之一。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是HBV感染的一种特殊的临床类型,其特征是在血清或肝脏中检测到HBV DNA,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阴性。对献血者进行HBsA...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输血安全领域的焦点之一。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是HBV感染的一种特殊的临床类型,其特征是在血清或肝脏中检测到HBV DNA,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阴性。对献血者进行HBsAg检测尤其是核酸检测(NAT)能有效地控制大多数HBV传播,但是残余传染风险依然存在。OBI献血者是潜在的HBV传染源,含有极低病毒载量的HBV DNA,即使是高度敏感的单人份核酸检测(ID-NAT)也可能是间歇性检测到或无法检测到。目前对于OBI检测缺乏一种标准化的、经过验证的有效方法。为了提高OBI检测的准确度,需要开发更灵敏、标准化和有效的HBsAg、HBV DNA的检测方法;同时还要深入地了解OBI发展机制,准确诊断OBI以提高输血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 病毒载量 灵敏度 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恩替卡韦对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的治疗效果
2
作者 杨扬 王璐 +2 位作者 杨静静 孙录录 王静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0044-0047,共4页
研究将恩替卡韦应用在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治疗当中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在2021年6月到2023年6月所收治的120例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 研究将恩替卡韦应用在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治疗当中的效果。方法 对我院在2021年6月到2023年6月所收治的120例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用药阿德福韦脂,观察组用药恩替卡韦,比较效果。结果 (1)治疗前二组的TBil、AST、ALT、HBV-DNA无异(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更好,有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组的病毒学应答率高于对照组,且HbeAg转阴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观察组[5/61(8.20%)]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4/59(23.73%)],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针对初次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应用恩替卡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替卡韦 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病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互作用及预后
3
作者 羊璐萍 施军平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3期472-474,共3页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而肝硬化与HCC又是全球[1]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HBV感染影响着全球2.5~3.4亿人,其中亚洲人群占比最高。虽然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以及抗病毒药物如核苷酸类似物(NA)和干扰...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引起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而肝硬化与HCC又是全球[1]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HBV感染影响着全球2.5~3.4亿人,其中亚洲人群占比最高。虽然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以及抗病毒药物如核苷酸类似物(NA)和干扰素的应用,HBV感染患者的数量明显得到控制,但由于共价闭路环状DNA的存在,HBV病毒并不能完全被人体所清除,功能性治愈是目前可以实现[2]的最高治疗目标。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也逐渐成为全球较为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慢性肝病 病毒药物 乙肝疫苗 亚洲人群 核苷酸类似物 主要病因
下载PDF
研究电化学发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中的应用效果
4
作者 李晓靖 张静 张可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4年第2期122-124,共3页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法(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1月本院接收的检验科进行血清学检验的乙肝患者76例纳入研究,使用ECLIA和ELISA法,对乙型肝炎... 目的:探讨电化学发光法(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11月本院接收的检验科进行血清学检验的乙肝患者76例纳入研究,使用ECLIA和ELISA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进行检测,比较检验效果。结果:ECLIA法检验的准确率,比ELISA法高(P<0.05);ECLIA法检测的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率为97.37%、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阳性率为96.05%、乙型肝炎e抗体阳性率92.11%,与ELISA法的86.84%、84.21%、77.63%相比,明显更高(P<0.05);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率89.47%、92.11%、ELISA法为82.89%、85.53%,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炎e抗原、乙肝炎表面抗原、乙肝炎e抗体,ECLIA法检测,要高于ELISA法(P<0.05);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两种方法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在乙肝病毒的血清学检验中,ECLIA阳性检出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血清学标志物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电化学发光法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相关性
5
作者 才袁 刘洵祺 +2 位作者 李国军 胡曼莉 黄湘荣 《西部医学》 2023年第11期1652-1656,共5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肝细胞癌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75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HBV感染分为感染组(n=44)及未感染组(n=31)。收集临床基本资料。采...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肝细胞癌血管生成及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1月本院收治的75例肝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HBV感染分为感染组(n=44)及未感染组(n=31)。收集临床基本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34表达水平,分析微血管密度变化。分析VEGF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HBV感染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BV感染与肝细胞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HB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患者VEGF、CD34、微血管密度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VEGF表达阴性组对比,VEGF表达阳性组微血管密度水平明显升高(P<0.05)。HB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在不同年龄、性别、甲胎蛋白、肿瘤直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HBeAg表达、TNM分期、包膜浸润、Edmondson分级、侵袭转移及术后复发转移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HBV未感染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HBV感染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可能通过上调VEGF、CD34表达,促进肿瘤血管的生存,进而促进肝细胞癌的生长、浸润和转移,缩短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细胞癌 血管生成 侵袭转移 相关性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剖宫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赖昕 刘岁寒 +1 位作者 杜玉开 彭松绪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23年第5期466-471,共6页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剖宫产现状并探讨其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开展一项基于医院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此期间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和同期正常孕...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剖宫产现状并探讨其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2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湖北省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开展一项基于医院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以此期间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和同期正常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病历数据提取收集研究对象孕产史、分娩方式、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妊娠期并发症等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索乙肝孕妇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危险因素。结果乙肝孕妇剖宫产率显著高于正常孕妇(62.0%比47.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分娩年龄高、产前BMI高、初产、有异常孕产史、HBeAg阳性的乙肝孕妇社会因素剖宫产风险均较高,OR(95%CI)值分别为1.07(1.02~1.12)、1.11(1.05~1.17)、4.18(2.51~6.96)、1.55(1.13~2.14)、1.98(1.01~3.87)。结论乙肝孕妇剖宫产率高于正常孕妇;分娩年龄高、产前BMI高、初产、有异常孕产史、HBeAg阳性是乙肝孕妇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危险因素。妇幼医护人员应准确把握剖宫产指征,结合乙肝孕产妇个人情况,提供合适的个性化分娩医学建议,同时积极开展分娩教育和乙肝母婴传播防治的药物阻断宣传,提高孕产妇的健康素养,降低乙肝孕妇社会因素剖宫产率,改善母婴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剖宫产 健康教育 回顾性队列研究
下载PDF
替诺福韦酯与齐多夫定辅助治疗艾滋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疗效比较
7
作者 闫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第2期93-96,共4页
目的 比较替诺福韦酯与齐多夫定辅助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12月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HBV患者75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替诺福韦酯组(n=38)和齐多... 目的 比较替诺福韦酯与齐多夫定辅助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12月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医院收治的AIDS合并HBV患者75例,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替诺福韦酯组(n=38)和齐多夫定组(n=37)。2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齐多夫定组予以齐多夫定胶囊辅助治疗,替诺福韦酯组予以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辅助治疗。比较2组治疗3个月HBV-DNA、HIV-RNA转阴率,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肝功能指标[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肾功能指标[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免疫功能指标(CD4^(+)、CD4^(+)/CD8^(+))变化,并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3个月,替诺福韦酯组HBV-DNA、HIV-RNA转阴率为55.26%、52.63%,均高于齐多夫定组的32.43%、29.73%(χ^(2)=3.966,P=0.047;χ^(2)=4.055,P=0.044);2组血清GGT、AST、ALT、TBil水平与SCr、BUN水平较治疗前降低,2组CD4^(+)、CD4^(+)/CD8^(+)较治疗前增加或升高(P均<0.01),且治疗3个月替诺福韦酯组血清GGT、AST、ALT、TBil水平与SCr、BUN水平低于齐多夫定组(P均<0.01),替诺福韦酯组CD4^(+)、CD4^(+)/CD8^(+)高于齐多夫定组(P<0.05或P<0.01);替诺福韦酯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26%,低于齐多夫定组的24.32%(χ^(2)=5.442,P=0.020)。结论 与齐多夫定辅助治疗AIDS合并HBV感染患者相比,应用替诺福韦酯辅助治疗于抑制HBV-DNA和HIV-RNA复制、保护肝肾功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方面更具优势,且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替诺福韦酯 齐多夫定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结局分析
8
作者 赵己未 沙晓燕 +2 位作者 伍金娟 吴雪 张国正 《广州医药》 2023年第9期11-15,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的妊娠并发症、孕晚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感染情况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定期产检、足月、单胎妊娠的GDM孕妇共583例...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的妊娠并发症、孕晚期生殖道B族链球菌(GBS)感染情况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定期产检、足月、单胎妊娠的GDM孕妇共583例,其中合并HBV感染者(GDM+HBV组)48例,无合并者(GDM组)535例。比较2组的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晚期(妊娠35~37周)生殖道GBS感染情况、妊娠结局以及阴道分娩者的母儿结局。结果与GDM组患者相比,GDM+HBV组患者出现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孕晚期生殖道GBS感染者比例较高,孕期出现胎盘早剥者比例较高,阴道分娩过程中出现产时发热、羊水粪染和新生儿入住NICU者比例均较高(均P<0.05)。结论与无合并慢性HBV感染的GDM患者相比,合并慢性HBV感染的GDM患者在围产期的母儿风险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B族链球菌感染 妊娠结局
下载PDF
绍兴市2019—2021年无偿献血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9
作者 毛启超 王妙玉 吴志浩 《中国乡村医药》 2023年第4期37-38,共2页
目的分析绍兴市2019—2021年无偿献血者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站无偿献血者153964人,分析不同年份及人群特征无偿献血者HBV感染情况。结果筛查出HBV阳性658例,阳性率0.43%;2019—2021... 目的分析绍兴市2019—2021年无偿献血者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站无偿献血者153964人,分析不同年份及人群特征无偿献血者HBV感染情况。结果筛查出HBV阳性658例,阳性率0.43%;2019—2021年HBV阳性感染率接近。以男性、31~55岁、学历初中及以下、农民、已婚、农村地区、献血1次的无偿献血者HBV感染率较高,且随着学历的升高HBV感染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建议招募18~30岁、高学历、学生和公务人员、未婚、城市地区人群作为固定献血人群,同时加强预防HBV及HBV疫苗接种的相关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者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流行病学特征
下载PDF
血清AFP与GP73水平对非肝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疾病诊断与病情评估的作用
10
作者 林建军 练祥 《医药前沿》 2023年第28期41-43,46,共4页
目的:分析血清甲胎蛋白(AFP)、高尔基糖体蛋白-73(GP73)水平对非肝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疾病诊断与病情评估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非肝癌慢性HBV感染者,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22例... 目的:分析血清甲胎蛋白(AFP)、高尔基糖体蛋白-73(GP73)水平对非肝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疾病诊断与病情评估的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非肝癌慢性HBV感染者,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22例,代偿期肝硬化28例,单纯性乙肝30例,HBV携带者20例,另选取同期于象山县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肝功能检查的2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对全部对象进行肝功能血清指标及AFP、GP73检测,评估不同病情组患者和对照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HBV携带者组与对照组的丙氨酸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与代偿期肝硬化组的ALT、AST、AL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期肝硬化组与单纯性乙肝组的AF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组的AFP、GP73水平高于代偿期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期肝硬化组GP73、ALT、AST、ALP水平高于单纯性乙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乙肝组AFP、GP73、ALT、AST、ALP水平高于HBV携带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携带者组AFP、GP73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感染者使用AFP与GP73水平进行病情评估,其在失代偿期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常规CHB期与HBV感染期的AUC值均>0.7,其中AFP与GP73对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预测效能最佳,AUC、灵敏度与特异度均>0.85。结论:非肝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清AFP、GP73等指标可为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鉴别提供参考,且AFP、GP73对于HBV感染者的病情预测具有较强效能,采集此类指标有助于持续准确地监测患者的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肝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硬化 失代偿
下载PDF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检测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王霞 陈常云 +4 位作者 张加军 时君 朱新宇 王琰 武坚锐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43-245,共3页
研究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及HBV隐匿性感染的临床特点。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104例,收集临床资料及血清。HBV基因组S、X、C区分别设计2套巢式引物,比较扩增效率,挑选扩增效率高... 研究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及HBV隐匿性感染的临床特点。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104例,收集临床资料及血清。HBV基因组S、X、C区分别设计2套巢式引物,比较扩增效率,挑选扩增效率高的引物巢式PCR扩增,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者。隐匿性HBV感染者与其它不明原因肝病患者易感因素、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比较分析。检测出隐匿性HBV感染13例。隐匿性HBV感染者较其它不明原因肝病患者年龄大,多为中老年患者,并且肝硬化比例明显高于后者。本组不明原因性肝炎患者中约有12.5%为隐匿性HBV感染。HBV隐匿性感染导致肝脏炎症,甚至肝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不明原因性肝炎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硬化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21
12
作者 阮秀花 张效本 +1 位作者 任丽君 张喜梅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 (PHC)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对开封地区110例肝癌、2 2 0例良性肝病和 5 9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 ①肝癌组HBV感染率 ( 94.5 5 % )和HBsAg携带率 ( 89.1% ...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 (PHC)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对开封地区110例肝癌、2 2 0例良性肝病和 5 9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了HBV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 ①肝癌组HBV感染率 ( 94.5 5 % )和HBsAg携带率 ( 89.1% ) ,显著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健康体检组的感染率 ( 75 .0 0 %、5 2 .2 0 % )和携带率 ( 4 5 .0 0 %、6.2 7% ) ,P均 <0 .0 0 5。②肝癌组HBV血清标志物感染模式 ,以HBsAg、抗 HBe和抗 HBc阳性多见 ,达 5 0 .0 0 % ;HBsAg和抗 HBc阳性次之 ,为 2 1.82 % ;HBsAg、HBeAg、和抗 HBc阳性相对较低 ,为 17.2 7%。③HBsAg阳性病例发生PHC以 3 0岁~ 5 9岁者居多 ,达 77.5 5 % ;HBsAg阴性病例 ,则多见于 5 0岁~ 69岁 ,为 66.67% ,明显较HBsAg阳性者滞后。结论 HBV感染与肝癌发生关系密切 ,是本地区发生PH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因此 ,积极预防和控制HBV感染流行 ,是减少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原发性肝癌 血清标志物 检测 预防
下载PDF
福州地区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其基因型与S区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涂东晋 赵亮 +2 位作者 林授 林洪铿 沈晓丽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3-527,共5页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状况及其HBV基因型分布特征与S区氨基酸突变的情况。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与核酸检测技术(NAT),对福建省福州市2011年11月-2013年3月的102 866(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做常规HBs A...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状况及其HBV基因型分布特征与S区氨基酸突变的情况。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与核酸检测技术(NAT),对福建省福州市2011年11月-2013年3月的102 866(人)份无偿献血者标本做常规HBs Ag筛查及HBV DNA检测,排除HBV血清学标志物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阴性标本,确定HBs Ag-HBV DNA+为OBI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OBI标本做HBV DNA检测,S区基因采用巢式PCR扩增和序列测定,使用MEGA5.0软件对HBV基因分型和对S区氨基酸做突变分析。结果2011年11月-2013年3月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标本共筛查出75例HBs Ag-HBV DNA+[0.073%(75/102 866)],其中OBI率0.064%(66/102 866);66例OBI标本中,抗-HBc阳性比例为93.94%(62/66),HBV DNA检出率18.18%(12/66),HBV DNA为(13-302)IU/m L,仅1例标本的HBV DNA>200 IU/m L,15.15%(10/66)的OBI标本扩增出S区基因序列,其中B型7例、C型3例;突变分析发现在这10例中有7例HBV S区氨基酸发生突变,而其中又有6例的HBs Ag抗原决定簇基因及周边主要亲水区域(MHR)发生氨基酸突变。结论福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群中存在一定的OBI感染率,其中抗-HBc阳性者比例占多数,OBI感染者的病毒载量低;HBV基因型主要以B型为主,HBV S区尤其是MHR的氨基酸突变可能是造成OBI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献血者 HBV基因型 基因突变 福州
原文传递
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pre-S/S区基因分析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东 邓雪莲 +4 位作者 周璐 方琳琳 宋浏伟 袁权 安万新 《中国输血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肝炎乙型病毒感染(OBI)的情况和pre-S/S区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对大连市血液中心2010年12月2日-2013年5月31日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ELISA(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和HIV/HBV/HCV联合NA...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无偿献血者隐匿性肝炎乙型病毒感染(OBI)的情况和pre-S/S区基因的变异情况。方法对大连市血液中心2010年12月2日-2013年5月31日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常规ELISA(HBs Ag、抗-HCV、抗-HIV和抗-TP)和HIV/HBV/HCV联合NAT筛查,对于单独核酸检测反应性的献血者加以跟踪或回溯,结合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的试验、鉴别试验、病毒定量试验和半巢式PCR来确定OBI,同时对OBI的pre-S/S区基因序列与对照组(HBs Ag+序列,Genbank)做比对分析。结果共筛查158 232份血液标本,确定了其中的69份OBI,流行率为1∶2 293(69/158 232)。41例OBI获得pre-S/S区基因序列:B型6例、C型34例、D型1例;与对照组相比,OBI在S区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异明显(PB=0.013;PC=0.003),主要变异位点为B型的V14G/A、Y161F/S、V168A、P217L和C型的E2G/A/V、T118R/K/A/M、P127T/L/H/S、E164D/G、L175S、S174N。结论大连地区献血者OBI在HBV基因组S区的氨基酸序列存在多个位点的变异,这些变异与OBI的产生存在某种关系,且这种关系受基因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 pre-S/S区基因 氨基酸序列变异 乙型肝炎病毒 无偿献血者 大连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小儿IgA肾病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利军 徐虹 +3 位作者 方利君 马学玲 张月娥 张秀荣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6-148,154,F005,共5页
目的 探讨HBV感染与IgA肾病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2 .10 - 2 0 0 0 .2期间 35例确诊IgAN患儿的临床表现和亚型分类。以半定量评分判断肾小管损害、肾间质炎症及纤维化程度 ;以ELISA法检测血清HBV感染标志 ;以PAP免疫酶法进行... 目的 探讨HBV感染与IgA肾病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2 .10 - 2 0 0 0 .2期间 35例确诊IgAN患儿的临床表现和亚型分类。以半定量评分判断肾小管损害、肾间质炎症及纤维化程度 ;以ELISA法检测血清HBV感染标志 ;以PAP免疫酶法进行肾组织HBsAg、HBcAg检测 ;以原位分子杂交及HBVDNA HBsAg、HBcAg双标记染色检测肾组织HBVDNA。结果 血清HBV感染阳性 11例 (31.4 % ) ,远高于普通人群的携带率。肾组织HBV抗原阳性共 12例 (30 .6 % )。HBsAg在肾小球的阳性率高于肾小管 ,而HBcAg则在肾小管高于肾小球。各种亚型IgA肾病均可有HBsAg的沉积 ;肾小管的HBcAg阳性率高于肾小球。肾组织中HBVDNA阳性者为 4例 (6 6 .0 % ) ,均为肾小管上皮HBVDNA阳性。小儿IgAN肾组织HBcAg阳性患者其肾小管病变、间质炎症及纤维化程度较阴性者严重且差异显著 (P <0 .0 0 1)。结论 小儿HBV感染与IgA肾病密切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小儿 IGA肾病 回顾性分析 肾间质损害 拉米呋定
下载PDF
广州地区汉族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HLA-DPB1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泽寰 范新兰 +5 位作者 林蒋海 符志彦 潘德京 付永贵 贾宗剑 徐安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907-909,共3页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的DPB1基因与广州地区汉族人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测序分型技术 (SBT)对广州地区汉族人中 58例乙型肝炎患者和 75例正常个体的HLA -DPB1基因位点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 :两者的HLA ...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的DPB1基因与广州地区汉族人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测序分型技术 (SBT)对广州地区汉族人中 58例乙型肝炎患者和 75例正常个体的HLA -DPB1基因位点进行了基因分型。结果 :两者的HLA -DPB1等位基因表现型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本研究检验的广州地区部分汉族人的HBV感染与HL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市 汉族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 HLA抗原 人类白细胞抗原 DPB1基因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被引量:9
17
作者 吴银亚 谭善忠 +3 位作者 沈建军 肖倩 梁重锋 蒋淑莲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5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携带者(以下简称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携带者200例,HBeAg阳性携带者和HBeAg阴性携带者各100例,通过辨证分析得出中医证型,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HBeAg阳性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为湿热中阻型3例...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携带者(以下简称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携带者200例,HBeAg阳性携带者和HBeAg阴性携带者各100例,通过辨证分析得出中医证型,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HBeAg阳性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为湿热中阻型3例,肝郁脾虚型92例,瘀血阻络型3例,肝肾阴虚型2例,脾肾阳虚型0例。HBeAg阴性携带者分别为4、87、5、4、0例。2组均以肝郁脾虚证为主,与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散在出现,没有表现为脾肾阳虚型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携带者 中医证型 肝郁脾虚
下载PDF
深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杜鹏 郑欣 +5 位作者 许晓绚 王镇 曾劲峰 王文敬 黎诚耀 叶贤林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79-484,共6页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OBI)感染情况,分析无偿献血者中OBI的BCP/PC区和S区变异特征。方法应用ELISA和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84865(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对HBsAg-/HBVDNA+标本做BCP/PC、S区及...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OBI)感染情况,分析无偿献血者中OBI的BCP/PC区和S区变异特征。方法应用ELISA和NAT方法筛查深圳地区84865(人)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对HBsAg-/HBVDNA+标本做BCP/PC、S区及全基因序列巢武-PCR扩增以及病毒载量的测定,对检测的病毒序列做基因分型和与HBV野毒株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HBsAg-/HBVDNA+检测率为1:2652(32/84865),这类标本的ALT均正常(〈40);其中OBI检出率为1:3031(28/84865),28例OBI中22例为B基因型、4例为C基因型、2例未能确定基因型。OBI血清型分类中21例为adw、4例为adr、1例为ayr、2例未确定。所有OBI标本的病毒载量为〈10~1701(中位数116)IU/mL。BCP/PC区有35.7%(10/28)的标本出现G1896A突变,B型标本在MHR第1个袢状结构区(aa124-aa137)氨基酸的置换频繁。结论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中存在着相对较高的OBI;其OBI标本中BCP/PC区的碱基突变以及B型的主要亲水区(MHR)氨基酸的置换可能是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 血清型 基因型 乙型肝炎病毒 无偿献血者 深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