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2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酰肝素酶、硫酸乙酰肝素和多配体蛋白聚糖-1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诊断价值
1
作者 李涛 高萌 翟乃亮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2-125,共4页
目的探讨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硫酸乙酰肝素(HS)以及乙酰肝素酶(HP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对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0例健康对照组及76例肺癌患者的血清标本,通过ELISA方法检测... 目的探讨多配体蛋白聚糖-1(SDC-1)、硫酸乙酰肝素(HS)以及乙酰肝素酶(HP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及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对诊断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10例健康对照组及76例肺癌患者的血清标本,通过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HS、SDC-1、HPA表达水平。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肺癌患者血清HS、SDC-1及HPA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S、HPA单因素用于诊断肺癌时的AUC分别为0.819和0.930,HS、SDC-1、HPA三者联合诊断肺癌时AUC为0.974。结论HS、SDC-1、HPA三者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及预后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配体蛋白聚糖-1 硫酸肝素 乙酰肝素酶 肺癌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田国栋 尹宏向 +1 位作者 谢蕾蕾 南芳芳 《妇儿健康导刊》 2024年第2期20-23,31,共5页
子宫内膜癌(EC)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方法,并根据组织学结果进行辅助治疗。但老龄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年轻患者的生育能力保留及晚期复发率高等问题仍待解决,因此亟需基于基因水平探索EC治... 子宫内膜癌(EC)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方法,并根据组织学结果进行辅助治疗。但老龄患者的手术耐受性、年轻患者的生育能力保留及晚期复发率高等问题仍待解决,因此亟需基于基因水平探索EC治疗的新途径和新疗法。乙酰肝素酶(HPSE)与多种癌症风险存在相关性,但在EC中的作用尚未明确,故本文针对HPSE与EC的增殖、侵袭转移等关系及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肝素酶 子宫内膜癌 基因水平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疗效及对结膜分泌物中乙酰肝素酶、串珠素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李亚坤 刘志强 +6 位作者 郭向东 梁春利 段文杰 赵萱萱 杨慧静 白玫 吕佳 《河北中医》 2023年第7期1089-1092,共4页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结膜分泌物中乙酰肝素酶及串珠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例(180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90眼)予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治疗...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结膜分泌物中乙酰肝素酶及串珠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例(180眼)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90眼)予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治疗组45例(90眼)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结膜分泌物中乙酰肝素酶及串珠素水平表达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视网膜电图(PERG)指标b波潜伏期、波幅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及视网膜循环时间(RCT)变化情况,观察2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78%(88/9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1.11%(5/45),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81/90),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44%(2/4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结膜分泌物中乙酰肝素酶及串珠素水平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乙酰肝素酶及串珠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PERG的b波波幅均升高(P<0.05),潜伏期均缩短(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b波波幅高于对照组(P<0.05),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CMT及RCT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CMT及RCT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离子导入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黄斑功能,减轻眼底病变程度,提高视力,且安全性高,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乙酰肝素酶及串珠素的过度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阻塞 丹参注射液 离子导入 乙酰肝素酶 串珠素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通过ERK/MMP⁃9信号通路促进胆囊癌细胞侵袭和迁移
4
作者 常卫才 陈佳伟 +2 位作者 刘子祥 陈正民 周少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620-1626,共7页
目的研究乙酰肝素酶(HPSE)对胆囊癌细胞侵袭迁移以及ERK/MMP⁃9信号通路作用机制。方法在胆囊癌细胞(GBC⁃SD)中采用慢病毒转染的方法双向调节HPSE基因的表达,获得转基因过表达HPSE的胆囊癌细胞株和HPSE极低表达的胆囊癌细胞株,qRT⁃PCR和W... 目的研究乙酰肝素酶(HPSE)对胆囊癌细胞侵袭迁移以及ERK/MMP⁃9信号通路作用机制。方法在胆囊癌细胞(GBC⁃SD)中采用慢病毒转染的方法双向调节HPSE基因的表达,获得转基因过表达HPSE的胆囊癌细胞株和HPSE极低表达的胆囊癌细胞株,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及干扰效果。利用Transwell及细胞划痕实验分别检测转染后阴性对照组、HPSE敲低组及过表达组胆囊癌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同时,qRT⁃PCR检测HPSE、MMP⁃9 mRNA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MMP⁃9、HPSE、p⁃ERK、ERK、N⁃cadherin及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HPSE基因过表达组和干扰组胆囊癌细胞株成功构建(P<0.05)。过表达HPSE显著促进胆囊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同时MMP⁃9 mRNA和蛋白表达及p⁃ERK、N⁃cadherin蛋白表达均上调,E⁃cadherin表达下调;敲低HPSE表达后情况相反(P<0.05)。另外,过表达HPSE与ERK抑制剂共同处理逆转了HPSE基因过表达对胆囊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促进作用(P<0.05)。结论乙酰肝素酶通过激活ERK信号通路上调MMP⁃9增强胆囊癌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乙酰肝素酶 信号通路 侵袭 迁移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与PI3K/AKT通路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5
作者 吕明军 戚东卫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3年第6期321-326,共6页
目的研究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乙酰肝素酶(HPA)与PI3K/AKT通路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6例手术切除的CSCC组织及62例正常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中HPA的阳性表达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组织中HPA的mRN... 目的研究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中乙酰肝素酶(HPA)与PI3K/AKT通路表达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86例手术切除的CSCC组织及62例正常皮肤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中HPA的阳性表达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组织中HPA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HPA、p-PI3K、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CSCC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HPA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Spearman及Pearson检验分析CSCC组织中HPA表达水平与p-PI3K、p-AKT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随访CSCC患者的预后,并绘制K-M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HPA表达水平的CSCC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CSCC组织中HPA的阳性表达率、mRNA表达水平、HPA蛋白表达水平及p-PI3K、p-AKT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CSCC组织中HPA的表达水平与p-PI3K、p-AKT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中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的CSCC组织中HPA的阳性表达率、mRNA表达水平、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的CSCC组织(P<0.05);CSCC中HPA阳性表达、mRNA表达水平≥中位数、蛋白表达水平≥中位数患者的累积总生存率均低于HPA阴性表达、mRNA表达水平<中位数、蛋白表达水平<中位数患者(P<0.05)。结论CSCC组织中HPA表达增加与下游PI3K/AKT通路激活、分化程度降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不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皮肤 乙酰肝素酶 PI3K/AKT通路 预后
原文传递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患者疗效与血清乙酰肝素酶和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尹惠阳 蔺雪峰 韩轩茂 《包头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54-58,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ADHF)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乙酰肝素酶(HPSE)水平变化,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与血清HPSE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的ADHF患者50名纳入心衰治疗组,同期住院的有基础心脏病但尚未达到心衰程度的3...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ADHF)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乙酰肝素酶(HPSE)水平变化,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与血清HPSE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的ADHF患者50名纳入心衰治疗组,同期住院的有基础心脏病但尚未达到心衰程度的30名患者作为试验对照组,以及同期体检的30名健康正常人纳入正常对照组。观察心衰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HPSE的变化及与N端脑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心衰治疗后较治疗前血HPSE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血清HPSE水平高于试验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血清HPSE指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与试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治疗前后血HPSE和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结论:ADHF患者血清HPSE水平显著增高,纠正心衰后指标明显下降,且与血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血清HPSE水平可能与心衰严重程度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肝素酶 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期 N端脑钠肽前体 相关性
下载PDF
下调硫酸乙酰肝素酶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7
作者 李招兵 刘雨露 黄云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761-2767,2774,共8页
目的探讨硫酸乙酰肝素酶(heparinase,HPSE)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取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I/R+shRNA-NC组和I/R+Heparanase-shRNA组,每组15只。对照组开胸... 目的探讨硫酸乙酰肝素酶(heparinase,HPSE)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选取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I/R组,I/R+shRNA-NC组和I/R+Heparanase-shRNA组,每组15只。对照组开胸后仅穿线但不结扎,其他各组大鼠均采用冠脉左前降支结扎手术制备MI/R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实验(WB)检测各组大鼠心脏功能及心肌损伤标记物;采用HE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大鼠心肌病理情况;采用WB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sae-3、Bax、Bcl-2)和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mt)标志蛋白(LonP_(1)、HSP70)的表达情况;采用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水平。结果HE染色发现,对照组大鼠心肌组织、肌外膜、心肌纤维均完整且正常;I/R组大鼠和I/R+shRNA-NC组大鼠心肌纤维弯曲,肌红蛋白溶解,同时心肌肌细胞核固缩、溶解,肌束膜破裂;I/R+Heparanase-shRNA组大鼠心肌外膜较为完整、心肌纤维弯曲显著改善。相比对照组,I/R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Mb、Caspase-3蛋白、Bax蛋白、MDA、IL-6、TNF-α、HSP70水平显著升高,HR、LVEF、LVWT、Bcl-2蛋白、SOD、LonP_(1)蛋白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I/R+shRNA-NC组比较,I/R+Heparanase-shRNA组CK-Mb、cTnI、Mb、Caspase-3蛋白、Bax蛋白、MDA、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而HR、LVEF、LVWT、Bcl-2蛋白、SOD、HSP70和LonP_(1)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调HPSE可能通过抑制UPRmt信号通路减轻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从而缓解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再灌注 硫酸乙酰肝素酶 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肺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8
作者 梁文美 赵晓宇 薄世兴 《罕少疾病杂志》 2023年第12期64-66,共3页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nse,HPSE)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相关肺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SAP患者112例,依据患者是否发生肺损伤分为肺损伤组和无肺损伤组,对比两...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nse,HPSE)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相关肺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SAP患者112例,依据患者是否发生肺损伤分为肺损伤组和无肺损伤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HPSE mRNA相对表达量,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AP患者发生肺损伤的相关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HPSE mRNA对SAP患者肺损伤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112例SAP患者并发肺损伤55例(肺损伤组)、未并发肺损伤57例(无肺损伤组)。两组性别、年龄、BMI、基础疾病、Hb、WBC、AMY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ISAP评分、LDH、IL-6、CRP、Fib、PCT、TNF-α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损伤组外周血HPSE mRNA水平高于无肺损伤组(3<0.05)。BISAP评分[OR=2.891,95%CI:1.481~5.644]、HPSE mRNA[OR=3.335,95%CI:1.711~6.513]、Fib[OR=3.285,95%CI:1.524~6.231]、IL-6[OR=1.654,95%CI:1.105~5.254]、CRP[OR=1.884,95%CI:1.112~5.885]、PCT[OR=1.713,95%CI:1.121~5.126]、TNF-α[OR=1.624,95%CI:1.087~6.321]均是影响SAP患者肺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外周血HPSE mRNA联合Fib预测SAP患者肺损伤敏感性为85.51%、特异性79.35%、AUC为0.821(95%CI:0.754~0.903)高于单一检测。结论外周血HPSE、Fib均与SAP相关肺损伤有关,且外周血HPSE联合Fib对SAP患者发生肺损伤的预测效能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肺损伤 乙酰肝素酶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基因表达对人卵巢癌细胞系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玉 辛小燕 +2 位作者 严瑞兰 刘淑娟 宋晖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的基因表达,对卵巢癌细胞转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用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比较两株卵巢癌细胞HO-8910和HO8910-PM的体外侵袭能力强弱;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原位杂交检测细胞乙酰肝素酶mRNA的...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的基因表达,对卵巢癌细胞转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用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比较两株卵巢癌细胞HO-8910和HO8910-PM的体外侵袭能力强弱;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原位杂交检测细胞乙酰肝素酶mRNA的表达情况;用MTT观察细胞生长能力的变化。结果:MTT检测结果显示卵巢癌细胞HO8910-PM细胞生长速度较快,而HO-8910细胞生长速度较慢。RP-PCR提示及原位杂交结果提示乙酰肝素酶在高转移性HO8910-PM细胞中表达强于转移性HO-8910细胞。Boyden小室体外侵袭实验表明,卵巢癌细胞HO8910-PM体外侵袭力较强,其穿膜细胞数为20.1±0.312,而HO-8910细胞体外侵袭力较弱,其穿膜细胞数为11.3±0.024。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乙酰肝素酶基因的表达,能促进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乙酰肝素酶 基因表达调节 乙酰肝素酶MRNA 人卵巢癌细胞系 侵袭能力 转移能力 基因表达 HO-8910细胞 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链反应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结构、功能及表达调控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徐文峰 习小庆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2年第12期94-97,共4页
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基因有2种基因亚型:HPSE1、HPSE2。HPSE1作为肿瘤细胞浸润转移的关键酶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组织修复、再生、免疫监视、胚胎植入、促进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HPSE2与HPSE1之... 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基因有2种基因亚型:HPSE1、HPSE2。HPSE1作为肿瘤细胞浸润转移的关键酶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其主要的生物学功能包括组织修复、再生、免疫监视、胚胎植入、促进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和血管生成。HPSE2与HPSE1之间有高度的同源性,又分为HPSE2a、HPSE2b、HPSE2c,其在促进肿瘤浸润、转移作用方面与HPSE1类似,其他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乙酰肝素酶基因 生物学功能 表达调控 乙酰肝素酶抑制剂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 被引量:12
11
作者 朱辉 王士杰 +3 位作者 单保恩 丛庆文 白世祥 孟宪利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ESCC术后组织标本及相应癌旁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分析乙酰肝素酶表达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的...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5例ESCC术后组织标本及相应癌旁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分析乙酰肝素酶表达与E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SCC组织中存在乙酰肝素酶基因的表达,并定位于肿瘤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中。55例ESCC组织中有40例乙酰肝素酶基因mRNA表达阳性(40/55.72.7%),癌旁组织有19倒表达阳性(19/55,34.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免疫组化染色ESCC组织中乙酰肝素酶阳性率63.6%(35/55),癌旁组织阳性率21.8%(12/5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乙酰肝素酶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检测均显示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乙酰肝素酶表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NM分期Ⅲ~Ⅳa的癌组织表达高于Ⅰ~Ⅱ组,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SCC组织乙酰肝素酶基因及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并且与ESCC的转侈和进展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乙酰肝素酶 淋巴转移 肿瘤分期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真真 张恒伟 +1 位作者 魏冰 崔树德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342-1345,共4页
背景与目的:乙酰肝素酶是一类裂解硫酸乙酰肝素的糖苷内切酶,通过降解肿瘤细胞胞外基质及基底膜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加速肿瘤扩散和转移。本研究探讨乳腺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表达与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应用... 背景与目的:乙酰肝素酶是一类裂解硫酸乙酰肝素的糖苷内切酶,通过降解肿瘤细胞胞外基质及基底膜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加速肿瘤扩散和转移。本研究探讨乳腺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表达与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别应用乙酰肝素酶抗体及CD34单克隆抗体检测120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并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腋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5年生存率进行相关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Kaplan-Meier及log-rank检验。结果:①乳腺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阳性率为65%,与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腺癌组织中MVD值为53.84±13.45,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3.32±8.55)(P<0.01)。②乙酰肝素酶的表达与乳腺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腋淋巴结转移率、临床分期、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P<0.05)。③乙酰肝素酶的表达与乳腺癌血管生成有关,乙酰肝素酶高表达组MVD值大于低表达组(P<0.05),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358,P<0.05)。结论:乙酰肝素酶与乳腺癌血管形成及预后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免疫组化 乙酰肝素酶 微血管密度 预后
下载PDF
沉默乙酰肝素酶对人胃癌细胞侵袭迁移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2
13
作者 马秀梅 王栓柱 +1 位作者 于宏 怀娜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924-928,共5页
目的:探讨RNA干扰沉默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基因表达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根据人HPA基因序列转录RNA的位置及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设计原则,设计了4个靶位点,并构建了4个分别针对靶位... 目的:探讨RNA干扰沉默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基因表达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根据人HPA基因序列转录RNA的位置及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nce RNA,siRNA)设计原则,设计了4个靶位点,并构建了4个分别针对靶位点的短发夹状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的质粒表达载体,同时合成了阴性和阳性对照质粒表达载体。采用阳离子脂质体法将以上质粒转染入人胃癌SGC-7901细胞,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转染前后HPA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选出对HPA沉默效果最佳的质粒,再应用Transwell小室基质侵袭实验和划痕损伤实验分别研究HPA表达沉默后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质粒载体pGPU6/GFP/Neo-HPA-1085沉默人胃癌SGC-7901细胞HPA mRNA和蛋白表达的效果最好。pGPU6/GFP/Neo-HPA-1085转染组中穿透Transwell小室基质的SGC-7901细胞数(289.90±18.11)明显高于对照组(44.00±15.22)(P<0.05),SGC-7901细胞的迁移距离在48、72和96h内pGPU6/GFP/Neo-HPA-1085转染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NA干扰技术可沉默人胃癌SGC-7901细胞中HPA 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抑制SGC-790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HPA可能是治疗胃癌侵袭和转移的一个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基因沉默 RNA干扰 乙酰肝素酶 肿瘤侵润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及新生血管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 被引量:7
14
作者 徐斌 石祥恩 +4 位作者 李敏 陈伟东 康更洁 杜铁英 魏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6-122,共7页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及新生血管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外科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5例(动脉粥样硬化组)...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及新生血管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外科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的颈内动脉系统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5例(动脉粥样硬化组),经血管超声、CT血管成像和(或) DSA等影像学方法证实。根据美国心脏学会动脉粥样硬化组织病理学分型方法,筛选出结构清楚的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Ⅳ~Ⅵ型)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共73个)。根据形态学分型标准,将73个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分为易损斑块(42个)和移形斑块(31个)。选择同期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行尸体解剖,并明确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者15例为无动脉粥样硬化组(正常动脉段标本15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方法,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及新生血管的表达特点。结果 (1)正常颈动脉组织中无Hpa表达;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阳性表达率为64. 4%(47/73)。(2)与移形斑块相比,易损斑块内Hpa阳性表达率增高[92. 9%(39/42)比25. 8%(8/31),χ~2=34. 968,P <0. 01]。(3)新生血管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呈阳性表达,与移行斑块相比,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阳性表达率更高[95. 2%(40/42)比22. 6%(7/31),χ~2=41. 060,P <0. 01]。(4)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与新生血管表达主要位于斑块的纤维帽及肩部。结论 Hp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晚期病变进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Hpa与新生血管表达具有共区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乙酰肝素酶 血管新生 易损斑块
下载PDF
胰腺癌组织乙酰肝素酶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华敏 李玉军 +1 位作者 梁军 纪祥瑞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研究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应用HPSE抗体和CD34单克隆抗体检测47例胰腺癌、24例癌旁胰腺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HPSE蛋白的表达。同时检... 目的:研究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应用HPSE抗体和CD34单克隆抗体检测47例胰腺癌、24例癌旁胰腺和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HPSE蛋白的表达。同时检测胰腺癌组织中CD34及微血管密度(MVD),分析HPSE蛋白的表达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以及CD34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微血管的分布特点及HPSE表达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47例胰腺癌组织HPSE表达阳性率为59.6%(28/4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20.8%,5/24)和正常胰腺组织(20.0%,2/10),χ2值分别为9.59和3.90;P值分别为0.0020和0.04871。HPSE表达阳性率与胰腺癌的大小和组织学分级无关,χ2值分别为1.09和2.89;P值分别为0.5804和0.2358。HPSE阳性表达率在有周围脏器浸润的胰腺癌组织中为73.3%,无浸润者为35.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P=0.0107;伴淋巴结和远隔脏器转移者的胰腺癌组织HPSE阳性表达率为80.0%,高于无转移者的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5,P=0.0024。生存期≤1年的胰腺癌组织中HPSE阳性率(70.54%)明显高于生存期>1年(30.76%),χ2=6.19,P=0.0128。47例胰腺癌组织中MVD为37.61±14.32,HPSE表达和胰腺癌组织中的MVD呈显著的正相关性,t=5.09,P=0.0000。结论:HPSE在胰腺癌的发生、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胰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有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乙酰肝素酶 新生血管生成 转移 预后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和核转录因子κB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吴武军 潘承恩 +4 位作者 刘青光 孟珂伟 余海波 王幼黎 赵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267-1270,共4页
目的检测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 p65)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并探讨NF-κB对调节heparanase的可能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胰腺癌和26例癌旁组织中heparanase和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并... 目的检测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 p65)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并探讨NF-κB对调节heparanase的可能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8例胰腺癌和26例癌旁组织中heparanase和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与临床病理因素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heparanase和NF-κB在48例胰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和45.9%,显著高于癌旁组织。heparanase阳性表达与TNM分期(P=0.031)、淋巴结转移(P=0.003)呈正相关,与3年生存率呈负相关(20.0%vs0%,P=0.001);NF-κB p65与淋巴结转移(P=0.017)、远处转移(P=0.031)正相关,与预后无相关。heparanase与NF-κB p65有较高的共同阳性表达率(P=0.018)。多因素分析显示heparanase和NF-κB均非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heparanase在胰腺癌中表达增高且与预后不良相关,NF-κ可能上调heparanase表达水平,促进heparanase介导的肿瘤浸润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酰肝素酶 胰腺肿瘤 核转录因子kappa B
下载PDF
胃癌乙酰肝素酶和NF-κB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血管形成的关系 被引量:11
17
作者 马秀梅 孙勤暖 +2 位作者 任明姬 李时荣 左连富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2-18,共7页
目的探讨胃癌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和激活的NF-κB表达及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IHC)分别检测了138例胃癌、138例配对癌旁胃粘膜(距癌2cm)和138例配对远离胃癌的手术切缘正常胃粘膜组织(距癌5cm以... 目的探讨胃癌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和激活的NF-κB表达及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IHC)分别检测了138例胃癌、138例配对癌旁胃粘膜(距癌2cm)和138例配对远离胃癌的手术切缘正常胃粘膜组织(距癌5cm以上)HPA蛋白的表达;138例胃癌组织NF-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蛋白的表达,CD34抗体进行血管内皮染色,用于计数胃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MGC803中HPA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了40例胃癌、40例癌旁胃粘膜(距癌2cm)和40例远离胃癌的手术切缘正常胃粘膜组织(距癌5cm以上)以及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和MGC803 HPA mRNA的表达结果胃癌HPA蛋白和mRNA阳性表达率(71.0%,72.5%)明显高于癌旁胃粘膜(32.6%,35.0%)和正常胃粘膜(10.0%,8.8%)(P均<0.01),癌旁胃粘膜明显高于正常胃粘膜(P<0.01)。HPA蛋白和mRNA在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均为阳性,而在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均为阴性。胃癌HPA和激活的NF-κB蛋白阳性表达率,侵袭至浆膜外、有脉管内瘤栓、有淋巴结转移、有远端转移和临床分期Ⅲ-Ⅳ期者明显高于侵袭至浆膜、无脉管内瘤栓、无淋巴结转移、无远端转移和临床分期I-Ⅱ者(P均<0.05)。胃癌HPA蛋白表达和激活的NF-κB蛋白表达成正相关(rs=0.223,P=0.009)HPA蛋白表达和激活的NF-κB蛋白表达阳性胃癌的MVD明显高于HPA蛋白表达和激活的NF-κB蛋白表达阴性胃癌的MVD(P均<0.01)。胃癌HPA蛋白表达和激活的NF-κB蛋白表达均与VEGF蛋白表达成正相关(rs=0.275,P=0.001;rs=0.527,P=0.000)。结论HPA和激活的NF-κB蛋白表达在胃癌的发展及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胃癌HPA蛋白表达与激活的NF-κB蛋白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乙酰肝素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NF-ΚB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乳腺癌乙酰肝素酶、bFGF、VEGF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15
18
作者 黄琴 张清富 +4 位作者 陈莉 李姝玉 张楠 明健 邱雪杉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80-185,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乙酰肝素酶、bFGF、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5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乙酰肝素酶、bFGF、VEGF和CD34的表达,并联合运用RNAi技术沉默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乙酰...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乙酰肝素酶、bFGF、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5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乙酰肝素酶、bFGF、VEGF和CD34的表达,并联合运用RNAi技术沉默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乙酰肝素酶的表达,观察bFGF、VEGF的变化情况,分析乙酰肝素酶、bFGF、VEGF表达的意义以及其与乳腺癌血管形成、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乙酰肝素酶(64/95)、bF-GF(72/95)和VEGF(65/95)主要表达在癌细胞质和(或)细胞膜中,在癌旁正常组织中则呈阴性表达。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乙酰肝素酶和bFGF、VEGF的表达具有明显的一致性,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病例中bFGF、VEGF表达率明显比乙酰肝素酶阴性表达病例高,向人乳腺癌细胞系中转染乙酰肝素酶特异性siRNA,抑制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后发现VEGF、bFGF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乙酰肝素酶、bFGF、VEGF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乙酰肝素酶和(bFGF/VEGF)共表达时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比乙酰肝素酶单独表达更显著。结论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与乳腺癌侵袭转移密切相关,乙酰肝素酶在乳腺癌中过度表达可能通过释放bFGF、VEGF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乙酰肝素酶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血管生成
下载PDF
结肠腺癌细胞中eIF-4E调节NF-κB表达及对乙酰肝素酶转录表达和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玉捷 张亚历 +3 位作者 王继德 赖卓胜 王群英 崔海宏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23-1029,共7页
背景与目的:近期研究显示,人类肿瘤细胞部分转录因子可能受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eukaryoticinitiationfactor4E,eIF-4E)在翻译水平上的调节,此关键转录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从转录水平改变某些恶性相关基因产物的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 背景与目的:近期研究显示,人类肿瘤细胞部分转录因子可能受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eukaryoticinitiationfactor4E,eIF-4E)在翻译水平上的调节,此关键转录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可从转录水平改变某些恶性相关基因产物的表达。本研究旨在探讨结肠腺癌LS-174T细胞中eIF-4E对转录因子NF-κB表达和活性的影响,并观察NF-κB活性水平对乙酰肝素酶基因转录的作用。方法:将与eIF-4EmRNA翻译起始区互补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经脂质体包裹后转染人结肠癌细胞LS-174T,以阻抑eIF-4E表达。随之使用Westernblot和电泳迁移改变分析(electrophoreticmobilityshiftassays,EMSA)方法检测NF-κB蛋白表达量及活性水平。通过RT-PCR、Westernblot方法观察乙酰肝素酶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的改变;乙酰肝素酶活力采用特异酶活性检测方法,以放射性标记的硫酸乙酰肝素做为底物,凝胶过滤层析分离酶降解产物来分析。结果:针对eIF-4E的20个残基的ASODN经脂质体转染LS-174T细胞后,eIF-4E基因表达在转录和翻译水平都受到显著阻滞。eIF-4E基因阻抑表达引起结肠癌LS-174T细胞NF-κB蛋白表达量及其活性的显著下降;此外,转录因子NF-κB的下调也导致乙酰肝素酶基因的转录表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腺癌 EIF-4E NF-ΚB 乙酰肝素酶活性 核转录因子
下载PDF
乙酰肝素酶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韩静 杨鹰 +1 位作者 阎萍 连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2054-2056,共3页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年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卵巢癌组织及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达,并结合卵巢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预后进行...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年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卵巢癌组织及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达,并结合卵巢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①乙酰肝素酶蛋白在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0.48%,在正常卵巢组织中为10.00%(P<0.05)。②临床Ⅲ~Ⅳ期卵巢癌中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达高于Ⅰ~Ⅱ期(P<0.01);低分化程度的卵巢癌中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达高于高-中分化者(P<0.05)。③各组织类型卵巢癌中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乙酰肝素酶在卵巢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乙酰肝素酶蛋白的表达有望成为判断卵巢癌预后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免疫组化 乙酰肝素酶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