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寨沟地震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与分析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佘金星 许强 +2 位作者 杨武年 董秀军 刘飞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7-216,共10页
针对传统地质灾害调查手段难以有效识别高位远程、高植被覆盖下地质灾害隐患问题,本文研究采用InSAR、机载LiDAR、无人机光学遥感等技术,系统开展了九寨沟地震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工作。通过SAR数据处理、激光点云数据处理、无人... 针对传统地质灾害调查手段难以有效识别高位远程、高植被覆盖下地质灾害隐患问题,本文研究采用InSAR、机载LiDAR、无人机光学遥感等技术,系统开展了九寨沟地震区域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工作。通过SAR数据处理、激光点云数据处理、无人机影像处理等过程,构建了一套集成纹理特征、形变特征、形态特征的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遥感解译图谱。通过综合应用多源遥感技术,完成了九寨沟核心景区230 km^(2)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任务,突破了以往地质灾害灾害调查灾害隐患看不见、看不清、看不准的难题,提高了该区域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的成功率。研究表明,综合应用InSAR、机载LiDAR、无人机遥感等探测技术可以有效提高艰险复杂山地环境地质灾害隐患的识别率,可以为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地质灾害隐患 机载LIDAR INSAR 早期识别 解译图谱
下载PDF
2017年九寨沟地震序列南北分布不一致的成因分析
2
作者 靳志同 刘佳璐 +4 位作者 万永革 盛书中 王福昌 张小涛 冯淦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3年第2期225-238,242,共15页
2017年九寨沟地震序列主震北部的余震分布较为分散,而主震南部的余震分布较为平直且集中。本研究基于地震震源机制的水平应变花、面应变和基于区域应变率的适应系数,分析上述不一致的动力学成因,得到以下结论:(1)主震北部具有震源机制... 2017年九寨沟地震序列主震北部的余震分布较为分散,而主震南部的余震分布较为平直且集中。本研究基于地震震源机制的水平应变花、面应变和基于区域应变率的适应系数,分析上述不一致的动力学成因,得到以下结论:(1)主震北部具有震源机制的余震中约有三分之一为逆冲型地震,而且由于区域构造主压应变方向与主震北部断层走向垂直,确实也容易促使低倾角断层上逆冲型地震的发生,同时由于主震北部整体震源机制为逆冲型,以及主震北部的地震序列引起的断层运动与板块构造运动的一致性较差等原因,都导致主震北部余震较分散。(2)主震南部具有震源机制的余震中只有1个逆走滑型,但是有30个为走滑型地震,而且区域构造主压应变方向与主震南部断层走向的夹角较大,这使得主震南部断层更容易产生走滑型地震,同时主震南部整体震源机制为走滑型,以及主震南部的地震序列引起的断层运动与板块构造运动的一致性较好等原因,都使得主震南部余震较平直且集中。本研究结果对研究巴颜喀拉东北缘虎牙断裂隐伏断层的活动性及发震性质也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序列 应变花 面应变 应变率 适应 系数
下载PDF
实景三维技术在“8·8”九寨沟地震地质灾害快速调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婷婷 高文娟 +2 位作者 李志林 廖露 陈笑峰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3年第3期93-99,共7页
针对“8·8”九寨沟地震地质灾害快速调查应急测绘保障中,倾斜实景三维模型建模效率无法满足应急状态下“快速”的需求这一难题,文中在研究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正射单视角倾斜摄影的三维建模方法,进一步... 针对“8·8”九寨沟地震地质灾害快速调查应急测绘保障中,倾斜实景三维模型建模效率无法满足应急状态下“快速”的需求这一难题,文中在研究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正射单视角倾斜摄影的三维建模方法,进一步结合三维场景构建技术和遥感解译技术构建了应急状态下基于实景三维技术的地质灾害快速调查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于“8·8”九寨沟地震地质灾害快速调查中,72小时黄金救援期内提供了四川省应急测绘保障史上首个实景三维模型及相关灾情、灾损信息,在有关部门开展灾情研判、应急指挥决策、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系列灾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救灾建议,为灾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地质灾害快速调查 单镜头倾斜摄影测量 三维场景构建 遥感解译
下载PDF
基于D-InSAR技术的九寨沟地震地表形变探究
4
作者 张天棋 《科学技术创新》 2023年第11期14-17,共4页
九寨沟地震发生于2017年8月8日,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境内,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震级达Ms 7.0级,震源深度约20 km。针对此次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本研究利用哨兵一号雷达影像,运用D-InSAR(差分干涉雷达)技术获取了地震形变... 九寨沟地震发生于2017年8月8日,震中位于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境内,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震级达Ms 7.0级,震源深度约20 km。针对此次地震引起的地表形变,本研究利用哨兵一号雷达影像,运用D-InSAR(差分干涉雷达)技术获取了地震形变场数据。结果表明:此次地震地表最大形变达20.5 cm,形变严重区集中在比芒村、漳扎镇、彭布寨3个村落以及九寨沟景区中。本研究结论与其他相关研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D-InSAR技术在地震形变监测中相比传统监测技术具有一定优势,可以作为一种地表形变监测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地表形变 D-INSAR技术
下载PDF
九寨沟地震发震断层属性及青藏高原东南缘现今应变状态讨论 被引量:100
5
作者 徐锡伟 陈桂华 +8 位作者 王启欣 陈立春 任治坤 许冲 魏占玉 鲁人齐 谭锡斌 董绍鹏 石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4018-4026,共9页
九寨沟地震(M_s7.0或M_w6.5)震中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缘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交汇部位,中国地震局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曾将该震中区判定为玛沁—玛曲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地震应急科学考察期间没有发现... 九寨沟地震(M_s7.0或M_w6.5)震中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缘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交汇部位,中国地震局相关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曾将该震中区判定为玛沁—玛曲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地震应急科学考察期间没有发现地震地表破裂带,但地震烈度等震线长轴方位、极震区基岩崩塌和滑坡集中带、重新定位余震空间展布和震源机制解等显示出发震断层为NNW向虎牙断裂北段,左旋走滑性质,属东昆仑断裂带东端分支断层之一.此外,汶川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南缘次级活动断层上发生了包括2017年九寨沟地震(Mw6.5)、2014年鲁甸(M_w6.2)、景谷(M_w6.2)、康定(M_w6.0)等多次中强地震,显示出青藏高原东缘至东南缘各块体主干边界活动断层现今处于中等偏高的应变积累状态,即在巴颜喀拉、川滇等块体主干边界活动断层上具备了发生高震级(M_w≥7.0)地震的构造应力-应变条件,未来发生高震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发震断层 应变积累条件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地震诱发滑坡的快速评估方法研究:以2017年M_S 7.0级九寨沟地震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陈晓利 单新建 +3 位作者 张凌 刘春国 韩娜娜 兰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2-320,共9页
山岳地区强烈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等地震次生灾害在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构成了严重威胁。而震后滑坡分布的快速评估,尤其是滑坡重灾区的确定,则可为救援工作的科学部署和有效开展提供决策支持并减轻地震灾害的... 山岳地区强烈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等地震次生灾害在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的同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构成了严重威胁。而震后滑坡分布的快速评估,尤其是滑坡重灾区的确定,则可为救援工作的科学部署和有效开展提供决策支持并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2017年8月8日发生于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风景区的M_S7.0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灾害,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凸显出进行震后滑坡快速评估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九寨沟地震灾区震前、震后"北京二号"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解译此次地震诱发的滑坡分布概况。尽管震后影像在局部区域有云团覆盖,影响了震区滑坡解译的详尽程度,但是对于主要发生的滑坡地震高烈度地区(≥Ⅻ度),本文所用影像基本满足解译要求。本文共解译出194个面积大于700m^2的滑坡,这些滑坡主要沿地震烈度长轴方向分布,灾害体平面面积达5.6km^2,影响范围超过600km^2。通过对九寨沟地震灾区的地形、岩性及地震动加速度进行分析,本文采用Newmark刚体滑块模型对该区震后滑坡危险区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按照危险程度不同划分为5个级别,即高度危险、较高危险、中度危险、较低危险和低度危险。滑坡分布与评估结果呈现出较好的一致性:解译的滑坡主要分布在评估为滑坡高度危险的区域,表明本文所采用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对该方法的局限性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震后滑坡快速评估 Newmark模型 九寨沟地震
下载PDF
由初至P震相重新定位2017年九寨沟地震序列的主震与M_L≥3.0余震并分析发震构造 被引量:10
7
作者 曾宪伟 闻学泽 龙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604-4619,共16页
综合利用区域台站和流动台站(近台)的记录,基于初至P震相重新测定了2017年九寨沟序列M S7.0主震和M L≥3.0余震的震源位置,并利用较高精度的定位结果分析余震分布与地震构造的关系,解释发震断裂带的结构.获得的新认识有:(1)九寨沟主震... 综合利用区域台站和流动台站(近台)的记录,基于初至P震相重新测定了2017年九寨沟序列M S7.0主震和M L≥3.0余震的震源位置,并利用较高精度的定位结果分析余震分布与地震构造的关系,解释发震断裂带的结构.获得的新认识有:(1)九寨沟主震震源深度为16 km,位于余震带中段的南缘;余震主要分布深度为4~17 km.(2)沿余震带的走向,余震分布与主震同震位错大小的分布明显相关.余震带中段8~16 km深度存在的余震稀疏区与同震位错的高值区相吻合,应是发震断裂带主凹凸体的部位,也是主震时应变释放较充分的部位;余震带南东段10~18 km深度的余震密集区对应了同震位错的亏损区之一,三次M L≥5.0余震都发生于此;余震带西北段在5~10 km之下既缺少余震,又属同震位错的亏损区,可能与那里多条断裂的交汇或合并造成的构造复杂性有关;余震带中-北西段3~5 km深度的也缺少余震,也对应了浅部的同震位错亏损区.(3)证实了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虎牙断裂带北段,同时新揭示出发震断裂带表现为由主断裂和分支断裂构成的、向上分叉的花状结构,尺度约为4.5 km宽(最大)、35 km长,主断裂朝SW陡倾.这些反映主震破裂可能不只受控于单一的断裂,而有可能是沿主断裂发生主破裂,而沿分支断裂发生次要破裂.另外,本文对发震断裂带结构的分段解释,是遵循构造地质学原理去综合震源排列、震源机制解、地表断层已知位置、相邻剖面断层解释结果等信息的分析结果,而不仅仅依据余震的密集分布进行推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初至P震相 重新定位 震源深度 发震构造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滑动速率变化及其对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应力加载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琦 谭凯 +4 位作者 赵斌 张彩红 鲁小飞 王东振 余建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2-922,共11页
为了解东昆仑断裂活动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的影响,本文选取1999—2007年、2013—2017年GPS速度场作为约束,基于块体-位错模型反演计算东昆仑断裂两个时间段的块体运动速率、断裂滑动速率和滑动亏损率,并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 为了解东昆仑断裂活动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_S7.0地震的影响,本文选取1999—2007年、2013—2017年GPS速度场作为约束,基于块体-位错模型反演计算东昆仑断裂两个时间段的块体运动速率、断裂滑动速率和滑动亏损率,并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东缘最大剪应变率场和九寨沟震区的震间库仑应力累积速率.结果显示,东昆仑断裂中西段左旋走滑速率较高,东段走滑速率较低,自西向东逐步递减,存在明显的梯度.在两个时间段,阿坝块体刚性运动的方向顺时针偏转0.2°,运动速率由12.22mm·a^(-1)增大到15.96mm·a^(-1);东昆仑断裂左旋走滑速率升高,其中西段较为明显(升高约1.2±0.3mm·a^(-1));东昆仑断裂东段闭锁深度和闭锁程度增加;2013—2017年,东昆仑断裂滑动引起的九寨沟震区库仑应力累积速率是1999—2007年的3倍,最大剪应变率也明显升高.因此本文认为: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后,龙门山断裂部分解锁,阿坝地块活动性增强,东昆仑断裂滑动速率增大,导致九寨沟震区库仑应力加载速率增加,加速了九寨沟地震的孕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东昆仑断裂 滑动速率 震间库仑应力累积速率
下载PDF
2017年M_W6.5九寨沟地震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及其对周边断层的影响 被引量:21
9
作者 汪建军 许才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398-4420,共23页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我国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了M_W6.5左旋走滑型地震.该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缘,东昆仑断裂南东段的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的交汇地带.包括此次地震,近年来在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已发生...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我国四川省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了M_W6.5左旋走滑型地震.该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东北缘,东昆仑断裂南东段的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的交汇地带.包括此次地震,近年来在巴颜喀拉块体周缘已发生了九次6级以上强震,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周缘主要活动断裂上的应力水平仍处于不断调整之中.本文采用库仑应力模型研究2017年M_W6.5九寨沟地震激发的库仑应力变化、该地震与周边地震的应力触发关系以及强震对周边主要活动断裂的应力扰动.强震序列包括周边区域1536—1975年M≥6历史强震和1976—2017年的M_W≥6 gCMT地震目录中的强震,共计32个.研究结果表明:(1)2017年M_W6.5九寨沟地震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仅在局部范围内超过0.1×10~5Pa,且75%的余震(~12.7天)受到该地震明显的同震应力触发作用,而其余25%的余震落在应力影区,采用最优破裂面可以进一步提高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与余震分布的空间相关性;(2)2008年M_W7.9汶川地震对2017年M_W6.5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后者震源处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0.026~0.263)×10~5Pa,震后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为(0.010~0.032)×10~5Pa.该库仑应力的变化范围取决于汶川地震源断层参数和九寨沟地震接收断层参数.2013年M_W6.6芦山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几乎没有影响(<0.001×10~5Pa);(3)1654年M8.0甘肃天水南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发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九寨沟地震震源处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0.410~1.266)×10~5Pa,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为(0.147~0.490)×10~5Pa.1879年M8.0甘肃武都地震可能有比1654年M8.0甘肃天水南地震更强的应力触发作用,但也有可能对九寨沟地震的发生起到抑制作用.在选取的8个九寨沟地震接收断层面上,其中6个接收断层面上该地震所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0.913~2.364)×10~5Pa,2个接收断层面上该地震所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1.326~-0.454)×10~5Pa;在4个接收断层面上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为(0.094~1.072)×10~5Pa,在另外4个接收断层面上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为(-1.593~-0.106)×10~5Pa.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对九寨沟地震的发生影响较弱,其所激发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为(0.015~0.080)×10~5Pa,震后库仑应力变化为(-0.029~0.025)×10~5Pa;(4)九寨沟地震仅在其附近的岷江断裂北段、塔藏断裂和虎牙断裂南段造成较明显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其分别为0.09×10~5Pa、(0.14~2.03)×10~5Pa和0.25×10~5 Pa.而进一步顾及其余31个强震的库仑应力作用则发现,同震库仑应力增加非常显著的主要活动断裂分段为:岷江断裂北段南侧和岷江断裂南段的库仑应力变化分别升高5.6×10~5Pa和9.8×10~5Pa.鲜水河断裂北段南侧库仑应力升高23.0×10~5Pa,鲜水河断裂南段道孚—康定段的北侧库仑应力升高9.0×10~5Pa,而最南端库仑应力升高3.0×10~5Pa;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北侧库仑应力变化为(6.1~7.4)×10~5 Pa,中段库仑应力增加(2.1~11.5)×10~5Pa;西秦岭北缘断裂东段库仑应力变化为4.4×10~5 Pa;龙日坝断裂北段最北侧的库仑应力变化为2.0×10~5Pa;小金河断裂北段库仑应力变化为1.7×10~5Pa;安宁河断裂北段库仑应力变化为1.6×10~5Pa;(5)由于下地壳和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作用,所有强震在九寨沟地震震后20年造成的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在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中段、塔藏断裂以及秦岭南缘断裂西段比较显著,其分别为:(1.0~3.0)×10~5Pa、2.8×10~5Pa、(2.3~2.7)×10~5Pa和0.9×10~5Pa.但总体上黏弹性库仑应力变化没有改变各断裂上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空间分布.总的库仑应力变化在鲜水河断裂北段南侧和南段的道孚至康定段北侧、龙门山断裂中段北侧、岷江断裂南段和北段南侧、虎牙断裂、塔藏断裂以及西秦岭北缘东段很显著(均超过4×10~5Pa).由于库仑应力明显升高可能预示着地震潜在危险性增强,因此这些断裂分段可能将来需要重点加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7年MW6.5九寨沟地震 同震库仑应力 应力触发 周边主要活动断层
下载PDF
基于D—InSAR的九寨沟地震同震形变场反演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强 杨国东 +1 位作者 张旭晴 邵鹏 《世界地质》 CAS 2018年第3期938-944,共7页
利用覆盖九寨沟地区的RadarSat—2数据与Sentinel—1A数据,采用精轨数据进行定轨,消除轨道误差,并结合合成孔径差分(D-InSAR)方法中的双轨差分技术,获取2017年8月8日Mw7. 0级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视线方向(LOS)最大沉降量约为20 ... 利用覆盖九寨沟地区的RadarSat—2数据与Sentinel—1A数据,采用精轨数据进行定轨,消除轨道误差,并结合合成孔径差分(D-InSAR)方法中的双轨差分技术,获取2017年8月8日Mw7. 0级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表明,视线方向(LOS)最大沉降量约为20 cm,隆起量达9 cm。基于弹性半空间形变模型反演该地震的断层滑动分布,得出该地震断层滑动以左旋走滑为主,走向为330°,倾角为32°,滑动角为-170°,同震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4~12 km深度处,最大滑动量位于9 km处,约为6. 14 m,平均滑动量为0. 57 m。反演获得的地震标量矩为4. 06E+18N·m,震级Mw约为6. 4,深度为19. 5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D-InSAR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反演 震源机制
下载PDF
汶川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断层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研究进展--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海兵 许志琴 +1 位作者 马胜利 赵俊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653-1665,共13页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_S8.0)发生后,各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汶川地震相关的地学研究,包括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经过十年的持续探究,在地震地质、震源物理、地震实验、地震动力学、深部地球物理和长...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_S8.0)发生后,各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汶川地震相关的地学研究,包括国家科技专项"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项目.经过十年的持续探究,在地震地质、震源物理、地震实验、地震动力学、深部地球物理和长期监测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重要成果.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地球物理学报》集中在2018年第5期刊发39篇文章作为汶川地震十周年专辑,专辑涵盖了汶川地震和九寨沟地震断层作用与动力学过程以及相关领域的一批最新研究成果.这些工作涉及汶川地震断层作用、地震参数及地震动力学数值模拟、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性与多参数异常、晚第四纪构造与地震活动及其地表作用、青藏高原东部壳幔结构与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和九寨沟地震等六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从这六个研究方向简要介绍收入本专辑论文的研究工作,呈现地震断层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成果,为深入认识大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提供重要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九寨沟地震 龙门山逆冲断裂带 地震动力学 壳幔结构 汶川地震十周年
下载PDF
九寨沟地震发震区周边构造特征及发震断裂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忠权 韩倩 +3 位作者 芦建文 龙伟 丁啸 黄晶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9-658,共10页
探讨九寨沟地震发震构造背景与构造机制,为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地震的主震及余震的精确定位,投影到九寨沟地震震中周边构造纲要图及1∶20万地质图上,发现九寨沟地震主震及余震呈NW-SE向线性展... 探讨九寨沟地震发震构造背景与构造机制,为防灾减灾及灾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7年8月8日发生的九寨沟地震的主震及余震的精确定位,投影到九寨沟地震震中周边构造纲要图及1∶20万地质图上,发现九寨沟地震主震及余震呈NW-SE向线性展布,位于塔藏断裂东段尾端呈马尾状散开的复杂断裂分布区;主震及余震都没有出现在已知的地表断裂上,而是分布在2条地表断裂(塔藏断裂和岷江断裂)之间石炭纪海相浅灰色薄-厚层致密灰岩夹页岩地层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以及对断裂、褶皱、断块构造特征的研究,确定巴颜喀拉断块东边界由岷江断裂北段-雪山梁子断裂-虎牙断裂-龙门山后山断裂(茂汶断裂)构成;岷山断块是新近纪以来强烈挤压隆升形成的近南北向的新生断块,地貌上表现为高耸的岷山山脉。本次九寨沟地震的发震断块为摩天岭断块,发震断裂是摩天岭断块内隐伏的基底走滑断裂——夏莫断裂;发震动力主要是印度板块向北碰撞挤压,导致相对薄弱的基底夏莫断裂发生左行走滑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发震断裂 夏莫断裂 发震断块 摩天岭断块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跨断层异常与九寨沟地震关联性探讨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希 秦姗兰 +1 位作者 郝明 李瑞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91-996,共6页
提取巴颜喀拉地块东部边界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及边界附近西秦岭构造区跨断层灰色关联度指标曲线,根据1999~2007年、2009~2015年及2015~2017年GPS速度场数据计算所得的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及塔藏断裂剖面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地... 提取巴颜喀拉地块东部边界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及边界附近西秦岭构造区跨断层灰色关联度指标曲线,根据1999~2007年、2009~2015年及2015~2017年GPS速度场数据计算所得的鲜水河断裂、龙门山断裂及塔藏断裂剖面变化,通过对比分析寻找地块边界断裂活动的共性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出现显著的SE向加速运动,之后数年一直维持这种高速特性,汶川8级地震的发生调整了该地区的应力状态,有利于芦山7级地震及九寨沟7级地震的发生;2015~2017年巴颜喀拉地块东部在维持高速运动和高应力状态基础上继续增速变化,地块边界鲜水河断裂2016~2017-07跨断层观测数据显示的显著拉张加速变化与九寨沟地震有一定关联,具中期背景性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 跨断层形变异常 九寨沟地震 GPS资料
下载PDF
九寨沟地震灾后植被恢复过程中树种筛选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炜 代金莉 +7 位作者 贺维 吴世磊 苏宇 陈涤非 鄢武先 邓东周 黄春萍 陈永林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6期117-123,共7页
通过实地调查对九寨沟地震灾区植物进行分析研究,结合选择的8种乔木和8种灌木实生苗原位盆栽试验,通过对实生苗存活率、高度、土壤含水率、冠幅(乔木)、盖度(灌木)、郁闭度(乔木)、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细菌多样... 通过实地调查对九寨沟地震灾区植物进行分析研究,结合选择的8种乔木和8种灌木实生苗原位盆栽试验,通过对实生苗存活率、高度、土壤含水率、冠幅(乔木)、盖度(灌木)、郁闭度(乔木)、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细菌多样性等指标进行统计,采用层次分析法从中优选出具有明显优势的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黄果冷杉(Abies ernestii)、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疏花槭(Acer laxiflorum)等5种乔木和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缺苞箭竹(Fargesia denudata)、高山柳(Salix cupularis)及红花蔷薇(Rosa moyesii)等4种灌木,作为植被修复推广的树种。本研究为推进九寨沟灾后人工植被恢复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灾区 植被修复 树种 筛选
下载PDF
九寨沟地震黄金救援期批量伤员救护车长途转运的组织与实施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英 王海燕 +1 位作者 黄英 张玲玲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8年第6期581-583,共3页
目的介绍九寨沟地震后绵阳市中心医院使用救护车长途转运批量伤员的情况,为地震灾区一线救治提供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总结救护车长途转运批量伤员前期、中期、后期三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分析如何对批量伤员进行及时高效转运... 目的介绍九寨沟地震后绵阳市中心医院使用救护车长途转运批量伤员的情况,为地震灾区一线救治提供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总结救护车长途转运批量伤员前期、中期、后期三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分析如何对批量伤员进行及时高效转运和提供更专业化的救治。结果批量伤员得到快速有效的安全转运。结论有序的救护车长途转运极大地提高了批量伤员的后送效率和救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黄金救援期 批量伤员 救护车长途转运
下载PDF
2017 MS7.0九寨沟地震前后AETA数据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新安 黄继攀 +2 位作者 雍珊珊 张兴 梁意文 《华南地震》 2020年第1期21-28,共8页
九寨沟地震发生时,中国四川省内布设了36个AETA台站,形成了小区域的监测台阵。通过研究了这些台站的震前数据,发现13个台站的数据出现了异常。其中10个台站出现地声异常,6个台站出现电磁扰动异常。同时,一种与日升日落几乎同步的电磁扰... 九寨沟地震发生时,中国四川省内布设了36个AETA台站,形成了小区域的监测台阵。通过研究了这些台站的震前数据,发现13个台站的数据出现了异常。其中10个台站出现地声异常,6个台站出现电磁扰动异常。同时,一种与日升日落几乎同步的电磁扰动波形-SRSS波被发现,该波形在震中周边多处出现。这些异常很可能是九寨沟地震的前兆异常。AETA台阵成功实现了单一震例下多分量多台站前兆异常的捕捉。未来拟进一步加密AETA台阵来实现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AETA 地声 电磁扰动
下载PDF
志愿者在九寨沟地震应急救援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蒲佳 何梅 +2 位作者 崔丽君 李桂蓉 伍钦 《全科护理》 2018年第33期4185-4187,共3页
[目的]回顾九寨沟地震医院志愿者在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应急作用,为我院地震灾害中志愿者应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九寨沟地震救援中志愿者队伍的组织与工作情况。[结果]有209名志愿者参加了53名地震伤员的救援工作,从诊疗... [目的]回顾九寨沟地震医院志愿者在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应急作用,为我院地震灾害中志愿者应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九寨沟地震救援中志愿者队伍的组织与工作情况。[结果]有209名志愿者参加了53名地震伤员的救援工作,从诊疗协助、伤员运送、家属安置及媒体接待、基础护理、心理干预、献血物资捐献6方面有力支持了救治工作。[结论]医院志愿者在此次地震应急救援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应急救援 志愿者
下载PDF
九寨沟地震震害特点及对贵州防震减灾工作的启示 被引量:4
18
作者 纪星星 罗祎浩 +2 位作者 陈本金 郝靖 梁操 《四川地震》 2018年第1期31-35,共5页
根据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震害现场调查资料,对震害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九寨沟地震具有建筑物震害较轻、人员伤亡较少和生命线工程恢复迅速的特点。并总结出贵州在今后的抗震设防工作中需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地震应... 根据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震害现场调查资料,对震害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九寨沟地震具有建筑物震害较轻、人员伤亡较少和生命线工程恢复迅速的特点。并总结出贵州在今后的抗震设防工作中需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地震应急预案工作、提高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震害特点 贵州防震减灾
下载PDF
从九寨沟地震应对看四川抢险救灾的进步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旭 盛丹萍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58-62,共5页
九寨沟地震抢险救灾应对工作,相比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更加快速、有序、科学、高效,具体表现为决策指挥更科学、救灾效率更高、救灾能力更强、救灾水平更专业。但是在道路体系建设、宣传教育培训和电力通信应急保障能力等方面,还需要进... 九寨沟地震抢险救灾应对工作,相比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更加快速、有序、科学、高效,具体表现为决策指挥更科学、救灾效率更高、救灾能力更强、救灾水平更专业。但是在道路体系建设、宣传教育培训和电力通信应急保障能力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地震 抢险救灾 应急管理
下载PDF
基于GPS数据的汶川、九寨沟地震震前电离层异常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江 陈聪 何福秀 《四川地震》 2019年第4期11-15,20,共6页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 0地震和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 0地震为研究对象,利用四川及周边区域GPS数据分析地震发生前四川及周边区域电离层异常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汶川和九寨沟地震发生前,孕震区上空均出现明显的电离层异常扰动。该...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 0地震和2017年8月8日九寨沟MS7. 0地震为研究对象,利用四川及周边区域GPS数据分析地震发生前四川及周边区域电离层异常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汶川和九寨沟地震发生前,孕震区上空均出现明显的电离层异常扰动。该扰动与汶川和九寨沟地震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川滇区域临震电离层异常监测提供参考震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异常 VTEC GPS 汶川地震 九寨沟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