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18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难题与破解
1
作者 李赐平 彭艳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57,共4页
作为补给乡村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既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现实需要,亦是加快乡村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当前,关于小学全科教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对全科教师的... 作为补给乡村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既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现实需要,亦是加快乡村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当前,关于小学全科教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对全科教师的价值认识存在争议,出现了小学全科教师自身缺乏身份认同感、社会需求与供给存在矛盾等问题,影响了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质量。为此,正确看待全科教师的价值,坚定教师个人信念,构建校内外协同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机制,注重全科培养,加强政策支持,逐步解决乡村小学全科教师面临的困难,能够优化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小学 全科教师 乡村教师 乡村教育 教师培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问题探析
2
作者 赵芝华 占琦 《大学教育》 2024年第1期14-17,36,共5页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新的历史使命。乡村学校作为乡村办学机构,其承载着乡村政策宣传、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人才培养等重要责任。在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有的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迷失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新的历史使命。乡村学校作为乡村办学机构,其承载着乡村政策宣传、乡村文化振兴和乡村人才培养等重要责任。在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有的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发展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迷失方向、缺乏乡土特色的现象。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求,乡村学校文化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顺应乡村社会转型发展要求更新育人理念,筑牢乡村文化根基;凸显文化自信,重视校园文化引领;活用教学方式,助推乡村文化内化;加强师资培育,担当文化振兴使命,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学校 乡村学校文化教育 乡村文化 乡村发展
下载PDF
绿美文山建设中乡村生活垃圾处理的调研报告
3
作者 罗跃 《创造》 2024年第3期56-59,共4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发展主题,高质量推进绿美文山建设,不断改善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发展主题,高质量推进绿美文山建设,不断改善和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推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然而,在乡村变绿变美的同时,乡村生活垃圾处理陷入了困境,成为绿美建设中的一个痛点和堵点。这一问题得不到合理“根治”,势必会导致乡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污染和破坏,影响乡村现代化进程和乡村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处理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乡村现代化 乡村文明 乡村人居环境 生态宜居 美丽乡村建设 乡村生态环境
下载PDF
激发乡村教育振兴新动力
4
作者 安雪慧 《甘肃教育》 2024年第8期1-1,共1页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经验表明,做好美好乡村建设,须紧扣区域常住人口,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好各类乡村人才。乡村学校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没有了...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经验表明,做好美好乡村建设,须紧扣区域常住人口,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培养好各类乡村人才。乡村学校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没有了学校,乡村建设就缺少了活力;办好了学校,才能激活乡村人口活力,让乡村文化丰富起来。在美好乡村建设中,要改变以往乡村教育弱、差等观念认识。“千万工程”的实践经验表明,因地制宜规划好、建设好、解决好、支撑好乡村学校建设,确保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学校 乡村教育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中央一号文件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人口 乡村建设 常住人口
下载PDF
中国情境下的乡村创业:一个研究框架的构建
5
作者 刘海建 李海燕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4,共13页
乡村创业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和实际切入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创造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不仅成为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还为我国乡村创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中乡村情境是与创业活动紧密交互且不可剥离... 乡村创业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和实际切入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创造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不仅成为一份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样本,还为我国乡村创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中乡村情境是与创业活动紧密交互且不可剥离的要素,是实践和理论的研究焦点。通过梳理全球乡村创业研究脉络发现,异质性情境决定了乡村创业研究的侧重点,使不同区域开展的研究呈现发展不平衡且碎片化的特征。为推进我国乡村创业研究的内生理论发展,通过紧扣乡村创业活动与情境的互动这一核心特征,在梳理多维情境中乡村创业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情境下开展乡村创业研究的综合框架。该框架遵循资源依赖理论的逻辑,通过审视乡村情境各维度蕴含的资源,分析乡村创业同情境之间的资源依赖程度,强调最契合动态嵌入模式的选择。在时间、空间双重维度中,该嵌入模式的动态特征决定了乡村创业实现路径会不断演化甚至有双元嵌入融合的可能。结论进一步厘清了乡村创业的理论边界,有助于我国乡村创业研究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发展,表明在学习“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所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时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当地乡村情境为核心,合理编排相适配的资源,选择恰当的嵌入模式以促进当地产业有序、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创业 乡村情境 资源依赖理论 内生理论 深度嵌入 广度嵌入
下载PDF
青年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表达与场景建构
6
作者 齐骥 陆梓欣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4,共10页
青年群体参与乡村旅游、融入乡村发展、介入乡村振兴,为打破乡村旅游“围城效应”困局,重塑“乡村性”创造了更多可能。以场景理论为依托,对37个青年集聚的超大、特大城市周边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研究,结合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 青年群体参与乡村旅游、融入乡村发展、介入乡村振兴,为打破乡村旅游“围城效应”困局,重塑“乡村性”创造了更多可能。以场景理论为依托,对37个青年集聚的超大、特大城市周边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研究,结合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剖析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表达及相关模式,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剖析青年群体再构“新乡村性”。青年群体正以扎根集聚与守望创新传承保育传统乡土内核、以现代理念与国际视野再构现代乡村新特性、以多元体验与在线“蜂鸣”重塑理想乡村新意象,日渐成为重构乡村性、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不可或缺的建设、体验与消费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 场景建构 青年 城市周边乡村地区
下载PDF
论旅游开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7
作者 傅才武 《旅游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8,共3页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近10年来乡村旅游开发的勃兴。在传统意义上,乡村旅游开发会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的正面效应,业已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公认。但随着近年来文旅融...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中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近10年来乡村旅游开发的勃兴。在传统意义上,乡村旅游开发会产生巨大的经济、生态、环境和文化建设的正面效应,业已得到学界和社会的公认。但随着近年来文旅融合的持续深化,乡村旅游开发作为一种具有综合价值的平台治理形式,似乎还没有得到学界的深入阐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开发 乡村振兴战略 文旅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 中国乡村建设 平台治理 正面效应 文化振兴
下载PDF
“村超”出圈:乡村文化振兴新力量
8
作者 周立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07,共4页
让更多基层群众投身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发挥乡村内生动力,启动在地化知识体系和文化传统。贵州榕江“村超”火爆现象表明,基于全球本土化和在地化视野,可以理解并尊重乡村的知识传统和文化传统,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 让更多基层群众投身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发挥乡村内生动力,启动在地化知识体系和文化传统。贵州榕江“村超”火爆现象表明,基于全球本土化和在地化视野,可以理解并尊重乡村的知识传统和文化传统,发挥基层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找到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因势利导精耕乡村体育土壤,发展乡村在地化体育,有助于推动新时代乡村体育文化长期繁荣,从而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 乡村体育 在地化 “村超”
下载PDF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内涵、推进逻辑与实现机制
9
作者 彭泽平 曾凡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1,共9页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为底基,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本载体,融入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以乡村教育优质均衡为目标,实现农业农村...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为底基,以乡村自然环境为基本载体,融入现代先进技术手段,以乡村教育优质均衡为目标,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教育现代化进程。要推动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需要直面我国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存在的实践目标不够明晰、主体治理亟需提质、助推乡村经济文化能力偏弱、对外交流与合作水平相对滞后、风险调适机制仍需完善的挑战,遵循保障农民教育基本权益的底线逻辑,根植中华农耕文明的历史逻辑,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以及扎根中国乡村大地办教育的实践逻辑。从动态目标设计、主体治理完善、经济文化重塑、合作交流拓展、行动协同规范五个层面推进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教育治理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源流耦合:乡村公共文化治理中合作生产的生成机制——基于乡村春晚的案例分析
10
作者 李少惠 袁硕 《治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3-91,158,共20页
“身有所栖”而“心无所寄”现象是乡村治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以需求回应性和农民主体性为特征的合作生产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模式。通过对乡村春晚案例的研究发现,乡村公共文化治理中合作生产的生成是由在特定时刻汇合在一起的多种... “身有所栖”而“心无所寄”现象是乡村治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以需求回应性和农民主体性为特征的合作生产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模式。通过对乡村春晚案例的研究发现,乡村公共文化治理中合作生产的生成是由在特定时刻汇合在一起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文化源流推动下文化之窗打开,通过文化源流、行政源流和乡土源流的两两局部耦合开启行政之窗和乡土之窗,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资源依赖关系,实现三者的全部耦合开启合作之窗,进而在领导注意力分配的驱动下生成。乡村公共文化合作生产生成机制为理解中国情境下的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公共文化治理 合作生产 生成机制 乡村春晚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及其推进机制
11
作者 武前波 何嘉莹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75-82,共8页
在国家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下,浙江省率先探索未来乡村建设路径,其本质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成果。作为浙江省共同富裕现代化创建单元之一,未来乡村重点围绕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大价值理念,对乡村九大场景建... 在国家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下,浙江省率先探索未来乡村建设路径,其本质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重要成果。作为浙江省共同富裕现代化创建单元之一,未来乡村重点围绕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大价值理念,对乡村九大场景建设营造提出具体要求,并集成共富乡村、美丽乡村、数字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于一体。在未来乡村建设实践层面,浙江省通过“地方探索—试点创建—建成提升—全面推广”的实施路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申报创建评价流程体系以及各个政府部门的职责作用,逐步形成“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乡村建设格局,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乡村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建设 浙江省
下载PDF
数字乡村政策扩散的内在逻辑及优化路径——基于浙江省德清县的案例分析
12
作者 卢智增 谭雪婷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3-69,共7页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战略在社会实践上的生动体现。政策扩散是政策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政策行动间相互影响,在时间、空间、路径上形成不同的政策扩散模式。浙江省德清县数字乡村政策扩散具有明显的政策...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乡村振兴战略在社会实践上的生动体现。政策扩散是政策科学领域的重要议题,政策行动间相互影响,在时间、空间、路径上形成不同的政策扩散模式。浙江省德清县数字乡村政策扩散具有明显的政策指导特征,呈现出鲜明的政策“试点—推广”特性。基于这些特征,数字乡村政策扩散的优化路径有:乡村数字资源整合利用,政策扩散环境优化,政策评估体系的健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政策扩散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下载PDF
银龄教师助力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13
作者 桑国元 温丽梅 《现代远距离教育》 2024年第1期89-96,共8页
银龄教师是对“老龄化”时代退休教师优势资源开发的结果表现,是助力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力量。银龄教师助力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具有补充、帮扶、优化等价值,能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水平发力,助推教育强... 银龄教师是对“老龄化”时代退休教师优势资源开发的结果表现,是助力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重要力量。银龄教师助力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具有补充、帮扶、优化等价值,能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水平发力,助推教育强国目标实现。当前由于相关政策实施处于经验积累阶段,银龄教师助力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面临供需匹配之困、动力激发之困、差异跨越之困、优势利用之困和成效保障之困,阻碍了预期成效实现。为突破困境,可从利用数字技术、提供服务支持保障、完善招募与培训体系、“输血”与“造血”并举、构建服务成效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实现推动供需侧无缝对接、合理调适主体矛盾的同时,充分发挥优势、持续维系帮扶成效,借助银龄教师之力打造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龄教师 乡村学校教育 乡村教师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下载PDF
西部地区推进乡村建设的现实困难与思路举措
14
作者 朱满德 程国强 《世界农业》 2024年第4期27-37,共11页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现阶段乡村建设的最大短板在西部地区,最大难点也在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乡村建设面临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健全、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任务重,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推进城乡...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现阶段乡村建设的最大短板在西部地区,最大难点也在西部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乡村建设面临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健全、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任务重,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难度高,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实现脱贫产业健康发展挑战多,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地域差异性、农民主体性和操作实效性重视不够,以及乡村要素持续外流和公共财力投入有限等一系列突出难题。今后一个时期,应遵循城乡发展规律和乡村建设规律,立足西部实际和农民现实需要,给予西部地区乡村建设特殊且有效的帮扶措施,学习应用“千万工程”经验,稳步提升西部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特色产业持续性、人居环境舒适度和农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夯实中国特色农业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建设 乡村基础设施 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乡村特色产业 农村人居环境
下载PDF
基于“资产为本”理论的脱贫乡村振兴规划研究——以四川省L村为例
15
作者 王立 邬铃莉 李平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3期20-27,35,共9页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引导众多资源禀赋普通的乡村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振兴发展,本文基于“资产为本”理论,以乡村内生资产为研究对象,将人力、物质、文化、组织四大类资产作为乡村发展的表征。针对资产发展,提出...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引导众多资源禀赋普通的乡村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振兴发展,本文基于“资产为本”理论,以乡村内生资产为研究对象,将人力、物质、文化、组织四大类资产作为乡村发展的表征。针对资产发展,提出了内驱外联、关系驱动、组织引领、共建共享的资产利用策略,以及增知人力、赋能组织、提质空间、凝聚文化的作用路径。结合四川省L村振兴规划实践,以上述方法为指导,通过资产利用推动L村实现五个“振兴”。研究结果对于大量同类型践行内生发展理念的脱贫乡村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脱贫乡村 乡村资产 资产为本 振兴规划 四川
下载PDF
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6
作者 周小李 谢涵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乡村定向师范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师教育研究的新对象。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研究主要集中于培养主体、培养定位、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培养效果五大板块。现有研究明确了系列理论问题:地方师范院校是培养乡村定向师范生的主要院校,乡村... 乡村定向师范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师教育研究的新对象。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研究主要集中于培养主体、培养定位、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培养效果五大板块。现有研究明确了系列理论问题:地方师范院校是培养乡村定向师范生的主要院校,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根本指向,“本土化培养”和“全科教师培养”是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的核心任务,等等。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研究还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如研究内容和理论深度需要拓展,研究方法不应限于理论思辨为主,应形成多学科研究范式等。未来研究应注重拓展研究内容、深化研究层次,强化实证研究取向、提倡研究方法多元化,确立多学科研究范式、开展多学科和多视角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定向师范生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 乡村教师研究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群众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娟 《新西部》 2024年第1期141-143,共3页
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鼓励乡村民众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加强组织和引导,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制定可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提升群众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乡村... 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鼓励乡村民众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加强组织和引导,建立健全乡村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制定可行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提升群众文化水平和文化素养。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建设乡村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拓展文化市场,鼓励文化创新和创业,培育文化消费群体,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文化繁荣。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从精神层面符合群众的需求被提上日程,而群众文化建设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目前,在农村环境之下,群众文化建设还存在一定问题。找出相应的问题,实行对策,无疑有利于抓住农村复兴机遇,促进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众文化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文化建设 乡村文化产业 群众文化的发展 乡村民众 实施方案
下载PDF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要坚持“三个紧密结合”
18
作者 毛平 张禧 《现代化农业》 2024年第5期52-55,共4页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建设数字乡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必须加强领导,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坚持与乡村产业振兴,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建设数字乡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必须加强领导,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坚持与乡村产业振兴,培育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紧密结合;与提升乡村数字治理能力,建设智慧绿色乡村紧密结合;与创新发展乡村数字文化,深化乡村数字普惠服务紧密结合,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整体带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字乡村 乡村建设 现代化
下载PDF
艺术赋能沿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构建策略
19
作者 刘娜 郑凯升 《新西部》 2024年第3期165-167,共3页
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已成为多领域的研究对象。艺术对沿黄一带乡村景观的赋能,从聚落的分布、形态、空间等美学构成要素的研究出发,通过分析沿黄乡村聚落自然与人文景观构成要素的美学艺术特征,挖掘艺术、... 在“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聚落景观已成为多领域的研究对象。艺术对沿黄一带乡村景观的赋能,从聚落的分布、形态、空间等美学构成要素的研究出发,通过分析沿黄乡村聚落自然与人文景观构成要素的美学艺术特征,挖掘艺术、空间、创意三者的相互关系,提出沿黄村落与黄河文化景观带共荣发展的景观建构策略,为乡村聚落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强化沿黄聚落景观文化价值、提升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景观 乡村景观 乡村振兴战略 美学艺术 地域文化 保护与发展 美学构成 景观建构
下载PDF
和美乡村建设下的乡村产业发展策略探索
20
作者 杨皓 王龙海 《江西农业》 2024年第4期155-157,共3页
和美乡村就是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就业环境的乡村,能够满足乡村居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因此,和美乡村的建设是建立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主要探索和美乡村建设下的乡村... 和美乡村就是具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就业环境的乡村,能够满足乡村居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追求.因此,和美乡村的建设是建立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主要探索和美乡村建设下的乡村产业发展策略,如利用乡村资源、引导企业转型、重构乡村空间、坚持绿色引领、坚持科技赋能、增加支持力度、培养新型人才、塑造品牌形象、推进产业改革等,从各方面努力提高乡村产业的发展质量,增加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为他们过上和美的生活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美乡村 乡村产业 绿色引领 乡村空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