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28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K19、HBME-1、CD56、BRAF V600E、FAM210B在甲状腺乳头状结构诊断中的应用
1
作者 潘献柱 周园琴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513-517,共5页
目的探讨CK19、HBME-1、CD56、BRAF V600E和FAM210B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结构诊断中的作用及FAM210B和BRAF V600E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20年9月××省第二人民医院PTC患者的病理标本... 目的探讨CK19、HBME-1、CD56、BRAF V600E和FAM210B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结构诊断中的作用及FAM210B和BRAF V600E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1月—2020年9月××省第二人民医院PTC患者的病理标本279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标本85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和甲状腺乳头状增生中CK19、HBME-1、CD56、BRAF V600E和FAM210B的表达情况,分析FAM210B和BRAF V600E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PT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56在PTC组织中表达率为10.03%,在甲状腺乳头状增生中表达率为94.12%;CK19、HBME-1、BRAF V600E、FAM210B在PTC组织中的阳性率均高于甲状腺乳头状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AM210B表达与年龄、肿块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相关性,BRAF V600E表达与性别、年龄、肿块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K19、HBME-1、FAM210B、BRAF V600E联合CD56标记有助于PT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检测FAM210B和BRAF V600E有助于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对指导治疗和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 乳头状增生 CK19 HBME-1 CD56 BRAF V600E FAM210B
下载PDF
乳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2
作者 叶欣 黄建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814-819,共6页
目的分析乳腺乳头状癌各亚型的临床病理学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手术切除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乳头状癌的82例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导管内乳头状癌(pDCIS)组23例,包裹性... 目的分析乳腺乳头状癌各亚型的临床病理学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手术切除治疗及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乳头状癌的82例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导管内乳头状癌(pDCIS)组23例,包裹性乳头状癌(EPC)组10例,实性乳头状癌(SPC)组13例,浸润性乳头状癌组24例,乳头状癌伴其他成分(混合型)组12例,对各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SPC组及pDCIS组多表现为乳头溢液或溢血(P=0.013),EPC组在超声下典型特征是囊实性界清肿块(P=0.002),SPC组增强MRI下多呈区域强化(P=0.012),乳腺乳头状癌易被乳腺X线检查漏诊。结论超声联合增强MRI有助于乳腺乳头状癌检出和亚型鉴别。囊实性肿块是EPC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提高对不同亚型的认识有助于临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乳头状 临床病理特征 影像学特征 包裹性乳头状
下载PDF
基于超声造影特征构建列线图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风险
3
作者 丁姣姣 韩伟 +1 位作者 高军喜 宋涛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39-45,50,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患者临床资料、结节超声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特征建立预测颈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为合理规范的... 目的通过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患者临床资料、结节超声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特征建立预测颈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风险的列线图模型,为合理规范的临床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404个结节临床资料,应用随机函数按照7∶3分为建模组(n=282)与验证组(n=122)。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TMC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构建列线图,以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诊断效能,应用验证组数据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构建模型显示结节边缘、声晕、多灶性、包膜下生长或侵犯包膜、消退模式是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建模组AUC为0.747(0.690~0.804),最佳cut-off值为0.430,灵敏度0.65,特异度0.73;验证组AUC为0.778(0.697~0.860),最佳cut-off值为0.419,灵敏度0.64,特异度0.8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可个体化预测PTMC颈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超声和超声造影特征有助于指导高风险人群的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线图 腺微小乳头状 淋巴结转移 超声造影
下载PDF
CircRNA_000121在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表达
4
作者 白超 杨雯雯 +3 位作者 祁光伟 杨柳雨 罗军 刘涛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329-333,共5页
目的 研究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中circRNA_000121表达情况。方法 以2022年1-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甲状腺外科住院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PTMC伴有颈部... 目的 研究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PTMC)中circRNA_000121表达情况。方法 以2022年1-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甲状腺外科住院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PTMC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央区)[PTMC(L)组]患者30例,PTMC不伴有淋巴结转移(PTMC组)患者30例。收集所有患者术前外周血标本、术中甲状腺癌组织及一般资料。通过qRT-PCR检测2组患者血液和组织标本circRNA_000121、miR-146b-3p和MMP2的表达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ircRNA_000121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否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circRNA-000121与miR-146b-3p、miR-146b-3p与MMP2在PTMC外周血标本、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qRT-PCR结果显示,与PTMC组患者比较,PTMC(L)组患者的外周血和组织标本中circRNA_000121、MMP2呈高表达,miRNA-146b-3p呈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ROC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曲线下面积(AUC)为0.964,置信区间(95%CI)0.915~1.000,灵敏度0.933,特异度1.000;组织标本AUC为0.943,置信区间(95%CI)0.874~1.000,灵敏度0.900,特异度0.967。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rcRNA_000121、miRNA-146b-3p、MMP2在外周血和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rcRNA_000121在PTMC(L)患者甲状腺癌组织标本中呈高表达,与外周血表达一致,circRNA_000121在PTMC发生淋巴结转移预测方面有一定作用,其有望成为PTM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生物学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微小乳头状 淋巴结转移 circRNA_000121
下载PDF
miR-146a介导下的IGSF1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的调控机制
5
作者 龚烨 程超 王慧琴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6-13,共8页
目的探讨miR-146a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细胞侵袭转移的调控作用及内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细胞活性检测试剂(CCK-8)检测TPC-1细胞活性及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TPC-1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 目的探讨miR-146a对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细胞侵袭转移的调控作用及内在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细胞活性检测试剂(CCK-8)检测TPC-1细胞活性及凋亡情况;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TPC-1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1(Immunoglobulin super family member1,IGSF1)、miR-146a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IGSF1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β-连环蛋白(β-catenin)与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基因检测IGSF1和miR-146a交互作用。结果细胞增殖活性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100.00±0.00)%比较,miR-146a mimics组TPC-1细胞增殖活性(84.77±3.71)%显著降低(P<0.05);而miR-146a inhibitor组TPC-1细胞增殖活性(119.20±5.81)%显著升高(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6.37±0.27)%比较,miR-146a mimics组TPC-1细胞凋亡率(20.33±1.26)%显著增加,而miR-146a inhibitor组TPC-1细胞凋亡率(3.35±0.93)%显著降低(F=217.1,P<0.05)。Transwell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比较,miR-146a mimics组在24 h和48 h的相对迁移距离、侵袭细胞数显著降低(P<0.05),而miR-146a inhibitor组在24 h和48 h的相对迁移距离、侵袭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与Control组比较,miR-146a mimics组miR-146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IGSF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miR-146a inhibitor组miR-146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IGSF1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Control组(0.92±0.09)比较,miR-146a mimics组β-catenin(0.54±0.08)和OPN(0.30±0.09)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而miR-146a inhibitor组β-catenin(1.26±0.07)和OPN(1.07±0.13)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R-146a mimics组野生型(0.64±0.11)与miR-146a mimics NC组野生型(1.16±0.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R-146a可交互作用IGSF1,调控OPN及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 MIRNA 侵袭 机制研究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6
作者 刘文清 王亚军 +2 位作者 蔡伟 王晓辉 高巍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分为单纯组(n=10)和混合组(n=45),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例患者平均年龄(57.6±12.4)岁,平均肿瘤大小2.0(1.5,3.6)cm,54例(98.2%)患者的免疫组化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均为阳性,49例(89.1%)患者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阴性。28例(50.9%)存在腋窝转移。25例(45.5%)存在脉管癌栓。与混合组相比,单纯组患者年龄更高[(60.3±17.5)岁比(57.0±11.1)岁],淋巴结转移总数更多[2.0(1.3,3.5)个比1.8(1.5,4.1)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患者镜下肿瘤细胞呈“桑葚状”细胞团结构,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染色呈“极性倒置”特点。结论 IMPC患者淋巴结受累率较高,对于病理结果为IMPC的患者,应严格腋窝评估和清扫,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浸润性微乳头状 免疫组化 病理特征
原文传递
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临床研究
7
作者 王家宝 赵舸 +2 位作者 马昕 梁银波 侯春梅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249-1254,共6页
目的:探讨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I)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危险因素研究,为PTCI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6月至2023年0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的5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 目的:探讨峡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I)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危险因素研究,为PTCI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6月至2023年06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普外科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的5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位置分为PTCI组(n=62例)和单侧腺叶PTC组(n=476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分析PTCI和单侧腺叶PTC患者的一般资料;进一步通过χ^(2)检验分析PTCI和单侧腺叶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I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利用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肿瘤大小在PTCI患者中的双侧中央区淋巴结(bilateral central lymph nodes,BCLN)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中,PTCI组和单侧腺叶PTC组相比,在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包膜侵犯、多灶性方面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BCLN清扫术中,PTCI组患者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单侧腺叶PT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腺叶PTC组患者单侧中央区高于PT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峡部肿瘤大小为PTCI患者BC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采用ROC分析PTCI肿瘤大小对BCLN转移的预测价值,AUC为0.807(95%CI:0.670~0.944,P<0.05),最佳临界值(Cut-off值)为0.65 cm,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5%和65%。结论:PTCI患者的肿瘤较小、淋巴结转移率高、包膜侵犯率高、多灶性更常见,且更易出现BCLN转移;PTCI肿瘤大小是BC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TCI癌灶≥0.65 cm时,可预测BCLN转移,应行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 峡部甲乳头状 包膜侵犯 双侧中央区淋巴结 肿瘤大小
下载PDF
桥本甲状腺炎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血清代谢特征的影响分析
8
作者 安艳华 冯伟 +4 位作者 魏云 马炳辰 朱潇潇 吴薇 曹秋梅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3期319-323,共5页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HT-PTC)的血清代谢特征。方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治疗的3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对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分为PTC组(2... 目的探讨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HT-PTC)的血清代谢特征。方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治疗的3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对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分为PTC组(21例)和HT-PTC组(16例),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且性别、年龄匹配的22名正常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基于平衡色谱-质谱系统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分析三组的血清代谢指纹谱,筛选出PTC组和HT-PTC组特异的血清差异代谢物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TC组和HT-PTC组分别存在241种和300种血清差异代谢物,通过KEGG数据库分别富集到36条和45条不同的代谢通路。富集到的代谢通路涉及的差异代谢物为前列腺素E2、雄激素类、5’腺嘌呤核苷酸、褪黑激素等。结论HT-PTC患者与PTC患者富集到的代谢通路涉及的血清差异代谢物主要为前列腺素E2、雄激素类、5’腺嘌呤核苷酸、褪黑激素等。HT-PTC具有特异性的代谢通路,在与PTC共同具有的代谢通路中,HT-PTC还存在独特的血清代谢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 桥本甲腺炎 血清代谢组学
下载PDF
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血清代谢组学特征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9
作者 薄少军 贾晨晖 +3 位作者 王田田 李清艳 徐唯哲 徐先发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2期85-91,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T1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的代谢组学特征,以及代谢产物与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民航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甲状腺切除术的60例T1级PTC患者和30... 目的对比分析T1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的代谢组学特征,以及代谢产物与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2月于民航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甲状腺切除术的60例T1级PTC患者和30例NG患者的血清样本。根据有无淋巴结转移,将PTC组分为有淋巴结转移(N+组)和无淋巴结转移(N-组)。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Q-Exactive-MS)联用平台,分别对N+组与N-组、PTC组与NG组的血清代谢物进行对比分析,使用SIMCA-P 14.1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并进行建模,结合FDR校正的Mann-Whitney-Wilcoxon检验结果和代谢物在进行对比的两组中的差异倍数等来筛选潜在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并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联合诊断模型。结果N+组和N-组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代谢物。PTC患者与NG患者之间有7个差异性代谢物,相关的5条代谢通路分别为磷酸戊糖途径、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糖酵解/糖异生、果糖和甘露糖代谢和脂肪酸生物合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0.9的差异性代谢物为D-甘油醛3-磷酸,另有N-十一烷酰基甘氨酸、尿酸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葡萄糖醛酸三种代谢物的AUC>0.8。结论PTC与NG患者主要在糖代谢和脂质代谢上有区别,D-甘油醛3-磷酸可以在N-十一烷酰基甘氨酸、尿酸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葡萄糖醛酸的辅助下,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区分PTC与NG患者。同时,N+组和N-组的对比中未发现明显差异血清代谢物,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不会对T1级PTC患者的血清代谢物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肿瘤 腺肿 结节性 乳头状 血清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甲状腺木乃伊结节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表现分析
10
作者 张丽丽 谭小蕖 +2 位作者 温泉 刘玉江 钱林学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4年第6期641-644,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木乃伊结节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超声表现,以期更准确地诊断甲状腺木乃伊结节,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甲状腺穿刺活检或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7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具有可疑超... 目的探讨甲状腺木乃伊结节和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超声表现,以期更准确地诊断甲状腺木乃伊结节,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甲状腺穿刺活检或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7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具有可疑超声征象的甲状腺结节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甲状腺细针抽吸活检证实为甲状腺木乃伊结节40例,PTC 40例,分别作为木乃伊结节组、PTC组。对两组患者结节的二维超声特征(包括大小、回声、形态、边界、钙化、黑白双层晕环征、血流信号等)及其超声造影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木乃伊结节组结节的边界清晰、形态规则、无钙化、有黑白双层晕环征超声特征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7.5%、60.0%、55.0%、37.5%,均高于PTC组(25.0%、22.5%、1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纵横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结节回声构成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木乃伊结节和PTC均更容易表现为低回声。而在血流方面比较,木乃伊结节更多表现为周边和内部无血流信号,两组间在血流分布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木乃伊结节组与PTC组患者行超声造影,两组间造影特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木乃伊结节多表现为整体无增强,而PTC多表现为低或等增强。结论PTC更容易出现点样钙化、边界模糊,而黑白双层晕环征易出现在甲状腺木乃伊结节中,结节内部无血流,超声造影无增强等超声特征,将有助于提高甲状腺木乃伊结节的诊断,从而避免过度诊断及不必要的穿刺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 木乃伊结节 黑白双层晕环征
下载PDF
77基因联合检测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基因变异
11
作者 宁艳丽 黄中柯 +1 位作者 杜凡 楼岑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 通过77基因联合检测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常见基因变异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自愿接受77基因联合检测且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 目的 通过77基因联合检测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常见基因变异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自愿接受77基因联合检测且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与随访资料的215例患者的临床与病理信息、基因检测结果和初始复发风险分层结果。所有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基因变异分为有基因变异组(n=186)和无基因变异组(n=29)。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χ^(2)检验比较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基因变异的危险因素。结果 21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男性65例(30.2%),女性150例(69.8%);年龄13~85岁,(43.2±12.7)岁。所有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共检出27种基因变异,基因变异率为85.6%。其中单核苷酸突变(single-nucleotide variant,SNV)/插入和缺失突变(insertion or deletion,Indel)172例(80.0%),基因融合7例(3.3%),SNV/Indel伴基因融合5例(2.3%);BRAF基因变异最多见,变异率为78.1%。有基因变异组和无基因变异组仅在病灶最大径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65,P=0.02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基因变异的因素为是否伴发良性甲状腺疾病(χ^(2)=5.311,P=0.021)。伴发良性甲状腺疾病患者更易出现基因变异。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存在较高的基因变异率,以SNV/Indel多见,其中BRAF基因变异率为78.1%。是否伴发良性甲状腺疾病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基因变异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 基因变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7及白细胞介素1β在成人喉乳头状瘤疾病进展中的相关性研究
12
作者 郭伟 尹高菲 +2 位作者 李暖 张洋 黄志刚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3期137-140,共4页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IL-1β与成人喉乳头状瘤疾病进展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状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手术治疗的... 目的探究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及IL-1β与成人喉乳头状瘤疾病进展及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状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手术治疗的成人喉乳头状瘤患者的组织样本,将患者分为乳头状瘤组和疾病进展组。对样本行RNA原位杂交判断HPV分型,免疫荧光检测IL-17及IL-1β表达,分析其表达的组间差异及与HPV高危亚型的相关性。结果乳头状瘤组及疾病进展组间IL-17及IL-1β免疫荧光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疾病进展组中IL-17及IL-1β阳性率显著升高(t=5.460,P<0.001;t=10.030,P<0.001)。HPV高危亚型与IL-17及IL-1β表达相关,HPV高危型患者中IL-17及IL-1β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其中,IL-17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54,P=0.0004)。结论IL-17及IL-1β与成人喉乳头状瘤疾病进展及HPV高危型感染状态有着密切相关性,HPV高危型加剧组织局部IL-17及IL-1β聚集,造成局部免疫微环境改变,进而引发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乳头状 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1Β
下载PDF
BRAFV^(600E)突变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吴宪吉 肖思齐 +3 位作者 沈珂羽 于炆希 段成铖 张广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4年第2期219-223,共5页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发病率已居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7位[1]。甲状腺癌主要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4种类型,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发病率已居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7位[1]。甲状腺癌主要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髓样癌及未分化癌4种类型,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的发生率在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中居于首位。在众多甲状腺癌相关的基因中,BRAF基因突变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突变位点,BRAFV600E突变率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中约为16%~56%,在PTC中约为23%~8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 腺微小乳头状 未分化癌 癌症中心 滤泡 髓样癌 临床病理特征 内分泌系统
下载PDF
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指南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C-TIRADS与ATA指南比较
14
作者 吴秀艳 蔡雪珍 +1 位作者 刘舜辉 田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1,共8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C-TIRADS)和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1年5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甲状腺结节术后且有明确病理结果的259例患者(...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C-TIRADS)和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指南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2021年5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甲状腺结节术后且有明确病理结果的259例患者(339个结节),分为甲状腺良性结节组150例(210个结节)和PTC组109例(129个结节),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和结节声像图特征,分别用两种指南对结节进行分类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两种指南对PTC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恶性声像图特征中,实性、边缘模糊/不规则或甲状腺外侵犯、垂直位、低或极低回声、微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7、132.71、103.82、4.58、137.93,P均<0.05),以PTC组多见;与C-TIRADS不同,ATA指南对61个结节(61/339,17.99%)分类不明确;C-TIRADS和ATA指南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2(0.924~0.972)、0.942(0.911~0.9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43,P=0.346);两者的最佳截断值为4b类和高度可疑,C-TIRADS的敏感度最高[0.930(120/129)比0.822(106/129)],ATA指南的特异度最高[0.857(180/210)比0.943(198/2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9、8.57,P均<0.01),两组准确度[0.885(300/339)比0.897(300/3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622)。结论C-TIRADS和ATA指南对PTC均有很高的诊断效能,但C-TIRADS适用于所有甲状腺结节的声像图表现,且受超声医师临床经验影响小,更易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癌 乳头状 腺结节 超声检查 恶性风险 指南
下载PDF
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特点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季振华 蒋斌 +2 位作者 陈卫贤 戴文成 张钦鑫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07-111,共5页
目的分析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科收治的首次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共743例,男性152例作为研究组,女性59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 目的分析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2月我科收治的首次手术治疗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共743例,男性152例作为研究组,女性59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方法分析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多灶性、肿瘤分布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组患者肿瘤包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mm、多灶、双侧分布、有包膜侵犯为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5 mm、包膜侵犯为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相对于女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更易出现包膜侵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更高。临床对于肿瘤最大径>5 mm、有包膜侵犯的男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要尤为重视中央区淋巴结的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腺微小乳头状 中央区淋巴结 转移
下载PDF
改良无充气经单侧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析
16
作者 何高飞 姜金汐 +3 位作者 褚俊杰 李建波 陆晓筱 章德广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6,共7页
目的探讨改良无充气经单侧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头颈外科接受改良无充气经单侧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的82例甲... 目的探讨改良无充气经单侧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头颈外科接受改良无充气经单侧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全切除术的8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最大直径为(6.6±5.4)mm,平均手术时间(156.5±32.7)min,清扫的中央区淋巴结数目为(12±6.4)枚,术后住院时间为(3.3±1.2)d。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暂时性声音嘶哑6例,均在术后1月恢复正常,术后出血1例。无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切口感染发生。随访过程中无肿瘤局部残留或复发。结论在合理选择病例的前提下改良无充气经单侧锁骨下入路腔镜下行甲状腺全切除手术安全可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彻底,颈前区功能保护好,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镜 乳头状 经锁骨下入路 腺全切术
下载PDF
单侧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因素的临床分析
17
作者 马艳飞 石铁锋 《实用肿瘤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66-170,共5页
目的 探讨单侧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收治的458例单侧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数据。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部中央区... 目的 探讨单侧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收治的458例单侧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数据。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部中央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肿瘤直径和、腺体外侵袭和桥本氏甲状腺炎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在肿瘤最大直径、肿瘤直径和以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分析表明,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肿瘤直径和以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单侧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和以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微小乳头状 单侧 多灶性 淋巴结转移 预测因素
下载PDF
miR-14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及其对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预测价值
18
作者 吴翠翠 张雪琦 吴志坚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6-789,共4页
目的分析微小RNA(miR)-14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4例经病理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后留取部分癌组织和距癌组织边缘3 cm处的癌旁组织,采用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目的分析微小RNA(miR)-145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4例经病理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后留取部分癌组织和距癌组织边缘3 cm处的癌旁组织,采用逆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甲状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145的表达水平,对比PTC及其癌旁组织中miR-145的相对表达量。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资料,分析PTC患者甲状腺癌组织miR-145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癌组织中miR-145表达水平不同的PTC患者预后生存情况并分析miR-145是否为影响PT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PTC组织中miR-145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01);miR-145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P<0.01);miR-145低表达患者与高表达患者相比预后较差,具有显著差异(P<0.05)。miR-145高表达和低表达患者5年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越大、病理分级越高、分期越晚、有淋巴结转移及miR-145低表达时,患者5年生存率越低(P<0.05,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ICC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及miR-145低表达均为PT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PTC组织中miR-145呈低表达,可能与PTC的发生、发展相关,miR-145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miR-145低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因此miR-145可作为判断PTC患者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或应用于预后评估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145 乳头状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微波消融术后疗效评估的影响因素分析
19
作者 邓伟 张英霞 +1 位作者 闫诺 李昊昌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02-305,354,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疗效及结节体积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行微波消融治疗的低危PTMC患者63例,于术后1 d和1、3、6、12个月进行随访,对临床疗效及结节体积进行观察;根据结节吸收情况分为结...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疗效及结节体积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行微波消融治疗的低危PTMC患者63例,于术后1 d和1、3、6、12个月进行随访,对临床疗效及结节体积进行观察;根据结节吸收情况分为结节消失组(19例)与结节未消失组(43例),分析影响结节体积的相关因素。结果:63例均一次性完全消融成功,1例因颈部淋巴结转移转行外科手术。术后疼痛1例、出血2例、声音改变1例,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无其他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微波消融后结节体积短时间内急剧增大,术后6个月时结节体积恢复至术前水平,19例结节术后12个月完全吸收,其中4例发生在术后6个月。2组在有无微小钙化灶、与最近被膜的距离、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分类、术后1 d结节体积、消融时间、消融热量及性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年龄、术前结节体积、单位体积能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低危PTMC的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年轻患者、小病灶及单位体积能量高的患者微波消融术后结节吸收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 腺微小乳头状 临床疗效 吸收率
下载PDF
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20
作者 许增祥 卢林明 +3 位作者 周珏 顾倩 胡孟晗 谢闵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6-31,共6页
目的探讨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市两所三甲医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治疗患者850例临床资料,其中具有IMPC成分的58例作为IMPC组,随机选取不含IMPC的79例腺癌患者作... 目的探讨胃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本市两所三甲医院收治的胃癌手术治疗患者850例临床资料,其中具有IMPC成分的58例作为IMPC组,随机选取不含IMPC的79例腺癌患者作为对照组(非IMPC组);同时根据微乳头状癌成分比例将IMPC组分为<10%、10%~29%、30%~49%和50%以上四个组别。观察IMPC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IMPC组和非IMPC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方面的差异,进而分析不同微乳头状癌成分占比对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的差异。结果胃腺癌病例中IMPC检出率为6.82%(58/850),其中占比<10%者7例、10%~29%者20例、30%~49%者23例和50%以上者8例。典型IMPC癌细胞呈翻转性生长模式,排列呈实性小巢团状或中空小管状,无纤维脉管轴心,周围有宽窄不等的空白间隙;免疫组化标记MUC1、EMA和E-cadherin等可证实。在组织学类型、脉管侵犯、T分期、N分期、M分期比较项中,IMPC组和非IMPC组患者统计学上具有差异(P<0.05);不同微乳头占比组别在上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700)。胃切除术后IMPC组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非IMPC组患者分别为56.9%和88.6%,两组间3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01)。此外,IMPC患者不同组别(<10%组、10%~29%组、30%~49%组和≥50%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0%、47.8%和25%,微乳头成分对胃癌患者预后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因此,微乳头成分超过30%,患者生存率明显下降。结论IMPC属于较高恶性程度和侵袭性腺癌亚型,通过观察其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特征及比较与临床病理学特征、预后关系,特别是确定微乳头成分阈值30%,可指导临床病理诊断和患者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浸润性微乳头状 临床病理学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