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43篇文章
< 1 2 19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穴位按摩促进乳汁分泌的选穴规律
1
作者 王丽娜 史雅儒 +3 位作者 王月英 葛芳 刘瑞 黄雯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1期176-182,共7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穴位按摩促进乳汁分泌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从建库至2024年8月关于穴位按摩促进...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穴位按摩促进乳汁分泌的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从建库至2024年8月关于穴位按摩促进乳汁分泌的文献,采用Excel 2016建立穴位处方数据库,并进行使用频次、归经、部位、特定穴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对腧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6.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622篇,提取腧穴组方701条,涉及腧穴62个,总频次4406,使用频次前3位的腧穴为乳根、膻中、少泽。常用经络为足阳明胃经、任脉、手太阳小肠经,特定穴以交会穴与募穴为主,且多选用胸部腧穴。关联规则分析显示,乳根-膻中的相关性最高;聚类分析显示,得到3类有效聚类组合。结论穴位按摩促进乳汁分泌重视腧穴的近治作用,配合辨证取穴,形成以“补化源而兼通利”为治则的配伍规律,核心穴组为乳根-膻中-少泽-合谷-乳中-中府,可为临床选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按摩 腧穴 数据挖掘 乳汁分泌
下载PDF
产后早期康复护理方案治疗产妇的盆底功能恢复、乳汁分泌和抑郁发生率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高自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001-005,共5页
了解术后早期的康复治疗对患者术后盆底功能恢复、乳汁分泌、抑郁发生率及生存品质的改善。方法 本研究以本院于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住院的84名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42人。治疗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 了解术后早期的康复治疗对患者术后盆底功能恢复、乳汁分泌、抑郁发生率及生存品质的改善。方法 本研究以本院于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住院的84名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两组42人。治疗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产后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产后恢复情况,产后恢复情况,产后抑郁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结果 产后6周时,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PFDI-20)评分为(52.63±10.5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8.29±1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91,P<0.05);观察组乳汁分泌量为(112.82±13.65)mL/d,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4±11.32)m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06,P<0.05);观察组抑郁发生率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5,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78.62±10.5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45±9.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1,P<0.05)。结论 在产后的早期康复治疗中,可以明显地提高母亲的盆底机能,增加母乳的产量,减少抑郁症的发病率,从而使患者的生存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早期康复 盆底功能 乳汁分泌 产后抑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产后早期进行乳房护理在乳房乳汁淤积预防中的整体效果研究
3
作者 张小菊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5年第1期183-186,共4页
观察产后早期进行乳房护理在乳房乳汁淤积预防中的整体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3月~2023年12月本院进行分娩的80例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行不同护理方法。结果 研究组产后第1d、产后第2d、产后第3d乳汁淤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 观察产后早期进行乳房护理在乳房乳汁淤积预防中的整体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3月~2023年12月本院进行分娩的80例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行不同护理方法。结果 研究组产后第1d、产后第2d、产后第3d乳汁淤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无痛率高于参照组,中度和重度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后早期进行乳房护理,可有效预防乳汁淤积,同时还有助于减轻疼痛,提高产妇产后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乳房护理 乳汁淤积 效果
原文传递
热敏灸联合中医手法按摩在产后乳汁过少中的应用价值及对产妇补授乳量的影响
4
作者 叶莉 郑慧玲 夏小兰 《中国当代医药》 2025年第9期100-103,共4页
目的探讨热敏灸联合中医手法按摩治疗产后乳汁过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4年7月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8例产后乳汁过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进行中医手法按摩治疗,... 目的探讨热敏灸联合中医手法按摩治疗产后乳汁过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4年7月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8例产后乳汁过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进行中医手法按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热敏灸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周,随访至产后42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泌乳量评分、泌乳始动时间,同时评估治疗前后的泌乳量、补授乳量、催乳素、孕酮(P)、雌二醇(E2)水平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泌乳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泌乳始动时间短于对照组,泌乳量高于对照组,补授乳量低于对照组,催乳素高于对照组,P、E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热敏灸联合中医手法按摩治疗产后乳汁过少能够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敏灸 中医手法按摩 产后乳汁过少 泌乳量 激素水平
下载PDF
节段式乳房按摩联合按摩仪对产妇产后乳汁分泌、乳房胀痛及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
5
作者 张茜 王真真 程相红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6期1112-1115,共4页
目的探讨给予产后产妇节段式乳房按摩(SBM)联合乳房按摩仪的治疗方案所产生的临床效果,包括对产后乳汁分泌、乳房胀痛和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于2023年1—12月收治的98例产妇为样本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 目的探讨给予产后产妇节段式乳房按摩(SBM)联合乳房按摩仪的治疗方案所产生的临床效果,包括对产后乳汁分泌、乳房胀痛和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于2023年1—12月收治的98例产妇为样本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为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SBM,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乳房按摩仪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产妇干预前和干预后不同时间(1、2、3 d)的乳汁分泌情况、催乳素水平和乳房胀痛情况(VAS),对比两组产妇的乳房恢复情况(乳瘀斑块消失时间、乳房硬结消退时间和泌乳始动时间)和母乳喂养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干预后的乳汁分泌量与催乳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干预后的VAS分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乳房硬结消退时间和乳瘀斑块消失时间更短(P<0.05);观察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BM联合按摩仪可改善产妇产后的乳汁分泌情况,表现为乳汁分泌量和催乳素量持续提升,泌乳始动时间缩短,亦可改善产妇乳房胀痛情况,加速乳房硬结和斑块消退,并可提升母乳喂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段式乳房按摩 按摩仪 产妇 产后 乳汁分泌 乳房胀痛 母乳喂养成功率
下载PDF
产妇产后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对其胀痛感和乳汁分泌量的影响
6
作者 郭焕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58-161,共4页
探究产妇产后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对其胀痛感和乳汁分泌量的作用。方法 择产妇100例(2023.1~2024.6)进行研究,并分组,n=5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后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干预,并将两组产妇乳汁量、血清泌乳素含量、乳房疼痛程度以及自我效... 探究产妇产后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对其胀痛感和乳汁分泌量的作用。方法 择产妇100例(2023.1~2024.6)进行研究,并分组,n=5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产后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干预,并将两组产妇乳汁量、血清泌乳素含量、乳房疼痛程度以及自我效能感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护理前两组产妇状况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乳汁量更多,血清泌乳素含量及自我效能感更高,且乳房疼痛程度更低(p<0.05)。结论 给予产妇产后早期定时乳房护理,可有效提高产妇乳汁量,并使其血清泌乳素含量得到明显提升,同时还有利于缓解患者乳房疼痛程度,提高产妇产后身心舒适度,使得产妇产后自我效能感明显改善,对增强其自护能力及意识,避免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产后早期定时乳房护理 胀痛感 乳汁分泌量 血清泌乳素含量 自我效能感
下载PDF
养血祛瘀温经汤联合缩宫素促进产后子宫复旧及乳汁分泌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陆洁 钱菁菁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5年第2期371-373,共3页
子宫复旧是指女性在分娩后,子宫逐渐恢复到未孕状态的过程,通常需要6 周左右的时间[1],包括子宫体的复原、子宫颈的复原和子宫内膜的复原三个方面[2]。产后6 周子宫仍未能恢复到非孕状态即为产后子宫复旧不良[3],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因... 子宫复旧是指女性在分娩后,子宫逐渐恢复到未孕状态的过程,通常需要6 周左右的时间[1],包括子宫体的复原、子宫颈的复原和子宫内膜的复原三个方面[2]。产后6 周子宫仍未能恢复到非孕状态即为产后子宫复旧不良[3],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通常由子宫收缩乏力等原因导致,如防治不当,可导致失血性休克、产褥期感染,并可能导致继发性不孕、月经不调等远期并发症[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性休克 子宫收缩乏力 产褥期感染 继发性不孕 温经汤 乳汁分泌 子宫复旧 缩宫素
下载PDF
乳汁菌群对6月龄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初探
8
作者 马光宇 罗慧娟 +1 位作者 汤小湄 肖小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30,共10页
目的: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初步探讨有菌乳汁对产后6月龄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例产妇及其婴儿,收集产妇产后6月乳汁及其6月龄婴儿粪便标本,根据产后6月乳汁有无菌群,将乳汁分为乳汁无菌组和乳汁有菌组,比较无菌乳汁... 目的: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初步探讨有菌乳汁对产后6月龄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例产妇及其婴儿,收集产妇产后6月乳汁及其6月龄婴儿粪便标本,根据产后6月乳汁有无菌群,将乳汁分为乳汁无菌组和乳汁有菌组,比较无菌乳汁和有菌乳汁喂养6月龄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物种差异。结果:收集的12例产后6月乳汁样本中,7例乳汁样本中检测出菌群,乳汁样本中菌群检出率58.33%。有菌乳汁喂养的6月龄婴儿肠道菌群与无菌乳汁喂养6月龄婴儿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有菌乳汁喂养的6月龄婴儿肠道中无害芽孢梭菌、未分类丹毒丝菌科、丹毒丝菌纲、丹毒丝菌目、丹毒丝菌科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无菌乳汁喂养6月龄婴儿(P<0.05),无菌乳汁喂养婴儿肠道中乳酸菌科、乳酸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有菌乳汁喂养的婴儿(P<0.05)。结论:产后6月乳汁中可无菌群的存在,乳汁菌群的有无虽不能改变6月龄婴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但可改变6月龄婴儿肠道菌群的菌群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汁 乳汁菌群 母乳喂养 婴儿 肠道菌群
下载PDF
回授法健康教育模式对初产妇产后营养摄入、乳汁分泌及哺乳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春香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4年第2期64-67,共4页
目的探讨回授法健康教育模式对初产妇产后营养摄入、乳汁分泌及哺乳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本院进行分娩的100例初产妇,使用信封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回授法健康教育,... 目的探讨回授法健康教育模式对初产妇产后营养摄入、乳汁分泌及哺乳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在本院进行分娩的100例初产妇,使用信封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50)与观察组(n=50)。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回授法健康教育,于入院当天、分娩4周后评估两组初产妇的母乳喂养自信心,记录两组初产妇的泌乳开始时间、泌乳充足时间,并于分娩4周后评估两组初产妇的营养摄入状况、泌乳充足状况及喂养状况。结果入院当天,两组初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BSES-SF)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4周后,观察组初产妇的BSES-SF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初产妇的泌乳开始时间与泌乳充足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其营养成分摄入量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初产妇的母乳充足率高于对照组,母乳不足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初产妇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人工喂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初产妇围生期,运用回授法健康教育模式对初产妇进行干预,有助于促进其在产后摄入营养,改善其乳汁分泌状况,增加其乳汁分泌量,改变其哺乳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授法健康教育模式 初产妇 围生期 产后营养摄入 乳汁分泌 哺乳行为
下载PDF
不同来源乳汁外泌体蛋白质及其磷酸化修饰差异分析
10
作者 刘昌梅 胡一帆 +3 位作者 陈文彦 刘丹 施杰 杨刚龙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697-1710,共14页
目的外泌体是一种由不同类型细胞分泌到胞外的囊泡结构,其粒径范围在30~150 nm,广泛存在于血液、尿液、乳汁等多种生物流体。由于外泌体内部含核酸、脂质、蛋白质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因此被认为是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和药物载体。乳汁来源... 目的外泌体是一种由不同类型细胞分泌到胞外的囊泡结构,其粒径范围在30~150 nm,广泛存在于血液、尿液、乳汁等多种生物流体。由于外泌体内部含核酸、脂质、蛋白质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因此被认为是潜在的生物标记物和药物载体。乳汁来源的外泌体获取成本低、生物相容性高且免疫原性低,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等领域以治疗相关疾病。目前对于乳汁外泌体磷酸化的研究尚未报道。本文旨在对不同来源乳汁外泌体进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以期寻找其中具有特殊功能的通路与蛋白质,为探索寻找更加丰富多样的疾病治疗手段提供思路。方法利用多肽和磷酸化多肽富集技术,分离牛乳、猪乳、羊乳来源外泌体与乳清中样品进行全蛋白质组学与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并结合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不同来源乳汁外泌体蛋白质信号通路相关信息。结果从上述3种不同物种乳汁外泌体中鉴定到4191种蛋白质,1640种磷酸化修饰蛋白质以及4064个磷酸化修饰肽段,其中不同物种外泌体蛋白质及其磷酸化修饰的种类均明显高于乳清,且不同物种样品中蛋白质种类差异较大,表明外泌体中蛋白质种类与其来源细胞种类和状态密切相关。结果显示,牛乳来源外泌体蛋白质在吞噬作用(由Fcγ受体介导)通路的富集,羊乳外泌体蛋白质显著富集于神经与免疫相关通路,猪乳外泌体所含蛋白质参与多个生命活动的正/负调控。结论本研究将为不同来源外泌体在疾病靶向治疗和载药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汁外泌体 质谱 蛋白质组学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
原文传递
手法按摩配合生物刺激反馈仪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的效果分析
11
作者 耿昕 钱丽萍 张胜英 《世界复合医学(中英文)》 2024年第7期47-50,共4页
目的探究手法按摩配合生物刺激反馈仪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3年12月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收治的400例产后乳汁淤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实施生物刺激反馈仪治疗... 目的探究手法按摩配合生物刺激反馈仪治疗产后乳汁淤积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3年12月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收治的400例产后乳汁淤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实施生物刺激反馈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手法按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乳房胀痛程度和乳汁淤积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196/200),高于对照组的77.50%(15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95,P<0.05)。观察组乳房胀痛程度中度、重度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乳汁淤积情况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乳汁淤积患者采用手法按摩配合生物刺激反馈仪治疗,能明显改善产妇乳汁淤积情况,促进乳汁排出,减轻胀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按摩 生物刺激反馈仪 乳汁淤积 胀痛
下载PDF
鹅绒藤乳汁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
12
作者 高克立 张永东 +5 位作者 樊锦慧 李娟 郭红云 王海涛 闵建平 王永昌 《甘肃医药》 2024年第12期1112-1114,共3页
目的:研究鹅绒藤乳汁对活体内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实验,通过鹅绒藤乳汁与PBS、鸦胆子油乳(YDZYR)对CAM新生血管的对比作用,评价鹅绒藤乳汁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鹅绒藤乳汁与鸦胆子油乳均对血管生... 目的:研究鹅绒藤乳汁对活体内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实验,通过鹅绒藤乳汁与PBS、鸦胆子油乳(YDZYR)对CAM新生血管的对比作用,评价鹅绒藤乳汁对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鹅绒藤乳汁与鸦胆子油乳均对血管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与PBS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等用量的鹅绒藤乳汁对血管生成抑制作用强于鸦胆子油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鹅绒藤乳汁对血管生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绒藤鲜乳汁 鸡胚绒毛尿囊膜 血管生成 抑制作用
下载PDF
健康奶牛和乳腺炎奶牛乳汁中微生物组成的特征及差异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景昊 杨晨 +5 位作者 杨涵琳 郜世凯 赵运泽 郭爽 李和平 王月影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9,60,共11页
奶牛乳腺炎的发生与多种病原微生物密切相关,乳汁中菌群特征的分析对建立乳房炎防控体系和提高乳制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16S rRNA基因的V3-V4区测序,分析河南省某奶牛场17头健康奶牛和10头乳房炎奶牛乳汁中微生物菌群... 奶牛乳腺炎的发生与多种病原微生物密切相关,乳汁中菌群特征的分析对建立乳房炎防控体系和提高乳制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16S rRNA基因的V3-V4区测序,分析河南省某奶牛场17头健康奶牛和10头乳房炎奶牛乳汁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度。结果发现,微生物菌群在11个门、24个纲、37个目、82个科和184个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乳腺炎奶牛乳汁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低于健康奶牛乳汁,在乳腺炎奶牛乳汁中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较高。乳腺感染后,变形菌门、软壁菌门的丰度显著降低;互养菌门的丰度显著升高。乳腺炎奶牛乳汁中的链球菌科、链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棒状杆菌科、罗尔斯通氏菌属、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下降。优势菌属中有4个嗜冷菌,健康奶牛和乳腺炎奶牛乳汁中的嗜冷菌总丰度分别为19.5%和42.0%。提示乳汁中微生物组成变化可能与奶牛乳腺炎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该研究为奶牛场乳房炎的防控及原料奶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乳汁 菌群特征 乳腺炎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蒲公英捣烂外敷治疗乳汁淤积症疗效观察
14
作者 朱益朵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4年第13期156-159,共4页
目的探讨对乳汁淤积症采用蒲公英捣烂外敷治疗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仙居县中医院收治的产后并发乳汁淤积症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共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月。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 目的探讨对乳汁淤积症采用蒲公英捣烂外敷治疗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仙居县中医院收治的产后并发乳汁淤积症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共10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月。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热敷、挤奶、按摩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蒲公英捣碎外敷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消失时间、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人数为49例,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人数43例,总有效率(86.00%)(P<0.05);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母乳开始分泌时间、肿块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乳汁排出量较对照组多(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蒲公英捣烂外敷治疗乳汁淤积症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缓解疼痛、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外敷 乳汁淤积症 乳汁排出量
原文传递
疏肝调神温灸法治疗产后乳汁淤积及促进乳汁分泌的效果分析
15
作者 唐倩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1期0021-0024,共4页
评估产妇在产后采用疏肝调神温灸法对乳汁淤积的治疗效果,以及对其乳汁分泌的促进作用。方法 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月,60例产妇作为样本量,依据生成随机数方法,分为30例参照组(穴法按摩)、30例实验组(基于以上进行疏肝调神温灸法治... 评估产妇在产后采用疏肝调神温灸法对乳汁淤积的治疗效果,以及对其乳汁分泌的促进作用。方法 时间:2022年1月—2023年1月,60例产妇作为样本量,依据生成随机数方法,分为30例参照组(穴法按摩)、30例实验组(基于以上进行疏肝调神温灸法治疗),分析临床效果;分析乳房胀痛改善结果;分析临床症状改善结果;分析开始泌乳启动时间,催乳素的水平结果;分析不同时间段泌乳量评分结果。结果 实验组泌乳效果明显优于参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0级,1级,2级例数均高于参照组,3级低于参照组,存在差异性(P<0.05);实验组乳房疼痛,肿块大小均低于参照组,存在差异(p<0.05);实验组开始泌乳时间短,催乳素的水平结果高于参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2/3天,实验组泌乳量评分结果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 产妇生产后进行艾灸治疗,可改善当前的乳汁淤积情况,泌乳启动时间缩短,乳汁量增加,更有利于母乳喂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产后 乳汁淤积 乳汁分泌
下载PDF
HBV-DNA病毒载量在不同HBV感染产妇产后血清、唾液、乳汁中的变化及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程苗 袁果 +2 位作者 郭宾 郑艳冰 张静 《临床医学工程》 2024年第2期203-204,共2页
目的 观察不同HBV感染产妇的HBV-DNA病毒载量及其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102例HBV产妇根据HBV血清标志物分为三组,比较各组的HBV-DNA载量以及ALT、 AST水平,分析HBV-DNA载量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产妇血清、唾液、乳汁中的HBV-DNA载... 目的 观察不同HBV感染产妇的HBV-DNA病毒载量及其与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102例HBV产妇根据HBV血清标志物分为三组,比较各组的HBV-DNA载量以及ALT、 AST水平,分析HBV-DNA载量与肝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产妇血清、唾液、乳汁中的HBV-DNA载量,以及血清中ALT、 AST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A组、 B组、 C组(P <0.05)。不同HBV感染产妇的血清、唾液、乳汁HBV-DNA载量与ALT、 AST水平均呈正相关(P <0.05)。结论 随着HBV感染程度的加深,产妇血清、唾液、乳汁中的HBV-DNA病毒载量呈上升趋势,产后血清、唾液及乳汁中HBV-DNA病毒载量均与肝功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DNA 病毒载量 血清 唾液 乳汁 肝功能
下载PDF
LC-MS/MS法同时测定人乳汁中贝他斯汀和羟氯喹的浓度 被引量:1
17
作者 白梦如 申潜 +1 位作者 马志媛 王刚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63-1368,共6页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人乳汁中贝他斯汀和羟氯喹浓度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 向50μL乳汁样品中加入200μL含内标(100 ng/mL氯喹)的甲醇,涡旋沉淀蛋白后离心取上清液进样分析。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H...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人乳汁中贝他斯汀和羟氯喹浓度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方法 向50μL乳汁样品中加入200μL含内标(100 ng/mL氯喹)的甲醇,涡旋沉淀蛋白后离心取上清液进样分析。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3柱,流动相为0.1%甲酸-10 mmol/L乙酸铵溶液(A相)和甲醇(B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35 mL/min,进样量为2μL,分析时间为4 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扫描,定量分析离子对分别为m/z 388.9→201.9(贝他斯汀)、m/z 336.3→247.1(羟氯喹)和m/z 320.2→247.2(氯喹)。对所建LC-MS/MS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并用于检测1例哺乳期患者乳汁中的药物浓度。结果 贝他斯汀在2~200 ng/mL (r=0.999)、羟氯喹在50~1 000 ng/mL(r=0.998)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贝他斯汀和羟氯喹质控样本的批内、批间精密度均小于15%,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要求。哺乳期患者乳汁中的药物浓度检测结果显示,该患者服药2 h和14 h后乳汁中贝他斯汀的浓度分别为34.95、5.72ng/mL,羟氯喹分别为211.92、104.18 ng/mL,推算出相对婴儿剂量分别为1.83%、0.56%。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人乳汁中贝他斯汀和羟氯喹浓度的同时测定,可为临床哺乳期的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他斯汀 羟氯喹 乳汁 哺乳期 药物浓度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下载PDF
中国三地乳母乳汁维生素A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
18
作者 秦婧 周玉博 +2 位作者 李宏田 孟莹 刘建蒙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4-801,共8页
目的:分析中国威海、岳阳、包头三地乳母乳汁维生素A(vitamin A, VitA)水平,评价乳母乳汁VitA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5月至7月在山东省威海市、湖南省岳阳市和内蒙古包头市于产后(42±7) d募集乳母403例,通过调查问卷... 目的:分析中国威海、岳阳、包头三地乳母乳汁维生素A(vitamin A, VitA)水平,评价乳母乳汁VitA的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5月至7月在山东省威海市、湖南省岳阳市和内蒙古包头市于产后(42±7) d募集乳母403例,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乳母和新生儿基本信息及乳母近1个月内鱼类摄入情况,采集乳母乳汁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乳汁视黄醇浓度,以此代表VitA水平。依据视黄醇浓度,将乳母乳汁VitA营养状况分为缺乏(<1.05μmol/L)和充足(≥1.05μmol/L)。采用多因素分位数回归计算调整后的乳汁视黄醇浓度,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不同特征人群视黄醇浓度差异情况,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乳汁VitA缺乏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中国三地乳母乳汁视黄醇M(P_(25),P_(75))为1.15 (0.83, 1.49)μmol/L。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后的乳汁视黄醇浓度与乳母居住地区、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体重指数、产次、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哺乳方式、鱼类摄入量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有关。乳母乳汁整体VitA缺乏率为41.9%,威海、岳阳和包头地区的缺乏率分别为34.8%、39.6%和51.5%。与威海地区乳母相比,包头地区乳母乳汁VitA缺乏的调整OR值为1.75 (95%CI:1.05~2.92);与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乳母相比,初中及以下乳母乳汁VitA缺乏的调整OR值为2.16 (95%CI:1.10~4.24);与鱼类摄入量少的乳母相比,鱼类摄入量多的乳母乳汁VitA缺乏的调整OR值为0.55 (95%CI:0.36~0.84)。结论:调查地区乳母乳汁整体VitA缺乏率为41.9%,提示乳汁VitA缺乏及婴儿VitA摄入不足情况较为普遍。包头地区、受教育程度低和鱼类摄入量少增加乳汁VitA缺乏发生风险,提示宜重点关注欠发达地区乳母的乳汁营养状况,加强健康教育,增加鱼类等含VitA的食物摄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 乳母 乳汁
下载PDF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的斑地锦叶片和乳汁成分分析
19
作者 马良 周艳 +3 位作者 高起 黄勇 夏至 李贺敏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2-95,共14页
为比较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 L.)叶片和乳汁所含活性成分的差异,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进行相关代谢物数据采集,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对斑地锦叶片和乳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 为比较斑地锦(Euphorbia maculata L.)叶片和乳汁所含活性成分的差异,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进行相关代谢物数据采集,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对斑地锦叶片和乳汁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统计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差异代谢物,通过文献检索归纳比较叶片和乳汁主要差异代谢物的药理活性。结果表明,在斑地锦叶片和乳汁中共鉴定出1229种代谢物,主要为生物碱(217种)、苯丙素及其衍生物类(178种)、脂类(147种)、萜类(137种),黄酮类(113种)等化合物。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筛选出859种差异代谢物,有466种代谢物在乳汁中高表达,其中3-脱氢莽草酸(酚酸类)、山梨酸(萜类)、原儿茶酸(酚酸类)、肉桂醛(苯丙素及其衍生物类)、橙皮苷(黄酮类)、川芎内酯(萜类)、α-细辛脑(苯丙素及其衍生物类)、水杨酸(酚酸类)、D-樟脑(萜类)、蒙花苷(黄酮类)、反式阿魏酸(苯丙素及其衍生物类)、姜黄素(酚酸类)、二十碳五烯酸乙酯(脂类)、β-石竹烯(萜类)等14种代谢物首次在斑地锦中被报道。斑地锦黄酮类活性成分在叶片中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乳汁;没食子酸乙酯、原儿茶酸乙酯、反式阿魏酸在乳汁中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叶片,其中反式阿魏酸在乳汁中的表达量为叶片的57.74倍。综上,斑地锦叶片和乳汁中代谢物成分和含量具有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地锦 地锦草 叶片 乳汁 代谢组 活性成分
下载PDF
通乳方结合手法按摩治疗哺乳期乳汁淤积型乳腺炎的疗效评价及可能作用靶点分析
20
作者 史有阳 郑懿 +5 位作者 宋晓耘 王瑞 刘胜 周细秋 杨剑锋 郑金洲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0-36,共7页
目的探讨通乳方结合手法按摩治疗哺乳期乳汁淤积型乳腺炎的效果及可能作用靶点。方法连续纳入2018-06—2020-06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就诊的60例哺乳期乳汁淤积型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通乳方组和通乳方联合通乳手法治疗组,各30例... 目的探讨通乳方结合手法按摩治疗哺乳期乳汁淤积型乳腺炎的效果及可能作用靶点。方法连续纳入2018-06—2020-06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就诊的60例哺乳期乳汁淤积型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通乳方组和通乳方联合通乳手法治疗组,各30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全身症状、乳汁排泄通畅度、乳房结块大小、淋巴结情况,以及疗效,记录患者的恢复时间。结果通乳方联合通乳手法组患者恢复时间比通乳方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体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乳方可能通过其13种中药化合物靶向14个致病基因(ESR1、OXT、CCL5、TST、CCL2、IGF1、PLG、SRD5A1、PGR、ICAM1、IL6、SELE、CRP、EGFR)来治疗乳腺炎。β-月桂烯与靶点IGF1形成的对接结构较稳定。结论对于哺乳期乳汁淤积型乳腺炎患者来说,单用通乳方和通乳方联合通乳手法的总体有效率无显著差别,但是联用通乳手法可以显著缩短患者恢复时间,具有普遍推广的临床转化价值。同时,通乳方可能通过IGF1、ESR1、OXT、CCL5、TST等靶点调节多条信号通路,从而实现治疗乳腺炎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期乳汁淤积型乳腺炎 通乳方 通乳手法 作用靶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