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痈方对人乳腺上皮细胞炎症模型的体外抗炎作用及其药效物质含量测定研究
1
作者 陈海锦 丁美红 +2 位作者 史冬玲 李玮 何冰倩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712-721,共10页
[目的]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人乳腺上皮细胞HBL-100建立炎症模型,研究乳痈方的抗炎作用并测定其中的药效成分含量。[方法]以LPS刺激HBL-100细胞,通过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 [目的]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人乳腺上皮细胞HBL-100建立炎症模型,研究乳痈方的抗炎作用并测定其中的药效成分含量。[方法]以LPS刺激HBL-100细胞,通过检测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浓度、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细胞计数试剂(cell counting kit-8,CCK-8)细胞活力、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mRNA的表达,确认炎症模型的建立及抗炎活性。以HBL-100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建立同时测定毛蕊异黄酮等7个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对方法的线性、基质效应、回收率、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等进行研究。[结果]成功建立HBL-100细胞炎症模型。研究发现,高剂量(1.0 mg·mL-1)乳痈方水提物对HBL-100细胞具有一定杀伤作用,中、低剂量(0.5、0.25 mg·mL-1)乳痈方水提物能够有效降低NO及IL-6水平,对HBL-100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显著。高剂量组中能够检测到阿魏酸、柴胡皂苷a、刺芒柄花素、甘草苷、黄芪甲苷、槲皮素及毛蕊异黄酮7个药效成分,而中、低剂量组可检测到除槲皮素及黄芪甲苷以外的5个药效成分。[结论]建立了LPS诱导的HBL-100细胞炎症模型,并初步验证了乳痈方的抗炎活性,建立了测定HBL-100细胞中乳痈方中7个成分含量的LC-MS/MS分析方法,为后续乳痈方提取物的细胞药代动力学、乳痈方中主要抗炎成分及乳腺炎的相关细胞信号通路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痈方 HBL-100 LPS 抗炎作用 LC-MS/MS 含量测定 法学 细胞样品
下载PDF
乳痈方结合外治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10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0
2
作者 谢芳 孙宇建 +6 位作者 张董晓 杨建华 东浩 付娜 黄巧 赵文洁 王纯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3期372-373,421,共3页
目的探讨乳痈方结合外治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内服乳痈方,同时结合外治法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情况,同时采用积分法记录症状体征(包括乳房肿物、乳房红肿、疼痛、脓肿形成、乳头凹陷、乳房瘘... 目的探讨乳痈方结合外治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内服乳痈方,同时结合外治法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情况,同时采用积分法记录症状体征(包括乳房肿物、乳房红肿、疼痛、脓肿形成、乳头凹陷、乳房瘘管)的积分情况,并计算总积分。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远期随访。结果经过治疗,临床总有效率为98%,痊愈率72%,显效率26%,无效率1%。患者乳房肿物、乳房红肿、疼痛、脓肿形成、乳头凹陷、乳房瘘管等临床指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为(16.0±4.2)分,治疗后为(2.2±1.3)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100例患者随访率97%,97例患者未见同侧复发,2例患者对侧再发,均继续治疗。结论乳痈方结合外治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法治疗后复发率为3%,低于文献报道的复发率。经临床观察,乳头内陷,高血清泌乳素水平,外伤等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诱发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刺性 乳痈方 外治法
下载PDF
乳痈方调节乳腺菌群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陶颖娜 万华 +2 位作者 仲姗姗 冯佳梅 高晴倩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年第5期46-50,共5页
目的观察乳痈方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对52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予以中药乳痈方治疗,疗程为1周(7 d),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及自身双侧乳房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乳房肿块、乳房胀痛、乳... 目的观察乳痈方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对52例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予以中药乳痈方治疗,疗程为1周(7 d),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及自身双侧乳房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乳房肿块、乳房胀痛、乳汁欠畅、乳腺局部皮色灼热、恶寒发热)评分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双侧乳房乳汁中各类致病菌、益生菌的定性、定量测定。结果(1)治疗前后比较,患者乳房肿块明显缩小(P<0.05),乳房胀痛明显缓解(P<0.05),乳汁欠畅明显改善(P<0.05),乳房局部皮色灼热明显缓解(P<0.05),恶寒发热明显好转(P<0.05)。(2)治疗前后比较,患侧乳汁中的致病菌明显减少(P<0.05)。(3)治疗前,患侧乳汁中与健侧乳汁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定量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同侧比较,患者两侧葡萄球菌及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定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治疗前后各类菌群Ct值差值比较,葡萄球菌Ct值差值患侧增多更明显,即葡萄球菌数量患侧减少更明显(P<0.05),双歧杆菌Ct值差值患侧减少更明显,即双歧杆菌数量患侧增多更明显(P<0.05),乳酸杆菌Ct值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链球菌感染患者本研究仅发现1例,其患侧乳汁中的链球菌数量存在减少趋势,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存在增多趋势。(6)治疗前后同侧比较,患者两侧双歧杆菌定量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乳酸杆菌定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治疗前后双歧杆菌Ct值差值比较,患侧减少更明显,即细菌数量患侧增多更明显(P<0.05),乳酸杆菌Ct值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痈方治疗哺乳期乳腺炎的疗效满意,可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乳腺菌群(减少致病菌、增加益生菌)而起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炎 乳痈方 肝胃郁热 腺菌群调节 葡萄球菌 双歧杆菌
原文传递
乳痈方结合手法按摩治疗乳痈76例 被引量:6
4
作者 鲍以嘉 田超颖 郑蔚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4年第8期65-66,共2页
目的观察内服中药配合手法按摩治疗乳痈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乳痈患者均采用内服中药配合手法按摩治疗,疗程3天;观察治疗后乳房疼痛及结块大小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为93.42%;治疗后疼痛明显改善,结块显著缩小(P<0.01)。结论乳痈... 目的观察内服中药配合手法按摩治疗乳痈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乳痈患者均采用内服中药配合手法按摩治疗,疗程3天;观察治疗后乳房疼痛及结块大小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为93.42%;治疗后疼痛明显改善,结块显著缩小(P<0.01)。结论乳痈方结合手法按摩治疗乳痈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腺炎 乳痈方 手法按摩
原文传递
自拟消乳痈方治疗乳痈早期62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桂 《中医药导报》 2013年第1期110-110,共1页
笔者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自拟消乳痈方治疗乳痈早期患者60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1)初起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2)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伴有... 笔者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自拟消乳痈方治疗乳痈早期患者60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1)初起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2)全身症状不明显,或伴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烦躁易怒,纳差,大便正常或便秘;(3)血常规: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腺炎 自拟消乳痈方
下载PDF
乳痈方治疗急性乳腺炎45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健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6-7,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腺炎 乳痈方
下载PDF
乳痈方结合外治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8
7
作者 宁伟 《海峡药学》 2019年第1期217-218,共2页
目的针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应用乳痈方结合外治法进行治疗,并探究分析其方法疗效。方法选择2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炎患者,将其按照投掷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仅应用乳痈方治疗的100... 目的针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应用乳痈方结合外治法进行治疗,并探究分析其方法疗效。方法选择2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炎患者,将其按照投掷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仅应用乳痈方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100例观察组患者联合外治法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情况及随访期间的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66例(66.00%),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97例(97.00%),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一年期间观察组复发2例(2.00%),对照组复发19例(19.00%),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应用乳痈方联合外治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乳房红肿、疼痛症状,建议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治法 乳痈方 腺炎 非哺
下载PDF
乳痈方结合外治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文春娅 陈少辉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第14期50-52,共3页
目的:讨论乳痈方结合外治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到阳春市中医院就诊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乳痈方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乳痈方进... 目的:讨论乳痈方结合外治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到阳春市中医院就诊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乳痈方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乳痈方进行治疗的同时采取外治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现象,并对患者的乳房红肿状态、脓肿形成、痛感、乳房肿胀物、乳头凹陷以及乳房瘘管情况采用积分法进行记录,并对参与诊疗的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方面,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乳房肿胀、乳房肿物等症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采取乳痈方结合外治法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减轻患者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痈方 外治法 非哺腺炎
下载PDF
自拟乳痈方治疗乳腺炎50例
9
作者 刘玉娟 《中国民间疗法》 2005年第7期38-38,共1页
关键词 乳痈方 腺炎 中药汤剂 中医药疗法 抗生素
下载PDF
乳痈方联合外治法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影响
10
作者 赵慧朵 程旭锋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0年第6期35-36,共2页
目的:探讨乳痈方联合外治法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症状改善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2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对照组采用乳痈方治疗,观察组采用乳痈方联合外治法治... 目的:探讨乳痈方联合外治法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症状改善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20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2例。对照组采用乳痈方治疗,观察组采用乳痈方联合外治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乳痈方联合外治法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哺腺炎 乳痈方 外治法 复发率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负压引流术联合乳痈1号方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疗效及对血清黏附因子-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尹剑桥 王延海 +3 位作者 韩晔 韩思佳 何贵金 邱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168-117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多方向负压引流术联合乳痈1号方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黏附因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将96例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给予超声...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多方向负压引流术联合乳痈1号方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黏附因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影响。方法将96例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给予超声引导下多方向负压引流术治疗,研究组4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乳痈1号方治疗。统计2组患者脓腔愈合时间、换药次数、乳瘘发生情况、治疗后继续哺乳例数,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VAS评分及ICAM-1、TNF-α、IL-1β的水平变化情况,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继续哺乳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换药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乳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及血清ICAM-1、TNF-α、IL-1β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多方向负压引流术联合乳痈1号方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效果显著,可能与明显降低血清ICAM-1、TNF-α、IL-1β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脓肿 1号 向负压引流术 血清黏附因子-1
下载PDF
乳痈方对4T1乳腺癌小鼠胸腺上皮细胞表型变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石荣珍 沈佳曼 +3 位作者 张进宇 贺凯 邵锦晖 高建莉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45-56,共12页
目的:探讨乳痈方对4T1乳腺癌小鼠胸腺上皮细胞表型变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①选用BALB/c小鼠,建立4T1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CTX,30 mg/kg)组和乳痈方低、中、高剂量(0.145,0.29,0.58 g/kg)组,每组4只... 目的:探讨乳痈方对4T1乳腺癌小鼠胸腺上皮细胞表型变化的作用及机制。方法:①选用BALB/c小鼠,建立4T1乳腺癌荷瘤小鼠模型。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CTX,30 mg/kg)组和乳痈方低、中、高剂量(0.145,0.29,0.58 g/kg)组,每组4只。各组给予相应干预,连续20 d。末次给药后,采集小鼠胸腺、肺、脾、肿瘤、淋巴结组织,计算脏器指数和抑瘤率;观察肺表面结节情况,计算肺转移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胸腺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胸腺组织钙黏附蛋白E(E-cadherin)和波形纤维蛋白(Vimentin)的表达。②体外分离小鼠原代胸腺上皮细胞(TECs),通过转染SV40T基因构建永生化TECs(iTECs)并验证。采用不同浓度(0、25、50、100、200、400μg/ml)乳痈方提取液处理iTECs。细胞培养48 h后,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率,结晶紫染色观察细胞增殖情况。将iTECs分为空白组、TGF-β1组(10 ng/ml TGF-β1)、乳痈方低剂量组(10 ng/ml TGF-β1+50μg/ml提取液)、乳痈方中剂量组(10 ng/ml TGF-β1+100μg/ml提取液)、乳痈方高剂量组(10 ng/ml TGF-β1+200μg/ml提取液)。先加入TGF-β1诱导48 h后,再给予相应浓度的乳痈方提取液干预24 h。免疫荧光和PCR检测细胞表型标志物E-cadherin、Vimentin、α-微管蛋白(α-tubulin)及相关转录因子Zeb 1、Snail 1的表达水平。建立Smad转染的iTECs,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乳痈方对TGF-β1诱导的转染iTECs细胞Smad通路活化的影响。结果:①与模型组相比,乳痈方低、中、高剂量组的肿瘤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抑瘤率分别为33.45%、31.43%和6.49%;肺转移总数以及直径>2 mm转移灶数均明显减少(P<0.05,P<0.01),肺转移率分别为75%、75%和100%。HE染色观察显示,模型组小鼠胸腺组织皮质和髄质交界模糊,细胞排列紊乱,皮质萎缩;乳痈方各剂量组小鼠的胸腺组织皮质区和髄质边界较明显,皮质区细胞总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多(P<0.05,P<0.01),髄质区细胞总数较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P<0.01)。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乳痈方干预后,模型小鼠胸腺组织上皮细胞标记物E-cadherin阳性表达增多,间质细胞标记物Vimentin阳性表达减少。②成功构建iTECs,iTECs与TECs形态相似,且高表达SV40基因和CK5蛋白。MTT检测和结晶紫染色观察显示,100、200、400μg/ml乳痈方干预可促进iTECs增殖(P<0.01)。③TGF-β1诱导后,iTECs逐渐变为长梭形,E-cadherin表达和mRNA水平降低(P<0.05),Vimentin表达和mRNA水平上调(P<0.05),且相关基因Snail 1和Zeb 1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P<0.01)。乳痈方干预可抑制TGF-β1诱导的细胞形态向长梭形变化,上调E-cadherin表达和mRNA水平(P<0.01),下调Vimentin表达和mRNA水平(P<0.05,P<0.01),且显著降低Snail 1和Zeb 1的mRNA水平(P<0.01)。④TGF-β1诱导可引起iTECs细胞Smad mRNA水平明显上调(P<0.01),不同剂量乳痈方作用均可使Smad mRNA水平显著下调(P<0.01),且低剂量组的信号通路活化程度较TGF-β1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乳痈方可有效逆转乳腺癌小鼠胸腺上皮细胞的表型变化,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GF-β1/Smad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痈方 腺癌 上皮-间质转化 永生化胸腺上皮细胞 TGF-Β1 表型
原文传递
乳痈1号方治疗早期乳痈30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超 刘照娟 《河南中医》 2014年第7期1364-1365,共2页
目的:观察乳痈Ⅰ号方治疗早期乳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早期乳痈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乳痈Ⅰ号方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头孢西丁钠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80.0%,两组有效率比... 目的:观察乳痈Ⅰ号方治疗早期乳痈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早期乳痈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乳痈Ⅰ号方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头孢西丁钠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8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痈Ⅰ号方治疗早期乳痈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 Ⅰ号 辨证论治
下载PDF
通乳消痈方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泌乳素、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红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年第11期125-128,共4页
目的观察通乳消痈方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泌乳素、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乳... 目的观察通乳消痈方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泌乳素、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乳消痈方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血浆泌乳素和免疫球蛋白水平、生活质量的变化,并统计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38/41),对照组为72.50%(29/4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乳房疼痛、肿块大小、情绪状况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浆泌乳素、IgG、IgM、IgA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社会关系、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周围环境)与总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乳消痈方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确定,不仅能够改善临床症状,还能下调泌乳素、免疫球蛋白表达,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性腺炎 免疫球蛋白
原文传递
“乳痈消方”联合芙黄膏外敷治疗气滞热壅型早期急性乳腺炎50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李逸梅 龚旭初 +2 位作者 陈海东 方勇 倪毓生 《江苏中医药》 CAS 2021年第7期41-44,共4页
目的:观察自拟乳痈消方口服联合芙黄膏外敷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气滞热壅型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乳痈消方联合芙黄膏外敷治疗,对照组予青霉素静滴,2组均予饮食、... 目的:观察自拟乳痈消方口服联合芙黄膏外敷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气滞热壅型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乳痈消方联合芙黄膏外敷治疗,对照组予青霉素静滴,2组均予饮食、心理指导和手法定时排乳等。治疗1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比率(N%)、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症因子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并评估中医证候疗效;统计治疗期间与治疗结束后7 d内2组患者不良转归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0%(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疗程结束后7 d内治疗组出现乳腺肿块处脓肿2例(不良转归发生率为4.0%),对照组出现肿块僵硬且变大6例、乳腺肿块处脓肿5例(不良转归发生率为2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抗生素治疗与乳痈消方联合芙黄膏外敷治疗均可降低早期急性乳腺炎患者炎症反应,改善临床证候,乳痈消方联合芙黄膏外敷疗效明显优于抗生素,且不良转归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炎 气滞热壅 芙黄膏 中药外敷 炎症因子 女性
下载PDF
乳痈清通方合退癀散治疗产后郁滞期乳痈30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郑美娜 林舒 《福建中医药》 2016年第4期63-64,共2页
乳痈是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常发生于产后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临床上以乳房结块、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并容易发生传囊为特征。初期若治疗不当,易酿热成脓,影... 乳痈是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常发生于产后未满月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临床上以乳房结块、红、肿、热、痛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并容易发生传囊为特征。初期若治疗不当,易酿热成脓,影响产妇哺乳。因此,积极治疗郁滞期乳痈是产后乳房保健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滞期 肝气郁滞症 清通 退癀散
下载PDF
自拟通乳消痈方联合三联抗分枝杆菌治疗急性乳腺炎(气滞热壅证)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玲玉 黄志敏 +1 位作者 邓理 朱爽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第10期1783-1786,共4页
目的观察自拟通乳消痈方联合三联抗分枝杆菌治疗急性乳腺炎(AM)(气滞热壅证)临床疗效。方法AM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静滴,治疗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自拟通乳消痈方,治疗2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三联抗分枝杆菌,联... 目的观察自拟通乳消痈方联合三联抗分枝杆菌治疗急性乳腺炎(AM)(气滞热壅证)临床疗效。方法AM患者200例随机分为4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静滴,治疗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自拟通乳消痈方,治疗2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三联抗分枝杆菌,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自拟通乳消痈方+三联抗分枝杆菌。比较两组疗效、相关症状,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α(IL-1α)水平。结果各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治疗前后的相关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1组、治疗2组、联合组的相关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联合组的相关症状评分低于治疗1组、治疗2组(均P<0.05)。同组治疗前后的血清IgG、IgM、IgA、IL-6、TNF-α、IL-1α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1组、治疗2组、联合组的血清IgG、IgM、IgA、IL-6、TNF-α、IL-1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联合组的血清IgG、IgM、IgA、IL-6、TNF-α、IL-1α水平低于治疗1组、治疗2组(均P<0.05)。结论自拟通乳消痈方联合三联抗分枝杆菌治疗AM(气滞热壅证),能减轻相关症状,调节血清免疫因子、炎性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腺炎 自拟通 三联抗分枝杆菌 气滞热壅型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乳痈消方加减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研究
18
作者 杨真 曲冬梅 林旭丰 《新中医》 CAS 2024年第3期88-92,共5页
目的:观察乳痈消方加减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PC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PC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给予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对照组术后予以注射用头孢他啶静脉滴注,观... 目的:观察乳痈消方加减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PC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PC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给予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对照组术后予以注射用头孢他啶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乳痈消方口服。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观察并比较2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4周,2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均低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IL-6、TNF-α、hs-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IL-6、TNF-α、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17.5%(P<0.05)。结论:乳痈消方加减联合麦默通微创旋切术治疗PCM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及缓解疼痛不适,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具有较高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性腺炎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 炎性因子 中医证候积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