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6篇文章
< 1 2 3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RD1、P53、HER2水平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
作者 陈岚 《实用癌症杂志》 2024年第4期540-542,557,共4页
目的研究HRD1、P53,HER2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并实施相关治疗的82例乳腺癌患者为此次试验的对象,收集全部患者的癌旁组织以及癌组织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两步法比较癌旁组织以及癌组织中H... 目的研究HRD1、P53,HER2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并实施相关治疗的82例乳腺癌患者为此次试验的对象,收集全部患者的癌旁组织以及癌组织石蜡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两步法比较癌旁组织以及癌组织中HRD1、P53、HER2水平,分析HRD1、P53、HER2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中HRD1(χ^(2)=5.502,P=0.019)、P53(χ^(2)=6.552,P=0.011)、HER2(χ^(2)=5.512,P=0.02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脉管侵犯有无、不同肿瘤直径、TNM不同分期以及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患者的P53、HRD1、HER2表达水平存在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患者的肿瘤直径、脉管侵犯、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患者的HRD1、P53、HER2水平呈正相关。结论HRD1、P53、HER2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日后治疗的重要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RD1 P53 HER2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相关性
下载PDF
双能量CT定量参数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理分级及乳腺癌分子亚型的研究
2
作者 仇莉 赵玉年 +2 位作者 朱倩 刘路路 徐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3期100-102,共3页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病理分级及分子亚型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63例IDC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双能量CT胸部双期增强扫描,将双期能量CT图像导入工作站进行后处理...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病理分级及分子亚型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63例IDC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行双能量CT胸部双期增强扫描,将双期能量CT图像导入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记录病灶和主动脉分别在动脉期及静脉期的碘浓度和归一化有效原子序数;在单能谱程序中获得病灶分别在动静脉期40-70kev不同单能级时的CT值。将病灶分为高、低分化组及4种亚型。对比不同分化程度IDC定量参数的差异及定量参数与乳腺癌病理分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价定量参数对不同分化程度病灶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63例IDC患者中,除静脉期λ值外,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的各定量参数值均存在显著差异;动脉期中病灶的IC、 SIC、λ、nZeff值与分化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动脉期λ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954),对应敏感度为83.25%,特异度为69.05%。结论 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IDC病理分级及分子亚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CT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病理分级 分子亚型
下载PDF
基于高频超声研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钙化、血流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
作者 曲美佳 陈凤艳 +3 位作者 王专研 皮艳敏 张杰 苗智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运用高频超声记录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钙化及血流情况,并探讨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双鸭山市人民医院行乳腺癌诊断及治疗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02例。运用高频超声诊断仪对图像进行分析,根据图像中有无钙化将病例... 目的运用高频超声记录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钙化及血流情况,并探讨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选取经双鸭山市人民医院行乳腺癌诊断及治疗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102例。运用高频超声诊断仪对图像进行分析,根据图像中有无钙化将病例分为钙化组和无钙化组;根据钙化分布情况,将钙化组分为散在分布组及簇状分布组;根据图像中血流信号将病例分为血流丰富组和乏血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及细胞增殖指数(Ki-67)表达情况。结果与无钙化组比较,有钙化组的肿瘤直径显著增大,Ki-67表达显著增多(P<0.05),但两组年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ER、PR和HER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钙化散在分布组比较,钙化簇状分布组肿瘤直径显著增大,淋巴结转移显著增强,组织学分级显著增高,Ki-67表达显著增多(P<0.05);与乏血组比较,血流丰富组肿瘤直径显著增大,Ki-67表达显著增多(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高频超声下发生钙化、钙化呈簇状分布、肿瘤血流丰富与肿瘤直径增大、Ki-67表达增多等病理参数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高频超声 钙化 血流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RI表现与其病理学分级和预后的关系
4
作者 李勃 李薇 《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6-81,共6页
目的 探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其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病理学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宝鸡市中心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经病理学活检确诊的9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所有患者进... 目的 探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其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病理学分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宝鸡市中心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经病理学活检确诊的9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所有患者进行MRI检查,分析MRI表现与病理学分级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病理学分级越高肿瘤直径越大、肿瘤形态越趋于分叶形及不规则形、内部强化趋于不均匀及边缘强化、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越低(P<0.05);预后不良患者肿瘤直径越大、肿瘤形态越趋于分叶形及不规则形、内部强化趋于不均匀及边缘强化、ADC值越低(P<0.05);肿瘤大小、内部强化特点以及ADC值是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MRI表现与病理学分级及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应依据MRI表现评估患者病情与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表现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病理学分级 预后
下载PDF
基于DCE-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PD-L1表达状态的研究
5
作者 张慧 赵楠楠 +7 位作者 朱芸 张舒妮 李阳 杨静茹 汤晓敏 杨丽 王玲玲 谢宗玉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8期1090-1097,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在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PD-L1表达状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术前经乳腺MRI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91例浸润性导管癌病人,按照6∶4的比例随机分为...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在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PD-L1表达状态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术前经乳腺MRI检查且经病理证实的91例浸润性导管癌病人,按照6∶4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54)及测试集(n=37)。选择DCE-MRI的第2期在病灶所有层面逐层勾画3D感兴趣区,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的方法获取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构建影像组学模型,通过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影像特征作为独立危险因素构建临床模型,最终使用Rad-score联合临床-影像特征危险因素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得到最优模型。使用校准曲线、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及临床实用性。结果: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诊断性能最佳,其训练集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38、81.8%、95.2%;测试集分别为0.904、65.2%、100.0%。结论:基于DCE-MRI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在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PD-L1表达状态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评估病人治疗效果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列线图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PD-L1
下载PDF
HPV16/18E6、TLR3蛋白和血清CRP水平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
6
作者 任敏玮 任珊 +1 位作者 戴文斌 石喆 《广东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934-940,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18E6(HPV16/18E6)、Toll样受体3(TLR3)蛋白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表达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检测柳州女性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乳...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人乳头瘤病毒16/18E6(HPV16/18E6)、Toll样受体3(TLR3)蛋白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表达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和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检测柳州女性5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0例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30例乳腺导管上皮非典型增生(ADH)和30例正常乳腺对照组组织中HPV16/18E6、TLR3蛋白表达和血清CRP水平,比较分析癌组、DCIS组、ADH组及对照组中HPV16/18E6、TLR3蛋白及血清CRP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价癌组中HPV16/18E6、TLR3蛋白及血清CRP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及其与ER、PR、HER2、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癌组、DCIS组、ADH组及对照组中HPV16/18E6、TLR3蛋白及血清CRP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组及DCIS组HPV16/18E6蛋白和TLR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且癌组、DCIS组和ADH组中血清CRP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HPV16/18E6阳性癌组中TLR3蛋白及血清CRP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HPV16/18E6阴性组(均P<0.05);癌组、DCIS组及ADH组中HPV16/18E6与TLR3蛋白和血清CRP表达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TLR3蛋白与血清CRP表达亦呈正相关(P<0.01);癌组中HPV16/18E6、TLR3蛋白和血清CRP水平均与HER2和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HPV16/18E6、TLR3蛋白及血清CRP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pTNM分期相关(P<0.05)。此外,HPV16/18E6和TLR3蛋白的阳性表达均与肿瘤直径大小有关(P<0.05)。结论HPV16/18感染介导的TLR3蛋白阳性表达和血清CRP高水平可能涉及了HPV16/18感染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TLR3蛋白和血清CRP水平可作为临床监测、评估HPV16/18相关乳腺癌患者疾病进展和预后影响因素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人乳头瘤病毒 TOLL样受体3 血清C反应蛋白
下载PDF
M2型丙酮酸激酶、自噬相关基因2B蛋白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亚型的关系
7
作者 石代伟 姚宝忠 李良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5期541-544,共4页
目的探究M2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M2,PKM2)、自噬相关基因2B(autophagy related gene 2B,ATG2B)蛋白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分子亚型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第... 目的探究M2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M2,PKM2)、自噬相关基因2B(autophagy related gene 2B,ATG2B)蛋白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分子亚型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IDC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PKM2、ATG2B表达,分析癌组织PKM2、ATG2B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亚型的关系;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根据其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及生存组,分析癌组织PKM2、ATG2B表达、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亚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IDC癌组织PKM2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ATG2B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P<0.05);不同月经状态、肿瘤直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不同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情况IDC患者的PKM2阳性表达率对比差异有显著性,不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不同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情况IDC患者的ATG2B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Luminal A型IDC患者癌组织PKM2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三阴型,ATG2B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三阴型(P<0.05);死亡组中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分化程度为低分化、存在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的人数比例及PKM2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生存组,ATG2B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生存组(P<0.05);临床分期为Ⅲ~Ⅳ期、分化程度为低分化、存在淋巴结转移、脉管侵犯的人数比例及PKM2蛋白阳性是影响ID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IDC癌组织PKM2蛋白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亚型有关,且PKM2蛋白阳性是影响ID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分子亚型 自噬相关基因2B M2型丙酮酸激酶
下载PDF
超声检查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3
8
作者 石琳琳 张志文 张华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6期1008-1010,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8例GLM与89例IDC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48例GLM与89例IDC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GLM组病灶的边缘毛刺或蟹足征、微小钙化、后方回声衰减的检出率低于I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液性无回声和周边高回声晕的检出率高于I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灶在伴腋窝淋巴结肿大和血流分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M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伴液性无回声及周边高回声晕的超声检查征象与IDC有所不同。故超声检查对GLM和IDC的鉴别诊断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乳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超声检查
下载PDF
MiR-10b-5p通过靶向NCOR2调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9
作者 郭晨明 王仡阳 +3 位作者 罗志文 荆宇博 地力木拉提·艾斯木吐拉 毛新民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76-182,共7页
目的探讨miR-10b-5p通过靶向人源重组蛋白(NCOR2)调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了110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113例相邻正常组织中miR-10b-5p和NCOR2的mRNA水平,根据miR-10b-5p表达中位... 目的探讨miR-10b-5p通过靶向人源重组蛋白(NCOR2)调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分析了1109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和113例相邻正常组织中miR-10b-5p和NCOR2的mRNA水平,根据miR-10b-5p表达中位数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分析两组的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期(PFI),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0例患者乳腺癌组织及对应的相邻正常组织miR-10b-5p和NCOR2的mRNA水平。在细胞水平应用乳腺癌细胞系MCF-7构建miR-10b-5p对照组(转染miR-NC),miR-10b-5p过表达组(转染miR-10b-5p mimics),运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COR2 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量,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划痕法检测细胞水平迁移情况,采用transwell法检测细胞垂直迁移情况。结果miR-10b-5p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相邻正常组织(P<0.05),而NCOR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相邻正常组织(P<0.05)。与低表达组相比,高表达组miR-10b-5p影响着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OS(P>0.05,HR=0.94)、PFI(P<0.05,HR=0.69)。与miR-10b-5p对照组相比,miR-10b-5p过表达组的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NCOR2 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均下调(P<0.05),MCF-7细胞过表达组后水平和垂直迁移能力下降。结论过表达的miR-10b-5p可能通过调节NCOR2分子抑制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0b-5p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靶向人源重组蛋白 转移
下载PDF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汪越君 闫晓妮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549-552,562,共5页
目的:分析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联合常规超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同侧120个腋窝淋巴结进行2D-SWE检查和常规超声检查,根据术后腋窝淋巴结的病理学... 目的:分析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联合常规超声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同侧120个腋窝淋巴结进行2D-SWE检查和常规超声检查,根据术后腋窝淋巴结的病理学活检结果分为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比较两组腋窝淋巴结2D-SWE评分、常规超声特征,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D-SWE评分和常规超声特征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分析2D-SWE联合常规超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特异度和灵敏度。结果:转移组腋窝淋巴结纵径、纵横径比值、皮质厚度均大于非转移组,淋巴门消失占比、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模式占比均高于非转移组(均P<0.05);转移组腋窝淋巴结2D-SWE评分高于非转移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纵径、纵横径比值、皮质厚度、淋巴门消失、周边型或混合型血流模式和2D-SWE评分均是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在2D-SWE联合常规超声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中,平行诊断和系列诊断的准确度、特异度、灵敏度分别为81.67%、78.85%、83.82%和86.67%、100.00%、76.47%。结论:2D-SWE联合常规超声可以提高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腋窝淋巴结 转移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 常规超声 诊断
下载PDF
构建磁共振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乳腺硬化性腺病价值
11
作者 赵新凯 王茂林 郑小敏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2348-2353,2522,共7页
目的:探索磁共振MRI影像组学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与乳腺硬化性腺病(S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7月-2022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DC42例和SA18例临床资料,分为训练组42例和测试组18例,磁共振仪获取患者乳腺MRI图像,分析MR... 目的:探索磁共振MRI影像组学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与乳腺硬化性腺病(SA)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7月-2022年1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DC42例和SA18例临床资料,分为训练组42例和测试组18例,磁共振仪获取患者乳腺MRI图像,分析MRI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患者均采用乳腺专用7通道线圈行磁共振双侧乳腺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使用3D Slicer软件对T2WI、DWI、ADC及T1WI增强第3期及第7期序列图像的感兴趣区进行手动分割,并提取纹理特征、计算影像组学积分和创建影像组学模型,绘制各模型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和绘制决策分析曲线评估模型的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通过对T2WI、DWI、ADC以及T1WI增强第3期和第7期5个序列两次降维筛选后最终获得38个最优纹理特征(一阶统计特征4个、形态特征9个、GLCM特征13个、GLSZM特征3个、NGTDM特征2个、GLDM特征4个、GLRLM特征3个),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5个诊断模型,计算获得了预测IDC和SA病理分型的影像组学积分。ROC分析训练组中5个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6、0.969、0.964、0.997、0.997,灵敏度分别为0.937、0.900、1.000、0.967、0.967,特异度分别为0.967、1.000、0.917、1.000、1.000;测试组中5个模型AUC分别为0.986、0.944、0.896、0.944、0.972,灵敏度分别为0.917、1.000、1.000、0.833、0.917,特异度分别为1.000、0.833、0.857、1.000、1.000。训练组和测试组校准曲线显示该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决策曲线提示所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对IDC和SA有良好的鉴别诊断效能。结论:基于5个序列(T2WI、DWI、ADC、T1WI增强第3期及第7期)所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对IDC和SA有良好的鉴别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硬化性腺病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X线摄影 超声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肉芽肿性乳腺炎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云姗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3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肉芽肿性乳腺炎(GLM)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22年5月在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病理确诊的35例GLM患者,同期选择经病理确诊的35例ID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70例...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肉芽肿性乳腺炎(GLM)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22年5月在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病理确诊的35例GLM患者,同期选择经病理确诊的35例ID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70例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肿块的形态、边缘、后方回声、微小钙化、内部血流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GLM与IDC形态学分型、肿块形态、肿块边缘、内部回声、淋巴结肿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DC的病灶长径/横径比值(L/T)≥1、后方回声衰减、钙化比例均高于GL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血流信号主要属于Ⅱ级及以上水平;其中IDC患者血流分级Ⅲ级比例高于GLM,Ⅱ级比例低于GLM,IDC患者峰值流速(PSV)及阻力指数(RI)均高于GLM(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临床鉴别诊断GLM及IDC的有效手段,两种疾病病灶L/T、后方回声、内部钙化、内部血流等方面有差异,通过开展彩超检查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丰富且直观的影像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肉芽肿性乳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化疗并发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中应用养正合剂的临床观察
13
作者 李俊强 文小强 +1 位作者 吴少锋 代引海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年第11期35-38,共4页
目的:研究养正合剂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化疗并发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化疗并发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 目的:研究养正合剂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化疗并发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化疗并发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使用养正合剂,于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中医症状评分),于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ALB)、载脂蛋白B100(ApoB100)、转铁蛋白(TRF)〕、免疫功能〔T辅助细胞(CD4^(+))、T杀伤细胞(CD8^(+))〕、于治疗结束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各中医症状评分、CD8^(+)比例均较前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ALB、ApoB100、TRF水平、CD4^(+)比例均较前显著上升,且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肿瘤复发率为9.76%(4/41),低于对照组的14.63%(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正合剂能有效改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化疗并发营养不良脾胃虚弱证患者营养状况,同时对于缓解患者各项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手术后化疗 营养不良 脾胃虚弱 养正合剂
下载PDF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临床意义
14
作者 朱永祺 朱燕 +1 位作者 刘宏斌 张晓娟 《交通医学》 2023年第3期248-251,共4页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标本10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标本10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预后意义。结果: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α-SMA阳性细胞率47.06%,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无阳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癌组织中α-SMA表达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1)。单因素Log-Rank检验显示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ER表达与预后相关(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具有独立预后意义(P<0.05)。结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AFs增多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有望成为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Α-平滑肌肌动蛋白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下载PDF
黔南地区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中上皮间质转化因子表达情况及对预后的价值分析
15
作者 朱胜章 《中外医药研究》 2023年第14期136-138,共3页
目的:探究黔南地区的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中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因子的表达情况和对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黔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388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30例女性乳腺癌周围正常乳腺组织... 目的:探究黔南地区的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中的上皮间质转化(EMT)因子的表达情况和对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黔南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388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30例女性乳腺癌周围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将患者的癌组织与正常人体的乳腺组织进行比较,探究相关蛋白的表达差异性,分析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Vimentin、MMP2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乳腺腺体组织,E-cadherin表达阳性率低于正常乳腺腺体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随访患者388例,随访率为100.00%;388例患者中,死亡61例,其中60例死于乳腺癌,1例死于其他因素;39例患者在术后发生转移,18例患者术后复发,5例患者在复发的同时出现转移。肿瘤的大小与E-cadherin表达和MMP2表达存在相关性,淋巴结转移与Vimentin表达、E-cadherin表达和MMP2表达均具有相关性,组织学分级与E-cadherin表达和MMP2表达存在相关性,TNM分期与Vimentin表达、E-cadherin表达和MMP2表达均具有相关性。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相关蛋白表达可实现对乳腺癌的病理分级,对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上皮间质转化 乳腺腺体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女性乳腺 VIMENTIN 黔南地区 分子分型
下载PDF
MRI、钼靶摄影结合临床病理特点对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16
作者 潘文进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第1期71-73,76,共4页
目的:探究MRI、钼靶摄影结合临床病理特点对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治疗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 目的:探究MRI、钼靶摄影结合临床病理特点对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治疗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MRI检查、钼靶摄像检查及病理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病理结果可知,88例肿块型乳腺IDC患者出现前哨淋巴结转移患者31例,未发生前哨淋巴结转移患者57例,两组患者在肿瘤最大径、HER2、孕激素受体、淋巴结触诊、脉管浸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钼靶摄影检查中两组患者在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MRI检查中两组患者在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1);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存在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分析中,结果显示,HER2、淋巴结触诊、脉管浸润、腋窝淋巴结转移(钼靶摄影)、腋窝淋巴结转移(MRI)为肿块型乳腺IDC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HER2、淋巴结触诊、脉管浸润、腋窝淋巴结转移(钼靶摄影)、腋窝淋巴结转移(MRI)的AUC分别为0.612、0.745、0.795、0.763、0.744,而五个指标联合预测概率AUC为0.990,相较于每个指标均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术前临床病理因素(HER2、淋巴结触诊、脉管浸润)及影像学特征(钼靶摄影下腋窝淋巴结转移、MRI下腋窝淋巴结转移)预测肿块型IDC患者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新方法,能帮助临床医师提前对前哨淋巴结转移风险进行预测,减少疑似患者非必要的淋巴结切除及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RI 钼靶摄影 临床病理特点 肿块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前哨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JMJD3、MMP-2和VE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0
17
作者 徐小艳 王建君 +5 位作者 闫琛 门颖丽 姜黄 方会娟 徐宪伟 杨金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93-1600,共8页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水平的表达,研究过表达JMJD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以及MMP-2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法和RT-PCR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和mRNA的表... 目的观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水平的表达,研究过表达JMJD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以及MMP-2和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法和RT-PCR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中JMJD3、MMP-2和VEGF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上述蛋白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来评估JMJD3、MMP-2和VEGF蛋白的异常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通过重组质粒在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中过表达JMJD3,用CCK-8和免疫组化检测Ki67表达分析其对增殖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MMP-2和VEGFmRNA水平表达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JMJD3阳性强度低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乳腺癌组织中MMP-2和VEGF阳性强度高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RT-PCR结果显示,乳腺癌JMJD3 mRNA水平低于癌旁组织,MMP-2和VEGF mRNA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5)。JMJD3的表达在乳腺癌直径较小、高分化、TNMⅠ+Ⅱ期、淋巴结无转移及分子分型Luminal A型和Luminal B型表达率较高(P<0.05),MMP-2和VEGF的表达在乳腺癌肿瘤直径较大、低分化、TNMⅢ+Ⅳ期、淋巴结有转移、Luminal B型和Her-2过表达型表达率较高(P<0.05)。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JMJD3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者的无病生存期高于低表达者(P<0.05),MMP-2和VEGF蛋白表达水平较高者的无病生存期低于低表达表达者(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JMJD3、MMP-2和VEGF、分化程度是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JMJD3与MMP2和VEGF均呈负相关(r=-0.569,-0.533,P<0.05),MMP2和VEGF呈正相关(r=0.923,P<0.05)。过表达JMJD3能够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MMP-2和VEGF的表达。结论JMJD3、MMP-2和VEGF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增殖、浸润、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三者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JMJD3 MMP-2 VEGF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子分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庆霞 邢雅军 +3 位作者 赵静 颜聪亚 张秀智 荀文娟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1-344,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分子亚型的分布,并分析各分子亚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6月明确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100例,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划分...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不同分子亚型的分布,并分析各分子亚型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1年6月明确诊断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100例,根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划分为四型,进一步分析不同分子亚型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100例中Luminal A型所占比例最大为65%,7%为Luminal B型,Triple Negative型占17%,Her-2(+)型占11%。各分子亚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59岁之间,占73%,Luminal A型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49岁,而其他三型主要分布于50~59岁,四型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A型淋巴转移发生率仅为30.1%,而Luminal B型与Her-2(+)型淋巴转移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1.4%及63.6%,各分子亚型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差异(P<0.05);病理组织学分级Ⅰ级中Luminal A型所占比例最高,而Tri-ple Negative型主要以Ⅲ级为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各分子亚型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各分子亚型与其临床特征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分子分型 临床特征
下载PDF
PTEN、S100A4和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刚 李中 +3 位作者 林晓萌 张军华 崔勇 赵醒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510-3512,共3页
目的探讨PTEN、S100A4和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P53、PTEN和S100A4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临床病... 目的探讨PTEN、S100A4和P53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P53、PTEN和S100A4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53和S100A4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7.69%、56.92%,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16.00%、22.00%(P<0.05)及癌旁组织的34.00%,24.00%(P>0.05)。PTEN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阳性率为24.62%,低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52.00%(P<0.05)及癌旁组织的42.00%(P>0.05);且P53蛋白与PTE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53、PTEN和S100A4在乳腺癌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67±0.066、0.785±0.044、1.065±0.073,与乳腺良性病变组织(0.549±0.032、1.245±0.059、0.370±0.06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S100A4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PTEN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检测P53、PTEN和S100A4基因蛋白表达有望作为评估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P53 PTEN S100A4 免疫组化 WESTERN BLO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