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8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仙方活命饮治疗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热毒证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探讨
1
作者 邵士珺 万华 +5 位作者 吴雪卿 冯佳梅 高晴倩 瞿文超 孙佳晔 谢璐 《上海中医药杂志》 CSCD 2024年第5期52-59,共8页
目的观察仙方活命饮对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CNGM)热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72例CNGM热毒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6例;试验组予仙方活命饮口服治疗,对照组予左氧氟沙星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 目的观察仙方活命饮对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CNGM)热毒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将72例CNGM热毒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6例;试验组予仙方活命饮口服治疗,对照组予左氧氟沙星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比较疾病活动指数、疾病活动度、肿块大小、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分、炎症指标的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乳腺组织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标志物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髄过氧化物酶(MPO)含量的变化。结果①试验过程中,对照组脱落2例,试验组剔除1例、脱落2例,最终完成试验者67例,其中对照组34例、试验组33例。完成14d药物治疗后进一步接受手术治疗者共40例,其中对照组22例、试验组18例,每组随机选取5例纳入NETs形成相关指标机制分析。②局部症状活动指数,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对照组疼痛活动指数降低(P<0.05),脓肿活动指数升高(P<0.05);试验组肿块、疼痛、红热活动指数均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试验组肿块、疼痛、红热活动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③全身症状活动指数,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对照组发热活动指数降低(P<0.05),试验组发热、其他相关炎症症状活动指数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两组各项全身症状活动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疾病活动指数,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对照组全身症状活动指数、疾病活动指数下降(P<0.05),试验组局部、全身症状活动指数及疾病活动指数均下降(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试验组局部症状活动指数、疾病活动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⑤治疗后,两组高活动度例数减少、低活动度及中活动度例数增多,其中试验组高活动度比例从78.8%下降到36.4%;两组疾病活动度分布情况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⑥治疗后,试验组肿块变小(P<0.05),对照组肿块大小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疼痛NRS评分均降低(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⑦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试验组红细胞沉降率水平降低(P<0.05),对照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两组各项炎症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⑧治疗后,两组CitH3的光密度(IOD)、面密度(AD)值均下降(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MPO的IOD、AD值下降(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仙方活命饮能改善CNGM热毒证患者乳房局部炎症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在局部症状改善方面疗效优于左氧氟沙星,在全身症状改善方面疗效与左氧氟沙星相当;其可能通过清除乳腺炎症组织中过量产生的NETs发挥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性中性粒细胞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粉刺性乳痈 仙方活命饮 中医药疗法 经典名方 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肉芽肿性乳腺炎病灶组织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及关键分子验证
2
作者 周悦 叶媚娜 +3 位作者 代秋颖 王冰 程一凡 陈红风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4年第1期75-82,共8页
目的分析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病灶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GLM的生物标志物,再根据结果对关键分子进行验证。方法采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对GLM患者(3例)病灶与正常乳腺组织中蛋白质组进行鉴定和定量,筛选出发生显著... 目的分析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病灶组织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GLM的生物标志物,再根据结果对关键分子进行验证。方法采用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对GLM患者(3例)病灶与正常乳腺组织中蛋白质组进行鉴定和定量,筛选出发生显著变化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导入Proteome Discoverer软件中,搜索Uniprot数据库,完成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细胞因子抗体芯片技术对筛选出的关键分子进行定量和验证。结果GLM病灶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质1405个,其中1106个表达上调,299个表达下调。GO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主要参与细胞过程、代谢过程、蛋白质代谢、生物学调节等。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表达蛋白质参与补体活化、免疫调节、炎症反应等。细胞因子定量分析验证了GLM病灶组织中IL-1β、MCP2、IL-6表达升高。结论GLM病灶和正常乳腺组织中存在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参与炎症、免疫等多种信号通路,可能是GLM发生发展的关键分子。特定蛋白质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乳腺炎 生物标志物 串联质谱标签 蛋白质组学 抗体芯片技术
下载PDF
功劳木外洗液对非哺乳期乳腺炎溃后期患者的效果
3
作者 孙琳 戈文心 +2 位作者 郑蒙蒙 杨桦 李海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136-139,共4页
目的 探究功劳木外洗液对非哺乳期乳腺炎(NMP)溃后期患者创面愈合、窦道深度及垂体泌乳素即催乳素(PRL)的影响。方法 选取NMP溃后期患者1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采用Image J软件计算患者治疗前后的创面面积并统计渗液量,采... 目的 探究功劳木外洗液对非哺乳期乳腺炎(NMP)溃后期患者创面愈合、窦道深度及垂体泌乳素即催乳素(PRL)的影响。方法 选取NMP溃后期患者14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采用Image J软件计算患者治疗前后的创面面积并统计渗液量,采用银质探针测量治疗前后患者的窦道深度,采用化学电发光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PRL水平;比较2组疗效、创面面积、渗液量、窦道深度、PRL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创面面积和渗液量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的窦道深度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PRL均降低,且观察组的PRL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劳木外洗液可以有效改善NMP溃后期患者创面愈合情况、窦道深度及PRL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劳木外洗液 非哺乳期乳腺炎 溃后期 创面愈合 窦道深度 垂体泌乳素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的中医药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分析
4
作者 连文静 孙一华 +1 位作者 赵鹏玲 孙子渊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1期1-8,18,共9页
目的:探究中医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用药规律及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后续实验研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中文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运用Excel... 目的:探究中医治疗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用药规律及潜在作用机制,以期为后续实验研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中文文献,建立处方数据库,运用Excel、SPSS、OriginPro、Cytoscape对处方数据库中相关中药进行频次统计、性味归经分析、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检测核心药物的潜在作用靶点及通路,从TCMSP、Disgenet等数据库获取核心药物与疾病的相关靶点信息,筛选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导入Cytoscape3.9.1绘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通过网络拓扑分析得到核心靶点。最后分子对接验证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结果:共纳入63篇符合条件的相关文献,涉及162味中药,其中皂角刺、甘草、柴胡、蒲公英、当归等使用频次最高;药物性味以温、寒及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肝经、肺经、胃经、脾经。关联规则分析共获得10个药对,9个药组,其中当归-黄芪出现频率最高;聚类分析得到7个聚类方。核心药物组合“当归、黄芪、皂角刺、金银花、蒲公英”与GLM的交集靶点16个,经拓扑分析得到9个关键靶点,包括白蛋白(Albumin,ALB)、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血清白细胞介素-6等。运用DAVID平台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靶点对接良好,其中木犀草素与ALB结合性最好。结论:治疗GLM以补气养血、托疮生肌为主要治法。方药以补虚药为主,辅以清热药,核心药组通过调控HIF-1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挖掘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乳腺炎
下载PDF
穿刺垫棉绑缚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脓肿的临床研究
5
作者 赵文洁 于加乐 +1 位作者 张董晓 徐子寒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220-224,共5页
[目的]评价穿刺垫棉绑缚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脓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共纳入患者72例,分为穿刺垫棉绑缚组和切开常规换药组两组,按2∶1进行分配,穿刺垫棉绑缚组纳入48例,采用穿刺抽脓后垫棉绑缚的方... [目的]评价穿刺垫棉绑缚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脓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共纳入患者72例,分为穿刺垫棉绑缚组和切开常规换药组两组,按2∶1进行分配,穿刺垫棉绑缚组纳入48例,采用穿刺抽脓后垫棉绑缚的方法治疗,切开常规换药组纳入24例,切开引流后根据疮口情况换药治疗,疗程均为8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脓肿缩小程度、疼痛持续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乳房外形改善、换药次数、不良反应。[结果]穿刺垫棉绑缚组在脓肿缩小程度、乳房疼痛时间、VAS评分,乳房外形改善、换药次数方面与切开常规换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穿刺抽脓、垫棉绑缚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脓肿临床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肿期 浆细胞性乳腺炎 穿刺垫棉绑缚
下载PDF
紫草素调节Nrf2/HO-1信号通路对实验性大鼠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治疗作用研究
6
作者 李凡凡 徐阳 王晓旭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目的探究紫草素(Shikonin,SHI)通过调节核因子-红细胞2型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Nrf2/HO-1)信号通路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模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 目的探究紫草素(Shikonin,SHI)通过调节核因子-红细胞2型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Nrf2/HO-1)信号通路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模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大鼠模型,将大鼠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GLM组)、紫草素低剂量组(SHI-L组,17.5 mg·kg^(-1)·d^(-1)SHI)、紫草素中剂量组(SHI-M组,35 mg·kg^(-1)·d^(-1)SHI)、紫草素高剂量组(SHI-H组,70mg·kg^(-1)·d^(-1)SHI)和紫草素高剂量+Nrf2抑制剂ML385组(SHI-H+ML385组,70 mg·kg^(-1)·d^(-1)SHI+14 mg·kg^(-1)·d^(-1)ML385)。HE染色观察乳腺组织病理变化情况;ELISA检测乳腺组织中IL-1β、TNF-α、IL-8、T-AOC、SOD、GSH、MPO、NAGase和ROS水平;免疫荧光检测NLRP3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Nrf2和HO-1蛋白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GLM组大鼠乳腺小叶完全被破坏、大片结节样慢性肉芽肿炎性病灶生成,乳腺小叶组织边界不清,腺叶内出现空泡,伴有大量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IL-8、IL-1β、TNF-α、ROS、MPO和NAGase水平、NLRP3阳性表达率显著增加(P<0.05),T-AOC、SOD和GSH水平、Nrf2和HO-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GLM组相比,SHI-L组、SHI-M组和SHI-H组乳腺组织病变逐渐减轻;IL-8、IL-1β、TNF-α、ROS、MPO和NAGase水平、NLRP3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P<0.05),T-AOC、SOD和GSH水平、Nrf2和HO-1蛋白表达依次升高(P<0.05)。与SHI-H组相比,SHI-H+ML385组乳腺组织病变加重;IL-8、IL-1β、TNF-α、ROS、MPO和NAGase水平、NLRP3阳性表达率显著增加(P<0.05),T-AOC、SOD和GSH水平、Nrf2和HO-1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紫草素发挥抗炎抗氧化作用改善大鼠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信号通路,上调HO-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草素 核因子-红细胞2型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信号通路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原文传递
输穴极砭微针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胡珊珊 孙赵娜 +1 位作者 刘君 黄河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4年第3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输穴极砭微针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气滞热壅证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74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气滞热壅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标准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输穴极砭微针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气滞热壅证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1月—12月收治的74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气滞热壅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标准干预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输穴极砭微针进行干预。干预3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疗效、体温恢复情况、乳房疼痛评分、乳腺通畅程度等结局指标。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体温在72 h内恢复正常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乳腺通畅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中医症状体症评分、乳房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输穴极砭微针的应用有助于改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气滞热壅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气滞热壅证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乳腺炎 气滞热壅证 哺乳期 极砭微针 输穴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肿块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的用药规律
8
作者 李梅 马宏博 +1 位作者 李昕 李梦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7期49-55,共7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文献中中药治疗肿块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用药规律和组方配伍特点。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1980年(维普为收录起始年)至2022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文献中中药治疗肿块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GLM)的用药规律和组方配伍特点。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1980年(维普为收录起始年)至2022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中药治疗肿块期GLM的文献,严格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利用Excel建立肿块期GLM规范化方药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中药的功效类别、性味归经等进行频数统计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纳入中药复方47首,涉及中药111味,累计药物使用频次574次,用药频次较高的药物包括柴胡、皂角刺、白芥子、蒲公英、熟地黄等,常用的中药功效类别为理气药、化痰药,四气多为寒、温,五味多为苦、辛,归经前3位分别为肝经、脾经、胃经。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潜在配伍组合共16组,为白芥子、麻黄、熟地黄、炮姜、肉桂、香附的加减组合。聚类分析挖掘出5个核心组方。结论:中药治疗肿块期GLM多采用温阳散结、理气化痰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 肿块期 中药 数据挖掘 用药规律
下载PDF
分层引流联合乳头内陷纠正术在非哺乳期乳腺炎合并乳头内陷中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苏毅 杨扬 +2 位作者 孙涛 胡运达 张晶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1期0032-0035,共4页
研究将分层引流联合乳头内陷矫正术应用在非哺乳期乳腺炎合并乳头内陷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将2022年6月到2024年6月所收治的12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合并乳头内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经常规炎症病灶切除配合单层... 研究将分层引流联合乳头内陷矫正术应用在非哺乳期乳腺炎合并乳头内陷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将2022年6月到2024年6月所收治的12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合并乳头内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经常规炎症病灶切除配合单层引流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分层引流联合乳头内陷纠正术常规炎症病灶切除治疗,对比效果。结果 (1)观察组[58/61(95.08%)]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50/59(84.75%)]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2)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组的复发率和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治疗前,两组的心理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心理评分改善比对照组更好,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分层引流联合乳头内陷纠正术治疗非哺乳期乳腺炎合并乳头内陷疗效显著,复发率和感染率低,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值得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引流 乳头内陷 非哺乳期乳腺炎 乳头内陷 感染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疗效观察
10
作者 孔秋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24-0027,共4页
针对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治疗,深入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本院2022年4月至2023年6月期间,对8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进行了研究。这些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等量两组,西医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而结合组则采用中西... 针对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治疗,深入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本院2022年4月至2023年6月期间,对8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进行了研究。这些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被分为等量两组,西医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而结合组则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经过对比,结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西医组(75.00%),表明结合组的治疗效果更优(p<0.05);经过严谨的对比分析,发现结合组患者的治疗周期明显短于西医组,且复发率较低,仅为7.50%,相比之下,西医组复发率高达32.50%。经过统计学检验,(p<0.05),表明结合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医组;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VAS)无明显差异。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结合组患者的VAS评分降低程度更为显著,明显低于西医组,(p<0.05);这说明结合治疗在缓解患者疼痛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经过对2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进行测评,包括心理、生理、社会三大功能及躯体健康,结果显示结合组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西医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治疗,临床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更为确切的疗效。能够有效减小复发风险以及缩短治疗的周期,有助于缓解患者乳房的疼痛感,以此加强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 浆细胞性乳腺炎 疗效
下载PDF
高频超声在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作者 金殿生 王雅琪 兰秀艳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125-0128,共4页
探讨高频超声声像学特征在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0年8月-2023年8月期间经我院超声检查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42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收集整理每一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图数据。结果 42个病灶中,正... 探讨高频超声声像学特征在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20年8月-2023年8月期间经我院超声检查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42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穿刺病理证实,收集整理每一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图数据。结果 42个病灶中,正确诊断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为39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3%(39/42),误诊3个(其中误诊为乳腺癌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根据病理及超声声像图特征分型:39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中,6例(15.38%)为导管扩张型,24例(61.53%)为炎性肿块型,9例(23.07%)为炎性脓肿型。结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超声图像表现具有较典型的特征,高频超声可以准确诊断浆细胞性乳腺炎及并对其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超声 浆细胞性乳腺炎 鉴别诊断
下载PDF
健康奶牛和乳腺炎奶牛乳汁中微生物组成的特征及差异研究
12
作者 谢景昊 杨晨 +5 位作者 杨涵琳 郜世凯 赵运泽 郭爽 李和平 王月影 《中国乳品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9,60,共11页
奶牛乳腺炎的发生与多种病原微生物密切相关,乳汁中菌群特征的分析对建立乳房炎防控体系和提高乳制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16S rRNA基因的V3-V4区测序,分析河南省某奶牛场17头健康奶牛和10头乳房炎奶牛乳汁中微生物菌群... 奶牛乳腺炎的发生与多种病原微生物密切相关,乳汁中菌群特征的分析对建立乳房炎防控体系和提高乳制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16S rRNA基因的V3-V4区测序,分析河南省某奶牛场17头健康奶牛和10头乳房炎奶牛乳汁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度。结果发现,微生物菌群在11个门、24个纲、37个目、82个科和184个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乳腺炎奶牛乳汁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度显著低于健康奶牛乳汁,在乳腺炎奶牛乳汁中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较高。乳腺感染后,变形菌门、软壁菌门的丰度显著降低;互养菌门的丰度显著升高。乳腺炎奶牛乳汁中的链球菌科、链球菌属的相对丰度增加,棒状杆菌科、罗尔斯通氏菌属、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下降。优势菌属中有4个嗜冷菌,健康奶牛和乳腺炎奶牛乳汁中的嗜冷菌总丰度分别为19.5%和42.0%。提示乳汁中微生物组成变化可能与奶牛乳腺炎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该研究为奶牛场乳房炎的防控及原料奶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乳汁 菌群特征 乳腺炎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副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中医药临床诊治分析
13
作者 曾奕斐 张董晓 +3 位作者 东浩 付娜 张红凯 冯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1893-1898,共6页
背景副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PCM)在临床上较为罕见,相关报道较少,临床多易发生误诊、漏诊,为其早期诊治带来极大挑战。目的探讨副乳腺PCM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17年... 背景副乳腺浆细胞性乳腺炎(PCM)在临床上较为罕见,相关报道较少,临床多易发生误诊、漏诊,为其早期诊治带来极大挑战。目的探讨副乳腺PCM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5例副乳腺PCM患者的中医药临床诊疗资料,对15例副乳腺PCM患者的一般资料、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结果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本文共纳入15例女性副乳腺PCM患者,均为育龄期妇女,妊娠后2~5年内发病,病因复杂,病程迁延,发病特点与乳腺部位的PCM相类似,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15例患者经中医内治法和外治法联合治疗后,症状缓解,局部病灶消失,且随访半年无复发病例。结论副乳腺PCM在临床上较为罕见,易发生误诊、漏诊,临床治疗难度较高,中医药内外结合治疗副乳腺PCM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性乳腺炎 乳腺 粉刺性乳痈 中医药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基于胃肠道菌群探讨奶牛乳腺炎发生和调控的机制
14
作者 袁利平 张宁宁 +5 位作者 谢红兵 张坤 常美楠 夏小静 贺永惠 滕战伟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5-92,共8页
奶牛乳腺炎发病率高,给奶牛业发展和消费者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传统观念认为,乳腺炎是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乳腺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但生产实践中发现,奶牛采食高精料日粮可引起胃肠道菌群紊乱,导致奶牛乳腺炎发病率升高,从而影响奶... 奶牛乳腺炎发病率高,给奶牛业发展和消费者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传统观念认为,乳腺炎是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乳腺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但生产实践中发现,奶牛采食高精料日粮可引起胃肠道菌群紊乱,导致奶牛乳腺炎发病率升高,从而影响奶牛乳腺健康。这表明奶牛乳腺炎的发生除与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感染有关外,还存在内源性致病途径。本文综述了奶牛乳腺炎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胃肠道微生物与奶牛产奶效率的关系、胃肠道菌群影响乳腺炎发生的机制及调控措施,为奶牛乳腺炎的防治提供新的视角和机遇,进而促进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胃肠道菌群 产奶效率 血乳屏障 乳腺炎
下载PDF
温灸配合“清消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研究
15
作者 郑懿 史有阳 +7 位作者 郑金洲 宋晓耘 陈力新 杨剑锋 高阳 刘舒月 刘胜 周细秋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10-213,共4页
目的观察外用温灸法配合顾氏外科“清消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收集90例符合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每组各45例,实验组使用温灸配合“清消法”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清消法”治疗,疗程14 d,随访1个月,观察... 目的观察外用温灸法配合顾氏外科“清消法”治疗肉芽肿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收集90例符合肉芽肿性乳腺炎诊断标准的患者,每组各45例,实验组使用温灸配合“清消法”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清消法”治疗,疗程14 d,随访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及中医局部证候评分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差异情况。结果在14 d及30 d的观察节点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创面面积较入组前均有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30 d时,实验组创面面积为(18.16±4.66)mm^(2),优于对照组(20.91±4.79)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4 d、30 d时两组患者同时点比较,实验组患者中医局部证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局部阴阳证候更倾向于保持在阳证的证候,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IL-6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14 d及30 d时间节点,两组TNF-α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已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该疗法的耐受度好。结论使用温灸法配合顾氏外科“清消法”能缩短患乳创面愈合时间,且该疗法安全、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芽肿性乳腺炎 温灸法 顾氏外科“清消法” 煨脓长肉
原文传递
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在鉴别段样强化肉芽肿性乳腺炎与浸润性导管癌中的价值研究
16
作者 陈艳 吴晓燕 +3 位作者 张敏 黄学菁 成建明 郑李韵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7-182,共6页
目的 探讨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对段样强化的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IGM)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段样强化、... 目的 探讨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对段样强化的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idiopathic granulomatous mastitis,IGM)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段样强化、无脓肿型IGM和15例ID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均行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采用Fisher精确检验、t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月经状态、年龄、内部强化方式的差异,采用t检验、Mann Whitney U检验筛选出两组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port constant,K^(trans))、速率常数(rate constant,K_(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Ve)值中的差异项,用二元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其与IDC的危险系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 两组年龄、月经状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3),而内部强化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3)。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IGM组K^(trans)值[(0.274±0.163)min^(-1)]低于IDC组[(0.451±0.257) min^(-1)],IGM组K_(ep)值[(0.618±0.245)min^(-1)]低于IDC组[(0.856±0.420) min^(-1)],且两组间K^(trans)及K_(ep)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12)。两组Ve值为IGM组(0.531±0.320)min^(-1)、IDC组(0.629±0.323)min^(-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二元logistic线性回归:K^(trans)值的优势比(odds ratios,OR)=2.243[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652~6.294](P=0.021),绘制ROC曲线显示,约登指数、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585、73.3%、85.2%,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78 (95%CI:0.623~0.891)(P=0.001)。结论 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所得K^(trans)值对以段样强化为表现的IGM、IDC有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肉芽肿性乳腺炎 浸润性导管癌 磁共振药代动力灌注扫描 压缩感知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17
作者 刘鹏 于晓晶 +2 位作者 李春志 任华 孟玉莲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49,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2022年1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经病理证实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和乳腺癌的患者MRI资料共82例,基于动态增强磁... 目的探讨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模型对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2月—2022年1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经病理证实为肉芽肿性乳腺炎和乳腺癌的患者MRI资料共82例,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第一期图像,分别用半自动分割法和手工逐层勾画分割感兴趣区,随机分配99个感兴趣区到训练组69个,测试组30个,比较两种方法所提取数据组间一致性差异。将半自动分割法所提取原始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逻辑回归法进行特征筛选。采用6种分类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决策树、随机森林、K最邻近)构建预测模型,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的差异。结果82例患者共分割出99个病灶(肉芽肿性乳腺炎37个,乳腺癌62个)。采用两种感兴趣区分割法所提取影像组学数据组间一致性欠佳[组内相关系数为0.68(0.51,0.78)]。半自动分割法所提取数据构建的6个预测模型中,逻辑回归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诊断效能显著优于其他模型,逻辑回归模型诊断效能和稳定性最佳(训练组:曲线下面积0.928,准确度0.855,敏感度0.837,特异度0.885;测试组:曲线下面积0.933,准确度0.833,敏感度0.895,特异度0.727)。结论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的影像组学可以为肉芽肿性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诊断提供较高价值。感兴趣区的分割方法更推荐半自动分割法,逻辑回归和支持向量机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肉芽肿性乳腺炎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诊断 鉴别
下载PDF
血清miR-155、miR-23b在特发性肉芽肿乳腺炎和乳腺癌中的差异性表达及意义
18
作者 何姣 周瑜辉 +1 位作者 马晓霞 齐晶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3期217-221,共5页
目的 探讨miR-155、miR-23b在特发性肉芽肿乳腺炎(IGM)和乳腺癌(BC)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32例IGM患者(ICM组)和40例BC患者(BC组),所有患者均经活检确诊。另外纳入33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 目的 探讨miR-155、miR-23b在特发性肉芽肿乳腺炎(IGM)和乳腺癌(BC)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11月我院收治的32例IGM患者(ICM组)和40例BC患者(BC组),所有患者均经活检确诊。另外纳入33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miRNAs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miR-155、miR-23b对IGM和BC的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评估相关性。结果 3组CRP、WBC、Hb、Hct、CA19-9、CA15-3、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M组患者血清miR-155、miR-16-5p、miR-21-5p、miR-210-3p、miR-222-3p、miR-29c-3p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01),血清miR-23b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01);BC组患者血清中以上miRNAs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1)。BC组患者血清miR-155表达水平低于IGM组(P<0.001),血清miR-23b表达水平高于IGM组(P<0.001)。血清miR-155和miR-23b水平鉴别诊断IGM和B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2(95%CI:0.601~0.843)、0.765(95%CI:0.657~0.874),敏感度分别为81.00%、77.50%,特异度分别为65.00%、59.40%;二者联合鉴别诊断的AUC为0.869(95%CI:0.786~0.95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10%和92.50%。IGM组血清miR-155与WBC、CRP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而血清miR-23b与WBC、CRP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血清miR-155和miR-23b有助于区分IGM和BC,可成为IGM和BC早期鉴别诊断的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肉芽肿乳腺炎 乳腺 鉴别诊断 MIR-155 miR-23b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