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6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酸菌接种发酵生产辣椒酱的工艺优化
1
作者 万景瑞 蒋鹏飞 +5 位作者 史冠莹 肖作兵 张乐 赵丽丽 赵妍 王赵改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25年第2期84-92,共9页
为解决传统自然发酵辣椒酱生产条件不受控制、产品品质不稳定的问题,以期通过接种不同乳酸菌和优化发酵工艺生产一款高品质的辣椒酱。本研究以感官评价、理化指标(总酸、辣椒红色素、亚硝酸盐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对照、单因素和正交试... 为解决传统自然发酵辣椒酱生产条件不受控制、产品品质不稳定的问题,以期通过接种不同乳酸菌和优化发酵工艺生产一款高品质的辣椒酱。本研究以感官评价、理化指标(总酸、辣椒红色素、亚硝酸盐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对照、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辣椒酱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发酵辣椒酱产品品质的因素主次顺序为菌种接种量>蔗糖添加量>食盐添加量,辣椒酱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乳酸菌三菌为最适菌种,接种量2.0%、大蒜添加量8%、蔗糖添加量7%、食盐添加量9%、发酵时间15 d。利用此工艺生产的辣椒酱整体品质最优,产品鲜亮有光泽,呈亮红色,组织细腻均匀,发酵香味浓郁,酸咸味适度、辣味突出,产品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接种发酵 辣椒酱 工艺优化
下载PDF
实验室常见培养基成分对乳酸菌检测的影响
2
作者 师倍倍 徐佳荫 +4 位作者 王连凤 孟庆红 朱明娥 王丹 李灿国 《中国乳业》 2025年第1期80-85,91,共7页
[目的]乳酸菌对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良好载体,发酵乳和活菌型乳酸菌饮料是人体补充乳酸菌的重要来源。我国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发酵乳、活菌型乳酸菌饮料中乳酸菌数量,对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有重要意义。[方法]选择常见实验室培养... [目的]乳酸菌对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良好载体,发酵乳和活菌型乳酸菌饮料是人体补充乳酸菌的重要来源。我国国家标准明确规定发酵乳、活菌型乳酸菌饮料中乳酸菌数量,对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有重要意义。[方法]选择常见实验室培养基作为干扰成分,通过人为添加,探究各干扰成分对乳酸菌培养基、国标法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双歧杆菌总数受孟加拉红培养基、BS培养基影响最大,VRBA培养基影响最小。嗜热链球菌总数受TTB培养基影响最大,VRBA培养基影响最弱。乳杆菌总数受SC培养基影响最大,受VRBA培养基、XLD培养基影响最小。MRS琼脂培养基感官受SC培养基成分影响最大,改良MRS琼脂培养基受SC培养基影响最大,MC琼脂培养基主要受高添加量BS培养基影响。[结论]本试验结果为通过培养基、菌落感官及菌落数量变化判断乳酸菌培养状态提供依据,为乳酸菌检测结果异常分析提供参考,对保证乳酸菌检测结果准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乳酸菌总数 交叉污染
下载PDF
乳酸菌风味吸吸冻的研制
3
作者 郭慧青 《食品安全导刊》 2025年第9期112-114,共3页
本文以脱脂乳粉、发酵液为原料,以产品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乳酸菌风味吸吸冻中柠檬酸、发酵液、凝胶剂以及甜味剂的添加量。结果发现,当柠檬酸添加量为2.0 g·L^(-1)、发酵液添加量为21 g... 本文以脱脂乳粉、发酵液为原料,以产品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乳酸菌风味吸吸冻中柠檬酸、发酵液、凝胶剂以及甜味剂的添加量。结果发现,当柠檬酸添加量为2.0 g·L^(-1)、发酵液添加量为21 g·L^(-1)、凝胶剂添加量为7.0 g·L^(-1)、甜味剂添加量为120 g·L^(-1)时,产品爽滑细腻,酸甜可口,弹性适中,颜色呈乳白色,具有独特的乳酸菌发酵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风味 发酵液 吸吸冻
下载PDF
猪源乳酸菌及其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余磊 梅少卿 傅建舟 《现代畜牧科技》 2025年第2期124-126,共3页
乳酸菌是一种常见的微生态制剂,在降低动物发病率、增强生产效率和减少养殖开支等方面显示出其应用价值,因此在养猪业中被广泛采用。该文综述了猪源乳酸菌分类与生理功能,在养猪产业的具体应用和猪源乳酸菌的制备与复配几个方面的研究... 乳酸菌是一种常见的微生态制剂,在降低动物发病率、增强生产效率和减少养殖开支等方面显示出其应用价值,因此在养猪业中被广泛采用。该文综述了猪源乳酸菌分类与生理功能,在养猪产业的具体应用和猪源乳酸菌的制备与复配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乳酸菌 乳酸菌 养猪
下载PDF
不同乳酸菌发酵蓝莓桑葚原浆营养品质及风味变化分析
5
作者 丁明可 陈慧芝 +5 位作者 吴伟杰 牛犇 房祥军 陈杭君 刘瑞玲 郜海燕 《核农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7-306,共10页
为探究不同乳酸菌发酵对蓝莓桑葚原浆营养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作为发酵剂,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等方法分析乳酸菌发酵后蓝莓桑葚原浆中的功能营养成分和风味。... 为探究不同乳酸菌发酵对蓝莓桑葚原浆营养品质及风味的影响,本研究分别以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作为发酵剂,利用电子鼻和顶空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等方法分析乳酸菌发酵后蓝莓桑葚原浆中的功能营养成分和风味。结果表明,3个发酵组的营养品质和抗氧化能力差异显著,其中植物乳杆菌发酵组总酸含量最高(1.52 g·L^(-1))、总糖含量最低(789.59 mg·L^(-1))、总花色苷含量最高(6.04 g·L^(-1)),总抗氧化能力最强;电子鼻分析结果可有效区分3种菌种的发酵风味;气相色谱-质谱共检测出5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6种、酸类14种、醛类9种、酮类7种、酯类8种、其他物质7种,其中2-壬酮在植物乳杆菌发酵组中含量较高,赋予发酵汁果香以及花香。综合而言,植物乳杆菌发酵组在营养成分、气味及风味物质方面均有较大提升,更适用于蓝莓桑葚原浆的发酵,有助于开发出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益生元蓝莓果浆。本研究可为蓝莓桑葚深加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桑葚 乳酸菌 营养成分 风味物质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自然发酵乳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优良菌株筛选
6
作者 雷雪艳 赵丽霞 +1 位作者 李瑜 刘文俊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7,共7页
鲜乳及其发酵乳是牧民日常饮食中主要的营养物来源之一,其中含有丰富的乳酸菌资源。为了从纯培养角度了解不同乳源中乳酸菌的菌群结构并获取其中宝贵的乳酸菌菌种,该研究采用纯培养技术从内蒙古牧区21份样品中分离得到411株乳酸菌,包括1... 鲜乳及其发酵乳是牧民日常饮食中主要的营养物来源之一,其中含有丰富的乳酸菌资源。为了从纯培养角度了解不同乳源中乳酸菌的菌群结构并获取其中宝贵的乳酸菌菌种,该研究采用纯培养技术从内蒙古牧区21份样品中分离得到411株乳酸菌,包括10个属,21个种。其中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分离株的数量最多,其次为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和马乳酒样乳杆菌(Lactobacillus kefiranofaciens)。优势菌群分析发现不同乳源的菌群结构差异较大,酸马乳的菌群多样性最丰富,马乳酒样乳杆菌是其优势菌种之一。根据酸马乳低pH值、低酒精含量的特点,从93株马乳酒样乳杆菌中筛选出4株在低pH值(pH 3.0)和6%(体积分数)乙醇环境下耐受性较好的菌株,然后进一步研究其人工胃肠液耐受性、乙醇耐受性和对3种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抑菌能力。最终筛选出2株马乳酒样乳杆菌分别为:IMAU12331与IMAU12208,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和抑菌特性,可作为潜在益生菌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分离鉴定 菌株筛选 耐受性 抑菌特性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对米乳品质、风味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高小妹 隋勇 +6 位作者 祝振洲 李书艺 周雷 施建斌 熊添 蔡芳 梅新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35,共9页
为了探究乳酸菌发酵对米乳品质、风味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黑米、红米和糙米为原料,以乳粉和蔗糖为辅料,添加直投式乳酸菌发酵剂制成发酵型米乳。并以相同条件下不添加发酵剂制成的非发酵型米乳为对照,比较分析6种米乳的稳定性... 为了探究乳酸菌发酵对米乳品质、风味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黑米、红米和糙米为原料,以乳粉和蔗糖为辅料,添加直投式乳酸菌发酵剂制成发酵型米乳。并以相同条件下不添加发酵剂制成的非发酵型米乳为对照,比较分析6种米乳的稳定性、蛋白质含量、还原糖含量、总酚含量、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结果显示,乳酸菌发酵显著(P<0.05)提高了米乳的酸度、蛋白质含量、总酚含量、抗氧化活性,降低了米乳的pH、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对离心沉淀率无显著影响。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乳酸菌发酵后米乳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显著提高,正己醇、苯甲醛等米乳的主要香气成分含量分别增加了0.23%~2.42%、0.11%~0.72%。乳酸菌发酵后的米乳具有特有的发酵风味。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乳酸菌发酵对米乳品质、风味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及发酵谷物饮料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乳 乳酸菌发酵 营养 风味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尿素添加浓度对乳酸菌发酵秸秆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8
作者 毕庆悦 张敏 +2 位作者 金楚砚 耿春银 金英海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93,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发酵后的玉米秸秆添加不同浓度尿素对延边黄牛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分别在乳酸菌发酵玉米秸秆中添加0(对照组)、0.5%(T1组)、1.0%(T2组)、1.5%(T3组)和2.0%(T4组)的尿素,用3头体重600 kg左右,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延边... 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发酵后的玉米秸秆添加不同浓度尿素对延边黄牛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分别在乳酸菌发酵玉米秸秆中添加0(对照组)、0.5%(T1组)、1.0%(T2组)、1.5%(T3组)和2.0%(T4组)的尿素,用3头体重600 kg左右,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延边黄牛瘤胃液进行体外发酵,测定体外瘤胃发酵产气量、产气参数、甲烷产量、瘤胃原虫数量、发酵参数、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等指标。结果表明:T2组最大产气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甲烷产量随尿素添加量增加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T2组的甲烷产量最低,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T2组氨态氮含量显著低于T3、T4组(P<0.05);T2组pH显著低于对照组、T3、T4组(P<0.05);T2组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高于其他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T2组乙酸/丙酸值显著低于对照组、T4组(P<0.05);T1、T2组有机物消化率、代谢能显著高于对照组、T3、T4组(P<0.05);T2组干物质体外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T3、T4组粗蛋白体外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T1、T2组(P<0.05)。添加尿素对降低甲烷产量、瘤胃原虫数量等作用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添加1.0%尿素的乳酸菌发酵秸秆相对于其他组在提高产气量、有机物消化率、粗蛋白体外消化率,降低乙酸/丙酸值方面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乳酸菌 发酵参数 玉米秸秆 瘤胃发酵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诱导水蜜桃浆凝胶体系自发变色的4D打印研究
9
作者 王岩 牛犇 +5 位作者 王冠楠 房祥军 刘瑞玲 吴伟杰 陈慧芝 郜海燕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3-150,共8页
为拓宽食品的4D打印品类,推动食品4D打印技术发展,将水蜜桃浆与马铃薯粉、黄原胶、海藻酸钠复配成适合打印的凝胶体系,添加天然花青素和乳酸菌构建4D打印凝胶体系,研究乳酸菌发酵诱导的水蜜桃浆凝胶体系自发变色和品质变化。结果表明,... 为拓宽食品的4D打印品类,推动食品4D打印技术发展,将水蜜桃浆与马铃薯粉、黄原胶、海藻酸钠复配成适合打印的凝胶体系,添加天然花青素和乳酸菌构建4D打印凝胶体系,研究乳酸菌发酵诱导的水蜜桃浆凝胶体系自发变色和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当马铃薯粉的添加量为25%(质量分数)时,打印凝胶体系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支撑性能;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4D打印凝胶体系的乳酸菌数量大量增长、霉菌生长受到一定抑制;乳酸菌的生长引起打印物pH值降低约1.8,导致打印物中花青素的颜色从紫色变为红色,发酵12 h的ΔE值为15.2;此外,打印物的质构特性(如硬度、弹性、胶着性和回复性)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出现小幅度增加,这与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和水分的变化(水分质量分数降低5.2%)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蜜桃浆凝胶 4D打印 乳酸菌发酵 自发变色 花青素
下载PDF
乳酸菌对不同比例王草和百香果果皮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干物质消化率的影响
10
作者 吕仁龙 蒋睿珂 +4 位作者 张雨书 蒋博 李茂 周汉林 高玲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131,共7页
为研究添加乳酸菌对王草与百香果果皮不同比例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干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试验将王草与百香果果皮混合青贮比例分别设为10:0(0%)、9:1(10%)、8:2(20%)、7:3(30%)、6:4(40%)、5:5(50%),再分别做无添加和乳酸菌(1.33×10^(... 为研究添加乳酸菌对王草与百香果果皮不同比例混合青贮发酵品质和干物质消化率的影响,试验将王草与百香果果皮混合青贮比例分别设为10:0(0%)、9:1(10%)、8:2(20%)、7:3(30%)、6:4(40%)、5:5(50%),再分别做无添加和乳酸菌(1.33×10^(5) CFU/g)添加组(n=3),利用体外培养方法分析干物质消化率和瘤胃液发酵参数。结果表明:添加乳酸菌后,青贮pH显著下降(P<0.01),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1),挥发性氨态氮含量和乙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体外培养后的产气量和干物质消化率相比无添加组也显著提高(P<0.05)。随着百香果皮添加量的增加,青贮pH显著降低(P<0.05),乳酸含量显著上升(P<0.01),在50%添加比例下达到最高。在瘤胃液发酵方面,随着百香果皮添加量增加,pH逐渐下降,产气和干物质消化率逐渐上升(P<0.05),在50%添加组达到最高。综上所述,乳酸菌、百香果果皮均有利于提升混合青贮发酵品质、营养价值和干物质消化率,结合实际生产,王草与百香果果皮混合青贮下,百香果果皮最大且最适添加比例为4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香果皮 王草 青贮 乳酸菌 干物质消化率
下载PDF
耐低温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对燕麦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刘红玉 曾泰儒 +6 位作者 张云飞 文兴金 刘海平 张磊 肖启银 李小梅 闫艳红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9-678,共10页
本研究旨在挖掘出低温条件下生长速率和产酸速率俱佳的乳酸菌,并将其回接至若尔盖县白河牧场的青贮燕麦(Avena sativa),研究耐低温乳酸菌对燕麦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通过限制性培养方法筛选耐低温菌株,并结合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 本研究旨在挖掘出低温条件下生长速率和产酸速率俱佳的乳酸菌,并将其回接至若尔盖县白河牧场的青贮燕麦(Avena sativa),研究耐低温乳酸菌对燕麦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的影响。通过限制性培养方法筛选耐低温菌株,并结合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乳酸菌菌株YZ3在4℃低温条件下产酸性能最佳(pH可达到5.38),且能耐低pH(4.0)和高盐浓度(6.5%NaCl)环境;2)通过生理生化试验、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以及16S rRNA序列分析表明,乳酸菌YZ3为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3)低温环境下YZ3处理的燕麦青贮乳酸含量升至63.7 mg·g^(-1),显著高于无添加对照(P<0.05),青贮料pH降低至4.1,显著低于无添加对照(P<0.01)。综上所述,添加乳酸菌YZ3能够改善燕麦的青贮发酵品质,YZ3可作为川西北高寒地区的低温青贮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低温乳酸菌 产酸速率 燕麦 发酵品质 川西北高原 营养品质 厌氧发酵
下载PDF
生殖道乳酸菌分离及益生功能评价
12
作者 刘祺琛 康文丽 +5 位作者 魏雪 徐琛 潘丽娜 张书文 汪家琦 逄晓阳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6,共9页
文章分离自健康女性生殖道乳酸菌,评价其益生功能,为女性私密处保健用微生态制剂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采集健康女性生殖道样本,采用MRS培养基分离乳酸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并评价其对阴道致病菌的抑制能力、产酸... 文章分离自健康女性生殖道乳酸菌,评价其益生功能,为女性私密处保健用微生态制剂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通过采集健康女性生殖道样本,采用MRS培养基分离乳酸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并评价其对阴道致病菌的抑制能力、产酸能力、抗生素敏感性、耐酸耐胆盐能力及对HT-29细胞的黏附能力。共分离得到203株乳酸菌,包括粪肠球菌、阴道乳杆菌、屎肠球菌等。部分菌株显示出良好的益生特性,其中乳酸片球菌C19对阴道常见致病菌有较强抑制能力,同时兼有良好的耐酸耐胆盐性及较高的HT-29细胞黏附能力。试验筛选到的5株益生菌株具有良好的维护女性生殖道健康的潜力,为进一步开发女性生殖道益生菌制剂提供有价值的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道微生态 乳酸菌 益生功能 女性健康
下载PDF
3种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奶牛乳房炎源性肺炎克雷伯菌的抑菌特性
13
作者 靳天雄 冯鸣鹊 +7 位作者 梁洪秀 刘康平 仝静迪 任美奕 姜国均 高健 刘明超 程佳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3,共8页
为获得对奶牛乳房炎源性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乳酸菌(LAB),本试验从山东省某大型奶牛养殖场采集饲料、垫料、奶杯内衬样本各6份,以及口腔、粪便、蹄部、乳头皮肤、乳头孔、鼻腔拭子样本各12份。利用MRS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分... 为获得对奶牛乳房炎源性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乳酸菌(LAB),本试验从山东省某大型奶牛养殖场采集饲料、垫料、奶杯内衬样本各6份,以及口腔、粪便、蹄部、乳头皮肤、乳头孔、鼻腔拭子样本各12份。利用MRS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RNA基因测序鉴定分离菌株种属,采用牛津杯法筛选对奶牛乳房炎源性肺炎克雷伯菌抑菌效果较好的LAB,分析LAB发挥抑菌作用的相关物质(有机酸、细菌素和过氧化氢),建立生长曲线,检测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从90份样本中共分离得到93株LAB,分别为魏斯氏菌属58株、明串珠菌属11株、乳杆菌属17株和乳球菌属7株;抑菌试验结果显示,3株LAB对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较好的抑菌特性(抑菌圈直径>17 mm),分别为食窦魏斯氏菌SDS2.1(抑菌圈直径17.1 mm±1.2 mm),植物乳植杆菌SDN1.2(抑菌圈直径19.73 mm±0.93 mm)和弯曲广布乳杆菌SDN6.1(抑菌圈直径19.53 mm±0.15 mm);3株LAB在0~2 h处于迟滞期,食窦魏斯氏菌SDS2.1和弯曲广布乳杆菌SDN6.1在4~8 h处于对数生长期,12 h后进入平台期;植物乳植杆菌SDN1.2在4~10 h处于对数生长期,14 h后进入平台期。3株LAB的主要抑菌物质均为有机酸,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和羧苄西林等13种常见抗生素敏感。结果表明,本试验分离得到的3株LAB对奶牛乳房炎源性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可作为防治肺炎克雷伯菌性奶牛乳房炎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乳房炎 肺炎克雷伯菌 乳酸菌 抑菌活性
下载PDF
高产GABA乳酸菌筛选及发酵绵羊乳工艺优化
14
作者 姚瑜 张铭慧 +6 位作者 火钰翠 张晓莹 徐立清 胡启胜 宋宇轩 杨续金 葛武鹏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0,共7页
对西部牧区传统发酵乳品中的13株乳酸菌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力进行筛选,选择1#菌株(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制备富含GABA发酵绵羊乳。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提高绵羊乳中GABA产量。... 对西部牧区传统发酵乳品中的13株乳酸菌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力进行筛选,选择1#菌株(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制备富含GABA发酵绵羊乳。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提高绵羊乳中GABA产量。结果表明,1#菌株与嗜酸乳杆菌HH-LA26复配比例为1∶1.2,低聚果糖添加量为1.5%,L-谷氨酸钠添加量为25 g/L,此条件下发酵绵羊乳中GABA含量可达(3.02±0.04)mg/mL,高于市售GABA牛羊乳制品含量1.23 mg/mL,为功能性乳制品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乳酸菌 发酵绵羊乳 工艺优化
下载PDF
基于Meta分析乳酸菌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张悦 侯永威 +1 位作者 张启钧 韦春波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0,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乳酸菌(Lactobacillus,LAB)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Web of Science以及Pub Med等数据库中检索LAB水平对蛋鸡生产性能影响的相关文献。在确定的191篇文献中筛选,纳入15篇文献,通过Compreh...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乳酸菌(Lactobacillus,LAB)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Web of Science以及Pub Med等数据库中检索LAB水平对蛋鸡生产性能影响的相关文献。在确定的191篇文献中筛选,纳入15篇文献,通过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3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置信区间(CI)。由于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异质性,进行了亚组分析,探讨LAB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Meta分析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LAB可以极显著提高蛋鸡的产蛋率(SMD=2.213,P<0.001)及平均蛋重(SMD=1.521,P<0.001),极显著降低料蛋比(SMD=-1.310,P<0.001),对平均日采食量无显著影响(P=0.664)。剂量效应曲线表明,LAB的建议添加量为0.05%~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蛋鸡 META分析 生产性能 剂量效应曲线
下载PDF
乳酸菌富硒机制及硒化产物特性研究进展
16
作者 王睿楠 李金宇 +4 位作者 卢阳阳 李永香 李梅 马婉璐 赵旭博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78-386,共9页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乳酸菌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合适的富硒载体,能够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和单质硒,从而提高硒的生物利用率和吸收率。该文综述了富硒乳酸菌的富硒机理,详细阐述了乳酸菌转化...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和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乳酸菌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合适的富硒载体,能够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和单质硒,从而提高硒的生物利用率和吸收率。该文综述了富硒乳酸菌的富硒机理,详细阐述了乳酸菌转化无机硒的过程以及涉及的化学物质。此外,该文还探讨了硒化产物在微生物细胞不同结构中的分布和特性,以及添加硒对菌株生长及其营养价值的影响,旨在为富硒乳酸菌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富硒机制 有机硒 纳米硒粒子 营养价值
下载PDF
乳酸菌发酵对燕麦面团及馒头品质特性的影响
17
作者 李佳豪 孙冰华 +1 位作者 钱晓洁 王晓曦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7,共7页
为了改善燕麦粉加工的适应性,选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HH-LP56)分别对燕麦生粉和不同糊化度(13%、17%、24%、30%、34%)燕麦熟粉进行发酵改性,探究乳酸菌发酵对燕麦粉的游离氨基酸、淀粉酶活性、还原糖含量和热特性,以... 为了改善燕麦粉加工的适应性,选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HH-LP56)分别对燕麦生粉和不同糊化度(13%、17%、24%、30%、34%)燕麦熟粉进行发酵改性,探究乳酸菌发酵对燕麦粉的游离氨基酸、淀粉酶活性、还原糖含量和热特性,以及燕麦-小麦复配面团的流变发酵特性和馒头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发酵促进了燕麦生粉中游离氨基酸的释放,增加了燕麦生粉和熟粉中淀粉酶活性和还原糖含量。将发酵改性燕麦生/熟粉与小麦粉进行复配,改善了面团的发酵特性,制得的馒头比体积上升,硬度下降,馒头的品质特性得到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燕麦粉 糊化度 加工性能
下载PDF
基于模糊数学感官评价-TOPSIS法的花生粕发酵乳优良乳酸菌筛选
18
作者 陆开祥 陈中爱 +2 位作者 刘丽静 薛桥丽 胡永金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3,共8页
为促进花生粕的综合利用,以13株乳酸菌发酵花生粕乳,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分别从酸度、黏度、氨基酸态氮浓度、持水力、活菌数和感官属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探究乳酸菌在花生粕乳中的发酵性能。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L6... 为促进花生粕的综合利用,以13株乳酸菌发酵花生粕乳,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分别从酸度、黏度、氨基酸态氮浓度、持水力、活菌数和感官属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探究乳酸菌在花生粕乳中的发酵性能。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植物亚种(L6)的产酸速率最高,达到9.57°T/h,其次是植物乳杆菌(X2),为9.26°T/h。植物乳杆菌(X2)和副干酪乳杆菌(X5)的后酸化能力较弱,贮藏期间酸度变化量分别为10.84°T和9.58°T,且这两株菌产氨基酸态氮浓度较高,分别为589.87μg/mL和562.28μg/mL。嗜热链球菌(S2)的产黏能力和持水力最强,分别为1227.33 mPa·s和42.62%,且其综合感官评分最高,为89.75分。发酵乳杆菌(FYa1)和植物乳杆菌(MDb2)的活菌数最高,分别为8.89 lg CFU/mL和8.80 lg CFU/mL。采用TOPSIS法综合评价,得出嗜热链球菌(S2)为综合发酵性能较优良的菌株,以其为核心菌株辅以乳酸杆菌作为发酵剂应用于花生粕乳的发酵,可为花生粕乳发酵产品的开发提供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粕乳 乳酸菌 模糊数学 TOPSIS法
下载PDF
青稞酒酿造副产物及自然发酵驼乳乳酸菌分离鉴定及多样性分析
19
作者 朱春霞 孙万成 罗毅皓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5-121,共7页
为了解析高原特色发酵制品细菌群落多样性,利用传统分离培养技术从青稞酒酿造副产物-青稞酒糟、黄水及自然发酵驼乳中分离鉴定乳酸菌,并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对其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细菌由38个门、779个属、914个种组... 为了解析高原特色发酵制品细菌群落多样性,利用传统分离培养技术从青稞酒酿造副产物-青稞酒糟、黄水及自然发酵驼乳中分离鉴定乳酸菌,并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对其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品中细菌由38个门、779个属、914个种组成,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85.82%)、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87%)、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18%)为样品中的优势菌门;片球菌属(Pediococcus,36.12%)、肠球菌属(Enterococcus,31.98%)、乳球菌属(Lactococcus,15.49%)为优势菌属。其中,青稞酒糟细菌多样性及丰度均最大,而冬季采集自然发酵驼乳则与之相反。该研究为青稞酒酿造副产物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酒糟与发酵乳细菌群落差异分析提供新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酒糟 黄水 发酵驼乳 乳酸菌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乳酸菌细菌素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20
作者 薛小格 刘园园 +5 位作者 张丽纳 樊睿 辛宇 马佳歌 于微 刘丽波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4-424,共11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一种能在食品表面形成生物膜的革兰氏阳性条件致病菌,其生物膜的形成对食品加工和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乳酸菌细菌素是由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可抑制...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一种能在食品表面形成生物膜的革兰氏阳性条件致病菌,其生物膜的形成对食品加工和食品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乳酸菌细菌素是由乳酸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活性的多肽,可抑制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及其生物膜的形成。本文针对乳酸菌细菌素的分类、作用方式及其在群体感应调控下的合成机制进行了综述,基于培养条件和培养基成分简述了提高乳酸菌细菌素合成量的常规方法,总结了不同来源乳酸菌细菌素的纯化方式,系统综述了乳酸菌细菌素对S.aureus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从Agr系统和LuxS/AI-2群体感应系统的角度简要阐述了乳酸菌细菌素对S.aureus生物膜的调控机制,并展望了乳酸菌细菌素对S.aureus生物膜抑制机制的未来研究方向,为乳酸菌细菌素作为生物防腐剂的开发和广泛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细菌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膜 抑菌机制 分离纯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