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早期历史散文叙事的“事实”与“事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李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4-119,共6页
叙事与抒情有着不同的发生机制,散文叙事始于历史叙事,记录史实、保存档案是其基本功能,直书实录是其基本叙述方式,既与其实录功能相吻合,也与早期叙事能力的限制有关,反映了单线直观的思维。春秋后期的史著,道德及政治倾向成为重要的... 叙事与抒情有着不同的发生机制,散文叙事始于历史叙事,记录史实、保存档案是其基本功能,直书实录是其基本叙述方式,既与其实录功能相吻合,也与早期叙事能力的限制有关,反映了单线直观的思维。春秋后期的史著,道德及政治倾向成为重要的叙事目的,如何既表达立场倾向,又保持客观的叙事风格,史家腾挪于两全之间,大大推动了历史叙事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 事义
下载PDF
创造与“现代生活”相称的现代批评——论朱自清的文学书评写作及意义
2
作者 顾金春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8-254,共7页
在新文学书评诸家中朱自清的书评独树一帜。他坚持“历史—人心”的批评立场,注重普通人精神生活的建设,致力于恢复一个全面的人的价值,建立现代文学与现代生活的联系。采取事义与语义互为阐释的方法,考究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历史语境,清... 在新文学书评诸家中朱自清的书评独树一帜。他坚持“历史—人心”的批评立场,注重普通人精神生活的建设,致力于恢复一个全面的人的价值,建立现代文学与现代生活的联系。采取事义与语义互为阐释的方法,考究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历史语境,清晰地描绘出个体生命在时代语境中的生长与变迁,从而揭示出个体生命生长的谜团,继而探究这一精神变化在文本结构和语言层面的体现,真正解释了文学作品作为有机体的奥秘。创造出“人间感”与谈话风的批评语言,既遵循缜密的逻辑和意义分析,又遵从说话习惯和心理感受,成为一种恰切评论新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的言说方式。朱自清将文学书评写作视为一种建构文化公共性的努力,在对古今中外的批评理论接受消化中,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书评写作方式,促进了新文学书评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自清 文学书评 平民立场 事义互证 谈话风
下载PDF
《文心雕龙》“事义”概念之多重意义辨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冬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66,共10页
《文心雕龙》中的“事义”在现行注本中有两种差别颇大的解释:一种与文学的“思想内容”相关;另一种与作为修辞技巧的“事类”相关。结合六朝文献的使用习惯以及词义、语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种解读均有合理性。但准确来讲,当“事义”... 《文心雕龙》中的“事义”在现行注本中有两种差别颇大的解释:一种与文学的“思想内容”相关;另一种与作为修辞技巧的“事类”相关。结合六朝文献的使用习惯以及词义、语境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种解读均有合理性。但准确来讲,当“事义”与“事类”相关时不指具体的引用手法,而指事例的意义或引用事例的表意效果;与“思想内容”相关时不指作家的主观情感,而指在叙事过程中体现的文章主旨。“事义”的两个意义是彼此相通的:不论涉及具体事例或通篇文章的叙事,它都强调借助语言运用来传达作家思想的过程。此概念的出现说明刘勰既强调内容的首要地位,又重视语言技巧在表达思想过程中的必要作用,文学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有机互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事义 修辞技巧 思想内容
原文传递
“十二金钗”事义本原——兼说中国古代女性高髻风俗 被引量:1
4
作者 五维舟 《文史知识》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2期47-51,98,共6页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对'金陵十二钗' 命运的动人描述,使'十二金钗' 一词连市井坊巷男女老幼亦熟知。曹雪芹在小说第五回中,通过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溥命司、翻看橱中'金陵十二钗图册题咏'的情节,以诗谶的形式,...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对'金陵十二钗' 命运的动人描述,使'十二金钗' 一词连市井坊巷男女老幼亦熟知。曹雪芹在小说第五回中,通过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溥命司、翻看橱中'金陵十二钗图册题咏'的情节,以诗谶的形式,对书中人物林黛玉、薛宝钗等十二位女子未来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陵十二钗 中国古代女性 事义 太虚幻境 薛宝钗 贾宝玉 林黛玉 金钗十二行 回中 思黯
原文传递
据事类义,援古证今——谈比喻及其它论证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金忠 《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81-82,共2页
人们说话、写文章通过讲故事、打比方、引用成语、典故来证明观点的方法 ,能够独立完成明理服人的使命 ,它据事类义 ,深入浅出 ,援古证今 ,与逻辑推理密切结合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关键词 比喻 论证方法 毛泽东 修辞 议论文
下载PDF
以仁养心,以义制事,以善法匡天下——中国法律职业人美德思想的回归点
6
作者 王凌云 谢兵 《法治研究》 2008年第1期52-56,共5页
以法为业之人若无自由与独立,则该国法的精神必将不停地遭受到各种丑恶行为与权势的腐蚀与蹂躏,法律职业人的"大学之道"就是以仁养心,以义制事,以善法匡天下。法律人力量的真正强大是将其心志置身于社会的土壤,心怀天下以贵... 以法为业之人若无自由与独立,则该国法的精神必将不停地遭受到各种丑恶行为与权势的腐蚀与蹂躏,法律职业人的"大学之道"就是以仁养心,以义制事,以善法匡天下。法律人力量的真正强大是将其心志置身于社会的土壤,心怀天下以贵其身。法以载道必以仁义为己任。法律职业是异化性与自主选择性双重属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职业人 独立精神 以仁养心 善法
下载PDF
事与义之间——《左传》与《春秋》之间的张力
7
作者 吴秉坤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4期53-56,共4页
当《春秋》从鲁史转变成孔子“笔削之作”后,“微言大义”说成为《春秋》学的指导思想,于是记载“鲁史旧闻”的《左传》与阐发“微言大义”的《春秋》之间就存在一种“事”与“义”、“史”与“经”的张力,此种张力对《左传》学研究产... 当《春秋》从鲁史转变成孔子“笔削之作”后,“微言大义”说成为《春秋》学的指导思想,于是记载“鲁史旧闻”的《左传》与阐发“微言大义”的《春秋》之间就存在一种“事”与“义”、“史”与“经”的张力,此种张力对《左传》学研究产生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左传》 经与史 刘歆
下载PDF
“以义制事”:先秦儒家知行论的价值取向 被引量:2
8
作者 耿芳朝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6期5-14,共10页
考察信和义的字源字义及用字法发现,信倾向为描述性的概念,约可归为“是”的范畴;义倾向为价值性的概念,约可归为“应当”的范畴。在对信和义的释义及相关理论阐释中,先秦儒家将二者内化为主体品质德性的同时,也视为政治理念和认知原则... 考察信和义的字源字义及用字法发现,信倾向为描述性的概念,约可归为“是”的范畴;义倾向为价值性的概念,约可归为“应当”的范畴。在对信和义的释义及相关理论阐释中,先秦儒家将二者内化为主体品质德性的同时,也视为政治理念和认知原则。然而,无论是主体行动时所奉行的“惟义所在”的规范,还是政治治理中贯彻的“义主信次”的理念,抑或言说之知“言合义”的知识论倾向,整体上都体现为“以义制事”的价值取向。在此其间,信和义所彰显出来的矛盾张力横跨是非判断和价值选择两个领域,不仅关涉对“是什么”层面的事实拷问,也同时关乎“意味着什么”的价值追求。这不仅是中国古代认识论与伦理学交融贯通的例证之一,也揭示了先秦儒家思想中事实认知与价值评价彼此交错的理论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之辩 经权之辩 王霸之辩 德性论
下载PDF
《史記·淮陰侯列傳》與《春秋》書法——以比事見義爲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張高評 《岭南学报》 2018年第1期15-38,1,共25页
司馬遷私淑孔子,《史記》典範《春秋》。司馬遷著成《史記》,猶孔子作《春秋》,'於定、哀之際,則微',《司馬相如列傳》所謂'《春秋》推見至隱'。所以出以微辭隱義者,觸忌犯諱故也。今以《史記·淮陰侯列傳》爲例,... 司馬遷私淑孔子,《史記》典範《春秋》。司馬遷著成《史記》,猶孔子作《春秋》,'於定、哀之際,則微',《司馬相如列傳》所謂'《春秋》推見至隱'。所以出以微辭隱義者,觸忌犯諱故也。今以《史記·淮陰侯列傳》爲例,揭示司馬遷發揮史德之真實,運用《春秋》書法,顯揚韓信之忠貞不二,爲勇略震主、功蓋天下之韓信平反冤獄。司馬遷運用《春秋》比事屬辭之書法有三:一、據事直書,具文見義,即'盡而不汙'之書法,是實録、信史之基調。清梁玉繩《史記志疑》極辯信無反狀十一事,史公依漢廷獄案將誣詞叙入傳中,比事屬辭,而其冤自見。二、詳略重輕,筆削見義:筆削之義,則體現於詳略、重輕、異同、有無諸書法。漢中之對、安邑之襲、背水之戰、濰水之陣,爲勇略震主、功蓋天下作見證,故較詳較重。武涉與蒯通之遊説,前較略、較輕,後偏詳、偏重。重輕、詳略,皆有義可求。韓信之回應武涉與蒯通,屬辭雖有微殊,而曰豈可鄉利背義,雖死不易,是其所同。三、微婉顯晦,互見示義:'太史公曰'之微辭隱義,當前後相絜,彼此相形。如信與陳豨,聯手謀反;韓信夙願,止在封侯;韓信功勳,可比周、召、太公之徒;天下已集,乃謀畔逆等等:皆所謂忌諱書寫,最見《春秋》書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書法 《史記·淮陰侯列傳》 筆削 見義 直書 互見
下载PDF
“意义”的曲径——朱自清文学鉴赏方法的学理脉络及文明启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32,共10页
五四至抗战前,朱自清一直身处新潮与西潮的前沿,其文学鉴赏方法的学理探索始终具有古今中西对话的跨文化意味与同时代底色。在哲学、心理学、美学、语义学、佛学、诗文评等理论或方法的文明互鉴中,以生活真趣、文本语义和诗歌况味为问... 五四至抗战前,朱自清一直身处新潮与西潮的前沿,其文学鉴赏方法的学理探索始终具有古今中西对话的跨文化意味与同时代底色。在哲学、心理学、美学、语义学、佛学、诗文评等理论或方法的文明互鉴中,以生活真趣、文本语义和诗歌况味为问题线索,朱自清经历了哲学困境、语言新境、历史化境的三重学理探索。未尝离事而言诗,朱自清对“事义”的发现,为再释中华文明传统提供了别样启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自清 鉴赏 事义 精神史 文明论
下载PDF
余雷:写作是游戏般快乐的事
11
作者 余雷 周益民 《今日教育》 2016年第11期68-70,共3页
周益民:余老师你好,大家都盛赞你是个多面手,作品里既有纯文学,又有类型化的少儿武侠、奇幻小说等等。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各有其特点,你既然涉足两个领域,是否思考过两者的互为借鉴?余雷:我在创作两类作品的时候并没有刻意为之,写作前... 周益民:余老师你好,大家都盛赞你是个多面手,作品里既有纯文学,又有类型化的少儿武侠、奇幻小说等等。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各有其特点,你既然涉足两个领域,是否思考过两者的互为借鉴?余雷:我在创作两类作品的时候并没有刻意为之,写作前没有预先设定这个作品是通俗的还是纯文学的。我的写作习惯和很多人不一样,我不习惯把每个章节的大纲都写好以后再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幻小说 写作习惯 周益民 金庸 傻小子 审美意蕴 主题意蕴 人情冷暖 儿童文学作家 事义
下载PDF
《文选序》“时义”系统发微
12
作者 孙浩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92-96,共5页
《文选序》立足儒家文化价值观,与《文心雕龙》"文道"说相呼应,建立了唐前文论的"时义"系统,其脉络是序中依次述及的"时义""六义""事义","时义"是统领,"六义"... 《文选序》立足儒家文化价值观,与《文心雕龙》"文道"说相呼应,建立了唐前文论的"时义"系统,其脉络是序中依次述及的"时义""六义""事义","时义"是统领,"六义"侧重内容,"事义"侧重形式,三者前后照应,简赅不烦,构成新的文论系统。此中"义"指政教、道德的化成之理;"时"是随时;"时义"讲文学要反映时代之内容,亦含有"据事类义,援古证今"之意;《文选》所选虽是一代一代之文,但也不乏对梁代的观照,时有弼匡、补阙之意。"事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事义"是价值论,"翰藻"是审美论,《文选序》的创造在于合二为一,兼备善与美。选序在文学批评史上首讲"时义",并论"六义"与"事义(翰藻)",颇有总结魏晋,开启后世"文以载道"诸说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序》 事义 翰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能人本主义化——答丛大川同志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征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44-49,共6页
我曾经撰写过《评“超越哲学”》一文,用以同主张走“第三条哲学路线”,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说成是“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的观点,进行商榷。随即,丛大川同志著文为这种观点辩护,说这种观点体现了“新世界观的本性”,... 我曾经撰写过《评“超越哲学”》一文,用以同主张走“第三条哲学路线”,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说成是“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的观点,进行商榷。随即,丛大川同志著文为这种观点辩护,说这种观点体现了“新世界观的本性”,说我“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本性”(上述两文分别载《人文杂志》1990年第2期和第4期;后引丛文不注)。在我看来,丛大川同志所说的“新世界观的本性”,是人本主义的。对于这种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本主义化的见解,我实在不敢苟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哲学 人本主 辩证唯物 马克思主世界观 事义 费尔巴哈 新世界观 手稿 哲学路线 科学社会
下载PDF
说《事类》——读《文心雕龙》手札 被引量:1
14
作者 祖保泉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1-7,共7页
读《文心·事类》篇,写了几条笔记,题作“说《事类》”,意在辩白几个问题. 一、刘勰笔下的“事类”“事义”,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六朝文士的笔下出现了骈文,而当时却没有“骈文”这个名称;
关键词 文心雕龙 事义 颜之推 六朝文士 刘氏 文章内容 修辞手法 三者关系 辞采
下载PDF
从中国诗论的发展看严羽“别材别趣说”的涵义及其贡献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晋稀 张士昉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3-15,共13页
无论什么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然后又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补充其不足,加以提高。如此循环反复,渐臻丰满,以至于完美。一切理论如此,诗论也不例外。所以要探讨一个理论的真正涵义,并衡量其历史地位,不摆在发展的长河中,是无法... 无论什么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然后又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补充其不足,加以提高。如此循环反复,渐臻丰满,以至于完美。一切理论如此,诗论也不例外。所以要探讨一个理论的真正涵义,并衡量其历史地位,不摆在发展的长河中,是无法作出恰当的解释和公平的评价的。我们认为,以往对“别材别趣说”的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材 别趣 中国诗论 诗言志 缘情说 题材 创作实践 苏黄 事义 文学
下载PDF
从《文选》“序”看杜甫“熟精文选理”之“理”的涵义
16
作者 王立国 《杜甫研究学刊》 2016年第1期21-23,共3页
杜甫所谓"熟精文选理"之"理"的涵义是多层次的。从《文选》"序"的视角看,或可包含"随时变改""诗者,盖志之所之也""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三方面,杜甫的创作与此相契合,... 杜甫所谓"熟精文选理"之"理"的涵义是多层次的。从《文选》"序"的视角看,或可包含"随时变改""诗者,盖志之所之也""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三方面,杜甫的创作与此相契合,可作为"理"之涵义外延之一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理” 杜甫创作 随时变改 志之所之 事义:沉思、翰藻
下载PDF
语文教学点滴体会——语义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变异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德山 《金融教学与研究》 1989年第3期58-58,共1页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有时事义确定,不能作别的解释,有时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含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是一种含义。比如:“这个人有问题”一语,既指“这个人有问题要求解答”,又可理... 从事语文教学多年,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有时事义确定,不能作别的解释,有时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含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是一种含义。比如:“这个人有问题”一语,既指“这个人有问题要求解答”,又可理解为“这个人有可疑之处”,句中的后义是前义的“引伸义”。又比如“他大手大脚”一语,既可指“他的手大,脚也大”,也可以理解为“他不知爱惜钱物”的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语言 事义 第二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词语意 指代词 比喻 哲学命题 说话人 两重含
下载PDF
《文心雕龙》的同义避复艺术
18
作者 李伯超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6年第5期19-19,共1页
刘勰的《文心雕龙》既是一部体大思精、开源发流的理论巨制,又是一座精雕细琢、词彩华美的语言佳构。它骈散结合,工整中富有变化,可谓深得语言艺术之妙。而该著对同义避复手法的大量使用,尤能见出刘勰深厚非凡的语言功力。 在对偶(正对... 刘勰的《文心雕龙》既是一部体大思精、开源发流的理论巨制,又是一座精雕细琢、词彩华美的语言佳构。它骈散结合,工整中富有变化,可谓深得语言艺术之妙。而该著对同义避复手法的大量使用,尤能见出刘勰深厚非凡的语言功力。 在对偶(正对)句的相应位置上,使用两个同义或近义词语,以避免形式上的重复,这种例子在《文心雕龙》中是很多的,例如: ①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原道》) ②(是以)师旷观风于盛衰,季礼鉴微于兴废。(《乐府》) 刘勰在《丽辞》篇中指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正对中的同义避复似乎不是太难,因为在数量上它只需要两个同义或近义的词语。而在三个特别是四个以上的排比句中,要使用同义避复手法,那可就需要相当深厚的语言根底了。不过在刘勰的笔下,这又显得十分的轻松、自然,例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手法 刘勰 正对 词彩 语言艺术 事义 师旷
下载PDF
《文心雕龙》“六义”说辨析——与马白同志商榷
19
作者 李炳勋 《中州学刊》 1981年第3期115-119,86,共6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总结写文章宗法儒家典经的六大效益,名之曰“六义”。他说: 若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对于这“六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篇中,总结写文章宗法儒家典经的六大效益,名之曰“六义”。他说: 若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 对于这“六义”,无论是关于它的总的命题,还是各部分的具体含义,研究者们都有不同的理解。对其总的命题,有的认为系指文章风格而言,有的认为是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标准。马白同志在《评刘勰的“六义”说》(《学术月刊》一九八○年第八期)一文中,否定了这两种说法。他认为,这“六义”是一套完整的“文艺批评标准”,前四义是“政治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 《文心雕龙》 事义 “体” 指思想 宗经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客体本体论
20
作者 宋令维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8-10,20,共4页
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物质本体论演变至今已陷入困境,提出要用“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其中有的同志把“实践本体论”与“实践的唯物主义”捆在一起,认为“实践本体论”即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 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讨论中,有些同志认为物质本体论演变至今已陷入困境,提出要用“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其中有的同志把“实践本体论”与“实践的唯物主义”捆在一起,认为“实践本体论”即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笔者认为,传统的物质本体论演变至今确实已经面临着重重困难,但经过改造还可以成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还有其光明的前途。相反,若以“实践本体论”为其基础去构建“实践的唯物主义”,则会动摇“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甚至滑向“实践的唯心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体本体论 马克思主哲学本体论 实践本体论 物质本体论 实践的唯物主 普遍本质 供科 唯心 事义 物质与精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