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4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材纤维锚定二氧化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
作者 严格 卿彦 +3 位作者 陈洋羊 廖宇 张振 李蕾 《生物质化学工程》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利用木材纤维含氧基团的吸附作用锚定生长二氧化铈,成功制备出一维中空管状结构复合电极材料(WF@CeO_(2))。通过调控硝酸铈的添加量改善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探讨了木材纤维对二氧化铈的增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硝酸铈的添加量为2 ... 利用木材纤维含氧基团的吸附作用锚定生长二氧化铈,成功制备出一维中空管状结构复合电极材料(WF@CeO_(2))。通过调控硝酸铈的添加量改善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并探讨了木材纤维对二氧化铈的增效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硝酸铈的添加量为2 mmol时,WF@CeO_(2)-2样品的比表面积可达303.73 m^(2)/g,所制备的电极在电流密度0.5 A/g下表现出高比电容(371 F/g),木材纤维的存在极大地提高了二氧化铈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WF@CeO_(2)-2电极组装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的比电容可达34.5 F/g,其峰值能量密度为44.16 Wh/kg,峰值功率密度为4002.7 W/kg,在经过50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容保持率为91.1%,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纤维 二氧化铈 增效作用 超级电容器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艾灸与还原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铈纳米复合材料修复感染性创面
2
作者 何唯 周政 +2 位作者 吴玲玲 王凯 沐彩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307-2314,共8页
背景:皮肤创伤修复过程复杂且易受感染,易导致预后不良,是目前创面修复研究的难点与热点,并受到中医药及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目的:观察艾灸和还原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铈纳米复合材料修复感染性创面的效果。方法:①采用水热法合... 背景:皮肤创伤修复过程复杂且易受感染,易导致预后不良,是目前创面修复研究的难点与热点,并受到中医药及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目的:观察艾灸和还原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铈纳米复合材料修复感染性创面的效果。方法:①采用水热法合成质量比分别为2∶1、1∶1和1∶2的还原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铈纳米复合材料,所得复合材料分别记为G2C1、G1C1和G1C2,检测3种材料的光热性能、细胞毒性及抗菌性能。取艾条,设置3种施灸距离(3.0-3.5 cm,记为灸1;2.5-3.0 cm,记为灸2;2.0-2.5 cm,记为灸3)对人体皮肤表面施灸10 min,检测光热性能;检测3种距离区间下实施艾灸的抗菌性能。同时,检测不同质量浓度G1C1材料、艾灸(3种施灸距离)及灸2+G1C1材料的大鼠背部体表红外热成像。②取60只成年SD大鼠,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创面模型,48 h后随机分10组干预,每组6只: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莫匹罗星组、灸2+G1C1组、灸1组、灸2组、灸3组及60,80,100,120μg/mL G1C1组(G1C1组给予808 nm近红外激光照射,10 min/次,每次治疗前在创面负载G1C1悬浮液;艾灸各组行原位悬起灸,干预时间10 min/次;灸2+G1C1组每次治疗前在在创面负载80μg/mL G1C1悬浮液,并用艾条行原位悬起灸,干预时间10 min/次),治疗频率2 d一次。干预7 d后,检测创面愈合情况、创面菌落计数及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①3种还原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铈纳米复合材料均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复合材料质量浓度越高光热性能越好。灸2组施灸10 min温度能达到47.6℃,且不造成热损伤,更适合于动物实验。与NIH-3T3细胞共培养实验结果显示,60,80,100μg/mL G1C1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浮液共培养实验结果显示,G2C1、G1C1和G1C2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其中G1C1组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当其质量浓度为80μg/mL时抑菌率已达到100%。60-120μg/mL G1C1可有效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材料质量浓度越高清除效果越好;艾灸也可有效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且施灸距离越近清除效果越好。②莫匹罗星组、灸2组、灸2+G1C1组及80,100μg/mL G1C1组大鼠治疗第7天的创面面积相较于对照组明显减小,创面修复质量较好。莫匹罗星、G1C1、艾灸和灸2+G1C1均能有效清除创面细菌残留,且G1C1质量浓度越高细菌残留量越少,艾灸组施灸距离越近细菌残留量越少。其中80μg/mL G1C1组和灸2组的创面修复效率以及细菌残留量非常接近,且二者创面修复效率均优于莫匹罗星组。除此之外还观察到材料与艾灸联合后对创面细菌的清除能力要优于单独使用。③结果显示,艾灸、还原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铈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结合具有良好的抗感染和促创面愈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灸 石墨烯 二氧化铈 纳米材料 抗菌 光热治疗 创面愈合
下载PDF
镁合金表面二氧化铈/硬脂酸超疏水涂层的制备及其耐蚀性
3
作者 李福振 孙瑞雪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91-99,共9页
镁和镁合金的高化学活性以及氧化膜的疏松多孔导致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较差。以AZ31B镁合金为基体,采用水热法在镁合金表面制备出二氧化铈/硬脂酸超疏水涂层,重点研究了水热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涂层形貌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 镁和镁合金的高化学活性以及氧化膜的疏松多孔导致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较差。以AZ31B镁合金为基体,采用水热法在镁合金表面制备出二氧化铈/硬脂酸超疏水涂层,重点研究了水热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涂层形貌及耐腐蚀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EDS)对镁合金表面涂层的相组成、微观形貌及元素组成进行测试,通过电化学测试来表征二氧化铈/硬脂酸超疏水涂层的耐腐蚀性能,利用超疏水测试检验涂层的疏水性。结果表明:当水热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6h时,可以在镁合金表面制备出均匀的涂层,该涂层由大量细小球形颗粒紧密连接而成,涂层致密完整,厚度约为13μm,涂层主要组成相为CeO_(2)。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与空白镁合金基体相比,二氧化铈/硬脂酸复合涂层的腐蚀电流密度为5.36×10^(-6)A·cm^(-2),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且其电化学容抗弧直径明显增大,说明该涂层可以显著提高镁合金基体的耐腐蚀性能。同时,该涂层还具有较好的超疏水性,水滴静态接触角达1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B镁合金 二氧化铈/硬脂酸 超疏水涂层 耐腐蚀性
下载PDF
以二氧化铈-四甲基联苯胺为比色探针的半胱氨酸测定
4
作者 谢雨欣 韦佳祎 +4 位作者 谢裕培 杨锦 朱明锋 许波 王益林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5期135-138,共4页
采用无机物前体自沉淀法制备氧化性二氧化铈纳米簇(CeO_(2)NCs)。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被CeO_(2)NCs氧化后生成在652 nm处有特征吸收峰的醌二亚胺(TMB^(2+)),而半胱氨酸(Cys)对TMB^(2+)具有还原作用。基于此原理,建立一种以CeO... 采用无机物前体自沉淀法制备氧化性二氧化铈纳米簇(CeO_(2)NCs)。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被CeO_(2)NCs氧化后生成在652 nm处有特征吸收峰的醌二亚胺(TMB^(2+)),而半胱氨酸(Cys)对TMB^(2+)具有还原作用。基于此原理,建立一种以CeO_(2)NCs-TMB为比色探针的Cys测定方法。常温下,在CeO_(2)NCs质量浓度为1.0μg/mL,pH值=4.0,反应时间为18 min及TMB浓度为1.2 mmol/L的条件下,当Cys浓度在3.0~50μmol/L范围内时,TMB^(2+)的吸光度随Cys浓度的升高而线性降低。方法应用于血清样品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9.3%~10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铈 比色 半胱氨酸 测定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铈/石墨烯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对饮品中抗坏血酸的检测
5
作者 王若男 孟佩俊 +5 位作者 李淑荣 靳敏 张凌燕 梁青青 罗利霞 卢怀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236-240,245,共6页
采用滴涂的方式将纳米二氧化铈(CeO_(2))/石墨烯(Gr)混合悬浮液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利用Gr优异的导电性与CeO_(2)强催化性的协同效应构建了用于灵敏检测抗坏血酸(AA)的CeO_(2)/Gr/Nafion/GCE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 采用滴涂的方式将纳米二氧化铈(CeO_(2))/石墨烯(Gr)混合悬浮液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利用Gr优异的导电性与CeO_(2)强催化性的协同效应构建了用于灵敏检测抗坏血酸(AA)的CeO_(2)/Gr/Nafion/GCE传感器。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研究AA的电化学行为并对传感器的各项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检测和评价,提升传感器性能进而获得更宽范围、更精确的检测。结果表明,AA浓度在0.1~7.0 mmol/L的范围内与峰电流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3.5μmol/L(S/N=3);传感器的重复性、稳定性和选择性良好,并对饮品中AA含量的测定结果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铈 石墨烯 抗坏血酸 电化学
原文传递
二氧化铈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孙富丽 张炜 +2 位作者 俞一帆 盛殷笑 庄桂林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3-94,共12页
目前,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正在加快构建绿色、安全、可持续的发展局面。而能源转换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高效催化剂的探究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分支。二氧化铈(CeO_(2))作为一种稀土氧化物催化剂或多相催化剂载体,具备独特的几何、电子结构性... 目前,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正在加快构建绿色、安全、可持续的发展局面。而能源转换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高效催化剂的探究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分支。二氧化铈(CeO_(2))作为一种稀土氧化物催化剂或多相催化剂载体,具备独特的几何、电子结构性质(如富含氧空位、Ce价态互变(Ce^(3+)←→Ce^(4+))等),可通过有效调控催化剂几何和电子效应来影响催化性能。近年来,CeO_(2)基负载型催化剂在化工、能源、环境、材料等领域已被广泛探究应用,有效助力解决能源转换、环境污染等问题。虽然已有研究者对CeO_(2)负载型催化剂进行了综述,但是主要集中在单一催化方向(如电催化、热催化),缺乏系统概述。本文从两方面总结CeO_(2)基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1)CeO_(2)以及CeO_(2)基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合成方法;(2)CeO_(2)各类催化剂在电催化、光催化、热催化、光热催化多个催化领域的构效研究。全面综述CeO_(2)负载型催化剂将有助于其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铈 制备 催化 构效关系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铈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7
作者 廖之坚 《能源化工》 CAS 2023年第2期66-70,共5页
以提升水环境的改善效果为目的,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铈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制备质量浓度分别为400,800,1 600 mg/L的纳米二氧化铈对污水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800 mg/L的纳米二氧化铈静态水触角数值较大,其疏水性强,... 以提升水环境的改善效果为目的,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铈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制备质量浓度分别为400,800,1 600 mg/L的纳米二氧化铈对污水进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800 mg/L的纳米二氧化铈静态水触角数值较大,其疏水性强,吸附污水内污染物能力较好;3种浓度的纳米二氧化铈均可有效吸附污水内的砷离子、镁离子和钠离子,但800 mg/L的纳米二氧化铈吸附效果最优;不同质量浓度的纳米二氧化铈均有效降低污水的pH值和总需氧量,对水环境改善效应较强,其中800 mg/L的纳米二氧化铈应用效果最优,且对污水内微生物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可有效提升水体自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铈 污水处理 PH值 需氧量
下载PDF
基于二氧化铈复合类芬顿催化剂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
8
作者 李勉 张可 +2 位作者 敖亮 吴进 李嘉雯 《环境影响评价》 2023年第1期100-104,共5页
通过水热法合成制备二氧化铈(CeO_(2))纳米颗粒,再通过和沉淀法合成以CeO_(2)为基底负载MnFe_(2)O_(4)的磁性复合材料。通过条件优化实验确定复合材料类芬顿催化降解染料的最佳条件,实验证明复合材料能够在90 min内有效降解罗丹明B和亚... 通过水热法合成制备二氧化铈(CeO_(2))纳米颗粒,再通过和沉淀法合成以CeO_(2)为基底负载MnFe_(2)O_(4)的磁性复合材料。通过条件优化实验确定复合材料类芬顿催化降解染料的最佳条件,实验证明复合材料能够在90 min内有效降解罗丹明B和亚甲基蓝,并具有较好的磁性回收性能和重复利用性能,在未来的水处理技术研究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铈 类芬顿催化 重复利用
下载PDF
大颗粒二氧化铈的制备及粒度控制研究
9
作者 韦洁 黄彩红 +2 位作者 陈翠 蒋学先 何贵香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3年第12期27-31,共5页
CeO_(2)的粒度对产品的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研究了沉淀剂种类、碳酸氢铵浓度、加料速度、反应温度、陈化时间、搅拌速度、煅烧温度等因素对大颗粒二氧化铈的制备及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碳酸氢铵的浓度为2.5mol·L^(-1)、碳酸... CeO_(2)的粒度对产品的性能有较大影响。本文研究了沉淀剂种类、碳酸氢铵浓度、加料速度、反应温度、陈化时间、搅拌速度、煅烧温度等因素对大颗粒二氧化铈的制备及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碳酸氢铵的浓度为2.5mol·L^(-1)、碳酸氢铵的滴加速度为1m L·min^(-1)、反应温度为60℃、陈化时间为20h、搅拌速度为80r·min^(-1)、煅烧温度为950℃,煅烧时间1.5h,即可制备得到中心粒径D_(50)达到53.472μm的大颗粒CeO_(2)。该方法简便易行,可用于其它大颗粒稀土氧化物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颗粒 二氧化铈 粒度控制 稀土氧化
下载PDF
二氧化铈前驱体煅烧过程中的遗传性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陈志刚 陈建清 +1 位作者 陈杨 李锦春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2004年第6期536-540,共5页
用尿素均匀沉淀法制备了不同形状的二氧化铈前驱体,研究了前驱体形貌、大小、结晶度以及煅烧温度对CeO2颗粒形貌、大小、结晶度的影响.煅烧过程中球形和棒状前驱体煅烧前后颗粒的形状和大小基本不变,颗粒在形貌和尺寸上具有遗传性,片状... 用尿素均匀沉淀法制备了不同形状的二氧化铈前驱体,研究了前驱体形貌、大小、结晶度以及煅烧温度对CeO2颗粒形貌、大小、结晶度的影响.煅烧过程中球形和棒状前驱体煅烧前后颗粒的形状和大小基本不变,颗粒在形貌和尺寸上具有遗传性,片状前驱体在形状上有遗传性.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球形颗粒热分解和原子重排速度增大,CeO2颗粒结晶度增大,但是颗粒形状和大小变化都不大.前驱体颗粒的形貌和结晶度影响CeO2颗粒的结晶度,粒径较小、结晶度较低的粉体热分解和原子结构重排都相对容易,煅烧后CeO2颗粒结晶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铈 煅烧 遗传性 形貌 结晶度
下载PDF
碳酸氢铵沉淀法制备二氧化铈超细粉体 被引量:15
11
作者 肖楚民 潘湛昌 +2 位作者 张环华 李秀珍 黄慧民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1-43,共3页
采用碳酸氢铵作为沉淀剂制备二氧化铈超细粉体。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 ,焙烧温度在 30 0~ 90 0℃时 ,所得二氧化铈纳米晶为立方晶系 ,其平均粒径随焙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热失重结果表明 ,样品的失重率取决于焙烧温度。反应物浓度为 0 .2 ... 采用碳酸氢铵作为沉淀剂制备二氧化铈超细粉体。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 ,焙烧温度在 30 0~ 90 0℃时 ,所得二氧化铈纳米晶为立方晶系 ,其平均粒径随焙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热失重结果表明 ,样品的失重率取决于焙烧温度。反应物浓度为 0 .2 5~ 0 .3mol/L ,沉淀剂浓度为 0 .2~ 0 .4mol/L ,pH值为 7~ 8,沉淀温度为 60~ 80℃ ,焙烧温度为 60 0℃ ,可制得平均晶粒度小于 2 0nm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氢铵 沉淀法 制备 二氧化铈 超细粉体
下载PDF
二氧化铈的氯化反应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朱国才 池汝安 +2 位作者 张志庚 徐盛明 田君 《中国稀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93-296,共4页
通过考察反应温度、时间及NH4Cl用量对CeO2 氯化的影响以及CeCl3·7H2 O的热分解行为的研究 ,对CeO2 的氯化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CeO2 在空气气氛下采用NH4Cl氯化 ,在 30 0℃下其氯化率达到 80 %左右 ,更高的温度反而不利于Ce... 通过考察反应温度、时间及NH4Cl用量对CeO2 氯化的影响以及CeCl3·7H2 O的热分解行为的研究 ,对CeO2 的氯化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CeO2 在空气气氛下采用NH4Cl氯化 ,在 30 0℃下其氯化率达到 80 %左右 ,更高的温度反而不利于CeO2 的氯化 ,这主要是由于CeCl3·7H2 O的热分解造成的。同时CeO2 的氯化并不是NH4Cl产生HCl发生氯化 ,而是NH4Cl直接参与反应 ,生成中间化合物CeOCl,然后转化为CeCl3。CeCl3·7H2 O的热分解及热分析研究进一步说明了CeOCl的存在。因此采用NH4Cl氯化CeO2 时 ,一方面应控制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 ,同时 ,过量的NH4Cl有利于CeCl3 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铈 氯化反应机制 NH4CL 回收工艺
下载PDF
二氧化铈还原表面上水煤气变换反应机理 被引量:11
13
作者 金恒芳 胡延平 +1 位作者 李灿 辛勤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3-127,共5页
采用原位红外、程序升温脱附、脉冲表面反应技术研究了CeO2还原表面在中温变换反应条件下表面物种的生成及脱附,并根据研究结果归纳出水煤气变换反应机理.
关键词 二氧化铈 水煤气 变换反应 反应机理 吸附 脱附
下载PDF
二氧化铈掺杂锆钛酸钡陶瓷性能和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黄新友 高春华 +2 位作者 陈祥冲 周浩伟 谭红根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7-29,共3页
采用传统电容器陶瓷制备工艺,研究了CeO2加入量对Ba(Zr,Ti)O3(BTZ)基电容器陶瓷性能的影响,得到了CeO2影响其性能的规律 ,当w(CeO2)为1.0%时相对介电常数最大(7193),当w(CeO2)为0.5%时介质损耗最小(0.0351)。CeO2有降低居里温度及展宽... 采用传统电容器陶瓷制备工艺,研究了CeO2加入量对Ba(Zr,Ti)O3(BTZ)基电容器陶瓷性能的影响,得到了CeO2影响其性能的规律 ,当w(CeO2)为1.0%时相对介电常数最大(7193),当w(CeO2)为0.5%时介质损耗最小(0.0351)。CeO2有降低居里温度及展宽介电常数-温度峰和减小介电常数温度变化率的作用。利用SEM研究了CeO2对BTZ基陶瓷微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了影响性能的机制,结果表明:CeO2是通过与BTZ形成缺陷固溶体、移峰、偏析晶界及抑制晶粒生长等来影响瓷料性能和结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非金属材料 二氧化铈 陶瓷电容器 陶瓷 锆钛酸钡 性能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被引量:14
15
作者 耿九光 臧文杰 +1 位作者 李毅 陶建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0-723,共4页
介绍了一种以双氧水氧化硝酸铈[Ce(NO3)3],并用氨水沉淀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粉末(CeO2)的方法,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产物的颗粒形貌和粒度,分析了其制备过程中影响微观形态的因素。通过尾气降解试验装置研究了纳米CeO2对汽车尾气中的有害... 介绍了一种以双氧水氧化硝酸铈[Ce(NO3)3],并用氨水沉淀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粉末(CeO2)的方法,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产物的颗粒形貌和粒度,分析了其制备过程中影响微观形态的因素。通过尾气降解试验装置研究了纳米CeO2对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HC、NOx)的光催化降解效能。结果表明:当Ce(NO3)3浓度为2.0 mol/L,氨水浓度为1.0 mol/L,选用乙醇和乙二醇为分散剂时,制备的球形纳米CeO2粒度在50 nm左右且分散性良好,对HC、NOx气体降解率可分别达12%和90%,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二氧化铈 氧化-沉淀法 光催化 尾气降解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16
作者 黄新玉 李丽华 +1 位作者 张金生 杨培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4年第9期1701-1704,共4页
综述了近年来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方法及其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介绍了纳米二氧化铈在汽车尾气净化、紫外吸收、化学机械抛光、燃料电池、光催化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铈 制备 应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双模板法制备具有介孔孔壁的三维有序大孔二氧化铈及其改善的低温还原性能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晗 张磊 +5 位作者 邓积光 刘雨溪 蒋海燕 石凤娟 吉科猛 戴洪兴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42-852,共11页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硬模板,三嵌段共聚物F127、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或聚乙二醇(PEG)为软模板剂(表面活性剂),柠檬酸为络合剂,硝酸铈为金属前驱体,采用双模板法成功地合成出具有介孔孔壁的三维有序大孔(3DOM)结构的立方相...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硬模板,三嵌段共聚物F127、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或聚乙二醇(PEG)为软模板剂(表面活性剂),柠檬酸为络合剂,硝酸铈为金属前驱体,采用双模板法成功地合成出具有介孔孔壁的三维有序大孔(3DOM)结构的立方相CeO2样品CeO2-F127,CeO2-CTAB和CeO2-PEG,并利用多种分析技术表征了它们的物化性质.结果表明,三个样品均具有3DOM结构和蠕虫状介孔孔壁,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对样品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影响较大.在制备过程中引入表面活性剂可提高CeO2样品的比表面积,所得CeO2-F127,CeO2-CTAB和CeO2-PEG样品的比表面积分别为60.5,60.2和51.8 m2/g.具有3DOM结构的CeO2样品的低温还原性显著好于无孔的体相CeO2,它们的低温还原性按照CeO2-PEG<CeO2-CTAB<CeO2-F127的顺序提高,与其表面氧空位密度大小的顺序相吻合.CeO2因具有蠕虫状介孔孔壁的3DOM结构,改善了其物化性质,使此类材料在催化方面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模板法 三维有序大孔 二氧化铈 低温还原性能 蠕虫状介孔孔壁 表面活性剂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铈对斜生栅藻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钟秋 何桢 +6 位作者 戴安琪 张灿 杨雪 胡晓静 郭佳 熊丽 刘德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9-305,共7页
实验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铈(CeO2)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当纳米二氧化铈浓度为5、10mg·L-1时,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P<0.01),其促进作用随着浓度增大而减小;至浓度为50mg·L-1时,开始变为抑制效应;当浓度达到... 实验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铈(CeO2)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当纳米二氧化铈浓度为5、10mg·L-1时,对斜生栅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P<0.01),其促进作用随着浓度增大而减小;至浓度为50mg·L-1时,开始变为抑制效应;当浓度达到100、200mg·L-1时,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大。光镜拍照和藻细胞直径的变化表现出,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细胞有小型化的趋势。处理7d后,纳米二氧化铈对叶绿素和SOD含量的影响和对藻密度的影响一致,而对MDA含量的影响刚好相反,说明细胞膜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铈 斜生栅藻 光合色素 氧化物歧化酶(SOD) 丙二醛(MDA)
下载PDF
溅射二氧化铈氧敏薄膜的XPS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杜新华 刘振祥 +2 位作者 谢侃 王燕斌 褚武扬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85-587,共3页
本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CeO2-x高温氧敏薄膜。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对CeO2-x薄膜电子组态的影响,特别是对表面的价态和吸附性质的影响。通过对Ce3dXPS谱的高斯拟合,计算了Ce3+浓度并给出了判定Ce4+还原... 本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制备了CeO2-x高温氧敏薄膜。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了不同处理条件对CeO2-x薄膜电子组态的影响,特别是对表面的价态和吸附性质的影响。通过对Ce3dXPS谱的高斯拟合,计算了Ce3+浓度并给出了判定Ce4+还原的标志。研究结果表明,在空气中经1173K高温退火后可得到结晶完好的多晶CeO2薄膜,而薄膜的化学价态没有变化,退火前后薄膜表面总有少量Ce3+存在(15%)。退火后部分还原的CeO2表面具有极强的吸附和再氧化能力,还原程度越高,其再氧化的能力也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铈 薄膜 退火 XPS
下载PDF
纳米二氧化铈的电化学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7
20
作者 潘湛昌 杨文霞 +1 位作者 张环华 肖楚民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31-33,50,共4页
在铈盐溶液中用电解的方法制备了CeO2 纳米粉体。X 射线衍射表明 ,所得产物为立方晶系CeO2 ;SEM分析表明 ,CeO2 纳米粒子呈球形 ,晶粒度约 10nm ;TEM分析表明 ,粒径分布均匀 ,粒子不发生团聚 ;电子衍射表明 ,CeO2 纳米粒子为多晶结构。... 在铈盐溶液中用电解的方法制备了CeO2 纳米粉体。X 射线衍射表明 ,所得产物为立方晶系CeO2 ;SEM分析表明 ,CeO2 纳米粒子呈球形 ,晶粒度约 10nm ;TEM分析表明 ,粒径分布均匀 ,粒子不发生团聚 ;电子衍射表明 ,CeO2 纳米粒子为多晶结构。实验探讨了溶液浓度、电流密度等因素对Ce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铈 电解 X-射线衍射 多晶结构 电化学法 稀土材料 液相法 沉淀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