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注聚时机研究
1
作者 魏长清 《中外能源》 2024年第1期54-59,共6页
大庆油田聚驱开发对象已由一类油层向二类油层转变,以往基于一类油层区块建立的标准已不适用,需要开展适合于二类油层的注聚时机研究。基于二类油层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二类油层地质模型,研究开始注聚时含水率和结... 大庆油田聚驱开发对象已由一类油层向二类油层转变,以往基于一类油层区块建立的标准已不适用,需要开展适合于二类油层的注聚时机研究。基于二类油层地质特征和开发状况,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二类油层地质模型,研究开始注聚时含水率和结束注聚时含水率对聚驱开发效果的影响,并结合现场进行验证,确定合理的开始和结束注聚时机。研究结果表明,在结束注聚时含水率相同情况下,开始注聚时含水率越高,聚驱阶段采出程度越低,聚合物用量越大,吨聚增油量越低,含水下降幅度越小,含水最低值越高。即开始注聚时含水率越低,聚驱效果越好。在开始注聚时含水率相同情况下,结束注聚时含水率越高,聚合物用量、聚驱阶段采出程度越高,吨聚增油量越低。当水驱至含水率96%时开始注聚,选择含水回升到96%~97%时结束注聚比较合理,含水最好不要超过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二类油层 开始注聚 结束注聚 含水率 聚合物用量
原文传递
Lmd油田二类油层孔隙结构与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裴秀玲 苏延昌 于江 《中外能源》 CAS 2023年第5期38-45,共8页
随着开发的深入,Lmd油田二类油层经历了水驱开发,逐步进入到聚驱开发阶段,并成为今后稳产的重要支撑。由于前期对二类油层储层孔隙结构认识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开发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有必要厘清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和微观剩余油... 随着开发的深入,Lmd油田二类油层经历了水驱开发,逐步进入到聚驱开发阶段,并成为今后稳产的重要支撑。由于前期对二类油层储层孔隙结构认识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开发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有必要厘清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和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利用天然岩心,采用恒速压汞法和扫描电镜,研究了二类油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利用岩心分析数据,回归了宏观孔渗参数与微观孔喉半径之间的关系;根据渗透率、孔喉尺寸等参数,将孔喉结构划分为五种类型。研究了现阶段ⅡA聚驱后、ⅡB油层和厚油层内部不同孔隙类型储层的微观剩余油分布特征。ⅡA油层聚驱后,簇状剩余油变化幅度最大,其次依次为角隅状、膜状、喉道状。ⅡB油层聚驱后,簇状剩余油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膜状、角隅状、喉道状。因此,ⅡB油层聚驱开发的重点是针对簇状和膜状剩余油开展进一步挖潜工作,开展驱油试验,明确了水聚驱前后微观剩余油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孔隙结构 水聚驱 微观剩余油
原文传递
二类油层聚驱微观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何源媛 钟会影 +1 位作者 郭松林 杨庭宝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34-41,共8页
二类B油层目前已经成为大庆油田的主要开采对象,其地质储量占二类油层的45.8%。针对二类B油层开采差异较大的现象,建立了黏弹性聚合物-原油两相数学模型,并采用对数构象法进行变换;利用VOF法追踪聚驱过程中的两相界面,得到了黏弹性聚合... 二类B油层目前已经成为大庆油田的主要开采对象,其地质储量占二类油层的45.8%。针对二类B油层开采差异较大的现象,建立了黏弹性聚合物-原油两相数学模型,并采用对数构象法进行变换;利用VOF法追踪聚驱过程中的两相界面,得到了黏弹性聚合物-原油两相流的数值模型;通过二类油层微观模型研究孔隙结构和聚合物黏弹性对微观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非均质性越强,微观驱油效率越低,孔隙参数较好的二类A油层的驱油效率高于二类B油层2.10%;随着黏度的增加,微观驱油效率增大,黏度比(聚合物与原油的黏度比)为1.5∶1、2.0∶1和10.0∶1的方案驱油效率比黏度比为1.0∶1的方案高0.59%、0.80%和4.10%;随着弹性的增加,微观驱油效率增大,但当松弛时间大于13 s后,微观驱油效率略有降低,说明聚合物的弹性对驱油效率的贡献存在最优值。研究结果为大庆油田二类B油层聚驱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聚合物驱 孔隙结构 黏弹性 驱油效率
下载PDF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复合驱注入方式优化 被引量:26
4
作者 陈广宇 田燕春 +1 位作者 赵新 李星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59-464,共6页
三元复合驱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对象将主要集中于剩余地质储量相对较大的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相比,二类油层储层物性条件明显变差,平面、纵向非均质性更为严重。针对二类油层非均质性更为严重的特点,系统地开展了二类油层复合驱注入... 三元复合驱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对象将主要集中于剩余地质储量相对较大的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相比,二类油层储层物性条件明显变差,平面、纵向非均质性更为严重。针对二类油层非均质性更为严重的特点,系统地开展了二类油层复合驱注入方式优化研究,并找到了一种更适合于二类油层的复合驱注入方式,即不同分子量聚合物组合的高黏度聚合物段塞与低黏度三元体系交替注入方式,并对该注入方式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注入方式进一步扩大了复合驱波及效率,提高了复合体系在低渗层的吸液量,有效改善了3种化学剂的利用率。与三元体系笼统注入方式相比,采用该注入方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5%(OOIP),同时化学剂费用降低近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二类油层 非均质油藏 注入方式 优化
下载PDF
二类油层复合驱配方中化学剂适应性及选取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广宇 田燕春 +2 位作者 鹿守亮 赵新 李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0-153,共4页
三元复合驱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将主要集中于剩余地质储量相对较大的二类油层。与一类油层相比,二类油层孔隙半径明显变小、黏土含量及泥质含量显著增加、粒度中值明显降低。针对二类油层储层物性条件相对较差的变化特点,采用多种室... 三元复合驱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将主要集中于剩余地质储量相对较大的二类油层。与一类油层相比,二类油层孔隙半径明显变小、黏土含量及泥质含量显著增加、粒度中值明显降低。针对二类油层储层物性条件相对较差的变化特点,采用多种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二类油层复合体系配方中化学剂的适应性及优选研究。通过研究给出了二类油层复合驱体系配方中碱及聚合物的选取原则,研究认为强碱对于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明显大于弱碱,二类油层复合体系配方中应以弱碱为主;同时给出了三元条件下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线性聚合物与大庆油田天然岩心渗透率的匹配关系,矿场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渗透率分布情况,选择满足80%以上储量分布的渗透率所对应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三元复合驱 体系配方 适应性
下载PDF
ASP体系在大庆二类油层中的色谱分离现象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郝宏达 侯吉瑞 +4 位作者 赵凤兰 刘刚 吴晨宇 王凤刚 郭福广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9-122,127,共5页
ASP体系在二类油层中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的黏度和及其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等均会发生变化。本实验采用不同长度的人造岩心(10、20、30、60和80 cm)来模拟ASP体系在油藏中的运移距离,通过测定各组实验产出液的黏度及其与原油间界面张力,... ASP体系在二类油层中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的黏度和及其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等均会发生变化。本实验采用不同长度的人造岩心(10、20、30、60和80 cm)来模拟ASP体系在油藏中的运移距离,通过测定各组实验产出液的黏度及其与原油间界面张力,分析ASP体系运移不同距离时体系性能的变化及其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ASP驱油剂运移距离的增大,复合驱采收率逐渐降低,且在近井地带附近采收率降低的幅度较大。复合驱采收率受复合体系的黏度和其与原油界面张力影响,在0~30 cm运移范围内,由于超低界面张力和较强流度控制能力的综合作用,驱油剂在油藏中的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较大,复合驱采收率和最终采收率较高;当运移距离大于30 cm时,由于界面张力值迅速升高,其对采收率的贡献较小,此时体系的黏度在驱油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复合驱采收率随着驱油剂相对注入量的增大而增加,适当地增大ASP驱油剂的相对注入量可有效的提高大庆二类油层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三元复合驱 黏度 界面张力 采收率
下载PDF
二类油层中三元复合驱体系的损耗及有效作用距离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刚 侯吉瑞 +3 位作者 李秋言 王少朋 李明远 刘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1-177,共7页
采用天然露头岩心进行驱油物理模拟,研究三元复合体系在地层中不同运移距离下的界面张力以及化学剂损失规律。结果表明:二类油层中复合体系的各组分损失严重,表面活性剂在运移前20%距离后即损失了80%,此时碱、聚合物的损失率也达到23%和... 采用天然露头岩心进行驱油物理模拟,研究三元复合体系在地层中不同运移距离下的界面张力以及化学剂损失规律。结果表明:二类油层中复合体系的各组分损失严重,表面活性剂在运移前20%距离后即损失了80%,此时碱、聚合物的损失率也达到23%和12%;复合体系运移全程距离后表面活性剂、碱和聚合物的损失率分别达到了92%、42.8%和31%,损失量都较为显著。复合体系的化学剂主要损失在注入井附近地层中,且这部分损失主要为'无效损耗',对采收率的贡献值有限。化学剂的损失导致复合驱的驱油效果也逐步降低。复合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实际的有效作用距离仅为前20%距离,因而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十分有限,而对20%井距之后的水驱残余油的进一步启动则是三元复合驱发展的潜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大庆二类油层 露头岩心 吸附滞留 超低界面张力 提高采收率
下载PDF
大庆萨中二类油层对三元驱油体系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柏林 张莹莹 +2 位作者 代素娟 姜泳 张利利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99,10-11,共8页
通过大庆萨中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分析一、二类油层岩心的矿物组成和孔隙结构特征,绘制一、二类油层砂的吸附等温线,考察化学剂在天然岩心上动态滞留量,比较一、二类油层的吸附差异;通过单一矿物对三元组分的吸附实验,分析二类... 通过大庆萨中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分析一、二类油层岩心的矿物组成和孔隙结构特征,绘制一、二类油层砂的吸附等温线,考察化学剂在天然岩心上动态滞留量,比较一、二类油层的吸附差异;通过单一矿物对三元组分的吸附实验,分析二类油层高吸附的原因.结果表明:二类油层的黏土矿物质量分数显著高于一类油层的,且绿泥石质量分数较高;二类油层的渗透率约为一类油层的1/3,喉道半径较小.三元驱油体系中3种化学剂在黏土矿物上的吸附量明显大于骨架矿物的,三元组分的吸附损失主要由黏土矿物引起,其中绿泥石对化学剂的吸附作用较强.3种化学剂在油砂上的吸附等温线为Langmuir型,NaOH和表面活性剂的饱和吸附量较高,HPAM的饱和吸附量较低;表面活性剂的饱和吸附量受岩心性质影响较大.3种化学剂在二类油层岩心的动态滞留量均高于一类油层岩心的,NaOH和表面活性剂的动态滞留量低于静态吸附量,HPAM的动态滞留量大于静态吸附量.该研究结果为复合驱油体系配方优化及矿场试验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庆油田 三元驱油体系 二类油层 静态吸附 动态滞留
下载PDF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要点 被引量:23
9
作者 李洁 武力军 邵振波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2期132-134,共3页
大庆油田长垣二类油层与葡I组主力油层地质特点差别较大,平面非均质和纵向非均质相当严重。在考虑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和聚合物分子与油层的配伍性的基础上,引入聚驱控制程度这一重要概念,确定了二类油层注聚对象、渗透率下限、渗透率... 大庆油田长垣二类油层与葡I组主力油层地质特点差别较大,平面非均质和纵向非均质相当严重。在考虑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和聚合物分子与油层的配伍性的基础上,引入聚驱控制程度这一重要概念,确定了二类油层注聚对象、渗透率下限、渗透率级差等技术标准,提出了二类油层注聚必须缩小井距、细分层系的观点;介绍了应用聚驱控制程度确定聚合物驱分子量和注入速度的方法;研究了油层渗透率级差和差油层厚度比例对最佳分层配注量的影响规律;对主力油层应用的聚合物驱分层配注方法进行了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非均质性 聚合物驱 分层配注 聚驱控制程度 大庆油田
下载PDF
高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与二类油层匹配性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付京 宋考平 +2 位作者 王志华 尹洪军 王美楠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2,157,共4页
为确定S区块二类油层注高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的可行性,通过实验确定出聚合物溶液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并分析其流动特征,建立了聚合物与油层匹配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室内不同渗透率岩心流动实验,研究分子质量为1 600×10^4~1 90... 为确定S区块二类油层注高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的可行性,通过实验确定出聚合物溶液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并分析其流动特征,建立了聚合物与油层匹配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室内不同渗透率岩心流动实验,研究分子质量为1 600×10^4~1 900×10^4聚合物溶液在不同浓度条件下与二类油层的匹配性。结果表明:高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可有效改善二类油层的油水流度比,驱油效果较好,且注入过程中不会造成不可逆堵塞,与二类油层具有较好的匹配性。该研究为S区块二类油层实施开发调整措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高分子聚合物 阻力系数 流动特征 匹配性
下载PDF
大庆油田萨北二类油层非均质特征 被引量:40
11
作者 阎百泉 张树林 +1 位作者 施尚明 邵立明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17,共3页
根据二类油层的界定标准,将大庆油田萨北油层分成高弯曲分流河道砂体沉积、低弯曲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内前缘枝状三角洲砂体沉积、内前缘过渡三角洲砂体沉积、内前缘坨状三角洲砂体沉积 5 种类型,分析了各类砂体的非均质特征. 结果表明:... 根据二类油层的界定标准,将大庆油田萨北油层分成高弯曲分流河道砂体沉积、低弯曲分流河道砂体沉积、内前缘枝状三角洲砂体沉积、内前缘过渡三角洲砂体沉积、内前缘坨状三角洲砂体沉积 5 种类型,分析了各类砂体的非均质特征. 结果表明:该储层有效厚度和渗透率均较小,分布零散,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形成“死油区”;多相带组合,多旋回沉积,河道切叠,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导致“单层突进”;受沉积相带控制,平面非均质性严重,导致“平面舌进”;由此影响剩余油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性 剩余油 二类油层 萨尔图油田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高浓度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高明 宋考平 +2 位作者 叶银珠 姚再学 刘连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8-161,共4页
本研究在模拟北北块一区萨Ⅲ4-10油层条件下进行。在尺寸4.5×4.5×30(cm)、纵向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72、平均渗透率0.482×10-3~586×10-3μm2的石英砂胶结岩心上,使用黏度为10 mPa.s的模拟油,在45℃下考察了水驱后注... 本研究在模拟北北块一区萨Ⅲ4-10油层条件下进行。在尺寸4.5×4.5×30(cm)、纵向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72、平均渗透率0.482×10-3~586×10-3μm2的石英砂胶结岩心上,使用黏度为10 mPa.s的模拟油,在45℃下考察了水驱后注入不同高浓聚合物段塞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及常规聚合物驱不同阶段注高浓聚合物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高浓聚合物聚合物用量越大,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但增加幅度逐渐变缓,聚合物用量为1500、2000、2500、3000(PV.mg/L)时提高采收率分别为15.75%、17.91%、19.84%、21.46%;在聚合物用量相同的条件下(1500 PV.mg/L、2000 PV.mg/L),浓度为2500 mg/L和1000 mg/L聚合物段塞交替注入越频繁,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在聚合物用量相同的条件下(2000 PV.mg/L),常规聚合物驱不同阶段转注高浓度聚合物溶液,转注的时期越早,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聚合物 二类油层 提高采收率 注入时机
下载PDF
萨中地区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试验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27
13
作者 闫亚茹 李瑞升 吴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4期87-88,共2页
2001年在萨中地区中新201站萨Ⅲ组油层开展了注采井距由250m缩小到175m的上返注聚试验,由于注聚对象为萨Ⅲ组所有油层,试验区平面、纵向非均质严重,注聚后注入、采出效果差异较大,因此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解剖到单井单层,并结合矿场动... 2001年在萨中地区中新201站萨Ⅲ组油层开展了注采井距由250m缩小到175m的上返注聚试验,由于注聚对象为萨Ⅲ组所有油层,试验区平面、纵向非均质严重,注聚后注入、采出效果差异较大,因此利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解剖到单井单层,并结合矿场动态、井间示踪监测等手段得出二类油层河道砂规模控制着单井注入能力及聚合物驱油效果、二类油层注聚对象应以河道砂为主、以非河道砂完善注采关系的新认识,将对今后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工业化推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二类油层 河道砂
下载PDF
二类油层不同注采类型井组聚驱最佳调整时机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李宜强 苏伟明 +3 位作者 王争进 刘少鹏 吕秀芹 郭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7-652,共6页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相比,油层非均质性更加严重,决定了其聚驱动态特征与主力油层有较大差别,二类油层笼统注聚过程中,层间开采矛盾依然较突出,薄差层动用程度低,厚层突进现象严重,聚驱整体技术经济效果不理想。为明确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相比,油层非均质性更加严重,决定了其聚驱动态特征与主力油层有较大差别,二类油层笼统注聚过程中,层间开采矛盾依然较突出,薄差层动用程度低,厚层突进现象严重,聚驱整体技术经济效果不理想。为明确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不同注采类型井组的聚驱调整时机,达到最佳的聚驱效果,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4种典型的矿场注采类型,建立厚注厚采、厚注薄采、薄注薄采、薄注厚采4种注采类型井组,通过开展4种注采类型模型等压聚合物驱油实验,得到厚注厚采、厚注薄采、薄注厚采、薄注薄采最佳调整时机聚合物用量分别为740 PV.mg/L、780 PV.mg/L、810 PV.mg/L和860 PV.mg/L。各井组在最佳调整时机时吨聚增油量最大,提高采收率值最高,应在最佳调整时机停止注聚合物,同时应在注聚过程中及时采取跟踪调整措施,最大限度地达到不同注采类型井组技术经济界限注入量,提高聚合物驱效率和效果。通过对比厚注薄采与薄注厚采聚合物驱效果,得到了平面非均质地层开采时,高渗带注入、低渗带采出的注采模式驱替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开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注采类型 聚合物驱 非均质 调整时机
下载PDF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29
15
作者 邵振波 张晓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63-168,共6页
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和聚驱开采特点,围绕进一步提高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效果,逐步形成了以提高聚驱控制程度为核心的“缩小注采井距,严格注聚对象,细化开发层系,逐次上返”的二类油层聚驱开发模式,同时形成了符合二类油... 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和聚驱开采特点,围绕进一步提高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效果,逐步形成了以提高聚驱控制程度为核心的“缩小注采井距,严格注聚对象,细化开发层系,逐次上返”的二类油层聚驱开发模式,同时形成了符合二类油层特点的聚合物驱方案优化技术及改善聚合物驱效果的方法,确保了大庆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8个百分点以上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聚合物驱 采收率 大庆油田
下载PDF
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途径 被引量:41
16
作者 张晓芹 关恒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1-83,共3页
通过对已开展的二类油层注聚试验区和工业化区块的动态反映特征分析,指出二类油层在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注入能力差、产液能力低、见效含水低值期短、聚驱平面矛盾突出等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主要... 通过对已开展的二类油层注聚试验区和工业化区块的动态反映特征分析,指出二类油层在聚驱开发过程中存在着注入能力差、产液能力低、见效含水低值期短、聚驱平面矛盾突出等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总结了改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效果的主要途径。二类油层聚合物驱通过严格控制注聚对象,可以减少层间差异;通过采取细分层系、缩小井距、完善注采系统以及优化注聚方案等技术措施,可以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聚合物驱技术 开发效果
下载PDF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注聚对象的确定及层系组合研究 被引量:48
17
作者 邵振波 李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1期52-55,共4页
应用密闭取心井资料、葡I组主力油层工业化注聚区块和二类油层注聚先导性试验区的资料,并结合室内物模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二类油层主要注聚对象为河道砂和有效厚度大于1m的非河道砂,有效渗透率下限为0.1μm2;考虑聚驱二类油层的地... 应用密闭取心井资料、葡I组主力油层工业化注聚区块和二类油层注聚先导性试验区的资料,并结合室内物模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确定二类油层主要注聚对象为河道砂和有效厚度大于1m的非河道砂,有效渗透率下限为0.1μm2;考虑聚驱二类油层的地质特点、渗透率级差对聚驱效果的影响、聚驱二类油层井网与水驱井网的相互影响、地面注聚系统的规模和产量衔接、注入强度、经济效益等因素,制定的聚驱二类油层层系组合的原则为:一套层系内聚驱单元相对集中,地质条件接近,渗透率级差小于3;层系间厚度要求尽量均匀,一套层系最小厚度8m左右;具体单元具体对待,采取不同的开采方式,以限制注聚对象,减小层间矛盾。最后对萨中以北地区31个区块进行了层系组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注聚对象 层系组合
下载PDF
杏北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注入参数的优选 被引量:4
18
作者 闫文华 康万利 +2 位作者 贾红兵 徐典平 姜国庆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7-50,共4页
通过物理模拟方法,研究杏北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注入速度、段塞大小、聚合物溶液黏度、不同注聚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杏北油田二类油层可以进行清水配、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驱油;适合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500&... 通过物理模拟方法,研究杏北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注入速度、段塞大小、聚合物溶液黏度、不同注聚方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杏北油田二类油层可以进行清水配、污水稀释聚合物溶液驱油;适合的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2500×104,注入速度为1.0m/d,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为0.8PV,注入黏度为65mPa.s;周期注聚方式可以降低注入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北油田 二类油层 聚合物驱 注入参数
下载PDF
剪切聚合物对二类油层驱油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闫文华 杨桃 +1 位作者 程玉琪 康万利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6-138,141,共4页
对经剪切后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00×104、800×104和1200×104聚合物溶液在均质岩心上进行驱油实验,并对比分析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相同黏度的聚合物溶液对二类油层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剪切的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果... 对经剪切后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00×104、800×104和1200×104聚合物溶液在均质岩心上进行驱油实验,并对比分析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相同黏度的聚合物溶液对二类油层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剪切的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果好于经剪切之后的相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溶液的驱油效果;对于相同渗透率的岩心,未经剪切的聚合物溶液比经过剪切相同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溶液的注入压力高,而且渗透率越低,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差异越大;对于二类油层的各渗透率小层,进行经剪切后聚合物溶液驱油是可行的,聚驱采出程度提高幅度均超过9.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效果 剪切聚合物 二类油层 相对分子质量 渗透率
下载PDF
喇嘛甸油田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指标变化规律 被引量:4
20
作者 周志军 张国芳 +1 位作者 陈建康 王福平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4-618,共5页
二类油层与一类油层地质特征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聚合物驱动态特征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研究二类油层聚合物驱的动态特征,基于二类油层地质特征和聚合物驱开采的特点,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对大庆喇嘛甸油田3个二类油层注聚合物区块的动态... 二类油层与一类油层地质特征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聚合物驱动态特征有着很大的不同。为了研究二类油层聚合物驱的动态特征,基于二类油层地质特征和聚合物驱开采的特点,利用油藏工程方法,对大庆喇嘛甸油田3个二类油层注聚合物区块的动态开发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注入压力与累计注聚孔隙体积倍数呈对数关系;注采压差与注入压力呈线性关系;含水率与累计注聚孔隙体积倍数呈多项式关系;在开采一定时间后,累计产液量的对数与累计产油量呈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指标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经过现场实际数据验证,各数学模型的计算精度能满足生产需要,均可实现对二类油层聚合物驱开发指标的有效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类油层 聚合物驱 开发指标 变化规律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