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2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五四宪法”的地位和作用:纪念“五四宪法”颁布70周年
1
作者 周叶中 穆远灿 《法治现代化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42-57,共16页
“五四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制度体系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五四宪法”既构建起国家基本制度体系、国家组织机构体系、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体系,实现了中华... “五四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制度体系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五四宪法”既构建起国家基本制度体系、国家组织机构体系、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体系,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建构的任务,又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的民主基础、法理基础和观念基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基石。尽管“五四宪法”由于特殊历史原因而未能得到全面贯彻实施,但其深刻的历史教训仍为改革开放后进一步完善宪法制度,加强宪法治理提供了极宝贵的经验。我们纪念“五四宪法”就是要更加认真地对待宪法,全面准确认识其历史地位、作用和意义,继承和弘扬其中的宪法原则、宪法精神和宪法智慧,更好地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地位 五四宪法”作用 国家建构 宪法基础
下载PDF
五四在地化:五四时期山东诸城乡村地区的宣传动员活动考察
2
作者 赵战花 孙高伟 《青年记者》 2024年第8期101-107,共7页
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主要通过物质路径和主体路径传播至山东诸城的乡村地区,前者主要是指宣传实物的邮寄,后者则依靠旅外学生的在场叙述。伴随而来的还有济南等城市开展响应行动的消息。受此影响,诸城当地也发起了以爱国学生、进步人... 在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主要通过物质路径和主体路径传播至山东诸城的乡村地区,前者主要是指宣传实物的邮寄,后者则依靠旅外学生的在场叙述。伴随而来的还有济南等城市开展响应行动的消息。受此影响,诸城当地也发起了以爱国学生、进步人士等为主体的五四运动。运动主体对五四运动中心地带的宣传内容就地解码后形成了三种取向:现状告知、斗争动员、救国途径,最后通过开展仪式化的反日大会、流动式的宣传动员和通俗化的传播推广三种在地呈现方式,成功动员了乡村中广大农民群体参与到这场斗争当中。这体现出五四运动在发展过程中的下行趋势,其实质是部分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体开展协作斗争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地化 五四运动 五四解码 传播图景 王尽美
下载PDF
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及其当代审思
3
作者 金梭 《党史文苑》 2024年第6期130-132,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这对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缅怀五四先驱崇高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总结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这对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 五四精神 爱国情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代审思 五四运动 五四时期 实现民族复兴
下载PDF
认真对待“反常”:兼议“五四宪法”与组织法的相互性 被引量:1
4
作者 田雷 《党内法规研究》 2024年第3期7-13,3,共8页
一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起因于时过之后的境迁。理解历史之所以困难,就在于时代舞台的大幕早已落下,或如书页早被闭合,立足当下去回望遥远的过去,历史如同包裹着一层坚硬的外壳,它密不透风,深不见光,后来者难以破门而入。历史如要被讲述... 一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起因于时过之后的境迁。理解历史之所以困难,就在于时代舞台的大幕早已落下,或如书页早被闭合,立足当下去回望遥远的过去,历史如同包裹着一层坚硬的外壳,它密不透风,深不见光,后来者难以破门而入。历史如要被讲述,首先必须进行某种方式的压缩,尤其是在重大时间节点去追溯过往,历史通常被讲述为自某个开端时刻以来的胜利前行,仿佛时代这班列车在行进过程中是没有任何摩擦力的,所有的力量都聚合在一个方向之上,列车自带导航,不断奔向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组织法 行进过程 时间节点 摩擦力 认真对待 列车
下载PDF
“五四宪法”对国家监督体系的奠基 被引量:1
5
作者 于文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共14页
“五四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国家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五四宪法”建立的国家监督体系以人大制度为基础,以行政监察和检察监督为重要方式,政协发挥着政治监督的功能。这一体系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丰富了以民... “五四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国家监督体系的基本框架。“五四宪法”建立的国家监督体系以人大制度为基础,以行政监察和检察监督为重要方式,政协发挥着政治监督的功能。这一体系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丰富了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权力运行机制,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但是,这一体系存在着宪法实施不足、监督内涵缺失和党内监督弱化的问题。以“五四宪法”为参照,未来要坚持与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须着力实现党内监督和国家监督的贯通融合,国家监督体系内部的协调衔接,民主制度和程序的完善便捷,公民基本权利的充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纲领》 五四宪法”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原文传递
“儿童”抒情的现代启蒙与困境--对五四新诗的再思考
6
作者 金莉莉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8-94,共7页
五四前后,“儿童”概念所内含的现代性特征引起了作家的普遍关注,作为重要意象被迅速纳入到从白话诗到新诗的变革体系中,成为诗歌建构现代美学品格的重要元素。在五四文坛的话语实践中,“儿童”与民间、韵律和白话的天然联系不仅为新诗... 五四前后,“儿童”概念所内含的现代性特征引起了作家的普遍关注,作为重要意象被迅速纳入到从白话诗到新诗的变革体系中,成为诗歌建构现代美学品格的重要元素。在五四文坛的话语实践中,“儿童”与民间、韵律和白话的天然联系不仅为新诗的现代表达提供了资源借鉴,其蕴含的启蒙新质也为“人”和“新人”主题展示了新的价值可能。以“儿童”为载体,五四新诗对如何“为人生”、创作出“真的文学”有过不断调整和形式探索,其贡献与局限深刻折射出新诗诞生初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百年诗歌研究不能忽视的另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 新诗 儿童 启蒙 抒情
下载PDF
文言对接现代性的试验:论鲁迅前“五四”时期的文言写作
7
作者 汪卫东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7-114,共8页
鲁迅在开始现代白话文学创作之前,有过前“五四”颇长的文言写作时期,其文言写作是在晚清近代文言的背景上展开的,受严复、梁启超、章太炎、林纾等近代文章家的影响并力图超越,试图用雅正文言对接新发现的文学现代性。其中,五篇文言论... 鲁迅在开始现代白话文学创作之前,有过前“五四”颇长的文言写作时期,其文言写作是在晚清近代文言的背景上展开的,受严复、梁启超、章太炎、林纾等近代文章家的影响并力图超越,试图用雅正文言对接新发现的文学现代性。其中,五篇文言论文系统阐述文学救亡思路,揭橥“立人”方案,以强烈的主体意识、深刻的问题意识、复杂的内在逻辑和丰富的情感将近代文言的论说能力推向极致;《域外小说集》以古雅文言直接对接“异域文术新宗”,对文言直译现代小说的可能性进行了极端试验;《怀旧》则已是用文言创作的现代小说。鲁迅的文言写作兼及论说体和叙事体两类文章体式,在文言论文、文言翻译和文言小说诸方面都代表了晚清文言的最后努力,这一过程充满障碍,但正是这一挫折经验,使其五四时期坚定转向白话文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言写作 前“五四 近代文言 文学现代性
下载PDF
“后五四”时期的启蒙、爱情与“生活者”鲁迅——再读《伤逝》及其周边
8
作者 凤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9,共10页
论文重新阐释了日本学者竹内好提出的“启蒙者”鲁迅和“生活者”鲁迅的逻辑关系,提出不仅是“文学者”鲁迅,“生活者”鲁迅也是“启蒙者”鲁迅得以凸显和成立的另一条重要路径。“生活者”鲁迅更强调的是他对现实生活的参与,鲁迅式的... 论文重新阐释了日本学者竹内好提出的“启蒙者”鲁迅和“生活者”鲁迅的逻辑关系,提出不仅是“文学者”鲁迅,“生活者”鲁迅也是“启蒙者”鲁迅得以凸显和成立的另一条重要路径。“生活者”鲁迅更强调的是他对现实生活的参与,鲁迅式的启蒙正是通过他对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热切关注和诚实参与而实现的,他和这生活进行肉搏、挣扎,深入其中,复又挣脱出来,并在这生活的锻造中塑型他对启蒙问题的思考。涓生和子君的关系体现了鲁迅对启蒙思想的接受环境和接受主体的检视,同时,他对“后五四”时期启蒙思想的伦理悖论和异化危机亦进行了反省,这两种思考的杂糅造成了涓生独白的混杂交响和文本的复杂性。《伤逝》既是鲁迅启蒙叙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连环,也是他又一次以“生活者”的态度直面“后五四”时期启蒙问题的重要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五四 启蒙 爱情 “生活者”鲁迅
下载PDF
1920年代的《娜拉》演出与五四精神传导
9
作者 王桂妹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5,共10页
易卜生的名剧《娜拉》经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洗礼,成为五四精神的象征,《娜拉》的舞台演出即是五四精神向社会传导的过程。1920年代,承载着个性解放思想和新兴话剧样式双重内涵的《娜拉》演出,从案头到舞台、从学校到社会、从... 易卜生的名剧《娜拉》经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洗礼,成为五四精神的象征,《娜拉》的舞台演出即是五四精神向社会传导的过程。1920年代,承载着个性解放思想和新兴话剧样式双重内涵的《娜拉》演出,从案头到舞台、从学校到社会、从禁演到公演、从女扮男装到男扮女装、从同性登台到男女合演,经历了曲折而繁难的过程,而在观演之间更是激发了有关中国观众配不配看新剧、易卜生是否适合中国、娜拉该不该出走等问题的论争。由1920年代的四种《娜拉》演出,我们可以清晰地透视五四精神向社会传导的路径及效果,进而重审五四精神的丰富性和启蒙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娜拉》演出 1920年代 五四精神 社会传导 启蒙限度
下载PDF
五四“人的文学”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承传
10
作者 李春雨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8-204,共7页
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 五四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伴随对“人”的关注,“人”不仅是五四新文学的核心关切,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导向不断参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当代建构。五四“人的文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是一代人的思想共识,也是文学与时代、社会碰撞的精神结晶。五四新文学的创作实绩给予了“人”新的内涵与阐释,同时在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中也实现了与“人”的深层互动。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当代文学继续高扬“人”的传统,延续五四以来对“人”的精神和个性的关注,展现出更为复杂、多元的文学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学 人的文学 文化自觉 文学经典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宪法的“天衣”在于实施:基于“五四宪法”的宪法监督之“缝”的思考
11
作者 郑磊 刘浩锴 《法治现代化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73-87,共15页
“五四宪法”的“天衣”之“缝”,典型地体现在其确立了中国宪法监督制度,却落下宪法监督主体虚设、宪法解释缺位、改变或者撤销机制错位的规范之“缝”。“八二宪法”,通过增设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宪法监督机关、明确宪法解释权、备案... “五四宪法”的“天衣”之“缝”,典型地体现在其确立了中国宪法监督制度,却落下宪法监督主体虚设、宪法解释缺位、改变或者撤销机制错位的规范之“缝”。“八二宪法”,通过增设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宪法监督机关、明确宪法解释权、备案审查等依托机制建章立制等方面,在规范层面的“天衣”补“缝”,也形成了中国宪法监督的“宪法监督—宪法解释—撤销”三元规范结构。循此结构,新时代以来,补强宪法监督机关、落实宪法解释机制、加强和完善备案审查制度,三线接续并进,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中编制宪法“天衣”的“无缝码”。如是梳理,以宪法监督为例,在宪法发展的阶段接续中,在规范和实践的螺旋互动中,呈现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的“五四宪法”之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八二宪法” 宪法监督 宪法解释 改变或者撤销 备案审查 合宪性 审查
下载PDF
“五四宪法”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实施的国家治理逻辑
12
作者 张震 杨柳 《法治现代化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58-72,共15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五四宪法”中有着特定规范内涵,具体包括制度来源论、制度属性论、制度地位论和制度功能论。70年来的制度实践,尽管在文本规范上和具体实施中有所变动,但人民主权原则、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本质内涵从未变迁。新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五四宪法”中有着特定规范内涵,具体包括制度来源论、制度属性论、制度地位论和制度功能论。70年来的制度实践,尽管在文本规范上和具体实施中有所变动,但人民主权原则、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本质内涵从未变迁。新时代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凸显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理论方位,具体体现于制度方位、民主方位、法治方位和治理方位。在确定和厘清上述理论方位的基础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将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高质量发展、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以及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好的发展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人民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家治理
下载PDF
五四时期《资本论》传播力建构的翻译赞助之道
13
作者 王彬 臧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40-144,共5页
五四时期,《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从而进入了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中心,有力助推了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转向。五四时期《资本论》传播力建构的成功,得益于五四精英多元互补的翻译赞助策略。通过赞助推出简明的阐释... 五四时期,《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从而进入了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中心,有力助推了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转向。五四时期《资本论》传播力建构的成功,得益于五四精英多元互补的翻译赞助策略。通过赞助推出简明的阐释性文本强化《资本论》学理的易解性,在《新青年》等报刊刊文介绍、评论与节译强化传播广度,筹划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社团的译介与研究活动、演讲、授课及与进步力量积极互动强化传播深度和力度,五四精英有力赞助了《资本论》的中国传播。五四时期《资本论》传播力建构的翻译赞助之道对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国际传播力建构极具现实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资本论》 传播力 建构 翻译赞助
下载PDF
论五四时期《共产党宣言》经典化的翻译赞助
14
作者 王彬 王莹莹 《荆楚学刊》 2024年第3期89-93,106,共6页
以五四精英的翻译赞助为中心,考量《共产党宣言》的经典化。通过文献梳理与剖析表明:五四精英通过译前的作品和译者选择,翻译出版阶段的译本生成与出版努力,翻译出版之外对作品多元互补的大力推广,有力助推《共产党宣言》的经典化。这... 以五四精英的翻译赞助为中心,考量《共产党宣言》的经典化。通过文献梳理与剖析表明:五四精英通过译前的作品和译者选择,翻译出版阶段的译本生成与出版努力,翻译出版之外对作品多元互补的大力推广,有力助推《共产党宣言》的经典化。这对当下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国际传播力颇具现实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共产党宣言》 经典化 翻译赞助
下载PDF
试论“五四宪法”的科学性——近代以来思想史的视角
15
作者 李留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11,共7页
“五四宪法”具有鲜明的科学品格。认识“五四宪法”的科学性离不开它所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中国近代以来的科学观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实证主义科学精神的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几个发展阶段。从思想史视角观... “五四宪法”具有鲜明的科学品格。认识“五四宪法”的科学性离不开它所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中国近代以来的科学观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实证主义科学精神的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几个发展阶段。从思想史视角观察,“五四宪法”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科学态度、科学内涵和科学策略等诸多方面;从思想史视角观察,也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五四宪法”后来的遭际,从而更好地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科学性 思想史
下载PDF
五四时期山东报刊对齐鲁社会变迁影响研究
16
作者 董爱玲 纪桂霞 《临沂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34-142,共9页
近代报刊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不仅是社会各种政治力量表达不同政治观点、传播不同思想观念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五四运动时期,山东报刊迎来发展的新高潮,这集中反映了广大民众对山东政治、经济、社会及思想文... 近代报刊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不仅是社会各种政治力量表达不同政治观点、传播不同思想观念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五四运动时期,山东报刊迎来发展的新高潮,这集中反映了广大民众对山东政治、经济、社会及思想文化等进行全面变革的要求,也是此时山东社会剧烈变动形成合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第一,坚持反帝反封建,推动革命形势发展;第二,鼓励发展实业,提倡“实业救国”;第三,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第四,抨击封建礼教和社会陋习,推动社会风俗改良;第五,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共山东支部成立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报刊 社会变迁 五四时期
下载PDF
“两个结合”视域下五四时期阶级斗争思想传播力建构研究
17
作者 王彬 李金茹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1-76,共6页
阶级斗争思想是五四时期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借以确立无产阶级革命信仰并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经典理论之一。陈独秀等五四精英将阶级斗争思想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武器进行传播时,并非机械而教条地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事业... 阶级斗争思想是五四时期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借以确立无产阶级革命信仰并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经典理论之一。陈独秀等五四精英将阶级斗争思想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武器进行传播时,并非机械而教条地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事业中举足轻重、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及大同思想等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实际,对阶级斗争理论进行了顺应性调适。同中国具体阶级状况的实际和大同思想的结合,有力助推了阶级斗争思想在中国空前成功的传播。五四时期阶级斗争思想传播力建构中的两个结合,对当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国际传播力建构颇具现实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阶级斗争思想 传播力建构 “两个结合”
下载PDF
从晚清到五四:外国文学翻译走向现代之路
18
作者 张智中 赵曼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3期208-217,共10页
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盛况空前,任淑坤《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言说与实践》一书研究视角切中该时期多维的翻译言说与实践关系,披沙拣金,突破五四时期翻译史研究以言说为依据、默认翻译实践与言说一致的模式,使言说与实践的多维关系... 五四时期的外国文学翻译盛况空前,任淑坤《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言说与实践》一书研究视角切中该时期多维的翻译言说与实践关系,披沙拣金,突破五四时期翻译史研究以言说为依据、默认翻译实践与言说一致的模式,使言说与实践的多维关系从隐身走向现形。一则见解高卓,从宏观视角对五四时期的译本作系统和整体考察;再则其探骊得珠,以《新青年》为典例,从微观角度探究五四时期大量外国文学作品传入盛况。引而申之,触类而长,其研究对当今中国文学走出去极具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外国文学翻译 言说与实践 多维关系 《新青年》
原文传递
五四时期对个人主体性的探索及其当代启示
19
作者 程美东 刘思诺 《传承》 2024年第2期56-65,共10页
五四时期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时期,见证了国民“个人”的崛起和现代主体意识的觉醒。在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积极倡导弘扬个性、反思个人价值、探求个人权利。然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知识分子自身立场和态度的制约,使得现代化的理... 五四时期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时期,见证了国民“个人”的崛起和现代主体意识的觉醒。在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积极倡导弘扬个性、反思个人价值、探求个人权利。然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及知识分子自身立场和态度的制约,使得现代化的理论构建并未完全实现,对个人主体性的探索最终以国民投入爱国潮流的形式匆匆结束。自此以后,“个人主义”的议题逐渐被“民族主义”和“集体主义”所取代。尽管如此,五四运动及其现代性所体现的那种“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其为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个人主义 中国现代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