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抑菌浓度抗菌药物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晓润 宋爽 +2 位作者 朱丽莹 王文静 陶臻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8-543,共6页
金黄色葡萄球菌(SA)是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极易黏附在导管或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导致耐药性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近年研究表明,抗菌药物处于亚抑菌浓度时可影响SA生物膜形成。因此,本文阐述SA生物膜的形成过... 金黄色葡萄球菌(SA)是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极易黏附在导管或植入物表面形成生物膜导致耐药性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挑战。近年研究表明,抗菌药物处于亚抑菌浓度时可影响SA生物膜形成。因此,本文阐述SA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基因调控,不同抗菌药物在亚抑菌浓度下对SA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有效控制及治疗SA生物膜相关感染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抑菌浓度 药物 金黄色葡萄球 生物膜形成 作用机制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对质粒接合转移的促进作用
2
作者 游祖姣 曾福鑫 +1 位作者 王志强 肖霞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85,共8页
为了分析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对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本试验建立了以大肠杆菌(E.coli)J53作为受体菌,携带RP4-7质粒的E.coli DH5α和携带mcr-1阳性IncI2质粒的临床菌株E.coli LD67-1为供体菌的接合转移模型,测定亚抑菌浓度的万古霉素对接... 为了分析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对质粒接合转移的影响,本试验建立了以大肠杆菌(E.coli)J53作为受体菌,携带RP4-7质粒的E.coli DH5α和携带mcr-1阳性IncI2质粒的临床菌株E.coli LD67-1为供体菌的接合转移模型,测定亚抑菌浓度的万古霉素对接合转移的影响,并通过细胞膜通透性检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活性氧(ROS)检测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探究其内在机制。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可显著提高RP4-7质粒和mcr-1阳性IncI2质粒的接合转移频率(P<0.05);N-苯基-1-萘胺(NPN)和碘化丙啶(PI)探针检测显示,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可使受体菌细胞内、外膜通透性增加,供体菌细胞外膜通透性增加;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经1/4最小抑菌浓度(MIC)万古霉素处理后接合细菌细胞膜发生损伤;ROS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虽然经1/4 MIC万古霉素处理的受体菌的ROS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但1/8 MIC万古霉素处理后,供体菌和受体菌的ROS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RT-qPCR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亚抑菌浓度万古霉素显著上调了供体菌和受体菌的孔蛋白基因ompF和ompC的mRNA表达水平(P<0.05),极显著上调了trbBp基因(调控细菌间形成“连接桥”)的mRNA表达水平(P<0.01),显著上调了细菌SOS响应(SOS response)相关基因recA、recN、ruvA和lexA的mRNA表达水平(P<0.05)。结果表明,亚抑菌浓度的万古霉素可能通过提高细菌细胞膜通透性,触发SOS响应,促进接合转移“连接桥”形成等方式促进RP4-7质粒和mcr-1阳性IncI2质粒的接合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抑菌浓度 万古霉素 质粒接合转移 mcr-1
下载PDF
基于蜡螟感染模型研究亚抑菌浓度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毒力的影响
3
作者 程鹏 阿祥仁 +3 位作者 周健武 牟晓明 田丽娟 马小亚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4期291-295,共5页
目的基于蜡螟感染模型探究亚抑菌浓度(sub-MIC)氟康唑(fluconazole,FLU)对光滑念珠菌毒力的影响。方法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临床分离非重复的光滑念珠菌作为实验菌株,采用ATB法测定FLU对光滑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 目的基于蜡螟感染模型探究亚抑菌浓度(sub-MIC)氟康唑(fluconazole,FLU)对光滑念珠菌毒力的影响。方法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临床分离非重复的光滑念珠菌作为实验菌株,采用ATB法测定FLU对光滑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蜡螟感染模型检测光滑念珠菌的毒力,并采用病理学和病原学方法评估建模是否成功。穿刺及不同sub-MIC FLU对健康蜡螟的影响: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分为三组,即PBS组(注射10μL PBS)、FLU亚组(分别注射10μL FLU药液,使感染蜡螟体内FLU浓度为0.5 mg/kg、1 mg/kg、2 mg/kg、4 mg/kg、8 mg/kg、16 mg/kg)和穿刺组(微量注射器穿刺但不注射)。不同sub-MIC的FLU对光滑念珠菌感染蜡螟的影响:采用2.50×10^(6)酵母/只剂量感染蜡螟,2 h后,对照组再注射10μL PBS,实验组再注射不同浓度FLU工作液,观测对光滑念珠菌感染的蜡螟的治疗效果。结果FLU对9株临床分离的光滑念珠MIC为8~32 mg/L,光滑念珠菌ATCC2001的MIC为32 mg/L。实验组蜡螟肠组织病理切片中检测到酵母样孢子,肠组织培养出光滑念珠菌,对照组中肠组织病理切片和真菌培养均未发现真菌。穿刺可造成蜡螟损伤,但所致死亡率低于10%。1/2MIC FLU可提高光滑念珠菌感染蜡螟生存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4MIC、1/8MIC、1/16MIC FLU对光滑念珠菌感染蜡螟生存率较PBS无明显的干预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MIC FLU对光滑念珠菌感染的蜡螟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浓度低于1/2MIC对感染蜡螟无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念珠 蜡螟 亚抑菌浓度 氟康唑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抗菌药物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体外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徐荣 王乃群 +3 位作者 谭为 胡小雄 吴雯 袁航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2期1809-1811,共3页
目的比较在1/2最低抑菌浓度(MIC)即亚抑菌浓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头孢他啶(CAZ)、氨曲南(ATM)、亚胺培南(IPM)、左氧氟沙星(LVX)和庆大霉素(GEN)联合使用对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膜的抑制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该... 目的比较在1/2最低抑菌浓度(MIC)即亚抑菌浓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头孢他啶(CAZ)、氨曲南(ATM)、亚胺培南(IPM)、左氧氟沙星(LVX)和庆大霉素(GEN)联合使用对铜绿假单胞菌(PA)生物膜的抑制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该院临床分离的黏液型多重耐药PA 6株,确定菌株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并测定TZP、CAZ、ATM、IPM、LVX和GEN 6种抗菌药物的MIC。在聚苯乙烯96孔板上构建生物膜,在1/2 MIC抗菌药物作用48 h后,采用结晶紫染色洗脱法定量检测残留生物膜,计算生物膜抑制指数。结果6株黏液型多重耐药PA的MLST均为ST 235型。在1/2 MIC,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生物膜抑制指数均值都大于50.0%。其中LVX+IPM和LVX+ATM对菌株的生物膜抑制指数均值大于70.0%,与其他药物联用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ZP、CAZ、ATM、IPM、LVX和GEN 6种抗菌药物单独作用的抑制指数都小于50.0%,且都显著低于6种抗菌药物中任意2种联用的组合(P<0.05)。结论临床在治疗PA生物膜相关感染时,应尽量选择联合用药。在相同的耐药水平下,氟喹诺酮类和碳青霉烯类或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联用对于生物膜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 生物膜 药物 亚抑菌浓度
下载PDF
3种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耐药基因水平传播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鲁曦 金发光 +3 位作者 徐冬旸 吴少云 闫鹤 石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79-384,共6页
目的揭示在不同种类的亚抑菌浓度抗生素作用下,细菌耐药基因水平传播的一般规律。方法选择四种不同抑菌机制的抗生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红霉素和链霉素),在亚抑菌浓度条件下,将供体菌和受体菌共培养,通过PCR法和整合效率的测定,研究... 目的揭示在不同种类的亚抑菌浓度抗生素作用下,细菌耐药基因水平传播的一般规律。方法选择四种不同抑菌机制的抗生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红霉素和链霉素),在亚抑菌浓度条件下,将供体菌和受体菌共培养,通过PCR法和整合效率的测定,研究了整合酶对耐药基因整合效率的变化规律,并使用了不同耐药基因进行验证。结果除红霉素外,在低于50%MIC浓度抗生素的作用下,随着抗生素作用剂量的提高,整合酶整合效率有增高的趋势。结论亚抑菌浓度的抗生素作用下,提高了整合酶的整合效率,能够促进耐药基因的水平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抑菌浓度 抗生素 耐药基因 水平传播 整合子
下载PDF
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对金葡菌的抗菌后效应及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涤洁 陈杖榴 冯淇辉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6-278,共3页
报告了抗菌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 (postantibiotic sub- MIC effect,PASME)、亚抑菌浓度效应 (sub- MIC effect,SME)研究的方法学和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对金葡菌抗菌后效应及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 报告了抗菌后效应 (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 (postantibiotic sub- MIC effect,PASME)、亚抑菌浓度效应 (sub- MIC effect,SME)研究的方法学和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对金葡菌抗菌后效应及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的研究结果。试验表明 :2、4MIC的恩诺沙星对金葡菌的 PAE为 1.0 3、1.5 0 h,1/2、1、2、4MIC的环丙沙星的 PAE为 0 .5 1、0 .88、1.47、1.92 h;1/8、1/4、1/2 MIC的恩诺沙星对经 4MIC药物诱导 1h的金葡菌可产生0 .38、1.15、>12 .31h的 PASME,1/8、1/4、1/2 MIC的环丙沙星的 PASME为 2 .6 9、>10 .17、>13.17h;1/8、1/4、1/2 MIC的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对金葡菌产生的 SME分别为 0 .40、0 .91、>9.44 h和 0 .42、1.14、>9.0 2 h。上述结果说明 ,PAE、PASME和 SME的大小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恩诺沙星 环丙沙星 金黄色 葡萄球 效应 亚抑菌浓度 浓度效应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枉前 孙凤军 夏培元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0-204,共5页
细菌生物膜是临床持续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多项研究显示抗生素在亚抑菌浓度下可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生物膜的作用已受到临床和基础研究者的关注。事实上,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生物膜的调控作用仍不清楚,常因... 细菌生物膜是临床持续性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多项研究显示抗生素在亚抑菌浓度下可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生物膜的作用已受到临床和基础研究者的关注。事实上,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生物膜的调控作用仍不清楚,常因抗生素和菌株的不同表现各异,有时甚至诱导生物膜生成,因此亚抑菌浓度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尚需大量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亚抑菌浓度 生物膜 大环内酯 阿齐霉素
下载PDF
不同种类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释放内毒素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王顺宾 吴伯瑜 黄逢元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研究不同种类亚抑菌浓度抗生素与细菌释放内毒素的关系。实验选择临床常用的六种抗生素(哌拉西林、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头孢他啶、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 /舒巴坦 ) ,以 0 .5×MIC药物浓度分别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 PA10 3和... 研究不同种类亚抑菌浓度抗生素与细菌释放内毒素的关系。实验选择临床常用的六种抗生素(哌拉西林、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头孢他啶、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 /舒巴坦 ) ,以 0 .5×MIC药物浓度分别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 PA10 3和大肠埃希氏菌 V5 17。检验抗生素作用后细菌菌量、形态学变化及培养液中游离内毒素水平。结果不同种类抗生素作用后能使细菌形态发生改变 ,同时能不同程度引发细菌释放内毒素。其中哌拉西林、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引发细菌释放的内毒素最多 ,其次为阿米卡星 ,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和头孢哌酮 /舒巴坦引发细菌释放的内毒素最少。结论 :不同种类抗生素可以引发细菌释放内毒素。提示临床应用抗生素 ,除考虑药敏外 ,还应考虑抗生素引发细菌释放内毒素的能力 ,抗生素处于亚抑菌浓度时尤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抗生素 亚抑菌浓度 败血症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泌尿系统感染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孙凤军 冯伟 +2 位作者 孙艺璇 邱学文 夏培元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7-240,共4页
目的研究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泌尿系统感染常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标准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检测大肠埃希菌最低抑菌浓度,采用PCR扩增检测qnr基因,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分... 目的研究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泌尿系统感染常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标准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检测大肠埃希菌最低抑菌浓度,采用PCR扩增检测qnr基因,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分析生物膜形成能力。结果 21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除对阿米卡星和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较高外,对其它抗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15株耐环丙沙星大肠埃希菌qnr B、qnr S和qnr 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0.0%、40.0%和26.7%。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16株(76.2%)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具有抑制作用,无诱导作用出现,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与耐药性和qnr基因均无相关性。结论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与细菌耐药性和qnr基因均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 环丙沙星 亚抑菌浓度 泌尿系统感染 生物膜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对临床尿管分离大肠埃希菌生物膜的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欧倩怡 何召云 +2 位作者 夏培元 高宇 孙凤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研究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对临床尿管分离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检测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双纸片协同法检测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的能力... 目的研究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对临床尿管分离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方法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检测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双纸片协同法检测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的能力,菌落计数法分析细菌的粘附能力,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结果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和哌拉西林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全部敏感。大肠埃希菌ESBLs阳性率为73.3%。1/4 MIC头孢他啶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均有抑制作用,生物膜形成能力降低8.7%~58.0%。除了大肠埃希菌E11和E15差异不显著外(P〉0.05),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对其他14株菌的生物膜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P〈0.05)。结论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可抑制临床尿管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但其抑制程度具有菌株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 亚抑菌浓度 头孢他啶 生物膜 尿管
原文传递
氨苄西林的体外抗菌后效应及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丽平 江善祥 +2 位作者 史晓丽 郭永刚 陈绍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5-80,共6页
 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了氨苄西林对4株细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以及对2株细菌的体外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PASME)。结果显示,氨苄西林在0.5,1,2,4×MIC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26112的PAE值分别为1.14±3.05,1.62±2.11...  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了氨苄西林对4株细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以及对2株细菌的体外抗菌后亚抑菌浓度效应(PASME)。结果显示,氨苄西林在0.5,1,2,4×MIC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26112的PAE值分别为1.14±3.05,1.62±2.11,1.87±1.70和2.45±1.31h,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的PAE值分别为1.05±1.84,1.38±1.25,1.56±1.35和2.29±2.04h;对大肠杆菌ATCC25922和临床分离株的PAE很小甚至没有;在1/8,1/4,1/2×MIC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26112及临床分离株的PASME值分别为3.61±1.38,4.75±2.18,6.8±1.51h和3.01±2.5,4.2±1.21,5.9±1.23h;氨苄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0.5~4×MIC)及PASME(1/8~1/2MIC)与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并且在亚抑菌浓度下也具有PAE,当药物浓度达4×MIC时,PAE明显延长(P<0.05),且所测得的PASME较PAE长。所有结果提示:在临床设计给药方案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株引起的临床感染,除了考虑药代动力学和MIC指标外,还应考虑PAE和PASME因素,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而对PAE无意义的大肠杆菌敏感株引起的临床感染,宜持续给药或缩短给药间隔,也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计数法 后效应 亚抑菌浓度效应 氨苄西林 给药方案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亚胺培南对MRSA体外增殖及毒力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俊瑞 段美庆 +3 位作者 额尔德木图 孙鹏 魏常梅 韩艳秋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79-484,共6页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亚胺培南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物学活性的影响,阐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MRSA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MRS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株ST239型MRSA临床分离株,采用1/10和...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亚胺培南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物学活性的影响,阐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MRSA活性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MRSA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株ST239型MRSA临床分离株,采用1/10和1/2最小抑菌浓度(MIC)亚胺培南与其体外共培养1.5、6.0和12.0h,分为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加亚胺培南)、1/10MIC组(培养液中添加1/10MIC浓度亚胺培南)和1/2MIC组(培养液中添加1/2MIC浓度亚胺培南)。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组MRSA株毒力相关基因纤维黏连蛋白A(fnbA)、葡萄球菌蛋白A(spa)、α溶血素(hla)、白细胞毒素D(lek-D)和E(lek-E)、肠毒素A(sea)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各组MRSA株体外增殖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体外共培养6.0和12.0h时,1/2MIC组MRSA株增殖活性明显降低(P<0.01);培养1.5和6.0h时,6个MRSA毒力相关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培养12h时,1/10MIC和1/2MIC浓度组MRSA株各毒力相关基因mRNA表达未能检测到。结论:亚抑菌浓度亚胺培南对ST239型MRSA多种毒力相关基因mRNA表达具有明显抑制效应,高浓度亚胺培南可抑制MRSA的体外增殖,提示亚胺培南对于重症MRSA感染患者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 毒力 细胞增殖 胺培南 亚抑菌浓度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屈琳 刘凤霞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8期590-593,共4页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抑制和分散作用。方法用96孔板结合结晶紫染色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和分散;用化学比色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青脓素分泌能力;用比浊法检测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抑制和分散作用。方法用96孔板结合结晶紫染色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和分散;用化学比色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因子青脓素分泌能力;用比浊法检测头孢他啶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生长的影响。结果 0.031 3μg/m L头孢他啶能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O1生物膜的形成(t=156.70,P<0.05)及毒力因子青脓素产生(t=3.86,P<0.05),而不影响浮游菌的生长。当头孢他啶浓度为0.031 3μg/m L时能分散24 h成熟生物膜(t=4.32,P<0.05),且呈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性。0.031 3μg/m L头孢他啶能显著抑制铜绿假单胞菌起始黏附能力(t=5.54,P<0.05);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显著抑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生物膜的形成,但各菌株对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的生物膜形成敏感性各异。结论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能有效抑制和分散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在相关生物膜感染疾病治疗中具有潜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抑菌浓度 头孢他啶 铜绿假单胞 生物膜 青脓素 起始黏附
下载PDF
抗菌药物亚抑菌浓度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方舟 倪文涛 崔俊昌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97-601,共5页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益严重,而新抗生素的研发速度却在明显下降,这使得细菌耐药,尤其是多重耐药成为目前威胁人类健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抑制细菌耐药的产生和发展,制定临床合理的抗生素应用策略,了解细菌耐药产...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越益严重,而新抗生素的研发速度却在明显下降,这使得细菌耐药,尤其是多重耐药成为目前威胁人类健康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抑制细菌耐药的产生和发展,制定临床合理的抗生素应用策略,了解细菌耐药产生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抑菌浓度 最小选择浓度 耐药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对大肠埃希菌胞外多糖和pga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凤军 冯伟 +2 位作者 刘耀 枉前 夏培元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CSCD 2016年第6期494-496,501,共4页
目的明确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在大肠埃希菌生物膜抑制过程中对胞外多糖和pga基因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检测细菌最低抑菌浓度,采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胞外多糖含量,pgaABCD基因... 目的明确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在大肠埃希菌生物膜抑制过程中对胞外多糖和pga基因的影响。方法采用标准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检测细菌最低抑菌浓度,采用96孔板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胞外多糖含量,pgaABCD基因表达采用RT-PCR扩增。结果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和氟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而对阿米卡星和碳青霉烯类全部敏感。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对大肠埃希菌生物膜形成、胞外多糖产生能力和pgaABCD基因表达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其降低程度不完全一致。结论亚抑菌浓度头孢他啶在抑制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能降低大肠埃希菌胞外多糖产生和pga基因表达,但其与生物膜降低程度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 头孢他啶 生物膜 亚抑菌浓度 胞外多糖 pga基因
原文传递
亚抑菌浓度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方甜甜 宋沧桑 +6 位作者 刘德华 唐树荣 徐磊 李兴德 杨焕芝 丁逸欣 任宝军 《中国药物评价》 2021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临床分离的36株亚胺培南耐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测定菌株... 目的:探讨亚抑菌浓度亚胺培南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临床分离的36株亚胺培南耐药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测定菌株生物膜形成水平。采用96孔聚苯乙烯板体外构建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膜的模型,用亚抑菌浓度亚胺培南作用于成熟生物膜。实验组Ⅰ、Ⅱ、Ⅲ组中分别用MIC、1/2MIC、1/4MIC的亚胺培南作用于已形成的成熟生物膜;对照组Ⅳ组不加亚胺培南。通过结晶紫半定量染色法对生物膜进行染色,共聚焦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膜染色情况,采用多功能酶标仪在570 nm波长处测得生物膜OD值。结果:亚胺培南在实验组Ⅰ、Ⅱ、Ⅲ组中,即MIC、1/2MIC、1/4MIC浓度下作用于已成熟生物膜48、96 h后,所测得OD值与对照组Ⅳ组OD值之间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亚抑菌浓度亚胺培南具有破坏成熟生物膜的能力,且随着浓度的升高,其破坏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 生物膜 亚抑菌浓度 胺培南
下载PDF
鸡源大肠杆菌在亚抑菌浓度头孢菌素诱导下的体外耐药表型
17
作者 苑丽 吴华 +2 位作者 潘玉善 刘建华 胡功政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43-745,共3页
为了解在亚抑菌浓度单一药物的持续诱导下,鸡源大肠杆菌(E.coli)对临床常见药物的耐药表型变化,本实验采用亚抑菌浓度的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持续诱导培养LG30鸡源E.coli和O78标准菌至30代,并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各不同诱导代次的菌株对常... 为了解在亚抑菌浓度单一药物的持续诱导下,鸡源大肠杆菌(E.coli)对临床常见药物的耐药表型变化,本实验采用亚抑菌浓度的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持续诱导培养LG30鸡源E.coli和O78标准菌至30代,并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各不同诱导代次的菌株对常见药物的耐药表型。结果表明在亚抑菌浓度的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持续诱导培养下,受试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持续下降,当诱导至20代,各诱导菌已成为多重耐药菌株,继续诱导至30代,各诱导菌对药物的耐药程度加重,但各药的最小抑菌浓度值升高速率变慢。表明细菌在单一药物诱导下可以较快进化为多重耐药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抑菌浓度 多重耐药 大肠杆 头孢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的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杀白细胞素表达及释放的影响
18
作者 王璐 徐元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86-1090,共5页
目的:观察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杀白细胞素(PVL)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 PCR筛选出8株 PVL 阳性金葡菌。常量稀释法测定克林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值(MIC);荧光定量 PCR 测定前3种... 目的:观察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杀白细胞素(PVL)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 PCR筛选出8株 PVL 阳性金葡菌。常量稀释法测定克林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值(MIC);荧光定量 PCR 测定前3种抗生素对 PVL 阳性金葡菌在1/8、1/4、1/2 MIC 作用下 PVL mRNA 相对变化。 ELISA 法测定4种抗生素1/4、1/2 MIC 时 PVL 蛋白含量。结果克林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在1/8、1/4、1/2 MIC 时均可降低 PVL表达。 PVL mRNA 在3种抗生素作用下分别降低17%~82%、8%~85%和11%~78%;PVL 蛋白水平在1/4、1/2 MIC 克林霉素和利奈唑胺作用下,分别下降了65%和83%、40%和61%,替加环素仅1/2 MIC 时降低较明显,达64%。万古霉素不影响 PVL 表达。结论不同抗生素亚抑菌浓度时对 PVL 表达影响不同。克林霉素和利奈唑胺可明显降低PVL 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替加环素只在较高浓度时抑制PVL 表达,万古霉素对 PVL 表达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 杀白细胞素 亚抑菌浓度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和毒力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谷宇锋 王淑歌 +4 位作者 郝海红 戴梦红 王旭 程古月 袁宗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1321-1331,共11页
细菌的耐药性和毒力是决定抗生素治疗成败的关键。近年来研究表明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可以诱导细菌耐药并影响细菌的毒力。本文介绍了亚抑菌浓度抗生素产生的来源;阐述了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和毒力的影响。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 细菌的耐药性和毒力是决定抗生素治疗成败的关键。近年来研究表明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可以诱导细菌耐药并影响细菌的毒力。本文介绍了亚抑菌浓度抗生素产生的来源;阐述了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和毒力的影响。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涉及了细菌的耐药选择性、生物被膜和持留菌的形成、基因突变、水平基因转移和基因表达;对细菌毒力的影响主要包括细菌的黏附性、运动性和其它毒力因子。以期为畜牧生产中减少和避免亚抑菌浓度抗菌药的产生,减缓和克服细菌耐药性,降低致病菌的毒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抑菌浓度 抗生素 耐药性 毒力
下载PDF
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宋国滨 王刚 +2 位作者 黄颖 吴文娟 徐元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2-357,共6页
目的探究在亚抑菌浓度抗生素作用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Vitek-2 compact法测定菌株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头孢西丁和阿米卡星的MIC值。聚合酶链式反应(... 目的探究在亚抑菌浓度抗生素作用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Vitek-2 compact法测定菌株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头孢西丁和阿米卡星的MIC值。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及毒力相关基因(rmpA、aerobactin、kfu、alls、magA、wcaG、fimH、mrkD)进行检测。根据菌株对两种药物的MIC值,配制1/2MIC、1/4MIC、1/8MIC亚抑菌浓度抗生素梯度。运用qRT-PCR检测1/2MIC、1/4MIC、1/8MIC浓度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对菌株处理后毒力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改变,SPSS软件16.0版本对其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质谱(MALDI-TOF MS)及ERIC-PCR检测菌株之间的同源性。结果共收集57株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对大多数临床常用抗生素保持敏感,PCR结果显示K1型有17株,K2型21株,K20型2株,K57型8株,有9株未检出血清型。rmpA、aerobactin基因检测全部阳性,wcaG、kfu、magA 3个基因分别检出17株、21株、16株。fimH、mrkD全部阳性。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及阿米卡星作用下,与对照组相比,3种浓度(1/2MIC、1/4MIC、1/8MIC)的2个抗生素对2种毒力基因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头孢西丁的抑制程度最高。3种浓度抑制程度相比,以1/2MIC抗生素抑制效果最强。结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有较高的敏感性,血清型K1、K2是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常见血清型,在亚抑菌浓度头孢西丁、阿米卡星作用下,rmpA、aerobactin毒力基因表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抑菌浓度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 毒力基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