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90篇文章
< 1 2 1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氢杨梅素亚油酸酯制备工艺研究
1
作者 杨宏黎 史永洁 +4 位作者 沈成亮 吴隆坤 杨晓菲 汪德雄 肇立春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3,99,共8页
为改善二氢杨梅素(DMY)的脂溶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采用两步法制备脂溶性抗氧化剂二氢杨梅素亚油酸酯(DMYL):首先,以亚油酸与三氯化磷为反应底物制备亚麻酰氯;然后,在乙酸乙酯中以DMY与亚麻酰氯为底物,进行酯化反应制备不同酯化度的DMY... 为改善二氢杨梅素(DMY)的脂溶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采用两步法制备脂溶性抗氧化剂二氢杨梅素亚油酸酯(DMYL):首先,以亚油酸与三氯化磷为反应底物制备亚麻酰氯;然后,在乙酸乙酯中以DMY与亚麻酰氯为底物,进行酯化反应制备不同酯化度的DMYL。利用乙醇和石油醚纯化合成产物后对其进行红外扫描,结果显示:DMY在1634.01 cm^(-1)处有吸收峰,此为羰基的特征吸收峰,而DMYL在1743.89 cm^(-1)处有吸收峰,此为酮基伸缩振动吸收峰,说明DMYL中的酯键已形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研究底物质量比、催化剂磷酸的添加量、反应温度对酯化度的影响,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方程,并得到优化的工艺条件:底物质量比1∶3.2,磷酸添加量36μL/g,反应温度44℃,在此条件下DMYL酯化度可达(3.01±0.02)%。本研究可为二氢杨梅素的开发利用和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杨梅素 亚油酸 二氢杨梅素亚油酸 脂溶性
下载PDF
培养条件对丝状微藻克里藻生长与亚油酸合成的影响
2
作者 赵丹月 李璐 +1 位作者 陈林 刘天中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96,共9页
为开发亚油酸生产新资源,对筛选获得的一株丝状微藻克里藻,考察培养基氮浓度、培养基磷浓度、光强、培养温度和环境pH对其生长、氮消耗、油脂含量和油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氮浓度对克里藻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高氮不利于... 为开发亚油酸生产新资源,对筛选获得的一株丝状微藻克里藻,考察培养基氮浓度、培养基磷浓度、光强、培养温度和环境pH对其生长、氮消耗、油脂含量和油脂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基氮浓度对克里藻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高氮不利于油脂和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培养基磷浓度过低会抑制细胞生长,过高对细胞有毒害作用;适当提高光强有利于细胞生长,但对细胞内油脂含量影响不大,低光强培养有利于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培养温度对克里藻生长与油脂积累影响不大,低温培养有利于亚油酸的合成;环境pH对细胞生长、油脂积累和亚油酸合成影响明显,pH 6.0~7.5的弱酸-中性条件下细胞生长最快,油脂含量更高;控制初始氮浓度3~6 mmol/L、磷浓度0.115~0.230 mmol/L、光强100~300μmol/(m^(2)·s)、培养温度15~30℃、环境pH 7.5左右,克里藻细胞可积累42%左右的油脂,油脂中亚油酸含量在65%~75%。综上,丝状微藻克里藻是一种有潜力的亚油酸生产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藻 培养条件 油脂 亚油酸 PH
下载PDF
固定化脂肪酶ANL-MARE催化酸解合成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
3
作者 康梦 何家强 +7 位作者 冯孔龙 黄早成 李一峰 苗建银 符姜燕 朱泽榕 刘果 曹庸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是人乳中主要的脂质组成,为满足婴幼儿配方食品母乳化需求,该试验探究了新型固定化脂肪酶ANL-MARE催化制备OPL的方法。试验成功制备和表征了固定化酶ANLMARE,并以ANL-MARE为生物催化剂,建立了一... 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OPL)是人乳中主要的脂质组成,为满足婴幼儿配方食品母乳化需求,该试验探究了新型固定化脂肪酶ANL-MARE催化制备OPL的方法。试验成功制备和表征了固定化酶ANLMARE,并以ANL-MARE为生物催化剂,建立了一种用三棕榈酸甘油三酯(PPP)、油酸(OA)和亚油酸(LA)高效酶催化制备富含OPL结构脂的方法。经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获得OPL最优合成工艺为:PPP与总脂肪酸的摩尔比1:14.27,OA与LA摩尔比为1:0.76,脂肪酶添加量12.70%,反应温度50℃,反应4 h,此条件下产物中OPL相对含量为47.93%,2位棕榈酸(sn-2 PA)占总棕榈酸(PA)的质量分数(sn-2 PA相对含量)为71.69%。此外,固定化酶ANL-MARE与商业脂肪酶相比,表现出较好的催化合成OPL的活性。综上所述,固定化酶ANL-MARE具有催化制备OPL结构脂的重大潜力,为人乳脂替代脂的高效制备提供了新策略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 酶促酸解法 固定化脂肪酶 ANL-MARE 工艺优化
下载PDF
滩羊尾脂共轭亚油酸微胶囊的理化性质及其潜在生物活性评估
4
作者 裴慧敏 李亚蕾 +3 位作者 曹松敏 罗瑞明 毕永昭 伏棋画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6,共9页
以滩羊尾脂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为芯材,乳清分离蛋白、麦芽糊精为壁材制备的微胶囊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其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同时通过加速贮藏实验和体外... 以滩羊尾脂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为芯材,乳清分离蛋白、麦芽糊精为壁材制备的微胶囊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其理化特性进行表征,同时通过加速贮藏实验和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对其氧化稳定性、体外模拟消化释放行为进行分析,并评估其抗氧化活性和降胆固醇活性。结果表明,滩羊尾脂CLA微胶囊颗粒完整、表面相对光滑,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氧化稳定性和缓释性能;微胶囊化滩羊尾脂CLA经胃肠道消化后的抗氧化稳定性和降胆固醇活性均显著高于未微胶囊化的滩羊尾脂CLA;体外模拟消化结束时,滩羊尾脂CLA微胶囊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70.84±3.97)%、(78.53±4.28)%、(59.88±2.58)%,对胆固醇胶束抑制率为(73.48±2.53)%,与牛磺胆酸钠、甘氨胆酸钠和胆酸钠3种胆酸盐的结合率分别为(40.62±3.14)%、(66.79±3.01)%、(55.43±2.39)%。综上,微胶囊化不仅显著提升了滩羊尾脂CLA的氧化稳定性,还有益于其抗氧化和降胆固醇活性的提升,研究可为滩羊尾脂CLA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微胶囊 理化特性 抗氧化活性 降胆固醇活性
下载PDF
亚油酸含量对大豆11S球蛋白膜理化性质的影响
5
作者 周荣雪 赵源 +2 位作者 石林凡 任中阳 翁武银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为探究成膜液和膜中脂质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亚油酸含量(蛋白质量的0%、10%、20%、30%和40%)对11S球蛋白成膜液的黏度及膜的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像显示,成膜液中油滴尺寸均随亚油酸含量增加而增大... 为探究成膜液和膜中脂质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亚油酸含量(蛋白质量的0%、10%、20%、30%和40%)对11S球蛋白成膜液的黏度及膜的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图像显示,成膜液中油滴尺寸均随亚油酸含量增加而增大,干燥成膜后油滴尺寸进一步增大。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添加亚油酸后光滑致密的蛋白膜上表面出现油滴聚集,而下表面变得粗糙,但未出现油滴。添加40%亚油酸后,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抗拉伸强度和水蒸气透过系数分别由53.50℃、12.67MPa和2.52×10^(-10)g/(m·Pa·s)降低至50.38℃、7.30 MPa和1.83×10^(-10)g/(m·Pa·s),而断裂延伸率由95.58%增加至198.15%。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11S球蛋白与亚油酸分子在200 ns内没有发生相互作用。添加亚油酸会导致11S球蛋白膜中离子键和二硫键比例下降,而疏水相互作用和非二硫键共价键比例增加。以上结果表明,添加亚油酸可以通过改变膜中蛋白间的化学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膜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将为大豆蛋白乳液膜成膜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1S球蛋白 可食膜 亚油酸 分子动力学模拟 化学结合力
下载PDF
层析法分离共轭亚油酸及异构体的实验研究
6
作者 孙金盾 张慧 +2 位作者 张程凯 赵博 於春峰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24年第2期229-234,共6页
共轭亚油酸(CLA)是亚油酸位置和构型异构体的总称,在保健品中已经有了共轭亚油酸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共轭亚油酸在食品应用中的安全性,区分共轭亚油酸中作用不同的物质。采用层析中的柱色谱法(又称柱层析),用尿素和硅胶制备一种全新... 共轭亚油酸(CLA)是亚油酸位置和构型异构体的总称,在保健品中已经有了共轭亚油酸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共轭亚油酸在食品应用中的安全性,区分共轭亚油酸中作用不同的物质。采用层析中的柱色谱法(又称柱层析),用尿素和硅胶制备一种全新的柱层析材料,定向吸附当前共轭亚油酸产品中的杂质成分。在径高比为1∶9,正己烷为洗脱剂的条件下,一次柱层析即可将共轭亚油酸含量提高6%以上,且两种全反式构型的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包括t9,t11-CLA和10t,t12-CLA)含量下降明显;在两次柱层析的产品中,两种全反式结构的共轭亚油酸异构体含量下降至0.2%左右,有效增加了共轭亚油酸在应用中的安全性。本研究为纯化共轭亚油酸提供了新的方法,并且降低了共轭亚油酸应用在食品中潜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 异构体 柱色谱法 尿素硅胶柱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炒榧子仁饮片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
7
作者 李志霞 李翠华 +1 位作者 侯金良 李正国 《中国药业》 CAS 2024年第5期77-79,共3页
目的建立测定炒榧子仁饮片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为Thermo Hypersil Gold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78∶22,V/V),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03 nm,进样量... 目的建立测定炒榧子仁饮片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色谱柱为Thermo Hypersil Gold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78∶22,V/V),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03 nm,进样量为10μL。结果亚油酸和油酸的进样量分别在0.2823~2.2582μg、0.1159~0.927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R2=1.0000,1.0000,n=8);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结果的RSD均小于2.0%;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3%和97.95%,RSD分别为1.79%和1.67%(n=9)。除含量明显偏低和明显偏高的各1批样品外,其余11批样品中亚油酸和油酸的总含量为(0.65±0.34)%。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炒榧子仁饮片中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测定。建议炒榧子仁饮片中油酸和亚油酸的总含量不得低于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炒榧子仁 亚油酸 油酸 含量测定
下载PDF
酶法合成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赵微 师文卓 +3 位作者 曹然 崔美林 张秀红 赵国芬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11-217,共7页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类具有抗癌、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降脂等多种生理活性的功能性脂肪酸的统称,在食、药和畜牧业领域极具应用潜力。CLA的天然来源有限,主要依赖于化学法和生物法合成。利用生物法合成的CLA,异... 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是一类具有抗癌、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降脂等多种生理活性的功能性脂肪酸的统称,在食、药和畜牧业领域极具应用潜力。CLA的天然来源有限,主要依赖于化学法和生物法合成。利用生物法合成的CLA,异构体单一且食用安全,是合成CLA方式的最佳选择。其中,利用酶法合成CLA因具有产物高纯度和高含量、合成高效率等优势,成为当今研究热点。该文对酶法合成CLA途径以及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提高生物合成CLA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 亚油酸异构酶 亚油酸水合酶 羟基脂肪酸脱氢酶 乙酰乙酸脱羧酶 α-烯醇化酶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分析植物乳杆菌AR195在亚油酸胁迫下的生理响应
9
作者 窦慧 衡利冰 +4 位作者 王光强 熊智强 夏永军 艾连中 刘欣欣 《工业微生物》 CAS 2023年第3期127-135,共9页
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和共轭亚油酸(CLA,Conjugated linoleic acid)均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和保健功能。目前人们已经明确了植物乳杆菌CLA生物合成的途径,但仍然缺乏对底物亚油酸(Linoleic acid,LA)响应机制的研究... 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和共轭亚油酸(CLA,Conjugated linoleic acid)均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和保健功能。目前人们已经明确了植物乳杆菌CLA生物合成的途径,但仍然缺乏对底物亚油酸(Linoleic acid,LA)响应机制的研究。文章基于转录组学分析了LA对植物乳杆菌AR195生长和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LA能够抑制AR195的生长,添加LA后AR195中157个基因上调,67个基因下调,差异表达基因在代谢、环境信息处理和细胞过程等KEGG通路中富集。LA毒性主要来自于生长抑制和氧化还原失衡,而AR195可通过维持氧化还原平衡、生物转化CLA、增强碳源摄取及代谢、全局转录调控等生理响应过程缓解LA毒性。文章首次提出植物乳杆菌AR195应对LA胁迫的分子机制,为植物乳杆菌对LA的应激响应及CLA合成的内在动因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分析 亚油酸(LA) 植物乳杆菌 氧化应激 共轭亚油酸(CLA)
下载PDF
不同剂量亚油酸和油酸添加对泌乳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脂合成的影响
10
作者 白晨 李泽廷 +1 位作者 敖长金 哈斯额尔敦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280-3289,共10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剂量亚油酸和油酸添加对泌乳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脂合成的影响。试验以泌乳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试验共2部分,试验1以不添加脂肪酸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分别添加100μmol/L油酸、100μmol/L亚油酸、100μmol/L油...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剂量亚油酸和油酸添加对泌乳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乳脂合成的影响。试验以泌乳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为研究对象。试验共2部分,试验1以不添加脂肪酸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分别添加100μmol/L油酸、100μmol/L亚油酸、100μmol/L油酸+100μmol/L亚油酸。试验2以单独添加100μmol/L油酸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在添加100μmol/L油酸的基础上分别添加25、50、75μmol/L亚油酸,每组6个重复。试验测定乳腺上皮细胞活力、甘油三酯相对含量、乳脂合成相关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试验1,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或混合添加油酸和亚油酸均显著提高了乳腺上皮细胞活力(P<0.05),单独添加油酸或亚油酸均显著提高了甘油三酯相对含量(P<0.05),但混合添加未显著影响甘油三酯相对含量(P>0.05);单独添加油酸显著提高了乙酰辅酶A羧化酶(ACACA)、1-单酰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6(AGPAT6)、3-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GPAM)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单独添加亚油酸显著提高了AGPAT6、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F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混合添加等量油酸和亚油酸显著降低了ACACA、SREBF1、分化抗原簇36(CD36)、酰基辅酶A合成酶1(ACSL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2)试验2,固定油酸添加量,增量添加亚油酸对甘油三酯相对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100μmol/L油酸和25μmol/L亚油酸混合添加显著增加了ACACA、SREBF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了脂肪酸结合蛋白3(FABP3)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100μmol/L油酸和50μmol/L亚油酸混合添加显著增加了脂肪酸合成酶(FASN)、硬酯酰辅酶A去饱和酶(SCD)、CD36、AGPAT6、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1(DGAT1)、GPAM、磷脂酸磷酸酶(LPIN1)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100μmol/L油酸和75μmol/L亚油酸混合添加显著增加了ACACA、FASN、SREBF1、PPARG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显著降低了AGPAT6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5)。试验结果提示,亚油酸的添加量是亚油酸和油酸混合添加时调控乳腺上皮细胞乳脂合成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酸 亚油酸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乳脂合成
下载PDF
顺9,反11-共轭亚油酸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张航 陈皖蒙 +2 位作者 廖阳慈 周彩凤 王雨琼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13-317,共5页
试验旨在研究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9,t11-CLA)对H_(2)O_(2)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将分离纯化后的BMECs用不同的H_(2)O_(2)浓度和作用时间培养,以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再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0、200、... 试验旨在研究顺9,反11-共轭亚油酸(c9,t11-CLA)对H_(2)O_(2)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将分离纯化后的BMECs用不同的H_(2)O_(2)浓度和作用时间培养,以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再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0、200、400、600、800μmol/L)的c9,t11-CLA培养BMECs 24 h,以确定c9,t11-CLA适宜的添加浓度;通过前期结果选用浓度为600μmol/L的H_(2)O_(2)和100μmol/L的c9,t11-CLA进行后续试验。试验设置3个组,分别为对照组、H_(2)O_(2)组、c9,t11-CLA+H_(2)O_(2)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只用DMEM/F12基础培养基;H_(2)O_(2)组在基础培养基处理24 h后,再用600μmol/L H_(2)O_(2)培养细胞8 h;c9,t11-CLA+H_(2)O_(2)组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100μmol/L c9,t11-CLA处理24 h后,再用600μmol/L H_(2)O_(2)培养细胞8 h。试验对细胞内的丙二醛(MDA)活性、总抗氧化活性(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指标进行检测,并用RT-PCR法测定细胞的SOD、CAT和GSH-Px的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H_(2)O_(2)组的T-AOC活力(P<0.05)及SOD、CAT、GSH-Px活性(P<0.01)均下降,MDA含量上升(P<0.05),抗氧化酶SOD、CAT和GSHPx的mRNA表达量下降(P<0.05)。与H_(2)O_(2)组相比,c9,t11-CLA+H_(2)O_(2)组BMECs的SOD、CAT和GSHPx活性(P<0.05)及其基因的mRNA表达量(P<0.05)均有提高,MDA含量降低(P<0.05)。由此可见,c9,t11-CLA可以提高H_(2)O_(2)诱导的奶牛乳腺上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为奶牛乳腺抗氧化剂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9 反11-共轭亚油酸 奶牛乳腺上皮细胞 氧化损伤
下载PDF
花生籽仁油酸、亚油酸含量近红外模型构建及育种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吕建伟 饶庆琳 +6 位作者 姜敏 田永国 卓琴 胡廷会 成良强 王金花 王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9-406,共8页
高油酸遗传改良对于花生品质、营养价值及耐贮藏性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建立准确、快速、无损检测花生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近红外分析技术将为推进高油酸花生育种步伐提供支撑。本研究选择50份种皮颜色、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变异丰富的花... 高油酸遗传改良对于花生品质、营养价值及耐贮藏性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建立准确、快速、无损检测花生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近红外分析技术将为推进高油酸花生育种步伐提供支撑。本研究选择50份种皮颜色、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变异丰富的花生材料构建近红外分析模型,油酸和亚油酸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318和0.9225;将15份未参加建模的花生材料作为外部验证集,各材料油酸含量预测值与化学值的偏差为-7.31%~1.92%,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761;亚油酸含量预测值与化学值的偏差-0.29%~5.77%,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812,表明构建的模型具备准确、可靠的预测能力。基于该检测技术,从高油酸杂交组合后代中选育出9个产量为4102.5~5302.5kg/hm^(2),油酸含量在70%以上且农艺性状优良的高油酸花生品系。其中,1个是高油高油酸品系,另有3个是以贵州本地主推品种做亲本杂交选育而来的高油酸品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油酸 亚油酸 近红外模型 育种方法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对梅花鹿鹿茸脂肪酸代谢组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鲍坤 赵海平 李光玉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05-112,共8页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共轭亚油酸(CLA)对梅花鹿鹿茸脂肪酸类组成和含量比例的影响,为CLA在提高鹿茸品质和梅花鹿精细化饲养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16头平均体重为(40.25±2.38) kg的1岁雄性梅花鹿,随机分为4组,每组4...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共轭亚油酸(CLA)对梅花鹿鹿茸脂肪酸类组成和含量比例的影响,为CLA在提高鹿茸品质和梅花鹿精细化饲养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16头平均体重为(40.25±2.38) kg的1岁雄性梅花鹿,随机分为4组,每组4头鹿。对照组(G0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5%(G1组)、0.50%(G2组)和1.00%(G3组)的CLA,试验期80 d。为确定鹿茸中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比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方法,测定了鹿茸中脂肪酸代谢情况。结果表明:各试验组鹿茸中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反式油酸、亚油酸和反式亚油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P<0.01),0.50%组鹿茸中脂肪酸含量最高;各试验组二十碳二烯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亦明显增加(P<0.05),以0.50%组含量最高。各试验组鹿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均有所提高,其中G2组与对照组相比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各试验组单不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下降,其中G2组与对照组相比达到差异显著水平(P<0.05)。说明饲粮中添加CLA提高了鹿茸中多种脂肪酸含量,且提高了鹿茸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所占比例,提升了鹿茸品质,其中CLA添加量为0.5%时效果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 梅花鹿 脂肪酸 代谢组 鹿茸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共轭亚油酸系列产品含量 被引量:2
14
作者 晁红娟 许新德 +3 位作者 方超 彭永健 马金萍 陈月英 《化工管理》 2019年第4期25-27,49,共4页
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共轭亚油酸、共轭亚油酸乙酯和共轭亚油酸甘油三酯含量的方法。共轭亚油酸和共轭亚油酸甘油三酯经乙酯化,采用DB-23色谱柱,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共轭亚油酸乙酯质量浓度在4.9984~14.9943mg/m L范围内,方法的线性... 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共轭亚油酸、共轭亚油酸乙酯和共轭亚油酸甘油三酯含量的方法。共轭亚油酸和共轭亚油酸甘油三酯经乙酯化,采用DB-23色谱柱,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共轭亚油酸乙酯质量浓度在4.9984~14.9943mg/m L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R2为0.99988;加标回收率范围为99.8%~100.0%。三种产品的方法精密度分别为0.3%、0.3%、0.6%,重现性好;溶液稳定性试验表明,共轭亚油酸乙酯样品溶液放置48h后样品溶液含量变化0.4%,稳定性好;改变色谱条件,共轭亚油酸乙酯样品测定相对偏差小于3.0%,方法耐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 共轭亚油酸乙酯 共轭亚油酸甘油三酯 含量 分析方法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晓伟 金青 孟娟 《天津化工》 CAS 2011年第1期4-7,共4页
本文通过共轭亚油酸的结构、生理功能,引出了共轭亚油酸盐的应用。并分别从共轭亚油酸的钙盐、锌盐、镁盐、钠盐和钾盐的应用出发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共轭亚油酸盐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其广泛的开发应用前景。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 共轭亚油酸 共轭亚油酸 共轭亚油酸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活性及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子茜 罗凯 +4 位作者 郭小妮 杨文清 刘汉蓁 袁兵武 陈耀兵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32,70,共6页
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共轭亚油酸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总结概述了共轭亚油酸的生理活性与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共轭亚油酸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反刍动物体内的物质,具有降低胆固醇含量、抗癌、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重要生理功能,在减肥、癌症治疗... 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共轭亚油酸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总结概述了共轭亚油酸的生理活性与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共轭亚油酸是一种天然存在于反刍动物体内的物质,具有降低胆固醇含量、抗癌、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重要生理功能,在减肥、癌症治疗、哮喘治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功能性膳食研发领域拥有巨大潜力。由于共轭亚油酸的天然含量与来源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因此研究更高产率的共轭亚油酸的合成方法一直是热点内容。合成共轭亚油酸的方法主要有生物合成法和化学合成法,生物合成法中的微生物合成法和酶催化异构化合成法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 生理活性 制备
下载PDF
双歧杆菌源亚油酸异构酶的原核表达及功能分析
17
作者 嵇熠彬 梅永超 +1 位作者 杨波 陈海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64-69,共6页
来源于短双歧杆菌CCFM683的亚油酸异构酶(Bifidobacterium breve isomerase,BBI)是目前唯一已知的乳酸菌源单酶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c9,t11-CLA单体的亚油酸异构酶。该文以pET-28a(+)为表达载体,构建组氨酸标签分别位于C端和N端的... 来源于短双歧杆菌CCFM683的亚油酸异构酶(Bifidobacterium breve isomerase,BBI)是目前唯一已知的乳酸菌源单酶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c9,t11-CLA单体的亚油酸异构酶。该文以pET-28a(+)为表达载体,构建组氨酸标签分别位于C端和N端的重组载体pET-28a(+)-bbi-His和pET-28a(+)-His-bbi,分别实现其在BL21(DE3)、BL21(DE3)pLysS和Rosetta(DE3)3种类型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宿主中的异源表达和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表达BBI的最优重组菌为E.coli Rosetta/pET-28a(+)-bbi-His,最佳诱导条件为以1.0 mmol/L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诱导8 h,且当用BBI粗酶转化脂肪酸时,相较于亚油酸和γ-亚麻酸,BBI更偏好转化α-亚麻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亚油酸异构酶 共轭脂肪酸 条件优化 底物偏好性
下载PDF
滩羊尾脂共轭亚油酸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8
作者 裴慧敏 李亚蕾 曹松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32-139,共8页
该研究以滩羊尾为原料,低温结晶联合尿素包合为方法,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得率和纯度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基础上结合正交优化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探究了滩羊尾脂CLA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采用低温结晶法提取滩... 该研究以滩羊尾为原料,低温结晶联合尿素包合为方法,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得率和纯度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基础上结合正交优化得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探究了滩羊尾脂CLA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采用低温结晶法提取滩羊尾脂CLA得到的最优条件为:提取溶剂为无水乙醇,结晶温度-20℃,结晶时间12 h,混合脂肪酸与无水乙醇料液比1∶12(g∶mL),提取纯度为(18.62±0.51)mg/g。在此基础上采用尿素包合法,在包合温度25℃,包合时间14 h,脂肪酸与尿素质量比1∶2,尿素与乙醇料液比1∶5(g∶mL)条件下效果最优,其纯度为(28.23±2.36)mg/g。体外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随滩羊尾脂CLA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质量浓度为6 mg/mL时,清除率分别达到(35.94±4.07)%和(51.76±5.57)%。降胆固醇活性指标结果显示,胆固醇胶束抑制率为(60.33±5.88)%,对牛磺胆酸钠、甘氨胆酸钠和胆酸钠的结合率分别为(16.11±4.01)%、(37.56±3.17)%和(25.11±4.82)%。该结果可为滩羊尾脂CLA工业化提取及活性应用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羊尾脂 共轭亚油酸 低温结晶 尿素包合 抗氧化活性 降胆固醇活性
下载PDF
膳食亚油酸与肠道菌群和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关系
19
作者 娄毛闪 于海宁 沈生荣 《现代医药卫生》 2023年第21期3611-3614,3619,共5页
亚油酸作为必需脂肪酸,对人类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针对亚油酸的健康功效与不良反应一直存在争议。亚油酸除能降低血脂、参与细胞膜磷脂组成外,还可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及炎症介质的产生。该文依次讨论了亚油酸与肠道微生物群的... 亚油酸作为必需脂肪酸,对人类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针对亚油酸的健康功效与不良反应一直存在争议。亚油酸除能降低血脂、参与细胞膜磷脂组成外,还可影响肠道微生物群及炎症介质的产生。该文依次讨论了亚油酸与肠道微生物群的相互作用,以及膳食亚油酸干预下对机体慢性炎症、肥胖、冠心病、癌症等代谢性疾病的影响,以期为亚油酸的科学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膳食亚油酸 肠道微生物群 炎症 肥胖症 冠心病 肿瘤
下载PDF
脂肪氧合酶催化亚油酸氧化对核桃蛋白的影响
20
作者 王旭敏 李怡霞 +2 位作者 邓子雨 张杨杰 狄建兵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128,共9页
[目的]为了抑制核桃蛋白的氧化、提高核桃蛋白的综合利用率、增加核桃产品的货架期,本文研究了蛋白质氧化对核桃蛋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肪氧合酶催化不同添加量的亚油酸氧化形成的反应系统,亚油酸添加量分别为0、3、4.5、7.5、9 ... [目的]为了抑制核桃蛋白的氧化、提高核桃蛋白的综合利用率、增加核桃产品的货架期,本文研究了蛋白质氧化对核桃蛋白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肪氧合酶催化不同添加量的亚油酸氧化形成的反应系统,亚油酸添加量分别为0、3、4.5、7.5、9 mL,对核桃蛋白进行不同程度的氧化修饰,对核桃氧化蛋白的溶解度、粒径、电位、巯基含量、表面疏水性、二级结构以及内源荧光进行检测分析。[结果]随着亚油酸的增加,Zeta电位绝对值与表面疏水性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亚油酸添加量为3 mL时达到最大,Zeta电位绝对值为16.73 mV,疏水指数为52.33。当亚油酸添加量为0~3 mL时,溶解度降低,粒径变小,当亚油酸添加量大于4.5 mL,溶解度回升,并且在4.5 mL时达到峰值45.81%,粒径向粒度大的方向偏移,亚油酸添加量为9 mL时,核桃氧化蛋白溶解性开始降低,粒径开始向粒度小的方向偏移。随着体系中亚油酸添加量的增加,游离巯基含量呈下降趋势,从75.58μmol·g^(-1)下降到41.90μmol·g^(-1);当亚油酸添加量大于4.5 mL时,二级结构的酰胺Ⅰ带峰位开始向低波长处移动,转移到1654 cm-1处;内源荧光最大吸收波长先增大后减小,荧光强度持续降低,从155.35降低到115.10。[结论]脂肪氧合酶催化亚油酸氧化会使得核桃蛋白结构发生变化,较低程度的氧化有利于改善核桃的蛋白结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氧化蛋白 脂肪氧合酶 亚油酸 氧化修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