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6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52个春玉米品种对玉米蚜和亚洲玉米螟的抗性鉴定
1
作者 漆学伟 邸宁 +5 位作者 梁玉勇 洪霖 贾志新 王旭明 王甦 程正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1期86-96,共11页
【目的】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评估不同玉米品种对主要害虫的抗性水平,对选用抗虫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首先通过种群动态调查确定江西省春玉米主要害虫种类,随后通过蚜量比值和茎秆蛀孔数筛选江西省52个... 【目的】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评估不同玉米品种对主要害虫的抗性水平,对选用抗虫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首先通过种群动态调查确定江西省春玉米主要害虫种类,随后通过蚜量比值和茎秆蛀孔数筛选江西省52个推广春玉米品种中的玉米抗虫品种,最后通过果穗产量和危害率调查得到适合江西省种植的玉米抗虫品种。【结果】调查发现劳氏黏虫(Mythimna loreyi)、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为江西省南昌市春玉米主要害虫,其中玉米蚜和亚洲玉米螟种群数量相对较大。通过蚜量比值得出52个推广品种中有高抗蚜虫品种17个,抗蚜品种5个,中抗品种5个,敏感品种6个,高感品种17个;通过茎秆蛀孔数得出有高抗亚洲玉米螟品种12个,抗亚洲玉米螟品种有14个,中抗品种12个,敏感品种5个,高感品种9个。部分推广玉米品种抗蚜性较差时,其抗螟性则较强,而当抗螟性较差时,则其抗蚜性抗蚜性较强,但京科968、双甜726、万鲜甜6188既高抗蚜虫又高抗亚洲玉米螟;52个推广玉米品种10株产量为0.90~4.24 kg,产量最高的5个品种分别为万鲜甜6188、百沐达、维甜999、美玉爽甜糯502、京科968,推广玉米品种中大部分果穗为害率较高,除尚满帝、桂甜糯108、泰坦、百沐达、桂糯530,其余品种果穗为害率都在50%以上。【结论】江西省52个推广的玉米品种对害虫具有不同程度抗性,其在自然感虫状态下的产量也差异较大,结合抗虫性和产量指标得出万鲜甜6188和京科968既具有较强的抗蚜性、抗螟性,同时自然感虫状态下产量较高,推荐江西省春玉米种植万鲜甜6188和京科968。筛选得到的抗性品系也可为玉米抗虫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了候选材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抗虫性 种群动态 玉米 亚洲玉米螟 产量 为害率
下载PDF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亚洲玉米螟发生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兴龙 王克勤 +2 位作者 王晓曦 王宇 王春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31-35,共5页
为促进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还田及有效防治亚洲玉米螟,2019年在哈尔滨市双城区、2020年在肇东市黎明镇对玉米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3种秸秆还田模式下的玉米田内亚洲玉米螟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玉米产量测定。结果表明,... 为促进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还田及有效防治亚洲玉米螟,2019年在哈尔滨市双城区、2020年在肇东市黎明镇对玉米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3种秸秆还田模式下的玉米田内亚洲玉米螟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玉米产量测定。结果表明,还田模式对亚洲玉米螟发生有一定的影响,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的发生量显著高于秸秆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模式,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比秸秆碎混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成虫诱捕量高34.0%~40.2%,被害株率高14.7%~31.4%,百秆活虫数多28.8%~103.0%,蛀孔数多13.5%~38.9%。比翻埋还田模式下亚洲玉米螟诱捕量高47.5%~63.9%,被害株率高28.1%~35.3%,百秆活虫数多37.8%~123.3%,蛀孔数多26.3%~52.4%。还田模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不大,秸秆碎混还田和翻埋还田模式下玉米产量均高于秸秆地表覆盖还田模式,秸秆碎混还田比地表覆盖还田模式高2.5%~2.7%,秸秆翻埋还田比地表覆盖还田模式高1.9%~2.1%,但未达到显著差异。生产中推荐采用秸秆碎混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模式来降低亚洲玉米螟田间危害,同时不影响玉米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地表覆盖还田 碎混还田 翻埋还田 玉米 产量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对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和芽生孢子-玉米共生体的取食选择和嗅觉反应
3
作者 隋丽 路杨 +3 位作者 谢敏 邹晓威 李启云 张正坤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82-1489,共8页
【目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植物内定殖,能够间接对植食性昆虫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旨在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取食选择和嗅觉反应行为对分生孢子(aerial conidia,AC)和芽生孢子(blastospore,... 【目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在植物内定殖,能够间接对植食性昆虫产生不利影响。本研究旨在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取食选择和嗅觉反应行为对分生孢子(aerial conidia,AC)和芽生孢子(blastospore,BS)类型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的响应。【方法】每株玉米接种球孢白僵菌孢子悬液(1.0×10^(8)个孢子/mL)20 mL,采用灌根法构建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包括球孢白僵菌AC处理组和BS处理组。采用培养皿叶碟法测试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在取食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条件下对AC和BS处理组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玉米叶片的取食选择率;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对AC和BS处理组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玉米叶片的嗅觉选择系数和嗅觉选择反应率。【结果】培养皿叶碟法测试结果表明,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对AC和BS处理组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玉米叶片的取食选择率均低于对照组;在选择性条件下,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对BS处理组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玉米叶片的取食选择率最低;在非选择性条件下,AC和BS处理组间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对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玉米叶片的取食选择率差异不显著。Y型嗅觉仪测试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和3龄幼虫对AC和BS处理组球孢白僵菌-玉米共生体玉米叶片的嗅觉选择反应率(嗅觉反应系数<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嗅觉反应系数>0),显示两种孢子类型球孢白僵菌定殖玉米叶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均具有负趋性。【结论】本研究明确了分生孢子和芽生孢子型球孢白僵菌定殖玉米叶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行为和嗅觉行为均具有驱避性,为利用球孢白僵菌内生定殖生态调控害虫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虫生真菌 植物内生性 行为反应 叶碟法 Y型嗅觉仪
下载PDF
哈尔滨地区不同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效果研究
4
作者 王宇 王克勤 +2 位作者 王晓曦 刘兴龙 王春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38-342,349,共6页
为了探索亚洲玉米螟性诱剂在哈尔滨地区的诱捕效果,于2019年和2020年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开展不同品牌诱芯、不同类型诱捕器及不同诱芯悬挂高度处理的亚洲玉米螟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3种诱芯处理对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蛾表现出不同的诱... 为了探索亚洲玉米螟性诱剂在哈尔滨地区的诱捕效果,于2019年和2020年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开展不同品牌诱芯、不同类型诱捕器及不同诱芯悬挂高度处理的亚洲玉米螟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3种诱芯处理对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蛾表现出不同的诱虫活性,诱芯A诱捕到的玉米螟雄蛾数量显著高于诱芯B和诱芯C,是诱芯B诱蛾量的1.38倍,诱芯C诱蛾量的1.62倍;水盆式诱捕器对玉米螟雄蛾诱捕效率明显高于倒漏斗式诱捕器,诱捕到玉米螟雄蛾数量是倒漏斗式诱捕器的1.94倍。2019年和2020年诱芯不同悬挂高度处理诱捕到玉米螟雄蛾的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0.8、0.4、1.3、1.8 m和0 m,悬挂高度0.8 m处理诱捕到的玉米螟雄蛾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以上结果,使用水盆式诱捕器,将诱芯A悬挂至0.8 m高度更适合哈尔滨地区田间玉米螟的防治和种群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诱剂 亚洲玉米螟 诱捕器 诱芯高度 诱捕效果
下载PDF
松毛虫赤眼蜂田间放蜂方法对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的影响
5
作者 杜文梅 庞佳瑶 +2 位作者 王琳 张俊杰 阮长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75-1281,共7页
根据目前吉林省亚洲玉米螟新的发生为害情况,为提高防治效果,于2018—2020年在吉林省进行了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田间放蜂方法优化试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放蜂处理间防治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增加放蜂次数和放蜂量均能提高... 根据目前吉林省亚洲玉米螟新的发生为害情况,为提高防治效果,于2018—2020年在吉林省进行了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田间放蜂方法优化试验。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不同的放蜂处理间防治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增加放蜂次数和放蜂量均能提高防治效果,且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连续防治一代和二代亚洲玉米螟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可达到79.32%。建议防治一代亚洲玉米螟时,每667m^(2)释放15000头蜂,分3次释放,第1次3000头,第2次7000头,第3次5000头,每次放蜂每667m^(2)设2个放蜂点;防治二代亚洲玉米螟时,每667m^(2)释放10000头蜂,放1次,分2个点放蜂;同时,利用植保无人机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1334 hm2,防治效果达到76.36%~81.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亚洲玉米螟 放蜂方法 防治效果
下载PDF
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
6
作者 刘兴龙 王克勤 +2 位作者 王晓曦 王宇 王春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3期41-43,49,共4页
为了更好地防治亚洲玉米螟,在哈尔滨地区通过春季剖秆进行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发育进度调查,利用亚洲玉米螟性诱剂监测雄性成虫动态,研究田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2019-2021年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百秆越冬基数为8.6~9.5... 为了更好地防治亚洲玉米螟,在哈尔滨地区通过春季剖秆进行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发育进度调查,利用亚洲玉米螟性诱剂监测雄性成虫动态,研究田间亚洲玉米螟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2019-2021年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百秆越冬基数为8.6~9.5头,存活率为85.0%~89.1%,化蛹始见期为5月20日左右,化蛹盛期为5月26日至6月18日,化蛹高峰期为6月10日左右,羽化始见期为5月27日左右,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虫越冬代高峰期在6月17日-24日。综上明确了哈尔滨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即越冬代亚洲玉米螟在5月中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到中旬达到化蛹高峰期,5月末开始羽化,6月中下旬田间出现雄性成虫高峰期,二代亚洲玉米螟雄性成虫田间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哈尔滨地区 发生规律
下载PDF
新疆荒漠绿洲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4种主要病原真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测定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小武 蒋旭东 +5 位作者 丁新华 袁梓涵 付开赟 贾尊尊 吐尔逊·阿合买提 郭文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5-312,共8页
为明确从新疆荒漠绿洲区自然罹病越冬亚洲玉米螟幼虫上分离的4种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类地位及应用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对ACB1042.3、ACB1041.4、ACB00411.1及ACB30112.1四个菌株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征及其对玉米... 为明确从新疆荒漠绿洲区自然罹病越冬亚洲玉米螟幼虫上分离的4种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类地位及应用潜力,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室内毒力测定的方法对ACB1042.3、ACB1041.4、ACB00411.1及ACB30112.1四个菌株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征及其对玉米螟的毒力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上述菌株依次为红绶曲霉Aspergillus nomius、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雷斯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和渐狭蜡蚧菌Lecanicilliumattenuatum。其中红绶曲霉菌落生长速率最快(10.10mm/d),48h孢子萌发率最高(96.83%),14 d产孢量最大(1.84×10^(10)孢子/mL);室内毒力测定表明,红绶曲霉毒力最强,其对玉米螟3龄幼虫LT50、LC50依次为4.16 d、4.283×10^(2)孢子/mL,7 d累计校正死亡率高达93.94%;球孢白僵菌其次,LT50、LC50分别为5.03 d、1.724×10^(4)孢子/mL,7 d累计校正死亡率73.48%;渐狭蜡蚧菌与球孢白僵菌则对玉米螟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其LT50、LC50和7 d累计死亡率依次为5.04 d、1.829×10^(4)孢子/mL、69.80%;雷斯青霉毒力最差,7 d累计校正死亡率仅为53.03%。进一步观察发现,接种1×10^(8)孢子/mL红绶曲霉孢悬液2 d后,玉米螟3龄幼虫行动缓慢,不取食并逐渐开始死亡;尾部出现黑褐色斑点,虫体干瘪,7d时虫体尾部和腹部开始长出黄绿色菌丝,随后虫体产生大量孢子。综上,红绶曲霉对3龄玉米螟致病力强、致死率高,具有很大的生防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昆虫病原真菌 生物学特性 致病性 生物防治
下载PDF
Cry类和Vip3Aa类Bt杀虫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的毒力和增效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小华 王振营 +2 位作者 何康来 解海翠 王月琴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0-315,共6页
筛选对靶标害虫高效的Bt杀虫蛋白、评价蛋白组合对靶标害虫的杀虫作用,对于转基因抗虫新品种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人工饲料混合法评价了Cry1Ab、Cry1Fa、Cry1Ca、Cry1Ba、Cry2Aa、Vip3Aa11、Vip3Aa20、Vip3Aa19共8种Bt杀... 筛选对靶标害虫高效的Bt杀虫蛋白、评价蛋白组合对靶标害虫的杀虫作用,对于转基因抗虫新品种的研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人工饲料混合法评价了Cry1Ab、Cry1Fa、Cry1Ca、Cry1Ba、Cry2Aa、Vip3Aa11、Vip3Aa20、Vip3Aa19共8种Bt杀虫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的毒力;同时评估了Cry1Ab/Vip3Aa19、Cry1Fa/Vip3Aa19混合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的杀虫作用,筛选出毒力最佳的组合比例。结果表明:Cry1Ab、Cry1Fa、Cry2Aa对亚洲玉米螟的LC 50在0.24~0.72μg/g之间,其中Cry1Ab的毒力最强,显著高于Cry1Fa和Cry2Aa蛋白,Cry1Fa与Cry2Aa毒力无显著性差异。Cry1Ca、Cry1Ba、Vip3Aa11、Vip3Aa20、Vip3Aa19对亚洲玉米螟的LC 50均大于50μg/g。当Cry1Ab/Vip3Aa19、Cry1Fa/Vip3Aa19混合比例为1∶1时,增效作用最强,增效因子分别为3.18和1.58。本研究结果为多价转基因玉米的研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 CRY Vip3Aa 亚洲玉米螟
下载PDF
新疆同域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对温度的适应性差异
9
作者 丁新华 贾尊尊 +6 位作者 王小武 付开赟 汪洋洲 阿尔孜姑丽·肉孜 吐尔逊·阿合买提 刘小侠 郭文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94-703,共10页
【目的】通过明确当前世界唯一一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同域混生区内伴有激烈种间竞争关系的两个近缘种玉米螟主要生物学特性对温度的适应性差异水平,揭示新疆混生区欧洲玉米螟种群被亚洲玉米螟快速... 【目的】通过明确当前世界唯一一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欧洲玉米螟O.nubilalis同域混生区内伴有激烈种间竞争关系的两个近缘种玉米螟主要生物学特性对温度的适应性差异水平,揭示新疆混生区欧洲玉米螟种群被亚洲玉米螟快速取代的生物学驱动机制。【方法】在15, 20, 25, 30和35℃下测定比较了新疆同域环境下分离获得的两个近缘种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种群的卵历期、卵块孵化率、单块卵粒孵化率和卵块死亡率及20, 25, 30和35℃下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单雌产卵量、幼虫和蛹历期、幼虫重和蛹重等参数。【结果】欧洲玉米螟在15, 20, 25和35℃下的卵块死亡率均显著高于亚洲玉米螟的,在20, 25, 30和35℃下的平均单块卵粒孵化率则显著低于亚洲玉米螟的;随温度的升高,欧洲玉米螟卵块孵化能力显著降低,至35℃时,卵块死亡率最大(73.42%±2.28%),平均单块卵粒孵化率最低(48.46%±2.64%),而亚洲玉米螟卵块死亡率和平均单块卵粒孵化率分别为41.88%±4.33%和67.99%±2.52%。在20, 25, 30和35℃下同域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间的产卵前期、雌成虫寿命、雄成虫寿命和产卵期均无显著差异,但欧洲玉米螟的单雌产卵块数、单雌所产单个卵块平均卵粒数以及平均单雌产卵量等主要繁殖力指标均显著低于亚洲玉米螟的。较低温度(20和25℃)下,欧洲玉米螟相比于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大的1-4龄幼虫重,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至30和35℃时欧洲玉米螟2和3龄幼虫重显著小于亚洲玉米螟的,20, 25和35℃下欧洲玉米螟各幼虫历期和蛹历期与亚洲玉米螟的无显著差异。【结论】亚洲玉米螟较欧洲玉米螟具有更好的温度适应能力,尤其是高温(30和35℃)下,亚洲玉米螟卵块存活率更高,孵化能力更好,繁殖力和体重相比更大,竞争力相对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欧洲玉米螟 近缘种 生物学特性 种间竞争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鉴定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0
作者 蓝陈仪航 姚禹博 +7 位作者 周俊祥 付开赟 丁新华 尹晓辉 刘文 王娜 郭文超 邓建宇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614-1622,共9页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鉴定、综合防控及应用的研究进展,为亚洲玉米螟的监测预警、绿色防控等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文献统计学方法收集资料及调研,分析国内外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鉴定、综合防控及应用的研究进展,为亚洲玉米螟的监测预警、绿色防控等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文献统计学方法收集资料及调研,分析国内外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进展。【结果】亚洲玉米螟在中国、韩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均有分布,雌性个体通过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雄性继而交配;鉴定亚洲玉米螟主要性信息素组分为顺/反-12-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E-12-14:Ac)和正十四碳醇乙酸酯(14:Ac),各组分作用不同,组分间比例存在地理种群差异;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产品已运用于监测、诱杀与交配干扰中,与其它防治技术相结合的集成技术防效显著;应用过程中存在多种影响性信息素诱剂诱捕效率的因素,包括性信息素剂量、诱捕器类型、放置高度、颜色及环境等。【结论】亚洲玉米螟在多个国家的玉米种植区均有分布,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比例存在地理种群差异,利用性信息素最佳组分系统结合影响性诱剂诱捕效率的多种因素,在田间防控亚洲玉米螟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已组装、集成一套基于性信息素防控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治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性信息素 地理种群差异 应用进展
下载PDF
新疆同域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发生与分布研究
11
作者 丁新华 汪洋洲 +4 位作者 贾尊尊 王小武 付开赟 郭文超 刘小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20,54,共9页
中国新疆伊犁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唯一一处已知的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同域混生区。本文通过调查这一混生区玉米螟的野外主要寄主种类及其玉米螟群体组成和混生杂交情况,为后续开展同域近缘种种间竞争、群体进化和杂交等研究提供本底数... 中国新疆伊犁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唯一一处已知的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同域混生区。本文通过调查这一混生区玉米螟的野外主要寄主种类及其玉米螟群体组成和混生杂交情况,为后续开展同域近缘种种间竞争、群体进化和杂交等研究提供本底数据。在田间寄主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利用mtCOⅠ基因测序和OR 4基因酶切法对混生区内4个主要县市5种寄主上的986个疑似玉米螟样本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伊犁混生区内玉米螟的野外寄主主要是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和苘麻,偶见苍耳、大麻、反枝苋等。942个样本被鉴定为亚洲玉米螟,相似性为99.02%~100%;44个样本被鉴定为欧洲玉米螟,相似性为99.24%~100%。亚洲玉米螟在混生区内所有调查地内均有分布,且比欧洲玉米螟具有更广泛的寄主范围,其主要取食并分布在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和苘麻上,混生比例依次为73.33%~100%、100%、88.89%~100%、95.00%~100%、100%。欧洲玉米螟分布则极为有限,目前仅主要分布在紧邻中亚哈萨克斯坦的霍尔果斯市和伊犁河谷最东部、西天山腹地新源县的极少数区域,所占比例较低,且主要取食玉米,偶见取食稗草、狗尾草,在3种寄主上的混生比例依次为0~26.67%、0~11.11%、0~5.00%。所有样本未发现杂合个体,均为纯合体。综上,亚洲玉米螟目前已在混生区内所有主要寄主植物上均成功取代欧洲玉米螟,成为混生区绝对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欧洲玉米螟 近缘种 种群分化 寄主
下载PDF
沉默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OfUGT逆转亚洲玉米螟对Cry1Ie蛋白的抗性
12
作者 林雅玲 何康来 +2 位作者 王振营 尚素琴 张天涛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4-841,共8页
转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基因作物在害虫防治中应用较多,但长期种植转Bt基因作物,靶标害虫不可避免会对杀虫蛋白产生抗性,如何进行抗性治理是当前面临的难题。本研究基于前期转录组分析结果,定量分析了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转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基因作物在害虫防治中应用较多,但长期种植转Bt基因作物,靶标害虫不可避免会对杀虫蛋白产生抗性,如何进行抗性治理是当前面临的难题。本研究基于前期转录组分析结果,定量分析了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Of UGT)在亚洲玉米螟Cry1Ie抗性品系(ACB-IeR)及敏感品系(ACB-Bt S)的表达量,利用RNA干扰技术(RNAi)对ACB-IeR品系Of UGT基因进行沉默,并通过毒力测定试验来检验干扰效果。Of UGT基因在ACB-Ie R三龄幼虫中相对表达量高于ACB-Bt S,并且注射ds UGT后该基因表达量下降。Cry1Ie抗性品系的致死中浓度大于1000.00μg/g,在蛋白浓度为500.00μg/g时,注射ds UGT和ds GFP后的幼虫存活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较空白对照组存活率显著降低;在蛋白浓度为1000.00μg/g时,注射ds GFP后的幼虫存活率较空白对照组降低,注射ds UGT后的幼虫存活率较空白对照和注射ds GFP的都显著降低。由结果可以看出RNAi沉默OfUGT基因后可以降低抗性品系亚洲玉米螟对Cry1Ie蛋白的抗性,但对抗性的逆转程度还需要后续更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RNA干扰 Cry1Ie 抗性逆转
下载PDF
Cu^(2+)和阿维菌素及其复合胁迫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行为的影响
13
作者 郭欣 徐凡舒 +1 位作者 魏洪义 陈丽慧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3-563,共11页
【目的】探究农田重金属Cu^(2+)和农药阿维菌素(avermectin)及其复合胁迫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行为的影响。【方法】在人工饲料中分别和同时添加50 mg/kg Cu^(2+)和0.039 mg/L阿维菌素(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 【目的】探究农田重金属Cu^(2+)和农药阿维菌素(avermectin)及其复合胁迫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行为的影响。【方法】在人工饲料中分别和同时添加50 mg/kg Cu^(2+)和0.039 mg/L阿维菌素(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LC_(10)浓度),得到含Cu^(2+)(Cu)、阿维菌素(Av)和同时含二者(Av+Cu)的3种处理的饲料,以正常人工饲料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室条件下用这4种饲料饲养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系统调查和记录其生长发育参数(幼虫历期、蛹历期、蛹重、成虫体重、生长速率、成虫羽化率和成虫寿命)、求偶行为参数(求偶率和平均求偶持续时间)、定向行为参数(起飞率、定向率、平均反应时间、飞过半程率和降落至信息素源率)以及繁殖参数(单雌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Cu和Av及其复合胁迫(Av+Cu)对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产生一定影响。一方面,Cu单独处理后亚洲玉米螟的雌雄虫胚后发育期(幼虫历期+蛹历期)较空白对照组显著缩短;而Av单独处理后,亚洲玉米螟雌雄虫胚后发育期则分别显著延长至38.31和38.95 d,较空白对照组的分别长67.07%和67.38%。Cu单独处理后,亚洲玉米螟雌蛹、雄蛹、雌成虫和雄成虫体重较空白对照组均显著下降,分别比空白对照组的减轻13.16%,6.45%,7.13%和4.60%;Av单独处理后显著抑制亚洲玉米螟雌蛹、雄蛹和雌成虫体重,分别比空白对照组的减轻了26.50%,8.96%和12.46%,而雄成虫体重比空白对照组的显著增高6.05%。同时Cu处理对雌成虫的求偶行为产生一定影响,Cu处理后各个暗期最高求偶率和平均求偶持续时间均随暗期降低,而空白对照组的最高求偶率和平均求偶持续时间表现为随暗期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Av处理后促进雌成虫求偶行为:最高求偶率除暗期5(雌虫羽化后的第5个暗期)外在其他暗期均达到100%,平均求偶持续时间除暗期3(雌虫羽化后的第3个暗期)与空白对照组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暗期平均求偶持续时间均显著长于对照组的,在暗期5下Av处理组平均求偶持续时间最长(5.71 h)。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u和Av单独处理均显著抑制了亚洲玉米螟雄成虫定向行为和单雌产卵量。另一方面,Av和Cu复合胁迫与单独胁迫影响不一,Av+Cu处理抑制了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主要体现在较空白对照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和体重显著降低。Av+Cu处理中雌雄虫胚后发育期分别为37.60和37.04 d,仅短于Av处理;雌雄蛹和雌成虫体重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的且为最低。在Av+Cu胁迫雌雄成虫与空白对照组雌雄成虫各交配组合中,雄成虫降落至信息素源率和单雌产卵量与空白对照组雌雄虫的交配组合相比均显著降低,且均为最低。Av+Cu胁迫后亚洲玉米螟雌成虫的求偶行为与Av处理后较为一致,最高求偶率在各个暗期下均达100%;平均求偶持续时间各个暗期下均显著长于空白对照组和Cu处理组而与Av处理组无显著差异,在暗期3下Av+Cu处理中平均求偶持续时间最长(6.16 h)。【结论】Cu和Av单独及复合胁迫抑制了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使成虫繁殖行为紊乱、繁殖力降低,并且在二者复合胁迫对亚洲玉米螟各项影响中,起主导作用的为A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阿维菌素 生长发育 求偶行为 定向行为 生殖力 卵孵化率
下载PDF
2个转基因品种玉米对亚洲玉米螟致死效果的比较研究
14
作者 吴璇 陈瀚 +2 位作者 朱颖 丁蝶 杨益众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46,共6页
为评估2个转基因品种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不同虫态(龄)的毒性,以2个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品种‘双抗12-5’(对照品种‘宏硕899’)及‘C0030.3.5’(对照品种‘C0010.1.1’)为试材,以亚洲玉米螟为试验对象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个转基... 为评估2个转基因品种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不同虫态(龄)的毒性,以2个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玉米品种‘双抗12-5’(对照品种‘宏硕899’)及‘C0030.3.5’(对照品种‘C0010.1.1’)为试材,以亚洲玉米螟为试验对象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2个转基因品种玉米‘双抗12-5’、‘C0030.3.5’高抗亚洲玉米螟,且取食转基因玉米的虫龄越小,致死率越高。如以1龄幼虫取食这2种转基因玉米,2龄初幼虫存活率只有2.33%和8.00%,对照品种‘宏硕899’和‘C0010.1.1’存活率分别为84.33%和76.67%;以4龄幼虫开始取食转基因玉米,5龄初幼虫存活率分别达到26.67%和17.33%,对照品种分别为96.67%和46.67%;当以1~4龄幼虫分别作为起始虫龄时,2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双抗12-5’和‘C0030.3.5’处理的亚洲玉米螟幼虫均不能化蛹(2个对照品种化蛹率超过70.0%),而以5龄幼虫作为起始幼虫饲养时,处理组幼虫化蛹率分别达到52.0%和40.0%,羽化率分别达到56.7%和55.5%,说明这2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可作为抗亚洲玉米螟的材料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转基因玉米 亚洲玉米螟 各虫态(龄)存活率
下载PDF
镉和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15
作者 徐凡舒 郭欣 +4 位作者 柴钲淏 叶丽文 程丹芽 魏洪义 陈丽慧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86-1094,共9页
【目的】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对镉和氯虫苯甲酰胺的防御机制,评价重金属和农药污染对昆虫的累积效应。【方法】将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接入含5 mg/kg镉、0.003 mg/kg氯虫苯甲酰胺以及5 mg/kg镉+0.003 mg/kg氯虫苯甲酰胺的... 【目的】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对镉和氯虫苯甲酰胺的防御机制,评价重金属和农药污染对昆虫的累积效应。【方法】将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接入含5 mg/kg镉、0.003 mg/kg氯虫苯甲酰胺以及5 mg/kg镉+0.003 mg/kg氯虫苯甲酰胺的人工饲料中饲养,以正常饲料饲养作为对照。记录发育历期、体重、成虫羽化率和畸形蛹率,测定不同发育阶段(3龄幼虫、雌雄蛹和雌雄成虫)中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结果】5 mg/kg镉、0.003 mg/kg氯虫苯甲酰胺及其复合处理(5 mg/kg镉+0.003 mg/kg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均产生影响,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组亚洲玉米螟幼虫历期最长,较对照组显著延长7.1 d;其蛹重、成虫重和成虫羽化率最低,较对照组分别显著降低9.1 mg,2.4 mg和25.5%。镉+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组亚洲玉米螟幼虫历期比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组缩短4.9 d,其畸形蛹率最高,较对照组显著上升19.4%;成虫历期最短,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6 d。镉、氯虫苯甲酰胺及镉+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的解毒酶活性也有影响,与对照相比,镉、氯虫苯甲酰胺及镉+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雌雄蛹和雄成虫中GST活性均表现为诱导作用,且镉+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组不同发育阶段亚洲玉米螟的GST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和对照组。与对照相比,镉、氯虫苯甲酰胺及镉+氯虫苯甲酰胺对不同发育阶段亚洲玉米螟的CarE活性表现为抑制作用,且镉+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对各发育阶段亚洲玉米螟CarE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与对照相比,镉、氯虫苯甲酰胺及镉+氯虫苯甲酰胺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AChE活性表现为诱导作用,而对蛹和成虫中AChE活性的作用不一。【结论】5 mg/kg镉、0.003 mg/kg氯虫苯甲酰胺及其复合处理均能够影响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对其解毒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氯虫苯甲酰胺 生长发育 解毒酶
下载PDF
亚洲玉米螟肽聚糖识别蛋白OfPGRP-SA的表达与功能分析
16
作者 王增霞 周婉 +4 位作者 涂美英 盛龙玉 杨文俊 毛燕 黄保宏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3-49,共7页
目的:明确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在亚洲玉米螟先天免疫中的功能。方法:构建质粒表达载体,进行重组蛋白表达、纯化及Western blot鉴定,对获得的OfPGRP-SA重组蛋白进行抗菌活性、细菌凝集、酰胺酶活性、酚氧化酶反应和黑化反应等体外试验。结... 目的:明确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在亚洲玉米螟先天免疫中的功能。方法:构建质粒表达载体,进行重组蛋白表达、纯化及Western blot鉴定,对获得的OfPGRP-SA重组蛋白进行抗菌活性、细菌凝集、酰胺酶活性、酚氧化酶反应和黑化反应等体外试验。结果: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OfPGRP-SA蛋白纯化后条带单一,与预期大小一致。对重组蛋白体外活性分析表明,OfPGRP-SA对革兰氏阳性菌有较强的诱导作用,说明OfPGRP-SA可能参与Toll途径的激活。结论:进一步明确OfPGRP-SA在亚洲玉米螟先天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利用病原微生物对亚洲玉米螟进行生物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肽聚糖识别蛋白 原核表达 先天免疫
下载PDF
Bt玉米杀虫蛋白含量的时空表达及对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效果 被引量:33
17
作者 王冬妍 王振营 +3 位作者 何康来 丛斌 白树雄 文丽萍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1155-1159,共5页
利用ELISA方法对2个转Cry1Ab基因抗虫玉米品种MON810和Bt11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中杀虫蛋白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利用室内生测方法研究了不同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杀虫效果,并分析了杀虫蛋白表达量与杀虫效果的相关性。结... 利用ELISA方法对2个转Cry1Ab基因抗虫玉米品种MON810和Bt11在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中杀虫蛋白的表达量进行了分析,利用室内生测方法研究了不同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杀虫效果,并分析了杀虫蛋白表达量与杀虫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ry1Ab杀虫蛋白在Bt玉米MON810和Bt11的不同生育期和组织中的表达量呈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以营养生长阶段的心叶组织表达最高,分别为1880.6和1473.1ng·g-1,生殖生长阶段的花粉含量最低,分别为52.3和73.3ng·g-1。随着叶片的生长,叶片中的杀虫蛋白含量明显下降,生殖生长阶段的各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的含量因组织而异。不同Bt玉米品种间同一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也存在一定差异。室内生测结果表明,2个Bt玉米各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初孵幼虫具有很好的杀虫效果,心叶、苞叶、雌穗尖和籽粒中Bt杀虫蛋白表达量及取食的幼虫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但Bt11花丝以及MON810和Bt11的雄穗中Bt杀虫蛋白的含量与杀虫效果不一致,说明Bt玉米杀虫活性的表达还会受到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玉米 杀虫蛋白 含量 时空表达 亚洲玉米螟 杀虫效果
下载PDF
我国研究亚洲玉米螟历史、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49
18
作者 王振营 鲁新 +1 位作者 何康来 周大荣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02-412,共11页
综述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以及近20年来在亚洲玉米螟人工饲养技术、优势种鉴定与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抗螟品种鉴定与利用、毒理和抗药性、天敌种类和应用、产量损失与经济阈值、预测预报和关键防治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取... 综述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以及近20年来在亚洲玉米螟人工饲养技术、优势种鉴定与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抗螟品种鉴定与利用、毒理和抗药性、天敌种类和应用、产量损失与经济阈值、预测预报和关键防治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进展 ,并提出了“十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大量饲养 预测预报 防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 COⅡ基因的亚洲玉米螟中国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及基因流研究 被引量:26
19
作者 李菁 张颖 +2 位作者 王振营 何康来 王强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35-1143,共9页
本文通过对中国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17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Ⅱ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对中国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获得的413条序列样本中共发现了34个变异位点、35种单倍型... 本文通过对中国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17个地理种群的线粒体COⅡ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对中国亚洲玉米螟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和基因流水平进行了初步研究。在获得的413条序列样本中共发现了34个变异位点、35种单倍型。总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11,种群内单倍型多样度在0.424~0.862范围内。17个种群间的平均基因流(Nm)为2.02。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为0.234。AMOVA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玉米螟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76.45%)。各种群的TajimasD值中性检验符合中性突变,说明中国亚洲玉米螟在历史上没有出现群体扩张,群体大小稳定。各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在系统发生树上散布在不同的分布群中,缺乏明显的地理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地理种群 线粒体COⅡ基因 单倍型 遗传分化 基因流
原文传递
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几种主要酶系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0
20
作者 徐艳聆 王振营 +1 位作者 何康来 白树雄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62-567,共6页
研究了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啨e)幼虫解毒酶、保护酶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测定比较了取食转Bt基因玉米后幼虫体内α乙酸萘酯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过氧化氢酶、... 研究了表达Cry1Ab杀虫蛋白的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啨e)幼虫解毒酶、保护酶和中肠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测定比较了取食转Bt基因玉米后幼虫体内α乙酸萘酯酶、乙酰胆碱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中肠总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的活力。结果表明,取食转Bt基因玉米48h后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的α乙酸萘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明显低于对照;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在取食48h、60h和72h的活力分别是对照的2.00、1.50和2.50倍。保护酶系、中肠总蛋白酶、弱碱性类胰蛋白酶和类胰凝乳蛋白酶的活性在取食48h后明显受到抑制;但强碱性类胰蛋白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取食48h、60h和72h的活力分别是对照的4.00、1.67和1.33倍。乙酰胆碱酯酶和强碱性类胰蛋白酶可能与亚洲玉米螟对Bt的抗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 CrylAb杀虫蛋白 转BT基因玉米 解毒酶 保护酶 蛋白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