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D模拟的低能FIB辐照金刚石靶材亚表层损伤形成机理研究
1
作者 李啸 王全龙 +2 位作者 杨宇 邱蓬勃 武美萍 《轻工机械》 CAS 2024年第4期25-35,共11页
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FIB)作为一种用于金刚石微铣刀的特种加工方式,其引发的损伤程度直接关联到刀具的加工性能和寿命。课题组采用LAMMPS软件进行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结合SRIM软件的分析结果,探究单晶金刚... 聚焦离子束(focused Ion beam,FIB)作为一种用于金刚石微铣刀的特种加工方式,其引发的损伤程度直接关联到刀具的加工性能和寿命。课题组采用LAMMPS软件进行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结合SRIM软件的分析结果,探究单晶金刚石亚表层损伤的形成机理和入射离子能量对损伤深度和范围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入射离子能量的提升,离子束在材料内的渗透深度及引起的非晶层和点缺陷损伤均有所增加;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损伤形成过程中材料局部温度的上升可能诱发自退火现象,且与离子入射能量成正比,该现象对于理解聚焦离子束加工引起的损伤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势能的变化与损伤形成之间的显著对应关系揭示了第一邻近原子的势能明显高于第二邻近原子,进而高于Other类型原子,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损伤形成的微观过程。因此,精确控制入射能量是实现金刚石材料高精度聚焦离子束加工的关键,且对自退火效应和势能变化的研究对损伤监控与控制同样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微铣刀 聚焦离子束 分子动力学 亚表层损伤 SRIM软件
下载PDF
亚表层培肥结合地膜覆盖对河套灌区盐碱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宋佳珅 张宏媛 +5 位作者 常芳弟 于茹 张霞 王伟妮 苏伟 李玉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5-395,共11页
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是参与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碳库。亚表层(10~30 cm)培肥结合地膜覆盖措施是干旱区优化盐碱土壤物理结构和调控土壤水盐环境的有效措施,然而关于其如何调控0~60 cm土体SOC、SIC分布及其与土壤相关理化性状的关... 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是参与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碳库。亚表层(10~30 cm)培肥结合地膜覆盖措施是干旱区优化盐碱土壤物理结构和调控土壤水盐环境的有效措施,然而关于其如何调控0~60 cm土体SOC、SIC分布及其与土壤相关理化性状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内蒙古河套灌区盐碱土壤6年的田间微区试验,设置常规对照(CK)、亚表层(10~30 cm)有机培肥(OM)、地膜覆盖(PM)、亚表层有机培肥+地膜覆盖(OM+PM)4个处理,测定了2019—2020年0~60 cm剖面SOC、SIC、全碳(TC)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指标(土壤水分、盐分、pH和全氮),分析了TC、SOC、SIC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OM和OM+PM处理较CK和PM处理显著增加0~40 cm土层SOC含量31.9%~195.6%(P<0.05),显著增加40~60 cm SOC含量33.7%~49.4%(P<0.05,仅2020年),但显著降低0~40 cm SIC含量9.9%~35.0%(P<0.05)。基于SOC和SIC的变化,OM+PM较CK处理显著增加2019年20~60 cm TC含量10.4%~39.4%(P<0.05),并显著增加2020年0~20 cm TC含量13.0%(P<0.05)。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说明,覆膜条件下补充亚表层培肥,使总碳库变化的主导因素由SIC转变为SOC。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碳库的主要因素(解释度为60.7%~91.9%),其中全氮和pH是0~40 cm土壤碳库的主要影响因子,而40~60 cm土壤碳库主要受盐分和pH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OC与SIC表现为完全相反的变化规律,其中SOC与全氮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分和pH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SIC与全氮呈极显著负相关,与pH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亚表层培肥结合地膜覆盖可以通过增加SOC来弥补SIC的损失进而实现碳积累,是该区域盐碱地增加固碳潜力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表层有机培肥 地膜覆盖 盐碱土壤 有机碳 无机碳
下载PDF
弹流润滑条件下织构表面亚表层特性研究
3
作者 李直 徐志明 +2 位作者 杜溢渊 乔旭钱 刘焜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0-74,共5页
为研究在弹流润滑状态下表面形貌对亚表层特性的影响,利用激光加工方法获得2种微凹坑型织构表面形貌,通过将实测的表面形貌坐标输入弹流润滑数值计算程序得到油膜压力和膜厚分布;以对应工况的油膜压力作为表面法向压应力,利用Rabinowic... 为研究在弹流润滑状态下表面形貌对亚表层特性的影响,利用激光加工方法获得2种微凹坑型织构表面形貌,通过将实测的表面形貌坐标输入弹流润滑数值计算程序得到油膜压力和膜厚分布;以对应工况的油膜压力作为表面法向压应力,利用Rabinowicz经验公式算出剪切应力;将表面法向压应力和切向剪应力叠加后对弹流润滑界面亚表层特性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表面织构使亚表层应力分布发生显著改变;微凹坑直径、卷吸速度对亚表层应力的大小与分布有不同的影响;亚表层变形在摩擦过程中呈现随深度增加先缓慢减小后快速下降的规律,研究结果将为通过表面形貌设计改善轴承等零件受力状况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流润滑 表面织构 亚表层 应力分布 应变深度
下载PDF
慈溪市农田表层、亚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25
4
作者 李久海 董元华 +5 位作者 曹志洪 王辉 杨林章 胡正义 林先贵 尹睿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909-1914,共6页
为了解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迁移,研究了慈溪市农田表层土壤(耕层)和亚表层(犁底层)土壤中15种PAH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表层土壤中PAHs的总量在70.4-325.1μg·kg^-1之间;含量较高的几种化合物为萘(Nap)、菲(Phe)、荧蒽(Fla)... 为了解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迁移,研究了慈溪市农田表层土壤(耕层)和亚表层(犁底层)土壤中15种PAH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表层土壤中PAHs的总量在70.4-325.1μg·kg^-1之间;含量较高的几种化合物为萘(Nap)、菲(Phe)、荧蒽(Fla)、芘(pyr)和(chr)等,但主要以4环以上芳烃为主;Fla/(Fla+Pyr)与IcP/(IcP+BgP)比值分析表明,表层土壤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草、木、煤等的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亚表层土壤中,PAHs总量为29.5-232.3μg·kg^-1,以2环加3环化合物为主,单体PAH含量与表层土壤中含量的比值与其辛醇-水分配系数(logKow)显著相关(r=0.923,p〈0.0001),说明亚表层土壤中PAH主要来源于表层土壤的淋溶,根据化合物的logKow值可预测其在土壤中的迁移情况.亚表层土壤中PAHs的含量与有机质的含量极显著相关(r=0.945,p〈0.0001),但表层中二者则无显著相关性(p=0.0887),表明耕作措施可能会对PAH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分布 来源 表层土壤 亚表层土壤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黑土亚表层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特征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丛萍 王婧 +3 位作者 董建新 李玉义 刘娜 逄焕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为明确切碎秸秆与秸秆颗粒对黑土亚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效应,从而评价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亚表层的培肥效果,该研究于2016-2018年在东北黑土区进行一次性玉米秸秆深埋还田试验,设置切碎秸秆低量(QS1)、切碎秸秆高量(QS5)、秸秆... 为明确切碎秸秆与秸秆颗粒对黑土亚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效应,从而评价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亚表层的培肥效果,该研究于2016-2018年在东北黑土区进行一次性玉米秸秆深埋还田试验,设置切碎秸秆低量(QS1)、切碎秸秆高量(QS5)、秸秆颗粒低量(KL1)与秸秆颗粒高量(KL5)4种秸秆还田处理,并与秸秆不还田(CK)进行对比,于每年玉米收获季对土壤理化指标及微生物菌群结构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第1年,切碎秸秆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总磷脂脂肪酸含量及真菌摩尔百分数,其高量处理较CK最高增加71.0%和120.5%,而秸秆颗粒处理对细菌、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摩尔百分数增幅更显著,其高量处理最高增加41.6%、29.7%和26.3%;还田第2年高量处理显著提高各菌群磷脂脂肪酸含量,且切碎高量处理的真菌摩尔百分数含量显著高于颗粒高量处理21.0%;还田第3年仅高量处理下的菌群结构有显著分异。2)还田初期切碎秸秆处理显著提高真菌:细菌比值,而低量还田则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比有提高,随还田时间的增加,高量还田比值提高更显著,利于长期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3)秸秆高量还田可显著改变土壤理化因子水平,这是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异的重要原因,其显著影响因子随还田年限而更替:第1年,土壤容重、酸碱度、全氮和碳氮比为显著(P<0.05)影响因素;第2年,土壤含水量、有机碳、碳氮比和土壤容重为极显著影响因素(P<0.01);第3年仅有机碳为显著因素(P<0.05)。切碎秸秆高量还田处理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布与CK区分最为明显,对土壤真菌群落的调控能力更强,更适宜于东北黑土亚表层肥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秸秆 微生物群落结构 深还田 亚表层
下载PDF
秸秆一次性深埋还田量对亚表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丛萍 李玉义 +4 位作者 王婧 逄焕成 张莉 刘娜 高建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85,共12页
【目的】在以小麦–玉米轮作制为主的黄淮海北部地区,由于长期实施浅旋耕,亚表层土壤结构紧实、有机质匮乏,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倍量的粉碎秸秆深埋还田对亚表层土壤肥力的影响,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进行亚表层培肥提供理论依... 【目的】在以小麦–玉米轮作制为主的黄淮海北部地区,由于长期实施浅旋耕,亚表层土壤结构紧实、有机质匮乏,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倍量的粉碎秸秆深埋还田对亚表层土壤肥力的影响,为该地区选择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进行亚表层培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试验在微区土池中进行,设置低(6000 kg/hm^2,T1)、中(12000 kg/hm^2,T2)、高(18000 kg/hm^2,T3) 3种不同量粉碎秸秆的一次性深埋还田试验,并与常规旋耕下的秸秆不还田处理(CK)进行对比,研究2013-2016年深埋还田条件下不同用量秸秆对土壤蓄水量、紧实度、有机碳、全氮、速效氮磷钾含量及作物根系生物量、籽粒产量等指标的影响,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估秸秆增量深还对亚表层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结果】1) 0-40 cm土壤蓄水量随秸秆用量增加而提高,其中T3、T2处理下土壤蓄水量在冬小麦季平均分别提高了50.94%(P <0.05)和59.77%(P <0.05),夏玉米季增幅低于冬小麦季,这表明增加秸秆用量更有利于干旱季土壤水分的保蓄;增加秸秆用量能降低亚表层土壤紧实度高达60%,且能调节土壤pH使之趋于中性;2)中、高量秸秆深埋还田显著提高了亚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如T2、T3处理下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7%~20%(P <0.05),全氮含量显著提高7%~18%(P <0.05),速效养分含量显著提升10%~30%(P <0.05),并增加了亚表层土壤C/N及养分库容;3)主成分分析表明,T3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略优于T2处理,而以T1处理最差,一次性秸秆增量深还能够长时间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4)中、高量秸秆深埋还田可提高冬小麦及夏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根系生物量,以T2处理冬小麦、夏玉米3年平均籽粒产量最高,增幅分别为7.02%和5.11%(P <0.05),T2、T3处理冬小麦根系生物量平均提高21.9%和16.0%(P <0.05),提高夏玉米根系生物量18.4%和19.5%(P <0.05),然而对秸秆生物量的提高不显著,且T2处理在还田前期对作物生物量的提升作用优于T3处理。【结论】秸秆深埋还田可显著改善亚表层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库容,并提高根系生物量及籽粒产量。12000~18000 kg/hm^2秸秆一次性深埋还田可显著提高亚表层土壤肥力质量,是该地区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表层 秸秆深还 秸秆还田量 土壤肥力质量 夏玉米 冬小麦 作物生物量
下载PDF
亚表层土壤修饰改性对镉离子的吸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孟昭福 张一平 +1 位作者 张增强 王朝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05-709,共5页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比例CTMAB单一修饰和CTMAB+SDS混合修饰的亚表层对金属镉离子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量顺序为CK>50%CTMAB>100%CTMAB≥120%CS,最佳吸附等温线模型可以用BET模型描述。热力学参数的研究表明,吸附自... 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比例CTMAB单一修饰和CTMAB+SDS混合修饰的亚表层对金属镉离子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量顺序为CK>50%CTMAB>100%CTMAB≥120%CS,最佳吸附等温线模型可以用BET模型描述。热力学参数的研究表明,吸附自发性与吸附量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反应的熵变对于反应的自发性具有决定作用。土样修饰改性后镉离子吸附的自发性减小,活性增加,淋溶性及对地下水的危害性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修饰改性 亚表层土壤 镉离子 吸附机理 风险评价
下载PDF
瘠薄亚表层施磷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高中超 萧长亮 +4 位作者 孙磊 王翠玲 高文超 张俐俐 刘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8-262,共5页
为促进大豆磷高效利用,通过盆栽模拟试验,在贫磷的亚表层土壤里施过磷酸钙,研究不同磷用量0 kg·hm^(-2)(T_0)、30 kg·hm^(-2)(T_1)、60 kg·hm^(-2)(T_2)、120 kg·hm^(-2)(T_3)、240 kg·hm^(-2)(T_4)对大豆黑... 为促进大豆磷高效利用,通过盆栽模拟试验,在贫磷的亚表层土壤里施过磷酸钙,研究不同磷用量0 kg·hm^(-2)(T_0)、30 kg·hm^(-2)(T_1)、60 kg·hm^(-2)(T_2)、120 kg·hm^(-2)(T_3)、240 kg·hm^(-2)(T_4)对大豆黑农48的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苗期对磷的反应较弱,施磷处理与对照相比对株高、干物质质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SPAD值表现为T_3>T_2>T_4>T_1>T_0,其中T_3与T_0处理差异显著,其它各处理间差异未显著;大豆结荚期(R4)表现为: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根系指标及干物质质量呈单峰曲线变化,施磷促进大豆根长、根表面积增大,根瘤数的增加,利于干物质的积累,施磷量≥120 kg·hm^(-2)的处理与≤30 kg·hm^(-2)的处理差异达显著;大豆产量施磷处理与不施磷处理间差异显著,但年季间略有差异,2016年最佳施磷处理为T_2,T_3比T_0处理增产10.5%~12.1%,2017年最佳施磷为T_3处理,盆栽产量为73.0 g,且表现为T_3>T_2>T_4>T_1>T_0的趋势,T_3处理与其它各处理差异显著。两年的试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在瘠薄缺磷的土壤上进行亚表层磷培肥,最佳施磷处理为T_3,即120 kg·hm^(-2)时为最佳施肥量,能够促进大豆根系的生长,对大豆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施磷 亚表层 根系 产量
原文传递
紫色土表层和亚表层微生物数量比较 被引量:6
9
作者 张丹 徐建忠 +1 位作者 兰凌 熊东红 《山地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172-174,共3页
实验室对四川内江、乐山和云南元谋不同类型紫色土表层和亚表层微生物数量特性的比较分析表明 :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全量及其速效量均表现为表层高于亚表层 ,与紫色土类型和利用方式无关 ;三大类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霉菌数量均表现... 实验室对四川内江、乐山和云南元谋不同类型紫色土表层和亚表层微生物数量特性的比较分析表明 :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全量及其速效量均表现为表层高于亚表层 ,与紫色土类型和利用方式无关 ;三大类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霉菌数量均表现出表层高于亚表层 ,表明紫色土表层的有机质和通气性优于亚表层 ,适宜于这三大类微生物生长 ;温湿气候条件下的四川盆地和干热气候条件下的云南元谋其紫色土微生物数量的剖面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 ,唯土壤营养状况在四川盆地紫色土中表现为表层优于亚表层 ,而在云南元谋紫色土中由于表层土壤的退化作用表现为亚表层优于表层的相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土 表层 亚表层 微生物数量 比较
下载PDF
冲击接触载荷下45钢亚表层组织结构 被引量:3
10
作者 许云华 王发展 +2 位作者 武红 熊建龙 朱金华 《热加工工艺》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0-12,共3页
对不同冲击角度下45钢亚表层组织结构进行了考察与研究。冲击载荷下亚表层结构可分为强烈塑性变形区和一般塑性变形区,随着冲击角度的变小,亚表层总厚度增加,强烈塑变区的绝对厚度也大幅增加。当冲击角度为90°时,亚表层中... 对不同冲击角度下45钢亚表层组织结构进行了考察与研究。冲击载荷下亚表层结构可分为强烈塑性变形区和一般塑性变形区,随着冲击角度的变小,亚表层总厚度增加,强烈塑变区的绝对厚度也大幅增加。当冲击角度为90°时,亚表层中仅存在强度塑性变形区,没有明显的一般塑性变形区。非90°冲击角度下,亚表层组织的塑性变形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并且随着冲击角度的减小,晶粒变形取向趋向于冲击方向,其程度也越来越严重。冲击次数达到一定值后,强烈塑变区中出现超细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接触载荷 亚表层组织结构 碳化物碎化
下载PDF
光学元件亚表层损伤检测和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田爱玲 党娟娟 +2 位作者 王春慧 王红军 刘丙才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24-28,共5页
为了分析光学元件的加工工艺与亚表层损伤的关系,验证亚表层损伤/表面粗糙度比例预测模型的正确性,探索一种能够快速检测亚表层损伤的方法.文中基于激光散射和共聚焦显微成像理论,分析了共聚焦显微系统测量亚表层损伤的可行性;对三种不... 为了分析光学元件的加工工艺与亚表层损伤的关系,验证亚表层损伤/表面粗糙度比例预测模型的正确性,探索一种能够快速检测亚表层损伤的方法.文中基于激光散射和共聚焦显微成像理论,分析了共聚焦显微系统测量亚表层损伤的可行性;对三种不同工艺加工的光学表面,利用OPTELICS S130五波长共聚焦显微镜获得光学表面亚表层损伤的三维立体图和纵向数据图,在TalySurf CCI上测量了光学表面的粗糙度,分析了加工过程中磨粒直径变化规律对表面粗糙度和亚表层损伤深度的影响,验证了亚表层损伤深度和表面粗糙度之间呈单调递增了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可以实现亚表层的非破坏性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表层损伤 表面粗糙度 激光散射 共聚焦成像
下载PDF
利用扫描声学显微镜对金属-陶瓷复合涂层亚表层相分布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军 胡思正 倪曼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46,共3页
利用声学显微技术这一无损检测手段对等离子喷涂的金属 -陶瓷复合涂层进行了亚表层显微结构的观察 ,通过分析涂层材料的声波信号 ,得出了金属相和陶瓷相分布区域的结论 。
关键词 扫描声学显微镜 金属-陶瓷 复合涂层 亚表层 相分布 热喷涂涂层
下载PDF
光学元件亚表层裂纹成核临界条件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洪祥 王景贺 +3 位作者 严志龙 周岩 徐曦 钟波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27,共6页
基于压痕实验和连续刚度测量法得到了熔石英材料硬度和弹性模量随压入深度的变化曲线,系统分析了材料由延性到脆性转变的过程,确定了熔石英晶体在静态/准静态印压和动态刻划时产生裂纹的临界载荷和临界深度。渐变载荷刻划实验结果表明,... 基于压痕实验和连续刚度测量法得到了熔石英材料硬度和弹性模量随压入深度的变化曲线,系统分析了材料由延性到脆性转变的过程,确定了熔石英晶体在静态/准静态印压和动态刻划时产生裂纹的临界载荷和临界深度。渐变载荷刻划实验结果表明,划痕过程诱发的裂纹对法向载荷有很强的依赖性,载荷较小时材料去除方式为延性域去除。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加,首先产生垂直于试件表面的中位裂纹和平行于试件表面方向扩展的侧向裂纹,而在试件表面上并没有产生明显的特征。载荷进一步增加后,侧向裂纹扩展并形成了明亮区域,最终诱发了沿垂直于或近似垂直于压头运动方向扩展的径向裂纹,实现了材料的脆性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石英元件 亚表层裂纹 压痕形貌 延性去除 划痕实验
下载PDF
玉米秸秆“富集深还”与土壤亚表层培肥 被引量:15
14
作者 窦森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70-1675,共6页
由于长期浅耕,土壤亚表层不仅缺乏有机质,还过于紧实,急需找到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快速松土培肥方法。本文简要总结了已有3种秸秆还田模式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秸秆"富集深还"技术及田间操作要领,以及采用该技术还田的秸秆的分解... 由于长期浅耕,土壤亚表层不仅缺乏有机质,还过于紧实,急需找到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快速松土培肥方法。本文简要总结了已有3种秸秆还田模式的优缺点,重点介绍了秸秆"富集深还"技术及田间操作要领,以及采用该技术还田的秸秆的分解速率和亚土层培肥效果。富集深还,即将玉米联合收割机抛洒在地表的秸秆,按条带大比例富集,使用专用筒式犁具,以风力注入的方式埋入土壤亚表层(20—40 cm)。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不扰动土层顺序、不影响第二年种植。秸秆埋置模拟试验表明,秸秆还田330天时,其分解率就达到65%以上,剩余秸秆腐殖化,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10%~15%,土壤耕层由原来的15—18 cm增加到30—35 cm。秸秆深还对腐殖物质结构特征没有产生不良影响,对H/C、亲水性等指标还有改善作用,促使黑土胡敏酸结构简单化和年轻化。秸秆深还没有引起第二年玉米产量降低。因此,采用该方法,秸秆能够连年全量还田,实现了种还分离(种植条带与秸秆深埋条带分离)与免耕播种的有效结合,可打破犁底层,并快速提升犁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土壤亚表层快速培肥及肥沃耕层构建提供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富集 风力注入 秸秆深还 土壤亚表层 快速培肥 条带轮耕
下载PDF
亚表层渗灌防堵节水系统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逄焕成 梁业森 +2 位作者 王秀兰 刘彧 王秀珍 《土壤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6,共4页
针对目前国内外渗灌系统普遍存在渗孔易于堵塞、毛管间距大时灌水极不均匀、在地面坡度较大的田块不宜采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制出新型的亚表层节水防堵系统。采用特殊工艺研制的过滤器和渗头具有良好的防堵性能、渗水均匀性能和显著... 针对目前国内外渗灌系统普遍存在渗孔易于堵塞、毛管间距大时灌水极不均匀、在地面坡度较大的田块不宜采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研制出新型的亚表层节水防堵系统。采用特殊工艺研制的过滤器和渗头具有良好的防堵性能、渗水均匀性能和显著的节水效果。该系统具有对水源压力要求低、水分利用率提高和操作简便易行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表层渗灌 节水 防堵
下载PDF
聚焦离子束加工单晶金刚石的亚表层损伤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鹿玲 靳田野 陈俊云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0-424,463,共6页
为保证聚焦离子束(FIB)制造微细零部件或微刀具等的加工表面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研究了使用FIB技术加工单晶金刚石超硬材料的亚表层损伤。从粒子碰撞和能量交换两种角度分析了FIB加工亚表层损伤的形成原理,利用SRIM软件模拟了FIB加工单... 为保证聚焦离子束(FIB)制造微细零部件或微刀具等的加工表面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研究了使用FIB技术加工单晶金刚石超硬材料的亚表层损伤。从粒子碰撞和能量交换两种角度分析了FIB加工亚表层损伤的形成原理,利用SRIM软件模拟了FIB加工单晶金刚石的离子轰击过程,确定了FIB亚表层损伤区域横截面半径,以及亚表层损伤深度。研究表明,理论上FIB加工金刚石靶材,其亚表层损伤截面半径不超过微米级零部件特征尺寸的2%,损伤深度不超过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B 亚表层损伤 金刚石 SRIM
下载PDF
基于共焦成像法的亚表层损伤散射仿真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辉 田爱玲 王春慧 《光学仪器》 2013年第3期1-6,共6页
光学零件的亚表面缺陷直接影响其使用性能和抗激光损伤阈值等重要指标,而造成这些危害的根本原因是由损伤层引入的入射光的散射。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结合共焦层析测量系统进行模拟仿真。首先,针对常见的光学材料,分析了入射光经... 光学零件的亚表面缺陷直接影响其使用性能和抗激光损伤阈值等重要指标,而造成这些危害的根本原因是由损伤层引入的入射光的散射。采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结合共焦层析测量系统进行模拟仿真。首先,针对常见的光学材料,分析了入射光经由亚表层中的微裂纹、气泡等常见缺陷调制后的光场分布,并结合不同形态参数和光学参数建立模型;其次,引入球面波激励源,模拟计算了入射波聚焦点沿固定间隔逐渐偏离缺陷时的散射分布。结果表明:共焦层析测量系统能够实现对亚表层损伤的测量,满足纵向响应函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零件 亚表层损伤 时域有限差分 光散射
下载PDF
马氏体钢耐磨性与亚表层硬度分布的关系
18
作者 马幼平 袁守谦 《钢铁研究》 CAS 1998年第4期13-15,共3页
选用20Cr、40CrSi、60Mn、T8和T10钢,通过热处理获得不同固溶碳量马氏体。研究在静载三体磨粒磨损后,上述五种钢耐磨性与其亚表层硬度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马氏体钢耐磨性与亚表层硬度分布的关系与其马氏体固溶... 选用20Cr、40CrSi、60Mn、T8和T10钢,通过热处理获得不同固溶碳量马氏体。研究在静载三体磨粒磨损后,上述五种钢耐磨性与其亚表层硬度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马氏体钢耐磨性与亚表层硬度分布的关系与其马氏体固溶碳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损 硬度分布 马氏体钢 耐磨性 亚表层
下载PDF
消除陶瓷亚表层损伤的辅助振动磨削法
19
作者 屈里强 李雪飞 《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2004年第3期30-33,共4页
本文研究了磨削陶瓷材料时消除浅表损伤和增大材料去除率的技术。缺口型断裂试件试验表明间歇卸载可以在载荷方向的中央裂纹全面发生前,产生横向裂纹。再加载时,横向裂纹可以减缓中央裂纹的进一步延伸。单磨粒的磨削试验验证了间歇载荷... 本文研究了磨削陶瓷材料时消除浅表损伤和增大材料去除率的技术。缺口型断裂试件试验表明间歇卸载可以在载荷方向的中央裂纹全面发生前,产生横向裂纹。再加载时,横向裂纹可以减缓中央裂纹的进一步延伸。单磨粒的磨削试验验证了间歇载荷的好处。磁致伸缩装置调节工件产生间歇载荷。类似的研究指出,每个磨粒的作用力在调制情况下可能是双倍的,但并不增加垂直于磨削表面的成品工件的磨削缺陷。我们的试验观察表明材料去除率增加62%,中央裂纹的延伸最小。试验同时表明在同样的材料去除率情况下,调制可减少中央裂纹延伸深度24%。我们观察到随着切削速度与调制频率的比率的增大,损伤深度加深。最后,合理调节切削深度和切削方向都能有效的减轻亚表层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 振动磨削 亚表层损伤 切削深度 切削方向
下载PDF
亚表层培肥结合覆膜提高干旱区盐碱地土壤肥力及优势菌群丰度的机理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宏媛 卢闯 +4 位作者 逄焕成 张建丽 刘娜 张晓丽 李玉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61-1472,共12页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表层土壤贫瘠多盐的特点,研究亚表层(10 30 cm)培肥结合地膜覆盖对盐碱地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盐碱地合理耕层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在内蒙古五原县,以向日葵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小区...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表层土壤贫瘠多盐的特点,研究亚表层(10 30 cm)培肥结合地膜覆盖对盐碱地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为盐碱地合理耕层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试验设在内蒙古五原县,以向日葵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小区和微区试验。设常规翻耕(CK)、翻耕+地膜覆盖(PM)、施有机肥(106.8 t/hm^2)于亚表层(OM)、亚表层有机培肥+地膜覆盖(OMP)共 4 个处理。测定了春灌前、后以及向日葵收获后,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剖面的 pH 值、盐分、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以及微生物区系。[结果]春灌前,亚表层培肥处理(OM、OMP)10 30 cm 土层盐分含量比 CK、PM 处理分别增加了 37.1%~52.9%、32.1%~47.2%(P < 0.05),但在春灌后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地膜覆盖具有很强的抑制返盐效果,OMP 处理效果好于 PM 处理。作物收获后,OMP 处理 0 10 cm 表层返盐率相对 CK、PM 和 OM 处理分别降低了 131%、77.6%和 106%,PM 处理相对 CK 和 OM 处理分别降低了 53.5%和 28.7%(P < 0.05)。与 CK 相比,OM、OMP 处理 10 30 cm 土层 pH 值分别降低了 0.36、0.60 个单位(P < 0.05),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了 100%和 127%、88.7%和 105%、564%和 514%、453%和 400%(P < 0.05);30 40 cm 土层 pH 值分别降低了 0.45、0.44 个单位(P < 0.05),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了 517%和 604%、191%和 157%,OMP 处理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了 33.6%(P < 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OM、OMP 处理显著提升了芽孢杆菌属(Bacillus)、交替赤杆菌属(Altererythrobacter)、降解类固醇杆菌属(Steroido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与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等优势菌群丰度(P < 0.05),但微生物多样性(Shannon 指数和Simpson 指数)和丰富度(ACE 指数和 Chao1 指数)与 CK、PM 处理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属、交替赤杆菌属、降解类固醇杆菌属、链霉菌属与诺卡氏菌属相对含量均与收获后 0 40 cm 有机质与速效养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 pH 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但与全盐含量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亚表层培肥结合地表覆膜一方面可有效降低盐分表层集聚,快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另一方面可提高土壤优势菌群丰度,增强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是改良西北干旱区盐碱土的有效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亚表层培肥 地膜覆盖 盐分 pH 速效养分 微生物区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