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6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朝初期中原与吐蕃佛教交融依存语境解读
1
作者 李军 周志琴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吐蕃与唐朝因中原佛教结缘,而双方的交融依存发端于唐朝重启了儒家孟子性善论仁道思想,摒弃了过去天赋神权论的儒家思想。儒学扬弃之后在唐朝初期强调“仁”道,唐朝因“仁”和合吐蕃,佛教的中国化也在唐朝初期有了新的面目:“提倡众生... 吐蕃与唐朝因中原佛教结缘,而双方的交融依存发端于唐朝重启了儒家孟子性善论仁道思想,摒弃了过去天赋神权论的儒家思想。儒学扬弃之后在唐朝初期强调“仁”道,唐朝因“仁”和合吐蕃,佛教的中国化也在唐朝初期有了新的面目:“提倡众生平等”。儒学的“仁”转化为佛学的“众生平等”理念,形成了吐蕃与中原的基本交往范式,即以佛教为抓手,而以借鉴唐朝的基本思想为内容的事实。这也说明佛教在唐朝真正开始中原化了,而佛教在吐蕃还远未开始吐蕃化,文成公主入藏意味着吐蕃与中原启动了交往交流交融的加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吐蕃 佛教 交融 依存
下载PDF
共生·流动·聚合:文化基因视域下民族文化交融研究
2
作者 柏贵喜 陈雷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1,共7页
民族文化交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与突出表现。从文化基因视域观之,民族文化交融的条件是由原生式、附着式、辏合式、协同式组成的基因共生;其基础根植于以历史记忆、共情与文化认同以及文化传播为主要形式的基因流动;基因... 民族文化交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与突出表现。从文化基因视域观之,民族文化交融的条件是由原生式、附着式、辏合式、协同式组成的基因共生;其基础根植于以历史记忆、共情与文化认同以及文化传播为主要形式的基因流动;基因聚合的主流方式是偏利型、互利型交融,具体呈现为共享、层累、嵌合等多种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融 基因共生 基因流动 基因聚合 文化基因
下载PDF
从竞生走向共生:六堡茶传承中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互嵌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西实践系列之四
3
作者 郝国强 李星莹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55,共13页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结晶。六堡茶是岭南地区的特色茶,体现了瑶族与汉族饮食文化的共生之美。在六堡茶文化的变迁过程中,通过“舜帝南巡”“茶箩娘”等民间叙事,岭南先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得到延承;通过制茶技艺从瑶族内部家族传承到各民族间师徒传承方式的转变,区域社会中的族际关系从竞生最终走向共生。同时,当前六堡茶从“侨销茶”向“畅销茶”的发展转向有助于多民族互嵌式的产业共同体建设。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下,六堡茶已成为一种富有情感共鸣和精神认同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竞生 共生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互嵌式发展
下载PDF
基于课程思政的推拿学德医交融创新改革
4
作者 董桦 王建伍 +1 位作者 李华南 王金贵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第2期203-205,共3页
为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国家提出高等学校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注重立德树人,明确德医交融的教育宗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推拿学作为针灸推拿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内容和教学作用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学生在技术和职业素质... 为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国家提出高等学校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注重立德树人,明确德医交融的教育宗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的教育作用。推拿学作为针灸推拿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其课程内容和教学作用具有鲜明的特点,对学生在技术和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更高。因此,在推拿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将“德医交融”模式贯穿针灸推拿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和运用学科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将其传递给学生,培养医学生高尚的医德素养,对塑造学生成为德术双馨的医疗卫生人才具有非常必要的作用。但目前推拿学的课程思政文献报导较少,此文将结合推拿学德医交融方面的课程思政进行创新改革和探索,并为今后此学科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推拿学 德医交融
下载PDF
交往交流交融: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民族动力——云南鹤庆新华银匠村个案
5
作者 谷家荣 王志鹏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文化永葆生机和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民族动力。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白族银器匠人一直有着“出门”习学做手艺的生活传统,匠人普遍以多民族交叉杂居的“藏族走廊”为主要地域空间,在长期的生活交往和技艺...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文化永葆生机和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民族动力。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白族银器匠人一直有着“出门”习学做手艺的生活传统,匠人普遍以多民族交叉杂居的“藏族走廊”为主要地域空间,在长期的生活交往和技艺交流交融发展的过程中,以区域民族对银器品的消费需求为导向,不断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充实、改良和改造白族匠人自有的手工技艺,进而生成既保有中华传统文化底色又内涵多民族文化“众长”的白族银匠技艺文明。以新华村白族银器匠人的技艺成长为研究切入点,追寻匠人与他族交往交流提升技艺的过程事实,透彻阅观白族银匠技艺文明发展的民族动力源,可以进一步发现和发掘推动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多民族文化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族银匠 交往交流交融 乡村现代化
下载PDF
明清鸡足山兴起中的多民族共塑与交融
6
作者 朱映占 张晗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3-78,共6页
大理宾川鸡足山是一座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圣山。鸡足山在明清时期作为圣山兴起的过程,是区域社会中各民族对鸡足山景观的共同塑造、朝山盛节共庆、生产生活物资互通的过程,同时也是鸡足山被各民族接纳认可并被构建为多民族共享的... 大理宾川鸡足山是一座跨民族、跨地域、跨宗教的圣山。鸡足山在明清时期作为圣山兴起的过程,是区域社会中各民族对鸡足山景观的共同塑造、朝山盛节共庆、生产生活物资互通的过程,同时也是鸡足山被各民族接纳认可并被构建为多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的过程。一部鸡足山圣地的兴起史,于区域社会而言就是一段多民族共塑圣山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过程中,鸡足山逐渐成为各民族共筑共享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鸡足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符号
下载PDF
理学与经学相交融:晚明思想的新动向——以黄道周为中心的考察
7
作者 蔡杰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9-48,共10页
晚明时期的思想家,普遍对阳明后学展开批判与反思,由此出现了理学与经学相交融的思想新动向。黄道周即是这一学术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治学特点就是理学与经学思想相交融,主张以六经治世的同时,又不舍弃以理学治心的传统。从黄... 晚明时期的思想家,普遍对阳明后学展开批判与反思,由此出现了理学与经学相交融的思想新动向。黄道周即是这一学术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治学特点就是理学与经学思想相交融,主张以六经治世的同时,又不舍弃以理学治心的传统。从黄道周的学术生平来看,理学类的问业著述与经学类的著述是交迭出现的,说明在其一生治学中,对理学与经学始终是兼顾的。即便是在《榕坛问业》这样一部以理学为主的问答录中,也常常涉及经学内容。从工夫论角度看,黄道周理学与经学思想的交融体现为一种回环互补与融合统一的模式,他认为工夫不是节节往上、一劳永逸的,而是前后兼顾、回环往复的整体形态,换言之,治世与治心是并举的,都是本体上的工夫事业,并由“敬”贯穿始终,使治世与治心融为一体、相互成就,由此保证至善的状态长久维持下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道周 理学 经学 治世 治心 交融
下载PDF
北魏赐客制及其对民族交融的影响
8
作者 张鹤泉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23,共13页
拓跋珪恢复代国之时,实行使归顺者能够获得客身份的做法。北魏建国后,道武帝拓跋珪使赐客的规定制度化。北魏国家使“归国”少数族首领能够成为授客对象;而对“归国”汉人而言,只有上层群体,可以获得“客”身份。北魏国家对客实行了优... 拓跋珪恢复代国之时,实行使归顺者能够获得客身份的做法。北魏建国后,道武帝拓跋珪使赐客的规定制度化。北魏国家使“归国”少数族首领能够成为授客对象;而对“归国”汉人而言,只有上层群体,可以获得“客”身份。北魏国家对客实行了优待的措施,使少数族和汉族的客能够受封爵位和受任职官,并且,还能获得物质赏赐。尤其对少数族人的客,北魏国家实行赐婚的做法。因为北魏赐客制的实行,使客阶层与拓跋鲜卑统治者建立起牢固的君臣关系,并在“归国”群体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也就促使“归国”群体的独立性逐渐泯灭。而且,随着孝文帝汉化措施的推行,使代人与汉人的交融不断深化,从而在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取向上日趋一致,因此,北魏实施的赐客制对促进北方民族交融,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赐客制 民族 交融 影响
下载PDF
民族民间文学和舞蹈的交融及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例
9
作者 安奇贤 魏琳 《甘肃高师学报》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民间文学和舞蹈是民族艺术文化中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两个部分,因为有着共同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发展历史,且都用自己的方式确认着本民族的思想特质和精神信仰,所以它们彼此间有着天然的同一共融性。然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双方都还存在着... 民间文学和舞蹈是民族艺术文化中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两个部分,因为有着共同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发展历史,且都用自己的方式确认着本民族的思想特质和精神信仰,所以它们彼此间有着天然的同一共融性。然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双方都还存在着一些缺口或者缝隙,需要彼此对照或者补充,才能向前健康发展。在对陇南白马藏族进行广泛调研后发现,它们在内容表达上可以相互补充、互通有无;在意涵阐释上,无论是整体寄寓,还是细节、意象的局部象征,都能互融互解。总之,双方形成了一种密切的交融关系,并对旅游产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既有能促动旅游发展、提高产业效率的积极方面,也有导致旅游肤浅化、过度商业化的消极方面,更有未来数字化技术广泛运用后可能产生的多面影响,都需认真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舞蹈 交融 旅游产业 白马藏族
下载PDF
交往交流交融:坐卧用具遗存展现的辽代社会生活
10
作者 齐建萍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1-96,共6页
坐卧用具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与经济模式和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自20世纪以来,随着辽代考古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大量坐卧用具遗存的披露为我们深入了解辽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辽代坐卧用具大多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一特征... 坐卧用具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与经济模式和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自20世纪以来,随着辽代考古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大量坐卧用具遗存的披露为我们深入了解辽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辽代坐卧用具大多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这一特征也充分展现出辽代多元融汇的社会生活场景以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面貌,彰显了辽人对华夏技艺的传承创新与习俗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代 坐卧用具 多元特征 文化交融
下载PDF
传统民族舞蹈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重构和逻辑依循——以广西都安布努瑶铜鼓舞为例
11
作者 黄森曼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4-112,共9页
布努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于广西的都安、巴马、东兰、大化等地。布努瑶铜鼓舞是瑶族民众表现生产生活、情感意愿的艺术展演,蕴含着复杂多样的民族交往关系,凸显平等双向的民族交流地位,呈现增进共同性的民族交融效果,是民族交... 布努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于广西的都安、巴马、东兰、大化等地。布努瑶铜鼓舞是瑶族民众表现生产生活、情感意愿的艺术展演,蕴含着复杂多样的民族交往关系,凸显平等双向的民族交流地位,呈现增进共同性的民族交融效果,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整体表达。布努瑶铜鼓舞存在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一有机整体“相继延传”的链条上,可以连接族际互动整体中的内外逻辑。就内在逻辑而言,民族交往是源头,民族交流是连接,民族交融是效果,共同表现为“动能—势能—效能”的相互作用关系;就外延逻辑来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物质空间中的统一和在精神空间中的深入。新时代,应充分发掘布努瑶铜鼓舞的文化价值,发挥其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努瑶铜鼓舞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传统文化 瑶族
下载PDF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与实践路径——以多民族交汇的鄂西南地区为例
12
作者 李超 毛戈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5-40,共6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蕴含了多民族互存互补互融的重要信息,挖掘、保护和传承其历史、经济、和谐、精神等方面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参考意义。在鄂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肇始(远古至先秦时期)、初步发展(秦...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蕴含了多民族互存互补互融的重要信息,挖掘、保护和传承其历史、经济、和谐、精神等方面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参考意义。在鄂西南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肇始(远古至先秦时期)、初步发展(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快速发展(隋唐宋时期)、缓慢发展(土司制度时期)、飞速发展(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和深度互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等各个阶段,都体现了族际流动、商贸交往、文化交融和碰撞冲突等多种互动的实践路径。当下,以史为鉴,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西南 多民族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节日表达与文化共生:节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13
作者 汤夺先 王雯雯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9-47,共9页
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在经济发展上互为补充、文化上相互吸纳、生活上互相尊重,其节日文化中烙刻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成为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媒介。就节日符号而言,可划分为中华民族共有传统节日、少数... 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在经济发展上互为补充、文化上相互吸纳、生活上互相尊重,其节日文化中烙刻着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基因,成为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载体和媒介。就节日符号而言,可划分为中华民族共有传统节日、少数民族特色传统节日和新型节日。就节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交往交流交融的媒介价值与实践逻辑而言,在日常生活实践、社会互动和文化认同中表明节日可以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以节日为媒介构建出经济空间、互动空间和仪式空间来展现其实践逻辑,维系了地方认同和民族内聚力,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视挖掘节日的共有共享媒介价值,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各民族群众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杂居地区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节日表达 文化共生
下载PDF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背景下节日文化空间的现代转向研究——以瞿昙寺“花儿”会为例
14
作者 李智环 金佳宇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7-64,共8页
在上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瞿昙寺“花儿”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我调适,以应对外界的变化。近年来,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渐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瞿昙寺“花儿”会的变迁发展迅速又剧烈,活动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其所承载的... 在上百年的历史传承中,瞿昙寺“花儿”会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我调适,以应对外界的变化。近年来,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渐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瞿昙寺“花儿”会的变迁发展迅速又剧烈,活动形式与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其所承载的传统社会功能也随之改变。与此同时,其对周边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多民族共同参与的文化空间,既具有民族融合、多元共存的文化特征,又是各族人民历史文化长期积淀、交融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花儿”会 变迁
下载PDF
《新疆乡土志稿》所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15
作者 白关峰 衡宗亮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24年第1期85-91,共7页
《新疆乡土志稿》是清末新疆社会的全景透视,其内容记载了新疆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人口迁移和经济交往、文化共存和交融状况。系统挖掘和整理《新疆乡土志稿》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可以提供历史借鉴,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新疆乡土志稿》是清末新疆社会的全景透视,其内容记载了新疆各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人口迁移和经济交往、文化共存和交融状况。系统挖掘和整理《新疆乡土志稿》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可以提供历史借鉴,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乡土志稿》 交往交流交融 历史书写
下载PDF
交流交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阐释
16
作者 智虹霓 李月华 +3 位作者 赵小燕 王雪琮怡 斯琴巴特尔 麻天智 《鹿城学刊》 2024年第1期115-120,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进行思辨性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员,是中国本土化体育符号的象征;其具有的娱乐功能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相遇的概...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逻辑进行思辨性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员,是中国本土化体育符号的象征;其具有的娱乐功能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相遇的概率;对它的起源进行分析,从源头说明其是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的合适载体,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属性。对它具有的价值进行分析,说明其具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性,可以担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从晚清满族坤秋帽“盖花”看满蒙汉文化交融
17
作者 李华文 苏日娜 王悦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4,共7页
“盖花”是晚清满族妇女便服系统中坤秋帽的标配图符,也是区分满族妇女身份尊卑的标识符号,其纹样、形制、材质独具民族特色和时代风尚特征。根据便服不入典的清律,坤秋帽少有可靠的官方文献记载,学术界对其上盖花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盖花”是晚清满族妇女便服系统中坤秋帽的标配图符,也是区分满族妇女身份尊卑的标识符号,其纹样、形制、材质独具民族特色和时代风尚特征。根据便服不入典的清律,坤秋帽少有可靠的官方文献记载,学术界对其上盖花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事实上,坤秋帽是晚清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物化实证,特别是帽顶的盖花元素,在清代满族其他首服中都不曾出现过。基于此,本文采取多重证据和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坤秋帽盖花纹样的题材类型、装饰位置与经营位置的建构研究,发现盖花的装饰位置在沿袭女真本俗的基础上,受到了蒙古族萨满教万物有灵造物思想的影响;且纹样的“米字型”经营位置可以说是满汉文化深度交融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造物艺术“制器尚象”思想在满族服饰中的细化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坤秋帽盖花 晚清满族 装饰位置 经营位置 文化交融
下载PDF
西藏著名爱国人士邦达养壁生平研究——以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视角
18
作者 祁芬莲 王小彬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3,157,共10页
文章以西藏地方著名爱国人士邦达养壁在抗日战争、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的道路选择和思想转变为个案,证以相关史料,探讨近现代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从中管窥以“邦达昌”为代表的康藏人民逐步形成中华民族... 文章以西藏地方著名爱国人士邦达养壁在抗日战争、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的道路选择和思想转变为个案,证以相关史料,探讨近现代西藏地方和祖国关系史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从中管窥以“邦达昌”为代表的康藏人民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爱国人士 邦达养壁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从近代上海眉勒看中西文化交融
19
作者 冒绮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49,共9页
近代上海女性热衷佩戴珠花眉勒,这在中国其他地区女性服饰装扮中没有像如此集中的表现。文章运用图像、实物和文字史料等方法,探讨了近代上海眉勒造型艺术,梳理了近代上海眉勒时尚传播,由此管窥中西文化交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眉勒是... 近代上海女性热衷佩戴珠花眉勒,这在中国其他地区女性服饰装扮中没有像如此集中的表现。文章运用图像、实物和文字史料等方法,探讨了近代上海眉勒造型艺术,梳理了近代上海眉勒时尚传播,由此管窥中西文化交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眉勒是女性自我身份的象征和自我观念的表达,其中的珠花眉勒受到欧洲新艺术运动影响,是受外来文化影响的新生事物,也是外来文化在上海引起的风气自信;由于近代上海社会性社交活动平台的产生,女性通过珠花眉勒与服饰相搭配参与社会活动;上海时尚领袖通过穿戴包括眉勤的服饰在十里洋场参加公共活动、在时尚空间里进行炫耀性表演,她们的审美影响其他阶层女性。这些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上海 眉勒 首饰 中西文化交融 现代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