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7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地区产电比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郭永基 鲁宗相 毕见广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56-58,64,共4页
对东北地区1995年的产电比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1995年东北地区三省产电比的统计值;三省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电比的统计值;三省五大物质生产部门产电比统计值。最后给出三省工业中轻工业、重工业、电子、食... 对东北地区1995年的产电比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1995年东北地区三省产电比的统计值;三省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电比的统计值;三省五大物质生产部门产电比统计值。最后给出三省工业中轻工业、重工业、电子、食品、电力蒸汽热水供应、机械、纺织、化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电比 统计 力系统规划 东北地区
下载PDF
一株产电菌的产电性能及低温沼气发酵过程微生物群落特征
2
作者 茆军 谢玉清 +1 位作者 陈竞 周留艳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5期107-111,共5页
在利用牛粪和小麦秸秆为原料,采用实验室模拟低温生产沼气试验进行低温沼气发酵过程中,筛选到1株产电菌H11,鉴定为Shewanella属。该菌在自制人工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具有良好的产电性能,产电功率密度最高可达13.88mW·m^(-2)。基... 在利用牛粪和小麦秸秆为原料,采用实验室模拟低温生产沼气试验进行低温沼气发酵过程中,筛选到1株产电菌H11,鉴定为Shewanella属。该菌在自制人工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中具有良好的产电性能,产电功率密度最高可达13.88mW·m^(-2)。基因组解析发现了286个与产电相关的基因,分布在与电子转移、细胞色素C相关蛋白和NADH脱氢酶等16个基因家族。为了探究低温沼气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特征,在发酵不同阶段采集微生物样品,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和传统微生物培养法,随着发酵进程的推进,微生物群落在门水平上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乌斯古菌门(Woesearchaeota)、泉古菌门(Miscellaneous Crenarchaeota Group)占绝对优势。而在属水平上的优势菌群为甲烷马赛球菌(Methanomassiliicoccus)、甲烷短杆菌属(Methanobrevibacter)、甲烷囊菌属(Methanoculleus),相对丰度分别达到30.1%、17.3%、9.68%,且Methanoculleus的优势一直持续至发酵的第120天。优势菌群相关性分析表明,随着低温沼气发酵进程的推进,优势菌群由细菌向古菌演变且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互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性 低温沼气发酵 微生物群落特征
下载PDF
基于网络和组学方法的产电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丁德武 张鵾 +1 位作者 何小青 谢建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2,共6页
介绍产电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细胞色素c、菌毛蛋白、电子介体等多种分子在EET过程中的作用,综述近年来利用网络方法和组学方法研究产电微生物EET过程的相关工作。从蛋白网络... 介绍产电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细胞色素c、菌毛蛋白、电子介体等多种分子在EET过程中的作用,综述近年来利用网络方法和组学方法研究产电微生物EET过程的相关工作。从蛋白网络、调控网络与整合网络等方面总结网络分析方法在关键电子传递分子识别、电子传递模块挖掘、电子传递途径推断等方面的应用;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多组学与宏组学等方面总结使用组学方法识别电子传递基因及其功能分析方面的研究;介绍整合生物网络与组学数据在产电微生物EET过程生物分子协调利用、关键基因与基因簇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整合多种生物网络和组学数据开展产电微生物EET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生物网络 组学方法 胞外子传递 微生物
下载PDF
中心脉冲气-液-固循环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
4
作者 朱楼 宋杨凡 +5 位作者 王猛 施睿鹏 厉彦民 陈鸿伟 刘卓 魏翔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91-3001,共11页
为进一步提升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电化学性能,设计并搭建了一个中心脉冲气-液-固循环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CPCFB-MFC),通过设计多组实验工况研究了脉冲液流频率和幅值、颗粒循环速率及气体流量对CPCFB-MFC产电及污水处理特性的影响... 为进一步提升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电化学性能,设计并搭建了一个中心脉冲气-液-固循环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CPCFB-MFC),通过设计多组实验工况研究了脉冲液流频率和幅值、颗粒循环速率及气体流量对CPCFB-MFC产电及污水处理特性的影响。在中心液流脉冲频率为0.25 Hz、脉冲幅值为0.08 m/s、颗粒循环速率为3.3 kg/(m^(2)·s)、气体流量为2 L/min条件下,CPCFB-MFC的输出电压达到最高(为649.2 mV),此时污水处理时间最短(为77 h)。通过对比不同工况的污水处理效率和综合能耗,证明了在反应器内采用脉冲液流和气-液-固循环运行方式能进一步提升MFC的综合性能。这项工作对推动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 循环流化床 脉冲液流 污水处理 活性炭
下载PDF
一株产电细菌Corynebacterium vitarumen HAUT-1的分离鉴定及其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5
作者 李含嫣 许梦秋 +2 位作者 周佳 屈建航 赵帅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97-2002,共6页
利用纯培养技术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具有高效产电功能的细菌HAUT-1,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对其加以鉴定并应用于MFCs中进行产电能力测试及单因素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菌株HAUT-1的16S rRNA序列与Corynebacterium vitarumen(X84... 利用纯培养技术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具有高效产电功能的细菌HAUT-1,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对其加以鉴定并应用于MFCs中进行产电能力测试及单因素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菌株HAUT-1的16S rRNA序列与Corynebacterium vitarumen(X84680)的同源性最高为98%,因此将该菌株命名为Corynebacterium vitarumen HAUT-1。单因素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在MFCs中的最佳产电条件是以乙酸钠作为碳源,甘氨酸作为氮源,培养pH为7,培养温度为25℃,在该条件下,菌株HAUT-1在MFCs中的最大输出电压可以达到635 mV;进一步的极化和功率密度曲线分析结果表明,MFCs系统的开路电压为608 mV,当电流密度为24 mA/cm^(2)时,输出功率密度达到最大,为53.88 mW/cm^(2)。结果表明,筛选出的菌株HAUT-1具有稳定且高效的产电能力,对产电微生物菌种资源开发,进一步提升MFCs效率,同步实现环境修复和产能输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 微生物 Corynebacterium vitarumen HAUT-1 活性污泥 分离鉴定
下载PDF
产电微生物对SMFC产电及降解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高洁 唐善法 程远鹏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28,共6页
目的在以含油污泥为阳极底泥的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体系中,通过改变产电微生物种类和分布方式,探究产电微生物对SMFC产电及降解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采集输出电压、功率密度、表观内阻来检测石油去除率,比较了不同单菌-SMFC、不... 目的在以含油污泥为阳极底泥的沉积型微生物燃料电池(SMFC)体系中,通过改变产电微生物种类和分布方式,探究产电微生物对SMFC产电及降解性能的影响。方法通过采集输出电压、功率密度、表观内阻来检测石油去除率,比较了不同单菌-SMFC、不同混合菌-SMFC的产电性能和降解性能,考查了菌种分布对SMFC性能的影响。结果在单菌-SMFC中,弗氏柠檬酸杆菌-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均优于其他5种单菌构筑的SMFC;混合菌-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较单菌-SMFC有较大提升,且其中蜡样芽孢杆菌+中间苍白杆菌-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最优,输出电压可达到515.30 mV;菌种分布在阳极材料中和阳极底泥中都可以降解含油污泥中的有机物,但是菌种分布在阳极材料中更有利于SMFC产电性能及降解性能的发挥。结论混合菌相对于单菌能够显著提升SMFC的产电及降解性能,而且菌种分布在阳极材料中更有益于SMFC产电性能及降解性能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微生物燃料 含油污泥 微生物 单菌 混合菌 菌种分布
下载PDF
三种挺水植物对CW-MFC耦合系统脱氮及产电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许丹 黄铭意 +4 位作者 韩胡威 欧阳言荣 郭亚丹 肖恩荣 吴振斌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48-1156,共9页
为探究不同植物类型对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CW-MFC)耦合系统脱氮和产电性能的影响及机制,分别以芦苇(reed)、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和美人蕉(Canna indica)构建3组CW-MFC小试系统,依次标记为CM-R、CM-L及CM-C。结果显示:(1)C... 为探究不同植物类型对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CW-MFC)耦合系统脱氮和产电性能的影响及机制,分别以芦苇(reed)、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和美人蕉(Canna indica)构建3组CW-MFC小试系统,依次标记为CM-R、CM-L及CM-C。结果显示:(1)CW-MFC耦合系统的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呈现CM-L>CMC>CM-R;(2)CM-R耦合系统的NH_(4)^(+)-N和TN去除率[(76.8±9.9)%;(54.2±8.2)%]显著高于CM-L[(61.2±8.0)%;(43.1±6.5)%]高于CM-C[(58.9±9.5)%;(42.0±9.8)%],P<0.01;(3)植物生长速率整体表现为CM-R>CM-C>CM-L,并且千屈菜(CM-L)的叶片中MDA含量最高,代表其受损害程度可能较高;(4)地杆菌属(Geobacter)作为典型的产电菌属,在3个耦合系统中均具有较高丰度(4.45%—7.64%),并且其相对丰度大小与输出电压和功率密度大小变化趋势一致,此外,CM-R中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1.10%和14.37%,显著高于其他两个系统(CM-L:0.33%和0.10%;CM-C:0.75%和0.07%),是CM-R中主要的脱氮菌属;(5)结合FAPROTAX预测结果可知,共检测出包括化能异养、好氧化能异养、铁呼吸、硝酸盐还原和氮呼吸等在内的47组功能群组,同时结果还表明CM-R耦合系统的功能群组与其他两个系统差异较大,其中化能异氧和好氧化能异养功能群组在CM-R中占比较高。该结果有助于加强植物对人工湿地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系统产电和脱氮性能影响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人工湿地 微生物燃料 脱氮
下载PDF
FeS_(2)强化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反硝化脱氮与产电特性 被引量:1
8
作者 葛丹丹 吴兵党 +3 位作者 杨晶晶 许晓毅 吴玮 黄天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105-2116,共12页
针对不同碳氮比(C/N)的含氮废水,将FeS_(2)引入微生物燃料电池(MFC)阳极构建FeS_(2)强化的微生物燃料电池(PyrMFC)体系,以不加FeS_(2)的空白对照组(C-MFC)为对照,探究其对体系脱氮与产电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 针对不同碳氮比(C/N)的含氮废水,将FeS_(2)引入微生物燃料电池(MFC)阳极构建FeS_(2)强化的微生物燃料电池(PyrMFC)体系,以不加FeS_(2)的空白对照组(C-MFC)为对照,探究其对体系脱氮与产电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探究该体系中微生物丰度、硫和铁元素变化规律,解析FeS_(2)强化体系低C/N下的脱氮机理。结果表明:1)Pyr-MFC的反硝化脱氮效率和产电功率密度均高于C-MFC,硝态氮去除率提高近15.7%,最高电压提高量可达0.274 V。2)C/N分别为4、3、2和1时Pyr-MFC对NO3-N的去除率为100%、97.8%、58.4%和49.7%,均高于C-MFC,表明FeS_(2)有效降低体系对碳源的依赖。3)微生物群落检测结果表明,FeS_(2)将产电微生物(Thauera、Thiobacillus和Geobacter)的物种丰度提高9.43%。4)物质转移分析结果表明,S-为反硝化过程提供电子,Fe^(2+)作为电子穿梭体强化了电子传递,提高了体系的产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池(MFC) FeS_(2) 强化 反硝化脱氮
下载PDF
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铁镍/氮掺杂碳及其电催化产氧
9
作者 姜艳丽 戴鹏程 +3 位作者 王建康 夏琦兴 姚忠平 姜兆华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8-95,共8页
目的提高阳极产氧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降低电解水制氢能耗。方法在含尿素、甲酰胺及三乙醇胺的有机体系电解液中,采用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技术于TC4钛合金表面沉积了FeNi/N掺杂碳膜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目的提高阳极产氧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降低电解水制氢能耗。方法在含尿素、甲酰胺及三乙醇胺的有机体系电解液中,采用阴极等离子体电解沉积技术于TC4钛合金表面沉积了FeNi/N掺杂碳膜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仪(Raman)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所合成材料的物相组成、形貌及表面元素价态进行表征。采用三电极体系,所合成膜层作为工作电极,铂丝与饱和甘汞电极分别作为对电极与参比电极,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塔菲尔曲线、电化学阻抗谱及计时电位法于1.0 mol/L KOH溶液中评价了所合成材料的电催化产氧活性与稳定性。结果所合成膜层物相主要由FeNi、N掺杂碳构成,表面呈粗糙多孔结构,电解沉积70min所得FeNi/N掺杂碳在10 mA/cm^(2)下的析氧过电位为0.20 V,显著低于反应10、40、100 min下所得样品,产氧性能优于贵金属IrO_(2)和RuO_(2),同时该样品呈现出较低的电荷转移电阻(1.75Ω)和塔菲尔斜率(38.3 mV/dec),以及优异的稳定性。结论膜层表面粗糙多孔结构可有效增强传质,并为电催化产氧提供丰富的活性位点,进而改善其产氧性能。此外,材料简易的制备方法及自支撑结构可简化电极制备成本,使其在电解水领域表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4钛合金 阴极等离子体解沉积 FeNi合金 N掺杂碳 催化
下载PDF
硫氮比对MFC生物脱氮脱硫和产电的影响
10
作者 谢霄云 胡淑恒 +2 位作者 程建萍 郭婧 储朋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4-391,共8页
文章以硫化钠(Na 2S)溶液为阳极模拟废水,以硝酸钾(KNO 3)溶液为阴极模拟废水,在阴、阳极室分别接种活性污泥菌群,构建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考察不同硫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简称“硫氮比”)对生物脱氮除硫与... 文章以硫化钠(Na 2S)溶液为阳极模拟废水,以硝酸钾(KNO 3)溶液为阴极模拟废水,在阴、阳极室分别接种活性污泥菌群,构建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考察不同硫元素与氮元素的质量比(简称“硫氮比”)对生物脱氮除硫与产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硫氮比为5∶5时,系统中脱氮、除硫与产电性能最佳,阴极室的硝酸盐出口液质量浓度从100.00 mg/L降至8.68 mg/L,转化率为91.32%,运行周期为90 h,平均转化速率为24.35 mg/(L·d);硫化物的转化率为98.84%,脱氮脱硫的效率最高,同时MFC的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875 mA/m^(3)、1560.56 mW/m^(3)。16S rRNA测序结果表明,MFC阳极富集的优势菌属为Chlorobaculum、Desulfobacterium和Longilinea等,而阴极反硝化优势菌属为Acidovorax、Thermomonas和Nitrospira等,且硫氮比影响优势菌属的菌群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氮比 微生物燃料池(MFC) 脱硫脱氮 微生物菌群
下载PDF
二维TMDs析氢催化剂的改性和耦合产电研究进展
11
作者 严文思 由颖琪 +2 位作者 赵雪婷 汪海东 李雷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18-1826,共9页
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2D TMDs)具有比表面积大和电子结构可调的优点,被认为是电催化析氢反应(HER)最具前景的非贵金属催化材料。而纯的2D TMDs的活性位点数量有限且电导率不够高,通过对其进行有效改性,可优化氢吸附自由能、提高导电... 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2D TMDs)具有比表面积大和电子结构可调的优点,被认为是电催化析氢反应(HER)最具前景的非贵金属催化材料。而纯的2D TMDs的活性位点数量有限且电导率不够高,通过对其进行有效改性,可优化氢吸附自由能、提高导电率、增加催化剂活性位点数量以提升本征催化性能。本文综述了对近年来2D TMDs基电催化剂在HER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促进电解水制氢的进一步发展。重点分析了改性策略及相应的制备方法、电解水析氢性能与影响机制以及耦合产电应用进展,最后对2D TMDs在HER及耦合产电应用中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 改性策略 析氢反应 解水 耦合
下载PDF
新型单室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性能研究——以优选翠芦莉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蒙子伟 吴佩浩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4期6-13,共8页
以石墨碳棒为阳极,面状石墨碳毡为阴极,构建新型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并与传统单室结构进行对比,考察反应器结构对P-MFC产电性能的影响,并以翠芦莉、灰莉、鸢尾3种观赏类植物作为植株选种进行实验,比较其产电性能,分析植株生理机制与产... 以石墨碳棒为阳极,面状石墨碳毡为阴极,构建新型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并与传统单室结构进行对比,考察反应器结构对P-MFC产电性能的影响,并以翠芦莉、灰莉、鸢尾3种观赏类植物作为植株选种进行实验,比较其产电性能,分析植株生理机制与产电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新型反应器的性能是传统结构产电性能的2~3倍,最大输出功率密度由5 095 m W·m^(-2)增加到1 5198 m W·m^(-2),而且以翠芦莉构建P-MFC产电性能较优,最高电压为0.943 V,最大功率密度可达19.761 W·m^(-2),为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微生物燃料 清洁能源 反应器结构 极位置 效率
下载PDF
风光互补电醇联产系统的容量优化配置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正军 梁士兴 +3 位作者 徐钢 刘文毅 王颖 崔建卫 《综合智慧能源》 CAS 2023年第12期71-78,共8页
为推进清洁能源多领域应用,从而实现“双碳”目标,提出了一种风光互补电醇联产系统。以新型电醇联产系统的年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风光容量配比优化模型。选取内蒙古某地风-光-氢能生产基地的真实历史数据,对该系统进行仿真,并展开... 为推进清洁能源多领域应用,从而实现“双碳”目标,提出了一种风光互补电醇联产系统。以新型电醇联产系统的年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风光容量配比优化模型。选取内蒙古某地风-光-氢能生产基地的真实历史数据,对该系统进行仿真,并展开能量分析、经济性分析。新型风光互补电醇联产系统经过合理的风光容量优化配置和协同优化后,可以利用氢能的储能优势,保证甲醇合成设备在40%最低负荷率以上持续稳定生产。仿真结果表明,当光伏容量为25.4 MW、风电容量为74.6 MW时,新型电醇联产系统的弃电率降为2.9%,大幅提升了对新能源电力的消纳能力。此时,系统的全年净收益为1773万元,相比只有风电运行时的净收益提升了6.6%。该研究为风光氢醇多能互补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同时收获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联 多能互补系统 配比优化 解水制氢 协同优化 “双碳”目标 清洁能源
下载PDF
具有高浓度氨腔室的立式热再生氨电池性能特性
14
作者 卢志强 石雨 +5 位作者 陈鹏宇 张亮 李俊 付乾 朱恂 廖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4-1231,共8页
热再生电池(thermally regenerative ammonia-based battery,TRAB)可有效地将低温热能转化为电能,但其较为严重的氨渗透现象严重影响电池的产电稳定性。本文通过可视化证明了TRAB阳极氨与电解液的自分层现象,基于此构建了一种具有高浓... 热再生电池(thermally regenerative ammonia-based battery,TRAB)可有效地将低温热能转化为电能,但其较为严重的氨渗透现象严重影响电池的产电稳定性。本文通过可视化证明了TRAB阳极氨与电解液的自分层现象,基于此构建了一种具有高浓度氨腔室的立式热再生氨电池,通过构建高浓度氨腔室和阳极氨传输阻挡层来调控氨分布,从而缓解电池中氨渗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结构的热再生氨电池相比,具有氨腔室的热再生电池通过调控阳极氨分布解决了氨渗透的问题,在较高氨浓度(6mol/L)条件下获得了更高的输出功率、产电量以及更稳定的产电性能。此外,多孔泡沫铜阳极可以阻挡氨向下传输,进一步缓解氨渗透。具有合适孔隙密度(80PPI)的多孔电极在获得较大反应面积的同时保证了其内部良好的物质传输,使电池获得最佳的输出功率(10.8m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再生氨 高浓度氨腔室 稳定性 最大输出功率 氨渗透
下载PDF
磷钼酸-还原氧化石墨烯-聚苯胺改性阳极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高氯酸盐废水的性能研究
15
作者 杨佳琪 廉静 +3 位作者 赵娟 岳琳 郭延凯 郭金燕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3-940,共8页
采用磷钼酸(PMo12)-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聚苯胺(PAN)对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阳极进行改性,构建单室空气阴极MFC,考察了材料结构、改性阳极形貌和MFC的电化学特性、产电特性和高氯酸盐去除性能,并探讨了改善MFC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 采用磷钼酸(PMo12)-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聚苯胺(PAN)对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阳极进行改性,构建单室空气阴极MFC,考察了材料结构、改性阳极形貌和MFC的电化学特性、产电特性和高氯酸盐去除性能,并探讨了改善MFC性能的机理。结果表明:相比空白阳极,PMo12-rGO-PAN改性阳极具有更多的电化学活性位点,其MFC循环伏安闭合曲线面积和交换电流密度分别提高了2.34、9.36倍,电荷转移内阻降低了85.87%。在560 mg/L高氯酸盐下,该阳极MFC产生最大输出电压为160.03 mV;在运行过程中,该阳极MFC对高氯酸盐的还原率始终高于空白阳极。该阳极通过改善微生物的附着条件和提高阳极电子转移速率提升了MFC的运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钼酸 还原氧化石墨烯 聚苯胺 微生物燃料 阳极 高氯酸盐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脱氮产电研究进展
16
作者 李亚妮 崔心水 张建民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93-1597,共5页
简单阐释了MFC脱氮产电机理和过程,主要介绍了MFC耦合常见水处理工艺在脱氮产电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着重探讨耦合系统的脱氮产电效果。希望在提高MFC系统脱氮效率的同时可以提高输出功率,促进MFC在实际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真正实现污水资源化。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 污水处理 脱氮
下载PDF
华北地区产电比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永基 郭宇红 罗庆跃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81-87,共7页
对华北地区1989、1990年的产电比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1989,1990年华北地区五省市产电比的统计值,五省市的工业、建筑业、商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产电比的统计值。最后给出了五省市工业中电子、食品、医药、机械... 对华北地区1989、1990年的产电比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1989,1990年华北地区五省市产电比的统计值,五省市的工业、建筑业、商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产电比的统计值。最后给出了五省市工业中电子、食品、医药、机械、纺织、化工、金属制品、造纸、建材、采掘各业的产电比的统计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电比 统计分析 统计值 力系统规划
原文传递
一株降解氯霉素电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电子传递路径
18
作者 李春蕊 胥强 +4 位作者 程小龙 田瑞瑞 周俊 吴夏芫 雍晓雨 《生物加工过程》 CAS 2024年第2期173-181,共9页
生物电化学系统能在处理污染物的同时回收清洁电能,为含抗生素废水的高效处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近年来在环境与能源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从实验室长期稳定运行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FC)阳极出水中分离一株氯霉素(CAP)高效降解菌株DB-1,根... 生物电化学系统能在处理污染物的同时回收清洁电能,为含抗生素废水的高效处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近年来在环境与能源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从实验室长期稳定运行的微生物燃料电池(MFC)阳极出水中分离一株氯霉素(CAP)高效降解菌株DB-1,根据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将其鉴定并命名为Raoultella sp DB-1。经研究发现,菌株DB-1在以葡萄糖为碳源且CAP质量浓度为50.0 mg/L的培养基中培养48 h后,CAP降解率达到42.0%。菌株DB-1以直接接触并通过细胞色素c传递电子为主,以分泌电子介体协助胞外电子传递(EET)为辅。构建双室MFC,在阳极中接种菌株Raoultella sp DB-1。在阳极电活性生物膜驯化结束时,MFC的最高输出电压达到(355.0±6.4)mV,随着阳极液中CAP质量浓度的升高(10.0~80.0 mg/L),MFC输出电压出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但经驯化的菌株Raoultella sp DB-1电活性生物膜逐渐对CAP有了耐受性,且CAP的生物电化学降解速率也逐渐加快。本研究筛选的菌株Raoultella sp DB-1具有高效降解CAP并同步产电的性能,在含抗生素有机废水的生物电化学处理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oultella sp 氯霉素 降解菌 胞外子传递
下载PDF
以沼液为原料的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降解特性 被引量:13
19
作者 曹琳 雍晓雨 +5 位作者 周俊 王舒雅 雍阳春 孙永明 陈怡露 郑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00-1905,共6页
为提高生物质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废水处理成本,实验构建单室无膜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碳布作为阴阳极材料,将牛粪沼液作为接种液及底物进行产电性能测试,同时考察了MFC对该沼液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MFC能... 为提高生物质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废水处理成本,实验构建单室无膜空气阴极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碳布作为阴阳极材料,将牛粪沼液作为接种液及底物进行产电性能测试,同时考察了MFC对该沼液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MFC能够利用沼液进行产电,最高输出电压330 mV,内阻10 kΩ,最大功率密度为10.98 mW·m-2,沼液中的不可溶性物质是导致MFC输出电压、功率密度低的重要原因。MFC的运行对沼液中的有机物、氮、磷等物质具有一定的降解能力,24 h内去除率分别达到20.73%、67.82%、72.56%。因此,MFC作为产生电能的新方法,在联合处理沼液等有机废水节能减排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 沼液 生物膜 降解 废物处理
下载PDF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机制 被引量:34
20
作者 卢娜 周顺桂 倪晋仁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233-1240,共8页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利用微生物作催化剂直接从可降解有机物中提取电能,它具有废弃物处置与产电双重功效,是未来理想的产电方式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工艺。当前MFC技术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电池输出功率低。MFC产电机制的研究是深入掌握...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利用微生物作催化剂直接从可降解有机物中提取电能,它具有废弃物处置与产电双重功效,是未来理想的产电方式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工艺。当前MFC技术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电池输出功率低。MFC产电机制的研究是深入掌握电池工作状态、改善电池构造、优化电极材料从而提高输出功率的理论基础。本文将MFC产电机制分为5个步骤,即底物生物氧化、阳极还原、外电路电子传输、质子迁移、阴极反应,对其进行了详细评述,并提出了产电机制的发展趋势与今后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燃料 机制 子传递 输出功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