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产电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细胞色素c、菌毛蛋白、电子介体等多种分子在EET过程中的作用,综述近年来利用网络方法和组学方法研究产电微生物EET过程的相关工作。从蛋白网络...介绍产电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细胞色素c、菌毛蛋白、电子介体等多种分子在EET过程中的作用,综述近年来利用网络方法和组学方法研究产电微生物EET过程的相关工作。从蛋白网络、调控网络与整合网络等方面总结网络分析方法在关键电子传递分子识别、电子传递模块挖掘、电子传递途径推断等方面的应用;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多组学与宏组学等方面总结使用组学方法识别电子传递基因及其功能分析方面的研究;介绍整合生物网络与组学数据在产电微生物EET过程生物分子协调利用、关键基因与基因簇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整合多种生物网络和组学数据开展产电微生物EET研究的方向。展开更多
以石墨碳棒为阳极,面状石墨碳毡为阴极,构建新型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并与传统单室结构进行对比,考察反应器结构对P-MFC产电性能的影响,并以翠芦莉、灰莉、鸢尾3种观赏类植物作为植株选种进行实验,比较其产电性能,分析植株生理机制与产...以石墨碳棒为阳极,面状石墨碳毡为阴极,构建新型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并与传统单室结构进行对比,考察反应器结构对P-MFC产电性能的影响,并以翠芦莉、灰莉、鸢尾3种观赏类植物作为植株选种进行实验,比较其产电性能,分析植株生理机制与产电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新型反应器的性能是传统结构产电性能的2~3倍,最大输出功率密度由5 095 m W·m^(-2)增加到1 5198 m W·m^(-2),而且以翠芦莉构建P-MFC产电性能较优,最高电压为0.943 V,最大功率密度可达19.761 W·m^(-2),为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文摘介绍产电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EET)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细胞色素c、菌毛蛋白、电子介体等多种分子在EET过程中的作用,综述近年来利用网络方法和组学方法研究产电微生物EET过程的相关工作。从蛋白网络、调控网络与整合网络等方面总结网络分析方法在关键电子传递分子识别、电子传递模块挖掘、电子传递途径推断等方面的应用;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多组学与宏组学等方面总结使用组学方法识别电子传递基因及其功能分析方面的研究;介绍整合生物网络与组学数据在产电微生物EET过程生物分子协调利用、关键基因与基因簇识别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整合多种生物网络和组学数据开展产电微生物EET研究的方向。
文摘以石墨碳棒为阳极,面状石墨碳毡为阴极,构建新型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并与传统单室结构进行对比,考察反应器结构对P-MFC产电性能的影响,并以翠芦莉、灰莉、鸢尾3种观赏类植物作为植株选种进行实验,比较其产电性能,分析植株生理机制与产电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新型反应器的性能是传统结构产电性能的2~3倍,最大输出功率密度由5 095 m W·m^(-2)增加到1 5198 m W·m^(-2),而且以翠芦莉构建P-MFC产电性能较优,最高电压为0.943 V,最大功率密度可达19.761 W·m^(-2),为植物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