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播期对机械粒收春玉米产量性能及安全播期窗口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戎美仁 高聚林 +5 位作者 王富贵 王振 于晓芳 孙继颖 胡树平 王志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6,共13页
玉米机械粒收品种选择和推广给北方春玉米区热量的充分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玉米播期的可提前潜力,可为充分利用区域热量资源、机械粒收玉米争取充分脱水时间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适宜当地的机械粒收玉米品种为材料,在... 玉米机械粒收品种选择和推广给北方春玉米区热量的充分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探究气候变暖背景下玉米播期的可提前潜力,可为充分利用区域热量资源、机械粒收玉米争取充分脱水时间提供依据。本研究以适宜当地的机械粒收玉米品种为材料,在内蒙古岭东、岭南、西辽河、燕山北部、土默川和河套等六大生态区进行播期联网试验,系统分析了播期对各生态区机械粒收玉米产量形成和产量性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春玉米区机械粒收玉米最适播期有6~8 d的提前空间,最适播期下玉米可增产7.5%~18.4%;其中,各生态区适宜播期窗口分别为:岭东5月4—11日,岭南4月27日—5月10日,西辽河4月15—30日,燕山北部4月9—26日,土默川4月9—29日,河套4月3—22日。六大生态区的播期窗口为7~20 d,且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逐渐变“窄”,纬度每升高1°,窗口期平均缩短1.8 d,播期平均提前幅度减小2.8 d。播期对玉米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适期早播主要通过在“源”端提高群体花前叶面积指数和花后阶段光合势,进而显著提高群体生物量;在“库”端通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单株生产力。内蒙古机械粒收春玉米在安全播期窗口内适期早播,可通过提升群体花前叶“源”发育、延长花后叶面积持续期,优化单株“库”活性、提高单株生产力,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同时为成熟后籽粒脱水争取43.7~130.9℃的有效积温,有利于粒收玉米增产和高质量籽粒机械直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机械粒收 播期 播期窗口 产量性能
下载PDF
不同播期夏玉米产量性能动态指标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112
2
作者 李向岭 李从锋 +3 位作者 侯玉虹 侯海鹏 葛均筑 赵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74-1083,共10页
【目的】黄淮海区域不同播期玉米生态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光、温、水等生态因子对玉米高产具有重要影响。明确该区域光、温、水等生态因子与玉米产量性能参数的内在关系,可以为该区域玉米高产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借鉴。【方法】选用早、中、... 【目的】黄淮海区域不同播期玉米生态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光、温、水等生态因子对玉米高产具有重要影响。明确该区域光、温、水等生态因子与玉米产量性能参数的内在关系,可以为该区域玉米高产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借鉴。【方法】选用早、中、晚3类不同熟期的玉米品种(益农103、先玉335、郑单958和登海661)为材料,设早播(5/3)、中播(5/28)、晚播(6/22)3个播期和4个种植密度(4.5、6.0、7.5和9.0万株/hm2),测定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等指标和记录生育期及田间生态因子。【结果】(1)品种间产量表现为先玉335>郑单958>登海661>益农103;播期间产量表现为早播>中播>晚播。(2)生态因子对不同玉米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作用不同,吐丝后有效积温主要影响平均叶面积指数和平均净同化率,生育期日均温主要影响生长天数;降雨量和日照时数主要影响穗粒数和千粒重;生态因子与玉米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生育期有效积温(0.64**)、吐丝后有效积温(0.55**)、吐丝后日均温度(0.51**)、生育期日均温度(-0.49*)、吐丝后降雨量(-0.47*)及吐丝后日照时数(0.42*);对生态因子与产量进行回归分析,表明生育期有效积温和吐丝后期有效积温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大。【结论】黄淮海区域作物是一年两熟,该区域玉米产量提升的有效途径可通过适期早播、选用中熟品种,增加吐丝后期的有效积温,以保证玉米生育后期充足的有效积温和籽粒充足的灌浆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产量性能 生态因子 夏玉米
下载PDF
施氮量与地膜覆盖对长江中游春玉米产量性能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2
3
作者 葛均筑 李淑娅 +8 位作者 钟新月 袁国印 徐莹 田少阳 曹凑贵 翟中兵 刘诗晴 展茗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81-1092,共12页
以宜单629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3年在湖北武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长江中游春玉米产量及其性能参数的调节效应以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促进春玉米生长发育,抽雄期和吐丝期提前8-12 d,延长籽... 以宜单629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3年在湖北武穴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和地膜覆盖对长江中游春玉米产量及其性能参数的调节效应以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促进春玉米生长发育,抽雄期和吐丝期提前8-12 d,延长籽粒灌浆期2-6 d,全生育期减少2-7 d;地膜覆盖促进种子萌发和玉米植株发育,种子出苗提前7-8 d,抽雄期和吐丝期提前6-11 d,生理成熟期提前3-6 d。增施氮肥和地膜覆盖优化长江中游春玉米产量性能参数,增施氮肥使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提高81.18%-112.38%,平均净同化率(MNAR)提高19.20%-25.82%,穗粒数(GN)和千粒重(GW)增加72.61%-95.30%和13.09%-21.26%;同等施氮条件下,地膜覆盖提高MLAI (11.12%-17.12%)、MNAR (0.80%-10.66%)、HI (0.44%-6.50%)、GN (7.02%-16.07%)和GW (5.64%-7.93%);由于产量性能参数间的超补偿作用,增施氮肥和地膜覆盖使春玉米籽粒产量提高6.80%-24.66%和7.16%-22.19%。施氮量增加显著降低春玉米氮肥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PFPN)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ANUE)分别降低31.34%-51.20%和30.39%-42.12%;地膜覆盖促进春玉米的氮素吸收能力,显著提高春玉米氮肥利用效率,PFPN和ANUE分别提高18.30%-31.67%和25.83%-56.80%。统筹考虑长江中游春玉米产量性能优化补偿增产机制和氮肥利用效率特征,可选用优化施氮量202.5 -270.0 kg hm-2和覆膜增温降渍,其产量可达8995-9220 kg 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氮肥用量 地膜覆盖 产量性能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高产夏玉米产量性能特征及密度深松调控效应 被引量:23
4
作者 侯海鹏 丁在松 +2 位作者 马玮 李从锋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69-1077,共9页
以现代高产玉米品种中单909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1年在河南新乡设置种植密度与耕作方式田间试验,研究夏玉米高产群体产量性能参数变化及主要栽培措施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中单909相比郑单958显著增产11.36%,穗粒数(KN... 以现代高产玉米品种中单909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于2010-2011年在河南新乡设置种植密度与耕作方式田间试验,研究夏玉米高产群体产量性能参数变化及主要栽培措施调控效应。结果表明,中单909相比郑单958显著增产11.36%,穗粒数(KN)、千粒重(Kw)极显著增加(P〈O.01),生育天数(D)、收获指数(HI)和收获穗数(EN)无明显差异(P〉0.05);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光合势在灌浆后期增加更为显著,平均净同化率(MNAR)显著增加(P〈0.05),而干物质积累最大生长速率、生长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平均生长速率、活跃生长期均明显提高。进一步分析产量性能参数间相互关系,EN与MLAI呈极显著正相关(Pl〈0.01),KN和KW与MNAR呈极显著正相关fP〈0.01),而MNAR、KN、KW与MLAI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中单909比郑单958增产可能是产量性能参数差异补偿的结果。中单909在高密度下具有较高的MLAI、MNAR和KN,获得最高产量的群体密度比郑单958高27.3%;深松耕作方式下,中单909和郑单958分别增产13.0%和8.7%,主要表现为,MNAR和KN显著增加,MLAI和D无明显变化,HI、EN、KW增加幅度在不同品种间表现不一致,表明土壤深松条件下密植(9.50×10^4株hm^-2)是目前夏玉米高产重要技术途径之一。综上,密植夏玉米高产群体产量性能特征参数为MLAI3.05-3.55、MNAR4.80-6.27gm^-2d、D109-111、H10.50-0.52、EN9.60-10.38×10^4穗hm^-2、KN352.0-370.1粒、KW314.7-315.9g,可以实现11250-12000kghm^-2以上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高产 产量性能 条深松 调控效应
下载PDF
内蒙古平原灌区高产春玉米(15thm^(-2)以上)产量性能及增产途径 被引量:31
5
作者 王志刚 高聚林 +6 位作者 张宝林 罗瑞林 杨恒山 孙继颖 于晓芳 苏治军 胡树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18-1327,共10页
针对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高产(15thm-2以上)群体产量进一步提高难度大,产量挖潜途径不明确的问题,采用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产量性能参数分析相互验证的方法,在4年52点次高产(15thm-2以上)群体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不同品种密... 针对内蒙古平原灌区春玉米高产(15thm-2以上)群体产量进一步提高难度大,产量挖潜途径不明确的问题,采用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产量性能参数分析相互验证的方法,在4年52点次高产(15thm-2以上)群体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不同品种密度试验,研究增密对不同品种群体产量性能的影响,明确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增产途径和栽培调控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穗数和穗粒数是决定高产(15thm-2以上)群体产量的主要因素。实现15thm-2以上群体的产量结构为:穗数(7.08~9.60)×104穗,穗粒数477~654粒,千粒重324.7~388.7g,穗粒重168.9~234.0g。其合理群体结构衡量指标是LAImax在6.5以上,平均LAI在5左右,收获期LAI在3.5以上。高秆大穗型品种理想的产量结构是:67500~75000穗hm2,每穗610~640粒,千粒重380g左右,单穗粒重220~240g,产量大于15thm-2;株高适中的中小穗型品种,理想产量结构是:75000~97500穗hm-2,每穗520~600粒,千粒重340~355g,单穗粒重180~220g,产量在16.5thm-2以上。密度增加促进平均作物生长率(MCGR)和单位面积总籽粒数(TGN)的增加进而提高产量,但增密后平均净同化率(MNAR)降低导致穗粒数显著降低并限制了TGN的提高潜力。通过增密为主的结构性挖潜,使得群体功能的增益大于个体生产性能的降低,实现高产(15thm-2以上),属于"得失性补偿增产";在优化群体结构的基础上,提高个体生产能力、突破个体库容降低的限制、进行功能性挖潜、实现群体结构和个体功能协同增益的"差异性补偿增产"、是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产量性能 定量分析 高产群体
下载PDF
黄淮海双季玉米产量性能与资源效率的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李立娟 王美云 +4 位作者 薛庆林 崔彦宏 侯海鹏 葛均筑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229-1234,共6页
冬小麦-夏玉米一直是黄淮海两熟区的主要种植模式,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冬季冻害和干旱时有发生,为了充分发挥玉米C4作物高光效、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特点,探索了双季玉米的新型种植模式。于2009年和2010年在河南新乡以冬小麦-夏玉米传统种... 冬小麦-夏玉米一直是黄淮海两熟区的主要种植模式,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冬季冻害和干旱时有发生,为了充分发挥玉米C4作物高光效、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特点,探索了双季玉米的新型种植模式。于2009年和2010年在河南新乡以冬小麦-夏玉米传统种植为对照,进行了双季籽粒玉米产量性能与资源效率测定,结果表明,双季玉米与传统冬小麦-夏玉米模式相比,周年产量略高,两年平均增幅2.3%;周年光、温生产效率平均增加26.1%和6.5%,周年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平均为1628元hm?2,还有140d农田休闲期。说明双季玉米模式是光温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效和简化的种植模式,也是一种有利于土壤休闲和避开冬季冻害和干旱的生态安全的模式,该模式将成为黄淮海地区长期冬小麦/夏玉米模式的补充,也是冬小麦冬季受灾的一种补救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玉米 种植模式 产量性能 资源效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绿洲灌区小麦免耕秸秆还田对后作玉米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郭瑶 柴强 +3 位作者 殷文 冯福学 赵财 于爱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9-77,共9页
产量性能是决定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前茬秸秆处理方式对后茬作物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对于建立高效种植制度、优化栽培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09—2012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前茬小麦不同... 产量性能是决定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前茬秸秆处理方式对后茬作物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对于建立高效种植制度、优化栽培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09—2012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前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措施(NTSS:25 cm高茬收割立茬免耕;NTS:25 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TIS:25 cm高茬等量秸秆翻耕;CT:不留茬翻耕对照)对后作玉米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玉米种植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CT相比,前茬小麦秸秆还田降低了后作玉米大喇叭口期之前的叶面积指数(LAI)与光合势(LAD),但增大了吐丝期之后的LAI与LAD,延缓了衰老,以NTSS、NTS延缓衰老作用突出;NTSS、NTS和TIS处理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比CT分别提高12.8%、19.1%和7.0%,总光合势分别提高12.9%、18.6%和6.8%,免耕秸秆还田(NTSS和NTS)提高MLAI和LAD的效果最好。免耕秸秆还田提高了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净同化率(MNAR),以NTSS提高作用明显,较CT高10.7%;但净同化率(NAR)表现为吐丝期之前增大,吐丝期之后降低。NTSS、NTS提高了后作玉米的籽粒产量,比CT分别高13.0%、15.6%,TIS比CT提高7.9%,NTS增产效应最大。不同秸秆还田及耕作方式下,玉米籽粒产量与MLAI、穗数(EN)、穗粒数(KNE)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收获指数(HI)呈显著正相关性,但与MNAR无显著相关性。MLAI、EN、KNE增加、HI提高是前茬小麦免耕秸秆还田提高后作玉米产量的主要原因。前茬秸秆免耕还田优化后茬玉米主要产量性能指标的效果最好。因此,前茬小麦25 cm秸秆覆盖免耕还田是绿洲灌区优化后作玉米产量性能指标及获得高产的可行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免耕 秸秆还田 后茬作物 产量性能 绿洲灌区
下载PDF
国家苦荞区试品种产量性能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高小丽 孙健敏 +2 位作者 冯佰利 高金锋 柴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14,共5页
用2000~2001年连续两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所选用的7个苦荞品种(品系)在35个试点(2a)的数据资料,应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秩次分析法对参试品种产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间产量性能及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KP9920... 用2000~2001年连续两年国家苦荞品种区域试验所选用的7个苦荞品种(品系)在35个试点(2a)的数据资料,应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秩次分析法对参试品种产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间产量性能及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KP9920和九江苦荞是较高产稳定性品种;黔威2号是中产具有平均稳定性品种;镇巴苦荞是较低产稳定性品种;黔威1号是较低产具有平均稳定性品种;昭905和榆6-21是不稳定性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苦荞 品种区域试验 产量性能 稳定性 秩次分析法 综合评价
下载PDF
条深旋耕作方式对早春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李立娟 崔彦宏 +2 位作者 李琦 薛庆林 赵明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6-99,共4页
以益农103为试验材料,选择条深旋耕、普通旋耕和免耕3种耕作方式,比较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早春季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条深旋耕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比普通旋耕和免耕分别增产11.1%和17.6%,干物质产量分别增加8.5%和12.9%。条深... 以益农103为试验材料,选择条深旋耕、普通旋耕和免耕3种耕作方式,比较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早春季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条深旋耕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比普通旋耕和免耕分别增产11.1%和17.6%,干物质产量分别增加8.5%和12.9%。条深旋耕条件下开花后叶面积指数(LAI)较长的高值持续期有利于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群体光合势(LAD)、平均作物生长率(MCGR)、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平均净同化率(MNAR)、开花期穗位叶绿素含量(SPAD)和净光合速率(Pn)的增加提高了作物的光合速率和光合产物向子粒转运的速率,同时也提高了穗粒数和千粒重。说明条深旋耕作措施有利于改善早春玉米群体产量性能,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春玉米 耕作方式 光合性能 产量性能
下载PDF
秩次分析法评价甜荞品种产量性能及稳定性 被引量:8
10
作者 高金锋 高小丽 +3 位作者 韩海 邱军 柴岩 冯佰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5-189,共5页
对参加国家甜荞品种区域试验的6个甜荞品种(品系)37个试验环境点的数据资料,应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秩次分析法对产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间产量性能及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8802-1和平荞2号是较高产、稳定性品种;... 对参加国家甜荞品种区域试验的6个甜荞品种(品系)37个试验环境点的数据资料,应用非参数统计方法——秩次分析法对产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间产量性能及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8802-1和平荞2号是较高产、稳定性品种;北早生属于较高产、不稳定性品种;榆荞-4属于中产、具有平均稳定性的品种;固引1号属于中产、不稳定性品种;六荞1号属于低产、稳定性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荞 秩次分析法 产量性能 稳定性
下载PDF
凉山州苦荞麦新品系产量性能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华劲松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0-101,104,共3页
运用Ebehart-Russell模型分析法对2010~2011连续2年参加凉山州苦荞麦区域试验的8个品种(系)在5个试点的数据资料进行了产量综合分析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间产量性能及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V8和V1属于高产稳产性品种;V3和V... 运用Ebehart-Russell模型分析法对2010~2011连续2年参加凉山州苦荞麦区域试验的8个品种(系)在5个试点的数据资料进行了产量综合分析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间产量性能及稳定性存在显著差异,其中V8和V1属于高产稳产性品种;V3和V2属于较高产稳定性品种;V5和V6属于低产较稳定性品种;V7属于较高产不稳定性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麦 产量性能 稳定性 分析
下载PDF
春小麦铁春三号产量性能的综合分析
12
作者 张万志 金永珍 +2 位作者 郭士廉 赵柏青 耿巍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17-19,共3页
铁春三号小麦新品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产量稳定性好、千粒重稳定性亦好,回归系数都接近于1,离差方差 (S^2d)接近于0。穗粒数稳定性较好,改善环境条件,有利于穗粒增多。要获得高产必须在稳定千粒重的基础... 铁春三号小麦新品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较广。产量稳定性好、千粒重稳定性亦好,回归系数都接近于1,离差方差 (S^2d)接近于0。穗粒数稳定性较好,改善环境条件,有利于穗粒增多。要获得高产必须在稳定千粒重的基础上,保证基本苗数,增加穗粒数而获得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铁春三号产量性能 丰产性 稳产性 产量构成因素 综合分析
下载PDF
不同播期夏播小豆产量性能动态指标与光温水效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乐政 华方静 +2 位作者 曹鹏鹏 高凤菊 夏文荣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6-129,共14页
为探讨光、温、水等气象因子对夏播小豆产量的影响,达到合理利用气象资源、进一步挖掘小豆增产潜力的目的,以中晚熟小豆品种花小豆(V1)和中早熟品系德红5261(V2)为材料,设T1(6月17日)、T2(6月22日)、T3(6月27日)、T4(7月2日)和T5(7月7... 为探讨光、温、水等气象因子对夏播小豆产量的影响,达到合理利用气象资源、进一步挖掘小豆增产潜力的目的,以中晚熟小豆品种花小豆(V1)和中早熟品系德红5261(V2)为材料,设T1(6月17日)、T2(6月22日)、T3(6月27日)、T4(7月2日)和T5(7月7日)5个播期,形成不同的光、温、水生长环境,对夏播小豆产量性能指标和光、温、水因子效应及气象因子资源量在小豆生育前期与后期的比值(分配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小豆产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随播期推迟先增加后逐渐降低,各播期的大小依次为:T2>T1>T3>T4>T5,品种间产量差异极显著,V2>V1,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受播期影响较小;随着播期的推迟,小豆的生育天数、平均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逐渐减小,但收获指数相应增加。光、温、水因子对产量性能指标有明显的正负调节效应,V1生育前期有效积温与产量、平均叶面积指数、生育天数、总光合势和平均作物生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收获指数和平均净同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前期降水量与单位面积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前期日照时数与平均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和平均作物生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平均净同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后期有效积温与平均作物生长率呈显著正相关;生育后期日照时数与总光合势呈显著正相关。V2生育前期有效积温与产量、单位面积荚数、平均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和平均作物生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前期降水量与平均叶面积指数和平均作物生长率呈显著负相关;生育前期日照时数与生育天数和总光合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收获指数和每荚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后期有效积温与平均叶面积指数、生育天数和总光合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收获指数、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后期降水量与平均作物生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对气象因子资源量分配与小豆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不同小豆品种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光、温、水资源量在生育前、后期的比值(分配率)及其组合,V1为:生育天数1.86、有效积温2.27、降水量49.73、日照时数1.45;V2为:生育天数1.45、有效积温1.49、降水量1.57、日照时数0.98。在德州地区,夏播小豆选用中早熟品系V2在6月20日前后播种,生育期内光、温、水资源量的分配率及其组合最佳,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产量性能 气象因子 夏播小豆
下载PDF
高产夏玉米‘浚单29’产量性能分析及增产途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建军 王昌亮 +3 位作者 常建智 闫丽慧 李彦昌 张文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19期12-17,共6页
为了明确不同栽培技术对高产夏玉米‘浚单29’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进一步挖掘‘浚单29’高产潜力的技术途径,以‘浚单29’为试验材料,于2013—2015年连续3年在河南鹤壁设置种植密度与不同生产水平的田间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生... 为了明确不同栽培技术对高产夏玉米‘浚单29’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进一步挖掘‘浚单29’高产潜力的技术途径,以‘浚单29’为试验材料,于2013—2015年连续3年在河南鹤壁设置种植密度与不同生产水平的田间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生长期间光照及气温对‘浚单29’生长产生了显著影响,苗期低温寡照导致‘浚单29’生育期的延长;散粉期高温或阴雨影响着授粉,灌浆期高温少雨或低温阴雨均导致玉米千粒重下降,最终导致产量的下降。随密度增加,‘浚单29’产量、叶面积指数、实收穗数均增加,穗粒数、千粒重降低。适当增加‘浚单29’种植密度可增加叶面积指数、生育天数及穗粒数,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试验表明,‘浚单29’生育期天数为108天、有效穗数71000株/hm^2、单穗粒数为580粒、千粒重为297 g,可以实现12000 kg/hm^2以上产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产量性能 技术途径
下载PDF
夏播青贮玉米的播期及产量性能初探
15
作者 吴立伦 王元清 +2 位作者 张国权 王晓康 吕沈海 《四川畜牧兽医》 2005年第3期24-24,26,共2页
青贮玉米夏季各播期的产量结果表明,在6月20日和6月30日播种均能正常生长结籽,其产量分别为2808kg/667m2(667m2合1市亩,下同)和2065kg/667m2,为本气候区种植双季青贮玉米提供了夏播理论依据。
关键词 青贮玉米 夏播 播期 产量性能 播种 种植 生长 初探 理论依据
下载PDF
西北灌区秸秆地膜带状覆盖对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李盼 樊志龙 +4 位作者 胡发龙 范虹 何蔚 殷文 陈桂平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长期地膜覆盖在西北绿洲地区造成残膜污染严重、土壤质量恶化以及玉米产量下降等问题。试验设置2个耕作措施(免耕和传统耕作)和5个覆盖方式,调查分析玉米产量及产量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免耕70%地膜覆盖/30%捆状玉米秸秆覆盖(NTP7S3)较... 长期地膜覆盖在西北绿洲地区造成残膜污染严重、土壤质量恶化以及玉米产量下降等问题。试验设置2个耕作措施(免耕和传统耕作)和5个覆盖方式,调查分析玉米产量及产量性能指标。结果表明,免耕70%地膜覆盖/30%捆状玉米秸秆覆盖(NTP7S3)较对照传统耕作全膜覆盖(CTP)提高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与平均净同化率(MNAR)分别达到10.7%和14.3%。同时,NTP7S3处理具有调控玉米生长发育动态较强的优势,较CTP处理降低玉米大喇叭口期之前LAI与吐丝期之后NAR分别为27.7%和15.5%,提高玉米大喇叭口期之后LAI与吐丝期之前NAR分别为21.7%和23.0%。NTP7S3处理较CTP处理提高玉米子粒产量达4.6%。相关性分析可知,免耕秸秆地膜带状覆盖获得较高子粒产量源于MLAI、收获指数、穗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协同提高。因此,NTP7S3处理能在保证玉米高产稳产的同时减少地膜与机械投入,是西北绿洲灌区玉米生产的可行覆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秸秆地膜带状覆盖 耕作措施 产量性能 干旱灌区
原文传递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6
17
作者 李向岭 李从锋 +2 位作者 葛均筑 侯海鹏 赵明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5-100,共6页
以先玉335、郑单958和登海661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和4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播期和密度对玉米产量性能构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其产量、生育期天数、平均叶面积指数、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降低,平均净同化率依次增加,穗... 以先玉335、郑单958和登海661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和4个种植密度处理,研究播期和密度对玉米产量性能构成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其产量、生育期天数、平均叶面积指数、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重均降低,平均净同化率依次增加,穗数无显著性差异。随密度增加,其产量、平均叶面积指数、穗数均增加,平均净同化率、生育期天数、收获指数、穗粒数、千粒重依次降低。对产量性能构成指标与播期和密度进行回归分析,表明密度对产量性能等指标的影响程度都大于播期。产量性能构成指标对产量的直接通径效应均为正效应,平均叶面积指数通过生育天数、穗数对产量有正向的间接效应,且穗数的正效应较大;平均叶面积指数通过平均净同化率、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有负向的间接效应,且平均净同化率的负效应较大。平衡协调产量性能构成指标的关系,适当提前播种和增加种植密度可增加玉米平均叶面积指数、生育期天数及穗数,有利于产量的提高。试验表明,平均叶面积指数为4.18、平均净同化率为5 g(/m2.d)、生育期天数为120 d、收获指数为0.50、有效穗数为89 000穗/hm2、单穗粒数为480粒、千粒重为290g,玉米可以实现120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播种期 种植密度 产量性能
原文传递
遮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传永 王荣焕 +5 位作者 赵久然 徐田军 刘秀芝 王元东 成广雷 王晓光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0-75,共6页
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与先玉335,在大田条件分别于7叶全展期(T1)、13叶全展期(T2)、吐丝期(T3)、吐丝后15 d(T4)进行50%遮光处理,研究不同时期遮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遮光均导致玉米终极生长量(a)、干... 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与先玉335,在大田条件分别于7叶全展期(T1)、13叶全展期(T2)、吐丝期(T3)、吐丝后15 d(T4)进行50%遮光处理,研究不同时期遮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时期遮光均导致玉米终极生长量(a)、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Gmax)、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平均净同化率(MNAR)和收获指数(HI)降低,致使干物质积累与产量不同程度降低,吐丝后15 d遮光对干物质与产量影响最大。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遮光处理对穗粒数与千粒重影响较大,穗粒数减少占主导,其次是千粒重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遮光 干物质 产量性能
原文传递
微肥与化学调控剂处理对春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肖佳雷 赵明 +7 位作者 王贵江 李炜 毕影东 来永才 李琬 刘淼 刘明 赵洋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3-86,共4页
为了探索化学调控剂在大豆生产中最佳的使用方式及对大豆的增产潜力,实验设立D1、D2、D3、D4(对照)4种化控模式,不同生育期分析不同模式对春大豆单株叶面积、株高、茎粗及产量性状的影响。D1、D2、D3三种模式与对照D4处理间大豆单株叶... 为了探索化学调控剂在大豆生产中最佳的使用方式及对大豆的增产潜力,实验设立D1、D2、D3、D4(对照)4种化控模式,不同生育期分析不同模式对春大豆单株叶面积、株高、茎粗及产量性状的影响。D1、D2、D3三种模式与对照D4处理间大豆单株叶面积、株高、茎粗和产量构成因素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D3处理达到极显著水平,2010年在大豆始荚期和始粒期大豆叶面积分别提高36.3%和54.2%,鼓粒期株高分别降低7.4cm,茎粗增加0.19cm,产量高于对照1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调控 春大豆 农艺性状 产量性能
原文传递
京科968的灌浆特征与产量性能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传永 赵久然 +4 位作者 王荣焕 陈国平 王元东 成广雷 王晓光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3-87,共5页
以京科968为材料,采用春播、夏播2种播期,设置45 000、60 000、75 000株/hm2共3种密度处理,对其灌浆特征与产量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粒重与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最大灌浆速率(Gmax)、活跃灌浆天数(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达... 以京科968为材料,采用春播、夏播2种播期,设置45 000、60 000、75 000株/hm2共3种密度处理,对其灌浆特征与产量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粒重与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最大灌浆速率(Gmax)、活跃灌浆天数(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Tmax)、灌浆起始势(R0)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平均叶面积指数、穗数、产量与密度呈正相关;平均净同化率、穗粒数、千粒重与密度呈负相关;平均叶面积指数与穗数与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灌浆特征 产量性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