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9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会阴侧切低位产钳术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1
作者 黎祖娟 吴言英 黄练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3年第15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无会阴侧切低位产钳术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行无会阴侧切低位产钳术产妇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00例行会阴侧切低位产钳术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后2h、24h出血量、伤口裂伤程度、伤口愈合情况、伤口疼痛感、... 目的探讨无会阴侧切低位产钳术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行无会阴侧切低位产钳术产妇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00例行会阴侧切低位产钳术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后2h、24h出血量、伤口裂伤程度、伤口愈合情况、伤口疼痛感、产后住院时间及费用、新生儿产伤、新生儿窒息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产后2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产后24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伤口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伤口裂伤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为甲级愈合,均无新生儿产伤情况发生。结论无会阴侧切低位产钳术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不会增加母婴并发症发生,能降低产后出血量、会阴伤口愈合不良及新生儿窒息率,同时还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疼痛、经济及心理负担,促进母婴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妇 分娩 无会阴侧切低位产钳术 产后出血 伤口愈合 住院时间 新生儿窒息
下载PDF
改良式产钳术联合无保护会阴助产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崔朝晖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0048-0051,共4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改良式产钳术联合无保护会阴助产与常规助产方式之间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从本地医院的产科病历数据库中选取了总计60例样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包括接受改良式产钳术联... 本研究旨在比较改良式产钳术联合无保护会阴助产与常规助产方式之间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从本地医院的产科病历数据库中选取了总计60例样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包括接受改良式产钳术联合无保护会阴助产的孕妇,对照组包括接受常规助产方式(未使用产钳)的孕妇。两组的年龄、孕龄、孕次、产次等基本特征相似。讨论: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改良式产钳术联合无保护会阴助产相对于常规助产方式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实验组的剖宫产率明显降低(21.7% vs.28.8%),平均出血量和平均产后出血量减少,住院时间缩短(2d vs. 3d,p=0.006)。此外,产后出血和子宫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减少。新生儿方面,实验组的低出生体重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降低。这些结果表明改良式产钳术联合无保护会阴助产可能是更安全和有效的分娩方式。但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认这些结果。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改良式产钳术联合无保护会阴助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方式,具有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术后出血、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和改善新生儿健康的潜力。这为产科医生和孕妇在分娩方式选择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式产钳术 无保护会阴助产 临床
下载PDF
中位产钳术172例分析
3
作者 赵庆华 刘素琴 蔡德修 《人民军医》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547-548,共2页
关键词 中位产钳术 产钳术 助产 产科手
下载PDF
216例中低位产钳术的临床分析
4
作者 马万增 薛国勇 边会玲 《中原医刊》 2002年第7期26-27,共2页
产钳助产、剖宫产是现代产科中迅速结束分娩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产钳术在产科地位中受到了很大冲击.
关键词 中低位产钳术 临床分析 产钳术 适应证 并发症
下载PDF
单手放置双叶产钳术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尚丽新 徐斌 +1 位作者 张立汇 张学军 《辽宁医学杂志》 1996年第5期262-263,共2页
单手放置双叶产钳术的临床应用沈阳解放军第202医院妇产科(110003)尚丽新,徐斌,张立汇,张学军现对1990年1月至1992年12月共126例单手放置双叶产钳术的应用进行总结。1资料和方法1.1一般情况1.1.1... 单手放置双叶产钳术的临床应用沈阳解放军第202医院妇产科(110003)尚丽新,徐斌,张立汇,张学军现对1990年1月至1992年12月共126例单手放置双叶产钳术的应用进行总结。1资料和方法1.1一般情况1.1.1产妇年龄21~24岁26例,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钳术 双叶产钳术 胎儿窘迫 胎位异常
下载PDF
二种不同胎方位低位产钳术对母婴的影响
6
作者 应玉萍 卢大明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8年第3期67-68,89,共3页
根据美国妇产科学会低位产钳术的新标准,对我院1994年8月-1996年7月,2年中166例低位产钳分为OA位与OP位分析两组低位产钳术对母婴的影响。结果,产钳指征以Ⅱ产程延长居第1位56%,其次为胎儿宫内窘迫为40.... 根据美国妇产科学会低位产钳术的新标准,对我院1994年8月-1996年7月,2年中166例低位产钳分为OA位与OP位分析两组低位产钳术对母婴的影响。结果,产钳指征以Ⅱ产程延长居第1位56%,其次为胎儿宫内窘迫为40.9%,新生儿并发症以面部擦伤、面神经损伤、窒息、锁骨骨折多见,两组比较,OP位组明显高于OA位组P<0.001。母体并发症以阴道壁裂伤、宫颈裂伤、会阴撕裂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02例OP位徒手转胎位至OA位73例,未转胎位29例,新生儿窒息OA与OP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我们认为,低位产钳术虽是一个较安全有效的助产手段,但不能忽视OP位低位产钳术对新生儿所致的产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方位 低位产钳术 产钳术 母婴健康
下载PDF
单手产钳术的体会
7
作者 李芳春 徐爱兰 崔荷香 《中华当代医学》 2004年第8期100-101,共2页
产钳助产开始于17世纪,它是解决难产的手术之一,在20世纪初抗生素问世以前,剖宫产术的危险性较大,产钳助产术解决了部分难产。随着剖宫产技术的提高,产钳助产不甚提倡,尤其对高位产钳术,由于对母子的危害性较大,提出了禁止。现... 产钳助产开始于17世纪,它是解决难产的手术之一,在20世纪初抗生素问世以前,剖宫产术的危险性较大,产钳助产术解决了部分难产。随着剖宫产技术的提高,产钳助产不甚提倡,尤其对高位产钳术,由于对母子的危害性较大,提出了禁止。现在剖宫产已普遍应用,对母儿较安全,完全取代了高中位产钳助产,但在产科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出口产钳仍是处理某些病理产科的有效方法。我院于1998年5月至2004年5月,6年内采用单手产钳术助产36例,体会到它对挽救母婴生命起了一定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手产钳术 剖宫产 低位产钳术 适应症
下载PDF
低位产钳术和剖宫产对产妇和婴儿预后结局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陆勤 奚杰 +1 位作者 王霞红 龚燕 《医学综述》 2016年第11期2277-2280,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低位产钳术和剖宫产对产妇和婴儿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上海市嘉定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6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低位产钳组和剖宫产组,每组130例。比较两组产妇及婴儿预后结局... 目的对比分析低位产钳术和剖宫产对产妇和婴儿预后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上海市嘉定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6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依据分娩方式不同分为低位产钳组和剖宫产组,每组130例。比较两组产妇及婴儿预后结局。结果低位产钳组与剖宫产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4%(20/130)、16.2%(21/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婴儿体质量[(3.8±0.7)kg比(3.7±0.7)kg]、5 min Apgar评分[(9.2±0.7)分比(9.3±0.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产钳组胎头娩出时间、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6.1±1.9)min比(7.9±1.5)min,(139±22)m L比(228±35)m L,(4.2±1.3)d比(6.9±1.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位产钳术可缩短产妇分娩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产妇和胎儿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产钳术 剖宫产 产妇 婴儿 预后结局
下载PDF
头位产钳术49年回顾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岑坚敏 钱德英 +1 位作者 洪淡华 黄志宏 《广东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7期820-822,共3页
目的 探讨产钳助产术的应用指征及结局。方法 对 4 9年来该院 2 5 5 4例头位产钳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资料分成两组 :195 5年 1月至 1979年 12月为A组 ,1980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为B组。结果 头位产钳率为 2 98% ,主要指征为胎儿窘... 目的 探讨产钳助产术的应用指征及结局。方法 对 4 9年来该院 2 5 5 4例头位产钳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资料分成两组 :195 5年 1月至 1979年 12月为A组 ,1980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为B组。结果 头位产钳率为 2 98% ,主要指征为胎儿窘迫 (33 0 1% )、胎头异位 (2 6 82 % )、产程延长 (19 19% )、宫缩乏力 (5 6 4 % )、妊高征(7 0 9% )、其他 (8 2 6 % )。全部产钳病例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 2 6 74 % ,A组新生儿窒息率为 30 2 1% ,B组新生儿窒息率 2 6 6 1%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中位产钳、胎头吸引失败改产钳与单次低位产钳的病例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剖宫产率的大幅度上升 ,而阴道助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有所下降。结论 只要术前细致准确的阴道检查 ,合理掌握产钳术的指征 ,产钳术仍是阴道助产的常用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位 产钳术 指征 并发症 难产
下载PDF
产钳术对母儿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越波 侯红英 +2 位作者 李小毛 范建辉 蔡柳洪 《广东医学》 CAS CSCD 1999年第10期793-794,共2页
目的 探讨钳产原因及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1994年1月~1997年12月间166例钳产临床资料。结果 胎儿宫内窘迫、持续性枕横位(后位)、产程延长及宫缩乏力等为产钳术结束分娩的主要指征。对新生儿的影响主要为新生儿窒息、产伤;... 目的 探讨钳产原因及对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1994年1月~1997年12月间166例钳产临床资料。结果 胎儿宫内窘迫、持续性枕横位(后位)、产程延长及宫缩乏力等为产钳术结束分娩的主要指征。对新生儿的影响主要为新生儿窒息、产伤;对母亲的影响主要为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及会阴伤口愈合不良等。结论 产钳术为终止妊娠的重要助产方式,但对母儿预后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应严密监护,及早发现不良情况,并及时处理异常产程,严格掌握产钳术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钳术 病因 母儿预后
下载PDF
产钳术9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董春梅 谢穂 许园园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0期50-51,共2页
目的:探讨产钳术在处理第二产程头位难产中的重要作用及安全性,指导临床正确使用产钳术。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的产钳术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中位产钳术与低位产钳术、出口产钳术相比较,阴道撕裂伤、新生儿重度... 目的:探讨产钳术在处理第二产程头位难产中的重要作用及安全性,指导临床正确使用产钳术。方法:对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集的产钳术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中位产钳术与低位产钳术、出口产钳术相比较,阴道撕裂伤、新生儿重度窒息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会阴Ⅲ度裂伤、宫颈裂伤、产后出血、新生儿头皮血肿、颜面部擦伤、颜面部皮肤压迹、新生儿轻度窒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撕裂伤、阴道血肿、新生儿重度窒息与胎头位置高低有关,宫颈裂伤、产后出血、会阴Ⅲ度裂伤、新生儿头皮血肿、新生儿颜面部擦伤、新生儿颜面部压迹与产钳操作技术有关。结论:第二产程中正确使用产钳术能迅速结束分娩,中低位以下产钳,只要掌握适应证、规范操作,可降低母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剖宫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位难产 产钳术 并发症 阴道助产
下载PDF
改良式低位产钳术联合无保护会阴助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4
12
作者 张文秀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25-627,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式低位产钳术联合无保护会阴助产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改良式低位产钳术联合无保护会阴助产的36例初产妇临床资料(观察组),并与36例初产妇常规会阴侧切行低位产钳术助产作对照(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母婴妊... 目的:探讨改良式低位产钳术联合无保护会阴助产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改良式低位产钳术联合无保护会阴助产的36例初产妇临床资料(观察组),并与36例初产妇常规会阴侧切行低位产钳术助产作对照(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母婴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会阴黏膜擦伤、Ⅰ度裂伤、Ⅱ度裂伤发生率分别为30.56%、52.78%、16.67%,对照组Ⅱ度裂伤5.56%,与观察组Ⅱ度裂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会阴严重疼痛与尿潴留发生率、产时与产后出血量、住院时间与费用、产后42天会阴不适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产程时间、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式低位产钳术联合无保护会阴助产,减少了母婴损伤及并发症,提高了阴道分娩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式低位产钳术 会阴侧切 无保护会阴 助产
下载PDF
低位产钳术31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曹云庚 张茗 杨永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11年第9期157-158,共2页
目的:了解低位产钳术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指征以及对母儿健康的影响,为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近1年产钳助产术31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19例患者产钳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1%(45/319);胎儿方面并发症发... 目的:了解低位产钳术在头位难产中的应用指征以及对母儿健康的影响,为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近1年产钳助产术31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19例患者产钳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1%(45/319);胎儿方面并发症发生率为7.21%(23/319)。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处理头位难产时,正确使用产钳术,是解决头位难产,降低剖宫产率不可替代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产钳术 第二产程延长 胎儿宫内窘迫 临床分析
下载PDF
重新评价产钳术在阴道助产中的地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永珍 李茉 步仰高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7年第3期63-64,66,共3页
目的重新评价产钳术在阴道助产中的地位。方法对387例产妇实施产钳阴道助产。低位产钳219例(56.59%),低中位产钳152例(39.28%),高中位产钳16例(4.13%)。结果386例产钳成功,成功率99.74%。不同类型产钳术对母婴的影响:低位、低中位及高... 目的重新评价产钳术在阴道助产中的地位。方法对387例产妇实施产钳阴道助产。低位产钳219例(56.59%),低中位产钳152例(39.28%),高中位产钳16例(4.13%)。结果386例产钳成功,成功率99.74%。不同类型产钳术对母婴的影响:低位、低中位及高中位产钳造成母体并发症分别为10.04%、56.58%及119%,三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低位、低中位及高中位产钳造成新生儿并发症分别为10.5%、26.32%及137.5%。三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产钳主要限于低位及低中位产钳,对高中位产钳应取审慎态度。正确合理的使用产钳,可减少母婴并发症。在头位难产中,为抢救胎儿,保护母体,及时结束分娩,产钳术是安全的,是每个产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助产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钳术 阴道 助产
下载PDF
产钳术在降低剖宫产率方面的作用 被引量:19
15
作者 曹永利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72-73,共2页
目的 探讨产钳术在第二产程阻滞和第二产程急性胎儿宫内窘迫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住院产钳分娩 10 0例 ,对其并发症与同样指征而行剖宫产的 10 0例做对照分析。结果 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死亡率、产妇宫颈裂伤率、产后大出血率... 目的 探讨产钳术在第二产程阻滞和第二产程急性胎儿宫内窘迫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住院产钳分娩 10 0例 ,对其并发症与同样指征而行剖宫产的 10 0例做对照分析。结果 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死亡率、产妇宫颈裂伤率、产后大出血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与剖宫产相比较 ,第二产程产钳术的应用不会增加新生儿窒息和围生儿的死亡。只要操作者产钳指征明确 ,技术熟练 ,可以及时结束分娩 ,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钳术 第二产程 剖宫产 分娩并发症 胎儿窘迫
下载PDF
低位产钳术20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174-175,共2页
目的了解产钳助产术的应用指征及对母儿健康的影响,探讨产钳助产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近4 a产钳助产术20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产钳术临床应用主要指征是胎儿宫内窘迫(119例,占58.05%... 目的了解产钳助产术的应用指征及对母儿健康的影响,探讨产钳助产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为分娩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近4 a产钳助产术20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产钳术临床应用主要指征是胎儿宫内窘迫(119例,占58.05%);其次是宫缩乏力和持续性枕后位,分别有31例(15.12%)、36例(17.56%)。胎儿窘迫时产钳术解决的主要急症,有41例(34.45%)第二产程〈30 min4、4例(36.97%)第二产程在3060min。第二产程〈1 h的阴道产钳术中以胎儿窘迫为指征助产比例(70.83%)显著高于第二产程≥1 h产钳术中的比例(40.00%),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产后出血量平均351.71 mL;阴道轻度裂伤12例,发生率5.85%;宫颈裂伤16例,发生率7.80%;新生儿窒息9例(轻度6例,重度3例),发生率4.39%;羊水Ⅲ度63例;巨大儿14例(发生率6.83%)。无严重母婴并发症。结论低位产钳助产术能有效缩短第二产程,紧急情况下使用更为简便迅速。正确合理使用低位产钳术对母婴影响较小,对降低剖宫产率有积极意义,是安全有效的阴道助产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钳术 胎儿窘迫指征 产程 并发症
下载PDF
硬膜外镇痛下手转胎头并产钳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群 贡桂华 严梅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4年第4期57-58,共2页
目的 探讨硬膜外镇痛下第 2产程持续性枕横 (后 )位手转胎头并产钳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3年 4月 43例硬膜外镇痛下第 2产程持续性枕横 (后 )位合并胎儿窘迫或宫缩乏力等需尽快娩出胎儿者 ,行徒手旋转胎头并... 目的 探讨硬膜外镇痛下第 2产程持续性枕横 (后 )位手转胎头并产钳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3年 4月 43例硬膜外镇痛下第 2产程持续性枕横 (后 )位合并胎儿窘迫或宫缩乏力等需尽快娩出胎儿者 ,行徒手旋转胎头并产钳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行手转胎头至枕前位并行产钳术 40例 ,成功率为 93 .0 2 % ,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 ,其产妇并发症主要为阴道侧切口延伸 ,新生儿窒息主要与胎儿窘迫相关。结论 硬膜外镇痛下第 2产程持续性枕横 (后 )位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高 ,合并使用产钳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助产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外镇痛 手转胎头 产钳术 临床应用 第二产程 持续性枕横(后)位 胎儿窘迫 宫缩乏力
下载PDF
分娩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吴艳 齐月 +3 位作者 吕丹丹 范宏图 于亚晶 赵彩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2期216-217,共2页
目的探讨分娩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行产钳术产妇的临床资料,给予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48例行产钳术的产妇均手术成功,给予相应护理后,切口疼痛平均时间(6.12±3.21)d,住院时间(5.12&... 目的探讨分娩产钳术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行产钳术产妇的临床资料,给予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48例行产钳术的产妇均手术成功,给予相应护理后,切口疼痛平均时间(6.12±3.21)d,住院时间(5.12±1.73)d,感染率为2.08%(1/48)。结论产妇分娩时应用产钳术能够迅速结束分娩,解决头位难产,辅以围术期护理,可缩短术后切口疼痛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娩 产钳术 应用 护理方法
下载PDF
改良式低位产钳术对产妇产后感染和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凤珍 邓淑兰 +1 位作者 刘欢 曾庆伟 《当代医学》 2020年第19期37-39,共3页
目的分析改良式低位产钳术对产妇产后感染和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本院接收的80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会阴侧切低位产钳术助产,观察组采取改良式低位产钳... 目的分析改良式低位产钳术对产妇产后感染和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本院接收的80例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会阴侧切低位产钳术助产,观察组采取改良式低位产钳术助产。观察两组产妇分娩期综合指标、产后感染情况及新生儿免疫功能。结果两组第二产程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时出血量、产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感染率为2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lgG、C3、C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lgA、lgM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低位产钳术助产,可有效降低产妇出血量,减少产后感染,缩短产妇恢复时间,提升新生儿免疫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式低位产钳术 产后感染 新生儿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腹膜外剖宫产加用产钳术10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浮 邓敏芝 阮美果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02年第2期124-124,共1页
观察腹膜外剖宫加用产钳术 10 2例 ,对照组 5 0例 ,两组破膜至胎儿娩出时间 (MDI)比较 ,腹膜外剖腹产加产钳组 ,MDI大多数在 1分钟以内 ,对照组多在 90秒以上。
关键词 腹膜外剖宫产 APGAR评分 产钳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