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浮玉孤岛到山城一体——地方语境下京口三山与府境空间秩序的建构
1
作者 闫爱宾 朱诗漪 《建筑史学刊》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以京口三山为例,基于地方文献考证及图像分析,对人们在观念图景中整合城市与周边山水的动态过程展开探索,探讨特定历史背景下地方书写对山-城秩序的建构作用。同时揭示在明中叶镇江城内布局已初步定型的基础上,“以北固为镇”与“表金... 以京口三山为例,基于地方文献考证及图像分析,对人们在观念图景中整合城市与周边山水的动态过程展开探索,探讨特定历史背景下地方书写对山-城秩序的建构作用。同时揭示在明中叶镇江城内布局已初步定型的基础上,“以北固为镇”与“表金焦为阙”两种山水结构在地方书写中如何逐渐形成,进而将京口三山纳入府城象天设地的理想空间中、逐步推进府境礼制秩序完型的历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秩序 文化解释 地方书写 京口三山 镇江
下载PDF
基于GIS的镇江京口三山风景名胜区历史景观资源时空演变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也 许浩 李诗韵 《园林》 2023年第9期99-108,共10页
分析山岳风景资源时空分布与演变情况有助于探究其景观营造的历史规律,为当代风景区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维护管理提供史学依据。以镇江京口三山为例,基于ArcGIS平台探究魏晋到民国时期风景资源的空间分布、时空规律及驱动因素。结果表... 分析山岳风景资源时空分布与演变情况有助于探究其景观营造的历史规律,为当代风景区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与维护管理提供史学依据。以镇江京口三山为例,基于ArcGIS平台探究魏晋到民国时期风景资源的空间分布、时空规律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景观资源类型自宋元起趋于多样化,风景建筑占比最多;(2)景观资源自魏晋至隋唐聚集度增强,而后至明清与民国聚集度减弱,聚集区域逐渐由北固山偏移到焦山与金山;(3)宋元与民国景观资源重心空间分布最为相近,而明清时期景观资源方向分布趋势最为明显;(4)隋唐运河的开通、清代康乾二帝的南巡、历史文学作品的传播、城市功能的定位与“儒—释—道”文化的发展都促进了京口三山景观资源的开发。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文献史料构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的可行性,为风景园林史学研究提供了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历史景观资源 时空演变 历史GIS 京口三山风景名胜区
下载PDF
明中晚期京口三山图像中的视觉空间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闫爱宾 朱诗漪 《风景园林》 2023年第6期130-137,共8页
【目的】传统实景图像的图绘空间与真实景观之间往往存在错位,对二者错位所反映的作画者主体性的研究可揭示图像所隐含的视觉模式与观念认知,窥探某一特定风景在地方的角色定位与意义映射。【方法】以京口三山为例,从视点选择、构图模... 【目的】传统实景图像的图绘空间与真实景观之间往往存在错位,对二者错位所反映的作画者主体性的研究可揭示图像所隐含的视觉模式与观念认知,窥探某一特定风景在地方的角色定位与意义映射。【方法】以京口三山为例,从视点选择、构图模式及空间要素的组织结构3个方面对明中晚期京口三山图像的视觉空间展开探索。【结果】发现当地士人与外来画家两类群体在“景-图”转译方式上的群际差异与群内趋同:张莱、杨琬等当地士人在构图模式与空间要素的组织方面存在相似性,通过中心式构图与山城一体的结构组织,强化了京口三山在镇江府境山水总势中的统领地位,使京口三山成为地方认同的具象化演绎;钱榖、宋懋晋等外来画家在视点、构图与空间要素的选择方面存在相似性,通过视点转移、构图反叛与府城消隐等手段解构山城关系,凸显京口三山作为纯粹游赏之地的意义。【结论】揭示了明中晚期京口三山审美形象的建构是地方自我审视与外界他者想象的共同作用,丰富了景观历史研究领域对传统风景形成过程的认识,为实景图像分析提供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视觉空间 地方叙事 他者想象 京口三山
下载PDF
乾隆南巡时期京口三山营造中的“图—景”互动与权力运作
4
作者 朱诗漪 闫爱宾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6期78-82,共5页
京口三山作为重要的风景遗产之一,拥有较为丰富体系的图像与论述。明中晚期在镇江当地士人的自我审视与外来者的他者想象的交融互动中,形塑了京口三山这一地方性风景的多重意义场域。乾隆时期则更注重满清文化身份的建构,对南巡景观游... 京口三山作为重要的风景遗产之一,拥有较为丰富体系的图像与论述。明中晚期在镇江当地士人的自我审视与外来者的他者想象的交融互动中,形塑了京口三山这一地方性风景的多重意义场域。乾隆时期则更注重满清文化身份的建构,对南巡景观游赏与营造活动的分析可部分揭示乾隆重塑文化格局的权力运作方式。研究以京口三山中的焦山营造为焦点,借鉴艺术史分析方法,以图像本身的内证分析为基础,结合题跋、游记、志书等相关文本解读,通过对实景空间与图像空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探析焦山“图-景”转译过程中的权力表达与政治意图,指出乾隆采用了复杂的文化延续与修正机制:一方面通过延续已有文化模式,构建与当地汉族精英的文化共识,另一方面通过空间化手段对文化模式进行修正,以巩固自己作为文化引领者的权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口三山 乾隆南巡 图像空间 权力运作
下载PDF
基于风景园林视角的张夕庵《京口三山图卷》探究
5
作者 方奕恒 《现代园艺》 2023年第14期142-144,147,共4页
张夕庵是晚清京江画派的领军人物,其代表作品《京口三山图卷》是实景山水画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京口三山风景形象的重要资料。结合历史文献与现实的风景空间,从山水形胜、建筑布局、植物配置3个方面解析画作,以对还原京口三山的历史风貌... 张夕庵是晚清京江画派的领军人物,其代表作品《京口三山图卷》是实景山水画的经典之作,也是研究京口三山风景形象的重要资料。结合历史文献与现实的风景空间,从山水形胜、建筑布局、植物配置3个方面解析画作,以对还原京口三山的历史风貌,理解《京口三山图卷》的表现内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景山水画 京口三山图卷》 风景园林
下载PDF
王思任“京口三山”游记释读
6
作者 裴伟 吴宗海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第3期1-5,共5页
晚明后期独具特色的文学家王思任,自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起,三访京口,遍游金、焦、北固三山,写下三篇游记。其中金山为掠影式速写,焦山侧重清幽,北固山进行历史追问,各具特色,现以北固山游记的"十七问"为主,辅以金、焦游记... 晚明后期独具特色的文学家王思任,自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起,三访京口,遍游金、焦、北固三山,写下三篇游记。其中金山为掠影式速写,焦山侧重清幽,北固山进行历史追问,各具特色,现以北固山游记的"十七问"为主,辅以金、焦游记及有关诗章,综合介绍,让读者一瞥王思任灵动幽深的文字,加深对"京口三山"胜迹的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思任 游记 金山 焦山 北固山 京口三山
下载PDF
明代中晚期“京口三山”图像及其仙山意涵 被引量:5
7
作者 许彤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1-121,共11页
"京口三山"是镇江地标性实景山水,指的是金山、焦山、北固山。这三座山呈三足鼎立之势坐落在长江与运河的交叉点上。随着历史的发展沉淀,这样一处地方性山水逐渐成为令人向往的名胜,也成为一处可以抵达的"仙山"。... "京口三山"是镇江地标性实景山水,指的是金山、焦山、北固山。这三座山呈三足鼎立之势坐落在长江与运河的交叉点上。随着历史的发展沉淀,这样一处地方性山水逐渐成为令人向往的名胜,也成为一处可以抵达的"仙山"。明代中晚期,"京口三山"的概念被提炼出来,相关图像也开始大量增加,"京口三山"地方意识开始提升并走向文化自觉,作为名胜的"京口三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视线,人们无论在面对实景还是相关绘画图像时,常常会引发对仙山的联想。本文通过文献及图像分析与中国传统仙山形象的关系,并进一步阐释"京口三山"是如何被赋予仙山文化意涵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口三山 实景 仙山
原文传递
图文关系视角下京口三山“奇观”化书写 被引量:1
8
作者 岳进 《艺术学界》 2020年第2期169-185,共17页
京口三山位于江苏镇江,久负盛名。宋元以来,作为思念中原、渴望统一的文化象征和地理符号,备受诗人和画家的关注。至明代,其作为一种"奇伟"地域景观和视觉"奇观"的形象,又大量出现在明文人的绘画、诗歌和题跋中,体... 京口三山位于江苏镇江,久负盛名。宋元以来,作为思念中原、渴望统一的文化象征和地理符号,备受诗人和画家的关注。至明代,其作为一种"奇伟"地域景观和视觉"奇观"的形象,又大量出现在明文人的绘画、诗歌和题跋中,体现出语言与图画的形象彼此交互而带来的意涵的丰富性和隐喻性;并通过图谱、版画等大众普及出版物,为不同阶层的社会民众接受。在山水图像与文学的互文共生中,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转折发展中,"京口三山"渐次被书写、被形塑为奇观化的山水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文学 奇观 京口三山
原文传递
镇江的宰相藏书家
9
作者 徐苏 《意林文汇》 2019年第14期32-33,共2页
北宋的苏颂和明代的杨一清都是有名的宰相,他们不仅是政坛上的常青树,也是全国知名的学者,而支撑他们获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学无止境,一生把读书、编书、著书、藏书作为生活的主线。苏颂出身在书香门第,父亲苏绅是当时有名的... 北宋的苏颂和明代的杨一清都是有名的宰相,他们不仅是政坛上的常青树,也是全国知名的学者,而支撑他们获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学无止境,一生把读书、编书、著书、藏书作为生活的主线。苏颂出身在书香门第,父亲苏绅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曾官翰林学士、知制诰。苏绅去世后,葬在京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仪象法要》 杨一清 吏部尚书 集贤校理 馆阁校勘 京口三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