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2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视阈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与实践——以胶东地区为例
1
作者 林聚任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3,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胶东地区在此方面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典型经验,从空间视阈出发,讨论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胶东地区在此方面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典型经验,从空间视阈出发,讨论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是十分必要的。在新人类生态学研究基础上发展出的生态空间观,为解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按照此观点,人类组织、社会活动与环境资源具有空间意义上的共生性关系,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具有某种空间逻辑或空间秩序。胶东地区作为相对独特的空间单元,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空间特点,注重利用空间资源要素和优势,形成了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人口增长与空间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成为国内具有区域特征的现代化实践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空间视阈 胶东实践
下载PDF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模式探索——基于学术史的考察
2
作者 陈云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101,共11页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蕴含着一个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从学术史上考察,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其实早有传统A模式和布朗B模式之说,前者注重从“经济”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浅绿”思...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蕴含着一个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系问题。从学术史上考察,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其实早有传统A模式和布朗B模式之说,前者注重从“经济”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浅绿”思潮的表征;后者注重从“环境”的角度看经济,是一种“深绿”思潮的表征。但无论是“浅绿”A模式还是“深绿”B模式,它们最终都走向了极端,无益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然而,一种超越于A模式和B模式的升级版C模式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具合理性和现实性,它是一种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而凝练出的“一体三面四驱动”模式。“一体”即广义上的绿色发展,“三面”即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而“四驱动”则主要指作为生态现代化推动、生态致富路开辟、生态经济带贯通和生态试验区引领的驱动路径。该模式各维度是相互联系和交叉渗透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A模式 B模式 C模式及其升级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阐释的三重维度
3
作者 郇庆治 苗旭琳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1,113,共12页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态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生态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构成了深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题或概念所基于的三个主要理论向度:“中国式现...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态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生态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构成了深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题或概念所基于的三个主要理论向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视角可以凸显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大(宏观)生态观”特征,要求从社会(文明)整体和主体自觉的意义上绿化或重构现代社会的人与自然关系;对“合生态”或“生态化”标准不断提高的目标性追求与社会大众性动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标志性方面或维度,因而,基于这一视角更容易理解和阐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或文明新形态创造意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方法论视角下的阐释,则可以同时提供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上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丰富政治想象空间和规约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人类文明新形态 绿色转型
下载PDF
以“六个必须坚持”引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4
作者 周鑫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6-21,共6页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好、运用好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好、运用好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六个方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既是新时代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基本原则,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所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明晰其要义和核心要求,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个必须坚持”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战略要求与实现路径
5
作者 张艳国 罗斌华 《岭南学刊》 2024年第2期18-31,119,共15页
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战略性、创造性、前瞻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命题,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的指导作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入认识... 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战略性、创造性、前瞻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命题,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的指导作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入认识其本质内涵,科学掌握其发展规律,精准切入其实践路径,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高度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科学谋划、综合施策、系统推进,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世界,不断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又是其要求;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准则和标志;既是中国道路的有机内容,又是中国治理的重要视点。因此,无论是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还是从中国道路与中国治理的视角,抑或是从中国与世界、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切入点来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下载PDF
从荀子生态思想中汲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智慧
6
作者 苏成爱 刘娇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18,65,共7页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萃取先秦时期蕴含在荀子思想之中的生态智慧——“敬天”“顺天”“用天”思想,实现了其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哲学观”“生态消费观”三个维度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具备鲜明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深... 追溯中国传统文化,萃取先秦时期蕴含在荀子思想之中的生态智慧——“敬天”“顺天”“用天”思想,实现了其在“生态文明理念”“生态哲学观”“生态消费观”三个维度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国式生态现代化道路具备鲜明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深入挖掘荀子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智慧,可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生态思想
下载PDF
以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考察与分析——以乐山市沐川县为例
7
作者 朱明军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2期94-103,共10页
绿色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开展绿色发展的理论研究、探讨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我国绿色发展水平,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 绿色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是用最少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发展,是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开展绿色发展的理论研究、探讨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我国绿色发展水平,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沐川县立足县域绿色生态优势,着力发展生态工业,持续壮大现代绿色农业,大力提升现代服务业,为生态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但与此同时,在绿色发展方面还存在经济质效不高、项目支撑不够、服务承载力不强、产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此,沐川县通过实施转型提升战略、“两山”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引领战略、民生优先战略促进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以“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为例
8
作者 胡亿芬 周旭 +2 位作者 赵慧 梁俊霞 任芳 《地理教育》 2024年第5期26-30,共5页
主题式情境教学有利于地理探究活动的实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人教版“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为例,借助清水江文书这一乡土地理案例创设真实主题情境,通过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问题化、核心问题境脉化、生活境脉问题... 主题式情境教学有利于地理探究活动的实施,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以人教版“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为例,借助清水江文书这一乡土地理案例创设真实主题情境,通过课程内容主题化、主题内容问题化、核心问题境脉化、生活境脉问题化、问题解决互动化、知识运演结构化、知识能力活性化七个环节,促进学生对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知识结构的构建,厚植其乡土情怀,促进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地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主题式情境教学 清水江文书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下载PDF
回溯、思考、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9
作者 朱锦秀 蔡璐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0,共13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凝练,深刻领悟这一新论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把握。通过梳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凝练,深刻领悟这一新论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需要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把握。通过梳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拨资本主义生态僭越逻辑的发展进程,有助于把握新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趋势;统筹“生命共同体”“两山论”“两个重大”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深刻认识其内涵意蕴对于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现实意义;立足系统治理、数字引领、助力全球的总体规划,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思想智慧,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动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与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绿色发展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思想底蕴、内在要求和实践路径
10
作者 谷洒洒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9-35,共7页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度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文明之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在反思西式现代化发展教训后进行的自觉超越,是依据我国不断变化的具体国情对现代化进行的全新定位。中国式现...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度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文明之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国在反思西式现代化发展教训后进行的自觉超越,是依据我国不断变化的具体国情对现代化进行的全新定位。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需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始终不渝坚持党的领导,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为价值旨归,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重要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要以和谐共生理念引领生态文明体制创新,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向度,又为世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思想底蕴 内在要求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构建的理论审视
11
作者 华启和 包鑫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9,共9页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既是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声音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必然要求,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生态文明大国形象提供必要的话语支撑。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话语构建的切入点,以坚持国际道义...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既是传播中国生态文明声音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必然要求,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生态文明大国形象提供必要的话语支撑。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为话语构建的切入点,以坚持国际道义为话语构建的着力点,以增进人类生态福祉为话语构建的落脚点,通过丰富话语内容阐释、创新话语转译路径、完善话语传播载体等途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国际传播话语,增强话语的说服力和表现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话语传播 话语构建
下载PDF
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
12
作者 孙全胜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5期5-15,共11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从内涵来看,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包括生态优先、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等内容,秉承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从内涵来看,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包括生态优先、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等内容,秉承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原则。从动力机制来看,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主要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引领机制、生态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驱动机制等。从实现路径来看,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主要包括生态保护与经济的协同发展、落实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推行绿色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全球环保合作和公众的积极参与等。中国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环境法治建设和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动力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探析
13
作者 谯琳 李娜 《生产力研究》 2024年第2期43-47,F0003,共6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在面临全球环境挑战时的必然选择,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文章从内涵、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三重视角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进行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涵从人...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在面临全球环境挑战时的必然选择,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文章从内涵、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三重视角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进行分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涵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内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涵三个角度进行探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包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具体包括加强生态文明理念、提升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及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现代化 实践路径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哲学意蕴
14
作者 张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之一,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最新判断,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我们今天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兼顾自然发展、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色”之一,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最新判断,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我们今天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兼顾自然发展、顺应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终实现的基本原则标准。从哲学层面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富含系统、辩证和底线的哲学思维,彰显着本体论特质、突显了认识论根基、展示了实践论基础、体现了价值论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时代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理论规约与实践呈现
15
作者 蔚佳霖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12,共4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既要坚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维,又要积极扬弃生态中心主义思潮。新时代,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一是要下好追求生态复兴的“先手棋”;二是要打好追求...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而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既要坚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维,又要积极扬弃生态中心主义思潮。新时代,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一是要下好追求生态复兴的“先手棋”;二是要打好追求生态复兴的“主动仗”;三是要积极奏响追求生态复兴的“协奏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国家安全 生态安全 理论规约 实践呈现
下载PDF
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三重向度
16
作者 田攀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11,共5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三重向度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至关重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源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三重向度科学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至关重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源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体现了以自然为基础的价值关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情怀和以全人类为目标的价值胸怀。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当内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经验,超越人与自然对立的关系,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向度 价值向度 实践向度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17
作者 罗以恒 邱高会 李智 《南方论刊》 2024年第4期19-22,共4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有必然的生成逻辑。从理论逻辑看,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华传统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历史逻辑看,是对西方现代化建设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入总结和对人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有必然的生成逻辑。从理论逻辑看,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华传统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历史逻辑看,是对西方现代化建设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入总结和对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规律的深化认识;从实践逻辑看,是不断满足人民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民生诉求、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质要求、是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不懈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理论逻辑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下载PDF
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18
作者 陈思 《武夷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5-29,共5页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蕴藏着许多创造性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议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启示意义:践行绿色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倡导生态民生观,坚...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蕴藏着许多创造性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议题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启示意义:践行绿色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倡导生态民生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生态正义观,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观 生态民生观 生态正义观
下载PDF
原则遵循·制度优势·形态表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三重面向
19
作者 曹家宁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18,共18页
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既有历史出场之必然,也在长期生态实践中形成了对西方现代化人与自然模式的全面超越。为了进一步明晰其独特意蕴、理解其本质特征、厘清其丰富内涵,有必要回顾和总结现有研究的思想脉络和重要共识,并在此... 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既有历史出场之必然,也在长期生态实践中形成了对西方现代化人与自然模式的全面超越。为了进一步明晰其独特意蕴、理解其本质特征、厘清其丰富内涵,有必要回顾和总结现有研究的思想脉络和重要共识,并在此基础上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多重向度。研究认为,从生态实践的原则遵循来看,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在生态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并确立了以尊重生态弹性、遵守生态良序、追求生态效率、保障生态共享为框架的四大原则;从生态实践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发挥人民至上的价值锚定优势、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政党领导优势、发挥善于生态协调的政治自觉优势三方面优势,形成了对西方现代化生态实践的立体超越;从生态实践的形态表征来看,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以技术的生态变革推动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资本的生态善用推动生态生产力发展,以范式的生态转换推动人类文明繁荣赓续的创新表征。研究表明,在坚守原则、发挥优势、创新形态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必将向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生态发展跃迁、彰显大国生态担当、延展生态文明智慧的方向持续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 生态实践 生态文明 生态现代化
下载PDF
全国政协委员徐雪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秀美黄河
20
《协商论坛》 2024年第4期40-40,共1页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广大环境资源界委员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能够近距离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非常激动...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广大环境资源界委员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能够近距离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非常激动,又深受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协会议 生态环境保护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国两会 民革 全国政协委员 习近平总书记 科技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