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荣格自性化理论视角的人格双性化现象阐释 被引量:6
1
作者 李曙光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09年第1期24-27,共4页
人格双性化现象,已经在心理学界研究了三十多年,中间也有所沉寂,但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的一举成名,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而且新一轮的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开始注意借助理论探讨人格双性化深层次的内涵。而众多的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双性化现象,已经在心理学界研究了三十多年,中间也有所沉寂,但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的一举成名,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而且新一轮的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开始注意借助理论探讨人格双性化深层次的内涵。而众多的人格发展理论中,荣格自性化理论对人格双性化现象内涵的阐释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从荣格自性化理论视角,将人格双性化现象理解为个体不断整合内外意识、不断自性化的过程,体现了对发展主体的尊重,同时对更好地理解新的社会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格理论 人格双性化 自性化 发展主体性
下载PDF
荣格原型理论对儿童人格双性化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曙光 郑艳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8年第4期148-150,共3页
作为精神分析大师的荣格,他的原型理论内涵丰富,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人格面具以及自性三个原型在潜意识里相互影响,形成与意识自我的有机统一。这些理论对于在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儿童人格双性化的内涵和价值,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此理... 作为精神分析大师的荣格,他的原型理论内涵丰富,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人格面具以及自性三个原型在潜意识里相互影响,形成与意识自我的有机统一。这些理论对于在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儿童人格双性化的内涵和价值,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此理论的人格双性化策略,因为尊重儿童主体性,考虑到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真正意义,而更具伦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理论 人格双性化 荣格
下载PDF
人格双性化现象的心理学阐释——荣格理论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曙光 郑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9-82,共4页
人格双性化现象,已经在学术界研究了30多年,中间也曾沉寂,但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的一举成名,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新一轮的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开始注意借助理论探讨人格双性化现象深层次的内涵。在众多的人格发展理论中,荣... 人格双性化现象,已经在学术界研究了30多年,中间也曾沉寂,但随着2005年超级女声李宇春的一举成名,又掀起了新一轮的研究热潮。新一轮的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开始注意借助理论探讨人格双性化现象深层次的内涵。在众多的人格发展理论中,荣格理论对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可以基于荣格理论,将人格双性化现象理解为个体不断整合内外意识、不断自性化的过程,体现了对发展主体的尊重,同时对更好地理解新的社会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双性化 心理学 荣格 原型 自性化
下载PDF
荣格人格双性化理论的当代解读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天羽 李炳煌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第7期47-49,共3页
人格双性化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国外心理学界对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随着中性化风潮在我国的盛行,新一轮的人格双性化的研究热潮开始在我国兴起。荣格的原型... 人格双性化是指一个人身上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国外心理学界对人格双性化现象研究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随着中性化风潮在我国的盛行,新一轮的人格双性化的研究热潮开始在我国兴起。荣格的原型理论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双性化是人格发展的最高阶段。荣格的原型理论对我们解释中性化风潮盛行的原因及正确认识中性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双性化 荣格 原型理论 中性化
下载PDF
中庸思想对理解人格双性化现象的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曙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10-12,20,共4页
中庸思想是我国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基本内核之一。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中庸"曾被人们误解为庸俗的中间路线和骑墙主义,其实这样理解恰恰陷入了"伪中庸"的误区。作为我国中庸思想核心特征的过犹不及、天赋本性、... 中庸思想是我国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基本内核之一。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中庸"曾被人们误解为庸俗的中间路线和骑墙主义,其实这样理解恰恰陷入了"伪中庸"的误区。作为我国中庸思想核心特征的过犹不及、天赋本性、至诚慎独以及天人合一,对理解和接受现代社会中比较流行的人格双性化现象有着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人格双性化 过犹不及 天赋本性 至诚慎独 天人合一
下载PDF
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建强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1-13,共3页
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陈建强(一)人格双性化,一个新鲜的论题,是现今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中并非鲜见的景观。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与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演变更为普遍与突出。它悄无声息,似乎不太引人怵目,但... 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陈建强(一)人格双性化,一个新鲜的论题,是现今青少年性别角色社会化中并非鲜见的景观。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前沿城市与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独生子的人格双性化演变更为普遍与突出。它悄无声息,似乎不太引人怵目,但只要稍加关注,人们便惊讶其演化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生子女 男女性别角色 双性化人格 人格特质 人格评价 性别角色社会化 人格特征 文化人格 刚柔兼济 人格社会化
下载PDF
妇女自身解放的心理学途径——男女人格双性化刍论
7
作者 王云霞 张海钟 《河西学院学报》 1995年第2期15-18,27,共5页
一、妇女解放及其当代的问题 在妇女解放的运动史上,我们自然不会忘记1775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这两次革命中通过的《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确立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妇女解放运动 性心理学 男女人 人格特征 自身解放 心理行为 精神分析学派 农村妇女 妇女们
下载PDF
青少年的“双性化”人格与养成:应然·实然·本然
8
作者 公长伟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4-120,共7页
心理学范畴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双性化人格的养成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厘清双性化人格的内涵并澄清其时代价值对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和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双性化... 心理学范畴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双性化人格的养成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厘清双性化人格的内涵并澄清其时代价值对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和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理论和实践意义。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养成存在着中性化的迷失、双性化的盲目趋同和刻意模仿等困境与隐忧。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养成问题既需要学理探析以正本清源,又需要通过实践反思以“拨乱反正”,这有助于引导人们对青少年人格养成进行科学的认识、形成理性的态度和实施有效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双性化人格 应然 实然 本然
下载PDF
双性化人格理论对幼儿性别教育的启示
9
作者 赖文秀 张穗红 《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第15期85-88,共4页
性别教育对幼儿健康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倡导个体兼具优良的男性化和女性化人格特质,该理论可以为促进幼儿性别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受传统性别教育观念的影响,大众对双性化教育持有偏见和误... 性别教育对幼儿健康人格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倡导个体兼具优良的男性化和女性化人格特质,该理论可以为促进幼儿性别教育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受传统性别教育观念的影响,大众对双性化教育持有偏见和误解,对幼儿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基于双性化人格理论,培养具有优良人格特质幼儿的研究建议有:幼儿园教师应建立正确的双性化教育观念,审视教学行为;幼儿家长应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促进家园合作;幼儿园应提升双性化教育水平,创编双性化教育资源;社会应提供幼儿双性化教育支持,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性别教育 双性化人格理论
下载PDF
双性化人格理论视域下体育塑造青少年“阳刚之气”的路径探究
10
作者 邓鑫 郭子萌 《青少年体育》 2023年第8期26-28,共3页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运用双性化人格理论叙述部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性格“柔弱化”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抓住教育部回复中的关键词“体育”,探究出塑造青少年“阳刚之气”的两种路径:学校体育教育去“温柔化”、家庭...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运用双性化人格理论叙述部分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性格“柔弱化”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抓住教育部回复中的关键词“体育”,探究出塑造青少年“阳刚之气”的两种路径:学校体育教育去“温柔化”、家庭体育教育“常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体育教育 青少年 阳刚之气
下载PDF
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34
11
作者 李方强 郑寒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7-122,共6页
心理学研究表明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双性化人格。目前 ,在学校教育中 ,从教材、教师、课余活动等方面都存在不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 ,应尽快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发展的学校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双性化人格。目前 ,在学校教育中 ,从教材、教师、课余活动等方面都存在不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 ,应尽快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双性化人格发展的学校教育环境 ,并从教材、教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学校教育 教材 教师 课余活动
下载PDF
双性化人格理论与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永乐 刘保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3-86,共4页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较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它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与职业发展阻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自身心理弱势与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通过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可以最大限度地... 心理学研究表明,双性化人格是一种较佳的心理健康模式,它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与职业发展阻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自身心理弱势与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通过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促进女大学生职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女大学生 职业发展
下载PDF
基于家庭视角的儿童双性化人格教育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艳 徐东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8-11,共4页
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性化人格教育已经被认定为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双性化人格是一种集男性和女性优点于一身的性别模式,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家庭作为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及家庭环境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性化人格教育已经被认定为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双性化人格是一种集男性和女性优点于一身的性别模式,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家庭作为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及家庭环境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势在必行。要求家长摆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因性施教,鼓励儿童向异性学习,增加父亲参与教育的时间,为儿童营造一个幸福平等的家庭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家庭 双性化人格 因素 策略
下载PDF
性别角色新视角:双性化人格——对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友焕 盛建军 +1 位作者 张标 李春兰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4期97-98,共2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融合了男性与女性原来所专属的优秀性别角色特征。双性化人格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在对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和性别角色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所需要的人才更多的融合了男性与女性原来所专属的优秀性别角色特征。双性化人格作为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在对双性化人格的概念和性别角色理论阐释的基础上,主要从家庭方面提出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培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性别角色 家庭教育
下载PDF
提升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教育觉知能力和行为水平——秉持和超越双性化人格理论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峥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9-53,共5页
当前幼儿园教师对性别教育的理解有偏差。幼儿园教师不仅应秉持双性化人格理论,而且应超越这一人格理论,以培养"兼具两性优良特质"的儿童为教育的目的。幼儿园教师应对课程文本、文化传统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及自身的性别意识有... 当前幼儿园教师对性别教育的理解有偏差。幼儿园教师不仅应秉持双性化人格理论,而且应超越这一人格理论,以培养"兼具两性优良特质"的儿童为教育的目的。幼儿园教师应对课程文本、文化传统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及自身的性别意识有觉知能力,从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游戏、教学、日常生活等方面为男女儿童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与合作机会,通过提高教师的性别教育行为水平,促进男孩与女孩之间的相互学习,促使他们都成长为更为完善的个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性别 性别教育 双性化人格
下载PDF
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 被引量:50
16
作者 王学 《现代大学教育》 2004年第4期86-88,共3页
双性化人格的个体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 ,在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性别角色、大学生健康人格问卷以及访谈调查 ,结果显示 :... 双性化人格的个体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 ,在行为、习惯、学习、就业等方面都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内外环境的能力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综合的人格模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性别角色、大学生健康人格问卷以及访谈调查 ,结果显示 :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大学生自信心强 ,情绪稳定 ,对环境持开放态度 ,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双性化人格 性别角色调查 人格测试 教育心理学
下载PDF
当代儿童青少年双性化人格的塑造与培养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曙光 郑艳 《科技资讯》 2006年第3期55-56,共2页
因为传统观念对男性女性的特殊要求,使得男性更加男性化,而缺少了必要的温和、体贴、细心和自制性,从而成为社会产生社会冲突的根源;也使女性更加女性化,而缺少了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自尊、自信、自强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因此,双性化人格的... 因为传统观念对男性女性的特殊要求,使得男性更加男性化,而缺少了必要的温和、体贴、细心和自制性,从而成为社会产生社会冲突的根源;也使女性更加女性化,而缺少了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自尊、自信、自强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因此,双性化人格的研究是形势所趋,笔者试图从影响儿童青少年双性化人格因素的研究出发,探索当代儿童青少年双性化人格塑造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父母教养方式 活动课程
下载PDF
双性化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7
18
作者 马莹 王红瑞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5期116-118,共3页
国内外有关双性化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 ,双性化人格特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理想人格模式。但我国有关此项研究的样本不大。据宝鸡文理学院调查结果表明 ,双性化人格特质的发展因受环境、文化、专业、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 国内外有关双性化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 ,双性化人格特质是保证心理健康的理想人格模式。但我国有关此项研究的样本不大。据宝鸡文理学院调查结果表明 ,双性化人格特质的发展因受环境、文化、专业、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双性化特质得分与双性化特质者行为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因此 ,不能简单地以双性化测量来评价人格特质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 大学生 影响因素 贝姆性度量表 团体测试 文化 专业 年龄 地域环境
下载PDF
双性化人格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运普 徐小莉 《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9-91,共3页
近年来,双性化人格特质成为教育学、心理学关注的热点。研究者基本认为双性化人格对个体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本文使用修订后的美国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对部分院校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特征进行分析,运用SPSS软件... 近年来,双性化人格特质成为教育学、心理学关注的热点。研究者基本认为双性化人格对个体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理想的人格模式。本文使用修订后的美国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对部分院校大学生的双性化人格特征进行分析,运用SPSS软件统计,通过性别、是否独生、年级、学科四个变量因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水平的差异,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双性化人格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论双性化人格在儿童早期的培养 被引量:8
20
作者 经素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12期47-49,共3页
传统刻板的单维两极性别角色模式是不尽理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人格模式。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性别角色行为影响非常重大。在儿童早期教育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家庭、幼... 传统刻板的单维两极性别角色模式是不尽理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双性化人格是一种最佳的人格模式。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性别角色行为影响非常重大。在儿童早期教育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家庭、幼儿园、社会传媒等几方面因素,尽可能创设一种有利于培养儿童双性化人格的教育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性化人格 儿童早期 父母 幼儿园 儿童读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