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表达与高危型HPV感染及宫颈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郝玉娟 周辉 曹蒙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6-11,共6页
目的了解宫颈癌不同病变程度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表达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表达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癌发病的关系。方法将92例宫颈病变患者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宫颈炎37例、CINⅠ... 目的了解宫颈癌不同病变程度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表达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分析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表达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癌发病的关系。方法将92例宫颈病变患者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宫颈炎37例、CINⅠ级组9例、CINⅡ级组12例、CINⅢ级组10例、宫颈癌组24例,将58名健康者设为健康组,比较各组人类白细胞抗原-I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各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情况,分析宫颈病变不同程度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表达及人乳头瘤病毒分型,对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表达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宫颈癌发病的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首次性生活年龄、流产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年龄、受教育程度、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宫颈炎组、CINⅠ级组、CINⅡ级~Ⅲ级组及宫颈癌组宫颈上皮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依次递减,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炎、CINⅠ级组、CINⅡ级~CINⅢ级组、宫颈癌组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率分别为18.92%、55.56%、81.82%和87.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感染分型中HPV16、HPV18感染率较高。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宫颈病变患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整体表达显著低于低危型患者(P<0.05),但两者人类白细胞抗原-Ⅰ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中,宫颈癌组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表达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癌发病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基因表达减弱或缺失与宫颈癌发生关系密切,可能增加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风险,导致宫颈病变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 宫颈病变 人乳头瘤病毒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QA_1基因关联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杜意平 叶红军 +4 位作者 王俊萍 宋晨 邹兵 李坚 李伏娥 《临床内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14-316,T001,共4页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汉族人人类白细胞抗原 DQA1 (HLA DQA1 )基因与溃疡性结肠炎 (UC)的遗传关联。方法 应用HL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核苷酸分型技术 ,以等位基因特异性的限制性内切酶 (ApalⅠ、BsajⅠ、HphⅠ、Fok...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汉族人人类白细胞抗原 DQA1 (HLA DQA1 )基因与溃疡性结肠炎 (UC)的遗传关联。方法 应用HL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核苷酸分型技术 ,以等位基因特异性的限制性内切酶 (ApalⅠ、BsajⅠ、HphⅠ、FokⅠ、MboⅡ、MnlⅠ )消化DQA1座位特异的PCR扩增产物 ,对 60例UC患者和 60例对照组的HLA DQA1 等位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UC患者HLA DQA1 0 30 1等位基因频率 (0 .5 0 )与对照组 (0 .19)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2 9,RR =5 .881,Pc=0 .0 2 3)。结论 HLA DQA1 0 30 1与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关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发病机制 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
下载PDF
自行构建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位点基因分型寡核苷酸芯片性能评价:100例样本与PCR-SSP法的比较
3
作者 王彤 王天骄 +1 位作者 彭莉 王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4期8245-8248,共4页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分型对器官移植和法医鉴定等有重要意义。目前的分型方法难以实现高通量和集成化,准确性和重复性也不理想。目的:比较自行构建的寡核苷酸芯片与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th...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分型对器官移植和法医鉴定等有重要意义。目前的分型方法难以实现高通量和集成化,准确性和重复性也不理想。目的:比较自行构建的寡核苷酸芯片与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with sequence-specific primers,PCR-SSP)两种方法用于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基因分型的结果,以评价寡核苷酸芯片的性能。方法:纳入2006-01/2009-03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门诊就诊的患者100例。分别用等位基因特异的PCR-SSP和自行构建的寡核苷酸芯片对患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进行分型。寡核苷酸芯片分型采用荧光标记的组间特异性引物扩增基因组DNA,扩增后的产物与分型芯片的探针杂交,由杂交产生的荧光信号确定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位点基因型。比较两种方法分型所获得的结果,不吻合的样本经第三方测序验证。结果与结论:100例临床样本经寡核苷酸芯片和PCR-SSP分型全部成功。分型结果的吻合率为94%。不吻合样本6例,其中4例PCR-SSP定型为杂合子,芯片分型全部为纯合子。经第三方验证,证实芯片的分型全部正确。另外2例不吻合的样本经测序,证实SSP分型错误1例,芯片分型错误1例。芯片的重复率为95%。说明自行构建的寡核苷酸芯片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都能满足基因分型的需要,且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DQA1 寡核苷酸芯片 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分型 细胞移植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星洁 郝迎涛 +3 位作者 孙启峰 赵小刚 彭传亮 姜兴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4867-4869,共3页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AL)-Ⅰ类分子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60例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石蜡切片标本,使用抗HLA-Ⅰ、抗原处理相关转运蛋白(TAP)-1、低分子量蛋白(LMP)-2单克隆抗体研究这...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AL)-Ⅰ类分子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山东大学第二医院60例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状细胞癌石蜡切片标本,使用抗HLA-Ⅰ、抗原处理相关转运蛋白(TAP)-1、低分子量蛋白(LMP)-2单克隆抗体研究这三种分子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与分布情况。结果食管鳞癌原发灶中这三种分子表达缺失比例分别为35.0%,38.3%,23.3%,表达下调的比例分别为23.3%,21.7%,30.0%。结论食管癌中HLA-Ⅰ类抗原分子存在表达明显下调或者缺失的现象,这种表达异常有助于肿瘤细胞免疫逃逸,不利于肿瘤的免疫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食管癌 抗原加工呈递相关机制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下载PDF
脾胃湿热证与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晴清 林培政 +1 位作者 黄可儿 徐秋英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268-271,共4页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人群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中脾胃湿热证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类等位基因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以籍贯为广东地区的汉族健康人(正常对照组16例)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观察组46例,根据辨...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汉族人群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中脾胃湿热证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Ⅱ类等位基因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以籍贯为广东地区的汉族健康人(正常对照组16例)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观察组46例,根据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组26例、脾气虚证组20例)的全血为研究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基因分型方法检测HLA-Ⅱ类基因中的HLA-DQB1、HLA-DRB1、HLA-DQA1及HLA-DPB1的等位基因类型。【结果】DQA1*0103基因型在脾胃湿热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与脾气虚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DQA1*0505基因型在脾胃湿热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及脾气虚组(P<0.05)。【结论】脾胃湿热证存在着一定的免疫遗传基础,DQA1*0103基因型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易感基因,DQA1*0505可能是脾胃湿热证的保护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胃湿热证 人类白细胞抗原-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中国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A、B和DRB1基因测序分型中模棱两可等位基因的鉴别 被引量:5
6
作者 程良红 邹红岩 +4 位作者 金士正 李桢 王大明 钱长江 陈甜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1期6167-6171,共5页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测序分型中,当某些等位基因间的差异碱基位于测序范围外时,无法得到清晰的等位基因结果。目的:分析中国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基因测序分型中模棱两可等位基因的分布规律,探讨其在中华骨髓库大样本人类...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测序分型中,当某些等位基因间的差异碱基位于测序范围外时,无法得到清晰的等位基因结果。目的:分析中国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基因测序分型中模棱两可等位基因的分布规律,探讨其在中华骨髓库大样本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基因的测序分型中的解决方案。设计、时间及地点: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研究样本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基因的测序分型,并对其中的模棱两可等位基因进行验证性实验,于2006-01/2008-06在深圳市血液中心完成。材料:658名深圳骨髓库汉族供者乙二胺四乙酸盐抗凝血5mL。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序分型方法对658名深圳骨髓库供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A、B和DRB1基因进行高分辨分型,并采用针对相应位点的高分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方法对其中由于碱基差异位于检测区外而产生的模棱两可等位基因进行鉴别。主要观察指标:模棱两可等位基因的分布及确认。结果:658份标本中,人类白细胞抗原A、B和DRB1三个基因座的模棱两可等位基因分别为9个(2种)、140个(5种)、406个(8种),占等位基因总数的14.06%(555/3948)。高分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鉴定结果显示,中国报道的DRB1*1401被全部确认为DRB1*1454;12例B*0705/B*0706中,有1例被确认为B*0706,其他13种等位基因的鉴定结果分别为A*6801、A*7402、B*2705、B*3501、B*4402、B*5801、DRB1*0101、DRB1*0406、DRB1*0803、DRB1*1101、DRB1*1201、DRB1*1302和DRB1*1502。结论:在中华骨髓库大样本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的测序分型中可以应用直接鉴别的方法区分模棱两可等位基因,但在临床移植前的高分辨确认试验中则需要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精确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 模棱两可 等位基因
下载PDF
中国汉族群体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人类白细胞抗原的高分辨分型 被引量:5
7
作者 程良红 邹红岩 +5 位作者 高素青 金士正 李桢 周丹 张姝颖 吴国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6期102-104,共3页
目的:通过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无关供受者对的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基因的序列分析,探讨中国汉族群体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人类白细胞抗原高分辨分型的必要性。方法:实验于2000-08/2004-03在深圳市血液中心完成。供者和受者11... 目的:通过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无关供受者对的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基因的序列分析,探讨中国汉族群体中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人类白细胞抗原高分辨分型的必要性。方法:实验于2000-08/2004-03在深圳市血液中心完成。供者和受者114对的血样分别来源中华骨髓库和各移植医院,供者和受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序分型技术对114对中国汉族无关供受者间的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等位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观察中国汉族无关供受者对间等位基因水平的配合率、各等位基因家族的配对分布和错配分布规律。某些位点的模棱两可结果,则通过相应位点的高分辨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分型试剂进行分离并确认最后结果。结果:①高分辨与低分辨分型结果比较:114对无关供受者对中,110对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序分型结果与低分辨(等位基因星号后两位数)DNA分型结果相吻合,4对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序分型结果与低分辨结果不相符。②供受者间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高分辨配对分类结果:39%的中国汉族供受者对完全配合,但61%的供受者间存在至少一个等位基因的错配。③供受者间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等位基因家族配对分布结果:3个座位的错配率分别为A(23%),B(10%),DRB1(17%);A和DRB1座位的错配比较集中,A座位仅见于A02,A11和A24家族,DRB1座位见于DRB104,DRB108,DRB112,DRB114和DRB115家族;而B座位的错配则比较分散,比较高的是B35,B48,B61和B62。④供受者间人类白细胞抗原-A,B,DRB1错配等位基因组合结果:3个座位的错配等位基因组合呈现较高的多样性,比较常见的几种组合为A0201/0207,A1101/1102,A0201/0206,A0203/0207,B4002/4006,DRB11201/1202和DRB11501/1502。结论:中国汉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无关供受者对的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配合率低且其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和特殊性,在移植前有必要对无关供受者对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高分辨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A抗原 造血干细胞移植 等位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人类白细胞抗原-A 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中国汉族 分型技术 聚合酶链式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 高分辨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与儿童十二指肠溃疡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钟雪梅 许春娣 +3 位作者 奚容平 陈舜年 许玲娣 范丽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92-694,共3页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B1等位基因与儿童十二指肠溃疡(DU)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遗传关联性。方法采用非同位素标记的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杂交的方法,对上海地区汉族健康儿童80例、DU患儿58例...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B1等位基因与儿童十二指肠溃疡(DU)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遗传关联性。方法采用非同位素标记的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PCR-SSO)杂交的方法,对上海地区汉族健康儿童80例、DU患儿58例的HLA-DQB1等位基因进行分型;并同时检测DU患儿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在DU患儿中,HLA-DQB1×0503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儿童(分别为:6.02%、0.63%,P<0.05,RR=9),而在H.pylori阳性和H.pylori阴性DU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LA-DQB1×05031与DU呈正相关,DU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儿童之间存在着遗传学的差异;虽然H.pylori感染是DU的重要致病因素,但HLA-DQB1×05031并不是通过H.pylori感染而影响DU的遗传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溃疡 人类白细胞抗原一DQBl等位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γ-干扰素基因的导入及删除对人肿瘤细胞HLA-Ⅰ、Ⅱ类抗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张腾飞 陈诗书 《胃肠病学》 1999年第1期6-7,共2页
目的:制备有效的细胞因子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作为“瘤苗”。方法:用缺陷型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将人γ-干扰素(IF-γ)含信号肽cDNA转导入人胃癌细胞株MKN、45,经G418筛选后得-IFN-γ基因修饰株MKN-45-... 目的:制备有效的细胞因子基因修饰的肿瘤细胞作为“瘤苗”。方法:用缺陷型逆转录病毒作为载体将人γ-干扰素(IF-γ)含信号肽cDNA转导入人胃癌细胞株MKN、45,经G418筛选后得-IFN-γ基因修饰株MKN-45-IFN。PCR方法测得有标记基因NeoR及IFN-γ基因的存在,但经3个月连续传代培养后,PCR仅能检测到NeoR基因,而未检出IFN-γ基因、HLA-Ⅰ、Ⅱ类单抗间接免疫荧光法流式细胞仪测定了上述相应时期IFN-γ基因修饰肿瘤细胞HLA-I、Ⅱ类抗原的表达。结果:随着IFN-γ基因在染色体中被删除,HLA-Ⅰ、Ⅱ类的表达又恢复至与MKN-45相同的水平。结论:为确保IFN-γ基因的作用,应不断检测其基因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表达 Γ-干扰素基因 HLA-、Ⅱ抗原
下载PDF
尸肾移植中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配型 被引量:1
10
作者 严力行 傅启华 +2 位作者 朱俊寿 张飞 陈江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2期59-60,66,共3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尸肾移植中HLA-Ⅱ类抗原配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基因分型技术,对27例尸肾移植供体和49例受体进行HLA-DRB、DQB回顾性分型。结果:在这些未做配型而进行移植的供-受者中,HLA-DRB、DQ...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尸肾移植中HLA-Ⅱ类抗原配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基因分型技术,对27例尸肾移植供体和49例受体进行HLA-DRB、DQB回顾性分型。结果:在这些未做配型而进行移植的供-受者中,HLA-DRB、DQB完全配合率分别仅为2.0%和10.2%,完全不配合率分别为30.6%和8.2%;将这些供体与受体作HLA-Ⅱ类配型后再作选择性移植,则同为这些供、受者,其HLA-DRB、DQB的完全配合率分别可达8.2%和40.8%,而完全不配合率仅为10.2%和0。完全不配合的受者移植效果要比其他受者差。结论:在尸肾移植中进行HLA-Ⅱ类配型,不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尸肾移植 人类白细胞抗原- 配型 同种异体 器官移植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何玉环 高峰 《医学综述》 2010年第17期2604-2606,共3页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的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具体病因、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近来一系列研究表明其发生与基因多态性所致的遗传易感性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是一个引人注意的U...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的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具体病因、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近来一系列研究表明其发生与基因多态性所致的遗传易感性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是一个引人注意的UC易感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与UC发病及临床表型有关,现就人类白细胞抗原Ⅱ基因与UC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 溃疡性结肠炎 基因多态性 易感基因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与狼疮性肾炎相关性研究进展
12
作者 林武 赵铖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2006年第3期207-210,共4页
关键词 HLA-基因 人类白细胞抗原 狼疮性肾炎 ERYTHEMATOSUS 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主要死亡原因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 LUPUS
下载PDF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nef诱导凋亡及下调人类白细胞抗原-I类分子
13
作者 黄官友 黄秀艳 +2 位作者 曾耀英 曾祥凤 吴晓萍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nef调节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分子及诱导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将293T细胞分为两组,用脂质体法将含HIV-1 nef基因的质粒及空载体分别转染细胞,Western blot检测HIV-1 nef在转染细胞...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nef调节细胞表面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I类分子及诱导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将293T细胞分为两组,用脂质体法将含HIV-1 nef基因的质粒及空载体分别转染细胞,Western blot检测HIV-1 nef在转染细胞中的表达,荧光抗体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的HLA-I类分子表达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HIV-1 nef在转染细胞中有表达。转染HIV-1 nef的细胞与转染空载体的细胞经抗HLA-A,B,C-FITC染色后,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205±22及269±15,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经Annexin V-APC/PI染色后,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60.82±8.32)%及(8.12±5.43)%,两者相比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IV-1 nef下调细胞表面的HLA-I类分子及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NEF 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子 凋亡 转染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多态性与胃肠道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方佳慧 黄永坤 刘梅 《医学综述》 2012年第9期1281-1283,共3页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目前发现的与疾病关联最为密切的基因复合体,决定疾病易感性和个体差异。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是人类最为常见的疾病。HLA-Ⅱ类基因多态性可以改变HLA分子、抗原和T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性,并因此控制对外来抗...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目前发现的与疾病关联最为密切的基因复合体,决定疾病易感性和个体差异。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是人类最为常见的疾病。HLA-Ⅱ类基因多态性可以改变HLA分子、抗原和T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性,并因此控制对外来抗原(或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致人类疾病的易感性和临床表现不同。现就HLA-Ⅱ类基因多态性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 基因多态性 胃肠道疾病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DR、DQ基因型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周信芳 狄文英 +2 位作者 陶建英 蒋创 戴建荣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7年第11期64-65,66,共3页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II类抗原DR、DQ基因型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对26例GDM孕妇及同期入院的42例正常健康孕妇,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检测HLA-II类抗原DR和DQ的等位基因。结果研究中发现,DQA1*0101、DQA1*0...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II类抗原DR、DQ基因型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对26例GDM孕妇及同期入院的42例正常健康孕妇,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检测HLA-II类抗原DR和DQ的等位基因。结果研究中发现,DQA1*0101、DQA1*0201、DQB1*0609、DRB l*07-DQA1*0201-DQB1*0201基因频率在GDM中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统计学有差异(Ρ<0.05)。DQB1*0301基因频率在GDM中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Ρ<0.05)。结论人类白细胞II类抗原DR、DQ基因型与GDM的易感性和保护性存在关联。DQA1*0101、DQA1*0201、DQB1*0609、DRB l*07-DQA1*0201-DQB1*0201基因是GDM的易感基因。DQB1*0301基因是GDM的保护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DR、DQ基因 妊娠期糖尿病 易感基因 保护基因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田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45-1150,共6页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RECEPTOR 细胞表面分子 HLA- 基因家族 细胞识别 免疫球蛋白 T细胞受体
下载PDF
酸洗脱血小板表面HLA-Ⅰ类抗原对血小板活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邹勇 刘相富 +7 位作者 刘文达 陆英 覃雪玲 李芳 廖思红 袁青 刘贵莲 林东军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69-671,共3页
目的探讨酸洗脱血小板表面HLA-Ⅰ类抗原对血小板活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10(人)份健康人机采血小板(0.5 ml/份)用pH3柠檬酸缓冲液处理(同时以PBS处理作对照组)后,利用多色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表面HLA-Ⅰ类抗原及P-选择素(CD62p)的表... 目的探讨酸洗脱血小板表面HLA-Ⅰ类抗原对血小板活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10(人)份健康人机采血小板(0.5 ml/份)用pH3柠檬酸缓冲液处理(同时以PBS处理作对照组)后,利用多色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血小板表面HLA-Ⅰ类抗原及P-选择素(CD62p)的表达,Annexin V染色检测血小板的早期凋亡率。结果 pH3柠檬酸缓冲液及PBS处理后的血小板表面HLA-Ⅰ类抗原的表达为(23.83±9.93)%vs.(98.15±2.20)%(P<0.05),CD62p的表达为(45.94±10.13)%vs(20.29±4.24)%(P<0.05),血小板的早期凋亡率为(65.29±15.74)%vs(14.65±5.09)%(P<0.05)。结论 pH3柠檬酸缓冲液处理血小板可有效去除血小板表面HLA-Ⅰ类抗原,并同时诱导血小板的活化和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抗体 血小板 柠檬酸 缓冲液 活化 凋亡
原文传递
淋巴细胞表面HLA-I类抗原的阻断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印则 李伟 +4 位作者 周华友 夏荣 兰炯采 章扬培 张志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6期622-624,共3页
为了研究阻断淋巴细胞表面HLA I类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及效果 ,在 2 2℃和 pH 7.4PBS介质中采用甲氧基聚乙二醇 苯并三唑碳酸盐 (mPEG BTC) ( 12mmol/L)处理淋巴细胞。结果表明 ,经mPEG BTC处理后的淋巴细胞与相应HLA I... 为了研究阻断淋巴细胞表面HLA I类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及效果 ,在 2 2℃和 pH 7.4PBS介质中采用甲氧基聚乙二醇 苯并三唑碳酸盐 (mPEG BTC) ( 12mmol/L)处理淋巴细胞。结果表明 ,经mPEG BTC处理后的淋巴细胞与相应HLA I类抗体的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为阴性。结论 :在 2 2℃和pH 7.4条件下mPEG BTC可以阻断淋巴细胞表面HLA I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特异性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甲氧基聚乙二醇-苯并三唑碳酸盐 HLA-抗原 mPEG-BTC 基因
下载PDF
人类胚胎分泌的人白细胞抗原G与提高IVF妊娠率之间的关系
19
作者 李莉 《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2006年第1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人类胚胎 白细胞抗原 分泌 妊娠率 IVF 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G -胎免疫 I抗原 高敏感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