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三峡地区仙女山断裂北端延伸问题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毕珉烽 楚全芝 +3 位作者 邓志辉 潘博 张长厚 周庆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4-302,共9页
仙女山断裂是三峡库区重要的断裂带之一,该断裂在新生代有过明显的活动。因其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地震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断裂是否穿过长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仙女山断裂从长阳县白咸池到秭归县荒口一带断裂构造的... 仙女山断裂是三峡库区重要的断裂带之一,该断裂在新生代有过明显的活动。因其对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地震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断裂是否穿过长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仙女山断裂从长阳县白咸池到秭归县荒口一带断裂构造的野外地质调查,长江两岸构造地貌的对比,结合前人已有资料的分析发现:仙女山断裂长约80km,将古生代地层逆冲到中生代地层之上,在长江南岸荒口以南断层形迹清楚,地貌上表现为沟谷和断层崖,而在荒口以北地区,地层连续、未见断错地貌现象;与长江南岸断裂相比,江北的断裂多为小型断层,仅错断侏罗纪地层内的砂岩、泥岩,在地形上也无明显表现,不是仙女山断裂的延伸部分。综合分析认为,仙女山断裂带由南向北延伸至长江南岸荒口一带尖灭,没有向北延伸穿过长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峡 仙女山断裂 构造地貌
下载PDF
长江三峡仙女山断层带的变形结构及其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吴树仁 刘子忠 +1 位作者 秦兴黎 李东林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17-228,共12页
根据仙女山断层分带性、分段性、分层性和断层变形结构特征,建立了其空间变形结构模式,进而讨论了仙女山断层带时间演化系列中两个主要变形阶段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并利用断层带的共轭节理、断面擦痕和显微构造标志分别确定燕山主... 根据仙女山断层分带性、分段性、分层性和断层变形结构特征,建立了其空间变形结构模式,进而讨论了仙女山断层带时间演化系列中两个主要变形阶段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并利用断层带的共轭节理、断面擦痕和显微构造标志分别确定燕山主期和喜马拉雅主期构造应力方向和差异应力大小,获得了若干重要的动力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女山 断层带 动力学 变形结构
下载PDF
三峡库区的蓄水效应及对仙女山断裂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邢灿飞 张燕 +1 位作者 施顺英 杜瑞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9-72,共4页
为研究三峡水库蓄水所引起的库区地壳形变和断层活动,运用小波变换分析和处理了大坝附近两个定点形变台(周坪台和宜昌台)的倾斜观测数据,发现蓄水后库区仙女山断裂带的活动发生了一些变化,库区周围的倾斜场发生微动态变化,库区下游区域... 为研究三峡水库蓄水所引起的库区地壳形变和断层活动,运用小波变换分析和处理了大坝附近两个定点形变台(周坪台和宜昌台)的倾斜观测数据,发现蓄水后库区仙女山断裂带的活动发生了一些变化,库区周围的倾斜场发生微动态变化,库区下游区域的倾斜场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效应 仙女山断裂 周坪台 地壳形变 断层活动
下载PDF
仙女山断裂带断层泥分维值与断裂活动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胡道功 吴树仁 殷秀兰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37-141,共5页
断裂带内的断层泥是断层新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断层新活动的多种信息。依据分形理论对仙女山断裂带内断层泥粒度分维值与断裂活动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仙女山断裂新活动以粘滑为主,兼有蠕滑。结合其它研究成果。
关键词 断层泥 分维值 断层活动性 仙女山断裂
下载PDF
仙女山断裂北端地块微动态倾斜场变化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燕 邢灿飞 +2 位作者 施顺英 周硕愚 杜瑞林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49,共4页
对周坪定点形变台的资料,利用小波多分辨率分析方法进行了不同频段(周期)的信号识别。结果显示:水管倾斜仪对蓄水效应有较好的响应,主要在数据的长趋势项(周期稍长的细节层)有反映;三峡库区附近的仙女山断裂带的活动发生了一些变化,说... 对周坪定点形变台的资料,利用小波多分辨率分析方法进行了不同频段(周期)的信号识别。结果显示:水管倾斜仪对蓄水效应有较好的响应,主要在数据的长趋势项(周期稍长的细节层)有反映;三峡库区附近的仙女山断裂带的活动发生了一些变化,说明蓄水使库区周围的倾斜场发生了微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仙女山断裂 蓄水效应 倾斜场 微动态变化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后仙女山断裂北段数值模拟及其孕震机理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吴建超 陈蜀俊 +1 位作者 陈俊华 蔡永建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8-223,共6页
基于线弹性理论有限元方法,建立三峡库首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了库首区尤其是仙女山断裂北段在蓄水后的全位移场和构造应力场变化。结果表明:三峡水库175 m水位蓄水,造成仙女山断裂和九畹溪断裂北段处于全位移场归州低值区和新... 基于线弹性理论有限元方法,建立三峡库首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了库首区尤其是仙女山断裂北段在蓄水后的全位移场和构造应力场变化。结果表明:三峡水库175 m水位蓄水,造成仙女山断裂和九畹溪断裂北段处于全位移场归州低值区和新滩高值区的梯度带上;同时,仙女山断裂和九畹溪断裂北段深部3组主应力值较蓄水前陡增。这样的地段全位移差值变化明显,3组主应力值增高,剪应力和剪应变能易于集中,容易加速仙女山断裂和九畹溪断裂北端失稳而诱发水库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仙女山断裂 数值模拟 孕震机理 水库地震
下载PDF
价值工程在重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项目开发决策中的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刘娜 艾南山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3-56,共4页
价值工程是一门技术、经济、管理交叉结合的新兴学科,被列为国际公认的六大现代管理技术之一,其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稳定实现所需功能,获取最佳综合效益,但这一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还极为少见。本文以重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专... 价值工程是一门技术、经济、管理交叉结合的新兴学科,被列为国际公认的六大现代管理技术之一,其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稳定实现所需功能,获取最佳综合效益,但这一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还极为少见。本文以重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专门论述了在旅游项目开发中如何有效利用价值工程的思想方法和运行机制来增强旅游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整体效益,解决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工程 旅游项目 决策 仙女山 国家森林公园
下载PDF
重庆市仙女山台地岩溶发育特征及工程效应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孙刚 王运生 +3 位作者 谢春庆 徐鸿彪 王福海 邓茜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0年第3期131-136,共6页
仙女山台地属三峡地区最高一级夷平面,海拔1 700~1 900 m,经过长期的剥蚀作用,使地表形成和缓起伏的丘陵状地貌。通过对仙女山台地的地质调查及岩土工程勘查揭示,地表岩溶地貌主要有溶沟、石芽、落水洞及岩溶漏斗;地下岩溶有溶洞、地... 仙女山台地属三峡地区最高一级夷平面,海拔1 700~1 900 m,经过长期的剥蚀作用,使地表形成和缓起伏的丘陵状地貌。通过对仙女山台地的地质调查及岩土工程勘查揭示,地表岩溶地貌主要有溶沟、石芽、落水洞及岩溶漏斗;地下岩溶有溶洞、地下暗河等,发育受岩性、构造、地形地貌及新构造运动的控制。地下溶洞及土洞的半定量计算揭示该区地下溶洞总体稳定,仅有个别规模较大的土洞处于欠稳定状态,工程建设应采取适当处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女山台地 岩溶 发育特征 工程效应研究
下载PDF
三峡库首区仙女山等断裂活动性同位素测年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夏金梧 李长安 周继颐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12,共6页
在仙女山、九湾溪两断层形变监测洞室中,通过对断裂带进行地质编录和对构造岩进行微观分析,挑选出断层泥与方解石两类样品进行热释光(TL)测年。同时对洞外披覆跨仙女山断层上的第四纪河流冲积物、断层一侧周坪河谷底上第四纪湖相纹泥夹... 在仙女山、九湾溪两断层形变监测洞室中,通过对断裂带进行地质编录和对构造岩进行微观分析,挑选出断层泥与方解石两类样品进行热释光(TL)测年。同时对洞外披覆跨仙女山断层上的第四纪河流冲积物、断层一侧周坪河谷底上第四纪湖相纹泥夹碳化木及披覆跨九湾溪断层上的第四纪崩滑堆积体中滑带土进行测年。综合分析表明,仙女山断层与九湾溪断层新活动年龄与三峡地区区域断层基本一致,为距今22~23万年左右。最新活动年龄仙女山断层为16~19万年、九湾溪断层为14万年左右。最新活动年龄的下限值仙女山断层为14~16万年、九湾溪断层为13万年左右。晚更新世以来,两断层均没有活动迹象。九湾溪断层上的滑坡为外动力作用所致,并非该断层活动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测年 断层活动性 零化 仙女山断层 九湾溪断层
下载PDF
长江三峡地区仙女山断裂带构造活动性及其北延问题讨论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瑞江 谭成轩 盛昌明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93-696,共4页
仙女山断裂带于燕山运动早期形成,大体经历了5个活动阶段,第四纪以来,以继承性活动为主,活动时代集中在中、晚更新世,全新世无明显活动迹象,沿断裂带走向,差异应力和变形强度自南向北均呈逐渐减弱规律性变化。作者在大量野外调... 仙女山断裂带于燕山运动早期形成,大体经历了5个活动阶段,第四纪以来,以继承性活动为主,活动时代集中在中、晚更新世,全新世无明显活动迹象,沿断裂带走向,差异应力和变形强度自南向北均呈逐渐减弱规律性变化。作者在大量野外调查和测试分析基础上,认为仙女山断裂带延至荒口一带后消失于嘉陵江灰岩中,没有穿过长江,对长江三峡枢纽工程并不构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活动性 北延问题 仙女山断裂带 断裂构造
下载PDF
长江三峡仙女山断层带微构造及变形环境探讨 被引量:15
11
作者 吴树仁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20-227,T001,共9页
在宏观变形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仙女山断层带的微观变形特征。估算了断层带发育过程中两个主要变形阶段的温度、应力和应变速率,探讨了微观变形机制和变形环境。
关键词 断裂带 显微构造 变形环境 仙女山
下载PDF
基于IWF分析法的跨行政区景区联合的推进策略研究——以重庆市大仙女山旅游区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瑶 黎霞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120,共7页
2010年重庆市提出"建设大仙女山旅游区"的战略部署,但实际推进并不理想.为寻求旅游合作的突破口,推进旅游景区合作的实质开展,借鉴IPA分析原理,提出并利用IWF分析方法,对大仙女山景区联合的重要性、意愿度和可行性进行研究.... 2010年重庆市提出"建设大仙女山旅游区"的战略部署,但实际推进并不理想.为寻求旅游合作的突破口,推进旅游景区合作的实质开展,借鉴IPA分析原理,提出并利用IWF分析方法,对大仙女山景区联合的重要性、意愿度和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旅游规划、旅游环线公路、精品旅游线路、旅游品牌"等方面的合作行为较易达成,"联合营销、信息互通共享"方面的合作阻力主要来自于各方的合作意愿,"开通旅游环线巴士"受限于客观条件,"建立旅游网站、消除旅游服务障碍"等合作的重要性不突出,"成立景区管委会、制定利益分配机制"等暂不具备合作的可能性.认为推进大仙女旅游区的联合,应发挥3个区县地方政府的作用,以完善旅游交通环线为突破口,求同存异谋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积极的合作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区联合 IWF分析 仙女山旅游区
原文传递
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仙女山断裂北延问题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谭成轩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13-17,共5页
本文运用基础地质资料、差异应力及磁组构,对仙女山断裂的北延问题作一分析。最后得出:仙女山断裂消失于荒口北一带而没有穿过长江。
关键词 长江 三峡工程库 仙女山 断裂 延伸
下载PDF
三峡库区仙女山和九畹溪断裂带水库地震变化规律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孔伟 路永强 +2 位作者 聂进 滕明明 王宵亮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24-637,共14页
三峡库区蓄水以来,长江周边出现了大量的水库地震,主要集中于巴东—泄滩—仙女山区域,目前已达上万次,最大震级为5.1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对已有水库地震数据进行研究,采用构造地质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仙女山和九畹溪断裂带水库地震... 三峡库区蓄水以来,长江周边出现了大量的水库地震,主要集中于巴东—泄滩—仙女山区域,目前已达上万次,最大震级为5.1级。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对已有水库地震数据进行研究,采用构造地质分析方法,对三峡库区仙女山和九畹溪断裂带水库地震空间上的迁移规律、时间上的周期规律以及微地震群的成因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水库地震具有周期性,表现为长周期(与库水位相关)和短周期(与库水位快速波动相关);从空间上看,水库地震具有迁移规律,受九畹溪断裂控制的触发型水库地震存在着逐渐向南迁移的特征,受仙女山断裂控制的触发型水库地震局限分布于仙女山断裂北延端点处,分布于仙女山断裂西侧(周坪乡附近)带状分布的水库诱发地震逐渐呈点状向南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迁移 水库地震周期 仙女山和九畹溪断裂带 三峡库区
下载PDF
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析三峡仙女山断裂带构造活动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峰 林文祝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8-102,共5页
用磷灰石的裂变径迹年龄及径迹长度变化规律 ,证实仙女山断裂带发生断裂的时期为距今 0 .7Ma左右 ;从讨论的各种绝对年龄结果分析 ,均未见到全新世以来有明显的活动迹象 。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年龄 仙女山断裂带 断层活动
下载PDF
长江三峡工程库首区仙女山断裂构造变形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谭成轩 《地壳形变与地震》 CSCD 1992年第2期68-73,共6页
本文运用磁组构及显微构造方法对仙女山断裂构造变形进行分析,进而为仙女山断裂的延仲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 磁组构 仙女山 断裂 三峡工程 库首
下载PDF
基于IPA分析的武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淑梅 郑凌予 方磊 《高师理科学刊》 2021年第3期60-66,共7页
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主要类型之一,探索影响游客生态旅游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以促进生态旅游发展与提高游客重游率.通过对重庆武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256名游客实地调查,构建其生态旅游游客体验感知... 森林公园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目的地的主要类型之一,探索影响游客生态旅游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以促进生态旅游发展与提高游客重游率.通过对重庆武隆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256名游客实地调查,构建其生态旅游游客体验感知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层次分析及IPA分析等方法,通过实证数据对游客游前感知重要性与游后实际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游客游后实际满意度总体上均低于游前感知重要程度;生态旅游环境、游客管理、旅游服务是影响游客实际体验满意度的三大主导因素,其中生态旅游环境因素是影响游后满意度的最关键因素.游客文明行为控制、游客生态环保意识教育、游憩等配套设施供应充足、景区价格合理性等是影响游客体验满意度感知评价的重要因子.依照研究结论,对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提出强化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游客生态旅游意识管理、做好景区动态监管等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IPA分析 满意度评价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
下载PDF
仙女山-九畹溪断裂带断层泥石英微形貌特征及其年代学意义 被引量:10
18
作者 何超枫 张春光 +1 位作者 王秋良 张丽芬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5-360,共6页
在仙女山-九畹溪断裂带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集12件断层泥样品,并对样品进行石英碎砾提取和扫描电镜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仙女山断裂为一条以粘滑为主的活动断裂,最近一次较大规模的运动发生在中-晚更新世;九畹溪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 在仙女山-九畹溪断裂带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集12件断层泥样品,并对样品进行石英碎砾提取和扫描电镜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仙女山断裂为一条以粘滑为主的活动断裂,最近一次较大规模的运动发生在中-晚更新世;九畹溪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迹象,早期活动强于晚期,近期强烈活动在上新世至中更新世,为一条以粘滑运动为主的活动断裂。仙女山-九畹溪断裂带所构成的V型断裂组合表现为以仙女山断裂带为主导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泥 石英微形貌 仙女山-九畹溪断裂带 粘滑
下载PDF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植被类型及其保护
19
作者 谢吉容 《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9-21,29,共4页
植被是森林公园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实地考察,国家级森林公园仙女山植被的主要类型有温性针叶林(植被型Ⅰ)、暖性针叶林(植被型Ⅱ)、竹林(植被型Ⅲ)、落叶阔叶灌丛(植被型Ⅳ)、草甸(植被型Ⅴ)、沼泽植被(植被型Ⅵ).根据植... 植被是森林公园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实地考察,国家级森林公园仙女山植被的主要类型有温性针叶林(植被型Ⅰ)、暖性针叶林(植被型Ⅱ)、竹林(植被型Ⅲ)、落叶阔叶灌丛(植被型Ⅳ)、草甸(植被型Ⅴ)、沼泽植被(植被型Ⅵ).根据植被的组成和分布,论述了植被特点,而且对其植被现状做了评价,对其植被的保护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 仙女山 国家森林公园 保护
下载PDF
鄂西仙女山断裂构造演化及其对长阳背斜圈闭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邓铭哲 何登发 张煜颖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7-184,共8页
位于中扬子地区的湘鄂西褶皱带是我国南方油气勘探的重点接替区域,仙女山断裂位于湘鄂西褶皱带东北部,与褶皱带内长阳背斜成交切关系,是影响长阳背斜油气圈闭性的重要构造。受限于深部资料的缺乏,仙女山断裂的几何形态和演化历史始终未... 位于中扬子地区的湘鄂西褶皱带是我国南方油气勘探的重点接替区域,仙女山断裂位于湘鄂西褶皱带东北部,与褶皱带内长阳背斜成交切关系,是影响长阳背斜油气圈闭性的重要构造。受限于深部资料的缺乏,仙女山断裂的几何形态和演化历史始终未能得到准确刻画,其构造演化对油气有利保存构造的影响也尚未得到分析。通过解释仙女山断裂中部最新的地震剖面,在结合浅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刻画了仙女山断裂的拟三维形态,分析了仙女山断裂的形成过程,并结合区域地质演化与油气成藏过程,分析了断裂形成、演化过程中对长阳背斜油气保存单元的影响,认为:(1)仙女山断裂带是一条北段西倾,中段、南段东倾的断裂带;(2)仙女山断裂带形成于晚侏罗世湘鄂西褶皱带向北递进变形的过程中,经历了晚白垩世的伸展作用和古近纪末期的挤压逆冲作用形成现今的形态;(3)仙女山断裂晚侏罗世的走滑活动有利于长阳背斜内部油气的运移,晚白垩世伸展活动则破坏了长阳背斜的构造圈闭条件,是该区油气散失的主要原因。湘鄂西地区发生过类似断裂活动的地区,其油气勘探潜力可能均受到了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油气藏圈闭 仙女山断裂 湘鄂西褶皱带 中扬子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