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91篇文章
< 1 2 1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苷类药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硬度值及肝癌发生率的影响
1
作者 闪海霞 孙春伟 +4 位作者 阎道博 夏盼盼 司倩楠 刘正 马慧利 《癌症进展》 2025年第5期552-555,共4页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硬度值及肝癌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30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2例,行核苷类药物治疗)和联合组(68例,行核苷类药物+聚乙二醇干... 目的探讨核苷类药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硬度值及肝癌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30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2例,行核苷类药物治疗)和联合组(68例,行核苷类药物+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肝脏硬度值及肝癌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肝癌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LT、AST、HBsAg水平和HBV-DNA载量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患者ALT、AST、HBsAg水平和HBV-DNA载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TNF-α、hs-CRP水平和肝脏硬度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患者IL-6、TNF-α、hs-CRP水平和肝脏硬度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苷类药物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肝功能指标、HBV-DNA载量以及炎症因子水平,从而改善肝脏硬度值,并且降低肝癌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类药物 聚乙二醇干扰素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肝癌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曾斌芳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用药规律
2
作者 孙婉卿 郭峰 +1 位作者 王晓忠 曾斌芳(指导)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2025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曾斌芳教授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3年11月曾斌芳教授于门诊及病区诊治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例资料。应用Excel2021录入患者基本信息及诊疗内容,建立医案标准化诊...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曾斌芳教授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3年11月曾斌芳教授于门诊及病区诊治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例资料。应用Excel2021录入患者基本信息及诊疗内容,建立医案标准化诊疗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2.3.9统计药物频次、性味归经、药物功效,并进行关联规则、层次聚类、复杂网络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555首,涉及中药303味,药物总频次为8276。筛选出高频药物38味。药性以平、温、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以脾经、肝经居多,功效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关联规则、层次聚类分别得到15组药对和5组聚类方。复杂网络构建的中药核心组合为当归、醋鳖甲、炙甘草、柴胡、茯苓、猪苓、川芎、黄芩、白术。结论曾斌芳教授根据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湿热毒邪稽留血分,日久正虚瘀滞的病机特点,主张于邪实正虚阶段从肝脾同调、乙癸同源论治,并将消法、清法运用于补法中,以此攻补兼施,寒热平调,可为临证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数据挖掘 中药 名医经验 曾斌芳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预防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3
作者 陈博武 孙学华 +2 位作者 朱晓骏 张景豪 高月求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5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索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影响因素,评价中医药治疗预防肝癌发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随访10年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28例,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个人史、治疗史、生化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目的:探索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癌的影响因素,评价中医药治疗预防肝癌发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随访10年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28例,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个人史、治疗史、生化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以患者发生肝癌为终点事件,结合随访期间是否接受中医药治疗,将患者分为中医药干预队列和非中医药干预队列。运用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未发生肝癌生存时间及1年、3年、5年、7年、10年未发生肝癌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COX回顾筛选肝癌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明确中医药干预对肝癌发生的影响。结果:研究共筛选符合纳排标准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28例,其中非中医药干预队列157例,中医药干预队列371例,按照1∶2倾向性评分后分为非中医药干预队列157例和中医药干预队列314例,匹配后两队列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中医药干预队列患者肝癌发生率低于非中医药干预队列(26.1%vs 47.8%,P<0.001),1年、3年、5年、7年、10年未发生肝癌生存率较非中医药干预队列升高,未发生肝癌生存时间延长(103.4月vs 84.7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中医药治疗、抗病毒治疗、吸烟史、肝病家族史、PLT水平、AFP水平、HBV DNA应答、肝内结节是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接受中医药治疗、接受抗病毒治疗是保护因素,其余均为危险因素。结论: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与多因素有关,中医药治疗可降低肝癌发生率、延长未发生肝癌生存时间、提高未发生肝癌生存率,具有良好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肝癌发生 中医药治疗 队列研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益气解毒通络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
4
作者 吴萌萌 宋爱军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92-94,共3页
目的 探究益气解毒通络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至2022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7例,按治疗方案分组,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47例病人为对照组,在对... 目的 探究益气解毒通络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至2022年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7例,按治疗方案分组,仅采用恩替卡韦治疗的47例病人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益气解毒通络方进行治疗的40例病人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程度以及病毒载量。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AL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ALT、TBIL、肝脏硬度值以及HBV DN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益气解毒通络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明显降低肝纤维化程度及病毒载量,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解毒.通络方 恩替卡韦 乙型肝炎肝硬化 疗效 肝功能
下载PDF
丙酚替诺福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应答不佳/低病毒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曾阿娟 李磊 丁惠国 《肝脏》 2024年第5期504-507,541,共5页
目的评估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TAF)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应答不佳/低病毒血症(LLV)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经治应答不佳/LLV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6例,转换为TAF单药治疗,每12周进行1次随访。根... 目的评估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TAF)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应答不佳/低病毒血症(LLV)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纳入经治应答不佳/LLV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6例,转换为TAF单药治疗,每12周进行1次随访。根据基线HBV DNA水平,分为LLV组(HBV DNA<2000 IU/mL)和应答不佳组(HBV DNA≥2000 IU/mL),比较两组的病毒学应答率。统计分析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转换为TAF治疗48周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显著高于12周,分别为80.00%(16/20)和32.14%(18/56)(P<0.05)。LLV组和应答不佳组12周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61.54%(16/26)和6.67%(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4周、36周及48周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的血清HBsAg定量和HBV DNA水平较基线分别下降0.44和3.38 lg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ALT复常率为95.00%(19/20),高于基线水平的66.07%(37/56)(P<0.05)。治疗48周时Child-pugh评分为5.45±0.76,低于基线的8.66±2.30;而48周时Child A级比例较基线显著增高,分别为85%(17/20)和21.43%(12/56)(P<0.05)。在48周治疗期间,肌酐、eGFR均无明显变化,尿β2微球蛋白较基线下降,中位数分别为1.14和0.98(P>0.05)。结论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因应答不佳/LLV转换为TAF单药治疗后,病毒学抑制率及ALT复常率显著提高,肝功能得到改善,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病毒血症 抗病毒治疗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丙酚替诺福韦 肾功能
下载PDF
肝爽颗粒、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联合方案在改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程度中的应用价值
6
作者 陈思媛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3期577-579,共3页
目的:分析肝爽颗粒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及其对肝功能、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94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基础组47例... 目的:分析肝爽颗粒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及其对肝功能、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择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94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基础组47例给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治疗,实验组48例在此基础上增加肝爽颗粒.6 m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肝功能、肝纤维化程度、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基础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partate 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均低于基础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Ⅲ型前胶原(TypeⅢprocollagen,PcⅢ)、Ⅳ型胶原(TypeⅣprocollagen,Ⅳ-C)、层粘蛋白(laminin,LN)水平均低于基础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肝爽颗粒联合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能够有效保护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改善肝纤维化程度,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爽颗粒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肝功能 肝纤维化程度
下载PDF
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获益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皇旭 郭利伟 +3 位作者 刘文华 于丽君 孙丽华 安勇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78-82,共5页
目的观察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获益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92例初治HBV DNA阴性(HBV DNA<20 IU/mL)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者69... 目的观察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获益情况,并进一步分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92例初治HBV DNA阴性(HBV DNA<20 IU/mL)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者69例(抗病毒组)和未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者2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死亡率、HCC比例、病毒学突破(访期间若HBV DNA水平比治疗中最低值升高>l lgIU/mL,或转阴性后又转为阳性)比例及抗病毒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基于人口学特征、抗病毒方案、病毒学相关指标、生化指标、血小板、凝血功能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抗病毒治疗的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37(14.25,74.25)个月,研究期间共有5例(5.4%)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13例(14.1%)死亡,8例(8.7%)出现病毒学突破。抗病毒组与对照组死亡、HCC及病毒学突破比例比较,P均>0.05;在抗病毒组中,与治疗前相比,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后的白蛋白水平更高(P=0.037),其余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P均>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小板比率指数(APRI)是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HR 1.128,95%CI 1.012~1.257,P=0.003),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与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发生无关(HR 0.832,95%CI 0.212~3.263,P=0.792)。碱性磷酸酶(ALP)是抗病毒治疗的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 1.018,95%CI 1.001~1.035,P=0.038)。结论HBV DNA阴性乙型肝炎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未从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中获益,死亡率未降低、肝功能未改善;高水平AST和APRI是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ALP水平是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HBV DNA阴性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毒药物 核苷类似物 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血小板比率指数
下载PDF
自拟行气化瘀方治疗肝气郁结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观察
8
作者 郑少阳 智慧 +2 位作者 武冰 李冠阳 张清格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24年第5期320-322,325,共4页
目的探讨自拟行气化瘀方治疗肝气郁结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肝气郁结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行气化瘀方治疗,2... 目的探讨自拟行气化瘀方治疗肝气郁结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肝气郁结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行气化瘀方治疗,2组均治疗3周。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 typeⅣ,CⅣ)、层粘连蛋白(laminin,LN)、Ⅲ型前胶原N端肽(procollagen Ⅲ N-terminal peptide,PⅢNP)]及肝脏硬度测量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A、CⅣ、LN、PⅢNP等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CⅣ、PⅢN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均<0.05);观察组LSM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行气化瘀方可改善肝气郁结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肝脏硬度测量值,有效控制乙肝肝硬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气化瘀方 肝气郁结 乙型肝炎肝硬化 抗肝纤维化
下载PDF
曾斌芳教授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遣方用药撷菁
9
作者 孙婉卿 郭峰 +1 位作者 王晓忠 曾斌芳 《新疆中医药》 2024年第5期55-58,共4页
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是由早期肝纤维化进展而来的肝实质慢性损害,由于病情复杂,疑难多变,常法多难以奏效。曾斌芳教授认为,该病主要责之“毒”与“瘀”,故临证时应尤为重视“毒”的致病特点和“瘀”的形成机制。中期既是该病邪正交争... 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是由早期肝纤维化进展而来的肝实质慢性损害,由于病情复杂,疑难多变,常法多难以奏效。曾斌芳教授认为,该病主要责之“毒”与“瘀”,故临证时应尤为重视“毒”的致病特点和“瘀”的形成机制。中期既是该病邪正交争的复杂阶段,亦是影响痼疾转化的关键环节。因此,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要善于恪守扶正祛邪的最佳时机,并借鉴西医现代化的思维与方法,以此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 中西医结合 名医经验
下载PDF
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最佳时机探讨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笛 杨丽 +1 位作者 李良平 赵光斌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6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105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初始联合组、12周联合组及24周联合组,每组35例。三组均给予保肝、利尿等常规治疗,初始联合组同时给予拉米夫...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105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初始联合组、12周联合组及24周联合组,每组35例。三组均给予保肝、利尿等常规治疗,初始联合组同时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和阿德福韦酯10 mg/d;12周联合组、24周联合组先予给予拉米夫定治疗(剂量同上),用药12、24周时检测血清HBV DNA,HBV DNA>1×103copies/m L者加用阿德福韦酯(剂量同上);均连续治疗1年。三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年(治疗后)检测血清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计算ALT复常率及HBV DNA转阴率,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酸激酶(CK)。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治疗后血清ALT均降低(P均<0.05),血清ALB水平均升高(P均<0.05);初始联合组、12周联合组血清TBIL水平均降低(P均<0.05);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初始联合组HBV DNA转阴率高于12周联合组和24周联合组,且12周联合组高于24周联合组(P均<0.05)。治疗后初始联合组和12周联合组Child-Pugh A级患者数均多于、C级患者数均少于24周联合组(P均<0.05)。三组治疗前后血清CK、BUN、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初始治疗即应采用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下载PDF
胎盘多肽注射液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免疫及肝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岚 周力 +1 位作者 陈晓琴 谭友文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07-1109,共3页
目的观察胎盘多肽注射液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免疫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抗病毒、保肝、休息和营养支持治... 目的观察胎盘多肽注射液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免疫及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1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抗病毒、保肝、休息和营养支持治疗措施,观察组在上述措施的基础上注射胎盘多肽,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经过10d的治疗后,观察组CD3+细胞(69.86±3.95)%、CD4+细胞(42.98±3.68)%、CD4+/CD8+(1.68±0.08)和自然杀伤(NK)细胞(22.89±1.9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细胞(30.89±2.34)%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CD3+细胞、CD4+细胞、CD4+/CD8+和NK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CD8+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d后,观察组:Tbil(14.89±0.97)μmol/L、Dbil(5.12±0.26)umol/L和Ibil(9.57±0.52)μmol/L,AST(40.98±2.32)U/L、ALT(48.89±2.24)U/L和A/G(1.81±0.13)。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胎盘多肽注射液可以有效改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肝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盘多肽注射液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免疫功能 肝功能
下载PDF
恩替卡韦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少杰 王桂芬 +3 位作者 郭伟 孙善动 李响 韩海霞 《肝脏》 2017年第4期329-331,共3页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0例)和恩替卡韦组(n=40例),对两组患者的肝...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n=40例)和恩替卡韦组(n=40例),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PTA、HBV DNA定量及Child-Pugh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恩替卡韦组患者的ALT、AST、TBil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2.5%(1/40)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7.5%(3/40)(P<0.05),但两组患者的PTA、HBV DNA定量及Child-Pugh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长期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ALT、AST、TBil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恩替卡韦 治疗 安全性 有效性
下载PDF
复方半枝莲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小圆 代丹丹 王彬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z1期-,共2页
目的 探讨复方半枝莲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72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联合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半... 目的 探讨复方半枝莲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72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联合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半枝莲汤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HBV-DNA复制,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半枝莲汤 恩替卡韦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下载PDF
SF-36量表评价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指标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魏巍 殷纪鹏 +7 位作者 李晗 孔媛媛 吴晓宁 周家玲 孙冬阳 孙亚朦 尤红 贾继东 《肝脏》 2016年第1期2-5,共4页
目的采用SF-36量表评价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不同治疗策略,其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入组405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病情和经济状况选择单药组(ETV0.5 mg,1次/d)和联合用药组(ADV10 mg,LAM100 mg,... 目的采用SF-36量表评价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应用不同治疗策略,其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入组405例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病情和经济状况选择单药组(ETV0.5 mg,1次/d)和联合用药组(ADV10 mg,LAM100 mg,1次/d),治疗104周,随访的同时记录患者HBV DNA、Fibroscan、ALT和AST等指标,应用SF-36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104周时,患者生存质量有改善(F=10.78,P<0.01),并且改善情况与基线的HBV DNA(r=-0.647,P=0.030)、Fibroscan(r=-0.485,P=0.047)、ALT/AST(r=-0.356,P=0.022)相关。结论对于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不同抗病毒治疗方式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且生活质量的改善与一些反映抗病毒效果的指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SF-36量表 抗病毒治疗
下载PDF
前列腺素E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7
15
作者 蒲云川 李超 +1 位作者 毛燕群 姚上志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5851-5853,共3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传染病科收治的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阿昔洛韦80 mg+200 ml 5%葡萄糖,20滴/min,1次/d静脉滴注,拉... 目的探讨前列腺素E治疗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传染病科收治的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阿昔洛韦80 mg+200 ml 5%葡萄糖,20滴/min,1次/d静脉滴注,拉米夫定100 mg1次/d口服,螺内酯片60 mg 3次/d口服,呋塞米30 mg 1次/d口服,根据患者尿量酌情调整剂量,2 w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腺素E 10μg+200 ml 5%葡萄糖,20滴/min,1次/d静脉滴注,2 w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血清白蛋白与血清球蛋白比值及随诊结果。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ALT、AST比较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观察组的ALT、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指标均有改善,且实验组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血清白蛋白与血清球蛋白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3随诊实验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腺素E能够明显提高老年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安全性高,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前列腺素E
下载PDF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研究 被引量:24
16
作者 范丽 张婷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7期939-941,共3页
目的:对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收治的15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非随机非劣效性分为A组(n=75)、B组(n=75),A组接受LAM联合ADV治疗;B组接受ETV... 目的:对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治疗中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收治的15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非随机非劣效性分为A组(n=75)、B组(n=75),A组接受LAM联合ADV治疗;B组接受ETV治疗;比较两组治疗疗效。结果:随访12个月,A组生存率97.33%,B组生存率9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eGFR、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别经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治疗,均取得显著近期效果,安全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拉米夫定 阿德福韦酯 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联合治疗
下载PDF
恩替卡韦联合香砂六君丸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勤俭 张建 +2 位作者 李燕 陈雅萍 修书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2年第15期1608-1610,共3页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香砂六君丸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 6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恩替卡韦联合...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香砂六君丸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机制。方法 6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恩替卡韦,治疗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恩替卡韦联合香砂六君丸,均以1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测患者肝功能指标及Child-Pugh分级、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以及血清HBV DNA水平,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和67%,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48周后2组肝功能指标(ALT、AST、ALB和TBil)、Child-Pugh分级、血清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和透明质酸)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但是2组HBV DNA水平和HBV DNA转阴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香砂六君丸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与改善肝脏功、抑制肝脏纤维化、改善凝血酶原活动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恩替卡韦 香砂六君丸
下载PDF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初治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研究
18
作者 唐海涛 王娴 +2 位作者 周佳琦 王凤梅 张文华 《肝脏》 2024年第7期830-833,共4页
目的探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初治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甘肃武威肿瘤医院初治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2例,接受TAF治疗患者34例,TDF治疗患者38例。比较两组治... 目的探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初治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甘肃武威肿瘤医院初治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72例,接受TAF治疗患者34例,TDF治疗患者38例。比较两组治疗24周和48周时ALT、TBil、Alb、PT、CTP评分的变化,以及病毒学应答(HBV DNA<20 IU/mL)的患者比例。安全性方面,比较两组24周、48周Scr、BUN的变化以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结果TAF治疗48周时中位ALT为27.10 U/L,低于TDF组30.90 U/L(P<0.05);治疗24周、48周后TAF组Alb分别为39.73、41.69 g/L,与TDF组比较,改善Alb水平更优(P<0.05);TAF组和TDF组治疗48周时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97.1%、81.6%,表明TAF病毒应答率优于TDF(P<0.05);两组Child-Pugh评分在24周和48周时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治疗48周时,TAF组的BUN、Scr水平显著低于TDF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未发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结论TAF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 乙型肝炎 肝硬化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改玲 刘小玲 李建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第11期153-154,共2页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保护肝脏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2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保护肝脏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疗程均为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变化、腹水消退情况及血清HBV-DNA的转阴率,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ALT、AST和Tbi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腹水明显减少或消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均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阿德福韦酯 效果 安全性
下载PDF
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单药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晶 张玮 《当代医学》 2018年第33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单药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8月,选择本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入院序号奇偶数按照1∶1比例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单药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5年9月~2017年8月,选择本院收治的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参考入院序号奇偶数按照1∶1比例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34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单药治疗,观察组行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6个月后血清白蛋白(ALB)较高、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较低,凝血酶原活动度(PAT)较大(P<0.05),但治疗前后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11.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均能达到良好效果,改善患者肝功能,但恩替卡韦单药治疗存在乳酸酸中毒可能性,治疗过程中需加强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 恩替卡韦 替比夫定 阿德福韦酯 治疗情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