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阳戏仪式文本叙录
1
作者 吴电雷 《文化遗产》 CSSCI 2014年第1期71-76,共6页
阳戏仪式文本多样庞杂,大体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仪式抄本和各种法事文疏。仪式抄本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每出内容和形式基本固定;二、编排体例同中有异;三、普遍保留着对重庆巴县道光时期阳戏文本的继承性;四、表现形式渐渐呈现出与传统剧... 阳戏仪式文本多样庞杂,大体上可划分为两大类:仪式抄本和各种法事文疏。仪式抄本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每出内容和形式基本固定;二、编排体例同中有异;三、普遍保留着对重庆巴县道光时期阳戏文本的继承性;四、表现形式渐渐呈现出与传统剧本趋同的倾向。法事文疏体裁有疏、牒、幡、票、圣牌、纸钱、宝马、符箓、字讳、手诀、咒语、诰章等,它们或用来祭神祀鬼,或用来增加法师法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戏 仪式文本 抄本 疏文 叙录
下载PDF
拉祜族口传神话与仪式文本中古地名的文化隐喻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磊裔 刘朦 《民间文化论坛》 2015年第3期60-66,共7页
拉祜族古地名的文化隐喻具有双重结构:口传神话中的古地名叙事单元作为表层结构,代表了拉祜人具体的生命时间观隐喻形式,增强了族群迁徙时期相对生命其他时期的重要性;仪式文本中的古地名符码,则是一种深层的符号结构,由于其实际的指向... 拉祜族古地名的文化隐喻具有双重结构:口传神话中的古地名叙事单元作为表层结构,代表了拉祜人具体的生命时间观隐喻形式,增强了族群迁徙时期相对生命其他时期的重要性;仪式文本中的古地名符码,则是一种深层的符号结构,由于其实际的指向作用而具有神话故事联想和行为式功能的隐喻。古地名以强烈的隐喻表达,彰显了拉祜人对于人与天地万物的生命感知。本文以拉祜族口传故事与仪式文本中的古地名为研究对象,试图在这种复杂的象征地层中发现其特有的文化隐喻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祜族 口传神话 仪式文本 古地名 文化隐喻
下载PDF
文本、礼仪与政治秩序:宋代遗诏的政治文化史研究
3
作者 聂文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5-117,167,共24页
宋代遗诏属仪式化文本,有其固定的结构,一般可划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是对功业、生死的个性化表述,多由翰林学士起草;二是皇位继承人和太后等身份的安排,往往是争议的焦点,太后、嗣皇帝和宰执各有其立场,一般是妥协的结果;三是办理皇帝丧... 宋代遗诏属仪式化文本,有其固定的结构,一般可划分为三部分内容:一是对功业、生死的个性化表述,多由翰林学士起草;二是皇位继承人和太后等身份的安排,往往是争议的焦点,太后、嗣皇帝和宰执各有其立场,一般是妥协的结果;三是办理皇帝丧葬礼的指导性原则,虽多因袭以前文字,但并非可有可无。大行皇帝遗诏是嗣皇帝即位礼和先皇丧葬礼中必不可少的文本,从寝殿小范围即位,经过朝堂宣读,并通过驿递和登极赦几乎同时传送至地方,先皇去世和今上即位的信息通过它呈波纹状传播,而臣僚通过上慰表、贺表,完成政治秩序上的再确认;朝廷同时派遣使臣分路告谕抚慰,并告哀辽金,从而实现政治秩序上的平稳过渡。遗诏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是皇位继承合法性的必要条件,但不限于此,只有将其放在特定的礼仪场景下考察,才更易把握它的意义,而从遗诏阙失角度更能凸显它在帝后丧葬礼中的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诏 仪式文本 礼仪场景 政治秩序 政治文化
下载PDF
西南地区阳戏仪式文本之体裁论
4
作者 吴电雷 《多彩贵州文化学刊》 2020年第1期1-21,共21页
西南地区阳戏仪式唱书体裁类型多样,主要有阳戏传统二十四出仪式戏和演出过程使用并焚化的各种法事文书。传统二十四出仪式戏阳戏抄本基本形式有单抄本和复合本两类。根据运用方式,法事文书亦分两种:一种是法事结束时需要焚化的各种文书... 西南地区阳戏仪式唱书体裁类型多样,主要有阳戏传统二十四出仪式戏和演出过程使用并焚化的各种法事文书。传统二十四出仪式戏阳戏抄本基本形式有单抄本和复合本两类。根据运用方式,法事文书亦分两种:一种是法事结束时需要焚化的各种文书,如疏、牒、幡、票、圣牌、纸钱宝马等;另一种是施法过程中法师操作以增强自身法力,如符箓、字讳、手诀、咒语、诰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阳戏 仪式文本 体裁
原文传递
仪式共生与主体性形塑:广西上林县古登村壮族师公与道公考察 被引量:3
5
作者 覃延佳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121,共6页
师公与道公作为桂中壮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两类仪式专家,彼此间的密切关联需要从师承谱系、宗教文书及仪式过程等三方面进行考察。位于广西中部地区的上林县镇圩瑶族自治乡古登村的壮族师公与道公是该地区最主要的仪式专家,两者均具有独立... 师公与道公作为桂中壮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两类仪式专家,彼此间的密切关联需要从师承谱系、宗教文书及仪式过程等三方面进行考察。位于广西中部地区的上林县镇圩瑶族自治乡古登村的壮族师公与道公是该地区最主要的仪式专家,两者均具有独立的师承谱系。道公凭借科仪书等宗教文本的运用及超度亡灵等仪式角色的扮演,占据着仪式生活的主导地位。师公因在大型法事中被定为副坛而通过文本、口头表述等形式不断塑造自身仪式角色的重要性,以此区别于道公的仪式。与此同时,师公又在具体的仪式过程中与道公共同完成部分法事。这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复杂关系,体现了师公与道公对自身仪式主体性的形塑诉求,并在无形中促成了村落仪式语境的多维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师公 道公 师承谱系 仪式文本
下载PDF
伸向西南民族音乐的文化触角——《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一书读后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天虹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81-83,共3页
杨民康先生的《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一书,通过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在各个方面的音乐文化形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研究方法上,他一方面采用介乎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研究法”,同时又确立了适于展开... 杨民康先生的《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一书,通过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其在各个方面的音乐文化形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研究方法上,他一方面采用介乎于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中观研究法”,同时又确立了适于展开此项研究的“仪式文本”(text)与“语境”(context)这样一对有效概念,对于“破解”并阐明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民康 《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 云南掸傣系族群 中观研究法 仪式文本 语境
下载PDF
先秦“训”体的生成与演变
7
作者 蔡树才 彭安君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3-100,共8页
“训”是上古政事和话语系统中实际使用到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由《尚书》《逸周书》的相关篇籍结合新出清华简《保训》《命训》篇,我们能大体窥见“训”的基本体式、文化特性和演变脉络。“训”体在先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商代以... “训”是上古政事和话语系统中实际使用到的一种口头表达形式。由《尚书》《逸周书》的相关篇籍结合新出清华简《保训》《命训》篇,我们能大体窥见“训”的基本体式、文化特性和演变脉络。“训”体在先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商代以及更早时代的“训”文有强烈的宗教、巫术仪式特征;西周时期则与大量其他文献和文体一样,乃是神道设教和政治礼仪活动的产物;春秋晚期至战国,“训”体进入第三个阶段,为说理散文,当然也因此丧失了其自身原有的文体特性。“训”体的演变过程生动展示了先秦文学从原生态记录向写本文学,从口传、口诵甚至表演向书面写本的过渡,以及多时代、多作者文化印迹“叠加”的“衍生型”文学文本生成过程,当然也体现了先秦讲求社会效应的文学本质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训》 《命训》 仪式文本 衍生型文本
下载PDF
湖南傩坛仪式性戏剧文本的程式性特征简析
8
作者 李跃忠 《大舞台》 2023年第6期82-86,共5页
湖南傩坛搬演的仪式性戏剧文本具有明显的程式性特征,体现在其多数文本采用掌坛师与神灵对话的方式推进情节的模式;科诨内容丰富,手法多样,有“拿男女两性关系说事”“利用误读,或方言与普通话的谐音故意误解、别解或歪解进而造成笑料... 湖南傩坛搬演的仪式性戏剧文本具有明显的程式性特征,体现在其多数文本采用掌坛师与神灵对话的方式推进情节的模式;科诨内容丰富,手法多样,有“拿男女两性关系说事”“利用误读,或方言与普通话的谐音故意误解、别解或歪解进而造成笑料”“装疯卖傻,故意歪解他人语意生成科诨”等科诨手法;法师送的口彩语内容类似以及大量串入地方民歌、小调等语意单元等。其中傩坛仪式性戏剧文本中存在的不同情节结撰模式,昭示了宗教仪式向戏剧表演蜕变的过程;大量的插科打诨则是民众的一种狂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傩戏 仪式性戏剧文本 程式性
原文传递
“非遗”视野下东巴文化的音像记录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杰宏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4期153-160,共8页
以音像手段记录东巴文化迄今已有90年的历史。“非遗”理念下的东巴文化音像记录突出仪式的活态演述特征,注重社区的主体性传承。当下的东巴文化音像记录手段及功能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经历了从录音到录像、从书斋到田野、从学者到社区、... 以音像手段记录东巴文化迄今已有90年的历史。“非遗”理念下的东巴文化音像记录突出仪式的活态演述特征,注重社区的主体性传承。当下的东巴文化音像记录手段及功能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经历了从录音到录像、从书斋到田野、从学者到社区、从个体到团队、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的变迁。“非遗”语境下的东巴文化音像记录存在着对东巴文化的整体性把握不足,满足他者的文化猎奇心理,制造文化泡沫、文化假象,储存技术普遍落后,共享性欠缺,研究力量严重不足等问题。如何让音像技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东巴文化新的生命力,形成智文本,成为传承东巴文化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东巴文化 音像记录 仪式文本 文本
下载PDF
先秦“说体”的生成、类型及文体意义——兼论《汉书·艺文志》“小说”的观念与分类 被引量:2
10
作者 夏德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45,共6页
"说"是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言说行为,这种言说行为由于言说者的身份以及言说对象的差异而引起"说"本身内涵的重大区别。整体而言,祝官之"说"是一种仪式行为,它所指向的对象是神灵世界,而"解释"... "说"是先秦时期非常重要的言说行为,这种言说行为由于言说者的身份以及言说对象的差异而引起"说"本身内涵的重大区别。整体而言,祝官之"说"是一种仪式行为,它所指向的对象是神灵世界,而"解释"之"说"是以某种具体文本为前提的,"规谏"意义上的"说"所指向的对象是世俗的权力阶层。这些"说"的各种具体言说行为形成不同的文本,即仪式文本、解经文本及语类文本。《汉志》所录先秦小说在性质上可分为四类:一是《伊尹说》、《鬻子说》、《黄帝说》三种属于先秦的解经"说"体;二是《青史子》、《师旷》、《天乙》近于先秦祝官之"说"体;三是《周考》、《百家》近于先秦规谏意义上的"说"体;四是《务成子》、《宋子》属于先秦子书。《汉志》的这种分类其实是将"小说家"的学派观念与"说体"的文体观念杂糅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体 仪式文本 解经文本 语类文本 《汉书·艺文志》
下载PDF
“血湖”研究刍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德睿 《宗教人类学》 2015年第1期193-212,共20页
"血湖地狱"(或"血盆地狱")是关于女性因会排出月经和产后恶露等"污血"污染水土而必然要遭受下地狱的惩罚的一套民间传说。此一传说的准确起源已不可考,但它从南宋时期(12世纪末13世纪初)开始被载入佛教、道教文献,并很快地成... "血湖地狱"(或"血盆地狱")是关于女性因会排出月经和产后恶露等"污血"污染水土而必然要遭受下地狱的惩罚的一套民间传说。此一传说的准确起源已不可考,但它从南宋时期(12世纪末13世纪初)开始被载入佛教、道教文献,并很快地成为佛、道教丧仪中的重要元素,此后逐渐成为长江流域以南女性的丧仪的传统节目,进而东传日本,在日本广为流行了数百年(从江户时代后期起至二战结束前)。本文将此一传说以及由此衍生的大量宗教论说和仪式实践统称为"血湖信仰丛结",从而对这个信仰丛结的演变过程展开初步探讨,以期阐发这一信仰丛结的演变史如何能对更广泛的中国民间文化史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尤其是它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宗教观念或实践在中国民间传播的方式与条件"这个课题能够提供什么有益的启发。本文指出血湖信仰丛结对中国民间文化史提出了至少三个大问题:一是南宋时期汉人的意识形态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使得给女性强加上一种"原罪"的神话和仪式突然流行起来?这种意识形态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为何?二是在"三教合一"渐成主流思潮的南宋时期,佛道两教为什么会对"血湖"或"血盆"采取极为不同的处理、应对方式?三是南宋道教精英借创作新仪式来削弱"血湖"原本具有的"女性原罪"意味,强烈反映出一种把"血湖"的指涉对象病理化、处理程式医学化的倾向,但这一为女性"平反"的企图却得不到理解,不受欢迎。究竟为何一般民众(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依然倾向认定女性有"制造污染的原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湖/血盆 佛教 道教 仪式文本 宗教传播
下载PDF
表演和现实——简析2011年“春晚”与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闭幕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付海鸿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33-35,共3页
文章以"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与"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闭幕式"为个案,结合文学人类学对"表述问题"的讨论,在具体阐释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国家作为"春晚"与"全国少数民族传... 文章以"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与"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闭幕式"为个案,结合文学人类学对"表述问题"的讨论,在具体阐释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国家作为"春晚"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主导演是如何在现实基础上构建表演,并通过媒介的宣传与鼓动来强化国人对表演之现实的认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叙事 民族认同 文本世界仪式 文学人类学
下载PDF
从三种“文本”存在看周代“诗乐”
13
作者 韩朝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事实上,历史是敞开自身的;同样,周代“诗乐”之历史存在亦在述说自身。本文从“诗乐”存在的历史状况切入考察其历史的面貌。通过梳理发现,周代“诗乐”随着周代社会变化和制度兴衰出现了不同的样貌,以其承载方式看有三种:依存于口传之... 事实上,历史是敞开自身的;同样,周代“诗乐”之历史存在亦在述说自身。本文从“诗乐”存在的历史状况切入考察其历史的面貌。通过梳理发现,周代“诗乐”随着周代社会变化和制度兴衰出现了不同的样貌,以其承载方式看有三种:依存于口传之“诗乐”;展演于仪式之“诗乐”;书写于文本之“诗乐”。在“文本”意义上,即:口传文本、仪式文本和书写文本。此三者特点不一,功用各异,涵义亦殊,同时亦非此消彼长,而是先后产生又共存于不同的空间,用于不同的目的。本文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诗乐”的三种“文本”存在;2.“诗乐”的两次历史衍变;3.“诗乐”的三种社会功用;最后再讨论“诗乐”存在方式的几个历史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代“诗乐” 礼乐制度 口传文本 仪式文本 书写文本
原文传递
对《民间口头叙事不止是文学——从猛将宝卷、猛将神歌谈起》的问答、评议与讨论
14
作者 裘兆远 赵世瑜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52,共8页
江南的水上人近来得到学界的较多关注,我们该如何结合水上人的口头叙事还原他们的生存状态与上岸过程?宝卷、神歌与渔歌给大众呈现了洞庭东山水上人的信仰世界,如何解读文本,对理解水上人身份、水上生活以及水上人的民间信仰等各个方面... 江南的水上人近来得到学界的较多关注,我们该如何结合水上人的口头叙事还原他们的生存状态与上岸过程?宝卷、神歌与渔歌给大众呈现了洞庭东山水上人的信仰世界,如何解读文本,对理解水上人身份、水上生活以及水上人的民间信仰等各个方面都有影响。而水上人的概念问题、刘猛将与五通的归属问题以及如何区分仪式文本与普通文本问题,都是观察研究江南水上人的重要问题和独特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口头叙事 江南水上人 刘猛将 仪式文本 宝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