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南海神信仰与仪式空间研究——以妈祖宫庙为中心
1
作者 叶昱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25-35,170,共12页
闽南地区海神信仰仪式行为与仪式空间相互影响。海神宫庙建筑及其仪式空间是海神信仰的物质表现,同时也为海神信仰仪式行为提供了承载空间。而海神信仰仪式行为对社区聚落、建筑空间、生产生活空间有着显著的影响。闽南海神信仰宫庙建... 闽南地区海神信仰仪式行为与仪式空间相互影响。海神宫庙建筑及其仪式空间是海神信仰的物质表现,同时也为海神信仰仪式行为提供了承载空间。而海神信仰仪式行为对社区聚落、建筑空间、生产生活空间有着显著的影响。闽南海神信仰宫庙建筑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对闽南海神宫庙建筑的保护要注重保护其整体性,即闽南海神宫庙所赋予的生产和生活的完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神信仰 仪式空间 妈祖 宫庙 闽南
下载PDF
民间信仰视角下的仪式空间探析——以中国传统村落圈石村为例
2
作者 吴木生 林其澍 +1 位作者 张兵华 赵立珍 《华中建筑》 2023年第7期22-26,共5页
民间信仰作为根植于传统聚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衍生的一系列仪式活动,一直受到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的关注与研究,作为承载仪式活动的仪式空间则是建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该文以中国传统村落闽东地区寿宁县圈石村的仪式空间为例,从民间... 民间信仰作为根植于传统聚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衍生的一系列仪式活动,一直受到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的关注与研究,作为承载仪式活动的仪式空间则是建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该文以中国传统村落闽东地区寿宁县圈石村的仪式空间为例,从民间信仰视角切入,分别从圈石村的民间信仰与神祇体系、境主境域与游神仪式、建筑空间与象征语汇三个方面分析以黄山公信仰为核心的仪式空间类型与构成,以期为传统聚落中民间信仰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仪式空间保护与活化研究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人类学 仪式空间 文化遗产
下载PDF
革命乡土的仪式空间建构——论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的连环画改编
3
作者 黄诗涵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3期109-113,共5页
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的连环画改编在20世纪50年代引起过热烈的反响,其编绘者以仪式空间策略完成了革命乡土的语图建构。仪式象征系统所形成的空间隐喻体系契合连环画的图像叙事特质,所以仪式空间策略有助于连环画产生... 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的连环画改编在20世纪50年代引起过热烈的反响,其编绘者以仪式空间策略完成了革命乡土的语图建构。仪式象征系统所形成的空间隐喻体系契合连环画的图像叙事特质,所以仪式空间策略有助于连环画产生语图互动的效果。在连环画改编过程中,革命乡土的仪式空间建构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以乡土仪式空间的新质来反映红色政权对乡村的变革,二是以政治仪式空间形塑人物,更新民众精神面貌之时也实现了阶级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环画改编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暴风骤雨 仪式空间
下载PDF
作为本土知识的仪式空间──以大理喜洲为例 被引量:16
4
作者 梁永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6,共6页
社会人类学家提出,行政、市场、仪式是三种形成空间的力量。笔者根据在大理喜洲的田野工作提出,虽然三种力量造成了三种社会空间,但只有仪式空间才是当地人的本土知识。行政和市场力量形成的空间因变动不定而脱离了本土社会分类,只能用... 社会人类学家提出,行政、市场、仪式是三种形成空间的力量。笔者根据在大理喜洲的田野工作提出,虽然三种力量造成了三种社会空间,但只有仪式空间才是当地人的本土知识。行政和市场力量形成的空间因变动不定而脱离了本土社会分类,只能用客位的视角观察到。因此,在探讨空间形成力量之前,研究者应该在主位与客位的视角之间做出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空间 本土知识 主位与客位 大理
下载PDF
社会场域、仪式空间和表演语境——裕固族“杰里盖”(Jelige)的意义
5
作者 李建宗 韩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31-136,共6页
曾经在一个特定的裕固族地区流行的一种宴席形式——"杰里盖",它作为一个社会场域和仪式空间,同时还是一个表演语境。置身于社会场域中的"游戏规则"是控制整个宴席的策略。在这一空间中进行的"过渡仪式"... 曾经在一个特定的裕固族地区流行的一种宴席形式——"杰里盖",它作为一个社会场域和仪式空间,同时还是一个表演语境。置身于社会场域中的"游戏规则"是控制整个宴席的策略。在这一空间中进行的"过渡仪式"向族群内部展示"个体身份"的变化,其中的"社会分层"也趋于明显。表演语境的创设使表演者通过修辞策略来烘托宴席的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裕固族 “杰里盖” 社会场域 仪式空间 表演语境
下载PDF
祭孔乐舞视野下的浏阳孔庙建筑乐舞仪式空间研究
6
作者 罗明 柳肃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190-192,共3页
儒家雅乐文化泛指我国古代宫廷音乐、祭祀音乐和仪礼音乐,其中的祭孔乐舞是雅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庙作为中国古代奉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传授儒家文化的重要建筑,其乐舞仪式空间的形成及其特点与祭孔乐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儒家雅乐文化泛指我国古代宫廷音乐、祭祀音乐和仪礼音乐,其中的祭孔乐舞是雅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庙作为中国古代奉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和传授儒家文化的重要建筑,其乐舞仪式空间的形成及其特点与祭孔乐舞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以湖南省孔庙建筑中乐舞仪式空间保存较完整的浏阳孔庙为例,从浏阳祭孔乐舞文化与乐舞仪式空间的关系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和测绘图,综合运用地域建筑学、建筑声学、社会学、音乐史学及其它学科,加深对孔庙建筑体系的认识。总结了浏阳孔庙建筑中乐舞仪式空间的布局规则、类型特点及尺度规律。对研究、保护和利用具有湖南地域特色的孔庙建筑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祭祀文化 祭孔乐舞 浏阳孔庙建筑 乐舞仪式空间
下载PDF
行业神信仰下西秦会馆戏场仪式空间探讨 被引量:4
7
作者 王莹 李晓峰 《南方建筑》 2017年第1期63-69,共7页
自贡西秦会馆是川渝地区会馆戏场的典型代表,兼有同乡会馆和行帮会馆性质,是清朝雍正年间在自贡经营盐业运销和开设钱庄票号的陕西商人为其行帮组织"西秦大会"而修建。西秦会馆规模宏大,戏楼雄奇,仪式空间完整,会馆主供武神关... 自贡西秦会馆是川渝地区会馆戏场的典型代表,兼有同乡会馆和行帮会馆性质,是清朝雍正年间在自贡经营盐业运销和开设钱庄票号的陕西商人为其行帮组织"西秦大会"而修建。西秦会馆规模宏大,戏楼雄奇,仪式空间完整,会馆主供武神关羽,盐商们用拜祭关公的繁杂仪式传达着对神灵的虔诚、对信义的渴望和对福禄的祈盼。但目前研究多围绕其建筑实体形制,忽略了其仪式活动与建筑空间的关系。文章应用田野调查、文献阅读等方法,对西秦会馆的主要活动与功能以及总体布局与单体建筑进行了梳理总结,试图通过其在年节举行的祭祀活动,结合其建筑实体空间特征,来探讨行业神信仰影响下会馆戏场内祭祀仪式与建筑空间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神信仰 仪式空间 传统戏场 西秦会馆
下载PDF
"菩萨出殿"——宁波陶公山村落民间信仰仪式空间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孔惟洁 何依 《建筑遗产》 2020年第1期44-55,共12页
在宁波东钱湖陶公山三村的乡土社会中,"菩萨出殿"是地方社神被村民抬行出殿巡游村落、接受宗族奉祀的一项一年一度的传统民间信仰仪式,历来堪称盛事.文章基于田野调查,试图通过对"菩萨出殿"仪式的研究,探究乡土中... 在宁波东钱湖陶公山三村的乡土社会中,"菩萨出殿"是地方社神被村民抬行出殿巡游村落、接受宗族奉祀的一项一年一度的传统民间信仰仪式,历来堪称盛事.文章基于田野调查,试图通过对"菩萨出殿"仪式的研究,探究乡土中国仪式活动如何在传统聚落的空间内外上演,聚落空间又如何固定了仪式活动并使之程式化,从而传承社会记忆.文章将"菩萨出殿"仪式置于血缘和地缘的双重视角中,通过仪式行为的空间定位,梳理出迎神、游神、祀神、娱神等祭祀环节所对应的空间语言,继而分析仪式中人神互动的身体行为细节,考量仪式背后宗族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并研究了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的联系与空间构成,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身体行为塑造空间语言达到仪式效果;如何建构空间领域表达象征意义等空间人类学问题.同时也立足于当下,对民间信仰活动的当代意义、仪式与空间的关联性保护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空间 传统聚落 浙东 民间信仰
下载PDF
庙宇建筑在蔚县传统村落仪式空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杨苗苗 孔敬 孙丽平 《中外建筑》 2018年第5期55-58,共4页
论文针对村落空间的研究,从仪式空间的视角出发,引入人类学、社会学等理论方法,通过调研庙宇类建筑在蔚县传统村落中的作用,总结出以庙宇建筑为主导的仪式空间在整个村落堡寨空间有着统领性和凝聚性作用。
关键词 庙宇 蔚县传统村落 仪式空间 影响
原文传递
传统聚落中民间信仰建筑的流布、组织及仪式空间——以闽南慈济宫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苏彬彬 朱永春 《城市建筑》 2017年第23期43-45,共3页
本文以闽南慈济宫为例,对中国传统聚落中民间信仰建筑的流布、组织及仪式空间作了初步探讨。民间信仰祠庙的组织方式,从宏观看,是通过祖庙的"分炉"或"再分炉",来联系分灵宫庙;从微观看,民间信仰崇拜系统的细胞是&qu... 本文以闽南慈济宫为例,对中国传统聚落中民间信仰建筑的流布、组织及仪式空间作了初步探讨。民间信仰祠庙的组织方式,从宏观看,是通过祖庙的"分炉"或"再分炉",来联系分灵宫庙;从微观看,民间信仰崇拜系统的细胞是"境"。境内居民有相近的神谱,祭祀相同的境主神,并共同建造主神的庙宇"境庙"。各类民间信仰仪式,不仅是民间信仰祠庙的组织方式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还形成特有的仪式空间。明清聚落中存在的民间信仰系统与宗族血缘系统,可以平行存在,也可以合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民间信仰 慈济宫 境庙 祭祀圈 仪式空间
下载PDF
乡土聚落环境中仪式空间的形态表达与存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华刚 刘馨蕖 +1 位作者 赵璇 王绍森 《中国名城》 2020年第9期73-78,共6页
仪式空间作为传统乡土聚落中的情感寄托和坚硬内核,是研究乡土聚落及其社会观念的重要载体。围绕仪式空间而派生出来的“仪式族群行为-聚落空间建构”双向过程构成了乡土聚落地缘族群的框架图底。从仪式空间的角度去审视乡土聚落的多维... 仪式空间作为传统乡土聚落中的情感寄托和坚硬内核,是研究乡土聚落及其社会观念的重要载体。围绕仪式空间而派生出来的“仪式族群行为-聚落空间建构”双向过程构成了乡土聚落地缘族群的框架图底。从仪式空间的角度去审视乡土聚落的多维空间路径及其镜像世界的存在呈现,剖析乡土聚落中仪式行为活动及其空间生成与演变规律,认为聚落形态与圈层结构、建筑形制与位序设定、空间类型与行为秩序3个方面达成了仪式活动与空间意识流的潜在触碰和关系转换。同时从空间化、形式化、结构化和历史化3个维度探讨了仪式空间的存在机制,提出了乡土聚落仪式空间“环境场”与“在场力”的“场-力”链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聚落 仪式空间 仪式活动 存在机制 “场-力”链式
下载PDF
基于空间生产的少数民族仪式空间结构与机制研究--以景颇族目瑙纵歌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璐 明庆忠 刘宏芳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3-140,共8页
仪式是族群传统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表征形式,也是揭示族群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历时流变的关键载体。本文以景颇族的目瑙纵歌仪式为例,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梳理了仪式空间基本架构,解读了仪式空间所涵括的仪式空间、空间仪... 仪式是族群传统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表征形式,也是揭示族群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历时流变的关键载体。本文以景颇族的目瑙纵歌仪式为例,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梳理了仪式空间基本架构,解读了仪式空间所涵括的仪式空间、空间仪式和仪式演进空间等层级属性。以“机制解构—路径探析”为指导,重点解构了以“人”为核心的“权力与场域”在仪式空间中的生产逻辑,并提出构筑“祭仪主体—欢腾群体—观摩大众—谋利商人—政府机构”主体空间边界、重构仪式“记忆—认知”空间、明晰“祭祀—社交”两大功能空间、优化目瑙仪式空间项目等优化路径。文章旨在探究少数民族仪式空间结构及其生产机制,拓延仪式研究的理论维度,为多元少数民族仪式空间剖析提供参考,也为仪式相关利益主体开展规划管理和实现协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空间 基本框架 生产逻辑 优化路径 目瑙纵歌
下载PDF
《离骚》的仪式空间描写与屈原的信仰结构——兼评“屈原巫官”说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建文 《励耘学刊》 2019年第2期69-86,共18页
屈辞仪式空间描写是建立在特定信仰基础上的,因此它在知识、观念上具有系统性,而且普遍采用仪式性的表达方式。以《离骚》为代表的屈辞的仪式空间存在两个神圣中心:"重华"所在的"苍梧"(九嶷)和"彭咸"所... 屈辞仪式空间描写是建立在特定信仰基础上的,因此它在知识、观念上具有系统性,而且普遍采用仪式性的表达方式。以《离骚》为代表的屈辞的仪式空间存在两个神圣中心:"重华"所在的"苍梧"(九嶷)和"彭咸"所在的昆仑区。它们分别来自以"重华"为偶像的楚地信仰系统和以"彭咸"为偶像的巫史信仰系统,后者直接的知识和观念渊源即《山海经》。与战国诸子及楚简所见情况不同,屈原对于《山海经》知识、天学知识等巫史专业知识不仅谙熟,而且态度虔敬。结合对《离骚》首段生时、命名等信息的解读,可以补证近现代学者"屈原巫官说"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仪式空间 山海经 巫史
下载PDF
田野中的多重建筑知识体系 福建承启楼建筑及仪式空间的建筑人类学解读 被引量:3
14
作者 郑静 《时代建筑》 2021年第5期41-47,共7页
文章以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的"承启楼"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建筑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出发讨论该建筑及其与社区的关系,通过"深描"承启楼中的丧礼仪式过程,在土楼建筑研究的语境中反思若干建筑学核心概念。... 文章以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的"承启楼"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建筑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思路出发讨论该建筑及其与社区的关系,通过"深描"承启楼中的丧礼仪式过程,在土楼建筑研究的语境中反思若干建筑学核心概念。文章指出在田野中存在着多重的"建筑知识体系"。建筑学与人类学的学科交叉须放进田野现场,针对具体的建筑案例和社区事件进行讨论,辨析不同概念在特定语境中的用法,并回到自身的"学科本位"上思考,才能进行实质性的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楼 建筑人类学 仪式空间 建筑知识体系 日常生活
下载PDF
基于社区交往的泉州城南片区仪式空间研究启示
15
作者 李亚军 《建筑与环境》 2016年第2期97-100,共4页
从社区交往的视角出发,采用田野调查、访谈问卷、史料整理等方法,对泉州城南片区内仪式空间的概况及其中参与居民的活动状态进行了研究,明晰仪式空间在该片区内居民交往中的角色扮演及其对现在社区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 城南片区 仪式空间 社区交往 泉州
下载PDF
共同仪式空间视域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环江自治县毛南族“分龙节”为例
16
作者 洪振健 《保山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95-101,共7页
毛南族“分龙节”作为毛南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深化毛南族群与其他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对“分龙节”的由来和“分龙节”共同仪式空间形成脉络的考证和梳理,认为毛南族“分龙节”的... 毛南族“分龙节”作为毛南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深化毛南族群与其他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对“分龙节”的由来和“分龙节”共同仪式空间形成脉络的考证和梳理,认为毛南族“分龙节”的产生和毛南地区的地形及汉文化影响有关,且“三界公庙”的形成对于“分龙节”共同仪式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并对“分龙节”共同仪式空间内的各种元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展销会”“文体活动”和“民间仪式”是促进毛南族与其他族群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南族“分龙节” 仪式空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日本仪式空间中的长安记忆
17
作者 聂宁 《文化产业》 2020年第24期39-41,共3页
仪式空间通过仪式的举行和物理空间的存续实现记忆的延续,当仪式空间具备了代代传承的文化记忆功能之时,它就成为了文化记忆场。作为文化记忆场的日本仪式空间中存在着源自中国长安的文化元素。通过对日本祭祀仪式空间中和院、政务仪式... 仪式空间通过仪式的举行和物理空间的存续实现记忆的延续,当仪式空间具备了代代传承的文化记忆功能之时,它就成为了文化记忆场。作为文化记忆场的日本仪式空间中存在着源自中国长安的文化元素。通过对日本祭祀仪式空间中和院、政务仪式空间朝堂院、宴会仪式空间丰乐院、郊祀仪式空间之郊祀坛中的长安记忆进行探究,可以具象地可视地将长安对日本的影响直观展现出来。而随着仪式空间的继续存在,日本仪式空间对长安的记忆仍然被不断地强调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日本 仪式空间 长安
下载PDF
徽州宗祠的仪式空间设计与空间活化
18
作者 彭秋尧 李璇 《安徽建筑》 2021年第7期40-41,45,共3页
徽州宗祠作为传统社会宗族举行仪式的核心场所,其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象征性与功能性。为了明确宗祠与宗族仪式间的互动关系,对宗祠的建筑设计和布局加以考察,发现其所具有的载体性、情境性和虚拟性三个特征与仪式行为高度耦合,构成为徽... 徽州宗祠作为传统社会宗族举行仪式的核心场所,其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象征性与功能性。为了明确宗祠与宗族仪式间的互动关系,对宗祠的建筑设计和布局加以考察,发现其所具有的载体性、情境性和虚拟性三个特征与仪式行为高度耦合,构成为徽州宗祠特有的仪式空间设计。这种仪式空间设计维持和传递着以宗族祭祀仪式为代表的宗族传统文化。但随着农村现代化发展,宗祠的仪式属性明显减弱,当下应当以宗祠建筑既存的空间景观为基础,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空间活化,挖掘徽州宗祠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 宗祠 仪式空间 空间活化
下载PDF
贵州黔东南侗族聚落仪式与公共空间研究
19
作者 程娟 李婵 《凯里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0-39,共10页
黔东南侗族聚落地理环境因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与自然生长的村落形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论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实地田野调查,总结黔东南侗族聚落中公共空间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质和营造精华。各类公共空间为祭萨... 黔东南侗族聚落地理环境因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与自然生长的村落形态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论文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实地田野调查,总结黔东南侗族聚落中公共空间的地域民族文化特质和营造精华。各类公共空间为祭萨岁、喊天节、抬官人等重要仪式活动提供了场所,对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黔东南 仪式空间 序列结构 侗族聚落
下载PDF
真宗西祀的仪式空间与过程——以《后土庙貌碑》为中心的考察
20
作者 梁韵彦 吕变庭 《宗教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9-215,共7页
创制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的《后土庙貌碑》,其刻画的汾阴后土庙布局能与史载北宋真宗皇帝亲祠后土的活动相对应。真宗亲祀后土的仪式分为三大环节:“奠献之礼”在后土庙第九进院落中的“旧轩辕扫地坛”处进行;其后举行的“奉安石匮”,... 创制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的《后土庙貌碑》,其刻画的汾阴后土庙布局能与史载北宋真宗皇帝亲祠后土的活动相对应。真宗亲祀后土的仪式分为三大环节:“奠献之礼”在后土庙第九进院落中的“旧轩辕扫地坛”处进行;其后举行的“奉安石匮”,在后土庙主殿前的中庭举行;而“朝觐礼”则在后土庙以外、奉祇宫前的朝觐坛进行。后土庙的建筑形制、空间构成,以及后土大祭的仪式编排,皆以古礼为本,却结合了民间祠祀及道教信仰的元素。通过祭祀仪式与建筑空间的分合,真宗皇帝调和了古礼与民间祠祀的矛盾;在西祀活动中,既彰显了“孝悌”之道,亦实现了“节用”与“尊王”二者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土庙貌碑 真宗西祀 礼制 仪式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