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超声测量产妇不同体位肱动脉峰流速的变化,探讨其预测腰麻后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upine hypotension syndrome,SHS)的有效性。方法拟在腰麻下行择期剖宫产的单胎产妇,ASAⅠ或Ⅱ级,根据腰麻后是否发生SHS(上肢SBP下降30 mm H...目的通过超声测量产妇不同体位肱动脉峰流速的变化,探讨其预测腰麻后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upine hypotension syndrome,SHS)的有效性。方法拟在腰麻下行择期剖宫产的单胎产妇,ASAⅠ或Ⅱ级,根据腰麻后是否发生SHS(上肢SBP下降30 mm Hg或下降至80 mm Hg以下)分为SHS组和非SHS组。记录麻醉前仰卧位与左侧卧位的HR、SBP、DBP,同时超声测量肱动脉峰流速。并计算变换体位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Δ),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腰麻后发生SHS的预测作用。结果纳入196例产妇,有89例(45.4%)腰麻后发生了SHS。SHS组ΔSBP、ΔDBP、肱动脉峰流速最小值差值(ΔVpmin)、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差值(ΔΔVp)明显高于非SHS组(P<0.05),ΔSBP、ΔDBP、ΔVpmin、ΔΔV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1(95%CI 0.575~0.846)、0.573(95%CI 0.419~0.727)、0.948(95%CI0.895~0.987)、0.864(95%CI 0.770~0.958),诊断界值分别为17.5 mm Hg、7.6 mm Hg、17.8 cm/s、13.1%。结论产妇不同体位下超声测量肱动脉峰流速差值可有效预测腰麻后SHS的发生,其中ΔVpmin≥17.8 cm/s有较好的预测作用。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急诊剖宫产术行腰硬联合麻醉时麻醉平面高低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300例急诊剖宫产产妇行腰硬联合麻醉,将腰麻平面>T6的95例设为A组,T6≤平面<T8的124例为B组,平面≤T8的71例为C组。观察记录各组低血压和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目的观察急诊剖宫产术行腰硬联合麻醉时麻醉平面高低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300例急诊剖宫产产妇行腰硬联合麻醉,将腰麻平面>T6的95例设为A组,T6≤平面<T8的124例为B组,平面≤T8的71例为C组。观察记录各组低血压和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发生率、麻醉效果及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等。结果 C组低血压和SHS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3组麻醉优良率、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术,麻醉平面控制在T8以下时镇痛、肌松理想,SHS发生率低,对母婴安全有利。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充气式托架用于预防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时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I-II级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正常足月妊娠产妇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6...目的:观察充气式托架用于预防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时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I-II级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正常足月妊娠产妇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将自制充气式托架放置于产妇右臀部,根据要求通过加压气囊向支撑气囊充气,使其下腹部左倾15°~20°,对照组在麻醉成功后采取正常的平卧位。分别记录两组产妇在麻醉前(T0)、麻醉后1 min(T1)、3min(T2)、5 min(T3)、10 min(T4)等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记录两组SHS发生的例数,麻黄碱平均用量和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MAP在T1~T3时明显低于T0时(P〈0.05),且B组MAP明显低于A组(P〈0.05),T0和T4时两组MAP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HR在T1-T3时明显快于T0时和A组(P〈0.05)。A组发生SHS 5例(8.3%)明显少于B组28例(40.7%)(P〈0.05);A组麻黄碱平均用量(4.5±2.1)mg明显少于B组(16.7±6.6)mg(P〈0.05),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A组(9.5±0.5)分明显高于B组(7.6±0.7)分(P〈0.05)。结论:充气式托架用于预防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效果明显,可以维持相对的血流动力学,改善新生儿Apgar评分,提高了麻醉质量和舒适度,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超声测量产妇不同体位肱动脉峰流速的变化,探讨其预测腰麻后发生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upine hypotension syndrome,SHS)的有效性。方法拟在腰麻下行择期剖宫产的单胎产妇,ASAⅠ或Ⅱ级,根据腰麻后是否发生SHS(上肢SBP下降30 mm Hg或下降至80 mm Hg以下)分为SHS组和非SHS组。记录麻醉前仰卧位与左侧卧位的HR、SBP、DBP,同时超声测量肱动脉峰流速。并计算变换体位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值(Δ),对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腰麻后发生SHS的预测作用。结果纳入196例产妇,有89例(45.4%)腰麻后发生了SHS。SHS组ΔSBP、ΔDBP、肱动脉峰流速最小值差值(ΔVpmin)、肱动脉峰流速变异度差值(ΔΔVp)明显高于非SHS组(P<0.05),ΔSBP、ΔDBP、ΔVpmin、ΔΔV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1(95%CI 0.575~0.846)、0.573(95%CI 0.419~0.727)、0.948(95%CI0.895~0.987)、0.864(95%CI 0.770~0.958),诊断界值分别为17.5 mm Hg、7.6 mm Hg、17.8 cm/s、13.1%。结论产妇不同体位下超声测量肱动脉峰流速差值可有效预测腰麻后SHS的发生,其中ΔVpmin≥17.8 cm/s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文摘目的观察急诊剖宫产术行腰硬联合麻醉时麻醉平面高低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300例急诊剖宫产产妇行腰硬联合麻醉,将腰麻平面>T6的95例设为A组,T6≤平面<T8的124例为B组,平面≤T8的71例为C组。观察记录各组低血压和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发生率、麻醉效果及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等。结果 C组低血压和SHS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3组麻醉优良率、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术,麻醉平面控制在T8以下时镇痛、肌松理想,SHS发生率低,对母婴安全有利。
文摘目的:观察充气式托架用于预防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时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I-II级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正常足月妊娠产妇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腰硬联合麻醉成功后,将自制充气式托架放置于产妇右臀部,根据要求通过加压气囊向支撑气囊充气,使其下腹部左倾15°~20°,对照组在麻醉成功后采取正常的平卧位。分别记录两组产妇在麻醉前(T0)、麻醉后1 min(T1)、3min(T2)、5 min(T3)、10 min(T4)等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记录两组SHS发生的例数,麻黄碱平均用量和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MAP在T1~T3时明显低于T0时(P〈0.05),且B组MAP明显低于A组(P〈0.05),T0和T4时两组MAP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HR在T1-T3时明显快于T0时和A组(P〈0.05)。A组发生SHS 5例(8.3%)明显少于B组28例(40.7%)(P〈0.05);A组麻黄碱平均用量(4.5±2.1)mg明显少于B组(16.7±6.6)mg(P〈0.05),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A组(9.5±0.5)分明显高于B组(7.6±0.7)分(P〈0.05)。结论:充气式托架用于预防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SHS)效果明显,可以维持相对的血流动力学,改善新生儿Apgar评分,提高了麻醉质量和舒适度,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