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舞阳张王庄遗址仰韶早期先民食物的淀粉粒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易文文 魏兴涛 +4 位作者 杨玉璋 姚凌 蓝万里 张小虎 张居中 《人类学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67-878,共12页
黄淮西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不同考古学文化与农业模式的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地区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显著,但目前学术界对该区域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仍不甚了解。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张王庄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早... 黄淮西部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南、北不同考古学文化与农业模式的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地区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显著,但目前学术界对该区域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仍不甚了解。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方法,对张王庄遗址出土仰韶文化早期54件陶器和13件石器进行了表面残留物提取与分析。结果显示,该遗址仰韶早期先民的植食资源利用具有显著的多样性特征,旱地农作物粟、黍虽然已在人类生业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采集获取的各类野生植物资源包括薏苡属、小麦族、莲藕等仍是人类食物主要组成,其重要性甚至高于农业种植。与此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在至迟不晚于距今6000年的仰韶早期阶段,粟、黍两类旱地作物已传播至黄淮西部的低纬度地区并成为先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从而在整个黄淮西部形成以粟、黍为主,水稻为辅的稻-粟兼作农业。研究结果首次提供了黄淮西部仰韶早期人类植食资源利用与农业发展状况的科学证据,对认识黄淮西部史前农作物传播与农业结构演化的具体时空过程等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王庄 仰韶早期 淀粉粒 植食资源 稻粟兼种
原文传递
试论鱼化寨遗址仰韶早期聚落演变
2
作者 杨菁 《草原文物》 2021年第1期50-57,共8页
本文通过分析《西安鱼化寨》考古报告中仰韶文化早期房址资料,依据房屋的层位关系,结合房屋建筑特征的变化,将鱼化寨仰韶早期聚落发展分为五期,发现尤其以第Ⅱ-Ⅳ期的聚落布局变化揭示了在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凝聚、向心式聚落布... 本文通过分析《西安鱼化寨》考古报告中仰韶文化早期房址资料,依据房屋的层位关系,结合房屋建筑特征的变化,将鱼化寨仰韶早期聚落发展分为五期,发现尤其以第Ⅱ-Ⅳ期的聚落布局变化揭示了在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凝聚、向心式聚落布局及社会组织结构的动态形成过程,比较了与同时期其他聚落在建筑技术与聚落布局上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化寨遗址 仰韶早期 聚落形态 社会组织结构
下载PDF
凝聚背后的多元与统一:从西安鱼化寨遗址看关中地区仰韶文化早期房屋的建筑技术
3
作者 杨菁 《西部考古》 2020年第1期39-55,共17页
本文通过对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早期房址的建筑技术分析,将地面式、半地穴式房屋细分为不同的结构做法,认为鱼化寨仰韶文化早期聚落的特征之一是建筑形制与结构做法的多样化,同时,建筑技术经历了统一、多样与突变三个发展过程。在此基础... 本文通过对鱼化寨遗址仰韶文化早期房址的建筑技术分析,将地面式、半地穴式房屋细分为不同的结构做法,认为鱼化寨仰韶文化早期聚落的特征之一是建筑形制与结构做法的多样化,同时,建筑技术经历了统一、多样与突变三个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重新考察关中地区仰韶文化早期聚落中的房屋形制特征,在统一的向心凝聚式的布局原则下,房屋形制却存在多样与统一两种风格,构成两种建筑技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化寨遗址 仰韶早期 房屋建筑 建筑技术系统
原文传递
山西夏县师村新石器时代遗址2019-2020发掘收获 被引量:10
4
作者 段天璟 方启 +5 位作者 钟龙刚 权乾坤 武松 卢成敢 赵里萌 崔俊俊 《文物世界》 2021年第2期2-7,F0003,共7页
师村遗址西南距盐池约7公里,是目前大规模发掘的距离盐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2019至2020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等单位对师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枣园文化至东庄类型时期遗存,填补了运城盆地仰韶时代早期考古发现的空白... 师村遗址西南距盐池约7公里,是目前大规模发掘的距离盐池最近的仰韶早期聚落遗址。2019至2020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等单位对师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枣园文化至东庄类型时期遗存,填补了运城盆地仰韶时代早期考古发现的空白。师村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在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上,对研究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向西阴文化的演化过程及其与周边文化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聚落考古研究方面,为研究陕晋豫地区以及黄河流域仰韶早期聚落形态提供了重要材料;在生业方式研究方面,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养蚕缫丝”以及生态环境、生业方式与文明起源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仰韶早期 聚落遗址 东庄类型 夏县师村
下载PDF
晓坞遗址人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舒涛 魏兴涛 吴小红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8-55,81,共9页
2007年在豫西晓坞遗址发现了2座仰韶早期的二次合葬墓,本文对墓中出土的人骨做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两墓成员都以粟(黍)为主食,兼营采集,肉食量较少,肉食以野生C3类型为主。规模较大的一号墓成员内部饮食差异小,规模较小的二号墓... 2007年在豫西晓坞遗址发现了2座仰韶早期的二次合葬墓,本文对墓中出土的人骨做了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两墓成员都以粟(黍)为主食,兼营采集,肉食量较少,肉食以野生C3类型为主。规模较大的一号墓成员内部饮食差异小,规模较小的二号墓降低了采集量,粟(黍)和肉食比例有所提高,同时男女性别之间的饮食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两墓食性上的差别应当与族群规模、性别构成上的变化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晓坞遗址 仰韶早期 碳、氮稳定同位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