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9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伊格尔顿批评观的演变
1
作者 罗婧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4期31-33,共3页
伊格尔顿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批评观有一个不断转变发展的过程,具体呈现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的读法》两部著作中。前书主要想表达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的理论观点,后书主要展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 伊格尔顿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的批评观有一个不断转变发展的过程,具体呈现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和《文学的读法》两部著作中。前书主要想表达伊格尔顿“政治批评”的理论观点,后书主要展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辩证关系。这种变化,体现了伊格尔顿在批评观上从“政治批评”到“形式-政治”批评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 批评观 政治批评 形式-政治批评
下载PDF
论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生产观
2
作者 石敏 《理论视野》 CSSCI 2024年第7期95-100,共6页
马克思主义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引导下,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逐渐凸显了意识形态分析的批评策略。他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观念出发,将“文学生产”与“意... 马克思主义是伊格尔顿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在经典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双重引导下,伊格尔顿的文学理论逐渐凸显了意识形态分析的批评策略。他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观念出发,将“文学生产”与“意识形态”两种范式相结合,提出了新的文学意识形态生产观的解释模式。在具体分析中,伊格尔顿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放置在与其相关的意识形态场域中进行研究,力图在揭示文学作品内容和结构的同时,映射出意识形态所隐藏的政治权力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 文学生产 意识形态
下载PDF
文本向历史敞开的路径——伊格尔顿文艺形式观研究
3
作者 王健 谢思敏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00-107,共8页
形式是构成文本的重要一环,伊格尔顿引入形式概念与意识形态相连接,意图回答文本中被现存社会秩序遮蔽的话语问题。伊格尔顿反思英美新批评讨论形式问题时的精英主义立场,重新将形式自上而下地与政治和社会相连接,这种连接需在形式具体... 形式是构成文本的重要一环,伊格尔顿引入形式概念与意识形态相连接,意图回答文本中被现存社会秩序遮蔽的话语问题。伊格尔顿反思英美新批评讨论形式问题时的精英主义立场,重新将形式自上而下地与政治和社会相连接,这种连接需在形式具体化为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历史事件被截取,但虚构的文本却能够达到更高的真实。这种真实以由作者个人经历所决定的作者意识形态为基础,能够打开被社会秩序所遮蔽的话语空间。遮蔽话语的还原需借助意识形态的意指作用,审美批评则是还原的实践路径。伊格尔顿文艺形式观是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纵深发展,并对如何解决英国本土社会问题进行了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 形式 意识形态 文本 历史
下载PDF
形式如何成为媒介——重审伊格尔顿形式批评
4
作者 曾勍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1-47,共7页
在《如何读诗》中,伊格尔顿提出以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在其视域下,形式既有足以搭建“对话空间”的丰富性,又有意义的可预想性。意义的可预想性也即效果的确定性,据此可以建立形式与媒介间的有机联系,以新视角重审形式范畴及形式批... 在《如何读诗》中,伊格尔顿提出以形式为中心的文学批评。在其视域下,形式既有足以搭建“对话空间”的丰富性,又有意义的可预想性。意义的可预想性也即效果的确定性,据此可以建立形式与媒介间的有机联系,以新视角重审形式范畴及形式批评。但这一新视角在伊格尔顿语境下尚显依据不足。因为文学文本在诉诸逻辑的同时,又以感知性经验为体验中心;并且,伊格尔顿以意义的社会建构性为论据,这一论据基于“文化史”的宏观视角,在文学文本的微观与内在层面并不充分,故此,有机联系在其语境下只能部分成立。为修正上述缺陷,必须结合“阐释学”以及“数字人文”等语境来对之作补充,从而提供从媒介视角来重审文学形式、重建形式批评传统的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 《如何读诗》 形式 媒介 文学批评
下载PDF
作为“策略”的文学:伊格尔顿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新发展
5
作者 张凤梅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4-75,共2页
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中对言语行为理论显示出极大的关注,并在探讨“文学性”这一概念时,提出“文学作为一种策略”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文学乃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策略性回应,为现实问题提出“想象性解决方案”。伊格尔顿的这一思想是... 伊格尔顿在《文学事件》中对言语行为理论显示出极大的关注,并在探讨“文学性”这一概念时,提出“文学作为一种策略”的重要思想。他认为文学乃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策略性回应,为现实问题提出“想象性解决方案”。伊格尔顿的这一思想是继米勒之后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新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文学不再是记录世界的工具,而是作家创造与改变世界的策略,是他们现实关切与社会参与的重要体现。伊格尔顿的“文学策略类”为文学批评打开新思路,带来新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 言语行为 策略论
下载PDF
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到文学的生产性——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刍议
6
作者 孙胜忠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32-40,共9页
在解构或重构一切的背景下,伊格尔顿可能是最接近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之一。他对唯物主义批评范畴的界定,对各范畴之间、文本的形式与内容、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意识形态和历史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论述无不基... 在解构或重构一切的背景下,伊格尔顿可能是最接近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之一。他对唯物主义批评范畴的界定,对各范畴之间、文本的形式与内容、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意识形态和历史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论述无不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作为生产者的作者”到文学乃至文学批评的“生产性”,他颇有说服力地阐释了文本的生成动因及其意识形态功能,既反对把文本视为意识形态直接反映的庸俗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也反对把作者视为“创造者”的灵感说。这对我们重审文学与世界、文学批评中艺术与语境两个向度之间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有利于我们反思文艺场域理论脱离实际和对文学文本简单历史化两种极端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文学的生产性 形式与内容 历史与意识形态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思想批判析论——以伊格尔顿与罗蒂之争为切入点
7
作者 王伟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7-90,共14页
围绕后现代主义思想,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罗蒂的新实用主义进行了哲学的与政治的批判。其一,作为后现代主义的美国版本,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强烈反对形而上学、普遍性等带有本质主义色彩的范畴。伊格尔顿则... 围绕后现代主义思想,伊格尔顿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罗蒂的新实用主义进行了哲学的与政治的批判。其一,作为后现代主义的美国版本,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强烈反对形而上学、普遍性等带有本质主义色彩的范畴。伊格尔顿则批评罗蒂激进的认识论难以为诸多伦理、政治问题提供有力辩护,主张不应全面放弃基础与普遍性。其二,罗蒂的新实用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无须诉诸形而上学的基础,未来的美国应着力塑造自己的共和国形象而非帝国形象。伊格尔顿批评前一路径因破坏了普遍合理性而危机四伏,而后一路径则已被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所否定。其三,罗蒂张扬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化、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反对社会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伊格尔顿批驳这一美国式的文化是唯意志论文化,集中展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主义做派。上述批判富有洞察力,迄今仍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对这些批判进行梳理,有益于认清新实用主义哲学服务于美国文明的意识形态真相,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蒂 伊格尔 后现代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下载PDF
马修·阿诺德与现代文学批评——兼及特里·伊格尔顿对阿诺德的再评价
8
作者 陈后亮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1期316-328,共13页
19世纪末的文学研究在英国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解决文学批评的合法化问题,正是马修·阿诺德对其功能的最早界定确立了这门学科的基本属性。阿诺德的兴趣不在于解释文学批评的永恒本质,而在于思考它如何在“当今时代”发挥作用。他在《... 19世纪末的文学研究在英国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解决文学批评的合法化问题,正是马修·阿诺德对其功能的最早界定确立了这门学科的基本属性。阿诺德的兴趣不在于解释文学批评的永恒本质,而在于思考它如何在“当今时代”发挥作用。他在《论批评在当今时代的功能》一文中,重点明确了什么是批评,以及批评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发挥什么功用等问题。特里·伊格尔顿早期把阿诺德视为自由人文主义的代表并对之持强烈批评态度,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伊格尔顿对阿诺德的肯定性评价明显多了起来。通过仔细回顾阿诺德对于批评功能的阐述,有助于我们反思文学批评在当前困境的根源,并重新找到回应当下质疑的合法性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诺德 伊格尔 批评的功能 合法性
下载PDF
共同体视域下的伊格尔顿与罗蒂之争——以《偶然、反讽与团结》为中心
9
作者 王伟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4期231-237,共7页
针对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的共同体思想,伊格尔顿《文化的理念》进行了全面回应。一是在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方面,犀利批判罗蒂将偶然性提升为普遍性的后现代做法与绝对化的西方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强调应区别对待不同的普遍性。二是在... 针对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的共同体思想,伊格尔顿《文化的理念》进行了全面回应。一是在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方面,犀利批判罗蒂将偶然性提升为普遍性的后现代做法与绝对化的西方意识形态紧密相连,强调应区别对待不同的普遍性。二是在共同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方面,认为罗蒂反讽与流行观念的区分是阿尔都塞理论与意识形态二分法的翻版,这忽视了两种区分之间的诸多差异。三是在共同体的容量方面,批评了罗蒂团结思想狭隘性的一面,而未看到这一思想包容性的另一面。罗蒂共情式的共同体依然囿于民族中心,而未虑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伊格尔 罗蒂
原文传递
身体:解构思想的武器——特里·伊格尔顿的身体诗学
10
作者 李帅 《艺术广角》 2023年第2期76-82,共7页
伊格尔顿从两个向度上论及身体:理论上,身体是其解构思想的武器;批评上,建构了身体政治批评话语。从元身体学的角度看,伊格尔顿对于身体的创造性特质的论述乃在于对人的本性的论述,强调身体的主体性地位。在美学与政治的关系上,伊格尔... 伊格尔顿从两个向度上论及身体:理论上,身体是其解构思想的武器;批评上,建构了身体政治批评话语。从元身体学的角度看,伊格尔顿对于身体的创造性特质的论述乃在于对人的本性的论述,强调身体的主体性地位。在美学与政治的关系上,伊格尔顿的目的是解构西方存在300多年的经典美学;解构实则是为了重构,即重建一种唯物主义美学。在文化与自然的关系上,伊格尔顿对马克思的身体观的解读是建构其身体理论的基石;从文学与人类命运的关联上看,身体诗学是介于现实物质世界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批评理论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伊格尔 身体诗学 解构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
原文传递
利维坦与替罪羊——以后期伊格尔顿为引导的政治哲学“去历史化”批判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云柯 《文化艺术研究》 2023年第5期23-31,112,共10页
在国内学界的接受中,特里·伊格尔顿往往首先以文论家的身份被认识和理解,而其更具普遍意义的左翼思想家形象则被忽略。近年来,随着其后期人文类的思想著作被大量译介,伊格尔顿作为政治哲学家的面相逐渐清晰。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思... 在国内学界的接受中,特里·伊格尔顿往往首先以文论家的身份被认识和理解,而其更具普遍意义的左翼思想家形象则被忽略。近年来,随着其后期人文类的思想著作被大量译介,伊格尔顿作为政治哲学家的面相逐渐清晰。伊格尔顿的政治哲学思想中有着鲜明的杂糅形象与张力极强的辩证立场,体现了典型的英国经验主义以及人类学传统中蕴含的思想风格。如何理解这一思想风格,以及如何将这种思想风格区分于欧陆“政治哲学”,是理解后期伊格尔顿驳杂写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世俗化 霍布斯 替罪羊 伊格尔
下载PDF
新形式主义何以可能?——以伊格尔顿《如何阅读文学》为论述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康雯 《宜春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74-79,共6页
60年代以来,文学逐渐式微,理论仍大行其道。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没有视形式而不见,也没有就理论存而不论。他的《如何阅读文学》作为理论反思的新近扛鼎之作,试图解决的是文学理论的当代境遇与范式转换的难题。... 60年代以来,文学逐渐式微,理论仍大行其道。针对这一现实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没有视形式而不见,也没有就理论存而不论。他的《如何阅读文学》作为理论反思的新近扛鼎之作,试图解决的是文学理论的当代境遇与范式转换的难题。其中处于批判发展性谱系中的“形式”作为一个核心载体和中介,承担起了凸显文学性、表征历史性、再现经验性和传达情感性的合力作用,对于理论的泛文化研究起匡正之效。故这种新的形式诗学理论是一种具有解构兼建构精神的理论尝试,带来了研究文学的新方法和路径,也有利于真正的文学性语言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里·伊格尔 《如何阅读文学》 新形式主义 理论反思
下载PDF
赛义德、文化政治与批评理论——伊格尔顿访谈 被引量:16
13
作者 吴格非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8-53,共6页
关键词 伊格尔 文化政治 赛义德 批评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者 《比较诗学》 后殖民主义 文化理论
下载PDF
伊格尔顿:作为“事件”的文学——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 被引量:8
14
作者 汤拥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61,共9页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作品是结构与事件、事实与行动的统一体。作为整体的文学传统与外在的社会历史既对立又交织,这不仅仅是某一给定的客观现实和文学作品对其的反映,而是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以特定的形式策略在世界中的出场。文学作品的...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作品是结构与事件、事实与行动的统一体。作为整体的文学传统与外在的社会历史既对立又交织,这不仅仅是某一给定的客观现实和文学作品对其的反映,而是作为事件的文学作品以特定的形式策略在世界中的出场。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应针对对象和本质,而应针对事件和策略。伊格尔顿希望人们尽快摒弃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无谓对立,并对反思与信念、理论与实践、自律与他律等一系列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展开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文学 事件 伊格尔
下载PDF
伊格尔顿“文学事件”的三重涵义--兼谈作为书名的event 被引量:9
15
作者 阴志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1-90,共10页
伊格尔顿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与事件哲学有没有关联?如果有,为什么伊格尔顿直到第五章才开始讨论event?为什么这些讨论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小节?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我们不得不梳理一下他所运用的部分概念。伊格尔顿的"结构/事件... 伊格尔顿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与事件哲学有没有关联?如果有,为什么伊格尔顿直到第五章才开始讨论event?为什么这些讨论仅仅局限于其中的一小节?为了回答这些疑问,我们不得不梳理一下他所运用的部分概念。伊格尔顿的"结构/事件"观不但借鉴了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研究以及保罗·利科尔的解释学,还参考了吉登斯的"结构化"以及伊瑟尔的"策略"概念。但是,伊格尔顿提出的文学艺术的"事件性"并不同于巴迪欧的"事件",倒是更接近于德里克·阿特里奇提出的"文学伦理学",因为文学艺术在伊格尔顿这里最终要产生实效,是一种自我批判、面向未来、敞开种种可能性的伦理活动,审美实践最终可以看作一种更高层面上的道德实践。而这种理解,既符合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也符合我们对他的既定理解与期待。为了完整把握"文学事件"这个书名,不妨把"文学的发生"与"文学的后果"的涵义也囊括进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 文学事件 事件哲学 结构主义 文学伦理学
下载PDF
从“理论之后”到“文学事件”——新世纪伊格尔顿的文学伦理学立场 被引量:8
16
作者 阴志科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67-73,共7页
对"理论之后"的诸多误读导致人们忽视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对伊格尔顿美学体系建构的影响;在《理论之后》后四章中,伊格尔顿将自己的政治立场、实践取向和理论反思统合了起来,已经表现出从"政治"过渡到"伦... 对"理论之后"的诸多误读导致人们忽视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对伊格尔顿美学体系建构的影响;在《理论之后》后四章中,伊格尔顿将自己的政治立场、实践取向和理论反思统合了起来,已经表现出从"政治"过渡到"伦理"的倾向;而在2012年出版的《文学事件》一书中,伊格尔顿旗帜鲜明地站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立场上提出:真实世界和文学之间是一种基于行动的实践关系,文学具有本体论价值,它在伦理学意义上参与了对世界的建构,文学从事的道德工作及其具备的伦理学价值在于其对专制力量的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之后 伊格尔 亚里士多德 伦理学 形而上学 文学事件
下载PDF
意识形态与审美话语——伊格尔顿激进美学的逻辑和立场 被引量:10
17
作者 段吉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47-53,共7页
英国当代美学家特里.伊格尔顿以审美意识形态为核心,在审美话语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存在中确立了他的激进的美学立场和美学批判原则。他的激进的美学锋芒进一步强化了审美话语的现实介入功能和美学批判的现代意义,并对当代美学批判精... 英国当代美学家特里.伊格尔顿以审美意识形态为核心,在审美话语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存在中确立了他的激进的美学立场和美学批判原则。他的激进的美学锋芒进一步强化了审美话语的现实介入功能和美学批判的现代意义,并对当代美学批判精神的赓续和弘扬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他的激进美学主张也带有很浓厚的影响审美实践的理论主义缺陷,为此,他的激进美学主张也必须面对各种批判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格尔 审美意识形态 激进政治 理论主义
下载PDF
文化的危机与弥合——读伊格尔顿的《文化的观念》 被引量:2
18
作者 韩伟 徐蔚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2,共5页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英国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毕业于剑桥大学.曾师从伯明翰学派著名学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并...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英国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毕业于剑桥大学.曾师从伯明翰学派著名学者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Williams).并接受了威廉斯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和观念。现任曼彻斯特大学英文讲座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一直笔耕不辍。其学术思想由文学批评到文化理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伊格尔顿的主要工作就是娴熟地运用文化政治批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的观念》 伊格尔 20世纪90年代 曼彻斯特大学 当代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家 弥合 危机
下载PDF
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论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天保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14,共7页
伊格尔顿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了一定的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文学意识形态论。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论包括两个方面 :“文学”概念内涵的意识形态性和文学文本的意识形态性。由于文学文本生产过程中包含着复杂的... 伊格尔顿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了一定的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文学意识形态论。伊格尔顿的文学意识形态论包括两个方面 :“文学”概念内涵的意识形态性和文学文本的意识形态性。由于文学文本生产过程中包含着复杂的意识形态关系 ,因此文学文本一方面具有意识形态性 ,另一方面文学文本也可能通过揭示复杂的意识形态关系而在客观上具有意识形态批判价值。处于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伊格尔顿也受到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意识 文学文本 揭示 意识形态性 后现代主义 客观 批判 伊格尔 有意识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后理论时代”关于宏大叙事问题的探索——伊格尔顿“生命的意义”论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柴焰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9-122,共4页
英国著名新左派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后理论时代"坚持探索被扭曲和逃避的宏大叙事问题。他的新作《生命的意义》通过解析"意义"与"生命"的内涵,尖锐地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一切深层的、... 英国著名新左派马克思主义文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后理论时代"坚持探索被扭曲和逃避的宏大叙事问题。他的新作《生命的意义》通过解析"意义"与"生命"的内涵,尖锐地批判了后现代主义对一切深层的、整体性的、人的生命等这些崇高课题的贬抑所造成的"意义的消蚀",指出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是"以某种方式活着",并从后现代主义所回避的伦理道德那里给出了他所认为生命意义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时代” 伊格尔 批判 宏大叙事 生命 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