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8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1
作者 马中骏 孙颢琳 +2 位作者 王婧 苏强 曹邦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24年第2期218-221,共4页
目的:评价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对比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3年7月的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 目的:评价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对比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伊立替康(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23年7月的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查找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对比FOLFIRI方案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提取数据,应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应用Stata 13.1 MP软件分析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涉及449例患者。在客观缓解率(OR=3.06,95%CI=1.96~4.80,P<0.000 01)和疾病控制率(OR=2.19,95%CI=1.42~3.38,P=0.000 4)方面,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组均高于FOLFIR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Ⅳ级不良反应中,在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OR=0.22,95%CI=0.05~0.89,P=0.03)及黏膜炎发生率(OR=0.30,95%CI=0.17~0.54,P<0.000 1)方面,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组均低于FOLFIRI组,而在肝功能损伤发生率(OR=2.81,95%CI=1.45~5.43,P=0.002)方面,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组高于FOLFIRI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余Ⅰ—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及Ⅲ/Ⅳ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在二线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应用中,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均优于FOLFIRI方案,不良反应方面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FOLFIRI方案,雷替曲塞联合伊立替康方案有望成为晚期结直肠癌二线治疗的理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替曲塞 伊立替康 FOLFIRI方案 结直肠癌 化疗 META分析
下载PDF
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和洛铂二线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2
作者 解燕茹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第7期51-53,共3页
目的 探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与洛铂(IL方案)二线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2月稷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IL化疗方... 目的 探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与洛铂(IL方案)二线治疗晚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2月稷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IL化疗方案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对照组采用IL方案化疗。比较2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胃泌素释放前体(pro-gastrin releasing peptide,Pro-G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近期客观反应率、疾病控制率分别为20%、75%,均高于对照组的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Pro-GRP和NS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2组患者血清Pro-GRP和NSE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压升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但未增加蛋白尿、咯血、手足皮肤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P>0.05)。结论 安罗替尼联合IL方案治疗一线进展后晚期小细胞肺癌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显著降低患者血清Pro-GRP和NSE水平,除高血压外未增加其他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安罗替尼 伊立替康 洛铂 胃泌素释放肽体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3
作者 李兰 田绍东 周卫华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2期3662-3666,共5页
结直肠癌(CRC)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均位列前位。FOLFRIL方案即以伊立替康(CPT-11)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伊立替康治疗常伴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也正是因... 结直肠癌(CRC)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恶性肿瘤中均位列前位。FOLFRIL方案即以伊立替康(CPT-11)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但伊立替康治疗常伴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临床应用。通过进一步了解后得到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伊立替康存在活性产物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在人体内,SN-38被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催化形成其无活性代谢物葡萄糖醛酸苷(SN-38G),通过肾脏和肠道排出体外,以达到解毒的目的。目前已经有相关研究证实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化疗毒性有关,存在UGT1A1基因突变的患者,其UGTs酶活性减弱,导致SN-38代谢延迟,在患者体内蓄积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更有可能导致抗癌治疗中断和临床死亡。因此在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患者中,将UGT1A1基因型视为毒性预测因子,并实施个体化治疗策略,避开相关风险,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伊立替康 UGT1A1基因多态性 腹泻 中性粒细胞减少
下载PDF
循证干预在伊立替康联合奈达铂治疗肺癌中的应用
4
作者 米钐钐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62-164,共3页
目的:分析熏蒸干预对伊立替康联合奈达铂治疗肺癌的价值。方法:选取78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结合循证干预,对比两组炎症因子指标和心理状态评分。结论:护理后两组炎性因子表达... 目的:分析熏蒸干预对伊立替康联合奈达铂治疗肺癌的价值。方法:选取78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结合循证干预,对比两组炎症因子指标和心理状态评分。结论:护理后两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心理状态评分均改善,观察组改善程度好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伊立替康联合奈达铂治疗肺癌患者期间,应用循证干预价值显著,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治疗 循证干预 伊立替康 奈达铂 联合治疗
下载PDF
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老年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5
作者 蒋先明 刘丽丹 +1 位作者 邵荣军 尤光贤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44-0046,共3页
探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老年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营养状态的改变。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10月期间由台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50例老年小细胞肺癌(Ⅳ期)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实验组(n=25)和对照组(n=25)。... 探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老年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营养状态的改变。方法 选择2019年9月至2022年10月期间由台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50例老年小细胞肺癌(Ⅳ期)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实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为实验组,伊立替康单药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疗效(ORR)、疾病控制率( DCR) 、并发症:腹泻、高血压、营养指标的改变,并评估两种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 实验组:ORR:48.00%、DCR:80.00%,对照组:ORR:16.00%、DCR:5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腹泻:48.00% 、高血压:48.00% ,对照组:腹泻:42.00% 、高血压:48.00% ,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蛋白数据的变化水平均有下降,实验组血浆蛋白数据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老年小细胞肺癌(Ⅳ期),有效提高ORR 、DCR,并无明显增加并发症;患者的营养状态稳定,不良反应在可控制范围内,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罗替尼 伊立替康 二线化疗方案 小细胞肺癌 营养状态
下载PDF
伊立替康联合紫杉醇治疗铂类耐药型进展期胃癌45例疗效观察
6
作者 刘黎 李娜 +7 位作者 李菲 杨帆 张匠 骆雯 田婕丽 简朔 冷娇 刘雪梅 《山东医药》 CAS 2023年第28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紫杉醇治疗铂类耐药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铂类耐药型进展期胃癌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治疗,观察组伊立替康联合紫杉醇治疗,3周为1个周期...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紫杉醇治疗铂类耐药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铂类耐药型进展期胃癌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伊立替康联合氟尿嘧啶治疗,观察组伊立替康联合紫杉醇治疗,3周为1个周期,共治疗3个周期。治疗期间对照组1例病死、1例主动退出研究,观察组2例病死,最终两组各有45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治疗前及治疗3个周期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糖类抗原724(CA724)、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肿瘤标志物水平,观察两组近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跟踪随访,以肿瘤复发或病死作为随访终点事件,比较两组随访期间肿瘤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3个周期后血清CA724、CA125、CA199水平均降低(P均<0.05)。治疗3个周期比较,两组血清CA724、CA125、CA199水平以及疾病总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期间,观察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减少程度较对照组减轻(P<0.05)。随访1年,观察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伊立替康联合紫杉醇治疗铂类耐药型进展期胃癌可获得与传统治疗方案同等的近期临床疗效,而且可降低患者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分级,提高患者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进展期 获得性耐药 伊立替康 紫杉醇 治疗结果 不良反应
下载PDF
白藜芦醇通过EGFR/AKT/mTOR通路改善结直肠癌细胞伊立替康化疗耐药性
7
作者 王丽 庞静 +4 位作者 沈慧 寇茜睿 王玉珏 张静 李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80-2287,共8页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联合伊立替康(irinotecan,IRI)治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可能性及RES改善CRC细胞IRI化疗耐药性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以CRC细胞HT-29和RKO为研究对象,通过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分析RES、...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联合伊立替康(irinotecan,IRI)治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可能性及RES改善CRC细胞IRI化疗耐药性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以CRC细胞HT-29和RKO为研究对象,通过MTT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分析RES、IRI及两者联合对CRC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划痕实验检测分析RES、IRI及两者联合对CRC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究分析RES在CRC细胞IRI化疗耐药性调控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结果RES与IRI联合处理组CRC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均明显低于IRI单药处理组细胞,即RES可明显增强IRI对CRC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表明RES能够改善CRC细胞的IRI化疗耐药性。相比于IRI单药处理组,RES与IRI联合处理组CRC细胞中EGFR/AKT/mTOR信号通路标志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而EGFR激活剂(NSC 228155)与AKT激活剂(SC79)均可逆转RES对CRC细胞IRI化疗耐药性的改善作用,反之,AKT抑制剂(MK2206)能够部分逆转NSC 228155的这种作用。结论RES可通过下调EGFR/AKT/mTOR信号通路来抑制CRC细胞增殖和迁移,进而改善CRC细胞IRI化疗耐药性,提示RES联合IRI可作为CRC临床治疗的一种可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白藜芦醇 伊立替康 增殖 迁移 化疗耐药
下载PDF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伊立替康所致毒性和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侯文洁 周秋云 +3 位作者 张宇 王洁 丁红梓 张亮 《临床肺科杂志》 2023年第9期1297-1303,1320,共8页
目的评估使用伊立替康(CPT-11)的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的多态性与临床结局的关联性。方法观察77例初治SCLC患者接受CPT11-铂双药治疗,评估指标的血液毒性、胃肠道毒性、缓解率和总生存期。使用... 目的评估使用伊立替康(CPT-11)的小细胞肺癌(SCLC)患者中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的多态性与临床结局的关联性。方法观察77例初治SCLC患者接受CPT11-铂双药治疗,评估指标的血液毒性、胃肠道毒性、缓解率和总生存期。使用非扩增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UGT1A1*28和UGT1A1*6的基因型,分类为纯合野生型、杂合突变体或纯合突变体。结果在77名患者中,UGT1A1*6位点多态性的频率为67名(87.0%)纯合野生型,7名(9.1%)杂合突变型,3名(3.9%)纯合突变体;对于UGT1A1*28,32例(41.6%)纯合野生型,33例(42.9%)杂合突变型,12例(15.5%)纯合突变体。UGT1A1*6存在突变会使严重(≥3级)腹泻和粘膜炎出现的更频繁。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中,UGT1A1*6的突变状态是与粘膜炎和严重腹泻相关的唯一变量。UGT1A1*28发生突变的患者OS更好,在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分析中,UGT1A1*28的发生突变与更好的OS独立相关,而无影像学改善、中度/重度吸烟和年龄增加与较差的OS相关。结论在使用CPT-11治疗的SCLC患者中,UGT1A1*6和UGT1A1*28的基因多态性分别与胃肠道毒性增加和OS改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 伊立替康 毒性 生存期
下载PDF
伊立替康、卡培他滨联合放疗对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9
作者 汪勇 刘燕 +3 位作者 彭丽莎 简薇 张燕华 王枫 《云南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19-21,共3页
目的研究伊立替康及卡培他滨联合放疗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局部中晚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45例,其中治疗组22例,采用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观察组23例,采用卡培他滨单... 目的研究伊立替康及卡培他滨联合放疗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局部中晚期中、低位直肠癌患者45例,其中治疗组22例,采用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新辅助化疗;观察组23例,采用卡培他滨单药新辅助化疗。2组均给予术前放疗。观察术后pCR率和放化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放化疗后pCR率为36.4%,对照组pCR为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伊立替康、卡培他滨联合放疗可提高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pCR率,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术前放疗 术前化疗 伊立替康
下载PDF
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10
作者 魏海波 慧妍 +2 位作者 牛意 白赫男 张明晖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2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二线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对照组采用伊立替康单药二线治疗。比较两...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小细胞肺癌患者,根据二线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对照组采用伊立替康单药二线治疗。比较两组的疾病控制率(DCR)、客观缓解率(OR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总生存时间(OS)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ORR为20.00%,高于对照组的1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DCR为8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中位PFS为4个月,中位OS为9个月;对照组的中位PFS为3个月,中位OS为6个月。观察组的PFS长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贫血、高血脂、蛋白尿、恶心、呕吐、腹泻、乏力、手足综合征、纳差、食欲减退、声音嘶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高血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二线治疗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安罗替尼 伊立替康 二线治疗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胃癌效果及对血清BARD1、STAT1影响
11
作者 张慧 黄雯 潘英 《转化医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47-151,共5页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胃癌的效果及对血清乳腺癌1号基因相关环指蛋白(BARD1)和转录活化蛋白1(STAT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21年11月收治的胃癌12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各60例。观察组...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胃癌的效果及对血清乳腺癌1号基因相关环指蛋白(BARD1)和转录活化蛋白1(STAT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21年11月收治的胃癌120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对照组给予卡瑞利珠单抗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后1年生存和复发情况,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指标、血清BARD1和STAT1,以及治疗期间毒副作用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5.0%,51/60)高于对照组(70.0%,42/60)(P<0.05)。治疗后1年,观察组生存期长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CD4+、CD4+/CD8+和STAT12组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血清糖类抗原199、癌胚抗原、CD8+、BARD12组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2组毒副作用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伊立替康治疗胃癌患者临床效果较好,可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免疫功能,还可下调BARD1,上调STAT1,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卡瑞利珠单抗 伊立替康 糖类抗原199 癌胚抗原 CD4+ 乳腺癌1号基因相关环指蛋白 转录活化蛋白1
下载PDF
伊立替康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EOC的临床疗效研究
12
作者 俞淑花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1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82例晚期EOC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照组采用多...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上皮性卵巢癌(EO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82例晚期EOC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伊立替康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照组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对比两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血清癌抗原125(CA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为60.98%,略高于对照组的48.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A125、VE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立替康联合奥沙利铂与多西他赛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EOC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及生存质量提升方面有着相近效果,但前者对于血清CA125、VEGF水平的下调效果相对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上皮性卵巢癌 伊立替康 多西他赛 奥沙利铂 近期预后
下载PDF
大补脾汤对伊立替康所致小鼠迟发性腹泻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岳晓华 张小平 +4 位作者 孙少伯 王碧莹 谢晓蓉 耿广琴 安方玉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9-572,共4页
目的 探讨敦煌古方大补脾汤对伊立替康腹泻小鼠脾胃虚弱证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大补脾汤低、中、高剂量组(4.29、8.58、17.16 g/kg)。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伊立替康进行造模,各组给予相应药物7 d。H... 目的 探讨敦煌古方大补脾汤对伊立替康腹泻小鼠脾胃虚弱证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大补脾汤低、中、高剂量组(4.29、8.58、17.16 g/kg)。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伊立替康进行造模,各组给予相应药物7 d。HE染色观察小鼠小肠组织形态改变,RT-qPCR法检测肠道菌群改变和大肠杆菌数量变化,比色法测定结肠内容物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表达。结果 大补脾汤各剂量组小鼠腹泻和肠道黏膜损伤程度均减轻(P<0.01),肠道菌群益生菌数量回升,大肠杆菌数量减少(P<0.05,P<0.01),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和MRP2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 大补脾汤可以改善伊立替康所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降低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和MRP2蛋白表达,减轻伊立替康所致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补脾汤 伊立替康 腹泻 Β-葡萄糖醛酸苷酶 MRP2
下载PDF
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治疗依托泊苷+顺铂方案进展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14
作者 裴秀峰 贺川 +5 位作者 李晓凤 赵晓飞 胡萍 史婉婷 李文燕 聂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32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对依托泊苷+顺铂(EP)方案进展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肿瘤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接受EP方案治疗后进展的SCLC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探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对依托泊苷+顺铂(EP)方案进展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肿瘤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接受EP方案治疗后进展的SCLC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采用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治疗,对照组采用伊立替康治疗,以21 d为1个周期,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个周期后的血清指标,比较两组副作用发生情况、疗效。对两组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观察预后情况。结果治疗4个周期后,两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副作用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均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罗替尼联合伊立替康对EP方案进展后广泛期SCLC患者与单用伊立替康治疗比较,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对于延长PFS及OS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罗替尼 伊立替康 依托泊苷 顺铂 广泛期 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双载药复合物中伊立替康和姜黄素的载药量
15
作者 赵柔 王姗 +3 位作者 崔婷婷 王圆圆 韩晓燕 张毅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23年第11期64-68,共5页
通过浸渍吸附法将伊立替康(ICA)和姜黄素(CUR)负载于MIL^(-1)00(Fe)中,成功制备了双载药复合物ICA/CUR@MIL^(-1)00(Fe),建立了同时测定ICA/CUR@MIL^(-1)00(Fe)中ICA、CUR载药量的HPLC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色谱条件为:Agilent C18色谱... 通过浸渍吸附法将伊立替康(ICA)和姜黄素(CUR)负载于MIL^(-1)00(Fe)中,成功制备了双载药复合物ICA/CUR@MIL^(-1)00(Fe),建立了同时测定ICA/CUR@MIL^(-1)00(Fe)中ICA、CUR载药量的HPLC法,并进行了方法学验证。色谱条件为:Agilent C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柱温25℃,流动相为乙腈-水溶液(含8%冰醋酸、0.08 mol·L^(-1)十二烷基硫酸钠、0.002 mol·L^(-1)磷酸氢二钠)(48∶52,体积比),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76 nm,进样量20μL。结果表明,该方法线性关系良好,ICA和CUR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100.06%±0.81%、101.07%±1.59%,RSD值分别为0.81%、1.57%;ICA和CUR的平均载药量分别为12.33%±0.66%、26.97%±1.59%。该方法快速、灵敏、精确,可用于同时测定ICA/CUR@MIL^(-1)00(Fe)中ICA、CUR的载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MIL^(-1)00(Fe) 伊立替康 姜黄素 双载药复合物 载药量
下载PDF
2018—2022年湖北地区伊立替康不良反应661例分析
16
作者 包艳春 韩俊 +3 位作者 江莹 黄妍 徐翊 王蓓丽 《药品评价》 CAS 2023年第11期1387-1391,共5页
目的研究伊立替康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使用伊立替康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湖北省数据库中收集的661例伊立替康ADR报告资料。结果661例伊立替康... 目的研究伊立替康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安全使用伊立替康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湖北省数据库中收集的661例伊立替康ADR报告资料。结果661例伊立替康ADR报告中,45岁以上中老年患者发生ADR居多;ADR主要发生于给药后7 d内;ADR临床表现以胃肠系统(49.31%)为主,血液系统(35.23%)损害次之;绝大部分ADR报告患者转归为痊愈(15.73%)或好转(74.89%),有1例患者因重度骨髓抑制死亡。结论加强对45岁以上中老年患者(特别是肿瘤复发)在给药后7 d内的监护,尽量避免循证医学证据低或不足的超适应证用药,以减少或避免伊立替康所致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立替康 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 安全用药
下载PDF
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及5-氟尿嘧啶对晚期胃癌患者CEA、NF-κB、VEGF、CTC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典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13期5-8,共4页
目的:分析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及5-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伊立替康+5-氟尿嘧啶治疗,观察组... 目的:分析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及5-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伊立替康+5-氟尿嘧啶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清相关指标[癌胚抗原(CEA)、核因子-κB(NF-κB)、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循环肿瘤细胞(CTC)]、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41/43)]高于对照组[81.40%(3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CEA、NF-κB、VEGF、CTC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EA[(4.49±0.89)ng/mL]、NF-κB[(52.36±4.75)noml/L]、VEGF[(172.38±11.56)ng/L]、CTC[(6.28±1.03)个/mL]低于对照组[(6.31±1.05)ng/mL、(60.59±5.38)noml/L、(195.46±14.31)ng/L、(7.45±1.53)个/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妥昔单抗联合伊立替康及5-氟尿嘧啶治疗晚期胃癌患者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CEA、NF-κB、VEGF、CTC水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胃癌 西妥昔单抗 伊立替康 5- 氟尿嘧啶 血清指标 不良反应
下载PDF
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伊立替康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宋成慧 杨扬 《广东化工》 CAS 2023年第8期88-90,共3页
抗肿瘤药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是一种喜树碱类衍生物,主要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I来实现细胞毒作用,目前已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多年。尽管如此,关于这种药物的知识正仍在扩大。在这里,本文对伊立替康的作用机制、代谢和毒副作用、... 抗肿瘤药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11)是一种喜树碱类衍生物,主要通过抑制拓扑异构酶I来实现细胞毒作用,目前已用于治疗各种恶性肿瘤多年。尽管如此,关于这种药物的知识正仍在扩大。在这里,本文对伊立替康的作用机制、代谢和毒副作用、与其他抗癌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及药物的新剂型进行了全面的概述,以期为该药在临床的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立替康 SN-38 拓扑异构酶 结肠癌 联合治疗 新剂型
下载PDF
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淑君 蓝佳琦 +1 位作者 沈惠群 郭孟贤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8期150-153,166,共5页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老年晚期RAS及BRAS野生型结直肠癌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72例老年晚期RAS及BRAS野生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老年晚期RAS及BRAS野生型结直肠癌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肿瘤内科收治的72例老年晚期RAS及BRAS野生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单用伊立替康治疗,观察组使用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免疫炎性因子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61.11%、临床控制率为86.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22%、6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腹泻、脱发、手足综合征、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皮疹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CD4^(+)CD25^(+)、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立替康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老年晚期结直肠癌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对肿瘤的拮抗能力,改善细胞免疫,改善免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晚期结直肠癌 伊立替康 西妥昔单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伊立替康结合阿帕替尼对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分析
20
作者 孙浩 吴斌 《北方药学》 2023年第6期112-114,共3页
目的:探析伊立替康结合阿帕替尼在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病例采集起止时间:2020年1月~2023年1月,观察对象为六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50例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均予以FOLFOX4常规化疗,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 目的:探析伊立替康结合阿帕替尼在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病例采集起止时间:2020年1月~2023年1月,观察对象为六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150例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均予以FOLFOX4常规化疗,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伊立替康静脉滴注治疗)和研究组(75例,伊立替康结合阿帕替尼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肿瘤标志物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较对照组疾病控制率更高(77.33%>58.6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CA125、CA199、CEA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有下降,且研究组肿瘤标志物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例,6.66%)低于对照组(14例,18.67%),P<0.05。结论:伊立替康结合阿帕替尼治疗术后转移性胃癌患者,能控制病情,改善肿瘤标志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转移性胃癌 伊立替康 阿帕替尼 肿瘤标志物水平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