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伏寒化温”理论浅谈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治
1
作者
陈政谊
赵甜甜
+1 位作者
张紫晗
栾仲秋
《中医学》
2024年第7期1605-1609,共5页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因其起病隐匿,几乎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仅在体检时被发现,又称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本文从“伏寒化温”理论出发,论述了其思想源流,以及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病机与“伏寒化温”思想的关系,提出以宣透伏邪、凉血行...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因其起病隐匿,几乎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仅在体检时被发现,又称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本文从“伏寒化温”理论出发,论述了其思想源流,以及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病机与“伏寒化温”思想的关系,提出以宣透伏邪、凉血行瘀为治疗原则,以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验之临床,疗效显著,为其治疗探索了一种可行性的思路和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肾炎
“
伏寒化温
”
宣透伏邪
凉血行瘀
荆防败毒散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叶天士与柳宝诒伏温思想的异同比较
被引量:
2
2
作者
梁沛崧
黄辉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3期198-201,共4页
基于“伏寒化温”学说,通过研究叶天士与柳宝诒主要著作中伏气温病的内容,比较两者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辨证、治法、方药认识的异同。病因方面,两者皆从邪伏少阴说,发病认识存在内外之分;辨证方面,两者均重视伏气温病的鉴别诊断,...
基于“伏寒化温”学说,通过研究叶天士与柳宝诒主要著作中伏气温病的内容,比较两者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辨证、治法、方药认识的异同。病因方面,两者皆从邪伏少阴说,发病认识存在内外之分;辨证方面,两者均重视伏气温病的鉴别诊断,叶天士从临证角度将伏气温病辨证分型,柳宝诒从寒温统一角度出发,重视六经及兼症;治法方面,两者均重视顾护津液,叶天士治以“清、养”并以清热逐邪为先,柳宝诒治以“清、养、透、托”并强调育阴扶正;在遣方用药上,两者对黄芩汤、伏温中后期的用药及助阳之品的运用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气
温
病
伏寒化温
叶天士
柳宝诒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析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认识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大鹏
傅雷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534-536,共3页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杨栗山彻底否定了伏寒化温说,认为温疫伏邪病因是杂气,将温病与伤寒从病因上区分开来。其对温疫伏邪的病因、病性、传入途径、邪伏部位、外出途径、治法、方药、后期调理做了详尽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方药,对以物治气、专病专药的思想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结论]杨栗山让疠气致病说具备了实际的指导价值,他的温疫伏邪说对温疫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栗山
伏邪
杂气
伏寒化温
温
疫
伤寒
温
疫条辨
吴又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温病病因再辨
被引量:
2
4
作者
李洪涛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1-3,共3页
主要就高等医药院校《温病学》教材中有关温热病邪的问题展开探讨 ,认为其将温热病邪由与温邪同义蜕变成温邪之一种 ,用以专指“伏寒化温”而为引起春温的具体病因的做法值得商榷 。
关键词
温
病
病因
温
热病邪
伏寒化温
中医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内经》对伏气温病论述的启示
被引量:
3
5
作者
贾鸿彬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7-618,共2页
关键词
《内经》
伏气
温
病
伏寒化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再论春温之病因病机
被引量:
3
6
作者
许光
王加锋
+4 位作者
黄德彬
孙源梓
李少波
王彬
展照双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313-316,共4页
春温,被普遍认为是伏邪温病的一种,因“伏寒化温”待春病发。笔者从《黄帝内经》理论出发,结合前贤经验与临床实际,重新解读“冬伤于寒”和“冬不藏精”之意,认为“冬伤于寒”乃是“冬不藏精”之变文,非伤于寒邪;“伏寒化温”的说法似欠...
春温,被普遍认为是伏邪温病的一种,因“伏寒化温”待春病发。笔者从《黄帝内经》理论出发,结合前贤经验与临床实际,重新解读“冬伤于寒”和“冬不藏精”之意,认为“冬伤于寒”乃是“冬不藏精”之变文,非伤于寒邪;“伏寒化温”的说法似欠妥,实则是伤寒水蜇藏之令气而形成“热邪内伏”的体质。并从“两感于寒”与“不两感于寒”的角度,探讨春温之病机,以期对温病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
温
伏气
温
病
伏寒化温
冬伤于寒
冬不藏精
两感于寒
不两感于寒
《黄帝内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浅议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的原因
被引量:
5
7
作者
古淑辉
熊晨曦
+3 位作者
周乐
杨立峰
徐红仁
蔡友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第10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的原因。方法: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查阅文献。结果:在自然因素方面,受明清小冰期的影响,人们的用药与饮食趋于温补而使体质偏阳,还存在着伏寒化温的现象,使温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而且自然灾害增多...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的原因。方法: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查阅文献。结果:在自然因素方面,受明清小冰期的影响,人们的用药与饮食趋于温补而使体质偏阳,还存在着伏寒化温的现象,使温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而且自然灾害增多,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社会因素方面,饮食生活的丰富多样,食材的偏嗜和不同区域菜系味型对人群体质的影响,也容易形成湿热体质,明清战争的频繁发生,以及人口迁移造成的南方人口增多,都容易造成温病的发生,而温疫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则加深了温病学说的研究。结论: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温病学说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
病
明清小冰期
伏寒化温
战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伏寒化温”理论浅谈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治
1
作者
陈政谊
赵甜甜
张紫晗
栾仲秋
机构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中西医临床系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出处
《中医学》
2024年第7期1605-1609,共5页
文摘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因其起病隐匿,几乎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仅在体检时被发现,又称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本文从“伏寒化温”理论出发,论述了其思想源流,以及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病机与“伏寒化温”思想的关系,提出以宣透伏邪、凉血行瘀为治疗原则,以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验之临床,疗效显著,为其治疗探索了一种可行性的思路和治疗方法。
关键词
隐匿性肾炎
“
伏寒化温
”
宣透伏邪
凉血行瘀
荆防败毒散
分类号
R69 [医药卫生—泌尿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叶天士与柳宝诒伏温思想的异同比较
被引量:
2
2
作者
梁沛崧
黄辉
机构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出处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3期198-201,共4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高校协同创新项目(GXXT-2020-037)。
文摘
基于“伏寒化温”学说,通过研究叶天士与柳宝诒主要著作中伏气温病的内容,比较两者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辨证、治法、方药认识的异同。病因方面,两者皆从邪伏少阴说,发病认识存在内外之分;辨证方面,两者均重视伏气温病的鉴别诊断,叶天士从临证角度将伏气温病辨证分型,柳宝诒从寒温统一角度出发,重视六经及兼症;治法方面,两者均重视顾护津液,叶天士治以“清、养”并以清热逐邪为先,柳宝诒治以“清、养、透、托”并强调育阴扶正;在遣方用药上,两者对黄芩汤、伏温中后期的用药及助阳之品的运用有较大差异。
关键词
伏气
温
病
伏寒化温
叶天士
柳宝诒
Keywords
hidden exogenous seasonal disease
latent cold transforming into warm
YE Tianshi
LIU Baoyi
分类号
R254.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析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认识
被引量:
4
3
作者
张大鹏
傅雷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
出处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534-536,共3页
文摘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杨栗山彻底否定了伏寒化温说,认为温疫伏邪病因是杂气,将温病与伤寒从病因上区分开来。其对温疫伏邪的病因、病性、传入途径、邪伏部位、外出途径、治法、方药、后期调理做了详尽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方药,对以物治气、专病专药的思想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结论]杨栗山让疠气致病说具备了实际的指导价值,他的温疫伏邪说对温疫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杨栗山
伏邪
杂气
伏寒化温
温
疫
伤寒
温
疫条辨
吴又可
Keywords
Yang Lishan
latent evils
miscellaneous Qi
latent cold evil turn into pathogenic warm
pestilence
Treatise on Differo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Epidemic Febrile Diseases
Wu Youke
分类号
R249 [医药卫生—中医临床基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温病病因再辨
被引量:
2
4
作者
李洪涛
机构
安徽中医学院
出处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1-3,共3页
文摘
主要就高等医药院校《温病学》教材中有关温热病邪的问题展开探讨 ,认为其将温热病邪由与温邪同义蜕变成温邪之一种 ,用以专指“伏寒化温”而为引起春温的具体病因的做法值得商榷 。
关键词
温
病
病因
温
热病邪
伏寒化温
中医学
分类号
R254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经》对伏气温病论述的启示
被引量:
3
5
作者
贾鸿彬
机构
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
出处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7-618,共2页
关键词
《内经》
伏气
温
病
伏寒化温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254.2 [医药卫生—中医内科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再论春温之病因病机
被引量:
3
6
作者
许光
王加锋
黄德彬
孙源梓
李少波
王彬
展照双
机构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出处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313-316,共4页
基金
山东省高校科研计划项目(编号:J18KA289)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9-0041)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编号:2018-10)。
文摘
春温,被普遍认为是伏邪温病的一种,因“伏寒化温”待春病发。笔者从《黄帝内经》理论出发,结合前贤经验与临床实际,重新解读“冬伤于寒”和“冬不藏精”之意,认为“冬伤于寒”乃是“冬不藏精”之变文,非伤于寒邪;“伏寒化温”的说法似欠妥,实则是伤寒水蜇藏之令气而形成“热邪内伏”的体质。并从“两感于寒”与“不两感于寒”的角度,探讨春温之病机,以期对温病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
春
温
伏气
温
病
伏寒化温
冬伤于寒
冬不藏精
两感于寒
不两感于寒
《黄帝内经》
Keywords
spring warmth
latent-qi warm disease
latent coldness transforming into warmth
attacked by pathogenic cold in winter
failure to store essence in winter
cold attacking both channels
cold not simultaneously attacking the two channels
The Inner Classic
分类号
R221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浅议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的原因
被引量:
5
7
作者
古淑辉
熊晨曦
周乐
杨立峰
徐红仁
蔡友杰
机构
江西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第10期9-11,共3页
文摘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的原因。方法: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查阅文献。结果:在自然因素方面,受明清小冰期的影响,人们的用药与饮食趋于温补而使体质偏阳,还存在着伏寒化温的现象,使温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而且自然灾害增多,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社会因素方面,饮食生活的丰富多样,食材的偏嗜和不同区域菜系味型对人群体质的影响,也容易形成湿热体质,明清战争的频繁发生,以及人口迁移造成的南方人口增多,都容易造成温病的发生,而温疫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则加深了温病学说的研究。结论: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温病学说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关键词
温
病
明清小冰期
伏寒化温
战争
分类号
R22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伏寒化温”理论浅谈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治
陈政谊
赵甜甜
张紫晗
栾仲秋
《中医学》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叶天士与柳宝诒伏温思想的异同比较
梁沛崧
黄辉
《中医药导报》
2023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浅析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认识
张大鹏
傅雷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温病病因再辨
李洪涛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内经》对伏气温病论述的启示
贾鸿彬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从“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再论春温之病因病机
许光
王加锋
黄德彬
孙源梓
李少波
王彬
展照双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浅议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的原因
古淑辉
熊晨曦
周乐
杨立峰
徐红仁
蔡友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