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伏寒化温”理论浅谈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治
1
作者 陈政谊 赵甜甜 +1 位作者 张紫晗 栾仲秋 《中医学》 2024年第7期1605-1609,共5页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因其起病隐匿,几乎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仅在体检时被发现,又称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本文从“伏寒化温”理论出发,论述了其思想源流,以及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病机与“伏寒化温”思想的关系,提出以宣透伏邪、凉血行...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因其起病隐匿,几乎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仅在体检时被发现,又称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本文从“伏寒化温”理论出发,论述了其思想源流,以及隐匿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病机与“伏寒化温”思想的关系,提出以宣透伏邪、凉血行瘀为治疗原则,以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验之临床,疗效显著,为其治疗探索了一种可行性的思路和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性肾炎 伏寒化温 宣透伏邪 凉血行瘀 荆防败毒散
下载PDF
叶天士与柳宝诒伏温思想的异同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梁沛崧 黄辉 《中医药导报》 2023年第3期198-201,共4页
基于“伏寒化温”学说,通过研究叶天士与柳宝诒主要著作中伏气温病的内容,比较两者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辨证、治法、方药认识的异同。病因方面,两者皆从邪伏少阴说,发病认识存在内外之分;辨证方面,两者均重视伏气温病的鉴别诊断,... 基于“伏寒化温”学说,通过研究叶天士与柳宝诒主要著作中伏气温病的内容,比较两者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辨证、治法、方药认识的异同。病因方面,两者皆从邪伏少阴说,发病认识存在内外之分;辨证方面,两者均重视伏气温病的鉴别诊断,叶天士从临证角度将伏气温病辨证分型,柳宝诒从寒温统一角度出发,重视六经及兼症;治法方面,两者均重视顾护津液,叶天士治以“清、养”并以清热逐邪为先,柳宝诒治以“清、养、透、托”并强调育阴扶正;在遣方用药上,两者对黄芩汤、伏温中后期的用药及助阳之品的运用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气 伏寒化温 叶天士 柳宝诒
下载PDF
浅析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认识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大鹏 傅雷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534-536,共3页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 [目的]提炼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相关论述,总结其学术观点,为深入研究杨栗山学术思想提供参考。[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以"伏邪"、"杂气"为关键词检索《伤寒温疫条辨》相关内容,汇总杨栗山对温疫伏邪的主要观点。[结果]杨栗山彻底否定了伏寒化温说,认为温疫伏邪病因是杂气,将温病与伤寒从病因上区分开来。其对温疫伏邪的病因、病性、传入途径、邪伏部位、外出途径、治法、方药、后期调理做了详尽的论述,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以升降散为代表的方药,对以物治气、专病专药的思想做出了积极的尝试。[结论]杨栗山让疠气致病说具备了实际的指导价值,他的温疫伏邪说对温疫类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栗山 伏邪 杂气 伏寒化温 伤寒疫条辨 吴又可
下载PDF
温病病因再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洪涛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1-3,共3页
主要就高等医药院校《温病学》教材中有关温热病邪的问题展开探讨 ,认为其将温热病邪由与温邪同义蜕变成温邪之一种 ,用以专指“伏寒化温”而为引起春温的具体病因的做法值得商榷 。
关键词 病因 热病邪 伏寒化温 中医学
下载PDF
《内经》对伏气温病论述的启示 被引量:3
5
作者 贾鸿彬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7-618,共2页
关键词 《内经》 伏气 伏寒化温
下载PDF
从“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再论春温之病因病机 被引量:3
6
作者 许光 王加锋 +4 位作者 黄德彬 孙源梓 李少波 王彬 展照双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313-316,共4页
春温,被普遍认为是伏邪温病的一种,因“伏寒化温”待春病发。笔者从《黄帝内经》理论出发,结合前贤经验与临床实际,重新解读“冬伤于寒”和“冬不藏精”之意,认为“冬伤于寒”乃是“冬不藏精”之变文,非伤于寒邪;“伏寒化温”的说法似欠... 春温,被普遍认为是伏邪温病的一种,因“伏寒化温”待春病发。笔者从《黄帝内经》理论出发,结合前贤经验与临床实际,重新解读“冬伤于寒”和“冬不藏精”之意,认为“冬伤于寒”乃是“冬不藏精”之变文,非伤于寒邪;“伏寒化温”的说法似欠妥,实则是伤寒水蜇藏之令气而形成“热邪内伏”的体质。并从“两感于寒”与“不两感于寒”的角度,探讨春温之病机,以期对温病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气 伏寒化温 冬伤于寒 冬不藏精 两感于寒 不两感于寒 《黄帝内经》
下载PDF
浅议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的原因 被引量:5
7
作者 古淑辉 熊晨曦 +3 位作者 周乐 杨立峰 徐红仁 蔡友杰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第10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的原因。方法: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查阅文献。结果:在自然因素方面,受明清小冰期的影响,人们的用药与饮食趋于温补而使体质偏阳,还存在着伏寒化温的现象,使温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而且自然灾害增多...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的原因。方法: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查阅文献。结果:在自然因素方面,受明清小冰期的影响,人们的用药与饮食趋于温补而使体质偏阳,还存在着伏寒化温的现象,使温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而且自然灾害增多,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社会因素方面,饮食生活的丰富多样,食材的偏嗜和不同区域菜系味型对人群体质的影响,也容易形成湿热体质,明清战争的频繁发生,以及人口迁移造成的南方人口增多,都容易造成温病的发生,而温疫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则加深了温病学说的研究。结论: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温病学说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冰期 伏寒化温 战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