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手术治疗胸腰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汪大伟 郭继东 +6 位作者 李利 尹欣 杨亚锋 黄伟 张子程 郑扬 王华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73-681,共9页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术(multi-segment Ponte osteotomy)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胸腰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Scheuermann's thoracolumbar kyphosis,STLK)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术(multi-segment Ponte osteotomy)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胸腰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Scheuermann's thoracolumbar kyphosis,STLK)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21年6月于我院诊断为休门氏病后凸畸形、分型为胸腰型(顶椎位置低于T10椎体)并行多节段Ponte截骨或PSO矫形内固定手术患者的资料,共纳入18例患者,随访26~55个月(35.83±8.41个月),Ponte组共10例患者,均行3节段截骨,PSO组共8例患者,均为单节段截骨.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顶椎位置、病变节段、固定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随访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SRS-22(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问卷评分;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整体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T1-L1骨盆角(T1-L1 pelvic angle,TLP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PI-LL及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计算GK矫正率、GK矫正丢失率,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影像学参数及功能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Ponte组出现2例浅表手术部位感染,PSO组出现1例,均经伤口换药处理后二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的年龄、性别、BMI、顶椎位置分布、病变节段、固定节段及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onte组比PSO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且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但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ODI较术前明显降低而SRS-22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Ponte组相对PSO组在末次随访时的ODI更低而其SRS-22评分中的功能状况及自我形象两项评分更高(P<0.05).两组术后的TK、GK、TPA、TLPA、LL及SS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末次随访时上述参数较术后1周升高(P<0.05);两组术后PT、PI及PI-LL均明显升高(P<0.05),且末次随访时上述参数较术后1周降低(P<0.05),两组术后SVA同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存在矫正丢失,Ponte组GK矫正丢失率为(4.3±1.3)%,PSO组为(4.9±2.4)%,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影像学参数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或PSO联合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STLK均能得到优良的后凸矫正效果;多节段Ponte截骨比PSO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中期ODI及SRS-22评分改善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氏病 后凸 Ponte截骨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 矫形 疗效
原文传递
跳跃式多节段截骨治疗休门氏病后凸畸形(附8例报告) 被引量:8
2
作者 池永龙 徐华梓 +3 位作者 林焱 黄其杉 毛方敏 王向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 :评价跳跃式截骨术治疗休门氏病所至驼背畸形的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8例采用跳跃式多节段椎弓椎体联合“V”形截骨的休门氏病患者 ,6例棘齿压缩棒固定 ,2例改良Dick多钉固定。结果 :术后矫正度数最小 30° ,最大 70°... 目的 :评价跳跃式截骨术治疗休门氏病所至驼背畸形的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8例采用跳跃式多节段椎弓椎体联合“V”形截骨的休门氏病患者 ,6例棘齿压缩棒固定 ,2例改良Dick多钉固定。结果 :术后矫正度数最小 30° ,最大 70° ,平均 4 5° ;平均矫正率 85 7% ;无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随访 1~ 4年 ,平均 2 3年 ,全部病例经治疗后脊柱外形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局部无压痛 ,恢复原来工作。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氏病 截骨术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治疗
原文传递
休门氏病后凸畸形下端椎、首个前凸椎与矢状面稳定椎的相互关系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朱泽章 邱勇 +5 位作者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马薇薇 朱锋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探讨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下端椎(lower end vertebra,LEV)、首个前凸椎(first lordotic vertebra,FLV)与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的相互关系。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休门氏病胸椎或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 目的:探讨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下端椎(lower end vertebra,LEV)、首个前凸椎(first lordotic vertebra,FLV)与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的相互关系。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休门氏病胸椎或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14~53岁,平均22.1岁;胸椎后凸17例,胸腰椎后凸9例。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LEV、FLV和SSV。根据测量结果,统计分析LEV、FLV和SSV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7例胸椎后凸中,LEV=FLV3例,LEV=FLV-112例,LEV=FLV-22例;FLV=SSV6例,FLV=SSV-18例,FLV=SSV-23例;LEV=SSV1例,LEV=SSV-14例,LEV=SSV-211例,LEV=SSV-31例。9例胸腰椎后凸中,LEV=FLV3例,LEV=FLV-16例;FLV=SSV3例,FLV=SSV-16例;LEV=SSV-16例,LEV=SSV-23例。结论:休门氏病胸椎或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远端融合水平延至SSV与固定到FLV相比,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增加融合节段或仅增加1个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氏病后凸 下端椎 前凸椎 稳定椎
原文传递
脊柱后路截骨并三维矫形及3代椎弓根钉系统置入治疗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同一机构7年9例资料回顾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晔 王以朋 +3 位作者 仉建国 沈建雄 赵宏 赵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3期8167-8170,共4页
背景:目前国内对休门氏病报道较少,缺乏相关临床经验。目的:回顾性分析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的诊断、临床表现、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早期疗效。方法:选择2002-01/2009-12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休门氏病脊柱后凸患者9例,均采用脊柱后路截... 背景:目前国内对休门氏病报道较少,缺乏相关临床经验。目的:回顾性分析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的诊断、临床表现、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早期疗效。方法:选择2002-01/2009-12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休门氏病脊柱后凸患者9例,均采用脊柱后路截骨并三维矫形治疗。评价治疗前后脊柱后凸矢状面Cobb角、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与结论:7例患者获得临床及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88个月,失访2例。脊柱后凸内固定前Cobb角平均68°(30°~86°),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平均为4.5cm;脊柱后凸内固定后Cobb角平均29°(0°~56°),矫正率平均55%(35%~100%),末次随访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30°(5°~58°),平均丢失1°,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平均为1.5cm,随访未发生明显丢失。全部随访病例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经治疗后脊柱外形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局部无压痛。提示应用一期脊柱后路截骨配合三维矫形器械可以有效地矫正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获得满意的脊柱矢状位力线,良好的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后短时间佩戴支具有助于矫形效果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氏病 脊柱后凸 一期脊柱后路截骨 三维矫形 椎弓根内固定
下载PDF
休门氏病矫形术后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学光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8-341,共4页
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又称休门氏后凸畸形.是由于椎体楔形变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也是青少年结构性胸椎/胸腰椎后凸畸形最常见的病因。多在10岁左右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随着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加快而逐渐出现典型的临床... 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又称休门氏后凸畸形.是由于椎体楔形变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也是青少年结构性胸椎/胸腰椎后凸畸形最常见的病因。多在10岁左右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随着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加快而逐渐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常由于老师、家长的忽视或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畸形 休门氏病 危险因素 矫形术后 交界性 胸腰椎后凸畸形 预防 椎体楔形变
原文传递
运动员椎体缘离断症和休门氏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与预后 被引量:3
6
作者 燕好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0-123,共4页
运动员椎体缘离断症和休门氏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与预后燕好军综述陈世益许胜文审校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200040)运动员椎体缘离断症[1]和休门氏病(Scheuermann'sdisease)都属椎体... 运动员椎体缘离断症和休门氏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与预后燕好军综述陈世益许胜文审校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200040)运动员椎体缘离断症[1]和休门氏病(Scheuermann'sdisease)都属椎体骺板骨软骨病的范畴,均以椎体前缘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员 椎体缘离断症 休门氏病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休门氏病自然史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卫国 邱勇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8年第2期111-115,共5页
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又称休门氏后凸畸形(Scheuermann’s kyphosis)、幼年性脊柱后凸(juvenile kyphosis)和脊柱软骨病等,是青少年脊柱后凸畸形最常见的原因。该病在1920年由丹麦的Scheuermann第一次报道,国外文... 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又称休门氏后凸畸形(Scheuermann’s kyphosis)、幼年性脊柱后凸(juvenile kyphosis)和脊柱软骨病等,是青少年脊柱后凸畸形最常见的原因。该病在1920年由丹麦的Scheuermann第一次报道,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1%~8%,男女发生比例1:1至7:1不等。其起病于青春期前后,典型的发病年龄在8~12岁,12~16岁之间临床表现尤为明显。若不加治疗,会残留严重的外观畸形,并可能导致腰痛等不适。目前国内对该疾病自然史及治疗报道较少,现就其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史 休门氏病 治疗 脊柱后凸畸形 国外文献 发生比例 青春期前 年龄
下载PDF
休门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围术期的护理
8
作者 姬永琴 邵楠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期259-260,共2页
目的总结休门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围术期的护理方法与经验。方法 21例休门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及呼吸锻炼;术后做好观察及功能锻炼,预防肺部并发症。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21例患者经过精... 目的总结休门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围术期的护理方法与经验。方法 21例休门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及呼吸锻炼;术后做好观察及功能锻炼,预防肺部并发症。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21例患者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术后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休门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手术前后有效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氏病 脊柱后凸畸形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腰椎休门氏病的诊断与微创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嬴政 郝吉生 +5 位作者 周黎明 尹耀兴 贺奇志 陈力 郭涛 严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309-311,共3页
关键词 微创介入治疗 临床研究 休门氏病 诊断 腰椎 慢性下腰痛 盘源性下腰痛 症状不典型
下载PDF
休门氏病矫形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勇 陈漩 +3 位作者 张艺博 张瀚雷 刘景臣 高忠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9-630,共12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矫形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从建库到2021年11...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矫形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从建库到2021年11月),对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发生PJK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采用纽卡斯-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包括PJK的发生率、年龄、性别、手术术式、近端固定椎(proximal instrumented vertebra,PIV)相较于近端转向椎(proximal end vertebra,PEV)的位置、PIV的位置、脊柱后凸矫正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术前与术后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术前与术后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术前与术后骶骨斜坡(sacral slope,SS)、术前与术后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PI-LL、矫正的丢失度、TK矫正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单个率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s,OR),连续性变量采用加权平均差异(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并给出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95%。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均为高质量队列研究。总计784例患者,其中213例休门氏病患者在矫形手术后发生了PJK(PJK组213例),非PJK组571例,随访时间为35.72±14.16个月。Meta分析结果显示,PJK的总发生率为23%(RD 0.23,95%CI 0.13~0.33,P<0.00001);PIV的位置(OR 0.37,95%CI 0.16~0.85,P=0.02)、脊柱后凸的矫正量(OR 4.52,95%CI 1.72~11.90,P=0.002)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当PIV的固定位置在T5~T8之间PJK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当脊柱后凸的矫正量>50%时PJK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而PI(WMD-1.51,95%CI-4.75~1.73,P=0.36)、年龄(WMD 0.15,95%CI-1.80~2.09,P=0.88),性别(OR 1.08,95%CI 0.39~2.97,P=0.88)、手术术式(OR 1.2,95%CI 0.65~2.22,P=0.55)、PIV相较于PEV的位置(OR 0.6,95%CI 0.32~1.14,P=0.12)、术前LL (WMD-1.22,95%CI-5.86~3.41,P=0.60)、术后LL (WMD-1.43,95%CI-6.02~3.16,P=0.54)、术前PT (WMD 0.63,95%CI-1.82~3.08,P=0.62)、术后PT(WMD 4.03,95%CI-1.71~9.78,P=0.17)、术前SS(WMD-0.10,95%CI-3.40~3.19,P=0.95)、术后SS(WMD-1.15,95%CI-3.95~1.67,P=0.42)、术前TK(WMD 1.38,95%CI-1.21~3.98,P=0.30)、术后TK(WMD 3.13,95%CI-0.56~6.817,P=0.10)、PI-LL (WMD-2.40,95%CI-6.92~2.12,P=0.30)、矫正的丢失度(WMD-0.49,95%CI-2.92~1.93,P=0.69)及TK的矫正率(WMD-4.22,95%CI-12.63~4.18,P=0.32)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PJK的发生率为23%,当PIV的固定位置在T5~T8之间时,PJK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当脊柱后凸的矫正量>50%时,PJK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氏病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学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潘荣雷 丁长青 孙惠芳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讨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CT诊断24例,MRI诊断36例。临床上均伴腰背部疼痛,影像上表现为腰椎多发Schmorl’S结节。Schmorl’S结节主要位于L1-4椎体,CT... 目的探讨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CT诊断24例,MRI诊断36例。临床上均伴腰背部疼痛,影像上表现为腰椎多发Schmorl’S结节。Schmorl’S结节主要位于L1-4椎体,CT后处理及MRI图像均以矢状位显示最佳。本组累及2个椎体(3处Schmorl’s结节)9例,3个椎体(3~5处)38例,4个椎体(4~7处)11例,5个椎体(5~8处)2例。结论腰型休门氏病以腰椎多发许莫氏结节为特征,认识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休门氏病 Schmorl’s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休门氏病手术治疗及分析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锋杰 蔡钦林 敖帮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41-141,共1页
休门氏病手术治疗及分析1例袁锋杰1蔡钦林2敖帮华1休门氏病(Scheuermannsdisease)是指发生在青少年胸椎脊柱的病变,由Scheuermann于1920年首先报道。其成年人的手术治疗国内文献近10年报道... 休门氏病手术治疗及分析1例袁锋杰1蔡钦林2敖帮华1休门氏病(Scheuermannsdisease)是指发生在青少年胸椎脊柱的病变,由Scheuermann于1920年首先报道。其成年人的手术治疗国内文献近10年报道较少,作者遇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euermanns 休门氏病 外科手术 治疗
原文传递
腰椎休门氏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晓宁 彭宝淦 +1 位作者 吴闻文 侯树勋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探索腰椎休门氏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9例严重下腰痛患者,X线片显示腰椎1—2个椎间隙狭窄,相邻终板不规则,Schmorl结节形成,所有患者均进行椎间盘造影术,并实施前路植骨或后路椎间融合术。结果:病变椎间... 目的:探索腰椎休门氏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9例严重下腰痛患者,X线片显示腰椎1—2个椎间隙狭窄,相邻终板不规则,Schmorl结节形成,所有患者均进行椎间盘造影术,并实施前路植骨或后路椎间融合术。结果:病变椎间隙椎间盘造影试验出现疼痛复制。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7个月。6例术后腰痛症状消失,3例腰痛较术前明显缓解。结论: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休门氏病,在精确评估腰椎间盘造影结果的前提下,腰椎融合手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休门氏病
下载PDF
腰椎休门氏病伴脊柱侧弯畸形一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学荣 陈永平 +4 位作者 方秋实 张榜硕 陈静 张传蓉 邓玲 《临床外科杂志》 2017年第11期880-880,共1页
病人,女,14岁。因间断腰痛4年,加重半年于2017年1月20日就诊。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久坐、运动及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半年前症状逐渐加重,查类风湿因子、抗"O"、尿酸均正常,给予口服布洛芬缓释片(300 mg,1次/天)治疗,... 病人,女,14岁。因间断腰痛4年,加重半年于2017年1月20日就诊。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久坐、运动及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半年前症状逐渐加重,查类风湿因子、抗"O"、尿酸均正常,给予口服布洛芬缓释片(300 mg,1次/天)治疗,疼痛症状缓解不明显。病程中无腰背部晨僵感、关节肿痛、皮疹、眼炎、口腔及生殖器溃疡,无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病人儿童期因坐姿不良导致脊柱胸段轻度侧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休门氏病 脊柱侧弯
原文传递
休门氏病手术治疗疗效分析1例
15
作者 李忠群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休门氏病 手术 疗效
下载PDF
休门氏病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施驰宇 张道鑫 韩庆斌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2年第3期162-166,共5页
休门氏病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且诊断尚存争议的少见疾病,是青少年发生退行性结构性胸腰椎后凸畸形伴腰痛的最常见病因,其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连续性椎体终板不规则改变、椎体楔形变及Schmorl结节。休门氏病一般预后良好,其治疗方法... 休门氏病是一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且诊断尚存争议的少见疾病,是青少年发生退行性结构性胸腰椎后凸畸形伴腰痛的最常见病因,其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连续性椎体终板不规则改变、椎体楔形变及Schmorl结节。休门氏病一般预后良好,其治疗方法可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可用于脊柱后凸程度较小的患者,主要包括锻炼、理疗、佩戴支具等;手术治疗包括前路松解和支撑术、后路矫形融合固定术、前后路联合术、脊柱后凸截骨固定术等。该文拟对休门氏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氏病 椎体楔形变 后凸畸形
下载PDF
MRI诊断腰椎休门氏病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占秋 卢武胜 《华西医学》 CAS 2008年第6期1390-1391,共2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诊断腰椎休门氏病的临床意义。方法:10例腰背痛患者,均行常规MRI检查。结果:MRI显示多椎体相邻终板不规则,Schmorl结节形成,部分椎体轻度楔形改变。结论:MRI全面准确地提供腰椎休门氏病的早期表现,为临床及早发现与治疗... 目的:探讨磁共振诊断腰椎休门氏病的临床意义。方法:10例腰背痛患者,均行常规MRI检查。结果:MRI显示多椎体相邻终板不规则,Schmorl结节形成,部分椎体轻度楔形改变。结论:MRI全面准确地提供腰椎休门氏病的早期表现,为临床及早发现与治疗提供有效的诊疗依据,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休门氏病
原文传递
休门氏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大明 党耕町 +2 位作者 吕游 张洪鑫 高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364-1367,共4页
[目的]探讨休门氏病(Scheuermann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以及对该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52例因腰痛住院的患者,统计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休门氏病患者的数量,对数据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休门氏病与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探讨休门氏病(Scheuermann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以及对该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52例因腰痛住院的患者,统计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及休门氏病患者的数量,对数据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休门氏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结果]其中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1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典型休门氏病的患者4例,合并非典型休门氏病的24例,两者都有的1例,无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休门氏病的有1例,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非典型休门氏病的患者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性是没有非典型休门氏病患者的16.674倍(P<0.05)。休门氏病的患者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危险性是没有休门氏病患者的1.439倍(P<0.05)。[结论]休门氏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着相关性,尤其是非典型休门氏病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有着高度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氏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关性
原文传递
非典型休门氏病1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袁普卫 康武林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434-2436,共3页
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又称青年性驼背,有时也称脊柱软骨病或幼年性脊柱后凸(juvenile kyphosis),1920年由Holger W.Scheuermann第一次报道本病[1-2]。其主要发生于青少年时期,以胸腰段驼背为表现的病症。发病机制为椎间盘... 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又称青年性驼背,有时也称脊柱软骨病或幼年性脊柱后凸(juvenile kyphosis),1920年由Holger W.Scheuermann第一次报道本病[1-2]。其主要发生于青少年时期,以胸腰段驼背为表现的病症。发病机制为椎间盘软骨破裂髓核压入到椎体中致椎间隙变窄,椎间前方压应力增加,使椎体前部变楔形而驼背。1病例资料患者,男,28岁,自诉腰背部间断疼痛10年余,近1年腰背部疼痛愈加频繁,且疼痛程度也在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氏病 非典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
原文传递
后路Ponte截骨联合四棒交替加压矫形技术治疗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将来 李国敬 王德智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7期729-731,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Ponte截骨联合四棒交替加压矫形技术治疗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2-06—2017-06诊治的41例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观察组21例采用后路Ponte截骨联合四棒交替加压矫形技术治疗,... 目的探讨后路Ponte截骨联合四棒交替加压矫形技术治疗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的矫正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自2012-06—2017-06诊治的41例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观察组21例采用后路Ponte截骨联合四棒交替加压矫形技术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后路Ponte截骨术治疗。结果 41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观察组术后6个月后凸Cobb角为(26.5±3.7)°,矫正率(56.7±6.8)%;对照组术后6个月后凸Cobb角为(29.9±5.4)°,矫正率(50.4±5.9)%;观察组后凸畸形矫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矢状面平衡、近端交界角、远端交界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Ponte截骨联合四棒交替加压矫形技术治疗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矫正可提高手术矫正率,安全性高,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氏病 脊柱后凸畸形 Ponte截骨术 四棒交替加压矫形技术 内固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