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休门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邬佼汐 吴金洋 +1 位作者 王猛 朱庆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56-960,共5页
休门病(scheuermann′s disease)是临床上常见的引起青少年脊柱后凸的病因,文献中报道的患病率在0.4%~10%之间,不同性别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发病年龄多在8~12岁[1]。休门病最早于1921年被首次报道,被认为是一种伴有背部疼痛和椎体楔形... 休门病(scheuermann′s disease)是临床上常见的引起青少年脊柱后凸的病因,文献中报道的患病率在0.4%~10%之间,不同性别间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发病年龄多在8~12岁[1]。休门病最早于1921年被首次报道,被认为是一种伴有背部疼痛和椎体楔形变的脊柱后凸畸形[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畸形 年龄 休门病 椎体楔形变 背部疼痛
原文传递
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腰椎休门病1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岳欣欣 付洋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8-158,共1页
患者,女,17岁,主因间断腰背部疼痛1年,加重3个月于2014年5月20日就诊于我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疼痛为钝痛,可耐受,休息及活动后不能缓解,当时未在意、未诊治;3个月前患者自诉腰背部疼痛加重,不能久坐站... 患者,女,17岁,主因间断腰背部疼痛1年,加重3个月于2014年5月20日就诊于我院。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疼痛为钝痛,可耐受,休息及活动后不能缓解,当时未在意、未诊治;3个月前患者自诉腰背部疼痛加重,不能久坐站立,影响生活学习,同时疼痛向颈部放射,平卧后疼痛可略有缓解,当时无皮疹、眼炎、口腔溃疡及发热等症状;2个月前患者因受凉后出现发热症状,当时无咳嗽、咳痰,无胸痛、胸闷等症状,体温最高达38℃,遂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静滴抗生素(头孢,具体药名及剂量不详)治疗5d后体温正常,随后被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待排,给予口服非甾类抗炎药物(洛索洛芬60mg,3次/d)治疗,腰背疼痛缓解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休门病 腰背部疼痛 非甾类抗炎药物 发热症状 腰椎 误诊 疼痛缓解
下载PDF
休门病的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晔 王以朋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1年第2期158-162,共5页
休门病(Scheuermann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可引起青少年脊柱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疾病。该病病因不明,临床上多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诊断标准。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病的疾病进展和预后情况研究较少,所以在... 休门病(Scheuermann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可引起青少年脊柱胸腰椎后凸畸形的疾病。该病病因不明,临床上多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诊断标准。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该病的疾病进展和预后情况研究较少,所以在针对疼痛和脊柱后凸畸形加重的治疗方案选择仍存在较多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对休门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病 诊断 治疗 进展
下载PDF
腰椎休门病的直接数字化X线射影CT诊断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光著 黄柳明 《实用医技杂志》 2013年第8期844-845,共2页
腰椎休门病多见于青少年男性,患者主要症状为不伴根性疼痛的下腰部疼痛,无临床上的脊柱畸形。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与传统意义上的休门病均有较大的差异。临床医生易误诊为感染、陈旧性骨折、肿瘤等病变而采取不必要的治疗口,给患... 腰椎休门病多见于青少年男性,患者主要症状为不伴根性疼痛的下腰部疼痛,无临床上的脊柱畸形。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与传统意义上的休门病均有较大的差异。临床医生易误诊为感染、陈旧性骨折、肿瘤等病变而采取不必要的治疗口,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经济和心理负担。1985年Green等四首次描述本病,1987年Blumenthal等It]明确提出腰椎休门氏病的概念并建议对其进行初步分型。现结合文献对15例腰椎休门病的直接数字化X线射影(DR)、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数字化 X线射影 CT表现 休门病 腰椎 诊断价值 临床表现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腰椎休门病1例
5
作者 袁佳沁 《疑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11期1283-1284,共2页
患者,男,25岁,因“反复腰背部疼痛1年余,加重4 d”入院。患者1年前因长期疲劳驾驶诱发腰背部疼痛,未予重视,休息后可缓解。近1个月患者病情反复,至外院就诊,查腰椎CT:L 5/S 1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改变。予牵引、中频短波、滚床等物理... 患者,男,25岁,因“反复腰背部疼痛1年余,加重4 d”入院。患者1年前因长期疲劳驾驶诱发腰背部疼痛,未予重视,休息后可缓解。近1个月患者病情反复,至外院就诊,查腰椎CT:L 5/S 1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改变。予牵引、中频短波、滚床等物理治疗。4 d前患者自觉滚床治疗后疼痛愈发加重,腰部活动受限,无明显腰痛及下肢症状,故来我院就诊。患者有长期过量饮用碳酸饮料史。其母亦反复腰痛10余年,导致“驼背”,于外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入院查体:心、肺、腹无异常;四肢关节无畸形、无晨僵;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皮肤感觉无异常。未见脊柱后凸畸形。腰椎活动度:前屈0°,后伸10°,左右弯曲不受限。腰肌紧张,L 2压痛(+),叩击痛(+);L 3-S 1压痛(+),叩击痛(-),棘旁压痛(+);骶中嵴压痛(-)、叩痛(+);双侧骶髂关节压痛(±)、叩痛(±),髋关节内收、外展无受限,双下肢纵轴叩击痛(-),直腿抬高试验左70°、右70°,加强试验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休门病 许莫结节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13例休门病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
6
作者 李洁茵 陈亚萍 +1 位作者 徐园 杨旭 《护理学报》 2015年第16期54-55,共2页
总结本科室从2002年3月—2014年11月12年间共收治13例休门病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根据休门病患者有明显的圆背畸形特点,做好皮肤护理;对5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指导进行术前心肺功能锻炼;做好疼痛护理,低血容量休克及脊髓神经功... 总结本科室从2002年3月—2014年11月12年间共收治13例休门病患者手术治疗的护理。根据休门病患者有明显的圆背畸形特点,做好皮肤护理;对5例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患者指导进行术前心肺功能锻炼;做好疼痛护理,低血容量休克及脊髓神经功能的观察;术后指导进行功能锻炼。通过手术治疗和护理,全部病例术后典型的疼痛症状得到改善,未发生并发症,住院(13.51±1.93)d,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4°~30°,脊柱畸形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病 手术治疗 功能锻炼 护理
下载PDF
休门病脊柱后凸畸形17例围术期护理体会
7
作者 沈方英 《中国乡村医药》 2017年第19期75-76,共2页
休门病是一种常见于青少年的胸椎或胸腰段的僵硬型脊柱后凸(驼背)畸形,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机体的生长,后半椎体的高度越来越大于前半椎体的高度,椎体形成楔形,数个楔形的椎体使胸椎后凸加大形成驼背[1]。随着后凸畸形加重,部分患者出现持... 休门病是一种常见于青少年的胸椎或胸腰段的僵硬型脊柱后凸(驼背)畸形,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机体的生长,后半椎体的高度越来越大于前半椎体的高度,椎体形成楔形,数个楔形的椎体使胸椎后凸加大形成驼背[1]。随着后凸畸形加重,部分患者出现持续性胸腰部疼痛,心肺功能受限,需进行手术治疗。但由于休门病脊柱后凸畸形手术复杂,时间长,出血量多,术后易发生并发症,所以加强休门病脊柱后凸畸形围术期的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畸形 围术期护理 休门病 胸椎后凸 手术治疗 半椎体 腰部疼痛 功能受限
下载PDF
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手术治疗胸腰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8
作者 汪大伟 郭继东 +6 位作者 李利 尹欣 杨亚锋 黄伟 张子程 郑扬 王华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73-681,共9页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术(multi-segment Ponte osteotomy)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胸腰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Scheuermann's thoracolumbar kyphosis,STLK)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术(multi-segment Ponte osteotomy)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胸腰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Scheuermann's thoracolumbar kyphosis,STLK)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21年6月于我院诊断为休门氏病后凸畸形、分型为胸腰型(顶椎位置低于T10椎体)并行多节段Ponte截骨或PSO矫形内固定手术患者的资料,共纳入18例患者,随访26~55个月(35.83±8.41个月),Ponte组共10例患者,均行3节段截骨,PSO组共8例患者,均为单节段截骨.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顶椎位置、病变节段、固定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随访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SRS-22(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问卷评分;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整体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T1-L1骨盆角(T1-L1 pelvic angle,TLP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PI-LL及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计算GK矫正率、GK矫正丢失率,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影像学参数及功能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Ponte组出现2例浅表手术部位感染,PSO组出现1例,均经伤口换药处理后二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的年龄、性别、BMI、顶椎位置分布、病变节段、固定节段及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onte组比PSO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且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但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ODI较术前明显降低而SRS-22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Ponte组相对PSO组在末次随访时的ODI更低而其SRS-22评分中的功能状况及自我形象两项评分更高(P<0.05).两组术后的TK、GK、TPA、TLPA、LL及SS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末次随访时上述参数较术后1周升高(P<0.05);两组术后PT、PI及PI-LL均明显升高(P<0.05),且末次随访时上述参数较术后1周降低(P<0.05),两组术后SVA同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存在矫正丢失,Ponte组GK矫正丢失率为(4.3±1.3)%,PSO组为(4.9±2.4)%,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影像学参数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或PSO联合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STLK均能得到优良的后凸矫正效果;多节段Ponte截骨比PSO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中期ODI及SRS-22评分改善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凸 Ponte截骨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 矫形 疗效
原文传递
跳跃式多节段截骨治疗休门氏病后凸畸形(附8例报告) 被引量:8
9
作者 池永龙 徐华梓 +3 位作者 林焱 黄其杉 毛方敏 王向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 :评价跳跃式截骨术治疗休门氏病所至驼背畸形的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8例采用跳跃式多节段椎弓椎体联合“V”形截骨的休门氏病患者 ,6例棘齿压缩棒固定 ,2例改良Dick多钉固定。结果 :术后矫正度数最小 30° ,最大 70°... 目的 :评价跳跃式截骨术治疗休门氏病所至驼背畸形的矫形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 8例采用跳跃式多节段椎弓椎体联合“V”形截骨的休门氏病患者 ,6例棘齿压缩棒固定 ,2例改良Dick多钉固定。结果 :术后矫正度数最小 30° ,最大 70° ,平均 4 5° ;平均矫正率 85 7% ;无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随访 1~ 4年 ,平均 2 3年 ,全部病例经治疗后脊柱外形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局部无压痛 ,恢复原来工作。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治疗
原文传递
休门氏病后凸畸形下端椎、首个前凸椎与矢状面稳定椎的相互关系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泽章 邱勇 +5 位作者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马薇薇 朱锋 孙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目的:探讨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下端椎(lower end vertebra,LEV)、首个前凸椎(first lordotic vertebra,FLV)与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的相互关系。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休门氏病胸椎或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 目的:探讨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下端椎(lower end vertebra,LEV)、首个前凸椎(first lordotic vertebra,FLV)与矢状面稳定椎(sagittal stable vertebra,SSV)的相互关系。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休门氏病胸椎或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14~53岁,平均22.1岁;胸椎后凸17例,胸腰椎后凸9例。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LEV、FLV和SSV。根据测量结果,统计分析LEV、FLV和SSV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17例胸椎后凸中,LEV=FLV3例,LEV=FLV-112例,LEV=FLV-22例;FLV=SSV6例,FLV=SSV-18例,FLV=SSV-23例;LEV=SSV1例,LEV=SSV-14例,LEV=SSV-211例,LEV=SSV-31例。9例胸腰椎后凸中,LEV=FLV3例,LEV=FLV-16例;FLV=SSV3例,FLV=SSV-16例;LEV=SSV-16例,LEV=SSV-23例。结论:休门氏病胸椎或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远端融合水平延至SSV与固定到FLV相比,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增加融合节段或仅增加1个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凸 下端椎 前凸椎 稳定椎
原文传递
脊柱后路截骨并三维矫形及3代椎弓根钉系统置入治疗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同一机构7年9例资料回顾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晔 王以朋 +3 位作者 仉建国 沈建雄 赵宏 赵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3期8167-8170,共4页
背景:目前国内对休门氏病报道较少,缺乏相关临床经验。目的:回顾性分析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的诊断、临床表现、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早期疗效。方法:选择2002-01/2009-12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休门氏病脊柱后凸患者9例,均采用脊柱后路截... 背景:目前国内对休门氏病报道较少,缺乏相关临床经验。目的:回顾性分析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的诊断、临床表现、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早期疗效。方法:选择2002-01/2009-12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休门氏病脊柱后凸患者9例,均采用脊柱后路截骨并三维矫形治疗。评价治疗前后脊柱后凸矢状面Cobb角、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与结论:7例患者获得临床及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88个月,失访2例。脊柱后凸内固定前Cobb角平均68°(30°~86°),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平均为4.5cm;脊柱后凸内固定后Cobb角平均29°(0°~56°),矫正率平均55%(35%~100%),末次随访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30°(5°~58°),平均丢失1°,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平均为1.5cm,随访未发生明显丢失。全部随访病例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经治疗后脊柱外形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局部无压痛。提示应用一期脊柱后路截骨配合三维矫形器械可以有效地矫正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获得满意的脊柱矢状位力线,良好的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后短时间佩戴支具有助于矫形效果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 一期脊柱后路截骨 三维矫形 椎弓根内固定
下载PDF
休门氏病矫形术后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学光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8-341,共4页
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又称休门氏后凸畸形.是由于椎体楔形变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也是青少年结构性胸椎/胸腰椎后凸畸形最常见的病因。多在10岁左右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随着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加快而逐渐出现典型的临床... 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又称休门氏后凸畸形.是由于椎体楔形变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也是青少年结构性胸椎/胸腰椎后凸畸形最常见的病因。多在10岁左右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随着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加快而逐渐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常由于老师、家长的忽视或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畸形 危险因素 矫形术后 交界性 胸腰椎后凸畸形 预防 椎体楔形变
原文传递
运动员椎体缘离断症和休门氏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与预后 被引量:3
13
作者 燕好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20-123,共4页
运动员椎体缘离断症和休门氏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与预后燕好军综述陈世益许胜文审校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200040)运动员椎体缘离断症[1]和休门氏病(Scheuermann'sdisease)都属椎体... 运动员椎体缘离断症和休门氏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与预后燕好军综述陈世益许胜文审校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200040)运动员椎体缘离断症[1]和休门氏病(Scheuermann'sdisease)都属椎体骺板骨软骨病的范畴,均以椎体前缘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员 椎体缘离断症 治疗 预后
原文传递
休门氏病自然史及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卫国 邱勇 《中国骨肿瘤骨病》 2008年第2期111-115,共5页
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又称休门氏后凸畸形(Scheuermann’s kyphosis)、幼年性脊柱后凸(juvenile kyphosis)和脊柱软骨病等,是青少年脊柱后凸畸形最常见的原因。该病在1920年由丹麦的Scheuermann第一次报道,国外文... 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又称休门氏后凸畸形(Scheuermann’s kyphosis)、幼年性脊柱后凸(juvenile kyphosis)和脊柱软骨病等,是青少年脊柱后凸畸形最常见的原因。该病在1920年由丹麦的Scheuermann第一次报道,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在1%~8%,男女发生比例1:1至7:1不等。其起病于青春期前后,典型的发病年龄在8~12岁,12~16岁之间临床表现尤为明显。若不加治疗,会残留严重的外观畸形,并可能导致腰痛等不适。目前国内对该疾病自然史及治疗报道较少,现就其相关问题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史 治疗 脊柱后凸畸形 国外文献 发生比例 青春期前 年龄
下载PDF
休门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围术期的护理
15
作者 姬永琴 邵楠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2期259-260,共2页
目的总结休门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围术期的护理方法与经验。方法 21例休门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及呼吸锻炼;术后做好观察及功能锻炼,预防肺部并发症。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21例患者经过精... 目的总结休门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围术期的护理方法与经验。方法 21例休门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及呼吸锻炼;术后做好观察及功能锻炼,预防肺部并发症。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21例患者经过精心治疗护理,术后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休门氏病伴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手术前后有效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畸形 围手术期护理
下载PDF
女性腰椎休门病一例
16
作者 吴洋洋 刘农军 孟庆防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1-192,共2页
报道女性腰椎休门病1例。患者系30岁女性,间断腰痛1年,加重2个月余。存在"炎性腰背痛",但入院后查HLA-B27阴性,骶髂关节CT示双侧骶髂关节密度增高、关节面光滑、间隙清晰,骶髂关节MRI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无狭窄、软组织未见肿... 报道女性腰椎休门病1例。患者系30岁女性,间断腰痛1年,加重2个月余。存在"炎性腰背痛",但入院后查HLA-B27阴性,骶髂关节CT示双侧骶髂关节密度增高、关节面光滑、间隙清晰,骶髂关节MRI示双侧骶髂关节间隙无狭窄、软组织未见肿胀,腰椎MRI示L2~5椎体变扁、邻近椎间盘疝入、考虑"休门病",根据以上结果诊断其为"腰椎休门病"。患者无脊柱后凸畸形,故给予消炎镇痛、促进骨修复、抑制骨破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内科对症治疗,并密切随访,现患者腰痛症状明显缓解。本报道认为,"炎性腰背痛"并不一定诊断"脊柱关节炎",临床上应注意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休门病 炎性腰背痛
原文传递
腰椎休门氏病的诊断与微创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嬴政 郝吉生 +5 位作者 周黎明 尹耀兴 贺奇志 陈力 郭涛 严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309-311,共3页
关键词 微创介入治疗 临床研究 诊断 腰椎 慢性下腰痛 盘源性下腰痛 症状不典型
下载PDF
休门氏病矫形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勇 陈漩 +3 位作者 张艺博 张瀚雷 刘景臣 高忠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9-630,共12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矫形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从建库到2021年11...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休门氏病(Scheuermann′s disease)矫形术后近端交界区后凸(proximal j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从建库到2021年11月),对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发生PJK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采用纽卡斯-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包括PJK的发生率、年龄、性别、手术术式、近端固定椎(proximal instrumented vertebra,PIV)相较于近端转向椎(proximal end vertebra,PEV)的位置、PIV的位置、脊柱后凸矫正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术前与术后腰椎前凸(lumbar lordosis,LL)、术前与术后骨盆倾斜度(pelvic tilt,PT)、术前与术后骶骨斜坡(sacral slope,SS)、术前与术后胸椎后凸(thoracic kyphosis,TK)、PI-LL、矫正的丢失度、TK矫正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单个率采用优势比(odds ratios,OR),连续性变量采用加权平均差异(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并给出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95%。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均为高质量队列研究。总计784例患者,其中213例休门氏病患者在矫形手术后发生了PJK(PJK组213例),非PJK组571例,随访时间为35.72±14.16个月。Meta分析结果显示,PJK的总发生率为23%(RD 0.23,95%CI 0.13~0.33,P<0.00001);PIV的位置(OR 0.37,95%CI 0.16~0.85,P=0.02)、脊柱后凸的矫正量(OR 4.52,95%CI 1.72~11.90,P=0.002)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当PIV的固定位置在T5~T8之间PJK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当脊柱后凸的矫正量>50%时PJK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而PI(WMD-1.51,95%CI-4.75~1.73,P=0.36)、年龄(WMD 0.15,95%CI-1.80~2.09,P=0.88),性别(OR 1.08,95%CI 0.39~2.97,P=0.88)、手术术式(OR 1.2,95%CI 0.65~2.22,P=0.55)、PIV相较于PEV的位置(OR 0.6,95%CI 0.32~1.14,P=0.12)、术前LL (WMD-1.22,95%CI-5.86~3.41,P=0.60)、术后LL (WMD-1.43,95%CI-6.02~3.16,P=0.54)、术前PT (WMD 0.63,95%CI-1.82~3.08,P=0.62)、术后PT(WMD 4.03,95%CI-1.71~9.78,P=0.17)、术前SS(WMD-0.10,95%CI-3.40~3.19,P=0.95)、术后SS(WMD-1.15,95%CI-3.95~1.67,P=0.42)、术前TK(WMD 1.38,95%CI-1.21~3.98,P=0.30)、术后TK(WMD 3.13,95%CI-0.56~6.817,P=0.10)、PI-LL (WMD-2.40,95%CI-6.92~2.12,P=0.30)、矫正的丢失度(WMD-0.49,95%CI-2.92~1.93,P=0.69)及TK的矫正率(WMD-4.22,95%CI-12.63~4.18,P=0.32)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休门氏病患者矫形术后PJK的发生率为23%,当PIV的固定位置在T5~T8之间时,PJK的发生率显著上升;当脊柱后凸的矫正量>50%时,PJK的发生率也显著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端交界性后凸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学与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潘荣雷 丁长青 孙惠芳 《颈腰痛杂志》 2016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探讨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CT诊断24例,MRI诊断36例。临床上均伴腰背部疼痛,影像上表现为腰椎多发Schmorl’S结节。Schmorl’S结节主要位于L1-4椎体,CT... 目的探讨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表现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CT诊断24例,MRI诊断36例。临床上均伴腰背部疼痛,影像上表现为腰椎多发Schmorl’S结节。Schmorl’S结节主要位于L1-4椎体,CT后处理及MRI图像均以矢状位显示最佳。本组累及2个椎体(3处Schmorl’s结节)9例,3个椎体(3~5处)38例,4个椎体(4~7处)11例,5个椎体(5~8处)2例。结论腰型休门氏病以腰椎多发许莫氏结节为特征,认识腰型休门氏病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Schmorl’s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休门氏病手术治疗及分析1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袁锋杰 蔡钦林 敖帮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141-141,共1页
休门氏病手术治疗及分析1例袁锋杰1蔡钦林2敖帮华1休门氏病(Scheuermannsdisease)是指发生在青少年胸椎脊柱的病变,由Scheuermann于1920年首先报道。其成年人的手术治疗国内文献近10年报道... 休门氏病手术治疗及分析1例袁锋杰1蔡钦林2敖帮华1休门氏病(Scheuermannsdisease)是指发生在青少年胸椎脊柱的病变,由Scheuermann于1920年首先报道。其成年人的手术治疗国内文献近10年报道较少,作者遇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heuermanns 外科手术 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